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丨李晓寅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个老汉过60岁寿宴,老太太给了他一个馕心,老汉感动得哭了……因为他吃了一辈子馕边,而老太太吃了一辈子馕心。他们谁都没说,其实老汉喜欢吃馕心,老太太喜欢吃馕边。为了爱,结果他们都吃了一辈子自己不喜欢吃的那部分。这个故事让我心生欢喜,欢喜之余又有淡淡的惆怅。因为我也是个爱吃馕心的人,生活中却不曾有人特意将馕心留给我,哪怕是馕边。馕,是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种类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皮芽子馕等等。我喜欢馕,深深地喜欢。这种少数民族朋友擅长烤制的圆圆的食物,在伊宁市大街小巷的店铺中散发着麦子般金黄的光芒。这种光芒是收敛的、家常的、朴素的,带给人心底无比的温暖与踏实。作为一种食物,不仅我喜欢,我的家人也都很喜欢。记忆里的童年,夏日炎热的午后,常常一个馕,再加一个西瓜就是全家人的午餐。那时我家住在伊宁市解放路小巷,道路两旁种满了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白杨深处,有一个维吾尔族人开的馕店。馕坑后是一个简陋的土房子,看不清谁在屋里忙碌,只见屋外有两个大约二十出头的维吾尔族小伙站在馕坑旁烤着馕。他们动作干净麻利,一个躬身将馕贴在馕坑深处,一个用一根长长的铁钩将烤好的馕取出来,然后将它们放在一块红绸布上进行售卖。图片来源于网络。他家的馕有好几种,添加羊油的叫油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每个馕经过炉火的淬炼,变得金黄圆润、芳香四溢,简直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在众多馕里,我最爱吃的是皮芽子馕。它在麦香中添加了皮芽子(即洋葱)的特殊风味,吃起来浓香味美、极为香淳。作为新疆的特产之一,馕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它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被各族人民喜爱就不足为怪了。我公公从四川老家来到新疆,发现的第一个好吃的食物就是馕。他老人家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牙齿完好无损,特别喜欢吃馕心。至今,我仍然记得他老人家住在我家的情景。公公坐在沙发上,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馕心,一边将松软可口的馕边掰下来,喂我那正在呀呀学语的儿子。祖孙俩的情意就这样被一块馕绵绵传递着,让人看了感叹不已。据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公公讲,馕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有一种浓浓的麦香味,让他想起了在农村收麦子的景象。我没有种过麦子,也没有感受过那种丰收的韵致,但听了他的话,每次吃馕时脑海也会浮现出在新疆广阔的大地上,人们享受丰收景象时的喜悦神情,浮现出家乡的阳光、泥土、雪水、河流。图片来源于网络。也正因为馕带给我们的丰富体验,它经常被写入文学、音乐作品中。我的朋友、伊犁作家李凌曾经写过一篇《馕坑里飞出的太阳》的文章。他在文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在乡间,人们下地通常都是坐着马车或是毛驴车去,中午不便回家吃饭,馕便是人们中午的主要食物。在进餐之前,将其放在从天山深处流出的纯净的清清渠水里,让馕慢慢漂流,人们坐在一棵树下休息,以聊天、唱歌的方式驱除劳累,待馕漂到眼前,也泡软了,就着刚从地里摘下的可以生食的新鲜蔬菜,就是一顿简单而又绿色的午餐。”看了李凌的这段文字,我不由惊叹这种吃饭的方式,它更近似于一种行为艺术,古老、浪漫、充满诗意,带给我们无比丰富的想象。在我的想象里,这种方式代表了一种无法被复制与模仿的、充满淳朴惬意的古典生活。我们应当怎样感谢这种美好的食物呢?它们用最本真的香味、最温暖的感觉,让我们对生活、对养育我们的家乡永远保持一种新鲜的激情,让我们即使在历经磨难、满身伤痛后,也能目光清澈、脚步沉稳地走向新的生活。我想,这也是人们深深喜欢馕这种食物的重要原因吧!作者简介:李晓寅,1975年1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市。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伊犁州作家协会理事。2003年开始文学创作,多篇小说、散文在《湖南文学》《四川文学》《延河》《文学港》《厦门文学》《西部》《伊犁河》等文学刊物上发表,多篇作品获奖。2014年出版散文集《茉莉花开》。现居伊宁市,供职于水利部门。朗读者: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