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距离他1927年初上井冈山已经过去了38年。当年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此时“到处莺歌燕舞”。烟台大学1984年建校至今,也已经过去了38年。当年的荒野海滩,如今已是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在海岸线上的最美校园。2022,很艰难的一年。那又何妨!重读伟人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犹觉热血沸腾——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年初,烟台的雪依然下得那么大。疫情多点散发,防控形势陡然严峻,3万余名学生的返校复学成为疫情三年来最为吃紧的一次。少聚集、非必要不出门,校门封闭管理,启动线上教学,学校领导、干部教师坚持校内值守......谁能想到,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竟然成了伴随全年的主基调。然而,再漫长的寒冬也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与此同时,学校发展的脚步没有因疫情而放缓。一年来,全校师生在党委领导下,坚定意志、排除万难,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校上下锚定目标不放松,推进改革不停步,苦干实干不喊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年终盘点,成绩令人鼓舞,发展催人奋进。锚定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2022年,是烟大人无比坚定的一年!三十八年,初心不改。烟台大学作为国内唯一一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援建创立的高校,全国第一所由地方集资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建校之初就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作为初心和使命。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在接续奋斗的基础上,初心使命再聚焦、目标定位再明确、发展思路再廓清,统筹谋划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五个坚持,纲举目张。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出了坚持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不动摇,坚持实现学科建设突破信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不停步,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初心不变,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的“五个坚持”办学思路,强化了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党委书记张殿臣明确指出: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准确,符合学校办学实际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坚定信心,将建设高水平大学这一目标坚持好、发展好、落实好,确保学校发展建设的一切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都要围绕这一办学目标推进实施,在办学目标设定上不另起炉灶、不反复折腾,坚持办学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高水平大学不是抽象的,是由一项项具体的办学指标构成的,办学经费、师生比、高层次人才、科研水平、发展平台、人才培养质量……“五个坚持”的办学思路,成为学校破解发展之困、攻坚之艰、过坎之难的“金钥匙”。“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学校党委按照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相关要求,对标一流高校全面梳理差距,明确任务清单、时间表、路线图,具体到每一个单位与部门、每一名干部与教职工。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进一步跟进督导与调度,压实工作责任,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式落实。这一年,学校党委确定的以“五个坚持”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办学思路已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识,改革攻坚方向持续聚焦,“十四五”规划稳步实施,全校上下形成了踔厉奋发、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学校高质量发展驶上快车道。改革创新总把新桃换旧符2022年,是烟大人改革创新的一年!学校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不停步,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改革创新任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切实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统一思想、着眼未来,科学制定并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建立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明确、责权明晰、有效衔接的学校规划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以核心事业发展重点业绩绩点评价制度为主体,中层单位、教师、干部、学生考核评价为着力点,具有烟大特色的“一体四翼”教育评价改革与内部管理新模式。深化推进机构改革,学院学科整合成效明显,机关部门设置更趋合理。圆满完成定编定岗定责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坚持人岗相适,最大限度提升人员机构设置与事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制定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评聘工作实施办法,健全分类评价、突出实绩、质量导向、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11月19日上午,烟台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发起的黄河流域食物资源安全与国民健康科创联盟成立仪式暨联盟首届高端学术论坛在烟台举行紧密对接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制定《烟台大学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倡导成立黄河流域食物资源安全与国民健康科创联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成立烟台知识产权学院、烟台市地方立法研究院,启动“百名博士服务烟台行动”,深度服务地方发展;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不断强化学科交叉渗透、技术汇聚融合,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创新团队,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校属企业改革进展明显。9月22日下午,“烟台市青年科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暨科技企业服务专员(科技特派员)聘任仪式在烟台大学举行,烟台大学校长段培永(左)、烟台市副市长韩耀东(右)共同为烟台市青年科技志愿者服务队揭牌这一年,学校党委统筹当前改革推进与长远改革谋划,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持续推进政策、机制、模式等创新,构筑起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激活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戮力同心撸起袖子加油干2022年,是烟大人奋力拼搏的一年!高水平大学建设征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如果没有务实高效、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再好的蓝图、思路、机制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今年8月暑期处级干部学习培训班上,学校党委号召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员工认清形势局势,提振信心决心,自觉改进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学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事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全年召开37次党委会、34次校长办公会,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抓牢抓实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成立相应工作专班、强化过程调度,高效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出台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意见,一体化构建“12345”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圆满完成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和处级干部选拔工作,举办暑期干部学习培训班、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班。召开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审核论证会,举办首届博士论坛、黄河流域食物资源安全与国民健康科创联盟高端学术论坛。召开年度双代会、学代会、研代会和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凝聚发展合力。开展校地校企交流活动297场次,做好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文章。聚力推进重点建设项目,科教园区21个建筑单体全部封顶,南校区产教融合教学实训楼有序推进,完成体育场维修改造、第一、二餐厅装修改造等12项重点民生工程,克服重重阻力完成校内腾空房出售。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捐赠累计近1000万元。广大教职工抗疫为士、育人为师,在疫情防控、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岗位上奋力书写烟大人的责任担当。全年完成核酸采样392.4万人次,教工党员门岗值班850余人次,干部教师住校值守两月余,教师志愿者轮流驾车为外出就医学子筑起“绿色通道”,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诠释了师者大爱。广大教师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坚守教学科研主阵地,线上线下齐发力,立德树人显担当。开设在线课程1486门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27篇,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12部,奋斗在科研一线,争创一流研究成果。逾百名博士请缨分赴企业,“把脉”产业升级,融入经济发展主战场,积极“作答”科产教融合答卷。这一年,广大教职工努力做到担“责”不推,担“难”不怯,担“险”不畏,以直面困难的勇气、履职尽责的意识、担当作为的实效持之以恒地推动工作、谋求发展。实验室、办公楼彻夜不熄的灯光照亮追梦者前行的道路,干部教师无私忘我的付出再次印证成功背后永恒不变的秘诀。捷报频传吹尽黄沙始到金2022年,是烟大人收获满满的一年。学校获批山东省第二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第三届省级文明校园,全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新增核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达到32个,新增校企共建本科专业17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个,获批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项。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成为第4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4个科技小院入选首批国家支持建设名单。学校2022年自然指数位居内地高校第130位,全球学术排名第530位,较2021年分别提升32位、287位。“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立项国家级4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1项,横向科研项目385项。年度科研项目到账总经费首次突破2亿元,新增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16个,新增省部级人才11人(次),博士占比达60%以上。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1个项目入选全省高校服务黄河国家战略特色项目。联合研发的中国首个治疗抑郁症1类化学新药获批上市,实现国产药在该治疗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烟台大学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主持研发的中国首个治疗抑郁症1类化学新药获批上市实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重大突破,首次入列“挑战杯”发起高校。学校冰球队勇夺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冰球联赛总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