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看看这女孩的一双手,她是怎样耐住寂寞,救活了2万页古籍?
在古城南京,
有这样一位九零后女孩,
潜心于“修复”事业之中,
努力延长一部部古书的寿命。
她叫滕宏珍,
在一方修复桌前,
把全部的热爱和用心,
倾注于修书这样繁琐细致、
要求极高的工作之中。
“古籍修复师”是滕宏珍的职业,
但她更喜欢别人叫她“补书匠”。
如果让她介绍自己的工作,
滕宏珍更愿意这样来比喻:
“医生给病人做外科手术”。
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她医治的,是“书命”。
毛笔、镊子、碗、针、线、尺子……
这些精巧的工具,
是滕宏珍最亲密和熟悉的伙伴。
它们陪伴着她,
修补了一部又一部古籍。
整个修复的过程,
全部采用传统的纯手工,
所有需要的工具,
甚至采用的纸都是手工纸,
需要专门定制。
在做学生的时候,
剪纸、篆刻、书法、装裱,
滕宏珍样样都要学。
“我以前还以为学了个假古籍修复专业”
她打趣道。
但是做这一行,
更重要的是耐心,
经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七年里,她修复了近两万页
“千疮百孔”的古籍。
拆书、补洞、喷平、
折裁、压平、装订,
看似枯燥的步骤,
她却甘愿沉浸其中。
修复工作到底对修补师
有多高的要求呢?
破碎成几百块残片的手卷,
如果周围一点儿“动静”,
气流随时会把残片扫到地上,
很容易前功尽弃甚至功亏一篑。
有时候,虫蛀使得纸张严重破损,
滕宏珍一天也只能修两三页。
修复没有魔法,
一本原本破烂的古书,
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靠的就是修复师们,
一点一滴的心血,
和日日夜夜的付出。
滕宏珍几乎能够记起
她所经手的每一部古籍,
甚至每一页的具体内容。
滕宏珍修复过全国各地博物馆、
档案馆送来的各式残破古籍,
但有一本书让她至今耿耿于怀。
那是一位老师送来的明版古籍,
当接过来时,
滕宏珍惊呆了,
整本书挤压在一块,
书页根本分离不了,
甚至书名都看不见。
她原本接下了这个案例,
但考虑再三,几次权衡,
还是还了回去。
因为实在是难以修复,
加之这样的古籍难再得,
她不敢也不能妄自尝试。
这份职业的背后,
不仅是报酬问题,
她想得更多的是,
若做不到对古籍最大的保护,
那么她情愿不做,
这是对这本书、
对书的主人,
也是对自己的工作,
最好的尊重。
修复过的旧书,
有种从历史中走来的沧桑感。
对古籍的修复工作,
与其说是面对无声的铅与纸,
不如说是对话有情的人与事。
保持这样一份人生定力,
就是寻找意义的一次修炼。
修书是一个古老悠久的行业,
却拥有着永无止境的未来。
因为亟待保护的书越来越多,
但专业的修复人才并不多见。
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尽可能多修一些古籍。
也希望有更多的人,
走进这个行当。
”滕宏珍反复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的确,每一本古籍在垂危之际,
来到修复师手中,
才得以继续向今天的我们展示过去。
可惜的是这样的补书匠虽然有,
却并不多了。
因为不仅要忍耐时光寂寞,
克服技术困难,
还要忍受长久伏案的职业病,
遇到积年灰尘、虫卵,
过敏打喷嚏,也是常事。
也正因如此,
古籍修复师这项职业,
才更为人所尊重。
她与修书业走过了七年之痒,
无数古籍从她手中重获新生。
在岁月淘洗之中,
她用尽全力,
只为让“古风”,
保存得久一点,
再久一点。
来源:东方手艺人、匠风部落、物色视频,文章有改编。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