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不分朝夕

其他

张维迎:说假话不脸红,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各任其能,竭其力”,财富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不召自来,不求自出,“上则富国,下则富家”,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并且认识到,财富是道德的基础,所谓
2月11日 上午 6:06
其他

“哈马斯王子”自述与以色列合作:我只想拯救更多生命

这么多年我挣扎着要弄清楚我的敌人到底是谁。敌人不是以色列,也不是哈马斯。敌人不以国籍、宗教或肤色定义,我们拥有相同的敌人:贪婪、骄傲、坏念头和魔鬼的黑暗。——摩萨博‧哈桑‧优素福在开始今天的正文之前,先来两段中国权威官媒2010年的报道:人民网2月25日电
2023年10月14日
其他

王笛:掌权者总幻想创造历史,结果对江山社稷和无数个体造成巨大悲剧

历史学家王笛先生,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澳门大学讲席教授、历史系主任。本文内容系王笛为《历史的微声》一书所作的结语,本号转载时有删节和少量技术性编辑。当我们在谈到研究历史意义的时候,经常说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我从事历史研究的生涯中,也经常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根据我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我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都不断地告诉我,历史是没有规律的,因此未来的进程也是不可预测的。历史没有规律,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我想这也是历史学作为人文学,而不是社会科学的原因。有时候我们说“历史科学”,显然是不严谨的,因为如果是科学的话,那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和相同的,就必须得到同样的结论。也即是说,只有能够被反复证明的学说,才能成为科学。然而,对历史的研究则是不可能验证的,因为它是一个主观的活动,每一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事实也反复证明了,哪怕是面对同样的研究对象,根据同样的历史资料,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但仍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按照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任何一个历史事件,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任何一个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历史是不可能重复的,也不会再重新呈现一遍,实际上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最近读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发现了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评,这促使我接着又读了他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发现原来这些年我所思考和疑惑的问题,其实波普尔早就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波普尔的思想进一步帮助我梳理了关于历史没有规律、不可预测的观点。为什么历史没有规律所谓的历史有规律、可以预测的说法,其实就是波普尔所批评的历史决定论。因为历史决定论,导致有些人认为,如果我们发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历史就是可控的。一些怀着乌托邦思想或者所谓“宏才大略”的人,便有了想要创造历史的冲动。他们可能不顾现实去实施某项所谓伟大的计划,盲目地臆想历史是站在他们一边的。但是他们的追求,往往超出社会的现实,违反社会本身的演化逻辑,按照所谓自认为的“伟大思想”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模式,而这种模式几乎都是没有验证过的。为了这种模式的追求,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他们盲目地相信他们的道路或者计划是唯一正确的。就是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的开篇所引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话:“总是使得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人事,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结果对国家和民族乃至无数的个体造成了巨大的悲剧。这个英国哲学家在半个多世纪之前,便深刻指出了开放社会是个体为中心的法治社会,而封闭社会是一个集体主义社会,是人治的社会,乌托邦的社会。他还让我们了解国家的真正的角色,它不应该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而要改善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人们的命运。真正的民主是权力的牵制和平衡,自由比平等更为重要。寻求所谓的历史规律,即相信历史既然是按照某条道路或者某条线索发展的,就会忽视了对具体情况的仔细分析。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每一个抉择都应该分外小心,都必须按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对现实的各种因素仔细考量之后,才能做出决策。但是如果信奉历史决定论,就会忽略甚至不顾当时的各种制约因素,而坚信自己走的是一条历史选择的道路,这可能是非常危险的思维方法。对波普尔来说,历史发展的轨道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所以是无法预言的。为了论证他自己的观点,波普尔总结了五个论题:1)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2)不可能以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3)所以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4)必须摈弃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可能性,没有一种科学可以作为预测历史的工具;5)所以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和不能成立的。何兆武先生曾发表《评波普〈历史主义的贫困〉》(《
2023年8月17日
其他

张鸣:袍哥的身上,有一个真实的社会

早就想写四川的袍哥了,但最终写出来的,却是小说。原因很简单,如果我写一本学术性的袍哥著作,十有八九,是出不来的。对于我这样一个写字的人来说,写东西,无非是想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传递自己对世界,也包括历史的一种观察和认识,所以,以什么形式问世,其实关系不大。当然,《袍哥旧事》这本小说,它问世的契机,跟大约两年前,我偶然看的一场话剧有关。这场话剧,是戏剧界的老人周七月先生请我看的,剧的名字我忘了,它是部喜剧,内容是一个剧场,但里面的戏和演员,却跟一个只听过乐亭梆子的军阀发生了关系,看的人挺乐呵。这部戏是陈佩斯他们编演的。看完了戏,我和同去观戏的陈丹青,被周七月拉着,进了后台,跟陈佩斯他们聊了一会儿,没想到他居然知道我。最后,他说能不能给他们写个本子,我说,写话剧我不行,凑合写个小说也许可以试试。可以把袍哥、军阀和川剧都搅合到一个锅里。当时,陈佩斯可能就是那么一说,我呢,也是那么一应,并没有当真。但是,回家之后,我的兴趣却上来了,于是,每天写点,每天写点,于是,一本小说,就这样写出来了。当然,由于背景是当年的四川军阀混战,所以,好些军阀的名讳,都是实有其人的。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突出袍哥,我做了些调整,总的说来,就是借人说故事。在表述袍哥文化的同时,还尽力掺和进了好些川剧的因素。四川的袍哥,虽然来源还有不同的说法,但我认为就是哥老会在四川的变种,本质上,跟川外的哥老会、天地会、洪帮之类,没有多少区别。只是,在传播过程中,肯定掺和了一些本地的因素。在别的地方,哥老会之类帮会,属于第三社会,只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尤其是底层人士的结社团体,在晚清还属于被镇压打击的对象,到了民国,才算合法化。但是,在四川,到了晚清,袍哥已经变成全社会的组织,进入民国之后,连军政各界人士,也都开始公开嗨袍哥。依旧属于第三社会的袍哥,只是袍哥中的另类,属于原来土匪绿林变的所谓浊水袍哥。至于所谓的清水袍哥,在四川,人人都是,连好些女性都不例外。所以可以说,袍哥就是四川社会。或者说,是社会自治体的一种形式。有了袍哥,四川这个移民社会,因此自治能力得到了强化,所以,人说四川军阀内战的频度,在全国第一,但破坏性却并不大,甚至没死多少人。各个军阀麾下的将士,大家都是袍哥弟兄,干嘛要拼得你死我活呢?自打辛亥之后,没了皇帝,传统道德的忠孝仁义,由于缺了皇帝这个重要因素,道德开始变得摇晃。因此,在四川,军阀之间,各个将领互相叛变变得十分常见,但是,各个大军头,对背叛自己的将领,并不恨得咬牙切齿,走可以,回来也欢迎。“忠”字不讲了,但一个“义”字,由于袍哥的原因,大家都很在意。谁要是不讲义气,那可不客气,三刀六洞,绝不容情。自然,也因为一个“义”字,社会道德,也就维系下来了,大家无论贫富贵贱,在袍哥的堂口茶馆吃茶,都能讲道理,恃强凌弱,是行不通的。有饭大家吃,不能吃独食,做事不过分,即便是打仗,胜者也不对败者做穷寇之追,无论怎样打,都不伤及对方的家人,不抢夺对方的家产。这个,就是袍哥文化。一本小说,就是写着玩的,读者如果看了之后,能有一乐,乐之余,再有点想法,我就知足了。以上内容,源自张鸣教授的公众号文章,原题“袍哥的趣事”。张鸣老师是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的主任。张鸣老师写的历史,语言明白晓畅、轻松幽默,能让人在捧腹之余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原历史的真实细节和人物的立体形象。但他的书却很难出版,“已经有好几年了,我的书一本也出不了,新书不能出,再版没有戏,到了版署,就泥牛入海。连已经出的书,各个出版社也不敢加印。”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感谢大家的这些私信……

有朋友给本公众号“闻道不分朝夕”后台发来私信,说“原来你是卖书的”,语气中含着些许不屑。卖书怎么了?很高尚的事业啊,尤其是在这个纸书式微、良莠不齐的电子书无孔不入的时代,尤其是给先知书店卖书,尤其是所卖者又全都是精品书……我很自豪。还有朋友说:我天天读你的文章,受益匪浅,感觉都不需要看书了。如果您不仅是恭维,我想告诉您,再高明的书评,再好看的推介文章,其价值都不及原著之万一,所以,还是要看书。假如您读过我的文章后觉得可以不看原著了,那是我的失败。另外也有朋友说:你推介的有些书不是很适合我,适合我的书呢又有点贵……没错,先知书店只卖正版书、精品书、独家书、签名书,所以确实有点贵,但绝对物有所值。至于我推介的书并不都适合您,那么请进入先知书店主页,去选您最喜欢的书吧——长按下面任何一张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均可。谢谢你们,所有发来私信和默默关注闻道不分朝夕的朋友,所有喜欢先知书店并认同先知书店理念的朋友。亲爱的朋友,假如您关注了“闻道不分朝夕”但未标星,那么可能不会及时收到后续推送。所以请务必将本号设为星标公众号:点文章标题下方蓝字“闻道不分朝夕”,然后点右上角三个小圆点,选择“设为星标”,即大功告成。谢谢!
2023年4月2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林豆豆问林总:朝鲜战争到底谁赢了?后者答:斯大林

美国“记者之父”大卫·哈伯斯塔姆(1934—2007)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写就了一本广受好评的韩战专著《最寒冷的冬天》,被认为是一部融合军事、历史、政治、外交、传记的巨著。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这个“羊主团”,他们养着这一大批羊,到处放牧,他们做的这个羊毛利润非常高,高到一个程度,乃至于成为整个西班牙帝国财政三分之一的来源。国王跟他们是什么关系呢?就是给他们这伙人一种特许经营权。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斯大林女儿为何放弃优渥生活投奔美国?

斯大林与其独女斯韦特兰娜及次子瓦西里1967年3月6日流亡美国的斯大林女儿斯韦特兰娜,其全名为“斯韦特兰娜·约瑟福芙娜·阿利卢耶娃”。为什么此名中没有斯大林这一尊贵姓氏呢?那是因为1953年斯大林死后,斯韦特兰娜自己放弃了该姓氏,而改用其生母嫁给斯大林前的姓氏“阿利卢耶娃”。在此之前,斯韦特兰娜的全名是“斯韦特兰娜·约瑟福芙娜·斯大林娜”。不过,改姓后的斯韦特兰娜仍然过着高干子弟的优渥生活。而放弃斯大林姓氏这一举动,说明斯韦特兰娜已在自己心目中将斯大林这个父亲“删除”了。斯韦特兰娜恨斯大林,或许是有理由的。1926年2月28日,斯韦特兰娜出生在莫斯科,其母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是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1932年11月9日去世时,斯韦特兰娜才6岁。官方称娜杰日达死于腹膜炎,传言则是死于自杀;而斯韦特兰娜及其他叛逃者却认为,娜杰日达是被斯大林谋杀的。但这只是斯韦特兰娜成年后疏远斯大林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后者对她个人生活的严重干预和禁锢。斯韦特兰娜·约瑟福芙娜·阿利卢耶娃在美国16岁时,斯韦特兰娜爱上了40多岁、具有犹太血统的导演阿列克谢·卡普勒。这段爱情受到斯大林的强烈反对,后者对斯韦特兰娜的态度变得非常恶劣,经常殴打她。而倒霉的卡普勒则被诬为英国间谍,被流放到了北极圈城市沃尔库塔。17岁时,斯韦特兰娜与莫斯科大学的学生格里戈里·莫洛佐夫恋爱并结婚。由于莫洛佐夫同样拥有犹太人血统,斯大林拒绝承认他俩的婚姻,致使他们于1947年离婚。两年后,斯韦特兰娜被迫嫁给了斯大林亲信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尤里。但这段婚姻也仅仅维持了一年。但是令斯韦特兰娜没想到的是,斯大林已经死去,她也主动放弃了那个姓氏,却仍然不能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1963年,斯韦特兰娜因扁桃体发炎入院治疗,偶遇在同院治病的印度共产党员布拉杰什·辛格,两人坠入爱河并同居。然而到了1966年,辛格却突然死去。原来斯韦特兰娜准备和辛格结婚,惹恼了苏联一些人,他们认为这会影响斯大林的名誉(尽管当时赫鲁晓夫正在“揭批”斯大林)。当局劝说无效,不久那个印度人就不明不白地死了。斯韦特拉娜要求去印度安葬其夫,苏联当局不得不同意这一请求。于是斯韦特兰娜前往印度,将辛格的骨灰撒入恒河。斯韦特拉娜在苏联驻印度大使馆住了一个月后,决定于1967年3月6日回国。可是那一天到来时,斯韦特拉娜却在克格勃的眼皮底下失踪了。她设法甩掉克格勃特工后进入美国驻印度大使馆,递交了政治避难申请书,后在美国方面安排下辗转飞往日内瓦,在那里办理了去美国的签证。1967年4月,斯韦特兰娜到达纽约,后搬到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居住。她以拉娜·彼得斯(Lana
2022年9月1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皇帝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然而,王位传到魏惠王,情况就变了。魏惠王不仅在位时间长,还好大喜功,又眼高手低。两大狠人孙膑、商鞅要给他打工,他硬是瞧不上。结果被成为他国重臣的二人几顿暴打,败掉了魏国两代积累的家底。
2022年8月14日
其他

经典电影《一九八四》,跟原著一样震撼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他们不到觉悟的时候,就不会起来反对,他们不起来反对,就不会觉悟。历史在此时就像是一张白纸,被不断地擦干净并写上新内容。不朽名著《一九八四》中这些看似矛盾的语言,恰恰折射出了极权社会的荒诞本质。如今这些话已经传遍全球,脍炙人口。冷战时期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曾经严禁乔治·奥威尔的作品;而作为英国人的他,生前却也曾被英国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严密监视达20年之久,直至1950年1月,因患肺病去世。他不受权力的喜爱,因为他的刀笔刺痛了那个时代。但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就不需要他了吗?在他去世后,《1984》畅销全世界5000万册。1993年,英国正式开始颁布“奥威尔奖”,包括图书奖、个人奖和博客奖三个类别,此奖项是英国最重要的政治新闻和写作奖。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它当做警世通言来读,但也有个别国家拿它当“说明书”。在这样一个时代,不了解《1984》,就很有可能意味着,正走着一条和书中主人公相似的危险之路。奥威尔的《1984》如此重要,被称之为反乌托邦小说的经典之作。但它却不是反乌托邦小说的开山之作,这个领域的奠基者是俄罗斯作家叶甫盖尼·扎米亚京的《我们》。《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性世界下的工业国度,在那里,“我们”是如何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机器人,追求盲目幸福的。当没有“我”而只有“我们”的时候,世界会变得怎样?还有一本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作者是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看似美好,细思却阴冷入骨的故事。《美丽新世界》虚构了一个世界国,该国物质生活丰富,工业技术发达,有着各种固定身份而又面目苍白的人们被各种娱乐信息轰炸,沉沦在欲望中,安于现状。《我们》《美丽新世界》与《1984》,被合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其超越时代的预言,影响了几代人,已成为欧洲文学中伟大的道德力量、欧美国家重要的文明启蒙读物。我还想说的是,这些书之所以能在过去二三十年被引进中国出版,而且现在还能买得到,是有其特殊的时代机遇的……所以要珍惜。闻道不分朝夕愿再次向大家诚挚推荐这三本经典之作。其中《1984》出自翻译大师董乐山先生之手,而且是英汉双语版。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一键收藏下单。↓↓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关于读书,有很多流行的说法,也有不少古老的箴言。下面这20段话,或许您读过,或许是第一次见到。那么,献给所有爱书的朋友。-01-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很多东西,眼睛看不到,读书可以;脚步不能丈量,读书可以;身体无法抵达,读书也可以。-02-读书是为了将来和你的爱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在阅读上度过光阴,即使物质贫瘠,精神上却无比富饶。-03-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的,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04-人,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05-读书、学习,去更远的地方的意义大概就是,远离那些自己不想见的人,也不用做那些不想做的事,希望我们都可以不被改变。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刻,换成一种享受。-06-李健说: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思考,那么他的价值观念就会由他身边的人决定,因为他没有别的输入途径,只能模仿别人,周围流行什么,就跟随什么,永远找不到自己。-07-多学一点知识,少说一句求人的话。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一种严肃力量推动你往前走。-08-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旅行。你可以通过看书,走到天下的各个角落,结交不同的伟人名家。只要打开书,就随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09-有人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10-读书,你可以体验1000种人生。而不读书,你只能活一次!我们没有办法无限延续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读书便是最好的方法。-11-读书可以治疗孤独。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12-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血肉,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13-读书,能解决80%以上的迷茫。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重塑自己的价值观,让我们更明白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迷茫的时候,读书最能让人清醒。-14-读书可以改变容颜、塑造优雅的气质。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15-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格局不读书,不知道路在何方;不行路,不明白书中涵义。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经历了才会成为你的阅历,最终形成你的格局。正是这些无形的事物,让你能保持清澈的头脑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世界。-16-知识,哪怕是知识的幻影,也会成为你的铠甲,保护你不被愚昧反噬。越喜欢读书的人,越能提高自己,越有更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个时刻给你回报。-17-读书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更多可能。《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冠军雷海为,是一个外卖小哥,他酷爱诗词,闲暇时间都用来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他夺得冠军。董卿说: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虽然生活朴素,但我们内心丰富;即使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1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越多,在科学和思辨中浸淫的时间越长,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便会越深刻。读书在悄悄帮你认识这个世界,悄悄帮你抹去脸上的肤浅与无知。-19-你读过的书,吃过的苦,都会铺成你脚下的路,带你去想去的地方。读书的意义在于可以把苦涩的文字变成有灵魂的血液融入生活的肌理,于是在平凡中生根开花。-20-龙应台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张维迎在50人论坛的震撼发言,真话就是力量

欢迎大家光临先知书店先知书店是北京千字文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线上书店。先知书店想让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致力于通过精准的深度阅读,完成从知识到智识的跃升。先知书店拥有海量的经典图书,涵盖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科技、商业、心理学、国学、艺术、法学、教育、汉译名著等等领域。笛卡尔说: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物谈话。先知书店希望通过为爱书的人们精选尽量好的图书,跟大家一道,告别碎片化、电子化阅读,重拾纸书带给我们的高级趣味、深度思考体验。所以,欢迎大家来先知书店做客、交流、阅读好书!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进店浏览、选购图书,还可以加入先知书店成为会员,享受更多优质服务。同时敬请收藏本帖,方便再次进店浏览另请点亮“在看”,让更多书友与君同在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为什么有些人一穿上制服,就非常容易陷入制度性愚昧?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就惟命是从甚至变本加厉?为什么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纯朴的农民,在灾荒之年转眼之间就能变成打家劫舍的强盗?卡夫卡曾经说,你不必是真正的罪犯,看守你的人也不用是真正的狱卒。只要你被看守了,时间一久,你就会忘记自由,相信自己是囚犯,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囚犯。
2022年5月9日
其他

她的著作,是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纪念碑”

有一本书叫“二手时间”,作者是白俄罗斯一位诺奖得主女作家。书名清奇而又很不起眼,但内容却很牛,其中文版2016年面市后不久,就稳居豆瓣年度高分图书榜榜首、新浪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图书。而在国外,它更是荣获了瑞典笔会奖、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至于诺贝尔文学奖给这位女作家的颁奖词,更是殊荣备至:“她的复调写作,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是的,这本《二手时间》是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历时20年采访,聚焦苏联解体后转型时代普通人的命运,对那段悲怆历史的真实再现。苏联人的“众生相”《二手时间》还有个副标题“红色人类的终结”,评论界将其称为"苏联解体的百科全书"。在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采访与口述的形式,讲述了1991年到2011年20年间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改变,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而付出的代价。可以说,这本书把苏联解体前后社会各个阶层都写到了——有“八一九”政变后自杀的军队元帅(谢尔盖·费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有克里姆林宫官员讲述的官场潜规则,有动荡时期的爱情,有从中亚到莫斯科打工的民工,还有去爆破地铁站的车臣恐怖分子……这本书的作者是出生于乌克兰的白俄罗斯人,但她写的却是整个前苏地区的事,其最主要的事件现场自然是在俄罗斯。所以该书问世并获奖后,俄国官方就对它大加讨伐。俄国人大概认为,书中全是“虐心”的故事,缺乏“正能量”。甚至还有人声称阿列克谢耶维奇算不上一个作家,她获诺奖的原因仅仅是因其发表过反对普京的观点。《二手时间》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俄罗斯的“国民性”虽然俄国人对《二手时间》颇有微词,但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读过这本书以后,却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俄罗斯社会产生更深的了解,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历史习俗上。比如,我们会在书中读到俄罗斯人身上一些很独特的沉重的东西(姑且称之为“国民性”吧),而它们是我们读法国史、英国史、美国史等等重要国家历史时所读不到的,那就是俄国人最强烈的三点特征:奴性+强国梦+上帝选中的民族。是的,首先是“奴性”。这是由俄罗斯民族的“根”所决定的。然而很多俄罗斯人并不在意别人认为他们身上存在奴性;不仅不会,有时候甚至反倒表现得很钟爱自己的奴性(此话题比较深奥且敏感,因此就免论证了)。第二,俄国人一直就有一个强国梦。俄罗斯帝国消亡后他们很遗憾,苏联帝国解体后他们同样很遗憾(至少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或许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他们太在乎那个叫“大国尊严”的东西。第三,俄国人真的认为自己是上帝选中的民族,所以当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灰飞烟灭后,他们就认为莫斯科是当之无愧的第三罗马、第二耶路撒冷——俄语中“沙皇”这一称谓其实就凯撒的意思,也就是说,自“莫斯科公国”以来的俄国君主,都是把自己视为骄傲的罗马皇帝的。这三点,集中在俄罗斯人身上,不但很厚重、很沉重,而且还有一种很受难的味道。这自然也非常强烈地反映到了俄国文学和音乐绘画中。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纤夫厚重且有力的《二手时间》《费加罗报》这样评价《二手时间》及其作者:苏维埃人是存在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见到了他们……这部复调写作的杰作,混合了民众的声音、报道的谈话、电视的片段,每种声音都反映了某种真实。一种迷人的魅力就此显现……这本书像河流一样厚重、有力。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的评语是: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她一直专注于描写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并不是关于那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历程。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对《二手时间》的评价,或许更切中肯綮: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近四分之一世纪了,俄罗斯仍然在迷茫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在西方世界对戈尔巴乔夫时代一片盛赞之时,多数俄罗斯人却似乎宁愿选择遗忘……《二手时间》的厚重有力还表现在它处处所在的警示性,比如有历经劫难的苏联人,提出了一个令无数人心有戚戚焉的告诫:“只要恢复集中营,就不愁找不到看守”。在这本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写道:他们执行了暴力,然后会说自己是在执行命令,什么都不知道,完全是无辜的。无论从哪个层面说,《二手时间》都是一本好书。即便仅就文学性和可读性而言,《二手时间》也确实值得拥有。作为一本非虚构作品,《二手时间》的文笔和译笔都很生动。而单看下面几个小标题,就足以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专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谜施舍的回忆和欲望的感觉杀人者自称替天行道的时代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上帝把外人的不幸放在了你家门口生活就是婊子,白色小瓶中的一百克粉末值得一提的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二手时间”作为书名,寓意深刻,一言难尽。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类历史尽管看上去在不断重复某些戏码,但是时间绝不可能重来。《二手时间》无疑是一部世界性的经典。而对中国读者而言,它尤其具有特殊意义。中国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俄为师”“以苏为鉴”,今天又常以苏共“亡党亡国”为戒,苏联或者说俄国是中国的重要参照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苏联,其实就是阅读我们自己。《二手时间》就是一面镜子。如果你想了解摆脱苏联后的俄罗斯,推荐这部承载着真相和情感,充满矛盾和沉重感的作品,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请长按下图识码,一键收藏下单。↓↓
2022年2月9日
其他

绝版震撼照片:左挎毛泽东,右挽江青,站在中间的那个牛人是谁?

朝闻道,夕不死。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2021年12月12日
其他

张维迎:人生由一连串的偶然构成

回国以后,我还是搞学问,但当时已经不想去政府工作了,就去了大学。后来就在北大成立了CCER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合照,最右为张维迎
2021年11月23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野夫:从遮蔽的往事中找到一代人的苦衷

朝闻道,夕不死。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2021年8月1日
其他

改后重发: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 刀尔登

近日脑子乱。眼睛读袁崇焕事,心里总想起李陵。汉朝人毕竟是汉朝人。李陵投北,明里暗里,仍有替他辩护的人。汉武杀了李陵全家,他不肯回来。但我有时想,如果他回来,且不免于弃市,那么,长安的市民,会有什么反应?帝制下人民的生活,常受到君主个人事务的影响。鲁酒薄而邯郸围;先是因为武帝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或者说怀念,大宛国就倒了霉。仗打完了,李广利得到海西侯的爵位,而没得到名誉;在朝中没人敢批评皇帝的行为,私下里则物议沸然。同李广利带回来的战利品相比,中国付出的代价太高了。但武帝是这样一种人,批评恰使其更加刚愎,李广利回来两年后,武帝又给他指挥战争的机会,以为他在同大宛国的战事中攒够了军事经验,总不会再出丑。因为没有显而易见的作战对象,汉人的宿敌匈奴便被挑中了。公元前九十九年开始的一连串对匈奴的用兵,至少在军事上是意义不明的。在这次战争中,李陵像个牺牲品。除战争性质有些特别,李陵获得广泛同情的另个原因,是汉朝人的气质,与后代人不同。汉人也常“替天行怒”。王莽悬首宛市,百姓在下面用石头掷,甚至把他的舌头切开分吃。董卓之诛,长安人欢忭之余,给他肚子插上灯芯。不过这些事发生在乱世。平时,汉朝人不很容易群而暴起。“明奸”的待遇显然不如“汉奸”。袁崇焕的凌迟,在京师大快人心。去西市的路上,观者如堵,无不咬牙切齿,或者说磨牙磋齿。刽子手从袁身上割下肉来,百姓涌上去抢。刽子手赶之不退,且看出是笔生意,便拿来卖钱。老话虽常说“千刀万剐”,真执行起来,刽子手何尝有那些耐心?但这一回有好生意,事情就不同了。袁崇焕的肉据说卖至一两银子一块;当年刘瑾之诛,仇家买他的肉,也不过一文钱一块。我忘了提什么事情?北京受过两次大的威胁,一次是土木之变,一次是直接导致袁崇焕被处死的己巳之变。前后差一百八十年,明人的信心消磨光了。建州兵的声势尚不如瓦剌,给京师人的惊吓则远超前者;这便是壮夫和病人的不同,青年和老年的不同。带着不祥的预感,京师人扑向袁崇焕,名曰纾愤,何尝不是在祓除心里的恐惧。袁崇焕(剧照,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明末抗清名将,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但遭魏忠贤余党弹劾和皇太极的反间计,最终遭到明思宗怀疑而遭凌迟处死。其一生争议较大,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如果这些人活得久,能赶上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也不会有什么内疚。他们会认为受骗或骗人的是皇帝,而不是他们,他们是在做一件正义的事。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毕竟,特别在帝制时代,小小百姓,有多少信息来源呢?便在今天,辨别真相,也是累人的事。容易的办法,还是把自己从这一负担解脱,让别人来告诉我谁是“坏人”,我只负责吃掉他。说回到李陵。那年汉历九月,李陵带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穿过寒冷的戈壁和干枯的草原,取道阿尔泰山和戈壁之间的平川,一个月后来到杭爱山脉南面的浚稽山。在等待指令的日子里,周围的危险日渐浓重。浚稽山接近匈奴人的腹地,汉军的出现不可能被忽视。终于有一天,对面山梁上闪耀起兵器的光芒,且鞮侯单于亲率的三万骑兵出现在五千汉军面前。幸运的李陵。有此一战,负亦可以免于人言了。到了袁崇焕时代,中原人和北方民族间的关系,早不像健壮的汉朝人和匈奴人之间那样;人们的性情变了,战争的攻守也不一样。李陵和袁崇焕几乎没什么可比较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会让我由此而联想及彼。李陵(剧照,公元前134年-公元前74年),字少卿,陇西人,西汉名将。公元前99年10月,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后战败被围,投降匈奴。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封其为坚昆国王。在汉匈和亲后,李陵“恐再辱”,终生也没有返回大汉,于公元前74年老死匈奴。还要说的是,当年武帝发兵,找的理由是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匈奴人围困于平城这件陈年旧事,并引《春秋》复九世之仇的今文经义为支持,看起来是再无其他道理好讲——除了他对武功无休止的爱好,以及对李广利的眷顾,这两点他虽不必隐瞒,却也不便形诸正式的文告。汉地的农民并不想迁移到草原上,朝野对匈奴人的土地都没有兴趣。一劳永逸地消灭匈奴人是不可能的;把他们从汉国的北方彻底驱逐,同样是不可能的。不光是不可能,也是不明智的,因为这片草原又将被别的部落所填充,而那完全可能是一个即使不更强大,也至少是一个没有像匈奴人那样领教过汉国的军事能力的部落,然后一切又得从头开始。朱达志按:上文摘自刀尔登著《中国好人》,原题为“此一时,彼一时”。我本人很喜欢刀尔登。而且很久以前就特别佩服他了。佩服他什么呢?一是文章写得好,二是美女粉丝一大堆。我说的是差不多20年前,我们都混在当时的BBS重镇“中青论坛”上,他那时的笔名(网名)还不叫刀尔登,而是“三七”。论坛里有很多他的男女拥趸(粉丝一词当时还没诞生),天天都盼着他贴新作。羡慕死人了。所以,你现在知道了,我就是读刀尔登的文章……变老的。所以要诚荐这套《刀尔登作品精选》。其中既包括他的力作《鸢回头》《中国好人》等,也包括他的“另类”新书《不必读书目》。张鸣、刘瑜、胡紫薇、徐晓等大家联名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可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进店浏览,建议在“规格”中选择最优组合。(昨天所发帖子的二维码弄错了,害得不少朋友点进去后没能下单,所以今日改码重发,抱歉各位)↓↓点进原文
2021年7月23日
其他

人有病,天知否?故国人民有所思

陈徒手在北京档案馆手抄了几十万字档案,把真相展现给世人。这些档案,有的人恨不得永远埋起来,这时,陈徒手就像一个“盗墓者”。▌他从档案中挖出残酷的真相挖出来的值钱货攒了好几年,放进《故国人民有所思》和《人有病,天知否》这两部作品中,写四九年后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运动”当中的种种难堪,讲述11位大学教授1949年后“思想改造”的过程。黄宗英曾经打电话给陈徒手:“冯亦代看了你这本书,看哭了。书中说到的这些人都是他的熟人,但是你说的这些事他又不知道,所以哭了。”1990年代,陈徒手在中国作协档案室用纸笔抄录了几十万字的档案。“主要是会议记录,还有作家来信、交代、检查。每搞运动就留下一堆。”1957年“反右”,中国作协开了二十多次大会批判“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会上常常状况不断,有人骂,有人哭,有人闹。一次会议,天津女作家柳溪当众揭发陈企霞,指认陈曾和自己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床笫之间的细节也一一抖落。全场愕然。陈徒手抄到这份会议记录,大感震撼:“这大概是最残酷的一次,原本都是老朋友,当着面争得你死我活,拿最恶心的事情来治你。”为了整陈企霞,作协党组书记刘白羽专程去天津动员柳溪来现场。陈企霞任《文艺报》主编,原本“很神气、很坚持的一个人”,一下垮掉了。陈徒手总结:“反右是一个战役套着另一个战役,一个人套着另一个人,好像都有安排。”先反丁玲,再是冯雪峰,回头再斗丁玲。最后开会表决是否开除丁玲党籍,丁玲自己也举了手。《人有病,天知否》用到的档案材料不及他抄录总数的一半,绝大部分信息是首次公布。2001年开始,陈徒手“转移”到北京档案馆开抄,纸笔渐渐由电脑取代。《故国人民有所思》里涉及的全部史料就来自这些档案,“没有随意的想象,随意的扩充”。《梁启超传》作者、评论家解玺璋评价:陈徒手的当代知识分子研究,始终依托大量的官方材料和原始档案,无一字无来历。▌徒手挖档案,连续十余年1961年出生的陈徒手自称“政治化的一代”。初、高中正逢“文革”,读书的时间极少,上午上几节课,下午全体上街看大字报。大字报都是爬梯子上去贴,贴得很高,红纸上抄着斗大的黑字,他仰头来看,时间一久,红纸在阳光底下,变作漆黑的一团。每天早上,老师从全班四十多人中抽查五六个,要求复述。陈徒手被抽中过,大字报上说的不能全懂,只知道是斗这个斗那个,他一字一句学舌:书记廖志高搞修正主义。后来,大字报上的斗争和“运动”,变成了活生生的经历。1986年陈徒手从致公党中央调至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发现“虽然拨乱反正很多年,作协还是很复杂,一直没有太平”。1987年1月,党号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协也不断开展学习和运动。每次开理事会,左右两派争相发言,攻击对方观点是自由化,火药味十足。一次文代会,陈徒手做记录,王蒙说:这里有问题,你们不要动不动给中央报警。“可见当时有人没完没了地告状。”陈徒手回忆。这年冬天,作协召开青年创作会议,会场设在当时西郊的金丰宾馆。白天讲文学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晚上放外国电影。会连续开了八九天,外面下着雪,天色昏暗。1980年代末作协整顿,书记、副书记免职,党组成员全部撤换,七十多岁的刘白羽重返作协,担任《人民文学》主编。1950年代“人人过关”的局面又出现了,风波过后,作协工作停摆,工作人员每天只好下棋打牌。陈徒手的办公室旁边就是档案室,从干校运回的档案,一麻袋一麻袋地堆在墙角。档案室同事找他去帮忙,整理完,他就把档案带回家去抄。这些“保密”的机关档案,陈徒手一直抄到1993年离开作协。▌与档案馆斗智斗勇2003年前后,陈徒手和杨奎松都常在北京档案馆查档。几年后,杨奎松写了王芸生和《大公报》1949年后发生的转变,陈徒手则开始在《中堂闲话》、《炎黄春秋》发文讲述俞平伯、冯友兰等名校教授1949年后接受思想改造的始末。档案管理不规范,查档需要一点“人品”。陈徒手采访完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还缺单位这边的说法,想去北京京剧团找人事档案来看。这天京剧团刚好有老同志去世,领导们都去料理后事,只留下两个小姑娘,听说要采访,很高兴,手一指:“你看吧。”粗麻绳捆着破破烂烂的一堆东西,上面用毛笔写了“汪曾祺”三字,里面的纸张质量不好,规格也不一,有簿册,也有稿纸,有时还用复写纸一式三份,陈徒手如获至宝。抄上以后,档案处处长无可奈何,也就放任不管。十几万字,陈徒手抄了两三回,只能截取部分。《人有病,天知否》引用了汪曾祺“文革”后写的检查等材料,都是从未公布过的全新材料。事后在陈徒手提醒下,汪朗去京剧团索要档案,以防销毁,却遭到档案处的拒绝:家属是不能看的。档案分类没有系统性,往往还文不对题,光看档案目录,根本查不到想要的内容。陈徒手有一阵研究梁思成,想查1960年代梁思成在历届北京市人大的发言,根据目录,什么也没查到。档案馆的做法是:把北京市人大的所有会议发言稿,钉成厚厚一本,陈徒手只好从头至尾翻阅,最后找到了梁思成的部分发言。陈徒手读了市面上几乎所有梁思成的传记,编排得好看,卖得也好,但是“抄来抄去,没有新意”,最后强化的都是梁思成“解放后如何跟随社会主义道路”。陈徒手在档案和口述中发现梁思成的另外一面,则从未展现在世人面前。“反右”时期,梁思成被批得很狼狈,到后来,他也开始批别人。他在斗钱伟长的会议上言辞激烈:“用我们的丁字尺,把你打成肉酱”。“打成肉酱”是“反右”时期工农兵的常用语之一。▌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不久前,王克明给陈徒手写邮件,他看了《故国人民有所思》一书中的冯友兰一章,觉得“比较中肯”。冯友兰是王克明的远房姨夫。资中筠向陈徒手转告了冯友兰女儿冯钟璞类似的看法,“冯钟璞向来眼光很高,看不中别人的文章”。陈徒手对冯友兰的评价是:“他的经历有标本性质,他一直在斗争,又一直游离,关键时候他能收缩,永远是喘口气又活过来了。”他这样理解冯友兰晚年参加“梁效写作组”:“就是给人家改写古文注释,并不是多大罪恶,结果被人说得那么恶心。”即使忠厚如老舍,也会本能地规避危险。“‘右派’吴祖光挨斗,老舍会上也频繁发言附和。但私下他对吴祖光又很关照,吴祖光后来去北大荒劳改,老舍买一些吴祖光的画回来,送给吴的夫人新凤霞,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后来吴祖光写文章,还感慨老舍先生做人还是挺好的。”陈徒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1964年文化界整风,北京市委想要保全自己,便把老舍推了出去……1966年8月,红色恐怖,那一个月特别厉害。但其实之后,整个形势就缓和了。老舍如果不自杀的话,就能扛下去了。”陈徒手对老舍自杀的理解是:“1949年以后他没吃过什么苦,突然间这样他受不了。”“不能苛求他们,主要是时代很荒诞。”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集体萎缩,陈徒手想展示的却还是他们美好和善良的一面。“像沈从文先生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完全是凭着对国家的尊重感写的。他研究丝绸,一件件过手,那本书才有这么厚重的感觉。这种职业感我很敬重。还有老舍先生,话剧一部部写,写完演几场,大跃进一过,这个戏也就过了。但他依然保持一种写作热情,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新时代非常昂扬的热情。”陈徒手常自问:换作我,会怎么样?“也许我还不如他们,假如不粉碎‘四人帮’,不改革开放,我们接下去都会是这个命运。”“一定要保自己——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难堪、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当然,在那种政治环境中,人人都有当脏手的可能,这次不脏,下次就要脏,谁都没有干干净净的。”陈徒手说。真相如火,传播真相者如普罗米修斯。陈徒手这位“盗火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档案中挖掘真相,目的是“记录1949年之后知识分子的几声长长叹息”,把历史的灰暗面平铺给人看。他说,“知识分子有个天职,就是说话,不论用嘴还是用笔,若一声不吭,是失职;若作假,是渎职。”然而1949年之后,在一连串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运动组合拳”的“洗礼”下,知识分子们已经没有了这种“硬气”。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思想改造”、“洗澡”这些消失于教科书,只会偶尔散落在网络世界隐秘角落的陌生词汇,究竟意味着什么?知识分子又如何看待“今日之我”与“昨日之过”?为此,闻道不分朝夕诚挚推荐陈徒手亲笔签名作品《故国人民有所思》和《人有病,天知否》,这是两部深入解读“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著作,书中披露了海量徒手抄录不可多得的档案资料。其实,陈老师根据几十年积累的资料所写出来的著作还有还有好几本,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能出版的就这两本,并且《人有病,天知否》还颇多波折,属于“漏网之鱼”,最终能与读者见面,实属不易。陈徒手老师亲笔签名作品,数量非常有限,之前一度售罄,感兴趣的书友请长按下图识码,查看详情并尽快下单。还请收藏本文,方便下次入店了解其他书讯。↓↓阅读原文
2021年7月2日
其他

欢迎大家来先知书店选购好书

朝闻道,夕不死。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2021年6月15日
其他

政治倾向决定女性容貌,右派比左派柔和漂亮多了

朝闻道,夕不死。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
202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