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的梦马界

其他

教育,我们的中国梦

注:七年前旧文,一字不改,发现仍然深合我心。《校长》杂志创刊四周年前夕,我陪同十余位资深教育人前往终南山“隐居”了几日,以“寻根问道说教育”为题目连续座谈了四天。奇迹般的,在毫无干扰的表达与倾听中,每一个不同立场的思考竟然升华出难得的共识。借这个机会,我开始梳理《校长》团队这些年的朦胧理想,即我们对这个社会未来教育情景的期待,换句话说,这就是一小群教育媒体人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无东西,无左右,无英雄”。首先,我们期待教育要超越关于东西方文化价值优劣的争论。无论是东方的儒释道文化体系还是西方的十字架文化体系,都是人类面对复杂世界的不同生存及价值选择。而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多元文化的沟通与了解,给学生成长留下自由选择、重组优化不同价值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东西文化的各自坚持和彼此互补,并警惕把单一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冲动。其次,我们期待教育要超越左脑重要还是右脑重要的争论。众所周知,左脑代表着知识记忆、逻辑关系、条理分析等;右脑代表着创意想象、整合思维、情感表达等;而教育的设计理应关照时代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左右脑齐头并进、跨边界能力整合的全新思维。其三,我们期待教育要超越精英创造历史还是群众创造历史的争论。学校不应是培养少数伟大而成功英雄者的地方,不应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人人的方向(其实伟大的英雄本身并不需要培养);教育理应去发现每个学生自然生长的空间,自由发展的可能,以及人性规约的分寸,并通过“有教无类”的结构性安排,实现学校没有“英雄”却人人都是“英雄”的多元生态教学蓝图。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世界上所有的哲学、理论、模式与现实问题之间,都不过是“病”与“药”的关系,教育同样如此。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药,没有一种药可以医治所有的病。从最终意义上说,教育需要培养学生面对这个世界解决问题、处理关系的能力,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体验世界的丰富性,并力求影响世界的发展趋势。所以“多种药方”之间的理解与融合,不同族群之间的共生与共存,是未来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诉求。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全社会面向教育的多种声音、各方价值千姿百态随风生长,大多数时候观念与观念、价值与价值之间横冲直撞,彼此不通——学校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千年困局。是自由还是规范,是继承还是创新,是传统还是现代,是通识还是专业,是考还是不考……在所有这些问题上,任何简单的呐喊,都必然带来错误的选择。所以我们相信,当代中国教育需要更加开放而谨慎的设计。而唯有遵循“无东西、无左右、无英雄”的原则,才能从文化、课程、评价等核心软实力上,无“前顾之忧“也无“后顾之忧”地,开展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区域自己的创新实践。是为我们的教育中国梦。作者
2021年1月9日
其他

这个周末,想起你将独自前往的那个未来

女儿,如果有可能,我愿陪你去到我们今天讨论的那个未来;但更大的可能是,你将独自前往。那么,我愿你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想起这些话,并感受到此刻的我,是多么的爱你!
2020年6月29日
其他

我们终将美美地长在这所学校

今天,我们该如何走向真正独立平等、分工有序、共生共学的关系?有一所学校,生长着这个时代人人渴望的师生关系——据说,这里不再把知识作为学校的核心,而把关系作为学校的核心;这里的师生关系,不再是“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而是“共生共学,相互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需求,成为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据说,这里既不是“教师第一”,也不是“学生第一”。师与生没有传统意义的等级排序,只有面向未来的角色分工;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这里的师生从情感上亲密无间,心心相容,互相接纳——学生因为“亲其师”,所以能“问其难,信其道”;老师因为爱与相信,所以能支持、责备和陪伴。这里的师生从形式上呈现为“学习共同体”的样子,共同的人生目标都指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并致力于不断自我发展;这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里的师生从角色上互补与支撑,分工上有如“教练和运动员”;而在不同的时候,彼此都可以成为学习行为的“平等首席”:或者教师成为中心——当学习过程需要鼓励、评估、导演、导师、学习行为的设计等角色介入的时候;或者学生成为主角——在知识获取、技能精进、品格生长、自我发现、他人合作、好奇心培养等方面;或者双方互为学习行为的“生态协作者”——围绕同一个目标,实现共同的学习,成为相互支撑的伙伴......是的,在这个师生关系红灯频闪的季节,每一位教育人都在本能地追问: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所美好的学校?人类的教育史,经历了压抑儿童天性、无视学生人格、“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走过了完全从儿童天赋、兴趣和需要出发,彻底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今天,我们该如何走向真正独立平等、分工有序、共生共学的关系?毫无疑问,世上一切的文化、哲学和主义,都是为了重新定义人与人的关系;而世上所有新关系的建立,都必须伴生着组织形态与结构的转型调整。所以,当我们不得不从一间间教室、一个个年级、一所所学校“重塑师生关系”时,老师和学生、学校与家庭,都必然面临来自文化本源的,及社会习惯的结构性挑战。如何迎接这个挑战,最终将决定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因为,“我与你的关系,就是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因为,关系是未来社会的调色板,而你我,是握住画笔的手。本期杂志,我们以最隆重、最真诚的方式描绘了一张“模糊的地图”,等待您用自己的学校去标注“清晰的坐标”......-
2020年6月13日
其他

最好的教育只做三件事

教育的根本使命古往今来一以贯之,即“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同时包含“两个侧面”:1.尽可能帮助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2.尽可能推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
2020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