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8月13日,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专题报道《茭鸭共生特色财》,聚焦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一起来看看吧缙云县地处浙江省中南部,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小城,这里生态和自然环境优越,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尽管土地资源匮乏,但当地人正是依托靠山吃山,使得农业生产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先富带后富,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缙云麻鸭的历史由来已久,它是我国著名的蛋鸭地方品种,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缙云麻鸭因其全身羽毛浅棕灰色似麻雀而得名,俗称草子鸭、水鸭,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虽然缙云麻鸭身材娇小于其他鸭种,但从其生活环境的优越不难看出,这些被散养在户外的鸭子有专属游泳池、户外健身区和休息室,它们每天都要游泳和奔跑,在青山绿水间练就的苗条而丰满,称得上是鸭子界的“运动达人”。缙云麻鸭是以成熟早、养殖周期长、产蛋率高、抗病力强、繁殖力高、适应性广而著称,它们性格温柔,能生好养,堪称家禽界的致富好帮手,是一项饲养方法简单、产能高效的养殖业。虞挥是一位缙云土生土长的“85后”青年,他从小生长在一个麻鸭养殖世家的环境里,可以说,缙云麻鸭伴随着他的成长,他们一家三代都是鸭农,虞挥作为第三代非遗传承接班人,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祖孙三代与缙云麻鸭的不解之缘,这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虞挥缙云县级非遗项目缙云麻鸭加工技艺传承人“以前我爷爷那辈,他们可是真真实实的,从缙云把麻鸭‘赶’到了广东,‘赶’到了江西,‘赶’到了福建……一路‘赶’过去,相当辛苦。”为了生计,祖辈的这种风雨兼程,风餐露宿历尽磨难的养鸭经历,让缙云麻鸭得以了延续和传承。虞挥缙云县级非遗项目缙云麻鸭加工技艺传承人“到了父辈,稍微形成了一些产业化、规模化,开设孵化厂、饲料厂,把孵出来的鸭子分给周边的农户养,养大了之后再进行回收。”有了这样的带动和养殖条件,鸭农们乐了。由游牧型改为定居型,养殖模式转变,既带动了很多村民跟着养鸭,也让缙云麻鸭在种禽和商品鸭养殖,鸭苗孵化与供给都形成了一定规模,也使得缙云麻鸭一度成为全县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今后事业的发展夯下了牢固的基石。虞挥缙云县级非遗项目缙云麻鸭加工技艺传承人“我大学学的是物流管理,后来选修了农业推广,所以毕业回来接手工作后,我所学的专业也派上用场了。我也在大城市增长了一些见识,觉得我们农业应该再进一步发展,我想把缙云麻鸭从品种升级到品牌。”有年轻新生力量的接班,虞挥首先去做的就是拓展市场,走出传统式生产经营模式。尽管虞挥雄心勃勃,缙云麻鸭也很有名气,可随着市场的变化,缺少品牌效应,麻鸭产业也一度陷入了低谷。虞挥缙云县级非遗项目缙云麻鸭加工技艺传承人“当时市场上没有人要养好的鸭子,我们全部得回收,资金压力非常大,这边我要把鸭子回收过来,那边鸭子又卖不出去,压力全部集中在我这边。”如果不打破僵局,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压力巨大,但回收承诺不能变。为此,虞挥打破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在保持祖传传统秘制配方制作基础上,进行麻鸭深加工,既传承了浙江风味,又独创了自身的酱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实现了产品升级,也使得生产开始走上了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的时代。虞挥缙云县级非遗项目缙云麻鸭加工技艺传承人“现在加工好的麻鸭附加值就有了,还有一个,就是能做品牌化,做成包装,深加工之后,消费者一看就知道这个品牌叫‘缙云麻鸭’。现在我们大概三十几个品种,一个是蛋制品,咸鸭蛋、松花蛋、五香蛋等,另外一个就是鸭肉制品,五香味、卤味、梅干菜味等。我们一年整个营销线达到8000万左右,但大部分其实还是前端养殖,我们得保证农户们有足够的收入。”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养殖麻鸭的跟进,缙云麻鸭区域品牌知名度也逐渐打响,走过了400多年的风雨,它从一道传统美味变成非遗美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麻鸭养殖户“我今年70多岁了,我养了五六亩的麻鸭,有1万多只,年收入五六万左右。”现如今靠着特色物产,虞挥家的养殖合作社也不断壮大,缙云麻鸭的名气也在不断攀升,对于虞挥而言,缙云麻鸭不只是一门技艺,更多的是对当地本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为的就是能把这项产业长久地做下去。缙云麻鸭和茭白共生系统,是通过农耕文化的独特优势,世代劳作与改进,形成了独特的茭白麻鸭综合种养技术,保护了一个遗产,带动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凌晨的3点,在缙云县壶镇镇的茭白田里一片热火朝天。原来他们是在采收茭白,每年六七月份是茭白的收获季节,最近因为订单较多,这些天,李春萌正忙着召集种植户到田里采收茭白,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茭白生长于水田里,因为没有照明,采收难度极大,农户们需要带着头灯,拿着小刀,钻进比人还高的茭白田里,蹚着水、弯着腰来进行采割。李春萌缙云县茭白种植户“为了确保茭白的鲜嫩、质量,所以我们都是半夜起来割茭白的,基本上是凌晨3点开始,到早上6点左右结束采割。”事事都走在前头,与茭白打了20多年交道的李春萌,很多人都叫她“茭白大王”,这是因为通过种植茭白,她不但带动周边4500多农户,而且3年就让全镇种出了1.6万余亩,走出了一条茭白致富路,是壶镇茭白种植的拓荒人、领头雁,打响了缙云茭白的品牌,缙云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茭白之乡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茭白原产中国和东南亚,多生长于长江、湖地一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水生蔬菜,多年生挺水型水生草本植物,最有意思的是,其实茭白是一种叫菰植物的病体产物。在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其病体产物对人类不但无害,反而有益,是不可或缺的水生蔬菜之一。自古流传至今,它以丰富的营养价值,而被人们誉为“水中参”。李春萌缙云县茭白种植户“刚开始我们这边是没什么茭白的,大家都是种香菇,在香菇棚边有一道一道的水路,农户就把茭白种在那里挡水。种起来之后,农户的茭白吃不完,叫我带出去卖一下,就被我发现了一个新的商机。”当初李春萌是做菇类收购生意和蔬菜批发销售,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她发现了茭白的市场潜力。李春萌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发现了这个商机,她就开始跟茭白打交道了,她发现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土地都撂荒了,于是她决定自己开始种茭白,并迅速付诸了行动。李春萌缙云县茭白种植户“第一年我请了拖拉机耕了10多亩地出来,每天都有很多农民过来看,他们看见就会问我种的什么,我说种茭白,然后他们都是笑笑。当时也是赚了几千块钱,但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大家都说壶镇不能种茭白,但我种成功了。”因为当时没有种植茭白的先例,很多村民都只是观望。尽管收入不多,但已经有村民跟着开始种了,为了带动更多村民,李春萌不但扩大了自己的养殖面积,而且承诺大家帮助销售,一时间,她的种植基地就好似一处茭白集散地。虽然老百姓种茭白,见到了收入,也都很愿意种,可随着跟进的村民不断增多,一年只能采收一季的茭白,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李春萌想,如果能采收两季甚至三季,那收入不就翻番了,可就在她想着怎么提高产量和质量时,第二年种下去的茭白却让她大失所望。李春萌缙云县茭白种植户“结果一割出来,心都凉了,那么辛苦才种出来的茭白,像‘炸弹头’一样,短短的,掂起来也轻轻的,品质不好卖不出去,口感也不好。后来就叫了工人全部砍掉了。”虽然忍痛割爱,但李春萌却发现砍掉的茭白慢慢又长出了新的叶子,她灵机一动,水稻能一年两季,茭白是不是也可以呢,于是她又重新施肥,果然茭白真的长出来了,真可谓是因祸得福。为了能让茭白生长得更好,爱琢磨的李春萌开始研究种植技术。没有可供参考的技术,也没有书本知识,她只能一边上网找资料学技术,一边扎在茭白水田里做实验,最后,她终于种出了一年收割两季的茭白,不仅提高了产量,还成功错开了茭白上市高峰期。李春萌的茭白实现的一年两收,让原本一亩地5000元产值的效益增加到8000元以上,最高效益达1.5万元,茭农们可以说是最大受益者。茭白种植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