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
逃出大英博物馆
最近这两天追着看了一个全长3集,每集几分钟的网络小品剧,叫做“逃出大英博物馆”。说实话,作为一个业余的年轻团队,拍的非常不错。每集单平台播放都有几十万,两个主演更是各自吸粉超过100万,可以说是成功跻身超一线网红。这里简单剧透一下整部网剧的情节:契合日前传出的大英博物馆失窃案,一个来自中国的玉壶化为美丽小姑娘的样子(有人批评这是娘化/物化女性,但是事实就是如果她化为一个抠脚大汉,估计现在还睡在国王十字火车站桥洞下),跑出大英后,形单影只的她在相距500公里的爱丁堡巧遇兼职发传单的中国年轻记者,不小心碰掉记者手中的相机,然后通过相认家人的方式,在记者家暂住下来。相处日久生情,记者相信了她是玉壶文物所变,(小姑娘似乎没有明说她其实是2011年由苏州玉雕艺人俞挺制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采购收藏这件事,anyway),帮她回到中国完成任务(传话给国内博物馆的其他文物小伙伴)。任务完成后,记者以为她会留在中国,没想到她义正严辞的告别,又回到大英博物馆。有趣的是,最后她再次化为人形,在英国接受采访向记者问候“你好”。整个故事情节十分流畅,很多细节可以拓展,如果有资金进场的话,相信可以制作成至少30集的连续剧。可惜作为小团队制作,没有足够的财力人力,所以观感上确实就是网剧。不过就像之前说的,真的已经很棒了。说完故事和拍摄本身,也略略从海外华人视角,讲讲对于这个短片的感受吧。实际上,这个网剧能够获得超强的人气,有一个独特的时代背景,就是大英博物馆丢失文物,以及《环时》要求大英无偿归还中国文物,于是弹幕里都是“还文物,还文物”的叫喊声。先问第一个问题,还给谁,放在哪?大英博物馆里大量的文物是在清朝-民国时期从中国流落到世界各地,假设要还的话,是交给爱新觉罗家后人?目前蜗居台湾的民国?还是对岸的共国(一中各表,这里用中国引起歧义)?从法理上来讲,民国继承了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债与权),有法律意义上的延续,三民主义是传统儒释道的现代发展。从事实上讲,目前共国占据了中国最广大的领土,世界范围内实力强大,被国际社会认可,马列子孙经过数次革命和运动,最终形成了大汉民粹(基本盘)和马列主义(统治层)糅合的先进体制。好吧,就算几方最终达成一致,全部还给共国(毕竟有钱)。那么放在哪个博物馆?参观要买门票么(大英常设展是免费的)?还是会供起来,作为外交胜利的重大战果?接下来问第二个问题,这些文物,放在哪合适?客观来说,像大英博物馆这样囊括人类文明,不带强烈意识形态,并且免费参观的世界级博物馆,全球也没有几个。如果大英没有了中国的文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将只能看到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日本,韩国的文明。没有外国人会为了见证中国古代的辉煌,专门买飞机票去省博国博。也许有些共国人不在乎,但对于共国人上人来说,变成小透明和万国来朝是矛盾的。并且,文物的意义不止是拥有,而是通过了解过去,提供文明持续前进的动力。这些文物应该放在一个最自由,最开放,最能容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的地方,因为文明需要碰撞才有火花。所以,就算这些文物离开大英,目前来看,共国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归宿。最后,中国人该何去何从?历史已经是历史了。西方在发展的过程中,抢夺了全世界,不光是中国,也有日本,韩国,希腊,埃及,非洲,很多很多。令人生气的是,西方抢夺后没有进行毁灭,却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分门别类的清理和陈列出来,免费供所有人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因为近现代的失败,中国是西方抢夺的对象。共国人群体被教育生活在耻辱感和复仇心态中,只能通过回到更早的过去,贬低当时的其他国家,来获得成就感和存在认同。从这个角度出发,比起归还更多的中国文物,我反而希望大英可以将西方文明的存货,给共国匀一些,反正那么多,让共国也能拥有囊括人类文明,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博物馆。帮助共国人了解和认清世界,看到和欣赏不同文明的独特,认识文物的真正价值,不把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一片祖先好牛叉的赞叹声中回到过去。到了那一天,也许共国人就不会在乎祖先的东西在哪了,(何况祖先也会和祖先相杀,以前生存压力那么大,我可以大胆假设大家的祖先绝对不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要研究便利就行。是的,文物是死物,你我皆活人。活在当下,创造美好未来,与各位中国人共勉。图片及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