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杂志

其他

THAD院庆 | 张鹏举 | 大师总师讲堂 | 清华设计系列讲堂 | 清华设计实践65周年

下午14:00-15:30讲座地点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舜德厅(线下)THAD新媒体矩阵(线上)策划&执行企划部、技术质量部线上讲座观看渠道▼请点击预约按钮预约视频号直播间▼学术主持人Academic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专家答疑丨如何破解外墙保温脱落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建筑节能的推进,外墙外保温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经过三十多年的推广应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但在实际工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质量问题,比如外墙脱落、火灾、渗漏、开裂、空鼓等问题。近几年来,因外墙保温脱落问题频发,威胁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给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针对建筑保温行业的重点问题,君旺集团经过长期的技术、产品研发,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外墙保温脱落原因分析2010年至今,十余年时间,君旺集团对不同气候带各地区的外墙脱落案例,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搜集的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进行模拟试验。归纳外墙保温脱落的主要原因为:材料不合格、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01加强外保温系统产品的管控薄抹灰外墙保温体系构造由于前期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使用者缺乏对保温材料的整体认识。不良商家利益驱使,恶性竞争,以次充好。导致使用的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同时,外墙保温系统为一种复合构造层,出现脱落现象一般在不同构造层的交界处,例如:粘结层与基层之间、保温层与粘结层之间、抹面层与保温层之间、锚固系统与基层之间。系统中各层材料都会影响其安全性能。(1)粘结层(粘贴砂浆)产品质量问题在外墙保温脱落的案例中,因粘贴砂浆引起的脱落最为常见。外墙保温系统中保温板,多为高分子泡沫板,为保证保温板与基层墙体的粘贴,多数采用含可再分散乳胶粉的聚合物砂浆。粘贴砂浆中聚合物含量,直接影响粘结性能。但聚合物成本较高,国内市场某些不良商家降低聚合物的用量及指标性能,以牺牲质量来换取低成本,这样直接导致粘贴性能达不到标准规定的要求,从而导致外墙脱落。(2)保温板质量不合格或选材不当挤塑板发泡水泥板①保温板材质量不合格。以EPS板为例,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每立方米的容重为18-22kg,拉伸粘结强度不低于0.1MPa。事实上,有些工程保温板施工时偷工减料,选用低于18kg容重的EPS板,陈化时间不够,板材自身收缩变形,导致抗拉强度过低,不满足保温系统自重和抗负风压的要求,导致外墙脱落。②保温板材选用不当。选材时,未充分考虑系统材料的相容性和材料的自身性能特点。例如:挤塑板(XPS板),因生产工艺原因,板材表面光洁度较高,与粘贴砂浆的粘结性较差,需要采取:施工前涂刷界面剂的措施。例如:岩棉板,自身强度较低(国标要求不小于10KPa),应采取加强锚固的措施。另外,发泡水泥板自身密度大,且在吸水后,自身强度会出现大幅下降,在外墙保温系统中选用时应加以注意。(3)锚固系统问题外墙保温系统,通常采用锚栓进行辅助固定,锚栓强度不够、数量不足,锚固深度不够、锚固方式不正确,均会带来脱落风险。特别是对于沿海负风压较大的区域,采用挤塑板(XPS)、岩棉板、酚醛板等保温材料的工程项目,锚栓强度不够、数量不足,会存在保温板脱落的隐患。锚栓在设计和施工时,未考虑基层墙体类型,比如:加气混凝土或空心砌块墙体,锚固深度不够或锚固方式不正确,会导致保温系统脱落。(4)抹面层(抹面砂浆)产品质量问题。一些不良商家生产的抹面砂浆,使用抗裂效果差的胶粉材料,用河砂、海砂代替石英砂,采用劣质网格布,导致抹面层产生裂缝、空鼓,从而导致外墙保温脱落。022外墙保温系统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保温板材设计时选用不当,以及饰面层的设计不合理,未采用涂装系统。一些建设单位为了强调外墙的装饰性,在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抹面层上,使用面砖、石材等重型饰面材料,导致饰面层过重,产生的剪切力会引起保温系统的脱落。设计问题,还体现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未借助现有先进的设计软件,施工前没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导致存在设计缺陷,存在脱落风险。03外墙保温施工不规范部分工程项目对外墙保温重视程度不够,施工管理人员及工人师傅未经专业培训,不熟悉标准,仅凭现场经验进行施工。存在保温板粘贴面积不符合规范要求、抹面层施工干铺网格布、未对基层墙体进行验收处理、以及低气温施工等问题。1)保温板粘贴面积不符合规范要求保温板粘贴时,涂布方式不正确,与基层墙体的有效粘贴面积达不到国家标准规定40%以上,会产生脱落风险。部分地方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例如天津地标(DBT29-227-2014)要求“保温板有效粘贴面积不低于70%”。2)抹面层施工干铺网格布这样导致抹面砂浆与保温板不完全粘贴,极易出现抹面层整体脱落。抹面层施工网格布搭接宽度,不得小于100mm。3)未对基层墙体进行验收或处理基层墙体强度太低,表面有浮灰、油污,会影响粘贴砂浆的粘贴效果,导致保温板与基层墙体粘结不牢,在基层墙体表面出现脱落现象。4)低气温施工规范中明确要求,外墙施工时气候环境温度不得低于5℃施工,但部分项目为追求施工进度,雨雪天气低气温环境施工,聚合物砂浆会出现冻融破坏、返碱性等问题,强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易导致保温系统脱落。04监管不到位及其他原因高层建筑由于施工过程不易监控,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监管机制及流程还需进一步完善。另外,气温变化、防水措施没有做到位、外力因素等,也会造成外墙脱落。(1)气温变化。体现在不同季节和昼夜的温差变化,热胀冷缩,导致粘接层与保温板剥离;(2)外墙防水措施没有做到位。导致水分渗入保温系统,引起冻融反复循环,造成粘结层破坏,引起脱落。(3)外力因素。比如,地基不均匀沉降、风压、地震等自然因素也会导致外墙脱落。结合以上存在问题,君旺对外墙保温构造进行受力分析:外墙保温主要受负风压载荷及反作用力、系统自身重力及剪切力、锚固力、粘贴砂浆粘接力等。通过分析和试验,得出:①要确保外墙保温材料及施工完全符合规范要求,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②粘接层及锚固系统决定了外墙保温是否能够长期安全。③抗裂防护层决定了保温系统的长期稳定性。ENVIRONMENT
2021年9月7日
其他

重磅解读|韩继红:第三代绿色建筑 应是全面展现绿色性能的终端建筑产品

韩继红,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绿色建筑与城区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住建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绿色建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住建部科技委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专委会委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和生态城市建设专委会首批专家。主要从事建筑环境、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等新领域科技攻关、标准编制、工程实践和应用推广,先后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世博“沪上生态家”及园区后续低碳开发、崇明“陈家镇生态办公楼及低碳国际社区”“上海中心大厦”绿色第一高楼等重点项目,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和住建部“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等;作为主编之一完成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2014/2019
2020年11月13日
其他

城市更新|郑昊: 加强产业联动 做城市更新领域的安全专家

郑昊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科)副总工程师,建筑结构与维护改造研究所(以下简称结构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在采访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莫过于安全二字。在郑昊看来,无安全不以谈未来,“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结构安全是保障城市更新有序发展的重要一环。南京悦荟商场随着城市功能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需求,城市更新的概念应运而生。城市更新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小到建筑单体的改造,大到城市街区、市政交通的更新,更进一步还涉及文化层面的传承与革新。在采访中,郑昊表示,对于结构所而言,更关注的是建筑本身,特别是建筑的结构安全,这是城市更新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建筑科技城市更新发展到当下阶段,您认为这一阶段的更新其特点是怎样的?当前城市更新需求主要有两部分来源。一是功能需求型,如为适应新需求而迫切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及随着时间流逝出现一些安全隐患亟需维护的城市建筑等。二是经济需求型,即企业为盘活资产,将项目进行改造更新后以进行更好的投资。较早之前,我们更多关注建筑的结构加固和局部调整。当时多从业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局部结构的加固改造,如简单的楼板加固、梁柱加固等,以适应业主当时的实际功能需求,对房屋整体无太大影响。现在,基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为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活需求体验,城市更新的概念逐渐常态化、细节化。需要被更新改造的项目,一般建造年代较早、使用时间较长,建筑本身往往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再加上限于建造时的建造水平与质量规范标准,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对结构安全性能的维护与提升。上海8号桥创意园是个典型的更新案例。“8号桥”原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等工厂的旧厂房,经过新的设计和模式改造,注入时尚创意元素,打造成时尚创意园,吸引了各类创意产业行业的顶尖公司入驻,形成了具有良好的创意氛围和国际化的交流平台。通过商业形态的改变,“8号桥”的商业价值被进一步提高,业主也由此收获更高价的利润。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及盘活企业资产是城市更新所能达到的目标,当然城市更新的意义不止步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类极具改造价值的项目而言,改造过程可能会因为过于追求效率和使用功能而忽略对其结构安全的把控。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结构安全的相关法规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并且应当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建筑科技那么,在城市更新的实践过程中,结构所在项目中采取了什么手法以保障结构的安全?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的目标是要实现“性能、功能、文化”的综合提升,采用的技术必须科学合理、成本可控、有操作性。这其中安全性能的提升是重中之重,亦是实现既有建筑改造的基础。某百货商场位于上海市闹市区,因使用功能需求需改造为大卖场。按照改造方案,需要对其进行内部空间重新整合、交通流线重新调整、节能性能改造、室内环境改造、公共设施改造等。然而,这些改造内容却会给建筑自身的安全性能带来些许隐患,如房屋平面及竖向结构构件布置、形式发生了显著改变,房屋安全性及抗震性能将被改变;房屋使用荷载显著增加的同时,消防、节能、绿化改造等因素还将大幅增加房屋楼屋面的设备及绿植荷载,导致房屋原有梁、板甚至个别柱、基础将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针对以上既有建筑改造在性能、功能及环境提升的要求,结构所在房屋安全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运用一系列的房屋质量检测手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造及抗震加固措施,制定严密的施工组织计划,保证房屋在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实现了性能、功能及文化方面的综合提升,同时做到了改造技术的科学合理,达到经济与安全的平衡。余德耀美术馆建筑科技作为城市更新的重头戏,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老旧小区的改造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城市更新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老旧小区的改造。而老旧小区的改造更是每一个环节都与安全密切相关,每一步都离不开安全的保障。作为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上海市老旧小区改造对加装电梯的需求比较旺盛,但是加装电梯工程并非仅仅增加一部电梯而已。从实际操作来看,电梯井本身基本没有太大的安全问题,而新增的电梯井与原有建筑之间的连接才是改造的重中之重。新增电梯井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与原有建筑进行连接。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连接会增加原有建筑的负担,改变其原有的平面布置,并直接影响其抗震性能。尤其是囿于房屋建造时的技术水平,老旧房屋的抗震设防等级相对较低,故而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性是加装电梯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建科提出了一种不入户加装电梯方案,即新增混凝土电梯井以增避免了入户作业,还能在加装电梯的同时,提升原有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的居住体验,“美丽家园”工程也在稳步推进。虹口区某老旧小区由两幢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6层砌体结构住宅组成。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阳台板及雨棚板底普遍渗水、钢筋锈蚀、铁胀开裂等,存在安全隐患,房屋外立面杂乱无序、室内公共区域装饰陈旧、停车难、公共活动场地小等。通过“美丽家园”设计,结构所重点对房屋阳台板及雨棚进行结构加固修缮,在房屋外立面、房屋公共区域、小区道路及绿化整饬和增补基础上,结合物业管理优化了停车方案,增加了居民活动场地及微景观,显著提升了小区功能、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了“更安全、更有序、更干净”的改造目标。建筑科技我们知道,结构所在结构安全领域颇有耕耘。在您看来,在城市更新领域中结构所下一步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什么?立足建筑本身的立场,结构所始终坚持将安全摆在第一位。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再去综合考量功能的改善与居民需求的满足。现在城市更新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再开发,二是改造提升,三是保护修缮。针对此结构所致强房屋横向抗震性能,采用单面混凝土板墙加固房屋外纵墙。这种方法,减少了加固量、力于通过产业联动及系统服务的一体式解决方案为城市更新进程保驾护航,争取做城市更新领域中的安全专家。所谓产业联动及系统服务的方式,是指充分发挥结构所在科技创新、检测评估、建筑设计及施工方面的综合优势,从改造项目实施的前期就入手,为客户提供一条龙式的城市更新解决方案。通过这种一体式解决方案的方式,结构工程师可以在改造方案设计初期就参与到整个项目中去,结合勘察及检测所得的信息,充分发挥研发及技术优势,与建筑师一起从一开始就为既有建筑改造更新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打好基础,同时还可以联动上海建科其他产业,共同为城市更新的发展提供助力。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某厂房改造项目是结构所以该模式承接的一个典型的更新改造项目。该厂房因生产调整,需要将一层厂房续建为三层,局部加建钢结构平台,拆除原有行车,另在底层新布置2台行车。结构所在前期检测的基础上,对厂房结构进行计算分析,针对原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的不足,在改造设计时结合改造续建方案进行了全面加固,并承担了改造施工的实施。通过该模式的一条龙服务,将有利于结构安全性的措施贯穿整个更新项目的始终,实现了既有建筑的在性能、功能及环境的综合提升。余德耀美术馆END好文推荐大咖专访|李振宇:共享建筑学可能是21世纪的建筑学绿标解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及2019版检验检测增量成本分析绿标解读|汤朔宁:健康建筑的未来是健康城市绿标解读|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分析绿标解读|绿建新标准之安全耐久性你知几何?重磅解读|徐强:先锋到主流
2020年10月30日
其他

大咖专访|李振宇:共享建筑学可能是21世纪的建筑学

李振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德国包豪斯基金会学术咨询委员。研究领域涉及住宅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农村、保障性住房,外交建筑设计,工业遗产更新,中外建筑比较等。在采访中,李振宇教授表示,建筑是给人带来幸福的。在迈入信息化的当下,共享建筑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建筑是给人带来幸福的。建造建筑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期待的过程,也是幸福的过程;人是建筑的居住者,建筑承载着其喜怒哀乐;比如行走在建筑之间,享受‘古宫闲地少,小桥流水多’的惬意,就是一种幸福。李振宇说,“幸福建筑”的灵感来自于一部动画片《中华小当家》。在陪孩子看这部动画片的时候,里面有一句台词:“美食是给人带来幸福的”,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建筑也应该是给人带来幸福的。李振宇对于幸福建筑的定义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也是最宏观的角度,建造一座房子需要很长时间,一年、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幸福过程。不是有追求、有憧憬的人,是做不到的。第二层,从较小一点的来说,人类很多的活动都是在室内完成,在居住空间里一张纸、一本书背后可能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建筑作为承载人们喜怒哀乐的容器,一样也是幸福的。当然,有幸福就有痛苦,喜怒哀乐是交织的。第三层,从中观的角度来看,人们行走在路上,看山、看水、看人、看城市,可以感受希腊雅典的卫城的神圣、北京故宫的宏大,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华丽,也可以感受福建土楼的神秘、贵州吊脚楼的奇妙结构,这些都是用土木记录下的历史。这些日常的建筑带给了行走的人们乐趣和幸福。宁波湾滨海华侨城“捧屋”效果图建筑带给人的幸福不应局限于实用功能的基本满足,而是让人真正获得满足感、幸福感。作为与人接触时间最长的住宅建筑更应成为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的载体,使人在建筑中感受‘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幸福感。基于此,在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李振宇的装置艺术作品“宅语·在水一方”位于主展场毛麻仓库四楼。作品由8个浸在水缸中的乐高模型和抽象的手语组成,分别是“捧、帆、架、雁、合、紧、田、围”,每一种宅语都对应一种手势,每一种手势都对应着一种创新住宅类型。李振宇表示,他在上课的过程中手势非常丰富,通过长期提炼和琢磨形成了“宅语”。李振宇说他的作品旨在激发设计师和公众对住宅类型创新的当代思考,在平常生活中追求惊喜,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以“捧”为例,意为“楼台如捧,天高水宽”。如复式户型打破了传统平层的无趣,却会使得整户面积过大。由此设想,如果复式的下层大、上层小,则既能拥有层次丰富的居住空间,又能节省面积。而通过上下互“捧”的方式,就能使这样的户型上下堆叠起来。这就是“捧屋”。在采访的过程中,李振宇介绍,“雁”屋已经有实际案例并正在建造中。以宁波华侨城为例,地块西面临海,东面是山,如果按照传统的坐北朝南的方式建造房屋,那么很大部分的住宅看不见山也看不见海,那么怎么办呢?雁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雁”,有“水外有轩,一行秋雁”的意境。当住宅的东南和西南都有良好的景观面时,如何使整栋楼的景观面最大化,使有些房间可以看得见180度的山水风景。雁屋,通过平面的折角设计,使整体形态尽可能舒展,并充分发挥东南和西南两个向度的景观优势,运用这种设计理念的宁波华侨城每一户都能拥有自己各不相同的阳台。李振宇说:“生活很平凡,通过建筑的变化去追求生活的趣味,在日常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在情理之中寻找意料之外,这是一种工匠精神,也是建筑师的幸福。”宁波湾滨海华侨城“雁屋”效果图共享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使用,建筑的打开方式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信息社会,建筑不必再像原来的建筑那样像某一种建筑。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城市和建筑的认知识别已然开始悄悄而迅速地发生改变,这也让建筑的共享在信息识别方面轻松易得。由此,“共享建筑学”得以成为可能。李振宇认为,共享空间分为全体共享、让渡共享、群共享3种类型。全体共享作为使用共享,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的。李振宇谈到从王安石在《临津》中的诗句"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可以想象宋朝百姓游览著名的园林金明池的盛状。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外滩情人墙,1974年《纽约时报》记者记录了当时的情形:“沿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千米长堤,集中了一万对上海情侣。他们优雅地倚堤耳语,一对与另一对之间,只差10cm距离,但决不会串调。这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壮观的情人墙。”这就是当年全体共享的传统形式。通过技术手段使建筑单体得以兼顾城市公共功能是全民共享的现代形式。在现代城市,让渡共享意味着建筑向城市开放部分空间,将部分原属于建筑内的私密空间,让渡为全民共同参与的空间。在信息革命的背景下,借助于高科技通讯手段,共享毫无意外地往多元化发展,新兴的群共享使共享能够满足群体的特定需求,如桢文彦MIT媒体实验室。李振宇在采访中谈到,在纽约有几百个口袋公园,这些口袋公园原本是人们的私人空间,纽约政府引导人们将这些私人空间变成半开放的公园、咖啡馆等,经过60年的努力,目前这些口袋公园总面积约0.5km2。借助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通讯手段,共享的供给与组织毫无意外地往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形成覆盖整个城市的共享系统和具有世界影响的全球城市;另一方面,在面对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时,小群体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和解,这就是群共享,如WEWORK办公分享,再如帮助寻找特色场地的好处MEETBEST。李振宇认为共享改变了我们的建筑。最后,当被问及如何理解共享改变了建筑的形式时,李振宇表示:“共享改变建筑的形式带来了4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形式追随共享,建筑的线性空间得到充分发展;二是区域的透明性进一步增强;三是建筑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四是公共区域和私人空间重组。共享建筑学是塑造未来建筑和城市形态的重要方法。其不仅是建筑创作多样性及技法的推动,同时应该成为公共建筑和城市发展大事件的评价导向标准。共享建筑学很可能是21世纪的建筑学。”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城市设计END好文推荐绿标解读|不同气候区中庭布局和朝向对办公建筑负荷和能耗的影响绿标解读|汤朔宁:健康建筑的未来是健康城市绿标解读|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分析绿标解读|绿建新标准之安全耐久性你知几何?重磅解读|徐强:先锋到主流
2020年9月25日
其他

绿标解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及2019版检验检测增量成本分析

作者高月霞摘要对比分析了我国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个版本的主要变化。对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涉及的因验证绿色建筑技术性能而需要建筑工程采取的检验检测内容进行了总结。以上海某学校新建综合楼项目为实例,进行了检验检测最大增量成本分析,得出该项目单位建筑面积最大增量检测费用为26元。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检验检测;增量成本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2006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了国内首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并实施,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起航。1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版二修”作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性技术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006版”)颁布实施后,2014年,在总结绿色建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成了第一次修订工作,于2014年4月正式发布,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以下简称“标准2014版”)。2018年,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展了第2次修订工作,并于2019年3月正式发布,2019年8月1日起实施(以下简称“标准2019版”)。经过两次修订的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无论是在评价对象、评价阶段、技术体系、评价等级以及评价方法上都依据十几年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较大改进。标准的几个版本的主要变化对比分析见表1。表1三版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变化对比分析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实施后,我国的绿色建筑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25亿m2,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过40%,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达到10139个。但是,全国仅有不足600个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运行项目数占绿色建筑项目总数之比远低于10%。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累计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的项目达725项,但运行标识项目仅有40项。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重设计、轻运行问题突出[1]。究其原因,不外乎设计“绿色建筑技术”相对简单,而运行不但要求相关绿色技术要保质保量地落地,还要保障其实现运行实效,相对较难。标准2019版将评价阶段调整为预评价和评价后,建筑工程所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能否达到其技术要求,就成为项目竣工后能否顺利通过绿色建筑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其中一部分绿色建筑技术是要通过检验检测来判定其是否达到技术要求的。22019版中涉及的检验检测内容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对于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标准2019版有相关的检验检测要求,如建筑材料、幕墙结构等。当建筑工程申请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时,为满足标准条文的要求,达标或得分条文中涉及的绿色建筑技术相应的检验检测报告需作为必备的证明材料。标准2019版中涉及检验检测要求的条文及其检测内容整理如表2所示。表
2020年9月18日
其他

绿标解读|不同气候区中庭布局和朝向对办公建筑负荷和能耗的影响

作者乔正珺摘要以某典型办公建筑为例,采用参数化建模和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中庭平面布局和朝向对不同气候区建筑全年冷热负荷、全年冷热能耗和全年动态采光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节能设计考虑,对于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中庭设计建议优先考虑南向、东向和西向;对于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中庭设计建议优先考虑北向、东向和南向。基于采光设计,中庭设计建议优先考虑南向、东西和西向中庭设计。关键词中庭设计;负荷;能耗;动态采光;建模设计;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中庭设计由于能够显著改善建筑室内自然采光,同时带来良好的视野,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办公建筑和商业建筑。根据建筑的外观形态、设计需求和气候特征,建筑采用的常见中庭平面形式包括核心式、嵌入式、通廊式、外廊式等。不合理的中庭设计会显著影响建筑全年的制冷制热能耗,且会影响建筑内的自然采光设计。因此,根据建筑所在气候区的不同,因地制宜的设计建筑中庭,对于降低建筑制冷制热能耗、改善建筑室内光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光气候区气候特征的中庭设计策略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刘宏成等[1]对夏热冬冷地区的生涯中庭生态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彭小云等[2]也对夏热冬冷地区中庭玻璃选型对于建筑能耗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侯寰宇等[3]对寒冷地区中庭空间的低能耗设计策略进行了探索。杨修等[4]对夏热冬暖地区的中庭节能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苏梅龙等[5]研究了南京地区不同中庭平面布局尺寸比例以及幕墙朝向对办公建筑自然采光系数、全年自然采光满足率、天然采光照明节能率、室内照度全年满足率的影响。吕帅等[6]研究了深圳地区圆形中庭和方形中庭的中庭面积、贯穿层数、平面比例等形体参数对其天然采光性能的影响。目前对中庭设计对建筑全年能耗和采光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各个气候区和不同城市的研究,对于不同气候区的综合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选取典型办公建筑,采用参数化建模和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不同中庭平面布局和朝向对于建筑冷热负荷、建筑能耗以及全年动态采光的影响,研究不同气候区适应的中庭布局设计策略。1模型研究1.1
2020年9月4日
其他

汤朔宁: 健康建筑的未来是健康城市

汤朔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JAD)党委书记、副总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代表作品有北京大学体育馆(2008奥运会乒乓球比赛馆)、南通体育会展中心、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会展中心等项目。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汤朔宁尤其强调感性认知和理性操作。他认为建筑设计之路总是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行走,建筑师塑造空间,除了赋予它们基本功能效用,还给予它们以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在谈到业内高度关注的健康建筑时,他认为,健康建筑的发展更应从城市整体角度去考量,为实现低碳社会提供更多可能。从事建筑就是一个嵌入的、时空的实践,但无论如何,总会存在这样一个时刻,必须开始自由地运用想象力——创造的愿望。以同济之名
2020年7月31日
其他

绿标解读|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分析

2019年版《标准》新旧要求分值及占比如图1所示,“安全耐久”指标中的新增内容接近八成,变化最大;“资源节约”指标中的新增内容不足一成。“安全耐久”新增技术要求统计见表2。表
2020年6月19日
其他

绿标解读|绿建新标准之安全耐久性你知几何?

叶海,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围护结构与节能实验室常务负责人,德国DGNB绿色建筑评审专家,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上海市绿色建筑评审专家,多家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审稿人。新旧标准中关于耐久性的规定有何变化?2019版标准中,由于采用了全新的指标体系,将原来分散在不同章节的“安全耐久”相关内容进行了汇总与强化。关于耐久性的规定有以下3种情况。第一种是与原来完全一致。如4.2.9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修建筑材料(对应2014版的7.2.14)。第二种是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提升。如4.2.7采取提升建筑部品部件耐久性的措施;4.2.8提高建筑结构材料的耐久性(对应2014版的7.2.11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第三种是适应“以性能为导向”的特色,全新提出。如4.1.6卫生间、浴室的地面应设置防水层,墙面、顶棚应设置防潮层;4.2.1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4.2.6采取提升建筑适变性的措施。耐久性评分指标上升会带来什么影响?“安全耐久”评分指标的上升使得建筑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增强耐久性的措施,对建筑设计的指导性更强,也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更易于操作。如控制项中,规定了场地(4.1.1)、建筑结构(4.1.2)、外遮阳等外部设施(4.1.3)、建筑内部的非结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4.1.4)、建筑外门窗(4.1.5)等的要求,全面体现了耐久性的基本要求,必然会对建筑的寿命和性能带来提升效果。绿色建材的发展趋势是否趋向安全耐久性?建筑材料是建筑的基本元素,绿色建材应符合绿色建筑的整体发展趋势,满足绿色建筑对安全耐久、健康舒适(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释放小)、生活便利(装饰装修材料易维护)、资源节约(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建材)、环境宜居(工业化内装部品)的全面要求。下期预告话题:绿建新标准之健康舒适你知几何?答疑嘉宾:季亮如果大家还有更多有关“健康舒适”疑问都可以尽情抛来本期特邀嘉宾将会为您逐一解答欢迎留言关注我们id:lsjz64687232建筑不仅仅是搬砖
2020年5月29日
其他

重磅解读|徐强:先锋到主流 绿色建筑更注重高品质

徐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绿色建筑》杂志主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引发了各行各业的深刻反思和广泛讨论,疫情防控不仅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居家、办公、视频会议、医疗康复,无不和建筑息息相关。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与建筑相处,绿建标准的修编经历了哪些变化,绿色建筑新国标对个人的影响究竟几何。为了更好地探究此类问题,本刊特采访了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强,就绿建新国标及将要发布的上海市新地标等内容为大家答疑。1此次修订重新架构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不仅是绿色的,更应该是高品质的。变化1.“重新架构”评价体系2.取消设计标识3.新增“基本级”4.扩展绿色建筑的内涵和技术要求绿色建筑与原有绿建国标相比,新国标有了哪些变化?徐强:自2006绿建第一版国标发布,已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然有了不小变化,这次修编的改动可以归结为四点内容。一是,此次绿建国标的修编可以说是对之前评价体系的一次重新构架。二是评价标识有所改变。以往评价标识分为设计标识及运营标识,现在则取消了设计标识。三是新增了“基本级”这个概念。在原有的一星、二星、三星的基础上新添了基本级的要求。四是扩展了绿色建筑的内涵和技术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性能。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之前的国标立足“四节一环保”,强调建筑本身,新修编的国标则基于人的体验,强调人的感知性和体验。同时,评价体系中具体的指标权重也有所变化。以往的评价标识分为设计标识及运营标识,现在则取消了设计标识。标识评定时间亦有所变化,以前运营标识的评定需在项目投入运行一年后进行,现在标识时间可以放在竣工验收后。此外,新国标提出,设计阶段可进行预评价,即对项目整体进行前期评估,等于重新定义了标识的评估时间。这也是为了跨越以往绿色建筑发展中“重设计、轻运行”的发展障碍,希望绿色建筑的实践更加重视施工、验收和运行,而非简单地停留在设计阶段。此次标准的修编使得关注重点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衍生到建筑的功能,绿色建筑不仅仅是绿色的,同时更是一个高品质的建筑。上海市新地标亦对建筑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的品质越高,其生命周期越长,这便是更高层次的资源节约。2为建筑设计留出日后改建的空间,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建筑留白。建筑的设计规划应该为延长生命周期而服务。条件1.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考虑健康需求2.从建筑规划的角度为建筑留白3.从延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升建筑性能绿色建筑后疫情时代,高品质的绿色建筑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徐强:建筑可以被视为一种商品,却又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备的许多特点。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会更高,对其使用预期也会更高。一场疫情迫使人们与居住建筑有了更长的相处时间,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建筑的功能。鉴于疫情会因空气传播而扩散,许多建筑运营商直接关闭了中央空调,但天气愈发炎热,人的舒适度被降低。如果在建筑设计伊始便考虑到空气净化、公共卫生的需求,那么这一点就不会有问题。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一栋建筑可能因为考虑地震等安全问题将使用年限规定在多少年,但事实上一栋真正的高品质建筑使用寿命是可以被不断延长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最早为建筑做设计规划时尽量将眼光放得长远,为建筑设计留出日后改建的空间,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建筑留白。以地下空间为例,老旧建筑的地下空间利用率一般不高。随着地上空间的日趋饱和,地下空间的拓展成为城市建设的热潮。如果一栋建筑在设计伊始便有所考虑,那么改建地下空间的工程量便会简单不少,降低了未来功能提升和改造的难度。同时,因为地下空间的利用是区域性的,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关,因此,为了保障区域的联通、共享,未来建筑的功能开发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为日后建筑功能提升做好技术准备。这也与新国标中绿色建筑内涵与技术要求的扩展相呼应,以更好的规划为延长建筑生命周期而服务,提升建筑的功能性,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现阶段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然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以人为本升级绿色消费是必然趋势。意义1.是绿色建筑定义的更新迭代2.让绿色建筑从先锋建筑转变为主流建筑3.使绿色建筑的绿色从标签转为实效绿色建筑新国标与上海市地标的推行对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的意义有哪些?徐强:绿色建筑的定义并非是固定的,而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不断的更新迭代,人们对绿建的理解也是一个过程,而非亘古不变的。就绿建新国标而言,其定义指出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最大限度这个限定词是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有所进阶的,当下的最大限度可能只是日后的较低标准。因此,此次新国标与上海市地标的修编都在考虑技术进步的可行性下进一步拓展了绿色的内涵,更加强调人的需求。在新国标的五大性能要求中,有4个要素都直接与人的感受相关。这说明现阶段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然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早期绿色建筑多是被作为示范项目进行的一种引导行为,而现在绿色建筑的星级评定成为公共建筑乃至普通新建建筑的硬性规定,从以前的先锋建筑转变为主流建筑。更重要的是,绿色建筑这个概念从设计人员、运营人员进一步推广到使用人员,即普通消费者的意识中,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应同步延展。国标的此次修编,除了从技术要求上强化人的感受,也进一步要求在落地使用中提升终端客户用的绿色消费体验,让绿色建筑的绿色从标签转为实效。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绿色建筑的定义将会不断完善,绿色建筑将会成为新的生活潮流。4真正考虑使用中的绿色建筑运营,以绿色绩效为导向提升技术适应性。建议1.绿色建筑不仅需要有标识更要有内涵2.建筑从设计源头开始便以绿色绩效为需求导向3.绿色建筑的最终落地也是为了人们的美好生活绿色建筑新国标的推广已有一段时间,怎么更好地解决标准落地中的实践难题?徐强:绿色建筑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全面推广的阶段,为此,许多地区都颁布了相应的促进措施。在实践中却不难发现,总是有一些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都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但最终运行却与绿色建筑的要求相去甚远。这是因为有部分项目并未真正考虑使用中的绿色建筑运营,使得建筑仅仅是拥有绿色建筑的标识而无内涵。这显然违背了绿色建筑中节约资源的要求,反而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要想破除此怪圈,就需要建筑从设计源头开始便以绿色建筑为目标,以绿色绩效为需求导向。围绕人的需求和人的体验,优化技术配置,提供技术适应性,从技术本源的角度出发提升绿色建筑的落地成效。转变技术和设计建造的概念,通过营造健康建筑升级建筑品质。新国标始终强调人的感知感受,绿色建筑的最终落地也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而服务,建筑工业化的目的亦在与提升建筑的品质。基于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三化的高度融合,进一步提供资源利用效率,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技术基础与功能储备,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END关注我们id:lsjz64687232建筑不仅仅是搬砖
2020年5月15日
其他

北京市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要点

宣传国家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报道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运营管理中的领先理念、前瞻技术,传播推广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介绍国内外绿色建筑工程案例。
2017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