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取代英语,体育成为第三主科!》的文章刷屏网络,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起因是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其中提到,从今年9月起,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其占总课时比例10%-11%,仅次于语文(20%-22%)、数学(13%-15%)。来源:教育部官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单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的比例超过外语和理化生,就能解读成体育如今成为第三主科吗?事实上,20多年前,教育部发布的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体育课的占比就已经达到10%-11%。来源:教育部官网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占比并未产生变化,为什么当年很少有人觉得体育课成为了主科?似乎在90后的记忆里,学生时代一周只有一节体育课,本该身强体壮的体育老师还“经常生病”,需要其他科目老师来“代课”。据新华社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认为,这源于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挤压,使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在非主流地位。1小学生竟然每天都有体育课现在的小学生到底怎么上体育课?中国日报记者小彭带着这个问题,和小学体育老师臧景一做一天朋友。操场上,小学生们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体育运动,拉吊环、跳绳、迎面接力、踢足球、拔河,笑声、热情和活力充满着整个校园。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帮助儿童建立起运动兴趣,提升运动参与度,这也与新课标相符。新课标提到,应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臧老师告诉小彭,同学们每天要锻炼1小时40分钟左右,上午半小时课间操,下午半小时律动空间,再加上每天一节体育课。近年来,全民不断提高对运动和健康的追求,学校体育课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3月30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在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正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让每一位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