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造出这些想像力爆棚的生物,太魔性了!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0

Manticore

“体长一般在二十至三十厘米,猴身、蝎尾、蝠翼,最明显的特征是长有一张人类老者的脸。神话中已有很多关于它的故事,主要被形容为邪恶的狮形食人怪兽。事实上蝎狮是一种安静而温顺的奇特生物,它们无法发声,但有一种类似读心术的能力,同种类之间通常靠这种能力进行无声的沟通,它们也常常能够预判一些即将发生的事。曼提柯尔已成为一种驯化物种和昂贵的宠物,其翅膀早已退化,尾巴也失去了毒性,仅作为攀缘、平衡之用。无声、冷静与魔性的特质让其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宠物,让喜爱它的人欲罢不能……”

这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生物,

而是周世懿创造出的幻想生物

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生物标本和模型,

除了门口一整个柜子的标本收藏之外,

工作室内部的收藏没有一种生物是真实存在的,

它们全都来自于周世懿脑中的幻想世界。



复制动物园,雕塑开始的第一步


《松果蜥》


周世懿大学念的是土木工程,毕业后从事的是工程造价,人生履历一直与雕塑及原型设计领域毫不相关,却凭着超高的天赋自学成才。十多年来,他一直潜心创作,如今已经成为了国内该领域的佼佼者。他的网名“PP漫游记”更是为发烧友们所熟识。


《猫蛛》


周世懿从小就喜欢动物,热爱自然。别人养小猫小狗,他养蜥蜴螃蟹;别的孩子在课余时间里打游戏,他却都用来逛花鸟市场。所以,十多年前,周世懿偶然在网上看到了精致的国外动物雕塑时,那份喜爱再度被唤起。于是,他便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自学雕塑。


《盔猴》


对于一个零基础的门外汉来说,要自学一项专业要求如此之高的技能,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但对于周世懿而言,技能向来不是难题,只要肯花时间下苦功,技能自然是可以熟能生巧的。


当时,国外动物雕塑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学习的渠道其实不少,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自己总结。很多雕塑理论和规则都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这需要较强的观察力和悟性。


《高冠变色龙》


他花了三四年的时间练好了雕塑的基本功,从真实的动物雕塑开始入手,观察每种动物的形态和特点,再一点点去抠细节,直到达到非常高的还原度。比如,早期的“掌中生命”系列,有口皆碑。


向来喜欢不断挑战自己的周世懿渐渐不再满足于动物临摹,他内心对创作愈发渴望。尽管一直在创作写实类的动物雕塑,但骨子里却对各类稀奇古怪的生物抱有无尽的遐想,由非自然物种组成的超现实的生物标本世界逐渐在他脑中清晰成形,也就是如今为大家所熟知的“起源”系列。



疯狂动物城,打造自己的物种起源


《彩蝠》


其实,我就是想把我脑海中的生物以雕塑的方式固定下来,通过不同作品的积累,使我的世界观形成一种生物演化的形态。


虽然这些都是幻想生物,但是他依旧选择以自己所擅长的具象写实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辅以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的描述方式,构建一个接近现实又脱离现实的虚拟生物世界。之所以叫起源,周世懿说是想表达从无到有,从零开始的一种状态。万物生长源于自身固有的心性,同时又带有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的意味。


《毛里求斯懒蜥》


周世懿对作品的创作要求是真实、生动、奇特、有生命力。他说,真实需要通过不同的质感、形态、色彩一起来表达,整个过程中把握好平衡,注重细节的刻画,整件作品就会鲜活起来。


周世懿在创作《毛里求斯懒蜥》之初,翻阅了很多资料却一直没有找到最有趣的呈现方式,直到他看了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突然觉得可以把蜥蜴与树懒融合在一起,进而就诞生了“懒蜥”。为了更鲜活地呈现这个抱着树干打盹的“懒蜥”,他特意将蜥蜴睡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习性添加了进去。


《蝶蛙》


在周世懿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诸如此类,将不同生物的形态、习性、特征等,和谐又自然地融于某一种生物身上。为了达到这种和谐,他要仔细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虽然不是做真实的生物,但也不能犯低级错误,才能给人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感觉。


周世懿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有特色之外,需要体现出非常清晰的细节,制作方面也马虎不得。因此,普通看客们总是惊叹这些作品的逼真、精细,但精细对于现在的周世懿来说只是基本功,他更看重的是创意:


并不是你做得越精细就算是进步,细节只是一方面,还需要设计创想和审美。



幻想生物博物馆,创造多样性的新世界


《沙地龙》



脑子里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想法,无奈因为对品质的坚持,周世懿的创作速度始终快不起来。所以,他只会把时间用在最好最特别的作品上,如果只是还可以的话,他会在脑海中直接将概念删除,不想浪费时间。由于时间宝贵,两三年前,周世懿下决心辞职,全职做创作:


创意、设计、制作、细节……都很需要时间,所以一年只能做三到四件,但我的理想状态是一年做十几件。希望我还能加快一点速度。只有自己把自己的作品当作艺术品来对待,才可以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


《月龙》



如果光是塑形,以周世懿现在的能力,他三两天就能做好一个雕塑,一半以上的创作时间花在了处理细节上,余下的时间则留给了创意设计。其实,周世懿光靠雕塑就足以不愁吃穿,但他觉得这种重复劳动没有意义,还是希望能把时间放在创作上,慢工出细活:


创作有时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出发点,所以,现在我喜欢研究历史、人文、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换个角度看世界。


《藤石》


“起源”系列仍在持续更新创作中,它们所构建的整体世界观也将会通过作品数量的增加不断丰富与饱满。除此之外,周世懿偶尔也会接触一些跨界合作,比如,他曾参与过《爵迹》《狼图腾》等电影的部分生物造型的原型设计制作。


保持创作状态,直到没有灵感。


周世懿说,作品就是他的理想,如果想做的作品都做出来了,那他的理想也就完成了。他希望有一天,能拥有自己的博物馆,里面满是他的幻想生物世界。他总是在不断自我挑战,不同的工艺、表现方式和题材等,他都想尝试,在保持格调的同时,只有不断突破,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Q&A 生活周刊×周世懿

Q:谈谈你对“美”的理解。

A:我觉得美就像音乐一样,是一种韵律,可以接地气,也可以特别高冷。


Q:怎么判断一件作品的好与不好?

A:首先要新颖独特,不管做得怎么样,起码要是特别的,还有整体的格调高不高也是关键。


Q:以前的专业和工作经历是否是你写实风格形成的原因?

A:以前的工作对思维方式是有帮助的,让我保持严谨的态度和逻辑性。具体来说,工程造价和雕塑,两者应该说完全没有联系,唯一可能有影响的大概是让人创作的时候更带些理性。并不是说,专业出身、理论好就能创作,这是两回事,工作和创作是两个不同的出发点。理论是现有的,而创作是从无到有。如果我想创造一些以前没人做过的结构等,无疑要用到一些现有技术,再进行改造,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逻辑是行不通的。设计需要遵循一些逻辑,学工科的人,在这方面的确是有一定优势的。


Q:通过这十多年的雕塑经历,带给你哪些收获?

A:除了技能和眼界的提高,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国内国外看到了很多不同层面的创作者。此外,我的思维方式也有所改变,比以前考虑得更多了,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Q:想通过作品传递一些什么?

A:希望我的作品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多一些色彩。它们可以和家居结合起来,融入大家的生活方式中。为什么我强调要保持格调,就是希望能在家中展现一种优雅的感觉。虽然,现在接受我这种创作形式的人不是太多,但希望未来能在无形中影响大家的审美。某一天,能让大家意识到些许,这就够了。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57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