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研究

其他

新书来了▎《乡村治理:转型及其现代化》

由罗必良、耿鹏鹏、钟文晶合作的《乡村治理:转型及其现代化》一书,近期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主持出版的NSAID系列丛书的第8本专著。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五章。第一部分是“乡村治理的产权逻辑”。包含四章内容。第一章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著作|| 《中国农业的化肥减量化逻辑:理论与证据》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由张露和罗必良共同完成的《中国农业的化肥减量化逻辑:理论与证据》一书,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农户是农业经营的核心主体,也是农业减量化技术的采纳主体,其减量意愿及潜在技术需求具有重要的行为发生学意义。已有研究往往将农户视为同质化主体,未能厘清农户需求偏好与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内在机理。本书以化肥减量为例,通过构建“农户分化—要素匹配—减量策略”的分析线索,揭示不同情境下农户减量的目标偏好及其行为逻辑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如下几点。第一,技术逻辑。农户减量具有差异性,并与农户的禀赋特性及其要素匹配紧密关联。其中,生存型农户偏好以家庭生态圈内部要素替代外部要素来弱化毒性成分以保护土壤;生活型农户偏好以节省劳动力的施肥措施来降低肥料损耗;生产型农户偏好以改善化肥养分元素配比来增加作物吸收率;功能型农户则偏好通过危害度更低的外部要素的替代来弱化毒性成分。第二,规模逻辑。地块规模越大,减施量越高;追求产量最大化的生产型小农,其减施量与经营规模呈倒“U”形变化态势,而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功能型小农,其减施量随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连片规模扩大,减施量就增高,并且能够通过地块规模的扩大及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进减施效应。第三,分工逻辑。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分别通过人力资本积累、迂回技术引进效应促进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对于化肥施用量处于低位分布的农户,纵向分工的减施效应相对较强,对于化肥施用量处于高位分布的农户,横向分工的减施效应更为明显;伴随分工深化,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采纳能够通过地块规模、经营规模和连片规模的扩大而增强减施效应。第四,治理逻辑。为激发农户从自我服务向外包服务的行为转变,并维护所缔结服务合约的稳定性,需要以要素合约和服务合约为核心合约,并匹配资本合约与产品合约等边缘合约。核心合约与边缘合约的匹配,可以生成减量化的自我实施机制,从而为化学品减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提供契机。本书进一步在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减量影响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农业功能,并明确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规定,倡导鼓励小农户的连片种植,以突破其要素禀赋局限,增进农业减量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进而实现农业减量的市场化。
2022年7月4日
其他

《南方经济》推出“开放村庄与城乡融合发展”专栏文章

《南方经济》推出“开放村庄与城乡融合发展”专栏文章《南方经济》2021年第8期隆重推出“开放村庄与城乡融合发展”专栏文章。该专栏由罗必良教授主持,分别约请中国人民大学孔祥智教授、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中山大学吴重庆教授等人,就如何激活农村潜在动能,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南方经济》2021年第5期发表了张露、罗必良的文章《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打开城门到开放村庄》。“开放村庄与城乡融合发展”专栏文章是该议题的拓展与深化。广东经济学会会长、南方经济杂志社社长罗必良教授为“开放村庄与城乡融合发展”专栏写作了主持人语。开放村庄: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罗必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的到来。2019年,全国跨省流动农民工7508万人,比上年下降1.1%,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为9917万人,比上年增长2.5%。2020年,外出农民工降幅高达2.7%,而本地农民工降幅仅为0.4%。可见,农民工流动半径逐步缩小,就近就业已成为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新特征,为以县城为载体的农村城镇化,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及其融合发展,为开放村庄激活潜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契机。但是众所周知,由于农村集体成员身份权的封闭性与土地产权的排他性所构成的内生性制度约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与城市偏好的外生性制度障碍,一方面构成了现代要素与生产力进入农业农村的制度壁垒,另一方面也构成了村庄资源存量难以盘活与潜在动能难以激活的制度阻隔。因此,如何突破封闭的桎梏,以打开村门、开放村庄为突破口,引导城市反哺农村,挖掘并发挥乡村的潜在优势,在重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难题。基于上述背景,《南方经济》2021年第5期发表了张露、罗必良的文章《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打开城门到开放村庄》。该文回顾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扩张与打开城门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城市扩张偏好与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引发的工农城乡关系扭曲,从而提出了打开村门、开放村庄的政策主张。文章强调,打破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格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策略在于:打开村门,以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为突破口;反哺乡村,以城乡融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缓解约束,以开放村庄引导主体与要素进村;构建载体,以县域经济发展融入城市价值链。打开村门、开放村庄,核心要义在于激活农村潜在动能,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此,《南方经济》特设“开放村庄与城乡融合发展”专栏,约请几位著名专家就此展开讨论,希望有助于相关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孔祥智教授等人的《村庄何以开放?——基于城乡融合视角》一文强调,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离不开要素在城乡间双向互动。该文在系统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从形成分割、打破分割、开始融合的演进逻辑基础上,采取乡村向城市要素开放的切入点,准确识别开放乡村的发展必然与现实困境,并从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村庄如何向城市要素开放。研究表明,开放村庄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发挥乡村多元价值的必由之路,但是同时又面临着要素难以集聚、服务质量低下及集体产权开放性不够的现实挑战。为此,应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升产权结构的开放性,顺应城乡人口互动发展趋势,搭建人才下乡机制,引进乡村产业、公共服务相关紧缺人才成为新村民,推动乡村开放水平提高。钱文荣教授等人的《构建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与融合的制度保障体系——从权利开放理论到村庄开放实践的分析线索》一文认为,现有文献多关注以城市为主导的人口双向流动与融合,而研究以乡村发展为目标的双向流动与融合却付之阙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与融入经历了从小范围、小规模的就地、就近为主向大范围、大规模的跨省、跨区域为主的历史转变,农村居民的迁徙权和居住权也呈现出从权利限制向权利开放的转变趋势。不过,当前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依然是农村居民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与融入为主,城市居民流向乡村并融入乡村的相对较少,且主要表现为人才下乡、资本下乡和市民下乡。为了深入推进以乡村发展为目标的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与融合,未来有必要促进乡村从打开进城渠道向全面开放村庄转变,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乡村建设制度改革,推动进城农民市民化、下乡市民村民化、农业经营职业化和乡村经营市场化,让乡村出得去、进得来、留得住,并成为农村各类主体创业的大舞台。吴重庆教授等人的《以县域为中心的乡村振兴:城乡关系演变与县域经济发展》一文指出,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乡-城”生产要素单向流动趋于加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致力于改变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来,立足于乡村且突破村庄社区规模的分工生产和集聚性生产没有大范围发展起来,乡村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新中国的综合发展成就为发展现代化的乡村集聚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资源和集聚要素是振兴乡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方向。三篇文章分别讨论了村庄开放的切入点、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与融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县城为支点重构城乡关系并推进乡村振兴。从而表达了开放激活村庄、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线索。必须跳出乡村来谋划乡村振兴。推进要素流动与农村城镇化,形成县城、乡镇与村庄的联动,必须在赋权强能的基础上打开村门,激活村庄,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中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在于:第一,抓住一个关键:盘活地权。《乡村振兴促进法》强调,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土地产权的开放性,盘活农地经营权,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才能激发农村土地潜能,释放土地制度红利。以农村“三块地”的制度变革为突破口,走“产权开放、主体多元、要素盘活、功能扩展”的发展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策略。(1)产权开放。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和农户承包经营权基础上,激活土地要素的市场交易,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与集中,盘活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适度放活农民宅基地使用权;(2)主体多元。在编制乡村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负面清单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和多样化经营主体遵循指导目录进入农业和农村,形成竞争性有活力的共建共营格局;(3)要素盘活。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并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强化农业农村的迂回投资与迂回服务,促进农业的分工分业,延伸产业链,激活新动能;(4)功能扩展。在保障农业产品和要素供给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康养和文化功能,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业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内需扩展。第二,强化两条主线:区域聚集与产业集群。一是“城-镇-村”的振兴架构。没有县城增长极与扩散效应的生成,没有县域经济的振兴,难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做强县城增长极,改善区域辐射力与溢出效应,培育专业镇与中心村,优化城、镇、村一体化的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健全县城、中心镇与中心村的生产性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镇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二是“产-园-人”的联动机制。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必须突出主导产业,布局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才能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以盘活“三块地”为支点,构建多样化的社会投资撬动机制、放大机制和可持续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才能使乡村焕发旺盛的发展活力。为此,需要通过“以产业入园区,以园区扩镇容,以城镇带人动,以人动带地转”,推进土地集约化、产业园区化、人口集聚化,形成“产业聚集、园镇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第三,构建三大机制:“极—园—链”。一是增长极驱动:人与城。县城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地。县城与田野乡村紧密相连,是良好的城乡对接点。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提升中心城镇的人口集聚功能,以城带人,使城镇成为人口聚集的中心、要素流动的枢纽、产业链接的高地和农业园区的平台;充分发挥县城与中心镇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纽带作用,以农业功能拓展营造优质后花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商旅提升,建设宜居、宜闲、宜商、宜业的“四宜城镇”,从而实现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与与城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二是园区化驱动:地与园。以城带人动,以人带地动,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园区化发展。诱导农业的分散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多样化的农业服务规模经营;诱导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单家独户转向园区聚集,通过农业园区建设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通过土地综合整理,盘活建设用地并向园区集中,发展多样化的共享经济,打造乡村振兴新业态;优化用地空间布局,通过城、镇、村联动构建不同类型产业功能组团,形成特色鲜明、功能成团、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圈的发展格局。三是产业链驱动:产与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让农民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一是通过农户的连片种植与规模种养,深化农业分工,促进各类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育和繁荣;二是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三是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与乡土产业;四是推进县域经济嵌入城市群产业链,对接全球价值链,在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基础上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农村将始终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功能性作用。在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中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底线思维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开放思维激活村庄发展潜能,以全局思维发展高质量县域经济,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年9月11日
其他

农地流转、禀赋效应及对象歧视性 ——基于确权背景下的IV-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作者:朱文珏、罗必良(通讯作者)文章来源:《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5期第4-15页摘要:农户对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普遍存在的禀赋效应,将导致农地流转市场效率低下。对此,本文基于禀赋效应中“人对物”、“物对人”及“人对人”的三类互动关系,构建“农地确权—农地特性—交易对象—禀赋效应”的分析框架,揭示农地禀赋效应的成因及其对象歧视性根源。利用全国4105个农户样本构建IV-Tobit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农户的禀赋效应具有对象选择性与歧视性。特别地,当农地流转对象是规模经营主体时,农地确权是显著增加农户的禀赋效应的重要因素,即使强化外出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以化解农户对农地保障价值的依赖性,亦无法降低其农地禀赋效应。由农户与农地的情感关联所决定的农地心理价值的不可替代性,是诱发农地禀赋效应的重要根源。本文有助于深化对我国农地流转市场特殊性的认识。关键词:农地确权;农地流转;禀赋效应;
2019年6月10日
其他

关注: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5.6%,女性占34.4%。其中,外出农民工中女性占31.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女性占37.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18年4月29日
其他

会议征文:2018年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2018年将迎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8年3月22日
其他

“互联网+”激荡潇湘源头——湖南省永州市农村电商倒逼农业转型升级纪略

来自千家峒乡刘家庄村的贫困户刘海燕告诉记者,自己想开网店出售土特产,正苦于没有资金和技术,没想到县里给了贫困户好政策,不仅免费培训、免费开店、提供电脑和技术,网店开成功了还可以拿到奖励。
2016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