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了八年丝绸的博士,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看看你是哪类好“色”分子?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1


“染娘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困难,

但她们的精神非常愉悦,

常常绣着绣着,就唱起歌来。”



聂开伟


遇见聂开伟的时候,

他正在自己所主理的工作室里

指导大家如何做一条传统手工蜡染丝巾。

曾在苏州丝绸博物馆潜心研究了

整整八年古今丝绸的聂博士,

现在在苏州大学进行丝绸色彩研究。

为了调研这种染料,

聂开伟两次深入贵州苗寨。



“既然她们能把蜡画做到棉布上,

那么,我也想把蜡染做到丝绸上。”

当地的蜡用的是蜂蜜蜡,

染料也是通过植物自然发酵而成,

因而,亲肤性非常好,自然又环保。

配上她们自己织就的土布,刚刚好。

蜡染的第一步,先点蜡,用蜡画出图形。

随后浸染,重复三至五次之后,

染料就会紧紧吸附在布料上。



最后的去蜡步骤,

要用到70℃~80℃的热水,

蜡遇水便会自然脱落,

这样,一幅蜡染画就成型了:

“染娘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困难,

但她们的精神非常愉悦,

常常绣着绣着,就唱起歌来。

而且她们对自己手工艺相当执着,

并不会为了产量去赶制,

几乎是没有功利心的,

像艺术家一般去染她们的作品。”



第二次前往苗寨,

是想将染娘们的手艺保存下来:

“我特地去跟当地的非遗办公室交流,

希望她们能够继续自己的创作。

我们也邀请了两位染娘到苏州和上海做宣传,

让大众更加了解蜡画、蜡染是怎么回事。”




不过,要让蜡染真正“活”起来,

更适合年轻化的需求,

也需要作出一些改变,

比如增加蜡画图案的趣味性和现代性,

加入新的色彩和当下时尚的流行色相结合。

“基本的手艺是不会变的。

在现代审美的语境下,

如果真正要传承保护下去,

还是要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否则,它的传承空间是非常狭小的。”



聂开伟还在持续做一项有趣的实验——

用脑电波实验预测新一年的色彩流行趋势。

接受测试的女性主要集中在二十至三十岁,

被实验者会看到一种或一组颜色,

而她们对色彩的喜好程度,

则会真实地通过脑电波的波动幅度反映出来:

“如果感觉比较显著,

脑电波的波动幅度就会比较大。

以此类推,根据众多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并与2017年的流行色进行对比,

就能得出最后的结论。”



截至目前,黄色系列和雾霾蓝

是被测试女性们更为青睐的颜色。

这一项研究的最终结果,

会被运用在丝绸作品的开发上。

实际上,聂开伟虽然经营着

一个有关于丝绸文化和体验的品牌,

但他对丝绸衍生性的研究,

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大约五六年前,聂开伟在专业的博物馆

从事关于古丝绸的研究工作。

接触了很多古丝绸的藏品,

包括出土的文物和故宫的收藏,

亲眼见过、接触过,就会感到古丝绸本身

是非常高雅的丝织品,

无论是工艺、用料、款式,

还是色彩系统、成衣状态,

整个制作过程的要求极高。

他还收藏了五百多件老服饰,

从清代服饰,到20世纪初期的旗袍。



不过,一味保持传统

也并非是聂开伟想要的:

“我们也和艺术家合作,

通过手绘、数码印的方式,

把他们的作品转印到丝绸上。

但标准是,作品要现代,

油画更偏抽象,水墨现代化,

希望他们的作品创新点更多。”



聂开伟依然在丝绸上做着不同的实验。

比如,接下来的一年,

他准备把中药做成纳米粉,

运用到丝绸上:

“丝绸不一定要运用在服饰领域,

也可以应用在更广泛的领域,

科技领域甚至更多,

这是我对丝绸理解的转变。”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17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