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懒菜杂谈

其他

2050又一年

今年的2050。​超级喜欢我们的团聚——所言吉事团聚!跟好久没见的小朋友老朋友们一起放松度过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超级喜欢我们的演出——真实少年与觉知少年的生命力!感谢一燕一起创作,感谢含笺的鼓,感谢汪洁老师牵线搭桥,感谢华东的吉他,感谢盼盼的场外支持,感谢振宇的钢琴,感谢小nong的和声,感谢志良的视觉!​超级喜欢青山带给我们的唱片机,喜欢那张《星际穿越》的透明胶片,上面写,“电话发明之前,管风琴就是科技水平的集大成者”。听着管风琴那雄厚丰富的音色,感觉到有什么东西穿越了时代。​超级喜欢晚上云栖厅的数字艺术展,敦煌壁画的作品,黄沙滚滚,天地悠悠,坐在舞台的正中央看着360度的大环屏,感受着低音炮在胸腔中的振动,感受到力量。​喜欢听见一燕说,她学会玩耍了。​喜欢跟静静一起,享受2050的夜晚~​喜欢看见朋友们的欢笑,是泪水也没关系!喜欢给你们大大的拥抱,你们也给我大大的拥抱。感谢马儿,感谢孙同学,感谢钫丹,感谢王同学,感谢怡丹,感谢Kitty,感谢子琳,感谢汪洁老师,感谢新认识的小袁同学、Ino、大王同学、xixi,感谢苏木,感谢陈茁,感谢怡然,感谢子君,感谢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这真实而美好的下午~也感谢来这里拍个照就跑路的Kevin~​感谢三天里面时不时来这里串个门坐一坐躺一躺喝喝茶的新老朋友们,感谢菜菜、shasha、小敏、晖姐,感谢经常来串门的如何小哥哥~感谢Elaine对我们的爱,我们感受到了哈哈~感谢yotty同学原谅我一直把她认成了深蓝,我错了我错了对不起!感谢能跑步的菜菜陪我这个不太能跑选手一起欢乐走5km~​感谢益达教我打paddles,玩过的球类运动种类再次+1~​喜欢演唱结束后被大小朋友们围着照合影,有明星的感觉!感谢你们喜欢这首歌~​如果你
4月28日 下午 10:43
其他

给2050青年写点东西

2050青年。每年的2050大会要找到10位自愿者,授予TA们2050青年的称号(英文叫做:2050er
4月26日 上午 7:51
其他

活动预告:所言吉事团聚@2050,邀请你来!

去年八月的一天,我的好朋友一燕给我发消息说,我们一起做个小电台吧!那几天,我刚刚在她的推荐下读完了《儿童健康讲记》《精神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这三本书,正好有共同话题可以聊。“所言吉事”小电台就这样开始了。没有KPI,没有OKR,就是两个朋友约着,每周聊个天。聊着聊着,聊到我们成为中医临证课的同学,聊到我们一起结业,到今天也都第三十四期啦。聊的话题主要是中医。有临证诊断,有外治法,有本草,也有运动,有音乐,有生活,有对生命的热爱。我们觉得这些都是好东西,也是一种科技。我们想把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带来2050分享。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活动预告:所言吉事团聚@2050团聚时间:4月26日(周五)
4月19日 下午 11:10
其他

四月了,又到2050的季节了

今年的2050大会要来了,4月26-28日,还在杭州,还在云栖小镇。我今天要向新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2050。(2050没有“官方”介绍,以下介绍都是个人视角哦。)Q:什么是2050大会?A:自2018年开始举办的2050大会,让年青人因科技而见面,一年聚一次,直到2050年。2050大会是面向全世界全年龄段开放的,你也可以进来玩。Q:我为什么要向你介绍2050?A:我真心觉得在2050玩是个很神奇的体验。这里的氛围对创作者非常友好,我得到很多的灵感,很多的包容。也许,你也能在2050发现意想不到的灵感呢!Q:2050大会是谁办的?A:2050大会的内容组织方式是去中心化的——在这里分享的演讲、演出、展示、赛事等各类活动,都是参会者带进来的。2050参会者们自称“自愿者”,因为TA们是自愿来这里参会,带着自己自愿想要分享的东西。大会场地后勤等基础服务有一个叫做“云栖科技创新基金会”法人主体兜底。这个基金会的发起人名叫王坚,是个60后杭州人,身上标签很多,自称是个年青人。Q:2050大会有啥可玩的?A:一百场青年团聚、一百场新生论坛、一百个探索空间展示、一场晨跑赛事、足球赛、拔河比赛、演唱会、等等之类的活动,你都可以报名参加。(上述的“一百”是个虚数,实际上可能是九十九或者一百零一个不一定的。)2050很多的内容是“翻转课堂”式的:分享者可能稚嫩年轻,可能没有“成功人士”的光环,但是有认真和热爱;在台下听讲的人,反而可能是一把年纪,功成名就,但是愿意安静听年青人的声音。现在到大会开始还有九天时间,每天都会有新的自愿者公布TA们今年要带来的活动。你可以在2050网站
4月17日 下午 9:14
其他

如何创作一首歌(三)

书接上回。周六上午,我在小白家见到了腾冲谢霆锋,一位身材敦厚的可爱大哥。我本来想着当天直接就能去录音棚,腾冲谢霆锋说,录音师平时忙着做婚礼司仪,今天没有空,问我这个曲子着不着急。我说,不急呀。腾冲谢霆锋给了我录音小哥的微信,我立刻发送了好友请求,然后我们就各回各家了。回家后,把昨天刚到货的麦克风又调试一遍。我唱起我自己那版歌词,录了几条,挑出一组最满意的,导出了一版,命名为《真实少年的生命力》。同时,我把一燕唱得最好的那个版本也导出了一个文件,命名为《觉知少年的生命力》。一直到下午,录音小哥还是没通过我的微信好友申请。我于是又发了一遍加好友申请。差不多晚上的时候,申请通过了。我巴拉巴拉把我的需求发给他。过了好一会儿,小哥问我,这个着急吗?我说,不急呀。小哥说他有空了联系我。然后人就不见了。到了周日。这一天,发生了很伤心的事情。我和一燕都哭了。哭了一会儿,我再看soundtrap,完全没有唱歌的感觉了。我出去走走,再回来坐坐,出去走走,再回来坐坐。我接着出去走走,回家坐坐,出去走走,回家坐坐,然后脑子里又有了新的段落出现——如果你开心了
4月12日 上午 8:46
其他

如何创作一首歌(二)

书接上回。当天晚上写完歌词后,我在半睡半醒之间想,没词之前这首歌叫《无知少年的生命力》,有了词之后可以改一个字了。于是又给一燕留了消息,然后终于安心睡了。第二天早上起床。看到一燕回复的消息,我第一时间打开看,内容我完全没想到。她说,这是你们夫妻之歌吧。(此处插入广告一则:一燕还是单身,想找男朋友。)一燕接着说,她昨天也写了歌词,然后把歌词发给我看:睁眼醒来又起不来
4月11日 上午 7:03
其他

如何创作一首歌(一)

书接上文。这件事情的开始是,小在问我,能为我们的中医临证课八期结业典礼创作一首歌吗?然后我就跑步去了。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我的歌在昨天晚上的结业典礼上公开放送啦!歌曲的名字叫做:真实少年与觉知少年的生命力。下面详细讲讲过程。歌曲的主旋律是我在跑步的时候,涌现到我脑子里的。“涌现”这个词,前几年AI大模型开始火起来的时候,因为用来形容ChatGPT的能力而成为一个热词。我不确定我的这个“涌现”和ChatGPT的“涌现”是不是一类东西,但我认为它是个准确的描述。然后,我掏出手机,一边跑步一边对着手机唱,把这段主旋律记录下来。这一步很重要!后面会讲原因。我继续跑步,在脑中继续形成我想象中的配器组合。它应该有钢琴。我脑中还出现了我的小学音乐课和我的幼儿园音乐课的画面,老师弹着木钢琴,我们坐在教室里一起唱歌,教室外是坚实的黄土地操场和我们爱玩的单杠——那画面在脑中挥之不去。这个主旋律非常简单,像是《甩葱歌》那种欧洲小民族的民族歌舞乐的感觉。因为简单,我想有很大几率它是一段已经存在于世的旋律(也就是“撞曲”),而且我确实觉得我好像什么时候听过这个旋律。不过反正是玩儿,不管那么多啦。跑步跑够了,回到家里,换个干衣服,下一步就是找个简单配器打个样。如果我会弹钢琴,我是想用键盘打样的,但我的键盘熟练度太低,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我选择尤克里里。虽然说尤克里里这个乐器,我也只熟悉CFG等大概不超过六个和弦的指法,其他和弦指法都不怎么记得住,但幸运的是,这首歌它只用到了三个,正好就是CFG。于是我扫着琴弦,自己坐在客厅里唱,啦啦啦,呐呐呐,哒哒哒,唱到自己满意了。然后,我迫不及待,带着尤克里里去找到小夕和七七。小夕是我在腾冲认识的朋友,也自己在学中医,七七是她的女儿,九岁,是我的古琴同学。我找到她们的时候,她们正在小区门外的大草坪上晒太阳,隔壁的亭子里有位大叔在K歌,唱《歌唱祖国》之类的浑厚曲子,音色音准还挺不错。我跟小夕说,我唱歌给你们听哈。拿起尤克里里的时候,隔壁大叔忽然唱起了新曲目。我忽然一个恍惚,忘了自己要唱啥了。oh
4月10日 上午 8:21
其他

我学中医这半年

2022年,我伤心地离开杭州,回到腾冲,花很多时间一个人待着,每天觉着自己一事无成。然后,我习惯性地打游戏。那年的游戏特别好玩,玩得我停不下来,玩的时候很爽,玩了之后又很丧,讨厌这样的自己,状态糟透了。不过,我还是保持着每天晚上艾灸的习惯。只不过在艾灸的时候,忍不住要找些视频来听听。有一天,我在b站上面刷到了倪海厦讲针灸大成,我发现我能听懂,于是一路听完了。然后再听他讲黄帝内经,我发现我听不懂,于是听不下去了。然后再听他讲神农本草经和伤寒金匮,我发现我又能听懂了,于是一路听完了。听完倪海厦,我又在b站上刷到了潘毅的视频,我发现我也能听懂,于是又一路听下去。听着听着,又听不下去,烦躁了。我想,学中医这个事情,我是不是该找个老师了。我知道一燕以前上过厚朴的中医课,当时我想跟她一起去上的,但是学费要大几万,我舍不得。我又想起小平在几年前开始就在学中医,就发消息问她,我已经看过了这些东西,接下来想找个好老师认真学下去,她有什么建议。小平说,她看过的东西跟我看的东西也差不多,也没现成的老师可以推荐给我。但她对我信心满满地说,我肯定能找到好老师。于是我就认真许了个愿。之后几天,我回杭州去找一燕玩,青山也跟她在一起。她预约了她很信任的艾灸师李姐给我做艾灸,我们三人一起过去。当时青山刚刚上完厚朴的健康营课程,带着她爸妈一起去的,正在学中医的兴奋期。我在李姐的艾灸床上躺下,一燕和青山都跑来摸我肚子做腹诊,说我肚子真软,气很不足什么的。后来忘了怎么聊着聊着,一燕就跟我说,要我去看李辛老师的《儿童健康讲记》《精神健康讲记》和《经典中医启蒙》。这三本书都只有实体书,没有电子版。于是我回到腾冲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三本书买回家。怕自己在家看书会忍不住打游戏,我就带上书,到宝峰寺的普渡书舍坐一天。那一天,我晒着太阳,捧着李辛老师的《经典中医启蒙》,看着寺院门口趴着的大黄狗发呆。那一刻,忽然灵光一闪:狗每天都在做什么?狗每天就是在做一条狗呀。我为这个发现深感鼓舞!于是在那一刻确立了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我每天都要做个人呀。做一个人,就是人存在于世间吃粮食的合理性呀。受限于“有用的工具”和“没用的废物”这样的标签,实在是没道理呀!我想找人鉴定一下我这个想法。我把这个想法说给一燕,她说挺好,她喜欢。我把这个想法说给静静,她说挺好,她喜欢。我于是有信心了。没过几天,我和一燕都看到了动静自在中医临证课第八期的招生信息,课程的老师正是李辛和赵前林。一燕有个朋友上过这门课之前的一期,感觉挺好,所以我俩没考虑太多就去报名了。学费两千多,加上学姐的推荐优惠了两百块钱,学制五个月十六节课,我觉得挺还值。(后来,青山和其哥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我们四个人都是同学啦。)课程报名是在八月,第一课开课是在十一月。预备课程很早就开启了,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让所有学员都去做运动。我觉得这个挺好,就给自己设了个每天一万步的小目标,跑得动就跑步,跑不动就走路,没什么压力。后来看我自己的华为运动APP记录,8月之前的数据和8月之后的数据就像是平地起高楼,很好玩。正式开课前,助教老师在打卡区发布作业,让每个人给自己写一封信,自己为什么想来上课,想实现什么,承诺为此付出什么。发作业的同时还特地交代李辛老师的一句嘱咐:不要太努力。于是我写,我想成为自己和家人的医生。我想提升自己的状态。每节课我要认真听一遍。听课的时候手上要拿小本本和笔。作业要完成。不是什么特有出息的承诺,正好符合“不要太努力”这五个字。于是就到了二零二三年十一月七日,我们的第一课。每周二的晚上七点到九点,我们通过网络视频学习。有的课是李辛老师讲,有的课是赵前林老师讲。知识传授类型的课程都是前林老师讲。前林老师声音刚,气很足,以前是工程师,也喜欢做音乐,跟我的背景有些相似,让我觉得很亲切,听下来往往能记不少笔记。另一方面,李辛老师的课程则偏重打卡点评与作业点评。李辛老师声音柔,缓,有时候他的课听完之后,我感觉这课怎么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呢?一看笔记,空空荡荡,啥都没记。但我也是喜欢李辛老师讲课的!有一次上完课我去打卡,看到李辛老师给我点了个赞。下一次课上,我的打卡被他点评了,我为此开心了好几天哩。李辛老师说,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无所事事,因为无所事事也是一味药,很多人都需要这味药。李辛老师说,要做一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为此可以放弃其他选项的成年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他自己的人生正是如此实践的。我在我自己要走的道路上,看见了榜样。就这样,每周二上课,每周五我和一燕交流我们的学习感想,录制发布到我们的《所言吉事》小电台。五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四月二日,我们中医临证课的十六节课都上完了。我当初做下的承诺,都实现了诶。前几天,助教老师们向同学们征集想在结业典礼上表达的内容。我说,我会唱歌。助教老师小在看到了,来找我说,我会唱歌太好了!可以写一首新歌吗?我说,万一我写不出来会不会开天窗?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小在说,当然不会呀!然后我就愉快地去跑步了。所以你猜,我到底有没有写出一首新歌呢?我们的结业典礼是公开的,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来观摩吃瓜!时间:四月九日(周二)19:20
4月8日 下午 6:50
其他

《中医临证课》学习笔记之一

11月7日,李辛和赵前林的中医临证课第八期开课,到昨晚已经上到了第三节课。前两周我被一个感冒搞得干啥都没力气,听完课做完作业就歇菜了。今天上来点儿劲头,跑出来整理一二。下面内容如果有错误,多半是我的错,不是老师的错,事先声明一下。首先讲一下这个课上到目前的整体感受:解决问题为导向。医,是解决问题。在中医看来,最大的问题是:人偏离了健康常态,如何让人回归到他的健康常态?(比较一下另一个阐述:人生病了,如何治病?体会一下这两个问题的区别。)能解决这个问题,能助人调常,就是好医。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助人调常,就不是好医。中医作为文化当然也可以很好玩,比如可以玩汉字,可以玩易,可以玩天文地理,可以玩哲学。在这里不怎么玩这些。这个中医临证课就是教人怎么从医的视角解决问题,不玩神秘不装逼。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什么是健康?神,不多余也不缺失,不乱不紧。气,不多余也不缺失,均匀流通。形,不多余也不缺失,肌肉若一。有胃口吃嘛嘛香。大便能拉,不多不少不硬不软。小便能拉,不多不少不浓不淡。躺下就能睡香香,睡饱了就能醒来起床。出汗正常,不多不少上下均匀。干啥都有力气。女性月经正常。上述,即所谓人的生命基本信息,健康的。每天如此,则此人基本状态是健康的,正常的。若上述条件不是都满足,则是不健康的。每天如此,则此人基本状态就是不健康的,偏的。第二个问题:怎么知道这个人的生命基本状态?老师给了一个实用工具,《传统中医临证思维训练表》。无论是望诊,闻诊,还是问诊,都把题目用大白话写出来,再用选择题的方式让你答题。拿着这个工具,我们要做的,就是如实地感受+观察这个人,准确地答题。答题完毕,这份卷子就包含了这个人的生命基本状态了。中医诊断,流程上就这么简单。要每道题都答对,次次都对,这就难啦。而且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望诊,看这个人的脸三秒钟,判断这个人的神到底足不足?紧张不紧张?散乱不散乱?敏感不敏感?你的老师也无法百分之百的告诉你,你这道题答对了还是答错了。老师能做的,就是他也答一份卷子,然后跟你的答卷比较,告诉你这道题为什么他这么答。而之所以他这么答,是来自他那经过大量训练的感受+观察,也并不是靠着什么权威的定义或者所谓“科学”的仪器测量指标。所以老师说,要多训练。你看的人多了,卷子答的多了,你的判断,会越来越贴近于老师的判断,正确率提高。而且这卷子上下几十道题目,就算答错了一两道题也不影响整体诊断结果,因为每一道题都是一份证据,多个证据之间可以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只要大部分题目答对,诊断出错的概率是低的。第三个问题:这个人情况知道了,作为医生,该怎么助力他回到健康常态?医的手段是很多的。正因为手段太多,反而不容易用对。比如一个症状,你会用的有500个可用手段,其中250个起不同程度的正面疗效,另外250个起不同程度的负面效果,你怎么选?顺便说一句,这500个手段里面,可能有200个手段涉及药物的使用,有些药物是工厂化工生产的,我们称之为西药;有些药物是中医经典里面记载的动植物作为原料制作的,我们称之为中药。有的人认为,用西药的手段,就叫做西医治疗的手段;用中药的手段,就叫做中医治疗的手段。这种认知是有问题的。好医,无论西医中医,都是问题解决高手。解决问题首先是思路,思路对了,选择哪些手段工具都是进退自如,不分中西,不分今古,圆融无碍。中医的解决问题思路是啥?首先,人体才是自己的第一医生。作为在场第二人的医生,功能就是打个外围辅助,助力第一位医生。人体自身的智慧,至今仍远超出当今我们能用脑袋理解的学科前沿的那些知识。今天的科学,擅长处理人类已经能够理解的体系,不擅长处理那些人类尚不能理解的东西。而中医所擅长的,恰恰就是“虽然我无法用科学语言解释清楚它具体怎么work的,但是我能用它解决问题”这一类场景。人生个感冒,为啥流鼻涕,为啥发烧,现代科学发现了一些“how”层次的事情,比如细菌病毒支原体,比如白细胞。在整个人体这个大体系内,目前我们已经理解的比例占了多少呢?50%有吗?还是10%?甚至于,有没有可能,只有1%?靠抗生素杀死细菌的手段,在对治感冒这件事来说,在那个年代是一个突破;但是时间拉到今天,它还是一个及格线以上的答题手段吗?说到底,一个人感冒,从发病到痊愈,无论医生投入多少医疗手段来介入,其功劳最多最多能占比多少呢?10%?1%?乃至于,负的?要说这个过程功劳最大的,还是病人自己这个人体了。证据就是,大部分感冒,就算完全不用任何医疗手段介入,都是会自愈的。中医的解题思路就是基于这个。人体自己已经启动了自己的恢复机制,我们外围打辅助的,就是看它缺啥,咱能给到的资源能给到它点啥,不给它添乱子,这就算是成功的介入了。那,怎么给“第一个医生”打辅助?首先是判断大方向,即“第一个医生”当下的行进方向。大方向有俩,一个叫“开”,一个叫“阖”。弄对了,就是帮忙;弄错了,就是添乱。所以说医生不是治人就是害人,没有中间状态。所谓“开”,就是正气够用,把邪气打出人体外面去。所谓“阖”,就是正气不够用了,减少开支攒攒正气,等哪天攒够了再跟邪气干他丫的,如果攒不够,至少还能哥俩一起在人体内和平共处,带病生存。所谓“正气”,就是能够被人体吸收使用的能量。所谓“邪气”,就是同样待在人体内,但是不能被吸收使用的能量。(这里老师举了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很饿,一个馒头给他吃,这馒头进了身体就是正气;这人吃了仨馒头饱了,再给他吃个馒头,这馒头进了身体,就成了邪气,堆积在人体内了。)如果正气够用,人体本来在“开”,医生如果用“开”的手段推一把,就能增进“开”的效果。结果医生误判,错用了“阖”的手段,你觉得会怎么样?如果正气不够用,人体本来在“阖”,医生如果用“阖”的手段推一把,就能增进“阖”的效果。结果医生误判,错用了“开”的手段,你觉得会怎么样?今天的很多人,多少处于一个复合的状态,即有的地方有多余的东西堆积,有的地方又缺能量,不均匀。这个不均匀,有的是区域性的不均匀,有的是深浅层次的不均匀。对这种不均匀,老师们给开的第一个处方,叫做运动。这里的课程一大特点就是,每个人天天都要打卡运动,跑步深蹲开合跳,看起来跟中医好像没啥关系是吧?但这手段对很多人确实管用,能解决问题。你说,这算中医治疗吗?甚至说,这算治疗吗?可能,我们很多人对于“治疗”这一概念的理解,都需要重新构建哩。(未完待续)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录了个播客 欢迎听着玩儿

昨天跟好朋友一燕一起录了个播客节目,诺,就是下面这个:节目名字叫做“所言吉事”,两个闲人瞎聊一些趋吉避凶的乐子事儿。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播客,也是一燕的人生第一次,俩新手凑一起瞎玩儿。节目第零期聊中医,因为我俩都在学中医。多的文字不打啦,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又有时间的,就扫一下上面海报里那个二维码,进来听着玩儿呗封面图:自己拍的节目logo:自己拍的另附彩蛋一张:录制现场!
2023年8月12日
其他

一次非官方的2050名词解释

题图:拍摄于北京的一处回忆之地目前,我已经听到不止一个人提出疑问说:2050怎么这么多词汇我都看不懂?“自愿者”、“interface”、“容器”、“蜂巢”、“召集人”……看起来就像是一连串的“黑话”,简直像是为了故意不让所有人看懂而特意设置的门槛一般?做为一个亲身经历了这些“黑话”的诞生过程的自愿者,按理说我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与动机来给所有人解释这些词汇,但我却迟迟没有这么做——原因不仅仅是我懒,更加是因为我也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准确的形容这些词汇,结果就一直搁置了。然后,今天中午跟一位老朋友吃饭——就是那位自从2018年青年奖我们就认识然后一直并没有好好聊过的、人称“阿飞”的火箭工程师楚龙飞博士——一边吃饭就聊了很多:聊到飞行器设计与飞行,聊到各自的学校生活,聊到“魏公村路”这一地理位置在我们各自生命中的含义,聊到maker/hacker/builder/developer/linker以及创作者,聊到我们最近看的书,当然还少不了聊到我们各自的2050与我们共同的2050,等等。我们今天竟然不约而同在看同一本书!聊完之后,他跑回公司加班去了,我则是回家之后又睡了一个天昏地暗(每一年2050结束之后,我都会经历一段很长很长的嗜睡期)。半梦半醒之间,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句话,让我一个激灵,一骨碌爬了起来——就是它了!这一定就是2050的“第一性原则”!“在2050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每一个人是如何被对待的。”2050没有VIP,每一个人——无论你是菜鸟还是专家、是学生还是CEO、是平民还是市长、是来自本地还是来自万里之外——都凭一模一样的PASS入场。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平等”的好听故事!来到2050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以自己的本来面目面对别人:抛开自己与他人的过往(无论这过往是成功还是失败),抛开自己与他人的身份与专业,抛开自己与他人的所谓“资源”或其他附属物,纯粹回归到一个“人”的状态,去面对他人,也面对自己。很多人觉得2050是一个理想国,充满着纯粹的理想主义的气息,其原因正在于此:人在这里不被“物化”也不被“异化”,TA们被允许、被鼓励呈现出自己最天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及其宝贵的,也是及其脆弱的,因此,2050开始自发的形成一种力量,对于任何可能破坏这种状态的人事物,表达出不容置疑的“抗争”。这与开源社区的运作方式十分相似:一个越是“开放”的领域,同时也越是一个“挑剔”的领域;它允许所有的人来,但只有它最想要的那些人会留下;因为“容错”机制足够强大,它能够经受住相当程度的“折腾”,同时仍然保持自己那独特而纯粹的“味道”。“自愿者”一个自愿者可以不因为任何理由而去做TA想要去做的一件事,比如,TA去研发火箭不一定是因为TA想要为国争光,TA去研发软件也不一定因为TA想要年薪百万。一个人回到自己最原始的冲动去做一件事请,同时能够让这冲动延续到足够长的时间让TA能够完成这件事情,当别人问“你为啥做这件事情”的时候,TA可以很大方的回答“我就是想做,没有啥原因”的时候,这是一个“自愿者”。“interface”一个自愿者想要拉着另一个人来跟TA一起做这件事情,TA可以抛出各种各样的“诱饵”:无论是A会来也好,B会来也好,C会来也好,但最重要的是,“我会来”。最终极的“interface”是这样一句听起来非常耍无赖的话:“我也说不清楚这件事是个啥事情,反正你来就是了!”如果对方竟然因为这样一句话被你感召而来,这就完成了一次“interface”。反之,如果你尝试列出“你应该来做这件事的100个理由”,用这些看似充满理性的理由来劝说对方来做这件事情,那么这可能不是一次“interface”。“容器”我们要开一个party,我们知道有很多人要来,TA们可能会带来可乐,可能会带来橙汁,可能会带来红茶、绿茶和咖啡豆,可能会带来香槟或者红酒,也可能带来别的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饮料。但是没关系,我们先把各种各样的杯子都准备好。就算我们一时疏忽没有准备高脚杯,但是我们就算用大碗来喝香槟,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蜂巢”一只蜜蜂可以很勤劳的飞过很多地方,光顾无数的花朵,然后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让TA把TA所光顾过的那么多花朵的“精华”给沉淀下来。当我们有很多只勤劳的小蜜蜂愿意把TA们的经历沉淀到一起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变成一个很甜蜜的蜂巢了!“召集人”在开源项目里有一个角色叫做“看门人”,他的手上有一项至高无上的权力:代码合入(git
2021年5月4日
其他

关于近未来、搏斗、以及“活着”这件事儿

(题图:前日摄于上海)那天老庄说,他在刘畑老师的思想约会上听到一句话,关于我们的未来,一个叫做“近未来”的概念。后来,他把这段对话写在了他的作品《做为一种实验的2050》当中。以前我们一说“畅想未来”,感觉好像是100年后的事情,变成各种光怪陆离的样子,赛博朋克黑科技,宇宙舰队游星空;然而这个“近未来”,则是30年后的事情,是我们能够活着看见并经历的未来。所以,这个“近未来”,更加是我们要“为之搏斗的未来”。老庄这一句话,忽然击破了我这几年来那种懵懵懂懂的感觉!抬起手掌心按着胸口,感受到一腔热血,原来这就是——“活着”——的感觉吧!这个世界是没意思的吗?曾经,它看起来总是没有意思的。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没有美感。所以,很多人如我一样,在幻想的世界中追逐那些在现实中不知道在哪里的宝藏,日复一日,将自己的时间投射到他者的喜怒哀乐、生死别离当中,看到他者的故事一个个开启、完结,自己仍在原地徘徊,更加虚空。这个世界是有意思的吗?不知有多少人与我一样,始终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这个世界到底“有意思”在哪儿。有因生存而挣扎于世间的人。有不愁吃不愁穿而混吃等死在世间的人。两者的境遇虽然截然不同,但两者的痛苦都是真实的痛苦。曾经经历过吃不饱肚子的长辈往往无法理解,今天的年青人明明衣食无忧,却为何还是呈现出各种问题?为何抑郁?为何暴躁?为何丧气?为何沉沦?为何看起来很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即使是衣食无忧、混吃等死、哪怕是光鲜亮丽的日子,也变成了生命无法承受的痛苦。站在塔尖的人在痛苦,够不到塔尖的人也在痛苦;底层的人在痛苦,害怕自己掉入底层的人也在痛苦。所以,为什么年青人不愿意生小孩?原因固然有很多很多,但是最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TA们觉得生命太痛苦,自己受苦已经够了,不希望再有新的生命来到这世间受苦。因生存而挣扎于世间的人,曾经为了保护自己的未来而生育小孩,但如今这一理由在大部分场景下已经不复存在。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怎么可能去期待新的生命?很多人之所以自己还没有去死,只是因为怕死,怕疼,以及怕麻烦,只是依着惯性继续走下去,随波逐流。看起来TA们还活着,其实都是行尸走肉。但是。幸运的人,终于到了某一天,TA找到了这个世界的“有意思”到底在哪儿。很难描述那种感觉:那就像是原本灰暗的世界,忽然之间有了色彩。这种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只是你寻觅多年,终于找到了一个你特别想要去相信的东西。你挣扎了很久很久,终于决定丢弃过往那些怀疑与自我保护,把它接纳为自己的一个“真正的信仰”。于是,你变成了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然后,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一个有信仰的人,仍然要与自己过去的惯性搏斗,同时还增加了新的挑战:TA要与自己的怀疑搏斗。“与怀疑搏斗”的意思,并非是一旦升起了怀疑的心,就要不由分说把这怀疑压制下去;而是这怀疑的心,需要去认真的面对,在同一颗心里,同时允许信仰的心和怀疑的心共同存在。打定主意要做的事情就坚决去做。打定主意不做的事情就坚决不做。如果两种事情都没有,那就打定主意把“找到打定主意要做的事情”当作自己坚决要做的事情。自己坚定了信心,对于每一件事情都如此认真对待,这个世界就变得愈加有色彩、有意思起来。就这样,逐渐找到自己在“活着”的感觉吧!共勉。(上一篇:有人跟我说要好好写写2050的蜂巢,于是我好好回顾了一下那些2050的“不靠谱”瞬间)(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老庄的作品:《做为一种实验的2050》)
2021年5月1日
其他

有人跟我说要好好写写2050的蜂巢,于是我好好回顾了一下那些2050的“不靠谱”瞬间

好几个月之前,博士跟我说,你应该好好写写2050的蜂巢这个事情。我问:啥是蜂巢?博士叽里咕噜讲了一堆,我反正是没听懂,唯一就记住了一句话:“一个蜂巢可以独立做一件事情,不需要征求任何人的同意,也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的授权。”总之,一直写不出来啥东西,但是大家开始闷头去各自发展蜂巢去了。一个自然界中的蜂巢,有六条边:一个2050的蜂巢,一开始只有一条边:基本上一个没什么悬念的事实是:2050的第一条边就是博士。他反正也敲锣打鼓的公开说过,他一开始为了做2050这件事,把他的通讯录打开,一个一个去打电话跟他的朋友们说,你要不要一起来做个事情?像是薛老师这样跟他认识多年的老朋友呢,他是“杀熟”;像我这样当时只是采访过他一次的小朋友呢,他是“杀生”;反正是生熟不忌,通杀。这个事情就叫做2050。问2050要做啥?一场三天的大会,年青人因科技而团聚,每年都有,直到2050年。问2050主题是啥?不知道。问2050使命愿景价值观是啥?不知道。问年青人为啥要因为科技而团聚?不知道。反正没啥原因,你来就是了。奇怪的是,这么无厘头的事情,真的有人就这么来了。之后则是更奇怪的事情:被他打过电话的人呢,一开始几乎都以为:哇塞!博士这样的“大咖”要找我一起做事情!好兴奋!然后做着做着就发现:天哪!这些事情怎么做着做着都变成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有的人发现,在2050不能打广告也不能做商业,跑了。有的人发现,在2050做演讲“嘉宾”不仅没有讲师费,没有VIP,而且还要自己买一张PASS,跑了。有的人发现,一开始以为只是做一个演讲就行,结果没想到坑越挖越大,flag越立越多,变成了很大一件很难做的事情,跑了。有的人带来了自己的朋友,孩子,父母,兄弟姐妹,老乡。有的人带来了自己的老师,学生,同学,室友。有的人带来了自己的老板,员工,同事。也有的人带来了自己生意上的客户与合作伙伴。有的人留了下来,咬紧牙关,紧攥拳头,没有逃跑。有的人留了下来,一脸兴奋,体验到人生巅峰时刻,还想再来。有些人痛并快乐着,既想再来,又怕再来,在这种纠结的心情中等待下一次2050的到来。在最开始,大部分人都是被博士“号召”来的,以及被博士号召来的人号召来的。三天的大会期间,大家就在场子里面逛来逛去,做分享,听分享,吃吃喝喝凑热闹,遇到看顺眼的就互相搭讪。大会结束之后,每个月还有“恳谈会”,愿意花一个周五下午的人聚在一起,做分享,听分享,吃吃喝喝凑热闹,遇到看顺眼的就互相搭讪。我是在第一年听说楚龙飞这个人的,我们都是2018年的2050青年,一起在台子上站过台。我是科技记者,而他是造火箭的,我比较白,他比较黑。那一年,我们俩其实没啥机会交流(其实仔细想一想,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并当面交流过很多)。但是第一年2050结束后,大家写了很多很多的文章,我也写了,他也写了,我始终记得他那篇文章的最后写的那一句话:“余生很长,何必慌张,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对于前半句,我其实不太确定,因为人生无常,只能说是一种期待。对于后半句,那真的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小心脏!很多次我跟别人介绍2050的时候,我都会跟别人说,什么是2050?就是有一个叫做楚龙飞的火箭工程师说,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再后来,我发现在我的相册里面,我在云栖厅照的一张照片里面有他,他照的一张照片里面有我!(其实我们都是去照锦木和她老公的拥抱画面去的,但是有些缘分就是这么神奇)再后来,他带来了一个小姐姐到2050,中国第一位从南北坡都登顶过珠峰的女性,叫做韩子君。这样的事迹我一个普通人光是听下来感觉腿都有点哆嗦,但是不知道楚龙飞是怎么跟她介绍我的,她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竟然会说,楚龙飞一直说我也是一个神奇的小姐姐,一直期待跟我见面!(其实我一直心里哆嗦着想我到底神奇在哪儿了)(韩子君)再后来,我想要拉着另一位神奇小姐姐来2050做个分享,她乘坐蛟龙号到过6000多米的深海,也去过南极科考,每天看起来都神清气爽的唐立梅博士。(唐立梅)我问子君,要不要一起来做这个论坛?她一开始说,她今年这个时间在外地,来不了今年的2050了。我又问楚龙飞,今年2050有啥计划吗?然后他就一直没回复我。后来我听别人说他大概也在外地,来不了今年的2050了。但是过了没多久呢,连续三年都召集了逐日晨跑的曲鸣来了,开始在逐日晨跑的领跑者群里一只一只的抓我们来参加晨跑。我反正是曲鸣不说,我也肯定要跑的,然后我主要就在群里面看热闹,就是曲鸣一只一只que人的感人场面。眼看着曲鸣忽然就que到了楚龙飞:“@阿飞不会飞
2021年4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不懒菜的2050预告

为梦溪论坛很认真的做了很长时间的生态多样性调查整个2050大Party会持续到下午5点结束,之后的时光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还是那句老话一定要来!期待见面!
2021年4月22日
其他

2050自愿者做到第三年的一些心得

从2018年开始做2050自愿者,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也有三个年头。今天吃完午饭走在山景路上的时候,忽然想通了一个逻辑,可以说是完美地总结了我自己这三年的“升级”历程,趁着还没忘赶紧写下来,说不定可以做为一个通用的“自愿者升级攻略”?自愿者升级攻略Level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一篇来自盐湖城的投稿(副标题:来自一位“学渣”的新鲜鸡汤)

来自不懒菜的啰嗦的前言:说起盐湖城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是想起了我初中时期花费在《福尔摩斯探案集》里面的那些日日夜夜,其中有一个故事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印象中就是在盐湖城发生的(印象中还一个很彪悍的故事)。后来自己去了好几次美国,但每次的行程不是东海岸就是西海岸,都跟盐湖城这个地方没什么关系,身边也没有遇到任何人提到这个地方。但是在最近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两个人跟我提起了盐湖城。一个人是selfighter,他们Defcon
2021年4月13日
其他

是的,我们又团聚啦!

2020年11月14日一大早,住在双浦的2050自愿者小周姐姐再一次往2050创作营带来了一大堆好吃的。之后不久,感觉快有一年都没见过的2050自愿者夏靖老师到了,背后是志良同学正在为大家泡茶。之后不久,越来越多的2050自愿者们有的从杭州、有的从上海赶了过来,其中最小的一位“自愿者”刚满三个月大。(严格来说因为他连说话都还不会说所以没办法叫他自愿者,但是叫他“自愿者的儿子”未免也实在太拗口?)大家聚在这里,准备迎接一位——严格说来是两位——这一次从最遥远的地方赶过来的2050自愿者。2050环球飞行的机长张博老师和他的朋友Jason!刚刚从美国回来完成了14天隔离的他们,隔离刚结束就往2050出发喽。小伙伴们热情地欢迎了他们!并且送上了花和画。(关键是抓紧时间蹭合影!)剪辑师幼安作为新加入的2050自愿者,献上了2050环球飞行纪录片的最新版本的样片,大家一边吃着刚到的披萨一边认真地看片。(看过片子的同学们,请积极贡献你们的意见!)看片之后,邀请张博老师分享一下感受,顺便(重点)也分享一下明年2050编队环球飞行的准备情况。张博老师带来的新朋友Jason,去年的2050环球飞行陪伴张博老师飞行了最后回到芝加哥那一段,对2050好奇了一年,今天终于算第一次来到“现场”啦!(虽然不是2050大会现场,不过2050创作营现场也能感受到一些吧?)其实他和张博老师平时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却把自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飞行这个事情上来,明明一开始只是一个爱好,却做成了人生的使命一样的感觉。Jason的分享之后,样片的剪辑师幼安、贡献了插画的冬阳、以及为这个片子从头烧脑到今天的吴斌老师,也都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了对于2050、对于环球飞行的感受。“剪辑师”幼安“插画师”冬阳为片子操了很多心的吴斌老师身为本次“主持人”的我,随后跟大家介绍了一下现在大家所在的这个2050创作营四楼的基本情况:2050自愿者们路过小镇只要是愿意来坐一坐办公办公的都可以上来~三楼也是2050创作营的一部分,现在还在施工,施工完毕之后就是一个2050的“展厅”。然后就进入了自由分享环节。毛思洁带来了一位朋友叫做大P,让拍视频的钫丹同学看着觉得很眼熟,事后一交流才发现钫丹竟然认识大P的双胞胎弟弟小P!平时感觉不太喜欢在公开场合说话的钫丹,这次竟然也主动跑上来分享了她入坑2050这两年的感受以及一段跟我一起吃肯德基之后决定加入我的团队的往事。(很期待钫丹这次又会剪出怎样的小视频呢!)特意穿了汉服来团聚的陈灵这次专门为了跟张博老师见个面而来,尤其是因为她之前立过flag要好好写一写张博老师的故事。“承诺过的事情都是要做到的!”虽然她和我一样也是拖延症,但是她的确很认真地一直念叨着这句话。正在吃减肥餐所以没有吃披萨的苏晓,之前默默地在2050的背后支持了两年多,这一次也来到了现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见了Elaine带着宝宝来而有所感触,她分享了自己生下两个娃之后的一段奋斗历程。Elaine也带着娃分享了一段感受,因为过去她还没生娃的时候,2050的大家都在有意无意的依靠着她,像今天这样的团聚活动肯定都是她在张罗,像我这种每说一句话都要抓耳挠腮思考5秒钟然后还是说不清楚话的选手根本是不敢去挑战“张罗并主持一场活动”这种事情的。然而她回家生娃,我看了身边一圈再也没有第二个Elaine可以给我依靠了,也就只好硬着头皮上。真做了之后会发现,其实Elaine也好,其他的那些厉害的人们也好,谁又不是这么过来的呢?Elaine也是从一开始说不清楚话到一个个打电话去跟别人讲清楚话,从说话说很多但是讲不清楚重点到现在越来越能够抓住重点,这整个过程我也都是在旁边看见过的。其实,世界上哪里有所谓“一个人不合适做某一件事”这样的道理呢?所以这一次,我不想再给自己设限。Elaine说她感谢我,其实我也真的感谢她,本来生活在平行世界的两个人因为2050而有了这样深入的交集,我在她身边经历了多少个人生的第一次,2050就是这样神奇。(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个人的感觉是,恰恰因为我半天也说不清楚话,所以看着的同学一着急就主动上来帮我把话给说了,这大概也可以是一种合理的团聚活动进展方式?)平时也是看起来不爱说话的星空露营召集人黄壮,也主动上来分享了一段认真的感想。过去两年的星空露营的准备工作有很多的挑战和困难,困难到做过一年召集人的同学会下意识地不敢去承诺明年还能继续来做这个召集人。他们并不是怕苦怕累,而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耽误了整个容器的事情,黄壮壮同学肯定也是思考了很久,才非常认真的当着大家的面做下承诺,明年继续来做星空露营的召集人。为黄壮壮同学点赞!也希望有更多的自愿者一起来给星空露营贡献力量,共同召集,让2050的星空露营越来越好~再一次带着大宝和郁同学一起来到2050的卫星人金小麦同学,向大家分享了他们卫星的“太空达芬奇计划”的进展。虽然她的老大陈宏宇所长没有在现场,但是我们大家纷纷表示,明年这个“太空达芬奇”在2050的亮相,有金小麦同学在这儿就比什么都重要啦。为大家泡茶的新媒体艺术家刘志良同学也做了分享。他说起话大部分时候是另一种风格的“别人很难听懂他在说什么”,不过后来在晚饭和饭后散步的时候,我们有继续聊到明年2050的青春舞台该如何召集的话题。其实过去两年的青春舞台,志良都有做很美丽的舞台光影,他已经是在2050自愿者当中最了解青春舞台该怎么搞的几个人当中的一个了。如果是他来做青春舞台召集人,虽然的确会很挑战,但同时也的确很适合,因为,“我们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嘛!”神棍少年施韩原同学这次除了带来杜瑜皓冠军之外还带来了一位姚班的同学。我知道他身上已经给2050背了很多的锅所以我本来觉得他上来分享一下之前那些锅的进展就可以,结果没想到他上来又立了一个新的flag,说是要明年大会从上海东方明珠塔走着过来参加2050!他还说他已经专门算过,东方明珠塔过来正好是205公里,这样再加个0就是2050,多好,而且走个四天就能走到,还是可以实现的。我因为刚好知道他今年在新疆的海西老张那里立了一个flag要去参加一次160公里的沙漠越野赛,所以我听了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他在给他的那一个flag做一次预演。不过仔细想想,两天跑160公里这样的事情我是没敢想过,像霍泰稳那样打算花三个月从北京跑到2050这样的事情我也是不会去考虑的,但是花四天的时间走205公里这样的事情我好像也是说不定能做到的,竟然也冒出了一点点跃跃欲试的心情!正好晟命救援的沈策老师今天也在现场,又跟施韩原传授了一些心得。之前霍泰稳说要跑三个月的时候,其实沈策老师是有一些担心的,他提议霍泰稳应该装一些监测身体状态的设备以确保安全;这次施韩原提出的这个flag,他觉得虽然也有一定的挑战,但真的是更多人都可以尝试一下的事情哩。云栖小镇的王镇长今天也很开心,他说现在云栖公园的草地更平整了,明年的星空露营一定会更好,而且现在草坪上平时就放了三顶星空露营的帐篷,早上一看竟然吸引来了三十顶帐篷搭在它们的周围。王镇长还说要搞更加漂亮的灯光,远远就能看见2050创作营和2050倒计时塔。我虽然对于灯光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在这方面接不上什么话,但是来到云栖小镇零零散散两年多的时间,看到小镇每年都在发生变化,这种感觉的确挺神奇。这不是一个已经建设完毕的地方,而是一个仍然在生长的地方,因此身在其中的自己,好像也可以影响到它可以生长成一个怎样的状态。自己当初跳到2050这个坑里面来,不也是因为感受到这种可能性而觉得兴奋吗?博士听到我们聊起倒计时塔,又跟大家分享了有一个人要给2050倒计时塔捐献一个原子钟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之前听过之后,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感触,毕竟我对原子钟的认识基本上仅限于“一个精度很高的计时装置”这个程度。然而这次金小麦来了,识货的她后来偷偷告诉我们:“原子钟看寿命和精度,还有是铷钟还是氢钟,有的上千万。哈哈哈,很贵。”听她这么一说之后,我忽然对这个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分享环节结束后,大家开始进入自由活动环节。有的同学们去参观了城市大脑。有的同学们在倒计时塔下面拍了个照。有的同学们去云栖公园-铜鉴湖逛了一圈。有的同学们晚饭后再回到倒计时塔下面散步。我们再次度过了这愉快的一天。期待下次再聚鸭!Photo
2020年11月17日
其他

2050的撸串之夜:人狠话也多 厉害我标哥

记得去年快到春天的时候,张驰兴奋的跟我说,他去interface了格力的那个上过春晚的机器人乐队来2050,还问我要不要跟他一起去珠海看看他们的工厂,把2050主题曲再跟机器人乐队调试调试,一起拿到青春舞台上面去表演。后来珠海我一直没去,机器人乐队也只是从珠海搬到了2050的探索空间里面表演了两天,我竟然在大会三天一直东跑西跑玩别的去了,探索空间一直没有好好去逛,所以也就没有去看到机器人乐队的现场演出,只是看到了一两张别人拍的照片。不过,之前在2050营地倒是实实在在的见到过标哥。当时在2050营地因为聊东聊西聊到了营地的空调该怎么装的问题,以至于我一直以为标哥的专业是制冷技术,一直没把他这个人和机器人乐队这个事情联系到一起,一直到今年再次跟张驰聊起这个事儿的时候,我才终于明白:原来人家标哥就是做出那个机器人乐队的工程师!而他做的这个行业,实际上叫做精密制造。转眼间,时间就到了2020年的秋天,《预见2050》的第二季开始制作,我也因为这个机缘再次见到了标哥,听了他的分享,并且一起在桐庐撸了一顿串。撸串一夜之后我服了:想不到看起来像一个闷骚的工程男的标哥,人狠话也多!(左二=标哥,其余人从左到右依次是凯哥、新龙、怡然,一个个都是猛男猛女)如上所述,标哥是做精密制造的,或者说是做精密模具的。虽然我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理工女,但我在认识标哥以前,对精密模具是半点都不了解。在山崎马扎克造了十多年机床、现在在雪浪的凯哥之前给我科普过一点点,然而有道是隔行如隔山,经过这次撸串,操着一口浓重广东普通话的标哥,还是让我大开了一次眼界。:精密模具到底是做啥的?:但凡是你见到批量生产的东西,都跟模具有关。比如你手上拿着的手机。手机的工艺好不好都是能看出来的,你看它的缝隙,缝隙越小的就工艺越好。:这个精密模具的工艺做最小的东西有多小?芯片算吗?:芯片属于另一个领域,但这个手机除了芯片之外基本都是模具做出来的。:做最大的东西有多大?有用来造房子吗?:钢筋水泥的肯定不是,但如果你看到那种批量生产的板子组装的,那肯定是用模具做的。:张驰之前找你都做了啥呀?用模具造飞机吗?:做了很多东西:)
2020年9月10日
其他

梅雨季节的倒计时塔引发的思考

最近的杭州一直在梅雨季节,偶尔出现一两天的晴天。大约两周之前的一场急雨之后,突然放晴的天空特别清爽,常在小镇活动的蜗牛也是牛同学于是分享了这样一张照片:当时我在群里瞅到了这张照片,忍不住开始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那个倒计时的第三位数字,我明明记得上次看到的时候它还是1。所以它到底是什么时候从1变成0的?然后,时间很快的,又来到了本周。本周一我刚回到小镇,抬眼一看我又惊了:我靠!那第二位数字已经从3变成2了!然后,时间很快的,又到了周五。昨天晚上再次路过倒计时塔,这才第一次认真的意识到一件事:(每当我站在这个角度仰望倒计时塔,总觉得倒计时塔也在凝视着我)原来,那第三位数字,差不多每过两周不到的时间就要减少一位。也就是说,每四个月过去,那第二位数字就要减少一位。时间原本悄无声息的流走,也就不知不觉的过去了。现在有这么一个特大号倒计时天天在自己眼前蹦来跳去,真的是感到有点紧张哇!仔细算算看的话,那第一位数字减少一位这件事,将在哪一天发生呢?
2020年7月17日
其他

不知不觉又一年

照片拍摄于2020年4月30日。感谢志良同学的滤镜(我是正文开始的分割线)四月三十,忽然入夏。一开始知道2050@2020要合并到2021的时候,我心里与其说是遗憾,倒不如说松一口气的成分要多一些。不仅仅因为这次疫情是一个太过陌生而未知的事件。但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没几天,我又开始频繁的回到了云栖小镇这个地方;就仿佛从2018年那个春天开始,我这个人的四月从此命中注定要与小镇的四月紧紧纠缠。(陈不灵同学曾言,“五月的天气很好,五月的栀子花很好;因为相逢你们,五月的我也很好。”看来我把这词改改,直接套用到四月,倒也正好~)2018年的4月是什么温度,我已经不太记得了,只依稀记得5月的大雨冲走了星空露营的帐篷,之后的清晨我们在细雨中奔跑。2019年的4月,也是热得很晚,冷到住帐篷的同学们把帐篷搬回了室内,仍然是一场大雨。2020年的4月有没有下雨?我好像又不记得了,只能感受这闷热而隐藏着什么力量的空气闷闷在皮肤周围,给青草与虫鸣带来属于夏季的独特养分。再次回到倒计时塔前,第一位数字还是那个熟悉的9。一年的时间,竟然又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么?倒计时塔的下方,孩童们在嬉笑,母亲们在给娃拍照,父亲们则在遛狗。如此的习以为常,仿佛疫情从未发生过。云栖小镇。按理说,这也不算是我第一次对一个真实世界中的地方产生这种感情,就仿佛前世来过一般——但又明知无此可能——因为这里原本是个无中生有的地方。草坪上那块石头,我知道它的来历;博悟馆里的无限圆,我知道它是何人所作;百草园里的文字,我知道它们是何人所述;倒计时塔的灯光,我知道它们为谁而点亮;空中花园的足球场,我知道谁曾在其上奔跑;镶有群星点点的木广场,我知道谁曾在其上大笑、狂欢……我已经分不清,这到底是2050的神奇?还是云栖小镇的神奇?还是杭州这座城市的神奇?让如我这般的浪子,也开始认真的思考除了“自由”之外、其他更重要的财富。这里教会我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在看见围墙的时候,就能看见它变成没有围墙的样子。在看见一片荒草地的时候,就能看见它变成湖畔公园的样子。在看见一片菜地的时候,就能看见它变成会展中心的样子。在看见一栋栋烂尾楼的时候,就能看见它变成全世界最优秀的年青人们都愿意来聚集的乐园的样子……就好像我两年前一直说,我想看见2050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不再是作为旁观者的那种看见,而是那种旁观者永远也无法看见的“看见”。那是心中藏着未来图景的人们,谱写未来、建设未来的“看见”。明天就是五一了,疫情也会很快过去吧?无论大家经历了什么,生活还是会继续纠结而欢快的折腾下去吧!祝大家节日快乐!
2020年4月30日
其他

最近看到的一些WordPress社区的八卦

而另一方面,Elementor的团队则过得不错,今年刚拿到15M美刀的A轮,要“往SaaS方向发力”。本来Elementor插件就有收费机制,未来活下去应该不成问题;有了大金主之后,发展速度会更快。
2020年3月22日
其他

关于土地与“吃”的杂谈

记得很早以前我问老神仙:你既不爱好美食,又不爱好娱乐,不会觉得生活缺少乐趣吗?老神仙回答说:那些所谓的“美食”,我不觉得它们有多美;那些所谓的“娱乐”,我也不觉得它们有多乐呀!老神仙自有自己“乐”的源头,这我是知道的。但当时的我以为老神仙在“吃”方面很好养(这是我决定嫁给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给他做的任何菜,他都很开心的吃了下去!从来不说难吃!而我当时对于“做菜”这件事情的理解是:把菜洗干净,下锅炒/煮熟了,撒点儿盐拌匀喽,出锅开吃。结婚之后不久,我们开始了一段漂泊在外无法自己做菜的生活。这时候才发现,他其实对“吃”非常挑剔:他只接受新鲜的食材,不新鲜的一概不吃。另外他还非常了解哪些菜在种的时候农药用的多,此类菜他也一概不吃。所以有时候到了饭馆,菜端上来,他会这个不吃那个不吃,万一不小心吃了他觉得不舒服,会各种抱怨。我之前的人生中没有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过,所以一开始我觉得他“矫情”,还跟他说我上当受骗了,“一开始以为你很好养,谁知道你这么难养?”后来经历了很多,我自己也对食材的“气质”有所感应的时候,我又对他说:“你知道吗?你这样吃饭,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很奢侈。”老神仙说,人本来就应该这样吃饭。这个月因为一些家事回到北京,正好看到分享收获农场发布的“新吃货”活动消息,时间比较方便。总之,看到了“农耕实践”这一部分内容,“学习种地”了N年还是没学会的我,就打算去看看这个种地到底是怎么入门的。参加完活动,现场操作了搂沟、撒种子、把土耙平、浇灌这几个步骤,虽然还远远谈不上“会种地”,总算是对什么是“田”这件事情、种子是怎么进入“田”这个过程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在活动现场认识了Emma,见到了掌柜的和镇长,还认识了几位新的神棍朋友,很是让我意外和惊喜!关于神棍的事情暂且不表,今天主要分享一下关于“吃”这个话题的感想。实话实说,我自身对“吃”的兴趣不大,总觉得吃饭很麻烦,总觉得人如果能不吃饭就活着该多爽啊!从小到大,真正让我萌发出“这个真好吃”的食物,真的是屈指可数。大概,有一次是西安住的院子里卖的肉夹馍,有一次是新加坡学校旁边卖的炒河粉,有一次是韩国某奥特莱斯卖的猪排饭?其他的时候,偶尔也会有“嗯这个味道还可以”的感觉,但也从不觉得是多大的享受。(虽然,遇到甜点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想吃就是了。)虽然在外出旅游的时候,也会在陌生的地方寻找一些“美食打卡点”,但这主要是为了探险的乐趣,而不在“吃”本身。接触佛法之后,在寺院吃过饭(在寺院中,吃饭称为“过堂”,是日常功课之一),了解到佛法中“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的饮食观,深感认同。总之,自己虽然对佛法了解非常浅薄,但已经认可了“修行是人生第一大事”;虽然对修行了解非常浅薄,但也已经认可了“身体是修行的本钱”;虽然对身体了解非常浅薄,但也已经认可了“你吃了什么决定了你的身体是什么”。由此推断可以得出:“吃是人生第一大事。”本次“新吃货”活动关于“吃”有四五个分享,有关于正念饮食的,有实操的烹饪课,有中医饮食,还有关于各种食物怎么从地里到桌上这个过程的事实分享。我简单(夹带自己的私货)总结一下,归纳为三大问题:一、吃饭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二、如何准备饭菜?三、如何获取好的食材?从食材流动的时间顺序排列,应该从三到一;从每一个人的可操作性而言,从一到三更可行,所以,从一到三说。一、吃饭的时候应该做什么?答:吃饭的时候就吃饭,不做什么,最好脑子里也啥都别想。现代生活关于“时间的利用”有一个很常见的认知,认为吃饭的时间如果不用来做点“别的事情”,就成了浪费。以前最常见的是饭桌上的社交,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现在最常见的大概是饭桌上的手机,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发信息。要不然,就是一边吃饭一边思索事情,“废寝忘食”。在农场,Emma看到孩子们这样吃饭就会批评他们,说他们这样不尊重食物!这是从敬畏心、感恩心的角度。从“注意力”的角度看这件事,可以如此解读:这种认知认为“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是有效的,而“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是浪费的;“把注意力放在大脑”的时间是有效的,而“把注意力放在食物、嘴巴里、肚子里”的时间是浪费的。在寺院里,吃饭的时候是不能说话的。在禅修营期间,还会特别要求默数自己吃了多少口饭,并且每一口饭都要嚼30口以上才能下咽。虽然说,我去的寺院里不用“正念饮食”这种说法,而西方人则创造了“正念疗法”、“正念减压”、“正念饮食”等等十数个“正念”细分应用领域(也不知道是为了发论文还是为了行业规范管理划地盘)。总之,不管怎么称呼它,意思都是要“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身体内部”。吃饭的时候把注意力收回到身体内部有三个重要功能:第一,及时知道自己吃饱了没,免得吃撑;第二,及时知道自己有没有吃到让自己身体不舒服的东西——有问题的食物(比如发霉的花生)还在嘴里的时候就可以吐出来,不会咽到肚子里去,如果不小心已经下咽了,也不至于不知不觉又多吃几口;第三,注意力回到嘴里有助于咀嚼,注意力回到肚子里有助于消化。我以前经常听到关于“吃”的两句话,一句叫做“想吃说明身体需要”,另一句叫做“好吃你就多吃点”。这两句话,如果在注意力收回身体内部的前提下也许是成立的,但如果注意力涣散,这两句话就成了灾难!好吃,不一定是你的身体需要,也可能是你肚子里的寄生虫需要;多吃,超过了合适的量,好吃也就变成了不好吃。另外老师还说,人们说“饭后犯困影响下午工作”,意思仿佛是胃不该来占用脑子的资源;但现代人最常见的情况,却是脑子总是大量占用胃和其他身体器官的资源呢!二、如何准备饭菜?答:以有助消化、减轻胃肠负担为原则。简单来说,熟的比生的好消化,切碎的比大块的好消化,发酵过的比没发酵过的好消化。也许有人说有些食物生吃营养好,烧熟了营养成分就没了,这个就每个人自己权衡了,也还要看你消化能力够不够好。毕竟,一堆食物吃进嘴里,减掉拉屎拉出去那部分,剩下的部分到底是成为你身体的能量,还是成为你身体的负担?老师说,但凡说“一个食物对所有人都好”这样的说法,都是不可信的,因为每个人的状态差别太大。“彼之蜜糖,吾之毒药”,对此我是认同的。老师说,有的食物,热量很高,能量不足。这个说法我也不知道算不算“科学”,但我是认同的。总的来说,对于食物丰富的现代人,平时的状态主要是吃多了而不是吃少了,再加上吃饭的时候往往分心,更容易以“吃撑”为常态。所以,首要考量的事情,是不要让吃进去的东西成为身体的负担,其次才是身体缺乏什么需要补充,这样比较合理。另外就是,有些工业加工食物的方法,会让人吃下含糖很多的东西而不知道自己吃了很多糖,吃下含盐很多的东西而不知道自己吃了很多盐。这是很多加工食品的特点,需要警惕。三、如何获取好的食材?答:好的土壤,适时取材,就近取材,不“以貌取菜”。好的土壤是一个系统工程。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几年时间就能把一片土壤搞退化;而通过有机肥的施加、种植合适作物与休耕,土壤也可以在几年内有明显的恢复。然而,这种做法与商业现状背道而驰,因此十分不易。这次上了课我才知道,一片地如果施十几公斤化肥就可以种菜,同样施有机肥却需要数吨!已经享受过化肥便利的农民缺乏了去拉粪的动力(再次感慨:现代生活为了追求“便利”所创造的这些快消生活方式,到底是以什么为代价的?),从而收粪堆肥去卖的生意也不会好做。更何况,现在无论是牛羊粪还是猪粪(也许人粪也是?),往往重金属超标,难以直接用来做有机肥。仅仅这一点,有机种植就是一件在当前系统下非常昂贵的操作。适时取材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西红柿要想成为一个商品,就要方便流动;为了方便流动,它就不能太容易在运输途中给挤烂了。西红柿怎样才能不容易被挤烂呢?只能在青面獠牙还没熟的时候摘下来装箱,再事后用一些方法催熟变红。这样的西红柿,外表坚韧不易烂,口感生淡没有西红柿味儿,在美国超市常见。在这样一个商业系统中,一个做为“好商品”的西红柿,很难在吃的层面上是一个“好西红柿”。就近取材,也就是农场离饭桌的距离足够近。这要看在什么地方:在乡村或者城乡结合部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在大城市就不太容易。菜园子是否能做到社区里、做到学校里、做到房顶上、做到家里,这方面现在有挺多人在尝试。至于不“以貌取菜”这一条嘛:虫子爱吃的,肯定是好菜!我们种的菜开始发芽最早知道分享收获农场,是因为刚生了娃的hui同学开始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到了一本《四千年农夫》分享给我。那段时间恰逢农场有参观活动,我们就约着一起去了一次。那一次跟掌柜的打了个照面,之后也再没什么交集。我从小在城里长大,对农村一直没概念,那次去农场也无非是旅游的心态。其实,老神仙的老家就在浙江浦江的农村,而且他父母都是种菜高手。不过我这个儿媳妇一直做的有如空气,对农村、对种地,仍然一无所知,虽然也尝试学过,但总不得其法。我对土地,太过缺乏常识。后来,在杭州认识了一位郑社长。郑社长总说自己是种地高手,年轻的时候万夫莫当,虽然后来搞东搞西了很多农业之外的事情,但始终还是一个“我是农民我骄傲”的农民伯伯。他说他有个梦想,就好像《桃花源记》那样,让今天的农村成为让大家快乐的地方,有“家”、有“根”的地方。虽然凡是我见到他的时候,他从来都没在种地,所以我也没从他身上学到任何种地的技能,不过对于“乡村振兴”这件事,倒是从他那里听了不少。后来在2050@2019,lili和郑社长召集了“数字改变农村”的新生论坛,之后一段时间跟邓飞有了更多的互动,了解他在花开岭做的事情也是农村相关;又因为邓飞的邀请,在一场乡村振兴论坛上听到了温铁军教授的演讲,中间一段讲到了“生态人”与“资源人”,大意说:人原本是人的样子,有人自己生长的姿态。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资本为了自己的需求,就要把人异化成为“人力资源”:资本需要的“资源人”,最好只有资本需要的生产属性,而其他的属性和“人性”则最好统统没有。于是整个社会——无论教育体系也好、经济体系也好、民政体系也好,都在有意抹掉人的本性,只留下“资源人”的部分。但,人就是人,人原本有自己生长的姿态,在这样的打磨下,一定会不舒服,就算再怎么自我麻痹也好,最终一定出现各种身心疾病,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此,生而为人,要么适应异化而生病,要么逃离异化而脱离主流。但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推动社会转型,走上生态文明的道路。当时的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十分震惊且激动!对于城市,对于乡村,对于土地,对于现代化生活,对于身心各种不适的由来……多年来的种种疑惑,忽然如阳光照开层云,露出一线金光。我和老神仙逃离北京之后,在2015年第一次到了腾冲。那是个日夜天地清明、坐看云山云海的好地方。虽然我有时候也会耐不住寂寞想要出去乱跑,但总的来说,有了自己的小院子,也算过上了抬脚就能出门看土的日子。老神仙虽然父母是种菜高手,但他自己却没有系统的种过东西。他用百度和知乎上自学的法子摆弄小院子,网购或采购的大量杂物包含且不限于:各种蔬菜种子、绿肥种子、大麦种子两卡车的牛羊粪两个车后备箱的各种土两个车后备箱的化肥上百米长的四分管几十米长的二分管喷头数十个电磁阀若干甜橙派若干两只兔子防猫抓兔子的红外警报器两根锄头看起来很高级的20升进口塑料喷壶蚯蚓一盒……总之,用做工程的方式做了满院子的自动化系统,并且把家里的厨余垃圾都挖坑填埋堆肥,最后得到的成果是:第一个月,满院子的土下一个月,满院子的雪樱子(一种他认为很好的菜,但在当地主要用来喂猪)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土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向日葵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土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小青菜和生菜(那个月天天都吃小青菜和生菜)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土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大麦草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土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兔子草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土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南瓜(那个月天天都吃南瓜)再下一个月,又是满院子的土……虽然乱七八糟,倒是也逍遥自在。直到现在,这个院子一眼看过去,估计外人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荒地还是菜地(其实如果不是野草容易招蚊子的原因,我个人倒是不介意野草多。)这次去了农场,虽然学到的种地技能有限,但我还是有点膨胀起来,想要把院子里的地再搞搞喽!最后,感谢Emma召集这次“新吃货”活动,我表示玩得很开心,并且非常乐意分享给更多的人知道:)正午,农场的梨园。看到这个梨园,我就想起那些骑自行车来参加2050@2019的安阳市文心高中的孩子们。文心高中的梨园,是否也是这个样子呢?
2019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