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运用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运用》研讨会整理稿主讲人:张沛超、张红云、许新颜时间:2021年10月31日张沛超:对于“超新手”咨询师而言,重点不在于“自我运用”这件事情。“自我运用”是在我们自身的技法已经比较熟悉之后,为了继续突破技法本身的局限,才开启的一个新的引擎。我们不能假设一个看起来几乎是圣贤的人,就一定能够做好心理咨询这件事情。有些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很赞,人格基本方面的那种宜人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都没有问题,但他未必真的就能上手做咨询。所以对于超新手而言,重点反而是要知道一些排除的标准,知道哪些不适合入行。可能我这话说的有点难听,在我们这个行业,“入行需要有病”,还要“病”得恰到好处一些,病得太轻的,还不知世间苦,说什么都听不懂,但我在本行还没见过这种人。通常病的品种本身不是个原则,也不是个问题,我们很多一流的大师,如果以今天的诊断标准来看,有些甚至应该在医院待一辈子。所以,既然病的品种本身不是一个问题,我看的是:一个新手,他哪些方面的素质“病”得重,他能不能该兜的时候兜住。这里就不讲什么“自我功能”这些术语了,我们就讲一些土话,有些人他真兜不住,分不出场合,有些人就能够依据场合做事,哪怕事后再发病,就不要紧。“能兜住”其实显示了他的自我强度够用,这个自我强度,就像堤坝一样,负责把水给围起来,但是他还没有办法用这个水发电。再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我们要用自己的这个水发电了,我们要把这些累积的创伤情节,转化成对人类普遍心智的一种,以及这种觉知所带来的智慧。在入行的初始阶段,除了排除标准之外,也要看有没有一些“选中”的标准。选中的标准,就像我们在挑一些武学奇才时,要看看他是不是骨骼清奇。当然我们这行要的不是骨骼清奇,而且最好不要那么清奇。就像是所有流派对治疗师有一个共性要求一样,我把这个称之为“小周天”,有些人的“小周天”天生就是通的,跟他学不学心理学没有关系,跟他入行早晚也没有关系,他只要到你这儿来,你跟他说不要做什么,剩下的你就会发现,他就平时做做得就很好了。那什么叫小周天呢?只有他在自身有体验的时候,才能够说出来。小周天,它也是一个循环。让他听一些说出来的东西的时候,他能够把它还原到体验那里去。这是我比较看重的素质,这个跟流派没有关系,属于基本的核心素质。这就好比,这块材料用来做什么不要紧,重要的是,它首先是不是一块材。有些人在这上面有很重的障碍,哪怕他已经混成心理学博士甚至是教授,但也许他一辈子也干不了这行。关于他自身的体验,他也说不出来,不管你怎么澄清,他好像都说不出来。然后,你要跟他说点什么,你会发现,他是听不懂的,不能在体验层面懂。你跟他说,我听了一句话有点尴尬,当然“尴尬”这两个字的意思,他懂,但是尴尬是一种什么体验呢?不知道。一般在这上面有比较大的缺陷的话,不用等市场来选择,基本上就混不下去,要么回到研究岗位上,或者干脆转行。所以,谈到“自我运用”的话,我比较看重自我的这个“小周天”的循环。大家觉得自己基本上“通”的,示意我一下……有些通的是双向八车道,有些通的是双向一车道,你还要看它的这个线是黑的,还是在走的,有些是直接断头路,那没办法,你开个拖拉机也过不去。所以,“自我运用”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这个双向的车道都改宽。哪些因素影响它宽不宽呢?首先,是我们人格的底子,我们对自身经验的开放程度,我们形成象征和语言的能力。我们进行具身觉察和体验的能力,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那虽然是天生的,为什么在天生差不多的人当中,又有很大的变异性呢?其实,后天的一些因素也是能够影响先天的这块料。比方说创伤的影响,某个地方的路基坏了,就不只是路基坏的这一块不能走了,旁边还要设安全区,因为它可能有塌方的风险。这样就导致可能就坏了一个路基,最终却拦了两个车道。那接下来工程车还要过来整修、送料,挖机也要过来,还有这些管理人员也要停车。最后,一个创伤很可能实际上就会毁掉三个车道。那如果,本来你先天是个双向四车道的料,总共八车道,但是你童年不合适的创伤,就毁了你三个车道。这就造成可能你对与创伤无关的事情能说得了,也能体验,也能讲。可是与创伤相关的,就懵了。在你听别人的事情时也一样,与创伤无关的,你听起来云淡风轻,碰到跟你创伤类似的,你就卡住了,听不懂了。所以,对于我们自身的这个路的养护工作,就是我们自我运用的一部分。它既是我们的一个训练,也是一个劳动保护工作。就好比,为什么要有养路部门?是因为这个路本身就容易坏。这个路修出来之后,你哪怕不上车,也会坏,更别说什么泥石流、下大雨之类的了。所以我们自身接受治疗,就是要把这个已经损坏的部分路基给修修,绿化再做一做,然后把这个线再刷一刷。从动力学派包括经验学派而言,这个工作是我们重要的准备工作。与其先上临床,不如说先“看病”比较好。看病也没有什么可羞耻的,至少我们流派都是“自认病人好多年”,不认为这是一个污蔑人的称呼。甚至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病人与精神分析师》。其次,“自我运用”里还包含了觉知能力的一种拓展。觉知能力,是我们生而为人先天的就有的,这个菜咸了、淡了,淡了、咸了,总得有个觉知能力才能品出来。正像是尝菜咸了淡了这种能力其实是可训练的,临床上的觉知力也是可训练的。这个训练,不是指文本方面的训练。我遇到一些想入行的人,主要以书为主,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不上临床。如果你发现三年之后,他还没上临床,那基本上就不会再上了,没有那么大的一个冲动,或者也没有那么大的勇气了。这个背后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没有冲动、没有勇气的背后可能就有创伤因素。而且,只有在临床当中,才能建立起临床时的觉察。通常,我们上下班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坦率来讲,在课间时,你找我聊天,我通常是没有兴趣的,因为我已经把那个闸都拉掉了。就我而言,我在上班时间的功率,可能是下班闲谈时的功率的3~5倍。所以,我在课间听人讲话,其实是不太走心的,但在满功率运行的时候,就能得到非常丰富的信息。很多信息是我们在日常对话当中,根本就不会注意的东西。比如,两个人一起喝下午茶,他们其实是可以完全不用交流的,但依然可以交谈一整个下午。“真的吗?哇,那太厉害了”,“那太不爽了”,就这些,完全可以聊一整个下午。但在我们临床上,就不能是这样子,临床上,我们除了听这个人文本的含义之外,还要关注了非常多维度的内容。比方说,他的非语言信息,微动作、眼神,肢体的大动作、小动作,喝水,调整姿势,使用抱枕,动纸巾盒子,看窗外,看咨询师……这些都是关注的范围。其次,我们也关注通过很神秘的力量传递过来的信息,专业术语我就不提了。比方说,一个来访者还没来,但你已经感觉到了很厌烦,而且这个不属于你的常态,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咨询师,你需要钱,这个来访者你也治得了。那很可能就是今天他来之前也觉得很厌烦,坐立难安,这些信息我们就也会关注。再次,我们也会关注头脑当中出现的意象。这个意象,有可能延伸到当晚,或者次日晚做的梦当中。我们平时跟一个人聊天,是不会关注这么多的。我们不仅会关注这些信息,还会关注这个人不光是说了些什么,重要的是,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了什么。举例:这个人固然怕冷,但他并不是每次来都觉得空调温度低……所以,他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了什么,这都是有意义的。而且,这个人说了什么是信息,没说什么也是信息。当他谈论家庭的时候,都是父系的信息,十几次听下来,母系的没有任何信息。那他没说的,其实也是信息,这属于弦外之音,比较广义的弦外之音,就不是这个纸正面的字里行间了,而是纸的反面没写的。所以,当我们在进行临床觉知的时候,我们的觉知水平可能是日常闲谈时的好多倍。这还是处理一般的联想内容,还不是处理创伤相关的,跟创伤相关的,我们的觉知水平还要进一步上调。那这就会使得,我们下班后可能会真的很累很饿,因为那个消耗是很大的。这些运用,从各位明白我在说些什么到这套功夫上身的训练,单位是年,可不是小时。刚刚大家听我讲这番话,也许在你们的皮层里产生的信号,过一会儿就消失了,你们甚至不能把它带到晚上的咨询里。因为它是经过漫长的临床训练,在方方面面的角度,点点滴滴当中才学会的。而且,你的某一位老师可能擅长其中一个层次,而未必擅长全部的层次,你的某个老师可能对语义敏感,另一个老师可能对语境敏感,第三个老师可能对语用敏感,第四个老师可能对意象敏感,第五个老师可能对身体觉受敏感,第六个老师可能擅长听弦外之音。所以当这套功夫能长到身上,并且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大概就已经到第6个年头了,这6个年头,不是指3天打鱼27天晒网那种,那样就算过了6年,也跟你6年前没什么区别。我留意到,我们行当的有些人,本身特别有钱,当然我们欢迎有钱人。不能说有钱人玩不好,但多数太有钱的人,就没什么外部动机。他可能就当票友,不做临床,是因为人家真看不上这生意。但那些特没钱的,我也不建议他进来,因为他心态很容易不好,很容易在这儿一边听着一边脑子里点着票子,本来功率就不够,本来总共就剩个一车道了,还蹲在这一车道上点钱,那肯定不行。剩下的,就是钱不多不少、很愿意干、没别的事情可干,也喜欢,但这个喜欢又不到痴迷,但凡那种特别痴迷的入门的,我通常也是劝退的。因为他那个激情消退的速度,和痴迷产生的速度,几乎一样快,我不建议他在这上面浪费时间。那么这种觉知力就会逐渐使得一个一般的双向各一个车道的,还没有硬化,速度上不去,顶多是一个自行车的速度的路,慢慢硬化了,逐渐变成二三四车道,等再刷好了漆,让各个车道之间不串,做好了养护,估计就能跑到两百码,这时候,在临床上就比较游刃有余了。但是一开始,你不能奢望这样,不管他底子再好,我们这个行当的手艺,是没有办法睡一觉获得的,也没有办法听大师一席话神奇般的获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别人说我已经是天才了,我是怎么天才来的,我可清楚了,我的天才,是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喝茶了,但我喝茶的时候都是在看书,或者做临床。所以说,你天分如果比我还高,那你可以省去这些阶段。我其实也在苦苦寻觅天分很高的,我也要培养人呐,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见比我高的。即使这样,我仍然在每周进行文献阅读不低于20万字,每年都在学新东西。所以,我看到那些小聪明比较多的,就觉得难以成器了,更深的道理就更不懂了,可以说这行其实不是靠聪明就可以做的。如果你是在编程、数学、物理方面的聪明,那你这个聪明,可能反倒是误了。因为我现在也有一点点薄名了,但这个名无非就是行业内的,出去根本就不是名,像我们家的小区保安,就从来都不知道我是干啥的。所以我其实是比较清闲的,就是一个手艺人而已,一个手艺人在自己的小圈圈内,得到了同行顾客的认可。但因为这点薄名,就有人要来跟你学,但凡是要学的,原则上,当然是有教无类。但你会发现,有些人全是小聪明,对于你教他的真正的东西,他其实不感冒,更大的可能,他是非常热衷于跟你建立一点什么关系,然后拿这个关系去干点什么事情,但他往往不知道,比他眼高的人,是能看出所有这些小动作的。这些我是不跟他说开的,只是在内心里就已经拉黑了。人的真聪明其实是不用外露的,比你高的人,他看得清清楚楚,你藏着器也没有用,我一般在各种不是我主场的场合,都很低调。很多场合里,你最好低调一点,但你会发现,那些高人是能看出你的慧气的,所以你完全不用担心。有时候,你就是没人看得见,但是看不见你的人,你也不用跟他打交道,也省了不少事,你不用给盲人安眼,非让他看你。但是千万不要有这些那些的小聪明,方方面面比你高的人不光能看出来,而且会把你拉黑,他不需要昭告天下,但他的某些大门将永远不向你敞开,因为这属于人格当中比较稳定的素质,这些特质不可能会通过被训斥一顿就脱胎换骨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讲来讲去,都是在讲我们如何自我运用。我其实讲的是一个“诚”字,这个诚,狭义的理解是诚实,它也有很高深的理解,比方说返身而诚,一诚天下无难事,它好像是一种神秘的东方力量,靠着这个能够上天入地,别说临床上这点小事了。张红云:最早听张老师的课,应该是2014年,张老师在深圳开了个阶段课程“精神分析研究”,我们是第一届的学员。但那个时候我不是一个很好的学生,有些认真参加了,也有因为课程冲突,没好好去听的,一直很遗憾。刚才听张老师讲的时候,我也一直在回想在课堂上的一些镜头,和我们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一些片段。为什么我们会有今天这个主题呢?很早的时候,有一套比较老的学习心理咨询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运用》。另外,也因为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是从一名临床医生转为心理咨询师的,还是妇产科医生,大家知道,妇产科医生通常都是雷厉风行、行动派的,那时候,我其实一直是在用我的头脑工作。加上我从小也是一个学霸型的,一直也是用头脑的。所以,当我刚来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的身体其实已经失眠很久了。当然比较庆幸的是,我在很早期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聚焦,聚焦就是让我回到我的身体,所以我好像是走了一点捷径。聚焦是非常神奇的,如果大家也学习过聚焦、体验过聚焦,可能会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神奇”。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聚焦,那就是“身体就是潜意识”,我们的身体会记住很多东西。我自己成为咨询师的历程,其实就是一个回归自己的过程,从回归到自己的身体、回归到自己的觉知、回归到自己的体验,这个角度来开始的。另外,刚刚张老师在讲几个车道的时候,我也会联想到一个笑话:原来我们有一个管实习咨询师的助理主管,他会在一开始就告诉实习生,“你不许打破设置,你千万要注意,如果第一次打破设置的是你的话,你会挨批的”,就是非常简单粗暴地说。实习生就问,“为什么呀?为什么我不能够打破设置”,他就说,“因为那个是高级技能,你现在处理不了”。再后来,就有实习生投诉到我这里,“为什么呀?难道我做咨询师,我就不能生病了吗?我就不能迟到了吗?”我当时也就只能解释说,因为他真的要管理很多实习生,他没有办法,所以就用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告诉你们,那是一个“高级技能”那我同时也在想,就像在培训咨询师的初阶课程里,我经常告诉学员,一开始我们可能真的只是模仿,这就是最最简单的,然后慢慢地,才开始去运用自己,这是一个过程。如果你去体会,我们的训练课程其实真的是非常简单粗暴的,以前我不肯认……所以有人会说说,你们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成为咨询师了。另一方面,其实我也挺同情在我们这个训练体系里面出来的那些学员去找的体验师们,因为这些人已经一开始就被我们强行整得好像是一个咨询师了。做咨询的时候,他在那儿坐着,也不多说话,中立啊、节制啊、隐匿啊,他都会做,但其实他内心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和想法,但他知道(因为我们已经教了)不能说,所以他只能忍着。等去了体验师那里,去了督导师那里,其实就是在挤水分了,去把心里面那些假装做得很像的部分消化掉、处理掉。所以其实那时候督导师很难做,体验师也很难做。另外,与张沛超老师之间的渊源,是有一次偶尔听了张沛超老师的一些发言,之后我就说,这个张沛超老师的课一定要听,这是干货,再然后,真的我们机构里面就有老师去找张老师做督导了。再后来,张老师来深圳了,我们就开始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去跟张老师学习。当时,我就感觉他是通的,这个感觉很强烈。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我们可能都没有这样一个资质,因为我们就是一个个普通的人。可能在以往,当我们还没有接受这样的训练,还没有把这个作为自己的职业和工作的时候,我们也有很多对咨询的误解。比如,我自己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只是不愿意承认。一开始我也觉得,我怎么会有病呢?那肯定没病。后来慢慢觉得并开始承认自己是个病人,这其实也是花了一段时间。也是在那个时候,才慢慢开始觉察到“病”对我的影响,才开始真正地不再用头脑去跟来访者工作,而是运用我的体验,运用我这个人,但那已经又过去好几年了。所以,这的确是一个慢慢的历程。许新颜:但今天张沛超老师一上来就说要先问问大家想学习什么、都是什么阶段的咨询师,这部分其实让我蛮感动的。我体会了一下,这让我们有一种在场的感觉:看看现场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看看我到底能够跟现场有多少相遇。这个其实就是咨询师的自我运用,是我们作为一个咨询师在场的能力。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你真的需要看到对面那个人的需要,而不是投射对方需要什么。最早我们跟张老师有一个读书会,读《病人与精神分析师》。其中有一场里,张沛超老师就提到,对于新手咨询师而言,关于移情反移情这部分,不建议讲很多,不如多给一些鲜活的指导。当时,我也是体会到了一种在场的感觉。尤其是,心理咨询师在某种程度上真的也是一个匠人,我们的小时数也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积累出来的,即使像张老师这样的天才,也是如此。这个绝不是靠聪明,更多的其实是需要我们真的要能够耐得住性子,一个一个小时积累,这条路,不管是对于天才,还是对于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是没有捷径的,这是我们任何人都是要去遵循的一个普遍的规律。张沛超:那套《心理治疗的核心概念》丛书已经很老了,我以前讲过那套书,在江湖上应该还有录音、文字流传。在这样一部书当中,给了《治疗师的自我运用》一个专篇——这本身就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一个车的好坏,肯定不是后视镜之类的决定的,而是看它引擎怎么样,我们自身就是这个使一切技法得以生动并且有效的引擎。它真的太难了,所以如果你提得太多的话,很容易给大家造成一个误解,好像我们需要快成佛了,才能干这一行。在动力学派里头,提升你的自我这部分使用,有很历史悠久的做法,比方说做个人分析,说直白一点就是看病,以及个别督导。除了这个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也是我本人经常使用的:聚焦。张红云老师我们都是很熟悉这一部分,我和她接触都很早,它在我的临床实践当中,跟精神分析已经区分不开来。我不觉得这里要怎么区分,有些时候聚焦是为了接下来分析能够达到饱和,给出一个合适的解析,引发更多经验的流动,所以聚焦在我自己的体系里,是作为一个基础模块的。如果你未来有可能要跟我比较深入地学,那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和聚焦就是必修课。我所有门内学生都要全部过关,但对他们不只是这些要求,他们还有对易经的要求,当然这些就有些太早了。另外一个就是正念。本身佛教徒的话,就没有什么问题,按佛教正念禅修的路子走就行了。如果你不是佛教徒也没有关系,就卡巴金那一套,也能够增长你的觉知能力,这些也是我门内的必修课。至于刚刚现场某位所问到的一个问题:如何能够让家长协同治疗,这既是一个技法的问题,也是一个自我运用的问题。从技法层面,我当然可以跟你说一些如何构建好外在的统一战线,甚至能给你编编词儿怎么说。可是我觉得,很多人其实他卡的也不是在技法上面,而是他本人可能就有家庭情结,所以他一与家庭工作,就容易触发他的情结,他就很容易烦其中的某位成员。这个成员在接受到这个投射之后,莫名其妙就站队了,最后你就破坏了你本该团结的战线了,所以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法问题,仍然是一个自我使用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我今天在这里一讲,回去就云淡风轻了,这些都是一点一点磨过来的。另外,除了这些技术之外,在个案里面,咨询师作为一个人,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那这个作用就很大了,我觉得这部分如果想落到实处的话,最好还是通过系统的个人分析实现。刚刚也有成员问,如何把所学的技术应用在家庭里?怎么帮助亲戚朋友?我的建议是:别帮助他们。不信的话你试试看。你还是先把自个儿成就了吧,在整个系统里头有一个势能提高了,整个系统它本质上就会发生变化。先别着急修理他们,先把自己调高一点就可以了,然后整个系统就会发生变化。因为你老惦记着怎么治疗他们,就把自己跟他们弄在同一个水平,相互锁死,你们相互锁死了,又不来看病,钱我们也赚不了(笑)。其实看着一些人在坑底里扭打一团,我们也没有办法。所以各位,如果操了心理学的这个工具,是为了帮助家人的话,我建议,你还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么些年来想走这条路的,花了冤枉钱的,耽误时间的,我们见得太多了,能够出一本笑话集了。当然我知道,我说了也不一定起作用。整理:颖一校对:朱兰心理咨询师实操入门课程(全国范围招生):最后入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