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零垃圾不仅仅是不用塑料袋,最时尚的生活方式get起来!

冷梅 生活周刊 2020-09-11


零垃圾不仅仅是一种环保行为,

它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



视频:零垃圾的一天


垃圾分类是思维进步的重要标志


今年是Chris在澳洲生活的第七个年头。在生活中践行零垃圾人生,用可持续的理念贯彻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这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小确幸。



Chris生活在墨尔本,在她家:



黄色垃圾桶用来放可回收垃圾,纸壳子、报纸、杂志、塑料瓶、玻璃瓶、铝罐就放入黄色可回收桶。


绿


绿色放有机垃圾,澳洲的家庭几乎都有院子,枯树叶、碎纸机的纸,也包括比萨的盒子,就放在有机垃圾里,但有时需要混合一些潮湿的厨余垃圾,以防止纸屑乱飞。



用过的纸巾、厨房用纸、厕纸,则作为普通的干垃圾,放在红色的垃圾桶里,基本上厨房那些生活垃圾都放在红色桶里。


在澳洲,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垃圾分类的理念,Chris也逐渐习惯了这种可持续的生活理念。随手分类垃圾,像那些软塑料纸、薯片袋子、塑料薄膜,Chris一般会单独收集,去超市购物时,顺路送往那里的特定回收点。

 


有一次,在澳洲当地超市,Chris看到一个两岁大的孩子,手里抱着一个巨大的兜子,兜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软塑料。那个兜子比他整个人都高。这一幕,让Chris相当感动,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孩子的分类意识的养成正是弥足珍贵的一课。

 

Chris去日本旅行时,发现当地麦当劳也很严格地执行垃圾分类,喝完的可乐瓶,大家要把杯子、盖子以及吸管分开来,扔进垃圾桶里。她在日本的朋友家里,看到了好多塑料瓶。问她:为什么不扔?因为必须做很细致的区分之后才能集中丢弃,矿泉水瓶、盖子以及瓶子外圈的塑料纸都要单独投放。

 


作为一个把零垃圾生活贯穿始终的环保主义者,Chris听到上海开展垃圾分类管理甚是惊喜。也许,国内人口众多,刚开始推行这样的分类理念,需要较长的习惯养成期,但是从长远来看,它是人们思维进步的一个重要信号。



零垃圾节收获满满


去年,Chris在维多利亚州参加第一次零垃圾节。可以自带衣服到现场交换。为了不制造垃圾,活动方要求大家不要带任何一次性产品,也不要打印门票,场内不设垃圾桶。



可以带食物来分享,场内不出售食品。活动方特意强调请带用手就可以吃的食物,比如小蛋糕、巧克力、能量棒,并且呼吁大家不要用保鲜膜包裹食品,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放在自己的盒子里,标注上名字和配料。



对于那些想在中午小食一顿的参与者,活动方特意与附近的咖啡店合作,如果想喝东西或吃午饭,自带咖啡杯和饭盒,到店可享受10%折扣。



天然材料

摊主Under Your Sink主张用最天然的材料来制作日常清洁用品,并提供玻璃瓶子、喷壶等容器。摊主不仅现场示范了如何自制家用清洁剂,还分享了很多配方。到场的人只需三步就可以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清洁剂:选择成分,选择精油,选择容器。



维修咖啡店

Repair Cafe是Chris逗留最久的摊位,其实墨尔本的Repair Cafe只是全球上千的维修咖啡店之一。这个概念的发源地是荷兰。维修咖啡店定期开设社区维修课程,并且可以免费提供维修服务。维修咖啡店的诞生不但有助于物品的再次利用,还给很多家庭提供了亲子互动的机会。墨尔本店创始人在之后的发言中提到,维修咖啡店帮助很多有手艺的老年人重新找回了自身价值。



自带容器

BYO的意思就是bring your own。自带容器是维多利亚州的一个推广项目,目的是帮助支持BYO的商家和顾客解决一切问题。常常有人在自带容器购物时感到焦虑,这个项目很好地解决了顾客们的疑惑,现场附送墨尔本所有支持BYO的商家地图,让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去BYO商家购物。



残渣处理

Reground是一项教育型的社区服务,致力于帮助咖啡馆处理日常的咖啡渣。澳大利亚每年会产生75000吨咖啡垃圾,Reground为咖啡店提供一个专门回收咖啡渣的垃圾桶,然后定时上门回收这些咖啡渣。这些咖啡渣随后会被送到社区花园或者有需要的人家里作为肥料。



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践行零垃圾

Chris说自己并不是非常“极致”的零垃圾践行者,那种生活界面中垃圾近乎零,牙膏、面霜自己做,蔬菜瓜果自己种,厨余垃圾自己堆肥回收的做法,她对此并非一板一眼。


生活方式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

不需要把一些标准、规则奉为圭臬。

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

实践zero waste才是真正属于

你的生活方式。



她发现很多人都纠结于“今天有没有用塑料袋”,或者质疑“买所谓的环保产品就不需要生产了吗?就不会产生污染吗”?


太过偏执或者激进的方式

都不是我所提倡的,

希望大家在实践zero waste的同时,

能真正学会放下,

释然、从容地去面对生活。



Chris承认,能在澳洲进行零垃圾生活,整个环境帮了大忙。国内的垃圾分类意识正在慢慢崛起,但这中间还需要一个漫长积累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比如,她的澳洲同学毕业后回北京发展,刚回去后,每天的生活垃圾都会进行各种分类,但是当他拿到楼下垃圾站时,却发现自己分类后的成果,最后还是被胡乱丢进了一个垃圾车里。所以,一个人的行动背后还需要一整套的城市垃圾处理体系。

 


有时,意识上的不自觉也是推行垃圾分类很大的阻力。比方说,Chris每年休假回国,她的父母都是老北京人,看到女儿回来后很“轴”地非要分类垃圾,有时也会不理解。Chris认为,实践垃圾分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澳洲,Chris的本科所学专业是可持续性旅游。最后一个学期,她为论文专题面向朋友圈做了一次随机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来中国旅游,你了解当地的新兴交通工具吗?会使用哪一种?”


在得到了一系列的回答之后,Chris特地给他们展示了中国共享单车的发展,我们是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人们的意识正在向前一步。


Chris说,从某种意义上,国内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将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具有深远影响。



TIPS

1.精神上的救赎

由于专业的原因,我会接触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关于第三世界的问题。看过那些资料后,心里真的很难过。像我一样感性的人,zero waste会使我们在精神上解放自己。拥有如此幸福生活的我,不介意为这个世界多做一些事情。


2.收获有故事的物品

zero waste鼓励我们购买二手物品。在找寻和购买的过程中,会收获很大的快乐。每一件二手物品都像是一个故事,等待你去阅读。


3.收到别人的鼓励肯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收到别人的鼓励和夸赞,比如我喜欢你的袋子,你这样做很棒等等。曾经在一家面包店使用布袋买面包的时候,为老奶奶的一句good girl美了一天。平淡无奇的一天,会因为别人的夸赞而变得灿烂美好。


4.成就感、满足感

zero waste鼓励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些东西,不管是在制作的过程还是赠予他人的时候,都会很有成就感。尤其是看到朋友脸上惊喜的表情,没有什么比它更让人满足了。


5.省钱

对于一个节约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最大的快乐。日常DIY,购买二手物品,定期出售闲置物品,欲望的减少为我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青年报》总第11087期,《生活周刊》第1778期。图片由Chris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