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

其他

【学术资讯】朱海琳:科幻文学的跨界交流 ——安德森夫妇川大侧记

进入2023年以来,随着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即将举行,成都似乎加快了其科幻风貌的打造升级。作为世界性科幻大会在中国的首次承办地,成都的跟进,除了四处彰显各种视觉性的外在标识外,相关各界也陆续开启了围绕科幻的跨学科研讨。
2023年8月29日
其他

【学术观点】期刊/王艳:跨媒介叙事——数字时代的《格萨尔》史诗

摘要:未来已来,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万物互联、万物皆媒。”新媒体正在通过改变文学生产、传播、消费的路径和方式而间接地改变文学,文学从观念层面回归实践,回归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格萨尔》史诗是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文化之根,已经衍生出藏戏、唐卡、雕塑、石刻、民间弹唱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传统艺术,同时也是舞蹈、歌剧、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现代艺术的灵感之源。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文化的代表,《格萨尔》史诗的传播史就是藏族社会的演进史,文明史。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在口耳相传、文本、小说、漫画、广播、电视剧、舞台剧、网络游戏、电影等多种媒介之间形成跨媒介叙事的互文,共同建构了多元共生的故事世界。关键词:跨媒介叙事;格萨尔;史诗
2020年12月4日
其他

【学术观点】阿婧斯:《江格尔》人物造型与宗教图像的比较研究

摘要:人物是史诗中的关键要素,对其的刻画描述较为直观地体现着民众的期待与想象,憎恶与畏惧,通过艺人描绘的“所见”我们便可以从中透视民众的“所想”,是我们了解史诗生发时代的社会信息的重要路径。通过将《江格尔》中英雄人物和蟒古斯的造型描写与萨满教、佛教图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江格尔》英雄造型与萨满神祇形象的相近性,这种相近性很大程度上可能来自于民众将史诗英雄看作战神的心理定位。而《江格尔》中的蟒古斯形象整体上比较模糊和象征化,与萨满教恶神形象比较近似。相比之下,东蒙古蟒古斯故事作为新型变异型史诗记录了更多的佛教元素,在蟒古斯造型上可以看到更多来自佛教造像的影响。关键词:《江格尔》;人物造型;宗教图像
2020年10月2日
其他

《文学人类学研究》期刊/胡建升:中西文化大传统理论的比较研究

Tradition的发展时态,变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融时态。过去可以为现在、未来提供一种知识的预期可能,过去就能在人类集体命运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在与未来都是过去经验的文化积淀。Big
2019年9月9日
其他

【人物访谈】玉文化是江南文化最深远的精神原型 ——专访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

文汇报:玉文化让我们看到了史前时代长三角在文化上的一体性,这种“大传统”的视角给我们的江南文化研究带来什么启示?
2019年3月1日
其他

【学术观点】黄悦:《水死》中的神话原型与文化隐喻再探

丽在田野中发现,在书斋中思考,在交流中完善。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实时更新讲座、讲读会信息,分享书评、影评、摄影、田野报告……欢迎投稿:its2011@126.com
2018年1月19日
其他

【学术观点】李斯颖:壮族蚂𧊅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 ——从盘瓠型“龙王宝”神话说起

一.盘瓠型神话异文《龙王宝》与壮族蚂拐节盘瓠神话屡见于汉文典籍,至今仍在瑶、畲等民族中传承,常被视为“祖源神话”或“族源历史”。有意思的是,叙述壮族蚂拐节起源的“龙王宝”神话,其母题与盘瓠神话高度相似,似有玄机。龙王宝神话的梗概是这样的:蚂拐神是雷神的儿子,它从天而降,来人间管理季节、保佑社稷并镇邪减妖。大年初一,一位姓李的老人在挑新水时,蚂拐跳到他的怀里。李老人就把它带回家养在水缸里。七七四十九天后,蚂拐变成了人,李老人给他取名为龙王宝,视为自己的儿子。龙王宝周游民间到处除害,使天下无灾无害,年年粮食丰收。有一年,番厥进攻南国,侵占蜀地,进攻到到黔滇界。皇帝束手无策,发皇榜招聘能领兵退番的能人异士,许诺退敌后将许配爱女、封大将军。蚂拐揭榜后,被封“平番元帅大将军”,领兵来到黔滇界。面对会施妖法的毛人妖怪,蚂拐运仙气破坏了毛人的法术,“三十六天平云南,四十二天收蜀岭”。蚂拐得胜班师回朝,被封为大将军,成为驸马。尽管蚂是拐驸马爷,但依然披着他的“青色花皮”,皇后嫌皮难看,趁蚂拐睡着的时候将皮丢进火坑里,蚂拐也被被烧焦。皇帝将蚂拐的骨灰散发天下,让家家户户都要虔诚祭祀。因此,村村寨寨在农历正月初一要做蚂拐棺祭祀蚂拐,直到二月初二便葬蚂拐,以此纪念蚂拐的丰功伟绩。与盘瓠神话用于解释“还盘王愿”、“跳盘王”和“盘王节”等仪式和节日起源相似,龙王宝神话是当地蚂拐节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叙事,神话主角是仪式的祭祀对象,节日活动与神话内容相吻合。神话、信仰与仪式之间呈现出相互支撑、强化彼此的良性生态,神话与仪式似乎成了“原生性的共存体”。以笔者曾调查的广西河池市天峨县纳洞村2012年蚂拐节为例,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前制作祭祀蚂拐的“蚂拐亭”,并在正月初一上午寻找冬眠的蚂拐,将找到的第一对雌雄蚂拐用鞭炮炸死,放入小棺材,在蚂拐亭中进行祭奠。祭品包括大驼背粽、米花、米酒等壮族过年必备的食物。本村与附近村寨的人们,会不定期到蚂拐亭焚香、守孝,有时比赛擂鼓,有时斗歌。所唱民歌既有讲述龙王宝身世与丰功伟绩的内容,也有情歌对唱,仪式为青年男女的社交接触提供了机会。农历正月十一晚上,人们在布麽的组织下,将放有蚂尸体的蚂拐棺用彩轿抬到本村各寨中游走,最终将蚂拐棺葬入蚂拐坟,仪式才结束。与“还盘王愿”、“盘王节”等不同,蚂拐节并没有显示出太多道教文化的仪式植入,孝蛙、葬蛙等神秘古朴的仪式环节依然为民俗学与人类学家所津津乐道。母题相似的龙王宝和盘瓠神话在不同的民族中传承,支撑起了一系列隆重的仪式节庆活动。为了简单明了,笔者将这两则神话母题及其相关仪式、信仰和传承语境等做成表格进行比较,以供分析。通过对比可看出,龙王宝和盘瓠神话存在着极为相似的母题,同时亦有诸多明显的差异。相似的母题主要是“由动物蜕皮(脱毛)变人”、“平番建功立业”、“与公主成亲”、“意外死亡”等,但同一个母题又展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与个性。如“由动物蜕皮(脱毛)变人”这一母题,两个主角都没有彻底完成蜕变,龙王宝是由蚂拐主动变成人,过程简单,但历时四十九天,仍披着“青色花皮”;盘瓠则要被放到蒸笼上蒸七天七夜,头部、脚跟毛发尚未褪净。“平番建功立业”的母题中,同是对抗番人,龙王宝凭法术取胜,盘瓠则靠特长咬下番王的头。龙王宝在“与公主成亲”母题中顺利娶到公主,而盘瓠神话中常增加了难题考验的情节。“意外死亡”母题中,龙王宝与“蜕下的皮”保持着必然的联系,皮焚人亡,并没有提及他的子孙后代;盘瓠神话则通过剥山羊皮来为盘瓠复仇,详细记述了盘瓠子孙被赐姓、得以免除赋税等内容。同时,龙王宝和“龙犬”盘瓠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汉族中表示神异与尊贵地位的“龙”作为词头。诸多的相似表明两则神话似共同受到汉文化中某些观念与叙事的影响。“皮”的重要性在龙王宝神话中尤为突出,在其他相似的蚂拐节起源神话中也是如此。《蚂拐的故事》前半段讲述田螺姑娘和孤儿的故事,后半段讲述贪好田螺姑娘美色的皇帝披上野兽的皮变成了蚂拐,故人们在蚂节拐上祭奠的蚂拐就是皇帝。流传在河池市南丹县吾隘镇那地村的神话《英雄索吉》说,夜郎国那地州一带遭受蝗虫灾害,上帝赐给索吉蚂拐皮,索吉变出无数蚂拐战胜蝗虫。因索吉不愿意当驸马,皇帝令人把蚂拐衣烧掉,索吉不久也死去。那地人们便过蚂拐节纪念索吉。《游蚂拐轿的起源》里蚂拐变成的小伙子披着难看的蚂拐皮,妻子趁他熟睡将皮丢入火中,小伙子也变成被烧焦的蚂拐。人们此后便装蚂拐入彩轿游走田峒村寨,以示纪念。以上四则神话中,披了皮的皇帝可以变成蚂拐,失去了皮的龙王宝、索吉等一命呜呼,本质上离不开“蛙蜕皮”这件事。与此相似,盘瓠神话亦离不开“皮”。广西龙胜红瑶流传的盘瓠神话中有脱皮的情节,说神狗的“皮壳”被岳母烧了,它再也回不了原就死了。吴晓东认为盘瓠神话“是蚕马神话中马被犬替代的结果”,最初的蚕马神话是为了“解释蚕的头为什么像马头”,“古人借用了蚕蜕皮现象,说蚕在蜕皮的时候换上了马皮”。盘瓠神话中叙述狗褪毛变人,又以剥山羊皮或“皮被烧狗身亡”而结束。故此,无论是龙王宝还是盘瓠神话,其本质都是关于动物蜕皮的故事,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言,“鸟兽脱弃羽毛或外皮而变成为人的原始思想,或许由虫类脱蜕的事实做根据而衍绎成功的也未可知。”这类与脱蜕相关的神话在仪式中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如壮族蚂拐节上龙王宝神话的立体呈现,又如瑶、畲族盘瓠始祖信仰神话在还盘王愿等仪式上的生动展示。二.蚂拐节起源神话母题的层垒:红水河东
2017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