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其他

曾博伟 | 女性·旅游的八个维度

对女性的尊重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旅游消费及旅游生产过程中,真正体现女性的需求和意识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新的时期,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女性予以新的关注。下面谈八个方面的看法:一、女性旅游消费权利的维护在新时代,女性旅游消费权利不是女性能不能参加旅游活动的问题,而是女性在旅游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具有女性特征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比如旅游厕所问题,应该说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厕所革命”,旅游厕所问题有了很大改进,但是旅游中女性厕位问题依然突出。在节假日旅游高峰的时候,女厕所门口总是排很长的队。关于厕所的国家标准其实有要求,就是女性厕位和男性厕位的比重是2:3,姑且不论这个比例是否合适,但就是这样一个标准,其实在旅游厕所建设中也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有的地方在满足女性如厕需求上做得非常好,比如除了设置男女都有的厕所,还设置有一个只对女性开放的厕所,这充分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性关怀。再比如旅游消费中女性的安全问题,安全是旅游必须重视的问题,但除了一般的旅游安全问题,我们要特别考虑女性在旅游中的安全保障问题。目前在实践中,一些城市地铁设置女性车厢,一些酒店设置开始女性专用楼层,其实都是体现了对女性旅游消费权利的特殊关注,这些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二、女性旅游细分市场的拓展细分市场的充分发育意味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对女性旅游细分市场的拓展,既是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需要,同样也体现了对女性群体的尊重与关注。早在30多年前,中国旅游业就已经在关注女性旅游市场开发问题,那个时候国家旅游局甚至专门对开发日本女青年来华旅游市场问题研究出台政策,国家旅游局那时专门发文给北京、上海、西安做好日本女青年旅游市场开发工作,为做好这一市场,大连会为日本女青年游客专门准备贝壳类旅游纪念品,上海给日本女青年游客在酒店房间专门放一些特色装饰盒、胸针之类的旅游商品。发现日本女青年游客不喜欢10人以上的大团,旅行社会专门针对这个市场开发3-5人的小团。在今天这个时期,女性实际上在旅游消费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家庭的出游,有70%是由女性决策。今天,我们仍然要关注单身女青年旅游市场,但是不一定要把女性旅游市场和亲子家庭游市场混在一起来谈。亲子游固然重要,女性和家庭的连接很紧密,但男性和家庭就没有关联吗,那为什么不把男性和亲子游市场捆在一起谈?对这些错误的认识我们都需要反思。所以说,女性旅游市场和亲子游市场是两个市场,不能混为一谈。不管女性是单身、已婚还是离异,只要是她愿意个人出游或者是女性好友结伴出游,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也是值得关注的市场,同时也是女性权利的体现。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老年女性的出游市场,现在老龄化社会,老年女性旅游市场自然会越来越大,这需要有专门的产品去对应。三、女性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女性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不仅可以让女性更多地认识和理解女性主义;同样也是男性了解女性的重要载体。河南安阳的殷墟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可见三千年前妇女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样一个历史中重要的女性旅游形象,其实是可以在女性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中大做文章的。还有就是洛阳的武则天,这是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是开发女性旅游产品的绝好题材,但应该说我们做的还很不足。再比如,湖南永州有一个县叫江永,在古代发明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女书,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只在女性之间传递的文字,男性看不懂。女书有1000多个单词,推测应该是在当时父权社会的背景下,女性之间传递的信息,不愿意被男性看到。对这样一种特殊的女性文字,不能仅仅从文化的角度看,如果进行有创意的女性旅游产品开发,可以做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产品来。四、女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除了女性专项旅游产品,其实女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也可以成为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关注重点。比如这些年我们有的城市在做儿童友好型城市,以及关注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无障碍城市,同样的道理,女性旅游目的地城市也不应该被忽视。比如2023年BBC公布了全世界最受单身女性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排名第一的是非洲的卢旺达。今天卢旺达议员中女性比例超过半数,此外,他们在保障女性旅游安全上做的很好,还专门开发一些与女性相关的旅游产品,因此深受单身女性游客的欢迎。除了卢旺达之外,排在前五位的还有挪威、斯洛文尼亚、阿联酋、日本,我们中国没有上榜。除了国家尺度,其实一个城市做女性旅游目的地更适宜,比如我们今天开会的城市攀枝花。攀枝花就是木棉花,舒婷有一首诗“致橡树”,其中有一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可以说是女性意识的最好宣言。从一定程度上讲,攀枝花或者说木棉花都可以作为我们女性旅游的最大IP形象。当然除了攀枝花,其他城市也可以好好梳理一下女性旅游的需求,制定妇女旅游硬件和软件的标准,打造出更多女性认可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五、侮辱女性旅游文化的抵制虽然我们进入了近代文明社会,但客观上说贬低甚至侮辱女性的文化仍然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旅游之中。社会对女性的尊重,既需要社会的进步,也需要女性去争取。我们妇女旅游委员会可以带头发动公众,好好梳理一下旅游项目开发、旅游活动组织、旅游市场宣传中对女性侮辱的现象,推动及时整改,让旅游业成为尊重女性的行业。六、女性旅游工作权益的保障相较其他行业,女性在旅游业创业就业的比例很高,甚至超过男性,但如何保障女性在旅游工作中的权益同样也是女性主义旅游需要关注的问题。恩格斯说,“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未来我们的女性在参与旅游工作当中,真正体现她们权益其非常重要,这里面包括女性权益和福利保障法律的制定和落实,比如说女性生育以后,有没有对其工作机会的保障,这尽管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温特,但是我们旅游业可以走在前面。此外,特别需要关注乡村地区妇女在旅游工作中的权益保障。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很多妇女在旅游工作中的权益其实是缺乏保障的。还有就是乡村地区对女性旅游工作中分配权益的保障,也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七、女性旅游自我意识的觉醒旅游,意味着挣脱束缚,意味着对自由的追求。旅游可以成为女性摆脱父权社会控制、挣脱资本主义加诸于女性枷锁的一种解放。父权社会一定程度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是相通的,关于这个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女性其实是被压迫的。所以波伏娃有句名言,叫“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鲁迅也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被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所以未来应该鼓励更多的女性,通过旅游去发现自我。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女性,她们可能还没有太多旅游的机会,如果能够通过旅游去增长她们的见识,开拓她们的视野,对于她们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其实是非常好的,对女性的成长也是非常好,这也应该成为女性与旅游关注的一个重点。八、女性主义旅游思维的升华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视角和方法。男性主义更关心宏观的整体建构的东西,关注二元对立的东西,那女性主义关注什么?女性主义其实更关注情感的东西,个体化的东西,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这意味着女性主义更关注公平和正义。作为女性主义旅游思维的升华,意味着女性不是在为自己的旅游消费和旅游工作而发声,而是在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美好的社会努力,而这也应该成为男性和女性共同努力的方向!作者:曾博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代会长、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来源:本文整理自作者在中国旅游协会妇女旅游委员会首届旅游业妇女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有删节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3月8日 下午 11:46
其他

深入推进“十四五”大众旅游蓬勃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旅游发展而言,文化和旅游部门高度关注大众旅游发展,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期间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这是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大众旅游具有普遍性、普惠性等特点,往往意味着最基本的质量保障,而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则意味着更高的质量要求。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中,这两者应该如何有效平衡?新时代的大众旅游既需要基本质量保障,也需要更多消费选择。旅游业的新发展阶段需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坚持通过持续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来满足人们对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外,还需要加强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的动态适配,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需要通过定制旅游、深化体验、凸显特色等不同路径,丰富人们的旅游消费选择,提高人们的旅游体验质量。《“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中提到,要“开发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这既是对旅游供给的引导,也是提醒旅游业界要重视旅游项目在体验性、互动性方面存在的不足。面对自驾车旅游需求的迅速发展,目的地的风景道体系构建、沿途的公共服务体系、自驾游相关政策制度、以导航为中心的智能推荐系统、以需求为中心的目的地资源协同整合平台等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进行有序有效的完善。此外,《规划》提出的“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也充分考虑到新时期的新变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花钱买优质服务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定制旅游的发展空间将不断壮大,定制旅游发展的利好将持续释放。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定制旅游的生产机制还有待优化,定制旅游服务机构在真正了解消费者诉求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还远远不够,“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新时代的大众旅游既需要产品类型多元,也需要更多科技赋能。“十四五”时期,需要通过产品类型的多元化来分层对应、分层满足大众游客构成的多元化。要处理好经济效益高质量与社会效益高质量之间的关系。要大力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科技赋能提高供求匹配效率、保障品质旅游体验、释放大众旅游在社会经济中的动能。借助于科技发展和交通网络的赋能作用,可将分散的、巨大的旅游消费潜力有效接入到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并将其转化为磅礴的市场力量与扩大消费的不竭动力。此次规划明确将智慧旅游作为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助于通过科技赋能,提高营销触达率、优化供求交易效率,显著推动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通过增加体验方式,提升交易效果,从而显著推动需求侧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预见,通过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的呈现方式,深化沉浸式旅游体验方式,对于增进人们多感官体验,优化旅游体验质量,提高对旅游体验对象的深入了解和认知,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真融合、深融合都将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智慧旅游推动预约、错峰、限量的常态化,不仅有助于降低拥挤状况,改善旅游体验的整体环境,同时也将有助于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景区进行更智能化管理,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建立更加高效的智能票仓系统,从而在保障大众旅游体验质量的基础上提升景区的运转效能,增加景区的发展效益。瞄准新需求、增加新供给是高质量发展;适应新趋势、调整旧供给也是高质量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供给创新,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也要注意需求侧管理,引导和扩大居民旅游需求。由此可见,适应大众旅游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值得各方在贯彻落实《规划》时认真思考和积极关注。END作者:厉新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2021年6月19日《中国文化报》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其他

跨区域治理与政府合作:经验、挑战与对策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随着区域合作的成效不断显现,各地纷纷开始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日益凸显。但应该看到,受限于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设置等因素,区域合作仍面临重重困境。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对“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实现跨区域治理与协同发展成为各地的必然选择,本文对跨区域治理的国际经验以及当前中国在这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得到对未来推进跨区域治理和政府合作的若干启示和建议。一、国内外跨区域治理和政府合作的主要经验梳理探索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是世界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谋求发展、提升竞争力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行政结构等不同,政府合作模式也各不相同,从中寻找成功经验与一般规律,可为推动我国跨区域治理与政府合作提供借鉴。(一)美国的城市群多主体合作模式美国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并不完全一致,但共同点是多主体化。一种是在城市群中建立类似于议会的政府理事会,城市群内各城市政府自愿参加,并分别派出同等人数的代表组成理事会。政府理事会的日常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各城市政府的理事会会费以及企业和市民的捐助。为保障政府理事会顺利运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通常会出台相应的法律。城市群政府理事会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对规划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测、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各成员以便规划修订完善。与单个城市政府相比,理事会在规划城市群未来发展以及内部经济和社会事务时,视角更全面更宏观,可以更加有效地处理城市群内部问题。例如,可以组织理事会成员城市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减少“搭便车”现象。协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政府间签订关于公共安全、垃圾处理、图书馆等领域的合作协议,一方付费,另一方提供服务;另一类是城市政府间签订分工协议,共同为城市群内提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的另一种模式是为解决垃圾处理、环保等特殊问题,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比如成立环境质量委员会,通过立法、成立共同基金来解决环境问题。(二)加拿大的城市群董事会模式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城市群建立了类似于企业董事会的跨区域协调机构——政府董事会,以有效解决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大温哥华地区城市群涵盖温哥华、素里、列治文等21个市、区。政府董事会由各城市选举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两年,主要职能包括4个方面:一是负责制定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立法,对城市空间、交通网络等进行科学规划布局,保证城市群内资源共享;二是为城市群及各城市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三是开发建设城市公园、林荫道等绿色空间,保护城市绿地;四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群居民生活品质。城市群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负责落实董事会通过的各项措施,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根据向各市、区提供的服务类型收费,并将其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看出,城市群董事会模式强调成员城市地位平等、重视成员权责对等,透明化的决策模式、专业高效的组织运作等因素保证了大温哥华地区城市群董事会的成功运转,从而推动城市群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日本的都市圈跨区域协调模式日本大都市圈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欧美城市,城市政府间合作模式也与之有明显差异。一是官方组织成立跨区域协调机构。为完善对大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国土审议会,在国土审议会下成立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工会的代表组成的大都市圈整备部会,负责整个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建设和相关协调事宜,同时在国土审议会下设立由产业界和学术界专家组成的大都市圈政策工作组,负责大都市圈政策的制定及评估。二是在解决政府间合作问题的过程中特别重视立法保障。自1956年起先后颁布及修订《首都圈整备法》《近畿圈整备法》和《中部圈整备法》,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为大都市圈规划、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大都市圈规划从整体上权衡每个成员城市的利益,政策实施力度不区分城市等级,例如,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空间利用、环境治理、信息共享等方面,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卫星城都能享受同等政策。三是在政府间合作过程中特别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例如,日本关西地区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关西经济联合会,成员包括关西地区的主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负责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事务开展课题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为城市群内企业和政府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并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寻求合作。相较于政府部门决策机构,关西经济联合会的主体来源多元化,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单位,能更好地反映出各类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意见,从而有效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四)长三角的“三级运作”政府合作模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至今已有37年历程,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从政府合作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建立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框架。1992年,长三角相关城市政府即自发建立了城市协作部门主任联席会议制度,1997年升格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2008年起确立了“主要领导座谈会明确任务方向、联席会议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专题组具体落实”的区域合作机制框架,实行“三级运作”。目前,决策层以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为主体;协调层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为主体,2018年又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作为日常协调机构;执行层包括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合作专题组,解决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具体问题。二是在政府引导下推进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市场。2014年建立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围绕规则体系共建、创新模式共推、市场监管共治、流通设施互联、市场信息互通和信用体系互认6个方面,以项目化形式力图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溢出效应,并已取得积极成效。三是探索建立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近年来,跨区域公共治理与政府合作已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等领域,三省一市合作建立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跨区域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通过美、加、日3个发达国家以及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府际合作与协同治理的案例,可以看到有4个方面可供借鉴。一是推动制定法律法规,保证政府间合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避免合作中的推诿扯皮现象,促进合作项目稳定运行。二是构建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组成的多层次政府合作机制框架,通过政府引导式项目合作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三是设立专门的专业化协调机构,积极运用现代治理技术、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四是多元主体参与,引入由社团、企业、专家学者组成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化的评估监督,推动合作方案的贯彻落实。二、当前我国跨区域治理与府际合作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长三角等区域在消除区域壁垒、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看,我国的跨区域协同治理与政府合作在体制机制改革、合作方案落实、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政府决策缺乏制度保障,合作难持久跨区域治理制度是地方政府处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依据,有助于调节区域之间的资源利益冲突、增强激励。然而,现阶段我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制度化程度较低,缺乏法律制度保障,主要依靠非正式制度来协调。与跨区域公共问题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现实需求相比,府际合作协同治理的制度建设大大滞后。例如,地方政府之间往往基于联席会协商达成的承诺开展合作跨域合作。由于我国尚未颁布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跨区域治理与政府合作,在实施一些合作层次较浅、难度较小的项目时,非正式的协调制度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甚至因为无法律法规约束,地方政府操作更便利更灵活。但一旦涉及到各方核心利益,这种非正式协调机制的缺陷便被放大,难以达成共识。一方面,在建立合作机制以及处理合作中的争议时没有法律依据,政府间达成的合作协议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落地,且这种非正式协调制度极不稳定,极易受地方主政官员个人偏好、职务变动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绩效考核体系并未考虑本地政府行政对邻近城市社会福利的外部性,对于跨域协同治理中的横向补偿问题等制度建设上存在短板,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尤其突出。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官员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如此一来,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实施跨区域治理时政府间合作容易陷入“囚徒困境”。即在给定的条件下,不管对方怎样选择,一方选择背叛总比选择合作能够得到更高的收益,但由于双方都这样认为从而都选择背叛合作,最终导致政府间的战略合作流于形式。(二)执行过程缺乏评估监督,贯彻落实难从实践看,执行过程中需要对跨域协同治理与政府合作的绩效进行评估、监督并建立反馈纠偏机制。在跨域协同治理中,由于政府间合作往往依赖于地方主政官员的口头承诺,这种合作形式其实只是在表达合作意向与合作愿景,本身并不受任何刚性约束,尤其在目前许多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状态下,仅靠政府官员的承诺更是远远不够。同时,构建地区协同治理的财政补偿机制也需要对政府合作绩效进行评估,相关制度缺失已成为地方政府间合作落地的一大障碍。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与任期内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直接挂钩,地方官员很可能因为任期绩效考核而短视,忽视地区发展的长远利益,往往以经济发展为首要追求目标,紧紧盯住本地的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虽然政府间协商达成的共识渗透在府际合作的协议、宣言中,但往往被搁置或被选择性执行,得不到贯彻落实,偏离了区域合作的本来目的。如果没有健全的评估、监督、奖惩机制作为保障,就无法实现对合作各方的有效激励,政府合作机制无法实现良性运转,跨区域治理必将陷入困境,但在评估监督方案实施中也需解决两大挑战。一方面,实施监督奖惩需要付出时间、人员等种种成本,而收益却为各方共享,因此,当一方认为不对违规行为实施惩罚更有利或成本更低时,会在监督中消极甚至不作为。另一方面,无论是评估还是监督、奖惩,均需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但由于区域公共问题的责任共担和政府部门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之间存在冲突,合作各方的责任难以认定,导致跨区域治理中广泛存在政府合作难以规范、违规行为难以制约等问题。(三)治理技术难以推广应用,治理能力亟待提升近年来,以“移、大、云、物、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公共治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经济时代,治理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信息交互平台,破解了跨域治理的技术难题,还对传统的治理思维和治理方式形成颠覆式冲击,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现阶段,地方政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其协同决策能力、政策执行力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有待提速。2012年以来,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相继颁布实施,数字中国建设如火如荼。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实施跨区域治理的能力、水平势必迅速提升,但总体而言,跨区域协同治理技术的深度应用还存在诸多障碍。一是部分地方官员喜好凭自身经验决策,不重视、不善于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提高决策精准性方面的作用,难以识别各类市场主体对重大治理项目的不同诉求,错失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机会。二是部分地方官员受限于自身知识结构,对学习新兴的数字化技术有畏难情绪,不主动作为。三是部分地方官员不重视民意调研,在工作对象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网络舆情复杂化的形势下,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精准程度远远不足,亟须提升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深入挖掘社情民意信息的能力。三、未来推进跨区域治理和政府合作的政策建议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未来需着重解决跨域协同治理在合作机制构建、有效评估监督、治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试点试验,在区域治理机制与方式上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一)健全府际合作治理体制,促进跨域治理规范化一是构建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组成的多层次政府合作机制框架。其中,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为主体构建决策层机制;协调层机制以推进区域治理合作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为主体,设立办公室作为日常协调机构;执行层机制以各职能部门为主体,通过专业委员会等形式,解决区域合作具体问题。二是通过政府引导下的项目合作形式,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在应急管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合作、信用认证等方面的政府合作协同治理。三是健全府际合作治理制度体系。应借鉴国外经验,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加快出台区域合作条例、规章等跨区域治理、政府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非正式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的地方干部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既要考察其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政绩,也要关注其在跨区域协同治理中的表现,综合考虑本地政府行政作为对邻近城市社会福利带来的外部效应。(二)实施动态监督评估,强化地方政府合作绩效意识对协同治理合作项目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估、监督,强化各级政府合作意识。首先,在协同治理项目规划阶段,地方政府要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地方发展战略定位和目标,准确识别战略协同机会,预判跨区域协同治理效果,制定区域战略合作规划,并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避免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加快建立问责机制,制定统一的问责标准和流程以引导加强政府间合作,增强跨域协同治理的协调性和有序性。其次,在协同治理项目实施阶段,建立一套协同治理项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包含能够反映跨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量化指标,也要包含政府服务质量、公民科学素养等若干软环境指标以进行动态量化跟踪监测。再次,在协同治理项目完成阶段,为保证客观公正地评估协同治理效果,须保证评估主体多元化,成立一个涵盖跨区域的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媒体、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的协同治理绩效评估委员会,并鼓励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将评估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三)提高治理技术水平,促进跨域协同治理精细化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快开放共享合作各方的政府治理数据,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府合作与跨域治理创新。进一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政府间和政府部门间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掌控跨域治理要素资源动态和治理进程,及时发布跨域协同治理相关政策、项目信息,强化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公共治理的指导作用,通过共建智库、远程培训等方式来强化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的治理技术协同,减少由于地方政府间治理技术水平不均衡导致的协同治理障碍。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治理各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区域公共治理人力资本积累。要加大对各级地方干部的治理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地方干部挖掘、运用治理数据的能力,同时,通过灵活的用人制度、薪酬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地方领导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尽快提升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能力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四)创新跨域治理模式,建立跨域协同治理试验区我国跨区域治理和政府合作缺乏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现有的试验区主要关注经济贸易领域,特别缺乏跨区域治理和政府合作方面的试验区和示范区,建议从19大城市群中选择城市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区作为试点地区,建设跨域协同治理试验区,探索可复制推广的跨域协同治理经验。一是搭建“理事会+执委会+平台公司”的三层跨域协同治理架构,构建专业化的跨域治理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跨域协调治理机制。理事会理事长由合作各方政府主要领导轮值,主要负责研究确定试验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制度创新、重大项目、支持政策和协调推进。同时积极探索提升跨域治理的社会化水平,广泛吸纳国内外知名企业、国际机构、科研院所、智库等机构代表参与治理。理事会下设执委会,主要负责具体推进实施理事会确定的试验区建设相关事项。平台公司则是市场化的投资运作平台,作为试验区开发建设主体。二是出台跨域治理区域合作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可包括:信息公开披露与交流共享制度;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建立社会共治联合行政机制;在招商引资、园区共建、人才流动、技术创新等方面打造无差别市场化、法治化和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等。三是注重社会智库、专家学者的决策咨询支撑,总结提炼有望在更大范围推广的实践经验,将跨域协同治理试验区建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区域,推动全国的跨域协同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作者:赵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原文刊载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注释及参考文献略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2020年10月14日
其他

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19)(发布PPT)

2019年1月16日,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宋瑞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该报告。以下为宋瑞研究员《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19)》发布实录。很高兴代表课题组发布研究主要成果。感谢财经院领导的支持,感谢WTCF的信任,也感谢研究团队的努力。作为连续第三年的研究,我们试图保持三个基本不变,并努力做到两个不断更新,即数据来源不变、计量模型不变、主体框架不变,而分析角度和研究内容有所更新。综合自有数据和相关国际机构数据,将德尔菲专家意见判断和计量经济学模型相结合,对全球旅游发展进行了定量的测算和定性的判断。观察到如下十个方面特征。一、全球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略有放缓2018年乃至2019年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各大机构调低对经济增长的预期,2018、2019乃至2020年增长率,基本都调低或者降低了0.2%-0.1%。世界银行在其刚刚发布的年度报告中用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标题——天空变暗(Darkenning
2019年1月16日
其他

2017~2018年澳门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2016年非博彩业或酒店业直营之澳门饮食店铺共2,189间,按年减少20间,其中半数为少于10名员工的店铺(1,110间)。饮食店铺的在职员工按年增加101名至32,260名,有95.5%为雇员。
其他

2017~2018年香港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特区政府多年来积极投放资源支持旅游业发展,旅发局与业界一直携手合作,因时制宜制定合适的推广策略,推出更多元化的旅游盛事、景点和产品,吸引更多高消费的过夜旅客来港。
其他

从我国旅游上市公司投资动向看旅游行业发展趋势

趋势二:中端分销商企业兼并,行业从分散趋向集中——旅行社业务的门槛较低但具备一定的区域垄断性,因此毛利率较低且市场份额分散。对同类企业进行兼并收购对减少恶性竞争、集中企业市场份额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