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第68期微天堂真人图书馆真图书单第78期2021年最后一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里,百余位学子聚集一堂,等待着一场中西方表演艺术的跨时空碰撞。九点,第68期微天堂真人图书馆拉开了序幕,艺术学院易栋老师与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戴丹妮老师品读着“汤剧”与“莎剧”,与现场和线上的读者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跨年之夜。易栋老师和读者打招呼时说:“各位新老朋友们,大家好!一期一会,很珍惜。”这句亲切的问候,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真图简介易栋: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弘毅学堂博雅导师,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开设“中华乐教导引”“戏曲审美导论”等多门通识课程。他积极进行美育创意研究实践,三度获评武汉大学十佳优秀教师,2015年获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易栋说《牡丹亭》1因熏陶迷戏曲,于红楼识牡丹易栋老师与戏曲结缘很早,是在长辈哼唱京剧的氛围中长大的。七八岁时,他开始听磁带唱腔,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汉剧……千曲过耳,不知不觉间,一位“小戏迷”已然诞生。说起《牡丹亭》,易老师说自己是“因红楼而识牡丹”。五年级时读《红楼梦》,虽然读不太懂,但却兴致盎然。读到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对黛玉听昆曲为之情动这一段落尤其印象深刻。初二,他通过录像带第一次“看”到了《牡丹亭》,惊叹于昆曲名旦张继青老师精雅美妙的《惊梦》《寻梦》,恰如白先勇先生所说:“一把扇子扇活了满台的花花草草”。易老师后来涉猎许多剧种,也熟悉了大量剧目,但始终特别眷怀《牡丹亭》。他说:“《牡丹亭》是四百年一梦,惊心动魄。对于从小喜欢戏曲、长大后研习戏曲、教了近二十年戏曲课的寻梦之人来说,昆曲《牡丹亭》是心底最美好、最深情的一个所在。”2难忘大师版《牡丹亭》百年来,戏曲既保留了古韵姿彩,又有了创新和拓展。中国戏曲艺术呈现多元样态,不仅有传统戏的演绎,也有新编的历史剧和现代戏,还有实验探索型的戏曲演出。在易老师心中,戏曲是一个幻化无穷的存在。而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七十多岁的国宝级昆曲艺术家演绎的大师版《牡丹亭》。看完这场演出,许多在场的观众噙满热泪、心怀震撼。从青春年少到风华正茂,再到年华老去,这些艺术家们将生命化作中国文化接力棒的一部分,已然成为戏曲艺术精魂不泯、风华盎然的鲜活载体。易老师每每忆及,都不禁心旌荡漾。3最撩人春色是今年现场播放了易栋老师和戴丹妮老师各自推荐的昆曲、话剧演出视频片段。易老师选择的是《寻梦》的《懒画眉》和《嘉庆子》片段,分别由青年昆曲艺术家顾卫英和单雯表演。她们都师从张继青先生,塑造的杜丽娘形象富于青春美和秀逸的书卷气。《寻梦》唱词精美,表演细腻,描摹杜丽娘寻梦的心路历程,可谓绝美。前半段中,杜丽娘带着痴念,认为梦境犹可寻,眼中的一切都带着梦痕的美好、浪漫。后半段则是寻而未得,愈加感受到现实的黯淡和情感的无望。汤显祖通过《懒画眉》《嘉庆子》曲牌凸显美好,传情绝调从一个女子心灵深处流溢而出,凝定为诗化、写意之美。正如《懒画眉》所言:“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杜丽娘当时16岁,之前年年的春天都似与她无关,唯独今年,因为游园之后梦境中的情缘与欢悦,让她眼中、心中的春天美好如许。两位演员都规范、妥帖、文雅地演绎出了杜丽娘的心情。观众可以品赏顾卫英的着意娴雅,也会感受到单雯的妍丽嫣然。《寻梦》这一折昆曲独角戏充盈着情致与风雅。4不求甚解,但赏其美易老师说,话剧艺术的特点是庄严而凝重,其哲理、思辨往往给予观众审美冲击力。莎士比亚的作品以话剧形式表现,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而戏曲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载歌载舞,清扬而细腻。东西方戏剧各具魅力,在剧场里,我们既可能有谙熟的领悟,也可能在邂逅新的戏剧景观时有惊鸿一瞥的心动。对于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摄取,会滋养我们的心灵,也会让生活更加丰富。易老师说,文学、戏剧在接触与欣赏中,有时候不需要深究,多一份朦胧是必要的留白,这让我们享受艺术的灵奇,探询艺术的妙谛。欣赏艺术就是清醒、明白、糊涂、带着憧憬,而后又不断琢磨,是沉潜涵养的过程。艺术氤氲灵奇,走近艺术有时不妨“不求甚解,但赏其美”。5四时流转总关情2008年,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大学上演,两千多名师生观看了演出,呈现了“满城尽说牡丹亭”的盛况。珞珈山与《牡丹亭》结缘,连续三晚的精彩表演,到如今仍是易栋老师心中鲜活的记忆。易老师说,对于拥有深厚历史底蕴与人文品质的大学而言,弘扬古典美韵是义不容辞的。在珞珈山水间传扬昆曲,是特别让人欣慰的一件美事。作为武汉大学的青年教师,他有一个炽灼的梦想:“希望因缘际会之时,每年春天在武大校园上演昆曲《牡丹亭》,每年秋天演出《玉簪记》——春有牡丹,秋有玉簪;山水辉映,赏心乐事,如能圆梦,我想这是所有武大人和所有中华文化、昆曲艺术钟爱者的福祉!”戴丹妮老师笑着说,《仲夏夜之梦》和《冬天的故事》同样可以应季上演,易栋老师回应:“风雨阴晴皆如画,四时流转总关情。”叠加着昆曲和莎剧的春夏秋冬,灵韵芳华,伫我珞珈,何其美好!6世间只有情难诉谈及中国戏曲的传播与发展,易栋老师说,要聚焦戏曲独特的艺术样式,更要将昆曲视为华夏美学和古典诗意的结晶。因为深植于中华诗性文化土壤,《牡丹亭》才在四百年来知音甚众。标目【蝶恋花】中有这样的句子: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以生花妙笔对题旨做了阐发。对于情感书写,每个人心中都有经典的文本。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深挚憧憬,也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无奈惆怅;是“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思念,也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感喟,也是“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告白。古人对于情之微妙的领悟,在《牡丹亭》中有了独特的流露。中国古人关于“情”的书写,是千差万别的宛转深藏、殊途共归的动人弥深。《牡丹亭》继承了“情”的书写传统,又进行了升华,这使得它成为熠熠生辉的一个文本,体现了情与美交融的极致神采。7情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