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建筑

其他

未竟的“大上海计划”及其建筑遗存

自1843年上海开埠,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短短的几十年间上海便已成为一个人口超过数百万的大都会。到上世纪20年代,上海更是逐渐成为远东重要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和世界第三大城市。但同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上海最辉煌的地方,全部集中在租界处。“所谓繁盛之区者,不过租界地耳。一入华界,虽与租界接壤处,稍改旧观,而较远之区,犹不脱昔时农村社会之状态。”且租界的存在,还导致上海出现发展畸形这一市政最大之病象。租界严重阻碍了上海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这样的城市格局,面对落后挨打的局面,复兴中华民族的意识被渐渐唤醒,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萌发振兴华界、抗衡租界的革命思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迫切要求站稳上海、控制上海,但是上海黄金地带已分别被上海法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占据,原南市区老城厢所处的沪南地区人口稠密无法再行建设,为了与租界相抗衡,连结闸北、南市等华界,制订了“大上海计划”,选址今五角场地区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黄浦江以西的土地约7000亩作为市中心区,规划设有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以及相应的交通设施。1930年12月,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对外公布了《建设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书》,对市中心区域计划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按照这一规划,未来上海市中心采用中轴对称的严整布局,总体上呈十字形,正南北方向。而且规定,行政区集中各主要建筑物于一处,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市民办事便利和各相关部门联系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使全市精华集中,增益观瞻,更加烘托出中心区宏伟的气势。位于中心位置的是市政府办公楼和市政广场,财政、工务、公安、公用、教育、土地、社会八个局的办公楼分列左右,中山大礼堂、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散布在此十字形内,有河池拱桥等点缀其间,成为全市模范区域。“大上海计划”是国民政府在政治上无法实现对租界统一领导的情况下,设想通过城市规划建设来最终实现对上海的统一控制。对此,为了实现“将租界取而代之”的这一民族目标,国民政府雄心勃勃,邀请了众多当时国际一流的建筑、规划专家共同参与大上海计划的实施,童大酉等著名建筑、规划师们皆响应号召,纷纷回国,为上海的未来发展描绘新的蓝图。董大酉,第一代“海归”建筑师,“大上海计划”中的建筑几乎都由他设计,他不一味追求西方风格,也没有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构造,而是兼具实用与美观的新古典主义。这一系列建筑,梁思成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上评论“能呈现雄伟之气概”。市政府大楼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海边轻盈的琴键丨果岭海岸示范区改造

本项目是基于场地内原有建筑的框架结构,对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空间的一次全方位改造。设计希望创造出一种海边建筑特有的风貌:轻盈如瞭望台,远眺大海;洁白如海鸥,展翅飞翔。The
2021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