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与拟像

其他

优惠即将截止|港台電影:視覺與國族

课程简介港台電影:視覺與國族港台電影的黃金期或已過去,但港台電影的經典卻永遠在電影史上留有不可磨滅的印記。本課程上溯至港台電影的黃金年代,從回顧一系列經典港台電影開始,到關注近年來深耕在地,評價頗高的國族電影結束,這門課程是一趟港台電影的時空之旅,帶你領略穿越近半個世紀的賽璐珞傳奇。讲师简介思灼:港中大電影研究僧,podcast和書評freelancer,近現代歷史文化哲學愛好者课程大纲12節課11/28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馬華文學|思索南洋華人命運的重要小說《大象死去的河邊》黃錦樹

简介思索南洋華人命運的重要小說馬共對我而言是文學的實驗場域,甚至可能讓我抵達寫作本身。——黃錦樹黃錦樹「馬共小說」的收尾之作!一切起源之起源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馬華文學|開往南洋的慢船(新書推薦《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南洋讀本》)

出版日期:2022/09/03語言:繁體中文定價:799元「台灣@南洋」書系前言/高嘉謙編輯前言/風、海和島嶼視野/高嘉謙華夷風土—《南洋讀本》導論/王德威半島柏楊(鄧克保)/異域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例外状态x落日间| 神、不死与疯狂:电子游戏的凡人性

伤者通常会说,一看到鲜红的热血从自己割破的伤口中汩汩而出,就会觉得自己依然活着,依然能够脚踏实地。自伤是一种病态的现象,但也是一种病态的努力,它想重归常态,避免彻底的精神崩溃。Katherine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René Roussillon 游戏与潜能 Le jeu et le potentiel (2004)

ludique)、作为被第三方观察以及可被观察到行为的游玩活动,还是指某种类型的心理功能,其以有一些具体的参数为特征。换句话说,当游戏被当作分析心理工作的模型时,它是明确的,形式化的游戏(jeu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TCCA海洋学首展预告|行于海脊,与海同思

Project),第一回展览“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第二回展“厦门肉食公司”入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第三回策展研究“临演社会”正在持续进行。2016年创立独立空间404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新課上架|港台電影:視覺與國族

课程简介港台電影:視覺與國族港台電影的黃金期或已過去,但港台電影的經典卻永遠在電影史上留有不可磨滅的印記。本課程上溯至港台電影的黃金年代,從回顧一系列經典港台電影開始,到關注近年來深耕在地,評價頗高的國族電影結束,這門課程是一趟港台電影的時空之旅,帶你領略穿越近半個世紀的賽璐珞傳奇。讲师简介思灼:港中大電影研究僧,podcast和書評freelancer,近現代歷史文化哲學愛好者课程大纲12節課11/28
2022年10月22日
其他

視頻課程|邊緣與認同: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生產(長期有效)

課程描述華語語系研究主要關注處於中國性(Chineseness)與中國性邊緣的文化生產,故此本課程將把視角聚焦於這些處於中國性邊緣的作家、文學和電影。我們將探討這些被中國中心主義所忽視、掩蓋、遺忘、排斥的他者及其身分認同。本課程將從華語語系和後殖民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些來自香港、台灣、新馬、華美的文學與文化生產。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經歷了長期的西方和非西方權力的殖民,在後冷戰時期又快速地捲入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話語體系之中,儘管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也以華語為主,但其關注的問題和歷史經驗由與中國本土截然不同。因此,我們將結合當代批判理論,文學批評,後殖民理論和華語語系研究,重新回顧當代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中有關身分認同的種種議題。課程裡將會討論《亞細亞的孤兒》、《古都》、《我城》、《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地圖集》、、《美國女孩》、《初戀紅豆冰》、《辣死你媽2.0》等華語作品。講師:詭譎子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新课上架|游戏研究:叙事、魔力与酷儿理论(更新购买链接)

“存在的意义被忘却了”,诚然,不过一同被忘却的还有另一件事:我们之所以活着,往往不是因为生命有意义,而是因为生命有意思——当一个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时候,TA或许就会选择离开了。游戏哲学(game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製噪 phônê |课程反馈

课程反馈今年暑假,我们一共开设了两门暑期课程,收到了许多参与者的喜爱。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知识生产的方式,与大家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结,不管是在精神上的还是情感上的。通过课程,三位主讲人也结识了海内外的诸多朋友,有艺术家,导演,学者,老师,在校学生等。换言之,我们大家在这个时代共享着类似的「感觉结构」,这是我们相遇的可能性前提。因此,我们想将这种连接的可能性持续下去,并且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更加丰富的知识生产模式与内容。以下是我们在课程结束之前收集到的一些反馈的片段:边缘与认同:华语语系文学与文化生产主讲人:诡谲子反馈:参与者1: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新课上架|中国视觉现代性研究(1900-1949)

课程简介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前十年,重思中国视觉现代性是比较文学、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方向的华裔研究者最热衷的话题,得益于后冷战时代的“世界主义”氛围,他们也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世界主义”去中心化,强调差异间性、对话性和多元能动力量的精神感召下,学者们重读诞生于半殖民半封建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文化,以文化权力“协商”为探索前提,以跨艺术研究为基本方法,考察早期中国视觉现代性发生过程中的多元文化力量博弈。重新回顾上述立场和方法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失落,区域隔阂加深,保守主义抬头的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希望带领大家重读这些研究,不仅是为了回顾早期中国视觉现代性的复杂历史,更重要的是,是让大家再次了解摈弃二元对立思考,强调文化间性重要性的方法立场。我们将讨论《原初的激情》、《哈哈镜:中国视觉现代性》、《现代的诱惑》、《银幕艳史》等著作并且一起观看和讨论早期中国电影有关现代性的创想及其中的文化含义。讲师简介贪食蛇: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学者、「例外状态」嘉宾研究领域:视觉文化,中国早期电影史,视觉现代性,女性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课程大纲11/19
2022年10月16日
其他

新课上架|游戏研究:叙事、魔力与酷儿理论

“存在的意义被忘却了”,诚然,不过一同被忘却的还有另一件事:我们之所以活着,往往不是因为生命有意义,而是因为生命有意思——当一个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时候,TA或许就会选择离开了。游戏哲学(game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新课上架|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之思

Bubbleqqq0829),助教验证成功后会拉您入课程群,课程信息将会在群内发布。购买链接「表征与拟像」一个有关怀的批判平台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发刊词|製噪 phônê : 一种知识生产的再分配

康德的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二十世纪美学与思想史卡夫卡与哲学台港電影:視覺與國族「表征与拟像」一个有关怀的批判平台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暑期課程|邊緣與認同: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生產(本周已开课,live课堂讨论,课后有视频回放)

課程描述華語語系研究主要關注處於中國性(Chineseness)與中國性邊緣的文化生產,故此本課程將把視角聚焦於這些處於中國性邊緣的作家、文學和電影。我們將探討這些被中國中心主義所忽視、掩蓋、遺忘、排斥的他者及其身分認同。本課程將從華語語系和後殖民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些來自香港、台灣、新馬、華美的文學與文化生產。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經歷了長期的西方和非西方權力的殖民,在後冷戰時期又快速地捲入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話語體系之中,儘管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也以華語為主,但其關注的問題和歷史經驗由與中國本土截然不同。因此,我們將結合當代批判理論,文學批評,後殖民理論和華語語系研究,重新回顧當代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中有關身分認同的種種議題。課程裡將會討論《亞細亞的孤兒》、《古都》、《我城》、《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地圖集》、、《美國女孩》、《初戀紅豆冰》、《辣死你媽2.0》、《到美國去!到美國去!》、《海那邊》、《遠行人》等華語作品。講師:詭譎子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暑期課程|邊緣與認同: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生產

課程描述華語語系研究主要關注處於中國性(Chineseness)與中國性邊緣的文化生產,故此本課程將把視角聚焦於這些處於中國性邊緣的作家、文學和電影。我們將探討這些被中國中心主義所忽視、掩蓋、遺忘、排斥的他者及其身分認同。本課程將從華語語系和後殖民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些來自香港、台灣、新馬、華美的文學與文化生產。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經歷了長期的西方和非西方權力的殖民,在後冷戰時期又快速地捲入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話語體系之中,儘管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也以華語為主,但其關注的問題和歷史經驗由與中國本土截然不同。因此,我們將結合當代批判理論,文學批評,後殖民理論和華語語系研究,重新回顧當代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中有關身分認同的種種議題。課程裡將會討論《亞細亞的孤兒》、《古都》、《我城》、《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地圖集》、、《美國女孩》、《初戀紅豆冰》、《辣死你媽2.0》、《到美國去!到美國去!》、《海那邊》、《遠行人》等華語作品。講師:詭譎子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暑期课程|女性主义理论、文本与临床(早鸟优惠最后一天)

1、三次浪潮2、三大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3、关键概念: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女权(女性主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性(生理性别)/性别(社会性别)8/05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暑期课程|女性主义理论、文本与临床

1、三次浪潮2、三大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3、关键概念: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女权(女性主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性(生理性别)/性别(社会性别)8/05
2022年7月7日
其他

暑期課程|邊緣與認同: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生產

課程描述華語語系研究主要關注處於中國性(Chineseness)與中國性邊緣的文化生產,故此本課程將把視角聚焦於這些處於中國性邊緣的作家、文學和電影。我們將探討這些被中國中心主義所忽視、掩蓋、遺忘、排斥的他者及其身分認同。本課程將從華語語系和後殖民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些來自香港、台灣、新馬、華美的文學與文化生產。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經歷了長期的西方和非西方權力的殖民,在後冷戰時期又快速地捲入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話語體系之中,儘管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也以華語為主,但其關注的問題和歷史經驗由與中國本土截然不同。因此,我們將結合當代批判理論,文學批評,後殖民理論和華語語系研究,重新回顧當代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中有關身分認同的種種議題。課程裡將會討論《亞細亞的孤兒》、《古都》、《我城》、《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地圖集》、、《美國女孩》、《初戀紅豆冰》、《辣死你媽2.0》、《到美國去!到美國去!》、《海那邊》、《遠行人》等華語作品。講師:詭譎子
2022年6月2日
其他

专题节目|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记忆:1980年代以来

tbd)etc....联合发起例外状态各站停车胡子有脸新气集憩园SiqiParadise席地而坐咸柠七收听方式(任意podcast平台均可收听)「表征与拟像」一个有关怀的批判平台
2022年3月20日
其他

例外状态|S2EP2 性别|「直男」焦虑:新自由主义伦理、「绿色」文学、与「戒色吧」

简介近年来,性别议题在中国互联网上成为了几乎唯一能够来进行讨论和发生的问题场域。在上期节目探讨了女性形象这个主题之后,我们节目想来探讨一下男性在这个社会当中所面临到的一些问题和遭遇。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做男性气质研究的文化研究学者,来请他谈一谈他所处理的两个个案研究,分别为虎扑论坛里的「绿色」文学还有百度贴吧中的「戒色吧」。希望能够借由这两个个案研究,来再现底层男性的生存困境。时间轴按时间顺序的要点提示-
2022年3月7日
其他

听觉霸权、元编码与“后调性音乐”(一)

同时被事先设定为知觉活动的“合法前提”和“必要任务”:近代西方人并不会直接“认为”那些夹杂着火车鸣笛、日常谈话、商铺吆喝、车轮滚动的声音共同构成了一部“交响乐”,因为很显然,对于他们来说,“交响乐”
2022年3月7日
其他

文学理论|文艺共同体的潜能

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3页,第45页,第57页,第59页,第92页,第78-82页,第93-94页,第123-131页,第147页,第150-154页,第157-158页。⑯
2022年3月7日
其他

例外状态|S2EP1 性别|女性與中國現代性:比較文學&西方与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

简介近期,在关于中国模特咪咪眼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将女性形象与民族国家绑定起来的话语方式,即小眼睛是辱华。在这个民族主义作为主导话语的时代里,我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从杜嘉班纳到《尚气》,再到三只松鼠。我们总会发现女性形象或想象成为了两种主人话语(东方的/西方的)之间角力的场合。在此,我们似乎发现真实女性的缺席,而在场的女性形象的存在不过是用来弥补与主体与大他者之间裂隙的对象小a。实际上,想要理解这种reactionary的情绪并不难理解,这不过是因为中国在全球资本主义逻辑当中缺乏一种自我再现和自我想象的话语,因此在其面对西方他者凝视的过程当中,只能以否定式的,歇斯底里式的方式回击种种不满足其自身欲望的话语。这是一种匮乏的体现,一种失语的症候,一种缺乏自身主体性根基的歇斯底里。此种话语从晚期到现在的百年间实际上一直存在,只不过如果想对当下的话语逻辑有一个深刻而基础性的理解,我们不得不回溯性地探讨中国在帝国晚期与西方文明接触之后的各种回应,从而在一种冲击/反应的理论模式之外寻找自身的主体性的话语建构。这恰恰也是最近几十年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的问题意识。本期节目我们尝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切入这个话题,来谈一谈「女性与中国现代性」这个话题,谈一谈海外的中国文学究竟在研究什么?如何将女性的问题放置在中国自身的脉络当中进行谈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纠葛关系?时间轴4:09话题引入6:08
2022年3月7日
其他

例外状态|S2EP3文学理论|抄袭?原创?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作者性”问题

简介木心的“文本再生”事件引起了网上的广泛讨论,抄袭与具有原创性的“再生”之间的区分似乎很难界定。那么是否可以从“作者”一词的词源出发进行考据,了解作者性这一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流变呢?本期试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具体文本分析考察这一概念。作者是否一定是单数属性?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抄写、以自己的风格演绎、解释文本是否也能成为作者?时间轴02:50
2022年3月7日
其他

北美当代思想纷争访谈录(下): 世界复调、激进现象学与多元主义政治美学

编者按:在今天的座谈会上,我们无疑将重新提起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之间的历史争端;但我坚信,我们对这些争端的重演是大有裨益的,这或许因为那些浩繁而难以安抚的至深之声将从这里被听见,抑或因为更丰饶而迂折的行动将从这里把我们指引到一些尚未到来、但无法退却的决断之上。——@Alan
2021年12月28日
其他

翻译|巴特勒:“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女性的范畴”

正文文/巴特勒翻译/何啸风编辑/诡谲子Q:《性别麻烦》出版已经31年了。您希望这本书能达到什么目标?A:《性别麻烦》原来是为了批判女权主义内部的异性恋预设。不过,它后来更多涉及了社会性别的诸范畴。打个比方,身为女性的意义,在数十年中不会一成不变。“女性”这个范畴可以改变,也确实在改变。而且,我们需要这种改变。在政治层面上,为女性争取更多自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女性”这个范畴,从而涵盖各种新的可能性。社会性别的历史内涵,随着其规范的再造、推翻、重塑,不断地变化着。
2021年9月10日
其他

例外状态|第二十二期 “精神分裂”的社会与病理构建:如何作为精神病幸福地生活下去?

简介在社交网络盛行的今天,用“精神分裂”的标签攻击发言者言行不一已经司空见惯,同时,被“言行一致”的标准来要求、审查其精神健康的现代主体却发现自己常常处于类似“精神分裂”的困境中。“精神病”与正常人到底有没有本质区别?当我们使用精神分裂这一词时,我们指涉的是什么样的症状?拉康如何定义“精神病”?福柯如何挖掘建构神经病的知识-权力机制?现代社会有没有发明新的伦理道德和科学语言去规范主体?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在巴黎圣-安娜医院实习的精神分析在读博士王明睿和巴黎一大科学哲学硕士衣刀,来谈一谈不同学科、权力机制对病态的定义和建构。我们将提出两种社会理想模型,探索不同社会对主体精神状态和身份单位的要求标准——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病人有没有可能被治愈,并以“非正常人”的方式,幸福地生活下去?时间轴03:33
2021年7月26日
其他

大众文化研究 | 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土味审美

前言“土味”一词在近一两年里突然走红,被大家纷纷使用。从词语本身的含义可以看出,其涉及到对人的某种审美感知体验的描述和评价,且常常与国人审美水平的相关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考察这一词语被使用的现实语境,其是如何叙述和呈现不同主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趣味的,并对概念背后所体现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和反思。正文土味内涵的灵活性有论者指出,“2016年,微博、贴吧中经常会盘点网络或者日常生活中没有格调的现象,吐槽和调侃一些被广泛认为比较‘low’(或低俗)的行为,并命名为‘中华土味系列’,“土味”由此而来。”[1]因而,“土味”这个词产生之初,就指向一种负面性的评价,命名者常用其来形容某种糟糕粗糙、引起强烈不适的视觉经验。围观的批评者常从中得到某种审丑的快感。此类现象和评价近日愈益见诸媒体的报道,一方面是政府治理下的文化景观如何让人们感到审美上的欠缺,不仅没有实现美化城市风貌的效果,反而带给人惊悚、丑陋或是恶心的感知体验。如安岳石窟多处佛像被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毁灭了佛像原有的恬静之美。如某地的店铺招牌被整齐划一地规定为同一形状、色彩和字体,使得街道看上去极为单调和平庸。再比如上海徐汇区某街道的装饰被市民认为是巨丑无比等等。近期引发关注的是,故宫在元宵节时第一次于夜晚开放,却展示出了土味灯光秀,被不少网友吐槽是“露天迪斯科现场”。政府的审美似乎越来越难以跟得上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另一方面,由民间大众所自发创造的某类“叹为观止”的景象也引起了大家的争议。知名博主“史里芬”用其一系列的短视频为我们介绍了河北各式各样的民间建筑和装饰景观。视频以一种趣味横生的方式创造性地叙述了那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有强烈猎奇心理的人。此外,取笑家中十分老土的装修风格或是家居装饰也常常是网上热议的话题。时尚圈博主陛池在其公众号里开辟了“审丑”专栏,嘲讽国内一些水平低下的时装秀,批判言辞之辛辣让围观者看得亦是很过瘾。在这种情况下,“土味”即指代着一种被认为是落后混乱、荒唐随意的丑陋的文化风格。它们不仅丧失了相当水准的审美设计,而且也缺失一定的历史文化常识和理性逻辑。但除了这种负面性色彩外,依托着快手、抖音、微博等媒体平台的“土味视频”所形成的土味文化及其美学,却受到了特定人群的追随和认同。在这一使用语境下,“土味”的内涵发生了巧妙的转换,原义中丑陋的属性显得不那么负面,而是用来形容一种鲜明的文化表达方式——特定人群在其生活环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和情感结构。有的“土味视频”是展现拍摄者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有的则是自编自导或是模仿影视剧来演绎一小段剧情反转的情景剧,有些则是深情浮夸地说话或是唱歌。视频的背景往往就是并未经过特别处理的普通日常生活场景,他们说着一嘴浓重的方言,语调夸张,还会配上动感十足或是煽情的流行音乐,给人以视听的强烈冲击。土味视频不乏真实质朴生活的简单捕捉和记录,比如因为《吃竹鼠的一百种理由》视频而火起来的华农兄弟,就一直记录着他和周围乡亲养殖竹鼠的乡居生活。但大多数视频的博主为了博取关注,在表情、动作和着装上都会表现得十分浮夸奔放,比如被众多“土家军”所拥簇的giao哥,一句“一给我里giaogiao”受到了诸多人的情感认同,还有风靡网络的配上乡村disco的社会摇,有论者这样描述道,“三个或三个以上身材精瘦、留着西瓜头的小青年,身穿紧身T恤、西装外套、九分小脚裤,脚蹬豆豆鞋,两脚如木桩一样固定在地上,用双手带动腿部、腰部、胯部有节奏地摇摆,再配合上强烈的甩头,更专业点的还有盘头、花手、八步等动作”[2]。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土味”的概念极具灵活性,在不同的主体那里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在原初的命名者那里,土味代表着原始粗糙、平庸单调的文化,是需要被摈弃和修正的。而在第二种使用方式中,“土味”却成了被某些人用来表达本真的情感、建构自我身份并为之赋权的概念。日常生活审美化遭遇土味审美从社会身份和阶级地位来看,命名者多是居住在大城市、受过较高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拥有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购买力,往往追求精致完美和清新优雅的美学生活方式。他们也是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的主体。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日常生活领域各个方面的审美化的过程,标志着生活与艺术界限的消融,艺术化的风格被大量复制在生活,使得物的审美及其符号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一书中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之一就是追求外观装饰的光鲜亮丽,被某种美学观念建构出来的形象刺激着人们的感性,给他们带来快感和享受,这被称为浅表审美化。人们消费某些商品也已经不把其实用性放在首位,而是着重其美学化或是艺术性的外表,甚至,只有当一个事物拥有着吸引人的形象时,人们才会认为它更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物质材料(硬件和软件)的使用也经过了审美化的过程,“审美过程不仅包裹了业已完成的、给定的物质,而且甚至决定了它们的结构,不光影响它们的外表,而且甚至影响其内核”[3]。此外,除了技术的发展在为审美泛化的趋势保驾护航外,传媒也在不断地制造出经过美化的虚拟现实,让真正的现实看起来反倒是贫瘠丑陋的,最后则是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边界在消失,只留下一切美的影像和符号在自由地流动着。这些方方面面审美化带来的结果是非物质的审美化,“针对这些过程,现实的一种新的、本原上是审美的意识应运而生。这一非物质的审美化,较之物质的、字面上的审美化含义更深刻。它不但影响到现实的单纯建构,而且影响到现实的存在模式,以及我们对现实作为总体的认识”[4],亦即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及其整体的把握也体现出一种审美化、感性化的特征,我们的性格、灵魂和心理乃至整个个体的存在都是美学式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常发生在大都市空间中,并且也逐渐地向小城市所渗透。我们可以看到街道上有越来越多的装修风格独特的店铺,不管是小餐馆、咖啡厅还是酒吧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其色彩、布局和材质都不同于传统一般的店铺,消费水平也会比较高。哪怕是家乡卖地方小吃的餐馆也装潢出窗明几亮、清新淡雅的风格。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去这些地方消费,用自己细腻敏锐的感性去体验特殊的氛围和环境,实现对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构和认同。中产阶级的审美感知力往往是经过相当程度的知识教育的教化所形成的,其背后也受到了一套相应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支撑。土味视频的创造者和受众多是生存在小城市、县城乃至乡村的普通人,其趣味背后所表征的是一种以小镇青年为主体的底层群体的文化,它往往是和受过较高教育的城市中产阶级的主流审美话语相悖的。在传统媒体时代,底层的形象和话语是很难自我呈现出来的,他们要么被各类媒体所叙述,要么就被主流话语的权力所压抑,我们很难去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和感受方式。当他们却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类网络平台来展现自我的形象时,对于它的激烈批评也大量产生,这种鄙夷的声音和标签化的指认主要就是来自于中产阶级。而“土味”也正如东方之于西方,传统之于现代的命名逻辑一样,是中产阶级以自身的审美标准,按照与自己完全相对立乃至比自己低下的形象建构起来的。
2019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