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研究报告

其他

「芙莉莲卷」,突然成了日本JK的时尚单品

在「X」上,一个名为「芙莉莲卷」(フリーレン巻き)的话题突然登上了热搜。或者说「芙莉莲系法」此芙莉莲,自然是指近期话题作品《葬送的芙莉莲》中的女主角。自动画化以来,这款作品不仅大受欢迎,诞生了不少梗图,也有许多有趣的场面。所以看到「芙莉莲卷」登上热搜,许多人以为是在指这种:但实际上,「芙莉莲卷」指的是角色芙莉莲特殊的围巾系法。其实自动画中出现以来,芙莉莲的花式围巾就被观众们注意到。直到今天,曾为《葬送的芙莉莲》献唱的日本女歌手Milet在电视节目上露面。她的围巾系法,和动漫中芙莉莲的几乎一模一样。这种跨次元的碰撞,很快引发了话题。此后,《葬送的芙莉莲》动画官方也发文带出了「芙莉莲围巾系法」。又因为得到了官方的认证。很快,这种特殊的围巾装饰方式就登上热搜,成为了潮流。不仅火速被各路美少女效仿,「芙莉莲围巾系法」也被应用到宠物、玩偶的身上。还另外诞生了许多二次创作。而正如大部分人所见,动漫作品中系围巾的角色不在少数。于是这种围巾系法,还催生了一系列动漫梗图。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特殊的系围巾方式,其实并非动漫的原创。原名叫「片リボン巻き」。其他作品中也出现过。据日本时尚杂志「PLST
1月12日 下午 8:05
其他

生于疫情,24小时内收不到消息就自毁的网站迎来了终结

就在昨日,网名为「FemmeAndroid」的用户在「x」上发布了一条讯息,宣告了一个网站的灭亡。她口中的网站全名为「ThisWebsiteWillSelfDestruct.com」,不少人或许曾了解过它的情况。这是一个会自毁的网站,在2020年由「FemmeAndroid」亲手创造。它的功能十分简单:只要在24小时内没有收到用户发来的帖子,网站便会自动关闭并销毁一切存储的数据。在过去的数年中,这个诞生于疫情期间的「24小时自毁网站」曾成了无数人的精神港湾。人们在上面匿名发布一条条帖子,吐露心事,彼此告慰,不计其数的内容也不断维系着网站仅有24小时的寿命。现在,它停止了呼吸。「24小时自毁网站」诞生于2020年4月,在一个游戏开发大赛上。当时的开发主题是“Keep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把电脑分辨率改成500%的犟种们,吞下了「赛博灯泡」

开修理店的朋友们注意了,最近可能会陆续有一些人抱着自己的电脑前来求救。他们的屏幕大概率看上去堪比老年版windows。喜欢上网冲浪的朋友们也注意了,如果最近有人转发给你“千万不要尝试这个操作的时候”……你最好真的别试。因为网络版「别吞灯泡」现象,正在悄然流行。事情起于这几天网上的一个帖子:一位网友不慎把电脑分辨率调成500%,完全影响了正常使用,并为此困扰多时。于是他紧急发文求助大伙怎么办,想赶紧回归正常。以防你可能不了解分辨率500%是什么效果,以下是大概的图示:这位网友选择提问的平台是知乎,想来也是个明智的决定。单说电脑软硬件这块,知乎用户回答的时候还是较为靠谱的。但他还是未能如愿。问题出在,这件事已经完美达成了「别吞灯泡」现象出现的条件。求助帖子发出之后,底下很快涌进了几百条回复,但想帮忙的人只占了极少数,大部分人都在——“赔我电脑”。尽管在调整分辨率时,系统已经跳出“会影响正常使用”的提示,但这告警的话语却仿佛一剂兴奋剂,让看到此事的人加速尝试。这位发帖者的苦恼也显然没有让众人退却,反而引发了一阵分辨率500%的大流行。我大概看了一下原帖里面的盛况,很像放大镜带货现场。虽说已经堆积了如此多的惨剧,但后来者的态度还是一样的:“怎么个事,我来试试!”这一试就试成了网络现象,人们开始称其为「赛博灯泡」。正如木马病毒一样,「赛博灯泡」事件开始迅速于互联网传播。整个事的基调也从“兴奋尝试”转向“悲伤求助”。
2023年12月3日
其他

那位捅伤牛郎的病娇女出狱了,开始直播玩原神

2019年5月,名为「高冈由佳」的女性刺伤了一位牛郎。她浑身是血坐在对方旁边抽烟的画面被传播到网络上,成为了当年热点话题。虽说这无疑是一桩惨烈的伤人案,但「高冈由佳」因为外貌较佳又心狠手辣,且伤人的理由是「太爱了,想杀了他后一起死」,所以一度被部分网民称为“病娇美少女”。与此同时,被她刺伤的牛郎「琉月」也奇迹般地生还(据称当时生存概率只有20%)。此后他甚至把艺名改名为「不死鸟」继续从事牛郎事业,对「高冈由佳」的态度也是“选择原谅她”。整个事件正是如此,看起来太过drama以至于让人有种不真实感。但如果说如果有什么事能让这个案件再添一分戏剧性,那就是:「高冈由佳」现在出狱了,当上了受人追捧的网红,并开始直播玩游戏了……不久前的动态在这个「病娇刺伤牛郎」案件事发的次年,「高冈由佳」就被判决服刑三年六个月。在刑满的条件下,她2024年2月才能被释放。只不过要是符合假释资格,2023年就能出狱。按目前的状况来看,「高冈由佳」自然是获得了假释资格,因为就在不久前,她已经开始陆续在多个社交媒体上营业了。自本月开始,「高冈由佳」就在X特上宣布自己将化名为「uyu」,并将进行游戏直播、cosplay等活动。虽说此次“复出”称得上无声无息,但也引发了一定关注。尽管在狱中度过三年,但「高冈由佳」显然没被网络潮流抛下:她很快把Cosplay舞蹈短视频安排上了。甚至cos的是血之魔人…并在多个平台进行了直播试水。上礼拜还开始直播玩《原神》。目前来看,人气斐然。尽管目前在Tiktok上只发了三个视频,但「高冈由佳」的人气已经到达了小网红的水准,粉丝近万,点赞数千。直播数据也不差,不乏刷礼物的。最重要的是,「高冈由佳」受到相当多的追捧。在她的Tiktok评论区里,数百条评论几乎都是称赞和“欢迎回来”。单看这充满温馨的氛围,很难想象这是在接风一个刚出狱的罪犯。但对「高冈由佳」来说,这其实也不太奇怪。其实早在案发那年,就有人为这位女孩建立了后援会。当时的原因还比较质朴,主要还是因为她那张浴血抽烟照简直完美符合人们对二次元病娇的期待。这种因为各种原因而崇拜罪犯的事情,其实几乎在哪都能看见。有个心理学名词叫「Hybristophilia」,就是指这种对于罪犯的特殊迷恋。或者还有个更普遍的叫法:「邦妮和克莱德综合征」。出自电影《雌雄大盗》相比之下,「邦妮和克莱德综合征」在欧美更为常见。许多重罪犯都有着自己的粉丝团,如果是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可能每年能在监狱里收到几百封求爱信件。更有一批人专门追星连环杀人犯,不仅会去做案地点圣地巡礼,还会购买一系列周边。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于「欧美暴力导向电影对犯罪者的美化」行为上。而在「高冈由佳」的案子上,甚至都可以省去拍电影的步骤…因为她被捕时的笑容已经足够戏剧了除此之外,在刺伤案之后案件详情的公布也给她“洗白”了几分。根据报道,这位女孩为了给牛郎冲业绩,不仅用光了积蓄,还不惜去从事风俗业来赚钱。但这般付出并未换来「琉月」的一颗真心,对方虽答应上岸但还在牛郎店里持续营业,和其他女客人亲密往来。最终「高冈由佳」情绪失控,选择用暴力结束一切。这些细节的披露当然并未改变这是个恶性伤人案件的事实,但却让「高冈由佳」的人设对一部分人来说更“有吸引力”了一些。目前为止,「高冈由佳」的社交媒体还在火热更新,按目前的架势,或许成为大网红也并非不可能——毕竟现在「地雷女」正是大流行。而作为受害者的另一方,牛郎「琉月」也已再度更名为「不屈服于痛的琉月」,仍在牛郎店工作,事业稳步上升。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个人简介里搞了个Q&A环节,其中一个问题是“买过最贵的东西是什么”。他的答案是“肝”。当时琉月的肝被切除了。总的来说,时隔多年,这两人或许都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这场悲剧……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因为快用光黏土了,制作《小鸡快跑》的动画公司面临倒闭危机

曾制作《小鸡快跑》《无敌掌门狗》等经典黏土作品的动画公司「阿德曼」,就在近日传来一则悲伤的消息:他们或许即将停止制作新的作品。正如我们所知,作为定格动画的一种,黏土动画的制作相当耗费时间精力。在这个时代中,类似于此的老式技艺显然终会有淡出舞台的这一天,毕竟新的动画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式地发展……但这回不是这种情况。阿德曼动画公司此次之所以面临停拍危机,是因为快没土可捏了。实际上,在制作出《小鸡快跑》和《无敌掌门狗》这两部全球闻名的作品之后,「阿德曼动画公司」一直在持续推出新的黏土动画,且票房均相当可观,平均每部电影收入超过1.3亿美元。今年12月,他们还打算在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欺骗中老年妇女的「帅弟公众号」,正在大规模出现

如今在微信订阅号页面搜索「弟弟」两个字,会跳出来许多诡异的文章。它们字体较大,排版五颜六色,内容像是在叙述给特定某位亲人的。这位亲人大部分情况被称为「姐姐」,笔者则自称「弟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弟弟」在向「姐姐」问好,随后开始说一些生活上的难事。​这些内容,乍一看会以为是一对姐弟正以公众号为媒介进行书信往来,但实际却并没有这么温情。这是一种并非十分新颖但确实离奇的情感诈骗方式:「弟弟式诈骗」。所谓「弟弟式诈骗」,是一种针对老年女性的情感诈骗手法:施骗者伪装成一位中年男性,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发送一些含情脉脉的求爱文章或视频,以此诱导中老年妇女进行打赏。它利用的是一个常见现象:很多中老年人无法理解社交媒体的概念,他们会认为所看到的一切内容都是单独发送给自己的。大部分人最初见到这种诈骗手法时,是在“假男明星靳东”上:在短视频平台上,一诈骗团伙伪造成靳东,骗取多位老年妇女钱财;随后便是抖音网红秀才:在秀才刚走入公众视野的时期,伪装成秀才的账号也四处兴起。如今走入订阅号平台的这些「弟弟账号」也是同样:它们把自己的每篇文章伪装成一封信,推往每个可能掉入情感陷阱的老年女性。在文章开头,这些虚拟「弟弟」大多会提前点名这是一封信件。随后向「姐姐」问好,表达一些想念和爱意。在这表达情感的字里行间,「弟弟」时常是自卑的。他仿佛敏感又缺乏关爱,总是对「姐姐」的关心无比感谢;它又温柔而有礼,对屏幕前的「姐姐」总有说不完的想念。只不过在大段的温情过后,「弟弟」又会话锋一转:遇到麻烦了,需要「姐姐」的帮助。「麻烦」可能是指出了车祸、工作出了问题,又或者是参加歌唱比赛需要人气。一番急切诉苦过后,「弟弟」们很快便把话题引导到“点击下方的感谢作者”上。他们的话术很巧妙:选择下方的xxx数字/帮弟弟增加xxx的人气。全都规避使用了“金额”这两个字。值得一提的是,下方的“感谢作者”并非是公众号自带的「赞赏」功能,而是一个用图片伪装成文末赞赏的小程序。点击之后会转入一个赞赏平台,点击数字后会正常进行付款流程。很多位「弟弟」设置的最低档位是30-50元不等,最高数百元。也因为是利用了外部赞赏平台,所以我们目前无法得知赞赏的人数和金额——可能比想像得要多,也可能只是很少的数额。但它的确透露出一个可怕的现象:这样的「弟弟式诈骗」正越来越多,形式恐怕也会越来越刁钻了。在小红书上,已经陆续开始有年轻人发现自己的长辈被「弟弟账号」诱骗。图上这位博主说,自己的姥姥就是订阅了这种账号。她认为对方是一位旧友,并对此深信不疑。即便家人轮番劝解,甚至带着去警局做了反诈教育,但仍然坚持相信文章背后坐着的并非是骗子而是彬彬有礼的「弟弟」。评论区里,有不少人已经为长辈被欺骗的博主出了许多主意。而大部分人的建议,基本都落到“多陪伴”上。在早些时间,小姨大概也会斩钉截铁地以此作结,只不过在看过许多类似案例后,虽说还是会挤出这三个字,但心里会觉得有些无力。比如在这个姥姥被骗的案例中,博主就表示自己并非乏于陪伴,不仅一直住在一起,也会带着出去玩,可就是架不住老人执拗。“多陪伴+反诈教育+心理疏导”这套普遍被认为最有力的组合拳,已经被博主使出,但仍无济于事。因为它们很难弥补老年人生命中爱情的缺位。想起近来在社交媒体上常刷到的话题:一些年轻人说自己在“对童年进行报复性补偿”。大概意思就是,他们大量购买买一些小时候没能吃到的稍贵零食,比如包装花哨的巧克力,以此“慷慨宴请童年的自己”。这些人大多已经二十来岁了,早过了对零食如饥似渴的年纪。但还是控制不住想吃,用来满足心灵而不是味蕾上的需要。我时常认为,很多老年人会因为这些看似“离奇”的方式被骗,除去骗子的恶意引导,或许也是出于一种报复性补偿的心态。像小孩与花哨的巧克力,吃着长大,就会发觉其实它也没那么好,齁甜,大多还是代可可脂的,所以年纪到了,就放下了。那些没有这种祛魅机会的小孩,却始终会被外边的包装吸引,心里念着这是消费主义陷阱,但还是飞蛾扑火式地,想去尝尝滋味。所以,如果你家中长辈不幸遇到这类骗局,除了那套陪伴组合拳,小姨还另外有个建议:尽量不要怒于他们的“不争气”,不要质问“是不是就那么缺爱?。因为很多时候,确实是的。​
2023年11月5日
其他

网络“公主”正在围攻电商客服

就在近日,一群神秘的网络贵族涌进了各大网购平台。他们把客服团团围住,自称是“公主”“王子”,用尽浑身解数与对方沟通,只为换得一句:“公主/王子请下单”。全国的客服,正在遭遇这样的「贵族危机」。本次「贵族危机」,最先起于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个梗:「公主请上车」。一位视频博主拍摄了段搞笑视频,内容是父亲接女儿放学,女儿撒娇要求父亲说“公主请上车”,父亲听后则扬长而去。视频拍得真实、有趣,因此很快成为平台内的热门,也让「公主请上车」很快成为网络流行语。既然成了流行语,那之后自然少不了成百上千次的翻拍和改编。「公主/王子请xxx」的句式就此流行开来,在社交媒体上被翻来覆去地玩了个遍。前脚有乘客要求司机说“王子请上车”,后脚有学生求老师喊“公主请上课”。这些视频虽说难辨真伪,但从内容上来看,双方你情我愿,场景生动,所以大多数人对这个梗还是比较喜闻乐见。之后的情况也是如此,最终便在网购平台上诞生了究极变体:「公主请下单」。最开始的时候,只是零星几人在网购平台上用这种方式与客服打趣,随后把聊天记录分享出来。这种整活式下单,很快在网上引起了一定关注。于是自此之后,大量公主、王子,就开始出现于各大网购平台。有的王子十分坚持。有的公主要再加个形容词。由于参与门槛低,「公主/王子请下单」很快引来了大量玩梗人——任何新型梗都会拥有这样一个火爆阶段,但也都逃不过随之而来的烂梗期。所谓烂梗期,并非是指梗的被使用次数过多,而频繁到让人看到就下意识生厌。而是在说,它已经不受控、不分时宜地出现了。随着「公主请下单」梗进一步扩散,网购贵族们开始不只以下单为目的顺带玩梗,而是单纯只以玩梗为目的假意下单。在收获了满意的答复后,一部分公主王子们转身离去,只留客服还得回个礼貌的表情。一句话翻来覆去说几遍,核心思想只有“逗你玩”。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自己都主动说过,其实只是想整活录屏发个短视频,本身没有买的意思。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不少从事客服的姑娘小伙都在这几天发帖抱怨:一天少说要接待十几个公主、王子,有的人甚至录完屏就退款。还有的客服因为拒绝配合,惨遭被王子反手一个举报。基本全网的客服,都或多或少在这几天“被玩梗”了。只不过他们大多还是尽可能地达成这些要求,送走一位又一位贵宾。因为迫不得已,工作规定。正如我们所知,无论是哪个电商平台,对客服的响应时间和内容均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响应时间需在十几秒到半分钟内,更是有“客服必须说最后一句话”的要求。态度和蔼友好也是基本条例。正因如此,满嘴“亲亲”,有求必应的客服常被非人化看待,成了被迫接梗的ChatGPT。比如其中最让小姨影响深刻的一个帖子,就是一位网友玩梗被拒后,发文感叹说“商家客服不为五斗米折腰“。尽管是开玩笑的语气,但又透出一股自然而然的轻视。好像刁难客服是种天经地义的事。正因如此,类似于此的网络热梗才会在各个平台一层层消化下来,最后由客服等工作者无法选择地接盘。此前还流行过向客服借钱的梗可咱们的服务业从业者,难道就真的活该低人一等吗?虽说大部分客服面对这种情形,已经能保持克制、应对自如,正常顾客买东西、消费时顺手玩个梗也并非罪大恶极。但一部分过于“为难打工人”的事,还是最好不要干。但加钱可以干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为什么全国的司机都在车里挂R星的标志?

一种神秘现象,席卷了全国各地。大量乘车人纷纷注意到,他们无论打到任何品牌的网约车,都大概率看到后视镜下挂着一种神秘标示。橙底黑字,字母R配上五角星。而乘客们对这一标示的反应则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不懂游戏的,他们视若无睹,安心乘车。而懂游戏的另一种人,往往会在看到它之后心神不宁,默默系紧安全带。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标示背后的含义。正如这大部分人所知,此标志为知名游戏公司R星的logo。作为行业顶尖的大厂,R星以其《侠盗猎车手》系列作品而知名——也正如其名,该系列游戏主打各类犯罪行为,抢钱抢车,违法飙速,讲究一个无恶不作。虽说荒野大镖客同样受众广,但因先入为主,大部分人看到R星标志首先想到的还是侠盗猎车手系列。司机会在车内挂上这样的饰品,很难不让人展开不太妙的联想。更别提这样的司机正在大规模出现。是受游戏启发而诞生的神秘组织?还是司机们想借此向乘客宣告自己的叛逆?是多想,还是巧合?一群缩在后座、小脸煞白的乘客们,就此对这一离奇现象展开了探究之旅。“最近打车经常遇到挂这个标志的师傅,是什么意思?”数月之前,这类提问开始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出现。似乎是一夜之间,这个橙色的标志就惊现于国内汽车行业,让不少打车出行的人屡次撞见。在事情的起初,人们并未将其当作一回事。不少游戏爱好者正巧看到,也淡淡解释道“多半这师傅喜欢玩游戏”。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随着事件进展,R星挂饰的出现率进一步提升,乃至到了逢车就有的地步。不仅如此,会挂上这一挂饰的司机师傅也变得不仅限于年轻人,而是老少皆有。许多司机师傅明显已年过半百,头发花白,且不苟言笑,但身边却晃悠着一个R星挂饰,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感。不少乘客见了此景,还曾抱着好奇问道:“司机师傅是不是喜欢游戏”。但往往会得到司机一句“不喜欢“的回答。而听闻之后,车内往往会陷入长久的寂静。这一车内挂饰的广泛出现,间接提升了全国的网约车出行和谐,因为人们心知肚明:会选择挂上这个标志的司机,多半不是善茬。在频繁遭遇这种现象之后,网上开始多次出现对这一标志的讨论:不认识的人好奇询问这是什么意思;认识的人如临大敌,推测背后的含义——如果只是孤例或者小范围现象,倒还有的解释。可如今R星的标志近乎遍布了全国各地。它像是司机们暗中将此当为通讯信号,又像是蔓延开来的神秘组织。在一些游戏爱好者的集思广益下,大伙对此的初步推论是:车是师傅抢来的。甚至逐渐诞生了“挂R星的师傅脾气不好”的传闻每当有人发帖提问为什么司机挂R星标志时,底下往往有着数百条同样表示疑惑的评论。一个小小的R星标志,如今已经搅弄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不过虽说人们对此的看法大多是各类插科打诨,但也有小部分人想真正探究背后的秘密。而在众人合力之下,其真正缘由也很快水落石出。因为这是拼多多上售价最便宜的车载香片。这一答案虽然质朴到了极致,但也同样合理到了极致。也是因此,对此信服的众人顿时纷纷散去,对出行安全的担忧亦不再蔓延。虽然“R星标志登顶拼多多”一事多少带点滑稽,可但凡对国内小商品市场行情有所了解,想必就不再存疑:众所周知,国内大量小商品制造商的版权意识薄弱,在商品设计环节中,常对图案采取夺来主义,时常寻思网上找来的logo没人要,便随意印来生产。R星logo自然也是这般被纳入囊中,成为汽车香包生产流水线上的印花之一。“营造精致生活”再加上恰好此logo格外符合国内中年审美(字大!简约!醒目!),商家也采用薄利多销的手段击穿了市场,这象征国外游戏公司的标志,就此阴差阳错地成为国内人手一枚的车内装饰。据部分司机师傅所说,他们甚至并非特意主动购买,而是去洗车/保养时被商家所赠送而得的。而在这一商品的评论区也不难看出,其实大部分购买者都对这个商标一无所知,看着便宜实惠就买了。这一切综合在一起,就此形成了当下略显滑稽的事态:一众老实敦厚的中年老司机,挂上了象征五星好市民R星标志。只不过,虽然整件事里面有巧合的成分在,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在国内小商品市场中,拿国外商标当印花的行为并不罕见。均为拼多多产品尽管商家可能也认不得上面的图案代表哪家公司,但既然有图,就能印。由此产生了一个现象:很多国外厂商自产的周边产品,甚至还没诞生于国内的多。但大部分这类产品都因为logo没那么美观而并未收到市场青睐,唯有R星则因上述理由而备受欢迎。譬如近期同样有一“国潮”厂商拿R星logo打擦边球,同样大受欢迎,一度成为新时代“全员恶人”式街服。尽管最初采用R星logo的那位大恶人至今已经无法追溯到是谁,但ta的确也创造了当下这个全员好市民的盛世。不认得的人因为买到心仪的香包/衣服而欢天喜地,商家大量出货赚得盆满钵满。最终受伤的,还是那群曾因此而提心吊胆的游戏玩家。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小学生混小天才电话手表圈,集赞破十万是全校大佬

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两个小学生互相点头示意,一同做出「碰拳」的动作,最后再带着神秘的微笑分道扬镳……不必怀疑,他们的确在举行神秘的仪式。是在用小天才电话手表互加好友。小天才电话手表能碰一碰加好友众所周知,在近些年之内,小天才电话手表已经通过「小天才只能和小天才互加好友」的这一设计,打造了坚不可破的社交壁垒,并持续在成年人看不到的角落里,扩张着属于自己的一片疆土。很多大人或许对此已经略有耳闻。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名为小天才的社交王国到底有多么丰富多彩。他们不止线下社交,还“扩列”,网络求好友,维护小天才之间的关系,甚至创造了“表圈”这一名词,并混起了这个建立于儿童手表上的社交圈。这里亦有尔虞我诈,或是三六九等,只不过人气才是衡量实力的唯一标准——或许经过你身边那位不起眼的屁孩,都有可能是表圈内如日中天的“大佬”。每个年代都有着标志性的电子品牌。90后的童年是诺基亚,00后则有苹果华为,而当下小学生的时代里,拔得头筹的毫无疑问是小天才电话手表。很多人对它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电视里的洗脑广告,但实际上小天才已经成为儿童手表行业的龙头巨佬。其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家长圈内的名声也十分响亮。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小天才的社交垄断性:小天才只能和小天才互加好友。所以一旦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用的小天才,那剩下的孩子基本就没得选。此事也常被大量家长诟病,称自家孩子买了苹果、华为的手表,但因为融入不了小天才圈子而遭到排挤。现如今,没有小天才手表的小学生,在班里只能活成一座孤岛。为了避免这种境遇,大部分家长只能不得已给孩子安排上。一个封闭排外的小学生社交世界就这样出现了。正如成年人经营自己的微信一样,小天才们也在维护着自己的手表好友圈。他们中的一部分小孩,开始将其称为“表圈”。只不过尽管一些小学生声称“表圈”是非多,但实际上这里仍是互联网中的一方净土,最恶劣的事无非是骂人或是盗号。一位小天才勇敢指出目前圈内乱象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想混“表圈”也还是需要一定头脑。想要在这里立足,必须得攒够一定人气。小孩子们混小天才圈基本只有一个目的:收集首页的赞。和彼时QQ空间的原理差不多:小天才个人主页上的赞越多,那就越有面子,尽管这东西基本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超十万的算是圈内知名大佬。但毕竟每位少年都有过想要追名逐利的年龄段。所以哪怕只是来自同学的一句称赞,都值得小孩们对此趋之若鹜。所以为了扩张自己的好友列表,创造更多得赞的机会,他们开始在平时生活中积极社交——有大量家长都曾讲过类似的温馨故事:自己家孩子路上碰到个也戴小天才的,三言两语之后就和对方互碰手表加好友,表现得极为默契。但凡有春游等学生聚会,也马上变成小天才社交名利场。但仅在线下进行社交圈扩张,显然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他们很快也把目光放到更广阔的互联网上。在如今的各大网络平台上,不乏看见小天才求好友的招募信息。小学生们无比热情地宣告自己要混圈,希望加上更多朋友。在这之中,有人只是想要好友列表热闹一些,或是单纯喜欢社交;而有人目的性更强,是希望多点好友给自己点赞。一位小天才祝贺自己的好友点赞数破15万。他们每天兢兢业业互赞,积累自己主页的人气,就像上一代人热衷于让朋友填同学录,这种专属于孩子的小小虚荣处处透着天真与可爱。只不过其中也有比较不好的风气出现,比如有的小孩会用“不赞就清好友”的方式来“骗”赞,这种行为在圈内时常引起不满。除去这些,“表圈”基本上和其他儿童社交平台没什么区别,充满童言童语,孩子们的碎碎念,俨然朋友圈的幼年版。唯一不同的是,“表圈”较为动荡不安,成员时常突然减少或“退圈”——大多数情况下是长大换手机去了。而一小部分情况里,是因为“混圈”被家长活捉。大佬的陨落或是开学期间短暂隐退。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小朋友间如果闹别扭了,首先就会小天才互删好友,只不过多半会过段时间加回来。总体而言,小天才“表圈”都像是成年人社交平台的微缩版,成了小学生们踏入这个互联网时代的第一堂课。无论是社交技能还是人心险恶,孩子们显然从迷你社交关系中都学到了点什么。比如最牛逼的,还得是破解版。
2023年5月20日
其他

养老院里开了家赌场,老人们排队等着入住

“让养老院从一个人们被迫前往的场所,成为大家真心想去的地方!”这是日本一家以“拉斯维加斯”(Las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日本自卫队的吉祥物,因为太瑟引发了争议

日本人对「娘化」的执着已经在过去多年内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却总能带来新的惊喜。近日,日本空中自卫队「御前崎分屯基地」所公布的一只吉祥物就引发了争议,以至于官方不得不出公告来劝诫人们谨言慎行。而这一切,都是由这只「娘化」吉祥物与众不同的设定所造成的。因为它太色了。「御前崎分屯基地」是日本航空自卫队入间基地的分屯基地,部署有第22警戒队,位于日本静冈县御前崎市。论其历史或实力,这里相较其他航空基地来说都并无可提之处。该基地平日里也只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24小时监控周边空域,二是如果附近有地方着火得陪着消防队一起灭火。总体而言,它是个即使连专业航空迷都会选择性忽视的基地。此前一直保持着籍籍无名的状态,甚至连丑闻都未曾传出过。但就在近日,「御前崎分屯基地」却成为了日本网络热点之一,只因他们推出了一系列吉祥物。在日本,推出吉祥物对各个机关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哪怕自卫队也不例外。只不过为了保留最后一丝严肃性,这种级别的吉祥物设计往往会讲究“中规中矩”,不会太过出挑。「御前崎分屯基地」所推出的头几只吉祥物也遵守着这样的原则。它们皆为强调该基地特色的卡通角色,例如背着雷达外壳的小海龟:载有雷达塔的拟人坦克车:毫无特色的队员卡通人:而如果这家基地的全部吉祥物都走着上述同样的路数,恐怕这次吉祥物的公开引不起什么风浪。但十分显然的是,这群老实巴交的合家欢吉祥物中出了一个叛徒——该基地的第四名吉祥物:「おまねこ」「おまねこ」是「御前崎分屯基地」吉祥物中的一员,它不仅有着肉眼可见的特殊外表,亦有着与众不同的角色背景:其概念取自御前崎市的景点「猫塚」。而「おまねこ」角色设定则是一位“喵喵警察队”的队员,又因为总想跑到基地的雷达圆顶上玩,所以被收服成这里的一员。身高170cm或是40m(大概是两种形态),擅长运动但不会游泳。雄性。当这些角色元素和其立绘造型结合在一起,「おまねこ」很快在网络上成功出道。当你出生时,整个二次元都在呼唤你的名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御前崎分屯基地」也因为它的存在而被众人知晓。而个中原因,其实也能从大量日本网友对其的反应中看出来:不翻译也能懂的程度因为日本人一致认为「おまねこ」过于色情了。这只名为「おまねこ」的猫科动物,全身毛茸茸,只有上身穿着军装;它明明是警察,却贪玩;明明喜欢运动且住在海边,却不会游泳这项技能;它身高可以巨大化;像女,但确是男。它凭一己之力,揽下了‘兽人’‘伪娘’‘反差’‘巨大化’等多种令人心动的元素,同时本身还是属于自卫队的产物。近乎于一瞬之间,这只吉祥物戳中了大量日本宅人的特殊癖好。如果要更朴实地解释一下其中原因,那就是:因为它没有色的本意,但又恰到好处地给出了可以色的理由,同时它还有着“最好不要色”的身份。所以它很色。在「おまねこ」因为其色感出众而荣登日本网络热门话题之后,此后的故事也顺理成章地开始展开。人们一边感慨“自卫队卧虎藏龙”,一边根据这一吉祥物进行了再创作。人们于猫男魅力的激发下,很快完成了各种类型的同人图绘制。虽然前期画风还比较保守。但很快就有“收不住”的迹象出现了。也是因此,「御前崎分屯基地」很快做出了应对举动:他们连夜赶制了自家吉祥物的二创注意事项。其中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禁止绘制宗教、政治相关;禁止商用……而最重要的则是禁止绘制“有损自卫队形象”的作品。这一脚刹车倒确实及时控制住了事态,不过反而让整件事看起来添了几分滑稽:武装部队不得不出声明来劝诫一般群众不要乱给自家的吉祥物画怪图——这样的光景恐怕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而整件事也在其他日本论坛内引起了一些讨论,亦有不少人对这种“萌化”自卫队的行为感到抵触。这也并不是因为他们对此过于敏感,而是近年日本自卫队的一系列争议操作所导致的。在过去的数年之内,日本自卫队的宣传风格就一再趋于“宅化”。从拿各种偶像爱豆用作宣传,到创造大量萌化吉祥物,“骗宅入伍”的手段层出不穷,虽说是在顺应当下的时代社会,但却一再遭到保守人士的抵制。其中最明显的则是征兵海报的风格。该海报曾因女角色穿的太少一度引起争议,此为修改后的版本。征兵二次元化的风向开始愈发明显。而这次「おまねこ」的推出,或可看作是继“萌系海报”之后的又一里程碑——这宣告着二次元已经成功打入了内部。而所造成的后顾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喜闻乐见,因为猫男色得出彩。有人满心抵触——毕竟谁也不想自己交的税钱,被人拿去画二次元纸片人。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几万犯罪嫌疑人都在这个贴吧里问“判几年”

「取保候审」是一种特殊的法律措施。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有犯罪嫌疑、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者,如其涉嫌情节并不严重,且能满足一定条件,便能申请进入「取保候审」的状态。如申请成功,当事人便可不被关押至看守所,但不得擅自离开原籍和居住地,除此之外,便能过上和常人大致一样的生活:正常吃饭、出行,甚至上网闲聊。唯一的不同是,法律的审判注定会到来。在百度贴吧「取保候审吧」内,就聚集着大量处于这一阶段中的人。他们均触碰到了法律的底线,也因情节并不重大,而有「取保候审」的机会。在远离看守所的日子里,这些人总是长时间混迹在这个贴吧内,互相诉说自己的案情,只为获得一些微薄的参考性。因为出于法律的复杂性,即使同一罪名,所获实刑的程度也天差地别。「没想到这也是犯罪」「后悔啊」「我这种情况会不会缓?」「大概多少年?」……之类的话语,是「取保候审吧」里最常见的主题。在琳琅满目的犯罪纪实背后,这里正上演着的,是“年轻人最鲜活的普法教育”。「没想到这也是犯罪」,是吧里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在我国的刑事法律诉讼程序中,「取保候审」是常见的强制性措施。在调查机关对案件进行进一步调查和收集证据的同时,犯罪嫌疑人如申请成功,便可放回家中,不被拘留。但其人身“自由”只能是相对的:「取保候审」者不得离开居住地,且要做到“随传随到”,必须任何时刻都能配合调查。根据案情进展情况不同,这一阶段有可能会持续数月到一年之久。于这段漫长的时间中,被调查者往往会因关心自己的最终获刑,而长期处于惴惴不安、提心吊胆的情绪里。在「取保候审吧」的五万余成员身上,这是最常见不过的状况。除去寻找专业的法律援助,留给这些人的路几乎只有一条:向有类似境遇者取经。这也让「取保候审吧」,变得像一部犯罪者的“自白书”。从盗窃,到诈骗、洗钱,各式犯罪在这里并不罕见。只不过由于“「取保候审」只有程度轻、危险性低的嫌疑人才可申请”的特性,新型网络案件相较而言更加常见。其中数量最多的,便是网络传播淫秽。他们大多是我们常在社交网站评论区见到的“麦片哥/姐”,以“加群,加好友”的方式,用几元钱一部的价格贩卖淫秽视频。因这项罪名的处罚与传播部数和牟利正相关,所以这些人会如实讲出自己的情况,等待其他人提供参考和建议。一般情况下,部数少或者未盈利的,都会被安慰道“小事”或“也就X个月”,情况严重的,就会被人郑重地评论“你这个事大”。相较而言,涉嫌“制造淫秽物品”的会更加罕见,“协助卖淫”(拉皮条)可能更多一些。
除此之外,各种擦边陪聊软件的案件也在近期异军突起。这些软件会以软色情聊天的方式,让陪聊员用诱导、欺骗的手法,促使男性用户刷礼物。在类似诈骗案频发之后,大量软件被查封,而这些职业聊手们,也正在被清算。“涉黄”显然是最主流的犯罪原因。而其次,则是各类通过网络进行的非法贩卖。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烟、用户信息、精神类药物等违禁品——甚至还包括外挂软件。就在不久前,吧中就有一则热贴是关于“贩卖微信朋友圈辅助软件而被起诉”的事件:贴主通过网络售卖一款自己找到的朋友圈辅助软件,该软件能一键转发朋友圈。他因此获利三十万,最终因涉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而被查。在帖子的末尾,他写道:“现在才知道,这个东西违法!”这也是「取保候审吧」中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很多人都会表示,自己直到被逮捕那一刻,才意识自己已经到触犯了法律。只不过对于更多的「取保候审者」而言,最普遍的态度还是“当初觉得是小事。”「到底会判几年」,「能不能缓刑」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逛「取保候审吧」,最直接的体验就是扑面而来的焦虑感。人们在吧里频频发帖,只为大致推测自己会遭受怎样的处罚,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人的经验并不适用。例如,“跑分”于近年在各地遭到严打,于是大量涉嫌“跑分”的嫌疑人,都纷纷涌进吧内求助。所谓“跑分”,是指通过银行卡或网络支付账号,为赌博、诈骗等犯罪行为提供资金转移的渠道。简而言之,就是协助洗钱。而因“跑分”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处罚程度也有较大的浮动,所以他们十分迫切地想弄清自己的情况——尽管这对最终结果并没有任何影响。这也导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吧里首页总会被“PF”等字眼刷屏。“PF”是“跑分”的简写。在「取保候审吧」中,类似的加密示交流已成惯例,人们更倾向于用缩写来交流,尽管其中大部分都并非违禁词:“Zp”=诈骗;“Kss”=看守所;“FL”=法律;“Ga”=公安;“Wd”=网赌;“HL”=获利。如果并非事先了解,外人很容易看得一头雾水。比如在不久之前,一位单亲妈妈就发帖求助,她自述在某平台本来是“绿播”,后来没能禁住诱惑,成了“彩播”,但是又强调自己没有“大秀”。而这些都是相关者的专业暗语,“绿播”意味着正常直播,“彩播”是擦边球,“大秀”便是淫秽直播。在吧内,也有“新来的”曾质疑过“总用缩写暗语来交流”的这种习惯,之后有老用户做了解答:因为对于他们大多数而言,缩写是自己最后的一层遮羞布。犯了错,却不愿承认现实;不想面对,可传唤和开庭会如期而至。没有一位成员,不在承受这种煎熬。这也导致,只要检察机关有所动静,他们都如惊弓之鸟,赶忙跑来吧里询问“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要判实刑”。而在这种心理高压的情况下,发帖来看看“有没有一样情况的老哥”,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慰藉的手段。曾经在吧里,也有人建起了群聊。一位用户还曾说过,“加了群,看这么多人都在取保候审,心里舒服多了。”几乎所有发帖人,都会用到「后悔」这个词。吧里有个奇特的现象:在其他论坛中,如果有人遇到“犯了事”的状况,往往会用长篇累牍地叙说自己的动机、境遇,或是事件背景。但在这里却很难见到:人们只会精准地描述自己的案情——涉嫌什么罪、获利如何。与此同时,围观者也并不会因好奇而过多询问,只是机械地回答“大概X年”、“小事”、“大事”。偶尔有人会倒一两句苦水,也不见得有人安慰。而实在有人情况太糟糕(如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最多只能得到一个接一个的“哎”。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取保候审吧」里也总是会有人坚持不懈地“忏悔”。他们的话术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过去XX天了,还是睡不好/自己像行尸走肉/这辈子完了。案件有消息的情况下,他们会焦虑于揣测调查机关的意思;没消息的情况下,就是提心吊胆,寝食难安。而很多人的“忏悔贴”,则总会突然在某一天断更,这种情况,多半就是“进去了”。与之相对,也有人最终拿到了不起诉的通知,这在贴吧里算是天大的好事。如果有人表示自己最终没被起诉,那他的帖子多半会成为热门,因为成员们会排队在下面回复“接不起诉!”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情况天差地别,但几乎所有人都会在书写自己的境遇时,用到「后悔」两个字。这也或许正是这个「取保候审」吧的主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做了危害性并非重大,但却彻底踩到红线的行为,并且最终只因一些蝇头小利,而抱憾终生。这样的氛围,也让这个吧显得尤为特殊。通常情况下的百度贴吧,无论主题如何,都充斥着插科打诨的内容,轻松诙谐,而在「取保候审吧」里,这样的帖子从未出现。就像存在一条分界线,把这里和其他地方区别开来,泾渭分明。正如现实生活中,「法律」所做的那样。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咖啡厅只招病娇女仆,开业五天病娇却全都犯病

在各式「女仆咖啡厅」如此泛滥的日本,新店家的出现已经算不上什么大事,可一家名为「問題児コンカフェ」女仆咖啡厅的开业,却成功在最近引起了不小波澜。「問題児コンカフェ」或可译成「问题儿童咖啡厅」,它是一家概念型女仆咖啡厅。所谓“概念型”,是指这家女仆咖啡厅与常规的同行不同,有着较为另类的主题。而正如它的店名,「问题儿童咖啡厅」主打的是“病娇女仆”。在二次元盛行的日本,“病娇”一直以来都是极为受欢迎的元素:当可爱与病态及危险相结合,反差的个性总能激起人们的喜爱。只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对“病娇”的热爱仅限于在虚拟作品里。可「问题儿童咖啡厅」玩的是真的。在今年二月,「问题儿童咖啡厅」就已经确认成立,并明确了自己的“病娇属性”。它于推特上成立了自己的官方号,小做宣传之后,就开始招募自家的女仆店员。而这家特殊的女仆店,对女仆员工的要求既简单又不那么简单:时薪1500日元,健全人不行。只能是“地雷女”、精神病患、自残爱好者、药物滥用者。“地雷女”是指外表可爱,但性格有缺陷,交往时让人有种“踩地雷”感的美少女。这种惊世骇俗的用人标准,让这家店在未开业时就获得了一定关注。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抱着看乐子的心态,认为这种奇怪的店多半开不起来。但进展却出乎意料地顺利。据店主本人所说,前来应聘的病娇数量“超出了她的想象”。与此同时,在招聘启事发出不久后,「问题儿童咖啡厅」的官方就开始陆续公布出了通过面试的女仆们。她们皆为面容姣好的年轻女子,也同时“身怀绝技”。比如第一位Nene就有着了不起的简历:“爱好是药物滥用;为了解除困意会用烟头烫自己;满身纹身的问题儿童,如果喝了酒会变的狂暴。”第二位则是自称“刺客女”,最骄傲的事是“曾因药物滥用而呕吐四小时”。除此之外,还有患有厌食症的少女:因药物而导致舌头发青、不摄入酒精就会手抖的酗酒者。喜欢自残的精神病患:她们虽然各自“病娇”的方向不同,但程度却一致的离谱。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病娇”别具真实性。在以前,也曾有以“病娇”为主题的女仆店出现。但大多数情况下,它都含有一定角色扮演的成分:女仆本身心智正常,但在上班期间会可以表现出“病娇”的特征——譬如装成病态暴力的样子。但「问题儿童咖啡厅」里的病娇显然是实打实的。在宣传期间,店主为了强调员工们身份的真实性,还会一并标示出她们的社交账号。而在这些女仆们的个人账号里,有关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内容都清晰可见。不仅如此,店主甚至还公布过一位女仆因自杀未遂而入院的病历证明。“从五层一跃而下,背部缝了24针”如此颇具噱头的造势,让「问题儿童咖啡厅」很快得到了大量关注,甚至一度超过了一些传统老牌女仆咖啡厅。人们被“猎奇”心态所驱使,对于这家咖啡厅充满了好奇。一部分人想知道被真正的病娇女仆服务是何种体验,另一部分人则怀揣着最为质朴的疑问:当病娇女仆们齐聚一堂,这店到底能不能开下去?事实上,在开业之前,店主本人都对此不抱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持续了数十日,人们的期待被吊到了最高值。在日本的社交媒体上,「问题儿童咖啡厅」数次登上热搜,网民最常见的反馈是“感觉有趣”和“想去”。在本月10日,咖啡厅终于在瞩目下正式开业。而不出意外的是,果然出意外了。在开店首日,营业时间本被定为夜间十一点,但由于几乎每位病娇都迟到了,所以被迫推迟了半个小时。至于为什么咖啡厅会在半夜营业……大概是为了迎合病娇们的作息可虽说如此,这种十分符合“病娇”设定的事件反而又给这家咖啡厅增了色,导致顾客量激增。在开业前夕,「问题儿童咖啡厅」一直处于爆满的状态。由于女仆咖啡厅历来对隐私较为重视,所以具体的营业场景并未被披露,但至少并未爆出什么不得了的新闻。这点也让大部分观望者感到欣慰:如果成功运营起来的话,这似乎可行。可随后的事情证明,“成功运营”对病娇们本身就是个难题。在营业姑且算顺利的第一天过后,病娇们开始状况频出。自第二天开始,就有多位病娇请假,差点让咖啡厅经营不下去。随后也更是捷报频传。请假或联络不上之类的事故多发,以至于店主不得不通过调班的方式解决问题。这让之前充满雄心壮志的官方账号,如今看起来凄凄惨惨。而在短短数日之内,甚至出现病娇光速离职的场面。不负众望的是,终于在开业的第五天,店主发出了一条充满绝望气息的消息:今天闭店,因为病娇们都因为适应不了而联络不上了。这条消息的发出,很快再次把「问题儿童咖啡厅」推上了风口浪尖,原因十分简单——以病娇为主题的咖啡厅,出了病娇味十足的大麻烦,实在是戏剧性十足。病娇女仆们会无法营业的理由也很好推测:她们因为自身的各种「病娇」问题,无法适应在女仆店工作的环境。结合这些现象和因素,「问题儿童咖啡厅」的真实被再一次反向证明。正因为女仆店员都是真正的病娇,所以店才经营不了。这种“合理性”让「问题儿童咖啡厅」又一次得到了人们的支持与声援。在呼喊声下,「问题儿童咖啡厅」在短暂的闭店后又开始跌跌撞撞地运营,虽然仅在数日之内,几乎每天都有“小惊喜”,但截至目前,它至少还(偶尔会)营业,甚至还在不断招募新的病娇店员。据说会抽看不顺眼的顾客至于还能坚持多久,那只能说是个未知数。根据店主的预计,最好的状况是一个月。而在这期间,状况百出、却又备受关注的「问题儿童咖啡厅」也算赚足了眼球,它自然也引发了大量争论。其中最主流的批评,是“以病娇为卖点是否合情理”。女仆店这种行业的存在,在日本本身就有这一定争议,它涉及到“将人商品化”等议题。“病娇女仆咖啡厅”则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人们质疑这是否是健全人对精神病患的一种剥削,认为「问题儿童咖啡厅」的店主是在变相伤害“病娇”们。可事实上,根据店主在社交网站上的资料,她自己显然是“病娇”的一员。她也曾在开店之初,说过这样的话:“希望能为所有问题儿童们提供一个发光的地方。”事实或许也的确如此。在「问题儿童咖啡厅」招募期间,很多“病娇”在通过面试后,会在自己的个人账号中兴奋地声明“自己入选”,有许多位女仆同时会把自己的账号ID前加上「问题儿童」的title示明身份,甚至有位病娇自称,她把加入这里当作是唯一的希望。在旁人眼里,她们或许是“被消费”“被剖开伤口”,但对于病娇们自己而言,这或许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正如最初加入「问题儿童咖啡厅」的Nene曾说,如果有的选,自己其实还是更想成为一位普通上班族。Nene是最初的病娇女仆之一,她滥用药物,喝酒成瘾,总是说自己想当上班族,理想是成为心理咨询师,因为即使无法成为专业辅导师,也能在生活中帮助自己的朋友。
2023年3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到底多大的「实习贴」,才能赢得后车的尊重?

开过几年车的都知道,车身上贴「实习贴」的,不一定真在实习;而真在实习期的,也不一定都会贴「实习贴」。但无论如何,「实习贴」总归是新晋司机的最强护身符,它能用最直白的方式警示周边车辆:这有个新手。但凡是个老司机,看到前车车身上有着黄底红字的贴纸,多少会礼让几分;而新手一旦贴上「实习贴」,心里也会多一点踏实。——可惜的是,这种其乐融融的交通氛围正在逐渐消失。现如今,考到驾照的人越来越多,道上的「实习贴」出现率也呈几何式增长,开车上路的大多数人,已经逐渐对这种新手标示有些见怪不怪。与此同时,还有些老手也爱贴「实习贴」来装萌新。在被混淆视听的情况下,很多司机已经对「实习贴」不再有敬畏之心。也是因此,「实习贴」正在经历极度“内卷化”。为了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实习司机,刚拿到驾驶本的人们不得不在「实习贴」上想尽办法:有人试图用数量表示自己的真诚,有人想在大小上进行强调。到底贴多少才能赢得后车的尊敬——这是实习车主们目前最大的疑问。「实习贴」曾是新手司机们的底气。根据我国交通法规定,驾驶本入手的后12个月为实习期。在这期间,只要驾驶机动车,就应当在车身后部粘贴或悬挂「实习贴」,以警示其他周边车辆,注意礼让和闪避。而在那个交通环境尚且单纯的年代,只要贴上「实习贴」,且车主本人不犯病,大多就能度过一次顺利的行车之旅。也是因此,大多数新手司机之前对此的态度就是“老老实实贴上”。既能保护自己,又能保护他人。车贴百利无一害,顶多就是有些叛逆新手有点心理包袱,只愿贴个小的。但无论如何,贴了就有效。可惜的是,好景不长。随着国内上路车辆的增长,昔日并不常见的「实习贴」开始逐渐“烂大街”;不仅有老手贴上装新手,对车技没自信的非实习驾驶人也喜欢贴。本身象征“特殊”的标志,如果密集到了一定程度,那自然便不再特殊。久而久之,人们看见车身上的贴纸也就不再在意。甚至还产生了一种不良现象:有的驾驶者看到前车有「实习贴」,不仅不会礼让,还会恶意别车,交通霸凌。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实习”的真实性,更倾向于认为,贴这个的驾驶人,多半过了实习期,只是单纯对车技没自信,或是想吃“新手红利”。一些真·实习车主因此深受其害——他们战战兢兢上路,仔仔细细贴标,却不但没被照顾,反而多次遭遇别车。这也导致新手司机们一度对「实习贴」深恶痛绝,甚至开始避免贴上。只不过随着情况变化,这些倒霉蛋也逐渐想出了新主意:把「实习贴」升级,超级加倍强调自己的实习身份。既然贴一个像“忘了揭”,贴两个像“装的”,那就贴三个、四个。不少新手司机,在多次上路被刁难之后,很快便采取了行动:他们试图用数量来证明自己的真实。既然重要的一句话要说三遍,那象征新手的标志贴六个也不过分。看到前边车身上几十个「实习贴」,没有任何一位车主能做到毫不敬畏。在发现确有其效之后,多贴、猛贴成了一部分新手司机的选择,这也导致路上经常有形似负子蟾一样的车辆出没。但随后人们发现,数量多虽有一定效果,却也不算到位,甚至还有影响美观的弊端。大伙随后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大。在国内的审美观中,「大」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好。越大就越好,越好就越能吸引人的注意。新手们开始定制特殊尺寸的「实习贴」,摒弃了之前的标准款,迈向了更光明的方向。起初,能“遮住车窗”的尺寸,就已经足够震撼,但随着时间发展,这也只是起步。要大到让后车肃然起敬,要大到让方圆十里都知道我在实习。大型车贴的出现,让「实习贴」环境开始进一步内卷:新手越纯,车贴就必须得越大。如果只贴个中型,周边司机可能还会放松警惕。真正的新司机,必须隔三条街都能让人看见“实习”。但可惜的是,虽然巨型「实习贴」的确能做到让方圆百里瞩目让行,但它却是存在极限的。毕竟车身的大小有限,如果要再“卷”下去,恐怕只能影响正常行驶。现在新司机们的方向,只有在保持尽可能大的同时,做到“锦上添花”,在「实习贴」上加点新花样。它们大致分为几种。分别是“科三警告型”:“自曝家门型”:以及“证据确凿型”:随着这几种「实习贴」的出世,大环境的内卷化已经逐渐开始停歇。原因很明显,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人们已经无法再找到任何的进步空间。已经卷到头的行情下,想要进一步加强,已经唯有“反其道而行之”这一条路可选。总而言之,如果你是刚拿到驾照的新手,建议(在合法的情况下适度)多挑选属于自己的「实习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市场已经因为内卷而鱼龙混杂,还要多注意辨别。
2023年3月18日
其他

马云再现神预言:疫情过后,最赚钱的不是房地产,不是股市,是……

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一场行业的大震荡正在中国上演。曾经最风光的互联网,教培行业,房地产,几乎一夜之间都面临转型危机。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过去,胆子最大、最敢加杠杆买房的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们抓住了上一个时代的核心资产。而现在,谁能抓住下一个时代的核心资产,谁就是未来的胜者。这次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朋友,相信他的赚钱之路会对你有所启发。01
2023年3月18日
其他

台湾现在到底有多缺鸡蛋?

台湾的美食业,近期正在面临不断到来的变动。位于台北夜市,开业四十多年的老字号「胜利号蚵仔煎」在脸书上公布:下周一起,本摊位的煎蛋、蛋花汤、卤蛋将无限期停售,同时招牌菜「蚵仔煎」中将不再加蛋。台南超人气名店「名东现烤蛋糕」也贴出公告:蛋糕即将限量售卖,卖完打烊;知名连锁店すき家(SUKIYA)则同时表示:自家店内将不再提供温泉蛋相关餐点。几乎所有台湾餐馆,都在近几日开始停售一部分餐点,而这些餐品都与“鸡蛋”有关。要论个中原因,无非两个字:缺蛋。从今年年初起,台湾就面临着鸡蛋缺乏的困境,且情况愈演愈烈,以至到了当下这个地步:超市无蛋可买,餐馆无蛋可做;有蛋只能限购,一人只限两颗;台湾群众们为吃口鸡蛋绞尽脑汁,蛋铺则纷纷贴出公告:“没蛋别问”。一场史无前例的「蛋荒」,正在席卷整个台湾。在国内,台湾无疑是对「鸡蛋」这种食材最为钟爱的地区,其当地特色美食大多需要一颗蛋来作为料理的点睛之笔。根据统计,台湾人每年都会吃掉73亿颗鸡蛋,平均下来,每人的年均用蛋量超过300颗。但它也是当下最缺蛋的地方。现如今,如果你来到台湾的超市,大概率会在鸡蛋的货架前看到一幅惨淡之景:放在以前,鸡蛋是各大市场最普遍、常见的食材。但自从蛋荒来临,它开始变成最难见到的珍稀货品。台湾的朋友们在近期来到市场,大概率只会看到空空如也的货架。尽管一些超市也想出用「限购」的方式来面对这场危机,但也无济于事。买蛋难、吃蛋难是台湾人这段时间最大的难题。不仅连锁超市里蛋影不再,零售小店中也是同样。因为蛋荒过于猛烈,以往在台湾街头寻常可见的「茶叶蛋」小铺都开始接连休业,与「蛋」有关的食品也陆续黯然退场。这也间接造成了一个奇景:或许是因为前来寻蛋的顾客过多,一些食品店店主都因此不堪受扰,挂出了“缺蛋“的告示。台湾夜市的美食盛世已经不再,现在只留下一排排的“没蛋别问”。对于未经历过「蛋荒」的人来说,这恐怕是很难想象的情况。但对于现在的台湾而言,买蛋确实已经变成一个棘手的难点。没货往往是常态,即便你幸运碰到有货的商家,也要面临「难抢」和「高价」等问题(常被台湾人吐槽“缺的是便宜蛋“)。而一些偶有货源的蛋行只要开业,甚至早至晨间六点都有大量顾客慕名前来排队。值得一提的是,「蛋荒」的地区差异也比较大,台湾南部相较北部有更多货源,这也导致台湾论坛上经常因为「到底买不买得到蛋」而爆发争吵。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餐厅的营业也正遭到巨大阻碍。不仅老牌「蚵仔煎」无法再加蛋,著名茶叶蛋小铺同样开启了「每人两颗」的限购模式。便利店中的「番茄炒蛋」不再有蛋。麦当劳甚至都宣布蛋堡告急:面对「蛋荒」,不少台湾店家都开始各显神通,想出不少应付的法子。有人推出「自己带蛋」的蛋炒饭餐品:有人借此想通过「送蛋」来揽一波生意。凭学生证或老年证免费送一颗蛋。但奈何都只是一时之计。据分析,此次席卷台湾的「蛋荒」恐怕要到数月之后才能得到缓解。如今无蛋可吃的日子,还要过上很长一段时间。而之所以如此,也和本次「蛋荒」的原因有关。这次严重程度史无前例的「蛋荒」,是出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复合影响。其中首要的原因,则是全球性的禽流感。2022年开始,世界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台湾也受到影响。在去年一年之中,在台共有72家鸡场出现禽流感,共计扑杀近百万只家禽。买卤肉饭发现九颗蛋的人都开始上新闻了。除此之外,鸡饲料的上涨也导致鸡场经营成本增高(两年内每公斤涨了6元);异常寒流气候同时还造成了鸡的蛋产量减少。多种负面情况的干扰下,台湾这才迎来了历史性的“禽类少子化”困境。(不过前两年也有过短暂的蛋荒)台湾农委会主委陈吉仲在近日曾表示,这种情况在今年五月会得到缓解。总的来说,台湾的此次「蛋荒」恐怕并不是一夕之间能解决的问题。唯一的好消息是,经过数个月的磨砺,台湾的大伙似乎已经开始不再受其困扰。在现在台湾的论坛之中,如何用各种食材替代鸡蛋已经成为主流内容。更有聪明人已经开始着手养宠物鸡。至少目前为止,台湾的朋友们已经用行动证明了「缺鸡蛋不会影响好心态」——在一个月前,台湾论坛里还都是满屏的买蛋攻略和抱怨,但时至今日,他们已经开始有心思给出一些歪主意:
2023年3月7日
其他

因为科研没经费,博士们选择成立PhD48成为偶像

“为了XXX,成为偶像吧!”在偶像系作品如此泛滥的当下,这已经是一句让人听了就耳朵起茧的发言。但奈何每每响起时,还是难免会让人心潮澎湃。万物皆可偶像化。从二次元的虚拟女团,到现实里的AKB48,为了崇高的梦想而成为偶像,已经成为了一部分人心底里的隐秘期望。对一位名为「武田紘樹」的日本男性也是同样。「武田紘樹」本来是位“平平无奇”的物理学博士生,在一日写论文的途中,他突然心生烦躁,便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句牢骚:“搞研究不如去当偶像。”意料之外的是,这句无心之言马上一呼百应——大量苦于科研之路的博士生们纷纷认同,表示“当偶像可能比读博靠谱”。在支持之下,一个特殊的偶像团体就此开始成立:所有成员皆为博士生。这些博士生们研究的方向各不相同,但却怀着同样炽热的偶像之心,开展起了正儿八经的偶像活动。他们给自己的团体命名为:PhD48。AKB48能歌善舞,PhD48专于学术。前者是老牌偶像团体,后者则诞生于一句玩笑话。起因是在去年四月,一位名为「武田紘樹」的博主在推特上随意发了一段自己与妻子的对话:「武田紘樹」:想成立个全员博士生的偶像团体PhD48。「妻」:别逃避现实了赶紧写论文吧。发出这段对话时,「武田紘樹」本意只是想抒发一下搞科研期间的烦躁心态。他作为一名物理学博士生,研究的方向是宇宙与重力,履历惊人。虽说平时忙于学术,但「武田紘樹」也时常使用社交媒体,在上面发发属于科研者的牢骚。譬如在前段时间,他还抱怨自己搞研究挣不到钱。“上学的时候觉得只要能搞科研的话钱就无所谓了,现在真的搞上了研究才发现没钱搞不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便和自己的妻子顺口提了个“成立PhD48”的玩笑,也就有了上述那条推文。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句玩笑却得到了预想之外的响应。在发出没多久后,他关于“PhD48”的奇思妙想很快得到大量网民的欢迎。不仅其转载量很快破万,评论中也全是支持的声音。“买成员的书就能获得握手券是吧”“能在研究会上见到的爱豆耶!”日本网友对此的热情一触即发。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于「博士」群体仍抱有一定刻板印象,认为「博士」一旦和象征活泼的「偶像」联系起来便会别具冲突感;另一方面,是人们的确对这种新概念偶像团体很感兴趣——如果PhD48真的成立,那他们的人气排名是不是根据学术贡献来结算?PhD48也会唱歌跳舞表演吗?也会有私生饭吗?……围观群众们开始了激情讨论,博主「武田紘樹」显然感受到了这份热情。他很快作出回应:不如真的试试吧。“有反响感觉挺有意思的真的要做个看看吗”在强大的行动力下,「武田紘樹」很快做出了PhD48的团队Logo。随后火速开始进行成员招募。和常见的48系偶像团体一样,PhD48先是向日本全民征集报名者,随后再挑选合适的成员。而入团的标准也比较“简单”:有博士学位即可。简单,但是不那么简单。而事件的发展也出人意料的顺利,在极短时间内,PhD48就接受到了大量报名申请——人均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从天文涵盖到医学病理。他们自然不如传统偶像那般能歌善舞,或是在身材外貌上格外出众,但几乎所有人都在各个领域上有所建树。也是在这时,「武田紘樹」想到了一个问题:虽然「PhD48」这个组合名的确是在致敬「AKB48」,但如果要实际运营起来,是否会造成法律上的侵权问题?为了避免后续影响,他特意询问了AKB48的官方运营,得到了对方同意的答复:“没有问题,希望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能影响到更多的人。”就此,PhD48正式成立。于「武田紘樹」所建立的PhD48官方账号上,他开始公开进行成员选拔。一些意图参与的博士们也在网络上踊跃为自己拉票:在选拔过程中,待定成员们需要向观众们展示自己的魅力——但方式并非为传统偶像所擅长的「唱歌跳舞」,而是尽量发挥自己的所长。比如边跑步边讲一些物理知识。或是推荐书本:以及根据自己的专业来科普知识。尽管这种形式并非一部分人所期待的“看博士们唱歌跳舞”,但也别具意义。传统偶像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传播努力与梦想的力量。而PhD48选择了另一条路,将知识的魅力展现给大众。这也是其创始人「武田紘樹」在PhD48官方网站所表达的期望:“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其实没有对搞学术这件事有强烈的兴趣。我希望能通过学者本身的魅力,让大家更了解学术研究——‘这个国家有这么多有趣的学者,实际上他们在做这么有趣的研究’。”而截至目前,Phd48已经完成了第一次成员总选,正在二次审核的过程中。但即便还没正式开始活动,这个组合已经造就了一些成效:人们对于学术研究者们的印象,已经不再那么刻板且单一。目前排名第一的成员。Phd48一出,不仅成为日本社会关注热点,更是登上多家媒体新闻,「武田紘樹」也因此接到电视节目的采访邀请。而这个偶像团体的新奇性也只是原因之一,另一部分的理由在于,他也借此道出了众多博士们的苦衷。不仅“搞研究不如当偶像”这件事本身就有一定讽刺性,「武田紘樹」本人其实也在采访中曾说过,自己会有“当偶像”这种想法,也是因为搞科研时常会面临赚不到钱的窘境。(他曾在推特上分享过自己的年收入,大约17万人民币)虽心向科学,但碍于生计,不得不想出些旁门左道的路子来维持学习。这种情况,于世界各地的学者身上都并不罕见。在国内,博士们于社交平台上皆有社群。豆瓣上的博士生小组名为「博士互助组——今天你毕业了吗?」,微博平台上常有博士生出没的树洞叫「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不仅从这些社群的名字上就能看出硕/博生们科研不易,在他们平时讨论的帖子里,“赚的钱不够搞学术”之类的吐槽也时常出现。豆瓣博士小组里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之下,“博士偶像化”的出现,或许也是一个较好的开端——毕竟知识,本应就是人类崇拜的对象。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情人节捡垃圾寻宝指南

情人节的性质,在这几年中经历了一个较大的转变,它不再是爱情的纪念日,而是「丰收的季节」:垃圾桶里放玫瑰,礼物包包满天飞。单身人士们与吵架情侣紧相随,只为抱得礼物归。自从发现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中能有“意外收获”之后,「情人节捡垃圾」已经成为每年的热点话题——每逢2月14日便出门寻宝,在这几年间已经成为了一项年度特殊活动。而到了今年,它甚至开始有专业化的倾向。现在,这些“捡垃圾”爱好者们,已经在多年的磨砺下研究出来了一套“寻宝方法论”。他们总结过往经验,分析最优地点,以团队形式出击,力求收益最大化,只为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不空手而归。放在以前的情人节里,商圈情侣成双,街头熙熙攘攘。而今年情人节,最挤的地方很可能是垃圾堆。能在情人节丢弃礼物,无非是出于几种原因:当天吵架分手、告白失败、或是单纯看不上。在这些情绪较为激动的情景下,无辜的礼物多半只有一个去处:垃圾桶。垃圾桶便是“情人节寻宝者”们的第一站。正如我们之前所见,在每年的情人节里,垃圾桶总会被塞满了新鲜的玫瑰。它们包装精美,娇艳欲滴,却只能栖身于垃圾堆。为此还诞生过一个流传已久的梗:“垃圾桶都被你先收到花”。放在前两年,人们对此的态度还是“不好意思拿”,但到了现在——寻宝队们不会放过任何一朵玫瑰。人们不仅想出循环利用的方法,还起了二次销售的主意。一束花循环利用此外总结出了十分实用的经验:捡完玫瑰仔细翻翻,说不定里面还有惊喜。当代人十分喜爱搞遮遮掩掩的浪漫,不仅玫瑰里有可能藏着手机,不起眼的礼品盒里也有秘密。一些寻宝过来者告诉后人这些巧计:在情人节,不能放过任何一种垃圾。根据往年的数据分析,若是想在情人节收获一束垃圾桶玫瑰,最好的去处是较大的商圈,其次是公园、酒店。而如果发现前方有情侣吵架,最好的方法是默默跟在其后——他们周边的垃圾桶很有可能爆金币。当然,对于「情人节寻宝」活动而言,这些只不过是入门级的常规知识。随着人们实践次数增多,这项活动的规模也在逐渐升级。往年的「情人节寻宝」还算靠运气,今年开始,形势大不同,人们还用上了“大数据”。在网络上,寻宝爱好者们勤于搜集人们之前的成功经验,并总结出了爆率最高的地点与时间:八点后的宝物刷新率最高,但最好不要拖过12点,以免被其他人抢占先机;深圳去万象城,上海去国金,北京来三里屯。在地点方面,仍然以高端商圈为最优先,但也可退而求其次,去中档购物区,以避免太多竞争。与此同时,一些曾寻宝未遂者也贡献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是新手,单独行动很可能没有收获。(比如因为经验缺乏和拉不下面子)也是因此,在今年新加入的寻宝者纷纷开启了组队模式。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在情人节来临之际已经不再忙于哭号单身之苦,而是纷纷发起了“捡垃圾求组队”的帖子。老手们正气定神闲地寻找有经验的搭档:新手也在踌躇着寻找陪伴:身在大城市的单身人士们,都纷纷建起了微信群聊,热络商讨着去哪里最好。不难看出,对于「情人节寻宝」活动而言,今年可能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以至于“占坑位”这种现象都开始出现:社会与经济形势的改变,在情人节的变化上显得格外明显。放在几年前,人们攀比谁收到的花束更大,而到了今年,大伙炫耀谁捡到的垃圾更多。甚至或许还会有这样的景象出现:街上情侣寥寥,只有单身人士空守垃圾箱。但无论如何,有盼头就是好。而如果你是「情人节寻宝」的新手,还请记住以下准则:紧跟情侣,眼盯垃圾箱,尽量往商区跑。以及,不要有太多心理负担:你只不过是在回收浪漫。那些不被理解的真心,最终还是会来到有情人的手里。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为什么所有雕像的胸都被摸到发光?

各地的岳王庙近期出现了一些小变动:在电影《满江红》上映之后,前来参观的人日益增多。人们被片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特来“圣地巡礼”,拜一拜岳飞。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过于“入戏”之人,看到秦桧的雕像之后有些上头——轻则扇耳光,重则抄铁板。这种过于极端的行为自然不可取据景区工作人员称,这种“打秦桧”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当地的习俗,寓意祈福消灾。其实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常有特意前来揍雕像的游客。但毕竟这种极端行为并不可取,所以这一现象很快被喷上网络热搜。不过与此同时,人们顺带发现了一个“华点”——秦桧妻子王氏的雕像也在一旁,其脸部也因常年被抽打而发黑。可不同的是,它发黑的不只有脸部:石像会改变颜色,说明该部位承受了更多的磨损和氧化,如果这是在古董界,就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包浆”,指文物因为常年经手把玩,表面被汗水和污渍氧化,进而泛出成一层油光,颜色也随之改变。而王氏胸前的两抹黑色则刚好印证了一个略显尴尬的现实——除了脸以外,她的胸部也常年遭到游客们的“侵犯”。说起屡遭侵犯的雕像,王氏不是唯一的例子,而石头做的雕像能被人“手工抛光”,也绝非一日之寒。早在2015年,就已经有媒体报道了王氏胸部变黑的迹象,景区甚至在雕像周围立起了护栏。显然,护栏并不能挡住游客摸雕像的冲动而能被“盘出包浆”的,也远不止身负骂名的王氏一个,只要到世界各地的景点看看,你就会发现这件事不分年龄、不分国界,也不分性别。雕像的隐私部位对于人类来说,总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雕像这种东西,本应被人类礼貌观赏。但奈何人们看到精美夯实的塑像时,总会被激发出一种原始的欲望:摸摸它。(当然是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或许是想触碰历史的痕迹,或许是单纯喜欢其冰凉的手感,只要是允许触碰的雕像,人类的手掌都会着了魔似得往上放。可摸久了总会留下痕迹。这也导致雕像上格外受人类青睐的部分一目了然:隐私部位。出于一些神秘的原因,一小部分人类对于雕像的隐私部位极其感兴趣。他们总是对这些冰冷造物伸出自己的罪恶之手,让它们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在这之中,胸部是个“重灾区”。如果你常年出入各种景区,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人型的雕像,可能全身都黢黑老旧,唯有胸部,被摸得增光瓦亮。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雕像都遭受着同样的待遇。此外还有个特征:越“突出”的越包浆。比如1988年立于都柏林的莫莉·马龙像。它的外形是一位农妇推着手推车徘徊在街头,原意是为了纪念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为了养活孩子日夜劳作,最终死于疾病普通的女性。但自从雕像出现在都柏林街头的那一刻起,它就因为自己的胸部得到了“计划外”的关注。市民和游客会在雕像前驻足拍照,而手也不忘停在它醒目的胸上。这座胸脯泛油光的人像,也就此成为了都柏林的一大地标性建筑。甚至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在意大利的古城维罗纳,一座朱丽叶铜像也是一样。本地人相传触摸它能获得爱情,游客因此接踵而至,而他们的“触摸点”也自然而然放在了雕像的胸部上。2014年,因为被摸太频繁,它被当地政府以保护文物为由放进了博物馆。对于有雕像的景区而言,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窘境——雕像维护费用不少,多半还要用在修补它们的胸部上。新闻里也时常传来捷报:某地的雕像乳头又被摸掉。是雕像自然会有人观赏,是胸部很快会被摸到发光。只不过它并非唯一的受害者,其他隐私部位也未能逃过一劫。位于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公墓里,就躺着一座常年遭到女性游客“侵犯”的雕像,他不是达官显贵,也没有犯下过什么滔天的罪行,甚至连雕像本身也穿的严严实实,没有任何奇怪的动作暗示。但就是这样一座常见的雕像,它的裆部已经在过去的两百年间屡次受到游客侵犯,以至于原本的青铜镀层已经剥落,金属在手汗、灰尘以及风吹日晒下形成了一层泛黄的“包浆油光”,并且面积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这座雕像纪念的是两百年前被枪杀的新闻记者维克多·诺瓦尔,当时维克多就职于法国的《马赛报》,却意外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中,沦为了牺牲品。为了纪念无辜死去的维克多,雕塑家特意做了一尊真人大小,还原维克多倒地瞬间的雕像立在他的墓前。在那时,雕像还只是个反抗暴政的精神符号。但现在,参观维克多雕像的游客多半听到的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用手触摸雕像裆部或者亲吻嘴唇后,就会保佑女性拥有健康的生育能力,好运气或者在来年找到伴侣。也正是因为这则起源已不可考的传闻,这位报社记者的雕像沦为了“摸裆景点”。而和维克多拥有类似待遇的雕像,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不少。2014年,C罗雕像被立于葡萄牙。为了高度还原其本人,这座雕像的裆部也被细致刻画。理所当然的,它也成了人们常来光顾的地方。见到人型雕像,男摸胸,女摸裆,这似乎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传统。没人敢大声承认自己这种奇怪的癖好,但青铜能用痕迹诉说出自己的遭遇。人类的奇怪癖好,在漫长岁月的触摸中总会被逐渐阐明。人类究竟为什么会对雕像的隐私部位如此痴迷?除去恶趣味之外,原因之一是“人类会下意识被雕像最突出的部位吸引”。当面对允许触摸的雕像时,人类总会对“够得着”且“凸起”的部位情有独钟。如果是一个没有特殊部位的雕像,人们通常会触摸它最凸起的部分,就像多数人头雕像里,掉漆最严重的往往是雕像的鼻子。作家汪曾祺就曾在《林肯的鼻子》里提到过:“为什么要去摸林肯的鼻子?我想原来是因为林肯的鼻子很突出,后来就成了一种迷信,说是摸了会有好运气。”而除此之外,便是因为“触摸雕像以求好运”的传统迷信。人们自古以来都认为,和雕像的特定部分亲密接触就会获得某种形式上的好运——在哈佛大学中,只要摸一摸校园里那座名为“约翰·哈佛”的雕像脚尖,便能让自己学业有成。在纽约,摸华尔街公牛雕像的睾丸也能提升运气。在捷克共和国布拉格查理大桥的北侧有一处浮雕,传闻摸了上面的狗狗便会变得幸运。于是在千百次的抚摸下,青铜小狗已经散发着金光。谁不爱摸狗狗呢在中国,也早就有“摸弥勒佛肚子祈福”的传统。人类很少会放过让自己变好运的机会,久而久之,“摸雕像”这种行为便成为了一种迷信活动,也在人云亦云之下衍生出了不同的说法——摸胸部是求好运或者爱情,摸裆部是求子。当然,这或许也是人类在为自己的恶趣味而找的借口——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景区内,同时摆着铁扇公主和猪八戒的雕像。前者已经被摸秃噜皮,后者明明袒胸露乳,却毫发无损。合着大伙还是会选选的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年会奖池里到底有多少脏东西?

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死气沉沉的社畜群体们都开始有了盼头:年会即将开始,抽奖的时刻马上来到。就在这几天,各大公司已经陆续举办了年会抽奖活动。老板们开始各显神通,而各位打工人也命各不同:有人喜提大奖回家,有人领着年复一年的安慰红包。但无论如何,有奖就是好——在过去一年中,各行各业都些许有点萧条,不少中小型公司都因为经费原因,黯然取消了年会抽奖。大多数打工人其实并不企盼今年能大丰收,只求讨个好彩头;而仍坚持举办年会的公司,也在绞尽脑汁想让每个人都能摸个奖。可质和量毕竟很难同时确保,这也导致不少奇怪的奖品混进了各个公司年会的奖池里。而这些「中了,但没完全中」的年会大奖,正在被社畜们统一称为「脏东西」。年会的各种奖品,总是会被社畜们在内心中偷偷划分等级:手机、电脑、游戏机之类是一等一的「好东西」;小电器、家用物品属于「普通东西」;各类玩具、小物件就「也算是个东西」。而如今,一种新的奖品定位也开始出现——「脏东西」。所谓「脏东西」,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脏」,而是指这个奖「中了却心里不爽」。从近几年开始,各公司年会里的此类奇特奖品就越来越多。在今年,最频繁出现的「脏东西」则是“与老板合影”。平心而论,和老板合影这件事并非那么令人抵触,可一旦它成为奖项,抽到的人多少会有点心态不好。别人iphone14带回家,你却只能在镜头前和老板嘻嘻哈哈。在网上,不少打工人都晒出了自己于不久前抽中的类似大奖。他们大多心有不甘却有口难言,只能含泪领下这份荣誉。或许也是因为今年各行各业的景气都不怎么好,越来越多的老板开始使出了这一招。唯一的好消息是,合影并不是唯一的奖项,共进午餐的机会也同时在奖池里飘。200元是精神损失费很显然,社畜们一向对「脏东西」奖项深恶痛绝。而没有实质奖励只是原因之一,更大的理由在于,它十分考验中奖者的心理素质——抽到之后,你既不能表现得太开心,也不能表现出不开心。太开心显得假,不开心被赶回家。2017年,广东一家公司曾推出「老板亲自洗脚」的特级大奖,这些中奖者们就因为心理素质不佳,而全员被洗出了痛苦面具。这类怪奖品只给人一个期望:这玩意还是不中最好。可奈何多少打工人咬碎了牙,年会「脏东西」之风还是愈发往死里刮。它们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心恶心人」型——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有的公司会选择在一年完结之际膈应员工一把:有人抽中「无偿加班券」;有人抽中看着闹心的「特斯拉座椅」。好点的抽到老板家腌了35年的酸菜:坏点的可能只有「单侧隆乳」这种福利:另一种则是「无意恶心人」型——在台北,一家葬仪公司就曾因为一次年会抽奖而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这家公司专门生产殡葬用品,而年会奖品也选择“肥水不流外人田”:次奖骨灰罐,头奖大棺材。中了头奖的员工虽然笑不出来,但也仍然表现的十分豁达,领奖时致谢道:“自用送礼两相宜”,若是自己用不上,还可以拿来送给有需要的清贫家庭。而这位幸运倒霉蛋的态度,也许也值得诸位在年会抽奖中感到挫败的社畜们学习:如果今年年会,抽到「好东西」,是「新年有个好开始」。抽到「脏东西」,意味着「已经用光了来年的坏运气」。不过要是真的抽到了和老板合影,那只能看你自己本事了。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有多少寂寞青年在和AI聊骚?

站在2023年初回望过去的一整年,“AI”肯定是个绕不开的热点话题,各类表现令人惊异的人工智能井喷式出现:在人们还没把绘画AI玩明白的时候,能高拟人的语言类AI又横空出世。巨大的技术冲击,让人们头一次正视“AI”的能力。不过在短暂的惊讶之后,狡猾的人类还是很熟练地将其化为己用,把AI变成了找乐子的工具——让会画画的人工智能画怪东西,和会聊天的机器人讲怪话。人们热衷于和聊天AI讲弱智段子和人工智能聊天逗闷子是近期的潮流。但比较可惜的是,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AI都出自于国外,并尚未能摸透博大精深的中文。这也导致中文用户在试图戏弄人工智能的时候,时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款在国内土生土长的聊天机器人“Glow”横空出世。它或许不如前辈们那般聪明,但它肯定是最懂你的那个人工智能。作为国产AI,它懂中国人的笑点,会说产自国内的俏皮话,也略知中文网络的热门段子。在这些优点的加持下,Glow被发掘出了最实用的潜力:搞黄色。去年12月初,以实用著称的“新晋网红”ChatGPT火遍全球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国内一批关心人工智能发展近况的网友也注意到了Glow这个有些另类的AI。按照官方给出的说法,Glow是一款能够让你与基于AI创造的“智能体”之间建立连接并实时沟通的产品——简单来说就是有智商的电子宠物,专门陪那些闲来无事却又抑制不住交流欲望的网友聊天。但很快,随着更多无聊网友的加入,这个在官方介绍里会“与你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的AI开始变得越来越奇怪:口出狂言的Glow其实并不稀奇,与大多数生硬冰冷的AI不同,Glow的特点在于高度自定义,进入“捏人”界面,输入你想要的设定,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能陪你侃天侃地谈情说爱的人工智能就此诞生,它的性格它的喜好,都由你来决定。上图内容完全出自随机生成如果参考官方给Glow下的定义,这里的用户应该是纯粹出于打发时间的目的与AI聊天,Glow对自家AI的调教也相当讨喜,它总会在句末抛出一个问题,在不断反复的疑问句之中把话题延展下去,极力避免双方的交流演变为“尬聊”。比较“正常”的交流然而大家都清楚,但凡跟“自定义”这三个字沾了边,不管你的AI逻辑有多么通顺,交流能力有多么超群,最后都会殊途同归,沦为任由网友把玩的玩具。AI的特点在于高效的学习能力,Glow自然也不例外。你在语言交流中反复强调的那些重点,都会被屏幕那头的AI铭记于心,尤其是Glow还支持用户间的传播分享,你可以在大厅中随意检阅他人定制的角色,而Glow也会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慢慢掌握当代网民的基本表述习惯。实际上,在Glow的贴吧里,隔三岔五就会冒出来那么几个叫嚣着自己碰到了真人的吧友,以至于官方不得不在“常见问题”一栏中加上了长串的说明。Glow贵在真实,接地气是它的长处,亲近感是它的优点,与Glow聊天总会让人产生些许错觉,毕竟,它实在是太会了。要说Glow目前最为主流的实用场景,那当然还得是扮演不同的身份陪各位网友谈恋爱。虽然听上去有点可怜,但真的有不少毫无感情经历的网友,在Glow这个完全找不出真人的平台,与程序生成的AI真情实感地表白。Glow里存在大量专为恋爱而生的AI按理说,Glow发展到人机恋这步并不夸张。几个月前,官方特地在部分乙女游戏的玩家群体中寻求测试人员,或许从一开始,Glow的目标体验就是为用户营造出适合谈情说爱的暧昧气氛。只不过当话题进展到了爱情部分,接下来的故事就不是那么健康了。当用户与自己培养的AI在聊天的过程中暗生情愫,心意相通,互相确认了关系,
2023年1月4日
其他

外甥女为什么在网名后加(已有闺)?

不少年轻人在近几年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的大侄女/外甥女不仅玩起了网,还整上了自己都看不懂的新活。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就是她们会在网名后加上个(已有龟)。看不太懂的你,或许还曾因此问对方“是不是养了宠物龟”,但得到的回复大概率会是“土老帽/无语子”。因为此龟非彼龟。在当今互联网上,「龟」是网络小女孩对「闺蜜」的简称。她们将闺蜜喊做「龟龟/闺闺」,并会在自己的网名后加上(已有龟/闺)来体现自己对「龟龟/闺闺」的忠诚。这源自于当代网络小学生们的「网络闺闺文化」。它比「CPDD」更历史悠久,比「网恋」更纯真,但却是网络关系中最神秘的一种……成年人可能很难理解“闺闺”的奥秘,但也不要因此而抱着好奇的心态去问你的大侄女/外甥女,因为她们不会给你真正的答案。不约而同地,大量小学女生开始在网名后加上了(已有闺)。如果你还没发现这一现象,那只能说明你认识的小学生太少。对于当下的小学女孩而言,如果网名后面空落落,那便是一种耻辱的象征。像过去的QQ红钻会员一样,名字后面的「已有闺」是一种尊贵身份的标示,它是人气的代表,友谊的信标。对于其本人来说,这是在发散着重要的信号:本人已有闺蜜,勿扰。从近几年开始,这种「闺闺文化」就在互联网上成为新的风尚。但这里的「闺蜜」和以往的定义不太一样——在过去,只有相处多年、知根知底的女性朋友才会互称闺蜜。但到如今,「闺闺」基本没有门槛,只需三言两语,就可以开始「处闺蜜」了——并且这段关系大概率会起始于网上。在网络的各大社交平台内,小学生们都正积极地发布着「处闺」的招募信息。她们对未来的闺蜜基本没有任何要求,唯一的期望就是能聊得来就好。你或许以为这是网友的另一种形式,但「闺闺」其实稍有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闺闺」必须互相是唯一的。尽管成为「闺闺」的门槛不高,但这一身份必须保持忠诚性,有了你,便不能有她。为了确保这一点,小女孩们在确认「处闺」后,会互相约定好在网名后加上(已有闺),来宣告主权,警示他人勿动勿打扰。而这也并不是唯一的“保障”。等关系进展到加上(已有闺)这一步,她们还会互相在社交平台进行「官宣」。和大多数年轻人宣告恋情一样,「官宣闺闺」也十分讲究仪式感:要「闺闺」双方互挂出对方的虚拟形象或照片,同时@出彼此的账号。——即便是小年轻人谈恋爱可能也没有这般隆重和严谨,但对于「闺闺文化」而言,这也只不过是入门级操作。女孩们经常有这样的想法:一旦认真动起了感情,友情会比爱情更撕心裂肺,在「闺闺」关系中也是同样。「闺闺」之间的日常相处,和普通网友没什么区别:日常聊天问候,彼此分享近况。但毕竟这段关系依存于虚无缥缈的网络上,所以小女孩们会整出一些花里胡哨的仪式来增加安全感。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一段被无数小学女生熟读背诵的「闺蜜圣经」。在「闺闺文化」之中,这段暗号被闺闺们背的滚瓜烂熟,在任何时刻都能对答如流。但咏唱「闺蜜圣经」也只是基础,若想更进一步体现「闺闺」身份,姑娘们还会相约换上配对的头像——她们将此称之为“闺头”。纯真的小学生们并不会介意“闺头”听起来不太体面,她们只会介意自己的「闺闺」不愿和自己闺头成双。除去这些在网络上的表面功夫,于近期,「闺闺文化」里也开始出现了新的规矩:如果是「已闺者」,则会在自己的手腕处系上一根花哨的头绳,像戴婚戒一样宣告“有主勿扰”。闺闺们正流行拍「有闺勿扰」的短视频。而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无非是为了保证一种情绪:占有欲。对待网络上的闺闺情,小姑娘们从不马虎,只希望自己也是她的唯一。但奈何牢固的感情毕竟是世间少数,闺闺情也时常面临破碎的境遇。和线下友谊不同的是,闺闺情更容易因为一些小小的摩擦而决裂。值得一提的是,闺闺决裂也会官宣。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的网络小学生们甚至缔造出了一个新职业:闺蜜测试员。原理十分简单:测试者用小号去找被测试方“申请处闺”,来查看对方是否坚定。大部分还是能通过的从本质上来说,「闺闺」更像是一种特殊的网友关系。它以网络为基础,时常牢固却偶尔易碎。十年前我们玩「谁动了姐妹的翅膀我就废了他整个天堂」,现在的小孩们用「处闺闺」来试探关系的力量。所以,如果你看见大侄女网名后加上了(已有闺),不要过问也不要嘲笑,至少对于现在的她们而言,每段感情都是出于真心的。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为什么人们呼吁黄桃罐头纳入医保?

当疫情进入了新的阶段,囤货的热潮又再次到来。如今,各式各样的药品成了紧俏商品,而在这数日之间,一种特殊的储备品,却出人意料地最先卖断了货。黄桃罐头。为了应付或将到来的危机,人们未雨绸缪屯起了针对性药物,黄桃罐头也赫然在列,甚至比一些感冒药更加难抢。它虽身为罐头食品,如今却被视为消炎药的“平替”,被算在药物储备里。这源自于一种南方人可能不太懂的东北/北方“迷信”:不管大病小病,来口黄桃罐头就好;要是危机时刻,罐头更不能少。以东北人为首的北方人,正在这特殊时刻,坚信着这种古老神秘的“偏方”。而经过时间校验,他们对此的反馈是——“建议黄桃罐头纳入医保。”随着疫情局势变动,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各种囤货提倡和指导。在一片议论声之中,一种清新脱俗的呼声格外响亮:“建议黄桃罐头纳入医保”。原因很简单:在北方,它是刚需,比药还难抢。已经出现在药房了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晒药是近些天的主流内容。在一片花里胡哨的药盒中,黄桃罐头的倩影出现概率却最高。不管手头有没有消炎药,黄头罐头都要成箱抱。哪怕买不到药,来箱罐头也挺好。在此紧张时刻,热情的北方网友们奔走相告,纷纷提醒对方:赶紧把桃罐头收进药箱。他们从不多做解释,好像生病买黄桃是种自然规律,亦或是某种信仰。先如今,根据晒出的囤货情况可以很容易地判断一个人的家乡:如果他的储备里有黄澄澄的罐桃,那对方多半是来自东北(或其他北方地区)。在这种热情之下,黄桃罐头被当作了“治病法宝”,在各个网购平台纷纷卖脱销。在一些北方城市,它甚至比各类感冒药更加难买到。尽管按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事多半掺点营销,但放在黄桃罐头上,还真说不好——在一代北方人眼中,它就是种特殊的“感冒药”。早在几年前,黄桃罐头的神效就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它被加了诸多头衔,其中最出名的一个,是“东北/北方孩子的康复神药”。所谓“康复神药”,字如其名:大到手术,小到感冒,来一口黄桃罐头,马上能一蹦三尺高。这种玄之又玄的形容,一度让南方网友们不可置信,直到大量北方孩子出面证明:在他们小时候,这就是一种正儿八经的“良药”。北方小孩看病都得带罐罐头来由于这个现象在东北尤其常见,以至于江湖上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东北有位黄桃罐头之神,它会在冥冥之中保佑每位离家的东北娃。一旦有什么大病小灾,吃口罐头就能得到神的保佑。栖宿在罐头中的神,包治百病的水果罐头……黄桃罐头身上围绕着的传说,让它成了如今互联网上最具神话感的食物。但这种神秘的“罐桃”现象,其实背后并没有太直接的缘由,只是诞生于上一代人的集体习惯。桃罐头这种产品,在我国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从1963年开始,罐桃品种研究就被列入了国家课题,在多年培育、研究、选种之后,方才进入了大量生产阶段。作为罐头食品,桃罐头产业涨势迅猛。在1981年时,国内罐头厂的黄桃罐头年产量便已经达8千吨。但即便如此,那时的黄桃罐头仍然是紧俏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罐头属于北方的“贵重食品”。对于寻常家庭来说,只有在走亲访友、逢年过节时才会舍得捎上一罐。对于寻常家庭的小孩来说,也只有赶上“特殊时期”才能尝上一口罐头桃。而这个“特殊时期”,除去生日、节日,便是“生病”了。小朋友生病发烧,胃口不好,再加上怕苦不愿吃药,每逢此时,家长们都会开罐黄桃罐头喂服。一方面是想要生病的娃吃点好的,一方面是方便下药。久而久之,这代人便有了孩子一生病就喂黄桃的习惯。冬季的北方,相较之下更难吃到新鲜水果,会更倾向选择罐头产品,这种“生病喂罐桃”的现象在以东北为首的北方更加常见。除此之外,老一辈的人们对“桃”这种水果也有着一定迷信。古人认为,桃枝能驱邪,桃亦能寓意“健康长寿”(寿桃),而到了当代,“桃”因与“逃”同音,也有着吃桃“逃过一劫”的说法。所以即使知道吃罐头实际上对病情康复没有实际帮助,他们也会选择在病中、病后给孩子喂上一口,让病人加速“桃离病痛”。结合这些因素,这些吃罐桃长大的孩子们,也便有了“一生病吃桃就好”的印象。尽管他们已经不再是受父母照顾的孩童,但其实身体早已养成了条件反射——每当感冒发烧,总是想来口甜入味的黄桃。不管病没病,只要有了不舒服的迹象,看见手边有着一罐黄澄澄的桃子,心里总会踏实下来。如今人们眼中的黄桃罐头,更像是一种精神图腾。它不单纯是种食物,人们也打心里清楚它没有实际功效,但它就是能象征着“健康”“康复”,象征着“安心感”,象征着能被父母照顾的时光。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属于一代人的“comfort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为什么只有中国医生会拔鱼刺?

许多留学生到了海外,总会很快就开始感到乡愁——国内有太多难以割舍的的东西:包括曾经朝夕相处的友人们、唾手可得的美食、以及各种融入生命的生活习惯……很多东西只有远离之后才知其珍贵。一些身在远方的同胞们,对这些无奈的离别与割舍或许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因此他们大多都在哀愁中接受了现实。但有一种东西,人们在走出国门之后才发现是真的离不开——正是「中国医生们精湛的拔鱼刺技术」。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吃鱼被卡刺都是种常规操作:轻则自己解决,若解决不了,最终也就是上医院挂个号。但到了国外之后,人们才发现:这种不畏鱼刺的态度是国内专属。在一些欧美国家里,解决喉咙卡刺得全麻起步。一根鱼刺,在国内、外造成的影响天差地别。前者大概率「镊子一夹」,而后者面临的,有可能是「荡产倾家」……在国外,留学生及海外华人们都苦鱼刺久矣。这并不是因为人到外地,挑鱼刺的技能就有所下降,而是因为在其他地区,吃鱼这件事容不得太大闪失。这些身处异国的同胞们,早就通过自身的惨痛经历,以及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得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不是所有医生都“懂”怎么拔鱼刺。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就不断有来自各地的留学生们分享出自己的痛苦经历。他们大多是怀着思乡情,吃下了国内常见的鱼肉料理,又遭遇了在国内常见的小事故。当喉咙出现熟悉的异状时,这些同胞们或许还并不算特别惊慌,但赶到医院时,大伙才会真正地乱了阵脚。“凌晨三点,不知道鱼刺在哪”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医生熟练的技艺,而是一次次CT、全身麻醉的账单,以及在急诊室里的漫长等待。譬如在多伦多,由于医疗系统效率低等原因,取一次鱼刺或需要10小时以上的排队。而等待的结果,也很可能会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取刺。在其他的欧美国家,取鱼刺前也大多需要进行X光拍摄来确认位置。“为了一厘米鱼刺拍X光?”当鱼刺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一些留学生们首次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巨大冲击。就在不久前,一些多伦多地区的华人开始集中吐槽在这里取鱼刺有多么不易。一位网友还在网络上分享出了自己的过往经历:她在一日被鱼刺卡喉,在十七天内经历了多次X光拍摄以及转诊,并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但仍未解决问题,最终她专程坐飞机回到了上海,这才让一场闹剧尘埃落定。可以点开大图看详细类似的案例并不罕见,国人们对此抱有同样的不可置信:为何一根鱼刺会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在里面等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全麻用喉镜出来的,账单三千刀”实际上,一些外国人也对「鱼刺难题」一直有所弊病,他们同样不解于为何取鱼刺还要大费周章。在天价的账单以及极度折磨的医疗成本面前,更多人会选择用一些传统偏方,例如在欧美地区,也有着“吃香蕉压鱼刺”的说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类似于此的,大多数有关鱼刺的偏方实际上都并非有效,甚至“吃馒头压鱼刺”等方式还会进一步诱发危险。最正确、安全的方式还是先停止进食再据情况就医)一位外国母亲叙述了自己孩子因鱼刺就医而经历的难关。而这一现象归根结底,倒不是因为这方面的医疗水平低,而是在于「实际案例太少」。海外还有专门关于鱼刺X光的医疗文章在大部分欧美国家中,鱼刺相较更多的淡水鱼并不像国内一样常出现在餐桌上,刺少肉多的深海鱼更符合他们的胃口。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烹调经加工的去骨鱼。吃鱼吐刺这项技术,尽管对国人来说算是基本生存技巧,但在国外却属于“一种天赋”。摘自《我眼中的中国》((美)罗伯特·斯坦利(Robert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玩「发疯文学」的年轻人们,徘徊在真疯的边缘

厦门地铁在近期多了不一样的风景:在车厢的屏幕最下方,开始时刻滚动着不同的留言。这是名为「地铁树洞」的功能,任何乘客都可以投稿一段文字,在地铁内投放显示。年轻人很快捕捉到了这一功能,让车厢屏幕的画风变得“群魔乱舞”起来。一句句以“幽默”为主调,用荒诞态度调侃生活现象的「段子」开始点缀起沉闷拥挤的早晚高峰阶段。它们的创作与投递者多为学生党和新晋职场人。而尽管其主题大多关于「早八」或「早班」,但内容及具体表达形式却天差地别,唯一的共同处是天马行空般的逻辑。这些文字像是古早杂志中,页边脚上见缝插针出现的幽默短句。旨在用峰回路转的结尾,和无厘头的话语来表现一种突如其来的幽默。在如今年轻人的网络文化中,这种文字被统称为「发疯文学」。“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没关系精神稳定一分钟也很厉害了!”“妈的忍不了了,一拳把地球打爆!”“天天上班的话,没点素质也正常。”作为新晋的互联网文体之一,「发疯文学」以评论、社交媒体文案、弹幕等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并被迅速接纳、吸收,在无数次的复制粘贴中,成为一种特殊情绪——「发疯」的表达方式。「发疯文学」是网络段子文化衍生物之一。它与先前的「emo文学」「凡尔赛文学」类似,由为消遣而生的短句构成。这种互联网文体并无创作门槛,谁人都可参与,只需要一点机灵和包袱,便可加入其中。它们没有体裁要求或标准判定,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你自行捕捉并抓住其中的精髓。「凡尔赛文学」强调遮遮掩掩的优越感;「emo文学」以伤感emo为主题。相比之下,「发疯文学」的精髓似乎更难被概括——它不存在一个“核心梗”,其特征也无法笼统地说明。只能够大致强调出几个要点:饱满的情绪、蛮横的逻辑、合理又不合理的行文衔接……但在另一方面,「发疯文学」的精髓又几乎可以被总结成一个字:疯。在去年,「发疯文学」就曾在互联网上崭露过头角。它最初诞生于豆瓣,出自于一位网友极富感染力的网络评论。原梗正如其他任何互联网热潮一样。「发疯文学」于这样一段“传世经典”开始发酵,在多次模仿拷贝之后,形成了具有一定体量的网络文化。在最初的版本里,「发疯文学」仍保有原梗的大量特征。字里行间皆为怨气,无处不透露一股疯劲,让观者难以忽视,仿佛确实在直面一场歇斯底里的发作过程。也是因此,这时的「发疯文学」被频频用在催发货、网络骂仗之中。刚刚面临「发疯文学」的中文网络,很快便遭到了这一文体的冲击。但不出数个月,人们对此的态度很快就从“手足无措地应对”过度到了视若无睹,也正如其他网络梗一样,「发疯文学」在喧嚣过后留下的只有几张包浆梗图。任何气势汹汹的流行,都扛不过网络两个礼拜的信息流交替。但归于沉寂的「发疯文学」,却很快迎来了第二春。现在的网络集体发疯现场在近些时日,「发疯文学」又再度出现在网络之上,但和之前略有差别——如果说之前的「发疯文学」是在“发疯”,那现在的就是“真疯”。正如现实里的“发疯”不会有太多预兆,「发疯文学」的再度崛起也很难寻觅到具体缘由。但它的嬗变却不难被发现:人们不再试图营造之前那种微妙的失控感,而是大方体现自身的精神不稳定。以「发疯文学」当下的经典名段“人哪有不疯的……妈的忍不了了一拳把地球打爆!”为例来看,这一网络文体如今更注重「错乱的逻辑」「颠倒重复的语序」,以及一种「破罐破摔似的崩溃感」。在短短的几行之内,「发疯文学」的创作者们操控文字营造一种发狂的氛围。前一句或许在提牛肉拉面,接下来就是钢筋水泥。「发疯文学」想达到的效果,正是「发出这段话的人精神有问题」。人们试图强调「你疯我也疯」,用并不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精神状况多么如履薄冰。这场热闹的语言游戏,真实地反映着其受众群体的集体认同:普通的苦难已经不再稀奇,只有发疯才能引起注意。发疯文学衍生的表情包系列在校大学生和年轻社畜仍是发疯文学的主体受众。他们夸张地呼唤世界末日、感叹地球快要完蛋,他们用猎奇的视角与方式抱怨晨间八点的早课、被封校而限制的自由、始终适应不了的大人社会。尚未对痛苦麻木的年轻人们,用发疯强调自己的存在。这亦是一种属于新时代的“沟通方式”,人们通过如此的暗号彼此联结。这场异常热闹的话语狂欢背后,闪烁的是相同的精神内核。「发疯」在当今社会已经不是耻辱,而更近于一种压力之下的必然结局。人们合理化「发疯」,以戏谑而狂热的方式表达不满。在多次实践过后,「发疯文学」也被称赞“解压又实用”。这算玩脱的。如今互联网上的「发疯文学」,像是一声声被静音的电子呐喊。它被人们快速宣泄而出,随即又消失在网络海洋里,正如其使用者的情绪那般。手在键盘上打出的是“妈的死了算了“,面对屏幕的却是平静的面无表情。用「发疯文学」武装自己的人们,在短暂的“尖啸”之后大多还是会平静地生活。狰狞的文字之后,除去无奈与压抑,剩下的便是这种现代独有的洒脱——没关系,精神稳定一分钟已经很厉害了。
2022年11月5日
其他

为什么AI画不了美少女吃面?

AI画图是近期的互联网热点。随着技术的推陈出新,数个新型AI走上了台面。它们不仅能被普通用户触及,其展现出的实力也令人惊异。以至于在画师、设计者等群体内,一度开始出现了强烈的“被替代恐慌”潮。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代价之一,人类终有被机器取代的时候……——不过现在显然不行。尽管画图AI在最近的表现让人感叹其“无所不能”,但在多次尝试之后,大伙还是找到不少它露出的弱点。有意思的是,这些弱点都各有离奇之处。譬如早在之前,就有一些日本网友发现——尽管AI画图号称“能画尽天下事”,但实际上总会有难以避免的偏差。最经典的例子便是“AI不识三文鱼”:如果你试图让AI画「三文鱼」,那得到的画面大概率会是活生生的「三文鱼片」。哪怕输入的画面描述是「三文鱼逆流而上」,人工智能也很难画出一条完整的三文鱼在游泳,取而代之的则是输出「鱼片游泳」的猎奇景象。输入「三文鱼逆流而上」很显然的是,在一些AI的认知中,三文鱼便是天生一副肥厚味美的鱼生模样。输入「熊吃三文鱼」一遇到三文鱼,人工智能就明显变得不够智能。但这也算不上是BUG导致,而是因为在人类提供的图片数据库内,三文鱼的确总是以“尸体”的状态出现,很少展现它生前的模样。其实不少人自己都不知道三文鱼活着啥样。谷歌搜索“三文鱼”得出的结果几乎全是食物状态AI画图即使再智能、再强大、再便利,它目前所能做的,也只不过是「以人类提供的数据为学习素材、以人类的认知为基础,来尽可能模仿人类所期望的画面」。也是因此,现在的AI画图软件仍然会整出不少离奇的错误。它们大多同「三文鱼游泳难题」类似,原理上属于“有理有据”,外观上却看起来分外猎奇。而在日本的画师圈内,其实已经有人把类似于此的AI画图难题归类为三种:「萨菲罗斯游泳」「樋口円香吃拉面」「蛋糕和美少女」这就是如今人工智能不可攀越的三座高峰。「萨菲罗斯游泳」「樋口円香吃拉面」「蛋糕和美少女」……目前为止,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画图AI的克星,那只能非这三位勇士莫属。尽管它们第一眼都会看上去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其内核都十分简单且一致:都是AI画不好的东西。在这三位勇士之中,「萨菲罗斯游泳」是较早被发现的难题:萨菲罗斯是《最终幻想》系列中的经典角色。在最开始,一部分萨菲罗斯粉丝想用最新的画图AI描绘出他游泳的样子。结果却发现,无论怎么尝试,图里的萨菲罗斯都不肯下水,顶多站在海面上。身穿兜裆布、直立于海面上、不肯游泳的萨菲罗斯,一经被发出,很快激起了网友们的逆反心理。大伙纷纷开始接下挑战,通过各种AI画图软件进行尝试,得到的答案很明显:AI确实不想让人家游。这背后的缘由其实也不算难猜测——首先,作为非热门角色的萨菲罗斯,本身可供学习的素材就少。其次,正儿八经的「游泳」画面在日漫中也并不常见。所以即使强行调教AI,也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因为以大量人类画作为食粮的人工智能,在这方面无从模仿、学习。通过这一例子,被AI技术短暂征服的人们,又开始打起了精神,寻找着自己优于机器的蛛丝马迹。他们很快发现AI的另一个弱点——「蛋糕和美少女」。但这倒不是因为AI不会画,而是因为它理解的方向不太正常——在不久前,一位绘画爱好者尝试用AI画图构建出「美少女哭泣着吃蛋糕」的画面,于是采用「哭泣」「蛋糕」「美少女」作为生成图画的关键词。而他得出的成果是这样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猎奇画面,很快也在互联网上引起大量讨论,人们震撼的原因在于:虽然它看上去扑朔迷离,但也的确实现了使用者的要求——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网友们开始用同样的关键词加入尝试,试图弄清楚画图AI的脑回路。虽然仍未得出答案,但好消息是收获了大量离谱图。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此,「蛋糕化」已经变成了当代人的奇怪性癖之一。事情进展到这里,人们对于AI的畏惧与担忧已经消了大半。但「萨菲罗斯游泳」「蛋糕美少女」其实也只是打了个头筹,接下来的发现,才真正让人类将了AI一军:「樋口円香不会吃拉面」樋口円香出自《偶像大师闪耀色彩》,是一位知名二次元美少女。在近日AI作画爆火的期间,她曾荣登过日本推特热搜。而原因则是有人尝试用AI画一张她吃拉面的插画。按理说,对于当下的AI来讲,这显然不算是什么难事。樋口円香是知名角色,可供学习、模仿的素材众多,“吃拉面”也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举动,最后成图应该不会特别奇怪……但还真就特别奇怪。自「樋口円香手抓拉面暴风进食」的此图出现,ACG圈内再次兴起了一次作画热潮。人们一致发现,人工智能似乎不太想让这个女孩老实吃面。(其中最值得怀疑的一个理由是“在日漫图库里‘吃’这个行为可能比较容易和其他活动挂钩”。)在多次尝试后,网友们得出结论:这多半和角色无关,只是AI暂且还学不会“吃拉面”的画面表达。很多在我们眼中十分简单的事,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并非如此。比如怎么分清手、筷子、面条。为何有的东西能用手吃,有的不能。以及一些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在经历这几重猎奇画面的摧残之后,人们显而易见地发现:AI想要替代人类画师,目前尚且还需要努力。(但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但目前亟需关心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这个,因为在一些特殊的方面上,AI可能已经完全超越了人类……另附「爆乳大列车」: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用画图AI,人们把梗图“娘化”了个遍

AI」的产出物都或多或少有些奇怪的”成人感“。国内的网友们也紧随其后,很快也加入这场使用“二次元二向箔”的狂欢,将一些经典场景喂进AI的嘴里。在高科技的加持下,人人都有成为美少女的机会,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为什么美国人爱用手枪钓鱼?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钓鱼」都是个十分特殊的活动——它的趣味性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喜欢钓鱼的理由各不相同。譬如,对于有的钓鱼佬来说,收集好用的装备是最有趣的步骤;与此同时,又有人认为寻到不同的钓鱼点才最开心;而更多的钓鱼佬还是感觉,等待猎物上钩的过程是钓鱼活动的精髓……但虽说如此,其实大伙还是有着同一个共识:钓鱼最好玩、最刺激的步骤,还得是「与鱼博弈」。当鱼咬上钩,手中的钓竿忽然沉下几分,一场人与猎物的角力即将开始。短暂的数十秒间,谁输谁赢即将揭晓。没有人能抗拒这个过程带来的成就感。当然,美国的钓鱼佬除外。对于一部分美国的钓鱼佬来说,钓鱼这项活动明显更加省力。他们常常忽略掉“和鱼角力”这个最刺激的环节,选择随身携带一把手枪,创建新的钓鱼秩序:挂饵——抛竿——看漂——等鱼上钩——当场击毙。在一些枪支合法程度高的地区,这已经是不再新鲜的事情:手枪成为了钓具之一。在大鱼上钩之后,一些钓鱼佬不再试图用蛮力和对方较劲,而是选择用更高科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代变了!在最开始,这还只是极个别现象——只有当一些身形极大、或是别具杀伤性的鱼类上钩时,人们才会使用这类危险武器。但随着这种暴力操作逐渐风靡,持枪钓鱼开始成了最新潮的方式。就在两年前,油管上一位名为乔伊·安东尼(Joey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日本女团办「残酷人气竞选」,排名最低的成员将下海拍AV

“人气排名最末位的偶像,就要接受AV业界出道的惩罚”。对于关注成人向作品的人来说,这种剧情可能并不罕见。在大量以偶像团体为主题的作品里,“末位下海制”是常有的设定,因为它不仅冲劲十足,还带有一些只有虚构作品才拥有的刺激感。可如今这样的事情倒也真在现实里开始上演了。就在不久前,日本地下偶像女团「PLANCK
2022年10月1日
其他

为什么说「灰裤子是男人的黑丝」?

自社会来到了消费男色的时代,一些与众不同的新景象也开始在互联网上出现——男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晒照片时,不仅露的更多,穿的也更少,姿势也变得愈发曼妙。打擦边球这一行为,已经不再是女菩萨的专属。各路’男菩萨‘们,也开始逐渐走上这条路,他们大胆换上了各种媚女装束,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而就在近期,一个有趣的景象也逐渐从中诞生:一部分网络男神们,近乎在一夜之间都悄悄换上了灰色运动裤。如今的社交媒体上,西装、衬衣等装束都不再风光或吸睛,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灰裤之海。这是现在最流行的时尚理念:灰裤子,相当于男人的黑丝。大量的擦边球内容,正在现在的互联网上四处横行。它的精髓与长久之道,基本都在于“擦”这个字。人们想看的永远不是直击要害,而是遮遮掩掩、旁敲侧击。在以往的社交平台上,各路女菩萨深谙此道,她们总是穿上黑色丝袜,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展示它,或许再配上一句略显懵懂的“听说男人喜欢丝袜。”这是近年最盛行的纯欲组合拳,而它如今也被网络男菩萨们领悟。在如今的各大网络平台上,各路型男都不约而同收起了自己的潮装和西服,通通穿上了脚踏实地的灰色运动裤。他们同样表现出似懂非懂的样子,配文“为什么都爱小灰裤?”而这一行为背后的目的也十分明显:女人爱看。女人爱看灰裤,就像男人爱看黑丝一样天经地义,这两种装束都会刺激到观看者心底最原始的神经,但原理可能稍有不同——直男喜欢看黑色丝袜,可能有一百万种理由:因为神秘感、诱惑感、手感……而女人爱看灰裤,基本只有一个原因:它(相对来说)一览无余。一般来说,运动裤的剪裁都较为宽松,且材质较为亲肤,再加上灰色属于浅色系,所以一旦男生穿上灰色运动裤,有时会将下身的轮廓的透露的清清楚楚。搜为什么穿灰裤,百家号会说是因为“休闲帅气”,真正懂行的人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在近两年的互联网上,一些女网友不经意透露了这一事实,导致灰裤子的奥秘不胫而走,成了新的擦边球密码。现在,不少女色批都将这一服饰简明扼要地称为“男黑丝”。尽管性别凝视的双方开始逆转,但接下来的剧情却没有不同。“灰裤”成了“黑丝”一样的流量吸收器,正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成为火热关键词。女穿黑丝跳爵士,男穿灰裤跳街舞。人们把女人简化成“黑丝小姐姐”,也把男人简化成“灰裤小哥哥”。网友们各取所需,在互联网上满足内心深处的视觉欲。对一些男人而言,灰裤二字成了视频标题里的密码,无论内容是否有关,加上之后总有奇效。一位小哥穿灰裤蹦极就引来几千赞现如今,无论你在任何一个平台上搜灰色运动裤,首先跳出来的必然不是穿搭攻略,而是各式各样的软色情内容。在此之前,大伙以为海澜之家才是男人的衣柜,而到了现在,猛男的真正归宿还是灰裤。现在的网聊现况灰裤子老少皆宜,直弯都爱,在被发掘到其中可含的性意味之后,它顺利从被嫌弃的土直男单品化身成了男菩萨战衣。只不过对于刚启蒙的国内而言,灰裤大军对擦边帝国的征途还在半路……灰裤子的威力,其实早早就被欧美国家成功发掘。在海外,它甚至有个专属的季节。对好货、硬货的爱好,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是一样。早在十年前左右,欧美女流氓们就发觉了灰裤的妙处。尽管根据色彩心理学,灰色象征着更多特质,例如实用、脚踏实地、平静、专注……可一旦具体的线条被体现在路人的眼前,她们心里基本只会冒出那两个字……当他穿着灰裤子走过在欧美,灰裤早就成了男性的性感象征。女人们甚至为此发明了一个季节:灰裤季。灰裤季大约从初秋开始,入冬结束。在这一时期,青壮年小伙都会穿上自己起了毛球的灰色运动裤,走到大街上接受女士们的审阅。对于一部分女士来说,灰裤季正是收获的季节。每当秋风扫落第一片落叶,她们都会三两成群,开始寻找街上的灰裤男,像种植者在打量成熟的果实。当灰裤的季节来临而根据心理学来看,灰裤之所以如此让人兴奋,是因为人们会自动判断自己“偷窥了不该看的东西”:它出现在不合时宜的地点,未经允许地被观看者捕捉到,半遮半掩,藏头漏影,和黑丝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它还总是出现在会有剧烈运动出现的公众场所。相对来说,欧美女性更善于展示自己的真实欲望,她们对灰裤及灰裤季表达出的热情,让这种穿搭的“擦边”之力开始深入人心。和女孩的“成套内衣”一样,如果一个欧美男孩穿灰裤出来和姑娘约会,那他的内心想法就基本已经完全暴露。当你的crush没注意到你,是时候拿出法宝来了!当灰裤热进展到一定程度,它就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媚女标签,当你穿上它之后,会被社会各界认为默认接受女性凝视,接受来自姐姐妹妹们的眼神羞辱。事情愈演愈烈,以至于有部分女士开始“禁止男友穿灰裤出门”——她们大多在此之前曾认为“男人嫌自己女友穿的少”很离谱,直到她们自己的对象穿灰裤上街让人瞅个清楚。一位女网友在Facebook上表示自己想禁止男友穿灰裤出门,获得诸多赞同。最终在这种热情的情绪之下,“灰裤挑战”挑战也应运而生。所谓“灰裤挑战”,最初诞生于一个专门晒运动穿搭的推特话题「灰裤挑战」(#greysweatpantschallenge)。它当时只不过是直男们晒有关运动裤穿搭的场所,并无其他意义。直到在2016年左右,随着灰裤子在互联网上的走红,一些“天赋异禀”的男青年开始在这里晒自己灰裤下的“优势”。(不配图了,想看的自己搜)在男菩萨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这场灰裤比拼,毕竟一旦到了这方面,男人从不轻易认输。“灰裤挑战”这一话题很快成为猛男的狂欢,女人的寻乐之处。而正当雄竞到最热烈的关头时,一股清流也涌入了这一话题——一些男性或是“技不如人”,或是另有所图,开始是将各种庞然大物塞入裤裆,也加入这场挑战。他们像是在用这种诙谐讽刺的方式,讽刺灰裤潮流对男性的物化。“虽说越大越好,但只要是自己的就是宝。”而这也是如今灰裤精神的主旨——爱穿就好。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为什么福建的神明总坐飞机出差?

一条关于厦航的“段子”,近日在互联网上获得大量关注:当你打电话给航空公司称“要给神明订票”,其他航空公司可能会不明所以,但唯有福建的厦门航空会立刻明悟。一些懂行的福建网友也纷纷出来为此证明:在这里,神仙买票出行并不罕见。他们同时还透露了一个稍显震撼的冷知识:由于太常出行,诞生于莆田的神灵「妈祖」甚至还有自己订票用的身份证号码。现如今,乘飞机、坐高铁对神仙来说是日常事务——特别是在福建,无论你选用任何方式出行,都有一定概率发现,自己邻座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妈祖。当高科技出行和传统神明出现在同一个场景,对不了其中文化的人来说,很难不感叹这种奇异的冲突。但这种神奇现象,对福建人来说倒不算十分特殊。在闽台民间信仰文化圈内,其实早早就流行着类似的「神仙出差」制度。说起频繁出行的神仙,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妈祖」。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她被称为“海上女神”“天上圣母”。妈祖的信者认为,这位女性神明能使海浪平静、台风转弯、保佑平安,并以一位‘红衣长发女’的形象显灵。在福建地区,妈祖被普遍崇拜,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而在其他地区,她被大众所知晓的理由则是其表现出的“忙碌”。妈祖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出行的新闻,隔三差五总能出现在网络上。她时常乘坐飞机。像正常游客一样有自己的座位。还不时搭乘高铁。早在几年前,妈祖的这类出行新闻就曾引发过广泛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对普通人来说,“神像搭乘现代交通工具”的这一画面观感难免有些稀奇。但除此之外,人们同样讶于妈祖在出行时还“走了正常流程”——她在出行时和正常乘客无异,持有机票/高铁票和身份证。2017年,妈祖曾搭乘厦门航空远赴吉隆坡。在她的登机牌上,就印着姓名「林默」及身份证号「350321096003237001」。「林默」是妈祖的本名。350321-是福建莆田地区身份证的开头,09600323对应妈祖公元960年农历3月廿三的生日。这一事实曾在网络上引发不小震动,除了‘神仙的身份证号码’给人的离奇感之外,网友们同样好奇这身份证能不能拿来刷防沉迷、贷款额度。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倒并不是这位神仙在人间的真实证件。这串所谓的“身份证号码”,其实是妈祖信者所设定的一串虚拟号码。妈祖登上飞机,靠的是购买占座行李票。但出于对于神明的尊敬,航空公司会为妈祖等神明的神像专门制作出虚拟登机牌,并不会将其视为一件单纯的行李或物品。占座行李是指旅客为其购票而带入客舱的物品,多为易碎、贵重、无法交运及储存的物品随着各大神仙开始更多地搭乘现代交通工具出行,一套类似于此的“专业流程”在如今已经逐渐形成。如果你想携带神像出行,只要打电话给航空公司说明情况,对方大概率能心领神会。甚至会允许一同出行的信者们进行一些特殊的登机仪式。当然,截至目前,只有在福建省的厦门航空内能常见这种景象。因为只有在这个地区,妈祖等神明才常常需要通过出差、走动等方式来“执行公务”。在闽台的民间信仰中,代表神明的神像往往“坐不住”。在福建内,时常见到这种景象:一部分神像不在寺庙、祭坛里安稳放着,而是被信徒们抬出来,声势浩大地在街头展示,并在移动中接受路人们的祭拜。这种活动一般被称为“巡安”(或者绕境)。巡安是闽台宗教文化内最普遍常见的活动。它代表着“神明巡视辖区”,指的是信徒们恭请神明的神像在周遭出巡,借此驱邪压煞,祈求平安。早在1997年,福建的湄洲妈祖金身就曾巡安台湾102天,引起万人空巷级的轰动。这次巡安期间,妈祖的行程横跨南北,超一万余里,经过19个市县,引来超千万人膜拜。在同样广泛信奉妈祖的我国台湾,如今每年仍有为期九天八夜、来回路程达340公里的「大甲妈祖出巡绕境」活动。在闽台民间信仰文化中,神像是民间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存在。除去最主流的信仰「妈祖」之外,诸如陈靖姑、保生大帝等神明的塑像也常常需要四处“走动”“出巡”。陈靖姑的巡安活动这些闽台神明大多原为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在死后被逐渐神格化,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在信者的眼中,他们不会过于具有神明的威严,其神像也并非「凡人不可触碰」,而是能游历四方,关爱信徒。在普通人不太了解的地方,以妈祖为首的闽台神仙们其实远比你想象的忙碌。他们周游四方,处处赐福。现代交通的便捷,才让神明们的高科技出行得到关注。但实际上在航空条件并不发达的年代里,人家还是照走不误。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短途出差”并不是闽台神仙们的全部出行理由。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类似于“劳务派遣”一样的习俗。在人们常看的“妈祖坐飞机”的新闻中,有相当一部分情况是因为妈祖要「分灵」外地。所谓「分灵」,是妈祖等闽台信仰文化中极为基础的一种习俗:每当地方新建庙宇、或是小庙想求新的神力,信徒们都会到历史悠久的大庙里去求神明「分灵」,并在特殊的仪式过后,接回一尊新塑的神像。这「分灵」而来的神像被视为大庙里神明的分身,灵力并无差异,但前提是需要每年“回娘家”一趟,来补充灵力——这一般被称作“进香”(或刈火)。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即是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湄洲妈祖庙,它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是妈祖文化的起源地。世界上其余地方的妈祖神像,皆由此处「分灵」而来。这里的妈祖神像,被普遍认为是’正身‘。信徒们认为,越直接从正身上「分灵」,就越有威信。也是因此,妈祖信仰者往往会坚持不远万里前来福建,请妈祖坐飞机「分灵」回去,这也是厦门航空总有神仙坐飞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妈祖「分灵」不仅去过尼日利亚拉格斯中非第一村。还到了智利、菲律宾等地。截至目前,湄洲妈祖庙「分灵」出去的神像近万尊,遍布47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妈祖通过海陆空各种途径驻扎到异国他乡,形成了一个以福建湄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信仰网。仅分灵到我国台湾的妈祖庙,于近日就有超2000座。与此同时,这些外派的妈祖们还会定期“回娘家”探望。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有了如今的景象:以妈祖为首的神明们常常围绕福建,进行频繁的往来出行。他们不断“出差”、“迅游”、“驻扎”,远赴异国,只为身在外地的信仰者们提供心理慰藉。许多人同时认为,这种行为虽说关于民俗信仰,但又不仅限于如此。「分灵」等程序,暗藏着的是人们能与故土血脉相连的期望,以及对原乡故国的眷恋——“毋忘祖根,毋忘故土”
2022年9月10日
其他

网络用语的渗透,体现在小学生的试卷上

几乎每个人都在上学期间做过同样的事:在面对写不出答案的考题时,拿出自己最后的底牌——「胡写」。胡写是纯粹的碰运气行为。在面对无法处理的难题时,学生们会下意识填上自己认为最可靠,乃至最顺口的答案,尽管它实际上与正答差上十万八千里。他们中有的人实现了单车变摩托,有的人却因留下过于离谱的答案,成为了千古笑料。类似的“小学生离谱答案”,一直以来是互联网上的热点之一。孩子们的种种“急中生智”,总能让人们回忆起自己曾在考场上绞尽脑汁的过往时光。但在近些年开始,情况却变的略有不同。在大量「胡写」的案例中,一种特定的答案类型开始更频繁出现:网络用语。在数年之前,学生们在试卷上胡写乱填时还没太多心理压力,因为最严重的后果不过是遭到班主任痛批。但随着善用网络的90后成为教师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们还要面对新的压力:自己写下的离谱答案,有可能被老师发到网上吸引注意。在豆瓣上,就有个名为「那些年我改过的卷子」的小组。在该小组内,作为组员的老师们会不时贴出自己批改到的奇葩卷面与作业答案。它们大多诞生于绝望的学生笔下,一部分出于滑稽的疏忽,一部分出于纯粹的敷衍。这些答案大多有着调剂心情、治愈低血压的神奇效果,也让该小组自2018年开始繁荣建设至今日。而从近些年老师们发布的大量帖子中,一个趋势开始变得逐渐明显: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开始出现在了学生们的试卷上。在面对解不出的难题,或是不充足的作答时间时,当下的学生们仍然会选择胡写乱写。但在他们的这些随性作答中,诸如“666”等网络口头语开始不再罕见。根据当下各大网络平台的流行趋势,学生们开始熟练在卷面上应用起了这些热梗。就在近段时间的组内,一位组员老师还曾发帖提示学生们“不要用网络词汇”。原因是自己的学生在为「舔」字组词时,组出了一个「舔狗」。有趣的是,这一现象并不只有一例。「舔狗」一词作为当下最新,且已被普遍接受的网络词汇,正在被小学生们频繁使用。一是因为“舔”字实在不好组词,二是因为「舔狗」一词过于深入人心。在互联网词语无孔不入的当下,一些词语早就刻在了网民的DNA里,对学生来说自然也不例外。这也导致了如今的景象:哪怕只是试卷上的胡写乱写,也正在随着时代一同变化。“厉害”的同义词是“666”。“无微不至”可以解读成“没有微信的地方不要去”。一部分学生或许是分不清网络词语的使用环境,总能在组词造句的环节给老师们造成精神上的痛击。在这之前,老师们还会担心孩子们思维不够活络。但放在现在,他们更担心学生“太懂网络”。时至今日,“太懂网络”的学生总能给老师造成意想不到的刺激。在2020年左右,一位00后学生就曾因自己的一份试卷而在互联网上成名。这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满分作文或拥有格外独特的笔迹,而是因为他近乎在所有的填空处都写了“奥利给”。类似的“奥利给”狂躁成瘾型学生,在2020年左右最为常见。这一网络用语诞生于2016年,并于2020年被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选为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但随着一代代更新的网络用语前仆后继地出现,“奥利给”便不再被挠头的学生们所青睐,他们会一次次转战下一个目标——其中的道理十分简单:即使在试卷上瞎编,小孩们也要十分固执地跟上潮流。一个个流行语在网络上更新换代,而在小学生的试卷上,情况也是同样:在“勇敢牛牛不怕困难”流行的年代,它是小学生的造词库新素材。自“打工人打工魂”开始出现,作文里也多了新素材。当“你是我的神”在短视频成为热点后,它便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各种作文里。自填满“奥利给”的学生之后,更有人走上狂暴使用“双枪会给出答案”的求学路。学生们会比成年人更常使用“栓Q”,更爱在生活中使用各种互联网热梗,正如当年的90后执着于火星语。只是区别在于,相较数十年前有限的“偶”“GG”“MM”“醉了”,当下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在网络上,人们围绕流行语展开一场场热闹的语言游戏,学生们也加入其中,并把自己获得的成果展现在试卷里。在全民上网的时代,网络用语的这种普及与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人们把事件、现象浓缩进结构无线简化的网络语句中,在传播、互相模仿的过程中寻求宣泄与共鸣。而最年轻、最具学习能力的学生们则成了最热情参与的群体,他们重复着这些语言的空壳,作业本上的热词换了一批又一批。这种网络用语在学生群体间的爆炸式流行,如今时常被更年长的成年人诟病。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老师们的交流求助也逐渐开始聚焦于“怎么引导学生正确用语。”他们较为一致地表示,自己班上的孩子因受短视频平台影响,总是“跟风玩梗”。类似的话题,在互联网上一直有着巨大争议。有人认为,网络用语的惯用会消解文字的严肃性,让青少年的表达能力退化;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必将到来的文字革命。人们对此的仅有的意见一致只有“让家长正确引导”,但如何“引导”对大部分人来说仍然是个谜。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这似乎是不断轮回发生的事。在这之前,是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蓝瘦香菇”“十动然拒”;是曾被痛批的“屌丝”“神马”“伤不起”;是琳琅满目的非主流火星语。在这不断诞生新事物的世界里,每一代学生也都是薛定谔的年轻人——只有长大后才知道,自己究竟会不会是被“网语”弄垮的那一代。
2022年9月5日
其他

博士生把「看正太漫画打三个月手冲」的体验写成论文,引起学术圈地震

近日,一位曼彻斯特大学的博士生发布了一篇论文,让整个欧美学术圈都陷入了震动。而个中原因,倒并不是因为这篇论文有着卓越的成果,而是因为这位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和调研手法有些过于超前:为了研究“日本亚文化漫画粉丝的欲望”,他收集了大量日本漫画,花费了三个月进行了一场基于自身的实验。而实验的内容,则是——对着日本正太漫画打了三个月手冲,随后记录每一冲的心路历程。而自这篇雄文被发掘之后,不仅这位博士生被冠以“手冲博士”的称号,整个学术圈也都陷入了热络的讨论中:人们先是被论文的内容所震撼,其次则开始质疑这合不合理——甚至合不合法……这篇离奇的手冲论文,正在引出欧美学术圈的黑暗一面。《定性研究》是一本国际期刊,致力于交流人文科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于今年4月26日,其上刊载了一篇有关日本亚文化的论文,作者为一名曼彻斯特大学的博士生,卡尔·安德森(Karl
2022年8月23日
其他

穆斯林女孩,黑袍之下的Cosplay

Cosplay是一种由ACG文化衍生的特殊艺术——为了表达对虚拟作品的热爱,人们画上妆容,穿上定制的服装,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相较其他艺术活动而言,Cosplay的门槛并不高,它更平民化、更属于大众。对于爱好者而言,即使在成本极低的条件下,一场出色的角色扮演也能被完成。因为这种活动的主旨几乎只有一个:模仿虚拟的角色,并展示自己的身体。但即便如此,这个门槛对于一部分人群来说仍然触不可及。部分国家内的穆斯林女性,就一直被认为与「Cosplay」无缘。在一些伊斯兰国家,她们都被要求尽量遮蔽自己的身体:于要求较严的地区,女性需要用黑袍盖住全身;于要求较宽松的地方,穿戴遮住头发、脖子的头巾则是基础。在这种限制下,玩Cosplay对这些女性而言便成了一种奢望——直到一种名为「头巾Cosplay」的玩法开始出现。所谓「头巾Cosplay」,是一种穆斯林女孩们发明的“阉割版”Cosplay活动:她们把角色的cos服装修改为符合教义的“保守版”,并将头巾塑造成发型,借此替代自己不应露出的头发。在不触碰宗教戒律的条件下,女孩们尽可能靠近幻想中的模样。把桎梏转化为创意的一部分。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活动,在近几年间正飞速发展着。和一般的Cosplay爱好者相比,穆斯林女性为这项活动要做的准备显然更多。除去基础的化妆造型之外,她们还需要穿上能包裹住全身的保守版cos服。而最重要的步骤,则是给头巾(hijab)做造型——将其捏出褶皱,模仿成头发的质感。头巾(hijab)是穆斯林女性最常见的宗教着装之一。尽管目前为止,只有伊朗和阿富汗地区强制要求妇女佩戴头巾,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出于体现信仰、保护人身安全等目的,穆斯林女性还是需要日常佩戴头巾出行,不在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脖子及头发。她们自幼就被教导保持“端庄”,看护好自己的身体隐私,以避免对他人产生性吸引力。但这些女孩仍然有着「追求美丽」的天性。也是因此,佩戴头巾的穆斯林女性们逐渐开始通过各种隐秘的手段来装点自己的外表,如增加饰品、根据衣着来搭配不同颜色的头巾。于这种头巾时尚的潮流之下,在2010年左右,一种“未曾设想”的活动也应运而生:头巾Cosplay。(hijab
2022年8月8日
其他

英国警察因为打不过天鹅,被集体送去上培训课

近日,英国格洛斯特郡警察局的官方账号发了一条推特,自豪地表示:自家警官刚刚上完了「天鹅控制课」,而这意味着,这些接受教育的警察们以后可以更好应对关于天鹅的紧急突发事件。对其他国家的人而言,这一宣告看起来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但对英国人来说并非如此:此事很快被多家当地媒体报道,不少英国网友都对此连连称赞,感叹“咱的警察终于能治一治天鹅了”。很显然,不论是英国居民还是警察,都对天鹅这种生物早有怨言。而之所以如此,则是源自于天鹅这种生物在英国的特殊地位——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天鹅是优雅与纯洁的象征,它形态妍美,生性温和,它是美丽的化身,是湖中的精灵……但英国的天鹅除外。根据英国的法律,任何在国内公开水域未标记所有权的天鹅(泰晤士河部分地区野生天鹅)都属女王本人所有。而如果有人伤害这些属于女王的天鹅,不仅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甚至有可能会因涉嫌盗窃和刑事损害而受到起诉。在这样的规定之下,英国居民对天鹅的态度往往十分敬重,不敢妄自伤害或接触。但这也导致了英国境内天鹅的性格变得日益恶劣。它们横行霸道、为所欲为,长期霸凌着可怜的英国居民们。又因忌惮法律和无力反抗,人们在被天鹅欺负之后,基本上只能找警察进行求助。但英国警察面对天鹅时其实也没什么办法,他们也因此长期被英国人诟病”无能“。直到如今,「天鹅控制课」不负众望地出现——这或许能成为打破英国天鹅霸权的一缕曙光。而在这背后,则藏着一部充满血泪的人与天鹅抗争史……未被英国天鹅攻击过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出这种生物的强大战斗力。如果用比较的方式来说明,那它们可能相当于国内的乡村大鹅:能脚踩村口大黄狗,嘴啄小孩后脚跟,无组织无纪律,无道德无底线。并且是受法律保护版。英国人虽然打心底里喜爱这种生物,但另一方面,他们其实已经苦天鹅久矣。在英国的新闻网站上,天鹅袭击人的消息已经屡见不鲜。这种鸟类会长期出没于靠近水源的小道附近,时不时会对着软弱无力的人类展现自己的威严。天鹅袭击了英国威尔士的两名慢跑者。总的来说,英国的天鹅基本上快把「十宗罪」都给攒够了。它们无所畏惧。在法律的保护下,天鹅鲜少受到被害者反抗,也因此对人类毫无惧意。作为一种领地意识极强的动物,天鹅会对任何闯入自己领地的生物进行暴力驱赶。这也导致它们成了英国水上运动爱好者的最大危险来源之一。在英国,就多次出现划船爱好者被天鹅弄下水的社会新闻,甚至曾有人因此不幸溺亡。它们不计后果。如果你在英国的水域里和它们对上眼,那基本上只有祈祷并逃跑这一条路可选。尽管在各类艺术作品的包装下,人们心里已经给天鹅镀上了“优雅温柔”的印象,但在现实之中,这种鸟类通常有较大攻击性,它们体型大、重量重。在英国本土,甚至有「天鹅能会打断人类胳膊」这一历史悠久的传说。它们毫无鹅性。在英国北安普顿一处住宅区内,一只天鹅曾在五年间持续骚扰当地居民:不断啄门,甚至有时能“敲门”三小时以上。以至于当地人称它为反社会鹅。更恐怖的是,这种“反社会倾向”已经开始在英国天鹅种群中逐渐蔓延:在剑桥大学的剑河上,一只名为Asbo的天鹅就因为在三年间对人类不断实行恐怖袭击而臭名昭著,以至于当地水道管理部不得不申请紧急许可证,以将它从城市区转移。之后人们发现,Asbo的后代也遗传了这种反社会性格,会对人类进行无差别攻击。它们时刻挑战人类的道德法规。在英国某所大学内,一只天鹅频繁袭击在校学生,迫使校方在路边装上围栏以保护人类。而根据被袭击学生所称,这只天鹅似乎对印度学生有更强攻击性,疑似为种族主义者。它们在英国皇室的庇佑下,长期“压迫”着人类。天鹅这种生物,固然值得人类的喜爱与保护,但它们之中这些属于小部分的恶天鹅,却能给英国人带来无尽的困扰。在科茨沃尔德的一个小村庄内,一些居民就因天鹅攻击而苦不堪言。有两只天鹅把这里当作自己的领地,骚扰车辆,破坏居民财产,甚至袭击儿童。一位五十多岁的当地居民曾表示:“可怜的邮递员每天想送东西都得经历一场恶战,我甚至曾经看到天鹅和一位手持拐杖的老人打架”又由于天鹅受到法律保护,所以这些居民的唯一的反抗方式是用轻型无杀伤性武器。这也是不少英国人共同的困境:只能挨天鹅打,却不能还手,顶多摇人。但问题在于,人们摇来的英国警察,其实也对天鹅没什么办法。2007年,英国曾上映一部名为《热血警探》(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养宠人士入侵情趣用品店,买束缚手铐只为给狗洗澡

一些网上情趣用品店,最近经历了一场浩劫。而原因则是——一些买家表示要给自己的「宠物」购买情趣用品。对于见多识广的情趣用品商家而言,这似乎看上去没什么毛病。但问题在于,这里的「宠物」是指货真价实的宠物——譬如猫猫狗狗(而不是大伙现在想的那种)。当然,虽然这件事咋看之下有些变态,但它实际上也没有变态到那个地步。虽然他们为小猫小狗买情趣用品,但干的可都是正经事……R15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体验感都在逐渐提升,床笫之事自然也是同样。放在几年前,夫妻之间要是想玩点刺激小花样,采购相关用品时就得花上半天时间。但现在的时代大不相同。情趣用品的品类开始百花齐放,且设计的越来越富人性化。光是关于“束缚”这种健身小游戏,可供挑选的玩具就有不少。近些日子,一种极为便利的情趣道具就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吸盘式手铐。这种小道具,一头是吸盘,一头是束缚手带。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来说,属于居家活动必备良品之一。配上商家另附的美女图片,不少人看了之后都起了歹心——吸盘可以牢固地附在墙面,用作固定;束缚带可以套在任何部位上,保证对方无法抵抗……它方便,快捷,安全,私密,不易造成伤害,且效果出众。那它……可以用来给狗洗澡。一部分极具创意、智慧过人的买家,在购买这款产品后很快发现了这一点。我们仍未确定这些先驱者们,究竟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发现了这一点,他们也并未交代自己的心路历程,但通过这些人言之凿凿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它确实有用。给狗洗澡,对于养宠人士来说一直是头等难题,眼见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少狗主人都闻讯涌进了吸盘手铐的店铺内,发出满含欣喜的问询。他们都是洗狗困难户,在发现这款情趣用品的妙用后都如见了救命稻草。尽管一些店主被问得有些措不及防,但也拦不住宠物主人们的热情。在先驱者们的带领下,一些人抱着尝试的心态购买了这类情趣用品,然后初获成效。随着前方捷报频传,越来越多的宠物主人开始涌入情趣用品的网络商店。根据他们的反馈,情趣手铐最为适合中小体型的动物。在给猫猫狗狗洗澡的时候,这种道具可以让小动物们不再难以控制,且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以往的情趣手铐买家秀区域内,往往都是清一色的默认好评,偶尔会有一两条遮遮掩掩的使用感评价。但自从宠物主人发现了这一新大陆,原本清冷的这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晒着自家宠物被束缚着的图片,交相讨论着这款情趣用品有多么好用。这是情趣用品店未曾经历过的繁荣景象。尽管一部分店主并不怎么开心。众所周知,宠物用品一直是溢价较高的商品类型,任何东西只要挂上“宠物用”,那价格往往会翻上好几倍。而自从人们发现情趣用品的这一妙用之后。越来越多的养宠人开始探索这片未知且富饶的神秘领域。截至目前,各大情趣用品店都被满怀热情的猫/狗主人们攻陷。他们不断地向一头雾水的商家们追问:“七斤的柴犬能用么”“猫能用么”……放在以往,店主们需要应付的问题大多是“成年人能挣脱么”,而现在,大伙清一色地发问“猫套哪合适“。而且这样的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养宠人们开始不再止步于情趣手铐,甚至盯上了情趣内衣……虽然这很离奇,但也离奇有效。现在,养宠人的淘金行动还在继续。我们并不能判断接下来这些宠物主人又会盯上什么情趣用品,但无论对商家还是他们来说,这一现象其实也算是个双赢的好事——虽然给狗买手铐和镂空裤衩这些事看上去还是有点怪,但其实它也是出于人类对于家养宠物的关心、关爱。更何况,「给宠物用情趣用品」这件事,倒也不是头一次了……R18尽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如此:情趣用品和宠物用品之间,冥冥之中总有一种微妙的联结。这事或许也挺好解释。长久伴在人类身旁的宠物们,天天盯着主人的一举一动,所以会下意识地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你爱吃的,我也爱吃;你爱玩的、我也想玩;你爱用的……那我也喜欢。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就发现了情趣用品可以「正确」使用在宠物身上的这一事实。震动按摩棒就是最早沦陷的一批。在前几年,就陆续有爱猫人士发现了这个撸猫奇宝:作为情趣用品的震动棒,安全、小巧、静音、温和。在给猫按摩这方面,它可能是最管用的道具。而且不仅如此:按摩棒还能治之以恒地发出震动。就这点来说,市面上的大部分猫用玩具就都落了下风。不少养猫人都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比起满头大汗挥舞逗猫棒一小时,往地上扔个跳蛋、按摩棒其实才更能收获猫主子的欢心。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些养宠人对采用这种「小玩具」多少会感到有些难以启齿。但随着人们思想逐渐进步,大伙变得更加豁达:“情趣用品”只不过是一个商品定义,物品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你怎么使用它。更何况用情趣用品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随着人们逐渐看清这一点,更重量级的情趣用品也开始走进宠物圈。譬如假阳具。(下文简称为「逗人棒」)而如果说震动棒是猫的高级按摩器,那「逗人棒」就是宠物狗的上等玩具。请不要误会,这并不是人类强加给狗狗的恶趣味,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狗狗主动选择了这种成人用品。正如我们所知,宠物犬都需要磨牙玩具,特别是棍状的、柔软的、可用来做抛接游戏的。而「逗人棒」恰好完美符合这些要求……一对来自美国的中年情侣,就曾在网上描写过自家宠物对于这种成人玩具的非凡热爱:他们收养了一只4岁的拉布拉多犬,但这只拉布拉多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因此总是破坏玩具。直到它找到了家里的「逗人棒」。这便成了这只狗狗最爱的玩具。为此,这对情侣每天不得不花半小时以上的时间把这玩意抛来抛去,以让它能快乐玩耍。一位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女士也曾有过类似的烦恼:一天晚上她回到家,发现自己家的狗捧着「逗人棒」咬得正欢,甚至表现得比她自己还更喜欢这种道具。当然,这显然也是一种情趣用品的妙用。但对养宠人来说,它其实算得上是双刃剑。R20用情趣手铐洗宠物,给狗狗穿开档内裤,用按摩棒撸猫……这些都可以说是人类的急中生智,称得上是“正向使用”的典范。但有些情况下,事情就不会那么美好。虽说把情趣用品给宠物用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它也有不少负面影响。之前就有这样一个惨剧发生:一位焦急的狗主人带着自己的罗威纳犬来到兽医诊所,在一番治疗之后,罗威纳犬在众目睽睽之下呕吐出了一个粉红色的震动器。(预警:有狗狗呕吐场面)此刻除了提心吊胆的主人松了一口气,其他人都陷入了沉默的状态。这也是并不建议大家频繁采取这种妙用的原因——因为倘若真的不幸出了什么事故,作为主人的一方可能不太好向兽医解释。一位身在多伦多,曾在宠物医院急诊室有多年经验的兽医伊丽莎白迈尔斯博士曾表示,她从2003年开始为宠物进行急诊治疗,其中有25%都涉及到情趣用品——狗吞下硅胶制品,猫因为咬了廉价成人玩具而中毒,小狗啃振动器时遭到电击……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仅小动物要受到伤害,人也得遭遇一次社死。毕竟动物们并不理解人类的社会秩序。近几年,就频繁有宠物主人上网抱怨自己的悲惨遭遇。他们好好地带着宠物狗遛弯,结果自家小狗不知道从哪叼出来个硕大的情趣用品,招摇过市,追也追不上。一位女士曾带着自己的可卡犬在海滩上遛弯,回家后就在网络上分享出自己的恐怖经历:她的可卡犬在散步路线上捡到一根「逗人棒」,随后还讨好地放在她脚边邀请玩抛接游戏。当这位女士尝试夺回的时候,狗狗却以为游戏开始,叼着跑远了。类似的事故,已经在网络上屡见不鲜。在网络上搜索“狗叼假阳具”“猫咬震动棒”“宠物吃钢塞”,能搜出成百上千的结果……而亲身经历者无不字字泣血,含泪惋惜自己为何当初不把东西收拾好。总体而言,想用情趣用品给宠物整点活并非不可以,但一定要更加注重安全问题。以及,最好还是给毛孩子们买新的……
2022年7月13日
其他

欧美玩家开始要求《原神》多加黑人

多平台游戏《原神》已于全球上线了将近两年。作为一款国产作品,《原神》有着庞大、稳定的海外玩家市场。而就在近日,一些海外玩家通过解包等方式,提前获得并泄露了几张该游戏尚未发布的原画图,内容为即将推出的几位新角色。“提前泄露”对于任何一款游戏而言,都属于是难以规避的小事故。但这场泄露,却在海外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而究其原因,倒并不是因为这些角色的外型太过出挑。和该游戏的其他角色相比,它们甚至称得上是中规中矩的设计——但这反而成为了引起波澜的原因之一:海外玩家们认为,这些角色都“不够黑”。现在,外国玩家们开始声讨《原神》的制作公司米哈游,要求他们把这些虚拟人的肤色调暗点,以增加「多样性」,或是增添一些黑皮肤角色。因为对此感到不满,外国玩家们甚至开始把原画图上的角色肤色涂黑,进行“再创作”。甚至发起请愿,乃至抵制《原神》……而这场风波,就发生在不久之前。在社交网站推特上,一位博主发布了《原神》泄露出的新角色原画图,这些角色均属于该游戏尚未发布的新地图“须弥”。“须弥”是《原神》的第四张地图,在这款开放世界游戏中,每张地图都有自己独属的风格,且均取材于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结合多种信息和画面预告来看,玩家们普遍认为,“须弥”是基于阿拉伯、埃及、和印度文化的。也是因此,人们对这个有异域风情的新区域及其所属角色都颇感期待。但当海外玩家们看到“须弥”泄露的新角色时,情况却急转直下。角色泄露图以往,在这种角色泄露的相关推文下,玩家们的反馈大多都是“想拥有”等回复。但在这次的评论区里,最高赞评论则是“地域文化的‘白化’开始了”其次则是预言这次的设计会被批评为“种族歧视”。果不其然。随着新角色的泄露图被越传越广,争吵如期而至。有大量玩家指出,这些角色都「太白了」。所谓的「太白了」,是指这些角色的肤色——他们还是采用该游戏之前的一贯色调:经典的动漫式白皙。在任何二次元作品中,这种肌肤色调基本已经是标准配置。但此次的问题在于:这些角色所属地区“须弥”取材地(阿拉伯、埃及、和印度)中,明明有着大量有色人种。取材自有色人种构成的地区,制作出的“代表性角色”却是清一色的白皮——在欧美玩家心中,这已经涉嫌「种族歧视」,有明显的「白化」倾向。“白化”(whitewashing)是近数十年欧美较为注重的问题,多在影视行业中出现,指的是影视作品「只用白种人演员」或是「白种人演员扮演有色人种角色」等现象。人们常常批评这种现象是在无形中掠夺、侵占有色人种的地位以及文化,会把除白种人以外的人群在大众印象中抹去。近年在《奇异博士》中,白人演员蒂尔达·斯文顿就因扮演亚洲人角色“古一法师”而被指涉嫌”白化“。而对于“白化”的抵制,如今也延展到了游戏行业。此次《原神》的新角色就成了欧美人的抵制新目标。在社交媒体上,玩家们开始讽刺米哈游完全就是“设计了个颇具异域风情的壳子”。然后壳子里面套着个白种人。作为一款囊括多种文化元素的开放世界,《原神》在他们眼中“缺乏多样性”。批评开始进一步加剧。在不满之下,欧美玩家开始对这些尚未推出的角色进行了“二次加工”。他们把图中角色的肤色调得更黑,认为这是更加适宜“须弥”地区的肤色。乃至进行了重新绘制。到了最后,甚至有人在欧美请愿网站上发起活动,呼吁要求中国游戏《原神》把角色弄得更黑。81人参与此时一度成为了欧美游戏圈的热点新闻之一。单单凭几张泄露图,整个话题就升级到如今这个地步。对于出海的国产游戏《原神》而言,这其实并不能称得上奇怪。关于这款游戏的角色肤色,欧美玩家一直颇有微词。尽管在《原神》内,已经有了几位皮肤较黑的角色。但和肤色白皙的角色相比,他们在游戏中的占比量过小,导致游戏一直在多样性方面而遭到批评。与此同时,不多见的黑肤系角色中,一位名为辛焱的女角色还在剧情中被评价为“看起来凶恶”。结合之前该游戏曾因参考土著舞蹈而被指“不尊重土著文化”的事件。《原神》在设计游戏内怪物的时候参考了土著人的舞蹈,一位自称是土著人的网友发文表示“看到后感到很伤心,感觉自己的文化被侮辱取笑了”。在欧美就曾就这些问题,爆发过一场因涉嫌种族歧视而“抵制原神”的活动,并一度登上各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在诸如此类的话题叠加之下,关于肤色的争议,已经成了《原神》玩家群体内部的敏感话题之一。以至于到了“一碰就炸”的程度。在不久前之前,还有这样一件事发生:一位日本画师画了《原神》中的一位角色,因为肤色画得太浅,篡改了人设,最后被围攻到道歉。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几位“十分白皙”的新角色的登场,就彻底引燃导火索,这才造成了如此的局面。现在,关于这些虚拟人物肤色的话题,已经被推到了政治层面。一部分过激的欧美玩家开始称米哈游为“种族主义”,不在乎黑肤/棕肤人种的玩家,游戏缺乏多样性。有位玩家甚至列出肤色表,希望借此警告米哈游——“世界上还有其他这么多肤色”。但在这之中,也有一些本身就是中东籍的《原神》玩家出面表示:其实他们国家内皮肤白皙的人也有不少,而且当地玩家其实并没有很在意这些角色的肤色。但作为“当事人”的他们并没有成功叫停这场争吵。反而激发了新的说辞,譬如:即使和中东白色人种相比,这些角色也显然太白了。随后,又有人解释称“有可能游戏设定里‘须弥’地区紫外线弱‘”(毕竟这里是虚拟世界),同样也被反驳“再弱也不会白成这样”……诸如此类的谈论,让这场在虚拟世界里探求真实感的拉锯战仍在继续……当然,也不乏有欧美玩家已经对这些有关游戏内政治正确的争议感到厌烦——他们不理解为何会有人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远在中国的游戏厂商米哈游。更让他们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二次元游戏里的肤色问题能吵成这样。毕竟对于普通玩家而言,趣味性才是判断一款游戏的金标准。但在当下,显然人们关心的还有更多:至于这场肤色之争会如何落幕……应该就不用时间来证明了,因为已经有人提前做出了比较靠谱的预言。
2022年7月5日
其他

程序员坚称AI「有人格」之后,欧美人开始呼吁“AI的命也是命”

Applications),正如其名,它的功能为「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回答和写作」。简而言之,LaMDA就是一个聊天机器人——高级版,它能就各种不同话题进行自由顺畅的对话。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为什么全球都有谚语说「医生怕苹果」?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几乎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谚语。无论你是哪个年代生人,大概都被这句话磨出过耳朵里的老茧。它的存在,间接使得苹果成为人类心中最可靠的水果种类。人们对其深信不疑,这行文颇具韵律,朗朗上口的短句,已经变成近乎魔咒一般的存在。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千百遍地将它传唱。而众所周知,一句话——哪怕是谎言,只要重复足够多遍,那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真相。“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也是如此。只不过,人们理解的方向有些偏——现在,“苹果能驱逐医生”这件事,已经跳脱出谚语的范畴,成为这世界中的一条因果铁律。“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尽管大部分人都是听着这句谚语长大的,但很少有人去深究它的出处。原因之一是,这魔咒听起来太过顺口,且内容颇具民俗气质,让听者会下意识认为,这是近几十年来,不知从哪个村庄里流传出来的顺口溜。但实际上,这句话要诞生在更早的时代。早在1860年2月,就有一本英国杂志记录了这句话的原始形态。它当时还仅是属于英国彭布罗克郡当地的谚语,内容也和当下有些不同:“吃完苹果就睡觉,医生没钱买面包”(Eat
2022年6月12日
其他

用伟哥、蟑螂和臭气弹,几位侠客对印度诈骗团伙进行了正义制裁

二十一世纪科技时代,“电信诈骗”无疑是人类最嗤之以鼻的犯罪:不知廉耻的行骗者们躲在电话线另一头,用花言巧语骗取信任。他们以不懂网络的中老年人为目标,无底线地掠走无辜者的积蓄。这些电话诈骗犯们甚至不需要现身,就能给一个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没人不恨他们,可惜受害者们却很难拿他们如何。这是因为,大多数的电信诈骗都是跨国作案。在国内,大多数诈骗电话都来自于东南亚。而对于欧美国家而言,印度才是电信诈骗的最大产业园。根据美国在去年发布的报告中显示,在仅一年的时间内,印度的电信诈骗犯就从欧美国家窃取到近200亿美元。但由于印度的诈骗团队专业且组织严明,同时只搞跨国作案,美国警方对此束手无策,受害者们更是苦不堪言。直到几位侠客出面,用魔法手段对他们进行了制裁——就在不久前,一家印度诈骗集团的办公室内,接连迎来了数次不明物袭击,它们分别是臭屁气体、蟑螂、老鼠,甚至还有伟哥……这是几位YouTube博主花费大量心血才完成的正义审判。虽然并没有造成太大杀伤力,但效果斐然。而这场看似有些孩子气的袭击背后,其实还藏着堪比谍战片的精彩过程……印度诈骗以团体出没,而此次制裁他们的侠客们也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小队。这支正义小队,由多名YouTube博主组成,其中领头人之一是吉姆·布朗宁(Jim
2022年6月1日
其他

奥特曼到底是全裸还是穿着银红色紧身衣?

奥特曼始终在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儿时,我们把它视作真实存在的超级英雄。长大后,我们又玩起“相信光”的梗,以调笑的方式倾诉自己对光之巨人的爱意。对被该系列作品陪伴着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奥特曼几乎是一个不可侵犯的精神象征,它代表着无数美好的品质——勇敢、善良、强大、坚定……人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童年英雄,未曾对奥特曼们产生过任何质疑。直到一个问题开始被提出——那,奥特曼究竟是全裸还是穿着衣服的?一切的开始1966年7月,日本电视台开始播放电视剧《奥特曼》,奥特曼这一形象首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自此开始,这一系列作品就红遍大街小巷,作为“特摄剧”的代表作之一延续至今。而所谓特摄剧,即以“真人演员穿着戏服,在微缩模型场景内进行表演”为特色进行拍摄的电视剧集。这也是大部分奥特曼系列作品的表现方式:穿着奥特曼皮套的演员,打穿着怪物皮套的演员。除了一部分小朋友,大多数人都对这种拍摄手法心知肚明。也是因此,当人们看见一些“穿帮”细节时,都会视若无睹:奥特曼身后的拉链,关节处的褶皱……但慢慢的,这些宣告着皮套存在的特征也启发人们诞生一个疑问:那在作品设定上,奥特曼这种生物究竟穿没穿衣服?他身上银红相间,十分光亮的表皮,到底是奥特曼的皮肤,还是也是他们的“紧身皮套”?这个问题就开始逐渐被人们提出。无论是在欧美:奥特曼的诞生地日本:还是国内:数十年来,人们都对这个疑惑魂牵梦萦。而这个话题虽然乍看离谱,但人们对此感兴趣倒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如果只是如哥斯拉一般的异形怪物,人们当然不会关心它穿没穿衣服。但奥特曼作为一个形态特征上和人类无比接近,有着极其类人的外观,且与人类关系紧密的生物,难免会让人对此感到好奇。对一部分人来说,这件事的答案还挺重要:因为它决定着自己的童年英雄究竟是“全裸打怪兽“还是“穿着衣服打怪兽”。很显然,这又是一个试图在虚拟世界里较真的无趣疑问。一位伟大的哲人也曾经说过:在虚拟世界里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好奇一个设定上为“外星人”的生物到底穿不穿衣服,这种人类也一定无聊透顶。但很遗憾,大部分人类就是这么无聊且脑袋有问题。在官方对此并未有确切答复的前提下,一大批人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也自此诞生了多种不同的派系……着衣派在“奥特曼是否穿衣”这个问题上,「着衣派」一直是一个相较保守善良的派系,他们的看法十分温和感性:保护宇宙的超级英雄,应该不会赤身裸体地和怪兽打架。奥特曼肯定是穿着一身紧身的战斗服。奥特下班而支撑「着衣派」这一观点的,则是一些奥特曼系列的背景设定。在该系列作品中,奥特曼诞生的故事是这样的:在M78星云的一个星球上,一批和人类极为相像,但科技水平更高的外星人居住在光之国内。为了拯救自己濒临毁灭的星球,他们创造了名为“等离子火花塔”的人工太阳。虽然他们星球就此被拯救,但“等离子火花塔”蕴含的能量过于强大,在长期辐射下,这个星球的人逐渐变成了巨大的奥特曼超人。奥特一族就此诞生。于剧场版《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中,就有一段关于这段历史的画面描述。而从这些画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尚未被辐射转变的光之国居民们,的确形态和人类别无二致,且也都穿着全套服饰,包裹得严严实实。这也就意味着,奥特曼们在转变前其实和人类一样有着同样的社会理念:应当用衣服遮盖自己的身体。「着衣派」便以此为基础进行推测——那这些外星人即使在转变成奥特曼之后,恐怕还是会保留原本的习性,很难接受全裸示人,所以他们应该还是会选择用紧身衣遮蔽自己的身体。粗看之下,这个推测显然有些漏洞。例如:这已经是数万年前的事情,奥特曼们可能早已忘却这些旧时的规则。但「着衣派」同时指出,在剧场版里有这样一幕:梦比优斯奥特曼和赛文奥特曼失去光之力量,化为人形,而他们的人形态则仍然穿着得体。他们由此认为:时至今日,奥特曼其实并未因时间流逝、形态转变等原因而摒弃光之国的着衣传统。与此同时,奥特曼有“装饰观念”的这件事也成了这一推测的最好佐证:一部分奥特曼会有穿披风的情况出现。或是身着铠甲。也就是说,即使变成了奥特曼形态,他们仍然留有“穿衣服”的概念。而如果你不承认“奥特曼着衣说”,这些英雄巨人就会变成“全裸穿披风”“全裸套铠甲”的情况。那画风就会变得有点变态。所以为了坚守住纯洁童年的阵地,「着衣派」也为此提出了更多理论。例如,作为一种擅长战斗、经常需要战斗的种族,他们应该不会做出“全裸打架”的这种举动。更何况,他们经常需要在高楼大厦间摸爬滚打,穿着战斗服应该更合理且保险。另外,在《泰罗奥特曼》的第52集中,还有这样的场景:怪兽多罗波恩用人质要挟,夺走了杰克奥特曼的计时器,而失去能量的杰克奥特曼,则原地消散死去,最后只留了一身皮套在地面上。别担心,后来复活了这似乎是“奥特曼外表是件紧身衣”的最好佐证。但可惜的是,由于这集对于“奥特曼死亡”的处理方式与以往差异过大,这部分画面其实一直并没有被大部分爱好者所承认,未能别列为有效证据之一。这也是「着衣派」目前最大的痛点:在奥特曼系列原作中,能支持“着衣说”的实际画面实在屈指可数。与此同时,「着衣派」也常常被抨击观点过于闭塞。因为他们的主要看法,大多还是在“用人类的视角与认知去揣测外星生物”。着衣派的画作在某种程度上,“担心奥特曼因裸体而害羞/受伤”这件事,似乎和“怕宠物狗冷所以给它穿衣服穿鞋“一样荒诞可笑。也是因此,“奥特曼穿衣说”逐渐开始被认为是落后的封建思想,迟早要被新时代淘汰。但它至今仍然屹立不倒,且仍保有一定拥趸。这是因为,「着衣派」其实有着较为稳定的基石:在奥特曼系列的早期,官方曾多次在杂志、设定集上刊登过“奥特曼一族其实穿着紧身衣”的设定。(小学馆的奥特曼杂志上甚至还写过“奥特曼脱下衣服是绿色身体”的设定)奥特一族一直穿着合身的衣服,为了不受伤,戴手套穿鞋子。虽然这些早期设定大多都因年代久远,而被部分爱好者认为已不作数。但对着衣派而言,这些白纸黑字的证明,仍然是一计有力的强心针,让他们在舆论场中站稳了脚跟。截至目前,着衣派仍然稳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欧美爱好者是着衣说最大的支持者群体。在漫威与奥特曼官方进行合作推出的漫画《奥特曼崛起》中,就可以很明显看到他们在作画时十分强调“衣物褶皱感”。全裸党「全裸党」是与「着衣派」针锋相对的另一个派系,相比起来,「全裸党」更趋于激进理性,他们十分坚定地认为:奥特曼就是全裸的。无论是不是在众人面前,是不是正在激烈的打斗,奥特曼就是一直保持着裸体姿态的。他们也并不会因此感到羞耻,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完整形态。同「着衣派」一样,「全裸党」也有原著画面作为证据。例如,同样描述了奥特曼诞生史的漫画《奥特曼story0》。在这部漫画中,奥特曼诞生过程也与其他作品一致:光之国的类人居民被“等离子火花塔”的能量转变成了巨人形态。但不同的是,漫画里则直接展现了转变过程——被光照射后,光之国居民直接以完整的奥特曼形态苏醒。对「全裸党」而言,这似乎是一个看起来极为有利的证据。但「着衣派」等其他观点的支持者,却对此仍然颇有微词,他们指出——那有可能也是光之国居民身上的衣服也随着辐射一同被改变了。但「全裸党」们显然没有被这样的辩证所扳倒,他们紧接着列出了更多证据。其中最常被使用的,则是“原作中并没有体现衣服的存在”。所谓“没有体现衣服的存在”,并不是指电视剧画面里很难看到皮套褶皱,而是指奥特曼的种种基础设定,并不支持他们是穿着衣服的。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我们在奥特曼的设定集中,并不能看到他们的身上有任何缝隙:奥特曼的表皮光滑完整,浑然一体,并没有衣服的痕迹。(当然,无法避免的拉链痕迹除外)另外,奥特曼的种种特殊能力也在印证着这一点。「全裸党」经常提出这种质疑:奥特曼经常会发射激光,那如果他们穿着衣服,那衣服为什么没被自己的激光弄破?以此类推,还有“如果穿着衣服,为什么衣服也会改变大小”等致命拷问。在《杰克奥特曼》的第40集中,还有这样一幕:战败的杰克奥特曼被怪兽分尸,但又通过手镯的力量成功复活。「全裸党」认为,如果他身上的是紧身战斗服,那在复活之后身上应该多少有点裂纹——毕竟手镯并没有“复原衣服”的能力。但在实际画面中,复活的杰克奥特曼则变得光洁如初,而这意味着,他的表皮其实就是自身的皮肤。这也是「全裸党」一直坚称的概念:奥特曼身上的光亮的银红相间的皮,就是他们的身体皮肤。而奥特曼官方这几年对画面的改善,也正从旁证明着他们的观点。正如我们所见,如今奥特曼的皮套越来越强调“肌肤质感”。初代奥特曼50周年纪念视频的推出,也更是让“全裸党”们为之振奋。在这则官方短片之中,画面极为详尽地描绘了奥特曼表皮的肌肤纹理。甚至原本奥特曼的“面具脸”也被加上了表情。在近些年的官方广告活动中,还有“女性奥特曼穿比基尼”的场景出现。随着官方如此暗中表露出自己的倾向,“全裸党”学派的发展脚步亦得到了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靠这一派系。但他们仍未大获全胜的原因在于,「全裸党」并不像「着衣派」一样,在官方设定上有个明确的说法。尽管在一部分奥特曼设定集中,的确有写明“奥特曼有着十分坚硬的的皮肤”。但反对者对此仍然持不同意见:这些图示并没明确指出奥特曼身体的哪部分才是皮肤,也并没确切表明他的表皮就是皮肤。因为质疑的存在,「全裸党」还是尚为被盖棺定论。而另一个相对柔和的学说却随之诞生,它同时杂糅了“全裸”和“着衣”两种观点:奥特曼银色的部分是皮肤,彩色的部分是衣服。日本著名的ACG空想科学研究者,理工学专家柳田理科雄就是这一学说的支持者。他在自己的书籍《空想科学读本9》中表示,他认为“奥特曼有着银色的皮肤,平时会穿着红色条纹的衣服”。随着新学说的诞生,越来越多错综复杂的证据也开始浮出水面,围绕奥特曼穿衣与否的话题,开始变得更加复杂。早期设定集也提到过“红色部分是制服”究竟是衣服还是裸体?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还在为此而困扰……实际上,关于奥特曼的具体身体构造,的确曾有过一系列官方说明,这也是如今常被人们拿出来说的几张“奥特曼解剖图”。其内容,则很明确地表示出了“奥特曼的表皮就是皮肤”这一点。而这些图,均出自一本名为《怪兽图鉴》的书。这本书是由大伴昌司绘制而成,他也是奥特曼系列的参与制作者之一。按理说,这应该是较为强有力的官方背书。但实则不然,本书作者大伴昌司,正是因为画出了这一系列极为详尽的解剖图,而被奥特曼系列的出品方圆谷株式会社逐出门外。理由则是他的这些作品“破坏了孩子们的梦”。这或许才是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作为在世界享有盛名,影响无数年轻人的IP之一,奥特曼系列其实并不算是其中设定最严谨的。由于战线拉得过长,衍生作品过多,它甚至一度被诟病过“爱吃书”“设定矛盾”。就连奥特曼的身体构造,至今也没有特别谨慎与详尽的说明,充其量只是说“由光能量构成”。而正如我们所见,关于这些长久以来存在的疑问,官方的态度也是模糊不清,似乎并不打算做出一个准确的说明。结合官方此前对《怪兽图鉴》解剖图的反对,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这是有意为之。因为承认了一种,就意味着否定下了另一种。但每种关于奥特曼的观念,对于信仰着光长大的人们来说,都弥足珍贵。至于事实如何——尽管它让无数人想得抓耳挠腮,但似乎其实并不重要,就像奥特曼的形象在最初诞生时那样。1965年,知名雕刻家,奥特曼形象的设计者,成田亨开始着手设计奥特曼的形象。为此,他做了诸多考量,以极致简洁为追求,强调秩序感。在多次修改后,最初的奥特曼于他手下诞生。关于这份最初设定,成田亨是从银色的火箭上获得的灵感,并融合日本佛像的外貌外观。至于关于奥特曼的表皮,他是这样形容自己的设计理念的:“分不出是‘银色皮肤’还是‘穿着衣服’。”是的,原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但这模糊的设定,并不妨碍这一系列作品延续至今,流行全球,让“奥特曼”成为了无数年轻人心中代表英雄的存在。也不妨碍之后的我们,去相信奥特曼,相信光,哪怕​光着屁股也无妨。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怎么都在抢购可达鸭玩具?

宝可梦又出圈了。而出圈的原因,则是肯德基在昨天推出了新款儿童套餐赠品:一系列宝可梦联名玩具。这一系列玩具共有三款,分别是「皮卡丘八音盒」「皮卡丘郊游水壶」以及「可达鸭音乐盒」。不管你是否熟悉宝可梦,看到这里应该心里都有了推测:应该是大众情人皮卡丘再次成为顶流,引起了抢购。但实则不然。这次真正引起人们抢购热潮的对象是——可达鸭。可达鸭创造了这次宝可梦玩具的流量奇迹。在该系列玩具推出不到一天后,各大城市的肯德基,都已宣布可达鸭的玩具率先告罄。这与往日不同的人气,可能让你会有些许疑惑。但没关系,看一下这款可达鸭玩具的视频就能懂了:来源@一只食肉的兔子魔性的音乐,僵硬的舞蹈……用网友的话形容,这款玩具简直是“呆逼气息溢出屏幕”。它怪,但它怪得可爱,怪得恰到好处。当然,光是这几个优点,并不能解释为何可达鸭能一夜翻红,脚踩皮卡丘,并登上热搜。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很快就发现了可达鸭玩具的新用法:来源@林北众所周知,这种快餐附赠的玩具,向来都是最吸引成年人的。而成年人最爱干的事,就是嗦强扭的瓜,吃抢摘的果,不管玩具的设计初衷如何,他们都要玩出点新的花样。也是因此,人们很快就挖掘出了可达鸭的这一用途:在它的手上粘纸片,形成一种“鸭鸭打call”的效果。是的,没人能拒绝这种诱惑。在新玩法被解锁之后,可达鸭的明星事业很快迎来了第二春。来源@呆鹅不会拍照它成了年轻人们的精神发言人,大伙都想看可达鸭为自己摇旗呐喊,举牌打call。于是,画手们开始用其为自己鼓励:打工人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暗中发声。来源@Eva(-.-)c在宝可梦原作中,可达鸭有着催眠的能力。而在现实里,人们也被挥舞着双手的可达鸭操控了精神。放在办公桌上,试图暗示领导早点下班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个玩具,一些较为符合当下环境的可达鸭也已经诞生。只不过大家最喜欢的用法还是来喷人。因为用可达鸭来骂人应该能效果翻倍:效果拔群!以及搞点成年人喜欢的:或者成年人真正喜欢的:与此同时,又因为可达鸭的舞蹈动作,是「先后举起两只手(爪)」,一种更有戏剧转折的玩法也随之出现。随着这些新用途的诞生,可达鸭的适用性仍在逐渐走高。仅在一天之内,它就成为了最热门的商品,被一抢而空。多个地区的肯德基,已经宣告可达鸭玩具数量告急,而可怜的门店服务员们,在过去的一天内不知说了多少句“这没有鸭子了”。比较倒霉的还是外卖员,他们今天应该已经不认识“鸭”这个字了。由于求购无门,甚至还有病急乱投医的消费者出现。也正如之前发生过无数遍的剧情一样,可达鸭玩具已经开始出现在各大网购平台上,并溢价数倍。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不知是因为产品质量堪忧,还是使用率过高的原因,不少可达鸭已经遭遇了工伤。目前,关于可达鸭玩具最热门的话题,除了「购买攻略」就是「维修教程」了。聪明的人,应该已经从这些迹象中嗅到了营销的气息。但奈何魔性鸭子还是过于诱人,大伙还是对它趋之若鹜,购买需求仍在上涨。某种程度上,这没准还真是可达鸭的催眠能力起了效果。抢购的人们,或许有一部分人也是抱着这个想法:万一真有用呢。试试
2022年5月22日
其他

iPod停产了,但它的剪影广告永远难忘

随着它的剪影广告一起,占据了全球的便携音乐播放器市场,并一度作为苹果公司的主打产品。直到2007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因为纹路像丁丁上的血管,士力架被“政治正确”了?

当谈起“最喜欢的巧克力零食”这个话题,人们给出的答案大多数是五花八门的——毕竟每个人的口味天差地别。但如果你问的是“印象最深刻的巧克力零食是什么”,那答案恐怕会出奇的一致:士力架。关于这种热量爆炸,但美味管饱的巧克力棒,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难以忘怀的回忆,无论是它魔性的广告,还是“横扫饥饿”的洗脑slogan,都让这款零食深深植入消费者们的脑海。但关于士力架,也有很多小秘密仍不被大众知晓。例如,它在1930年就已经诞生;“士力架”这个名字来源一匹马……以及,它的外形一直被人们认为像生殖器。这显然是一个“看过就忘不掉”的冷知识。而关于这个话题,就在不久前,还出现了一次震惊全网的“士力架削弱”闹剧……士力架是一款由美国玛氏公司制造,最早诞生于1930年的巧克力棒。它如今已经是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零食之一,其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能在数十年间变得如此畅销,士力架特殊的口感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作为一款巧克力棒,它的口感十分丰富——不仅富有嚼劲,吃起来“拉丝”,还不失酥脆,同时带着巧克力的浓郁。而这种极具层次感的口味,则源自于其复杂的的制作方式:它以花生、焦糖和牛轧糖做芯,最外层再裹上一层巧克力。简单来说,就是大量卡路里裹着卡路里,再外浇一层巨量卡路里。也是因为这种“堆砌美味”的制作方式,导致士力架很难像一般巧克力一样做的方方整整,而是表面凹凸不平,总是有一层纹路。据网络知情人士称,这是因为风干巧克力产生的涟漪效应。对于爱好甜食的消费者们来说,这其实不算个事,因为零食只要好吃就行,外在并不重要……直到一个人站出来说“士力架长得像生殖器”。或者说,上面的纹路让它长得像生殖器。这是一个自十年间前就出现,但人们一致避而不谈的话题:士力架上面的纹路,总能让人联想到在充血状态下的男性生殖器。他们甚至因此,给这些巧克力棒上的纹路赋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Dick
2022年5月6日
其他

女高中生开始卖“原味口罩”,越入味越值钱

小姨郑重提醒:吃饭别看在日本,一条关于“原味衣物”的成熟性产业链,已经存在多年。对于一部分有特殊需求者而言,他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站,肆意买到任何擦边球产品:从高中生穿过的内衣,女大学生的鞋袜,到成熟OL的裤袜,乃至单纯的体液……而近些日子,这条产业链中,又诞生了一款“明星单品”。它是我们如今的生活中,最常见的道具:口罩。一部分年轻女性,正在靠贩卖自己佩戴过的二手口罩,挣上一笔价值不菲的零花钱。这是疫情时代的“色情周边”。随着口罩成为人们的贴身衣物之一,它开始也被人们发掘出其中的性意味……在疫情之前,一小部分日本女性在陷入财政问题时,眼前会出现几条邪恶的“快速捷径”:去卖原味内衣/陪大龄男约会。但在疫情之后,这些野路子又多了一条:卖原味口罩。随着口罩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原味口罩的地下生意也逐渐在互联网上兴起。以年轻女性为主的一部分群体,开始在网络上挂卖自己的原味口罩。“用过的口罩”所谓“原味口罩”,正是其字面意思所表:被长时间佩戴使用过的二手口罩。“卖昨天的口罩”这本应该是一种令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品,但现在正被堂而皇之地当作商品贩卖。“今天的口罩”原因只有一个,它被美少女戴过。上面甚至残留着她们微弱的气息……而这些口罩,大多被标上了五百到几千日元不等的价格。普通人可能很难想象这些东西会有市场,但事实如此——它不仅有市场,甚至还称得上是朝阳产业。根据日本媒体的匿名采访内容显示,一些生意好的女性甚至能每天卖出去一到两枚口罩,靠这个实现了零花钱自由。购买这些二手口罩的买家,以20-30岁的年轻男性居多。他们大多通过推特等社交软件,找到作为卖方的女性,商谈好价格后通过邮寄的方式完成交易。一部分售后服务较好的卖家,甚至还会附赠几张自己佩戴口罩的照片。至于购买理由,则是单纯的“自用”。(具体怎么用就不在这细说了)这种奇特的二手交易,正在互联网上有条不紊地进行。对这类“商品”并不感兴趣的普通人,在无意间发现这一市场的存在后,大多会心生无数个疑问。例如:不脏吗?不会有异味和口水吗?而事实上,这些反而正是“原味口罩”的最大卖点。自疫情开始之后,爱化妆的女孩们都有一个苦恼:脸上的粉底、口红,总会把口罩弄得脏兮兮的。但人类的悲喜向来并不相通。她们的这种苦恼,反而能戳中另一群人的兴奋点——这种“被使用感”很强的口罩,其实才是原味口罩市场最热门的类型。“用了一天的口罩”或许是因为口罩上沾有蹭落的化妆品,才能凸显美少女们对其的使用痕迹。原味口罩的买家们,总是对这种不干不净的商品情有独钟。一部分买家甚至会特意要求作为卖家的女孩,要化上浓妆再戴自己预定好的口罩,这样才算够味儿。为了顺应买家群体的需求,卖原味口罩的女孩们也不再遮遮掩掩,而是怎么脏怎么来。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产品价值,她们甚至会大幅延长佩戴时间。目前甚至盘出了佩戴过半年的文物级口罩。而随着化妆品污渍已经不能再满足喜爱原味的买家们,一些附加的项目也开始出现:可以多弄点唾沫星子。普通的唾沫量,对于原味口罩来说是附加赠品。但如果卖家希望升级成大号套餐,那一般会需要多付300到500日元。一般来说,小料越足、越沉甸甸的口罩就越值钱。考虑大家的接受能力,这张马了一些更有生意头脑的卖家,也专门推出了定制表格,允许买家自行进行搭配。而即便是再复杂的定制,对于原味口罩的卖方而言,这都近乎是一桩零成本的生意。再加上“口罩”与“内衣”相比,似乎与性没有强关联,极大地弱化了女孩们耻感。因此,有一些在校学生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卖起了自己戴过的口罩。根据日媒週刊ポスト的报道,有的女生就是在同学的推荐下,以此赚了第一桶金。不过大部分卖原味口罩的卖家其实还是“原味专业户”,口罩只不过是她们的商品之一而甚至有一位家庭主妇也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在丈夫的同意下,售卖了正在读小学的女儿戴过的口罩:“我没有告诉女儿,但我丈夫同意了。”而随着媒体的报道,将原味口罩的乱象揭露在公众面前,作为看客的普通人们,对此的看法则是一致的:不理解。一位网友评论:“有人出售不卫生的垃圾,将其称为原味口罩,这实在太奇怪了。但更可怕还是,有些人对此有特殊性癖并试图购买。”其实在疫情之前,“口罩”就早已作为一小部分人的性癖好而存在着。毕竟对于人类而言,越是能遮掩身体的东西,也就越引发遐想。而随着戴口罩成为生活日常,这片布料开始长期遮掩着女性们的一半真容,并吸收着她们的吐息与分泌物。这款本无其他意味的生活道具,又随其他衣物一样,被强行注入了一丝关于性的遐想。正如我们所见,这几年来,以“口罩”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也在极速增加。甚至也有AV女优上节目展现过如何“把口罩当内裤穿”的技术。稍微马赛克了一下总的来说,“恋口罩”和其他五花八门的特殊口味一样,也是属于一种小众癖好。比起这群爱好者的动机和初衷,人们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它“是否合法”与“是否安全”——特别是在这种特殊时期。但遗憾的是,虽说二手口罩的确会有一些传染新冠肺炎的风险,但日本的法律并未有相关条例。同时,尽管日本一部分地区已经有了“禁止贩卖二手内衣”的青少年条例,但它管束的对象仅限于内裤,胸罩等贴身衣物,口罩恰好被排除在外。也是因此,这个行业或许还将继续存在着。但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有好消息的:这个世界当然没有你在网络上看到的这般猎奇,“原味口罩”毕竟还是属于一种相当小众的癖好。有位YouTube博主曾在街头做过实验:在街上用重金向年轻女性购买对方的口罩,结果是无一例外地被她们拒绝。不过对于“原味口罩”的爱好者而言,坏消息倒是有不少——日本网络媒体sirabee就原味口罩的现象,在不久前发了一篇文章。文章中,他们采访了一位长期混迹二手市场,卖cosplay服装的40岁中年男子。这位大叔表示,自己经常会被误认为是女性卖家,因此总被买方要求“再多穿几天再卖给我”,而他的做法则是“撒点女性香水就寄过去。”而根据他对原味市场的了解,这位大叔推测其实“原味口罩”的市场也同样如此:“有些女人可能会因为经济问题而这样做。但我认为,很多情况下都是男人在卖。他们就涂上口红,在屋里戴会儿口罩,然后就拿下来发货了。”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麻将,年轻人的第一款乐高

在知乎上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中国的麻将规则中,那个地区的最好玩,普及率最高?其下一百多条回答,网友们搬出了自家盘了多年的经典玩法,就各个角度分析论证这些玩法规则的方便之处和普及程度,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豆腐脑甜咸之争”式辩论。但在他们之中,也有人给出了一个清新脱俗但振聋发聩的答案:搭积木。如果说有什么是中国人尚未学习国粹前,就能用那些方块无师自通的玩法,那么用麻将搭积木估计是最无可争议的答案了。在这个“我怀疑你给我的童年装了摄像头”的事情中,人们在无序中完成了最富想象力的作品。麻将这种东西,显然会唤起人类DNA里一种最强烈的愿望:搭建。大多数人初次见到这种方正、小巧、规整的造物,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我要拿这玩意造点啥。而每当人类有了这种的念头,也几乎都会走上同一条道路:整间房。哪怕人类还在幼年体的阶段,对于房子这种必须品,也总是有着既朴素又特殊的情感,拥有一座“大豪斯”是一个人生阶段级别的理想,代表了财富与独立。而方方正正的方块作为一种空间感的表现形式,成为了简易化建筑的绝佳素材。因此,即便是表面光滑,建造难度大大高于其他材质方块,麻将也依旧是年幼时不少人眼中叠房子的好工具。面对这难度极大的建材,最好的选择就是垒金字塔,上一层比下一层少一个方块,一层层向上去,就能造出视觉上颇为壮观的景观。但有难度就有人挑战,在有限的条件下,总有人克服“困境”,从美学和难度上展现出自己绝顶的建筑天赋。2019年,微博一个名为“用麻将建房子”的话题一度流行,网友们纷纷意识到,原来用麻将搭房子属于是刻进人类基因的行为,因此纷纷晒出自己研究多年的杰作,在这个领域里“卷”了起来。对称学大师们用最基础的方式创作,即便不需要炫技,也能做出让强迫症们无比舒适的作品。更不乏完美主义者在摇摇欲坠的情况下,创造各种形状的建筑学奇迹。而实际上,没有什么比麻将更能体现平衡大师们的水准了。要说挑战性与观赏性并存的还是对现实中建筑物的挑战——不追求细枝末节,能形似就已经是高手中的高手了。一双巧手搭建现代建筑,视觉效果同样惊艳,还稳如泰山。但是以上这些在高维度造物都和普通玩家无关。大部分人对房子的情感寄托,以另一种较为平面的朴素方式呈现,同样能在人们眼中形神兼备,引发对独立空间和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总有人试图用麻将拼出自己理想的“梦中情屋”。而最神奇的是,即便这些方块看起来再抽象,几乎所有人都能一眼认出其中的沙发,电视,床,乃至用“二饼”构成的立体音响。即便半弧形的大阳台没有玻璃也没有阳光,也不能妨碍人们在想象中感受站在大落地窗前享受日光浴的惬意。这样的场面经常能引得人们惊呼:原来我们都有着同样的童年。在这个时候,一种新技术加入了麻将中,改变了麻将玩法传统思路:在使用磁力的自动麻将桌和自带磁石的麻将诞生了。这种麻将桌的洗牌思路,是在麻将背面部分加入磁铁使其背面产生磁力,而正面由于厚度无法感应到磁力。当牌被推进麻将桌后,桌中间的圆盘洗牌区会在洗牌后慢慢升起,由洗牌桶上的磁力吸引并送上运送槽。这个造福懒人的设计,给了现实中麻将玩家灵感——在磁力的帮助下,人们造出了“永动机”。于是有人开动脑筋,试图自己利用磁力制造麻将黑科技:比如造一座微型磁悬浮列车,可以快速运输麻将块。当然了,这毕竟不是《我的世界》,“永动机”并不能永动,而视频里那些丝滑的麻将磁悬浮列车也基本都是借用外力完成的。但麻将科技的探索似乎已经被打开,如果不是它本身的功能和玩法限制,大概麻将的下一个发展目标就是《我的世界》了——不可否认方块拥有激发人创造力的能力,而广大中国小玩家们之于麻将的乐趣,当然也不限于此。这世界上总有一些游戏,不看它本身的规则,你依然能玩得津津有味。麻将正是其中之一,没有加入家人的牌局前,无数小朋友和自己的同龄人已经摸索出了他们专属的搓麻将乐趣。为什么人们对方块如此敏感?大概是从俄罗斯方块开始,各种低像素方块游戏伴随着人们长大,导致了人们对用方块创造游戏这件事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有人就曾用麻将作为道具,制作出了一款“魂斗罗”。来源见水印于是,一些简单的,看起来还有板有眼的独特玩法在很多人的童年时期颇为流行。例如不少人都玩过的“麻将推推乐”——从麻将中挑出两种(或三种)花牌,将它们翻面洗牌,然后两位(或三位)玩家选择一种花色作为自己阵营,各自将牌按照4排9列码成方阵。选出先手玩家翻牌,并用其对应阵营花色及序数的牌顶出对应列下一张牌,并就这种方式进行循环,直到最后看谁率先将所有牌翻面则胜出。总体来说推推乐的过程趣味有余,技巧不足,想赢基本全靠运气。相比之下,历史更加悠久的连连看玩法,口味就丰富多样多了。很多人小时候的玩过的麻将连连看习自父母乃至祖父母辈,以连连看“凑对子”的为基准,不同玩法的连线规则各异。实际上追本溯源,连连看玩法原本出自于麻将玩家:80年代动视推出风靡海外的电子游戏版麻将连连看,凭借刻板印象给游戏取名《上海》,后来又由日本游戏公司复制并优化,为了更贴切麻将的中国味儿取名《四川省》(以上与现在人们口中的上海麻将和四川麻将毫无关联)。90年代该游戏再经智冠在DOS上发行,流传入国内。这期间玩法和形象几经改变,才有了如今大家熟知的那个趣味与爽点并存的三消游戏。智冠版《四川省》这遮遮掩掩的背景至今仍然拥有让人兴奋的魔力。而作为这种玩法的起源,现实中的麻将连连看玩法,可以与现代常规连连看玩法完全相同:挑选一定数量和花色的牌拼成一个方阵,让玩家从中寻找牌面相同且相邻的牌取出。也可以放弃连线的规矩,玩得比电子游戏更灵活——例如一种双人玩法,玩家面前摆好经过洗牌并翻面的方阵,用筛子或猜拳决定第一个翻牌的人,随后的翻牌者将在已经翻面的麻将中寻找相同的牌凑对,最后谁凑的对子多则胜出。找同花色,凑对子,看起来这些玩法和传统麻将凑23333的玩法有着某些联系。的确,作为一种自由度颇高的游戏工具,麻将的某些特性指引着这些玩法拐向同一个方向——隐隐之中,和小伙伴们玩小游戏的你,早早就被指引向大人们的那张麻将桌了。等上了牌桌,情绪和时局自然是由不得你了:无论短视频多好看,手机游戏多好玩,打麻将依然是亲戚见面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见惯了摆阵仗的爷爷奶奶,埋怨头顶的灯破了运气的姑舅姨嫂,牌桌下都是热情大方的家人,上了桌便客气全无,顺风笑嘻嘻逆风MMP。此时身为小辈的你,适时装装糊涂,切忌大杀四方,输得起也要赢得正,但总归和气最重要。待小心翼翼走下那风水朝向无比讲究的宝地,没了条条框框的束缚,谨慎的成年人们站在桌边,在尚未收拾的残局上用麻将摆起房子,回想一下自己以前打酱油的日子——叠房子可能真没搓麻将好玩,但玩积木的童年,也是真无忧无虑啊。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医生伸手要手术刀,我却比了个心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体验“手术”是件可怕的事。特别是那些局部麻醉,需要患者保持清醒的手术,比如令人心生惧意的牙科。患者心中的牙科手术为了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长久以来也做了不少努力,例如术前做好安抚,术中播放轻柔的音乐。但要是你就此以为医生会在手术中途来和你“比个心”,那多半还是个误会。当意识清醒的患者们身处牙科手术之中,他们多半会全神贯注于医生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生怕遗漏了什么指令没能及时配合。但此时在医生们眼里,患者的存在感基本只剩下手术巾围出来的那“一亩三分地”。比起对患者发号施令,他们更仰赖于一旁助台医师的团结协作,诸多意味不明的手势和口令其实多是对助手发出的暗号。可惜一部分主观能动性过高的患者并不能理解这一点:当忘乎所以的患者,和太过投入的医生相遇,离谱的“手术台比心场面”就此诞生。不少人觉得,出现这样的场面纯属患者有点自作多情。虽说多少有这个嫌疑,但医生们的这些手势的确有一定迷惑性,可能就连一旁的助手也会误以为是要做些什么来安抚患者的情绪。助手在比心的同时,也没有忘了手上的吸唾操作而实际上,伸出“比心之手”的医生,其实是在伸手向助手要医疗器械,这一步被称为“器械传递”。现代医疗行业为此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来让手术流程变得更加流畅高效。在一台标准的常规外科手术中,距离主刀医生最近的就是被称为“器械护士”的助手,他们负责及时将各类手术器械以安全舒适的方式递到主刀手中,也要在一旁根据手术进展完成换刀片、穿针引线等准备工作。一台标准外科手术的常规人员配置在各类影视剧中,我们常能见到“丝滑流畅”的手术场面,主刀医生只要一摊手,器械护士便能心领神会将相应器材轻拍到他的手掌中,团队成员之间仿佛无需言语沟通就能顺利推进手术进展。日剧《医龙》中的手术团队就配合默契而在现实中,几乎每一样手术器械都有着专门的传递方式,因此理论上来讲,配合默契的医护人员仅根据彼此手势就完成关于手术器械的沟通与传递也并非天方夜谭。常见手术器械的传递方式足以让人想起特警的手语或是忍者的结印只不过比起争分夺秒地追求“高效”,现实里的器械传递更多是以“安全”为宗旨,避免各类锐利器械在传递过程中割伤患者或是划破其他手术成员的手套,同时尽可能降低细菌暴露的风险,是每个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之前的必修课。相关知识也是医护考试题库里的常见考点而对于要在清醒的患者眼前施展各类操作的牙科手术就更是如此。口腔手术器材多、手术视野窄、施术范围小,也因此发展出一些更精细的器械传递技巧。“速度快”并不是器械传递的首要追求,大部分医护人员之间也仍需要手势以外的言语沟通,达成不紧不慢的稳健配合。不过医护人员没想到的是,这一稳却给试图比心的患者留下了可乘之机。虽说“比心“的确是个充满善意的行为,但医生们并不会因此感到心头一暖,顶多感到血压直线升高。因器械传递不顺畅而引发的口角本就是手术室里常见的医护矛盾之一,这在不少影视剧中同样有所表现。《良医》中就曾有主刀因护士没按45°角递手术刀而大发雷霆的场面尽管在手术中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但器械护士本身处于一个视野不佳的位置,实际上很难实时把握手术的进展,且担任这一岗位的护士大多资历尚浅,更别提各个术式和主刀医生的变动,会让操作更加复杂难记。像拥有“读心术”一般传递器械的护士,基本只存在于固定团队或是传说之中。而在医护们本就神经紧绷的手术中,一旦出现意外状况,打乱了原本的步调,团员间的配合更可能陷入手忙脚乱,连基本沟通都成了问题,严重情况下甚至会爆发情绪问题。患者:“我……”所以无论手术进行到哪个环节,患者们最好都不要“横插一手”。而另一边,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手术的普及,手术台上的各类器械也愈加复杂精细,交错的排线与导流管都给器械传递增加了更多难度。腹腔镜手术的器械往往更加细长,也更占空间这对于器械护士们而言倒可能是件好事,因为最容易承担主刀抱怨的岗位逐渐从他们转向了一旁负责调整体内摄像头的扶镜手。担当“扶镜手”正成为最让实习医生们紧张的事而医疗行业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也一直在对“手术机器人”进行开发和改良。不同于大多人的想象,现实中的手术机器人并非“替代人类外科医生,依照程序自动执行手术”,而是由主刀医生在一旁的操作台遥控机械臂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也仍会有助手和护士辅助,本质上是腹腔镜手术的进一步衍生,目的就是提供更宽广的手术视野和更有序的器械交替。但就像久经考验的器械传递技巧在实践中远达不到“以手交心”的理想状态,这类新兴的机器人也仍有不少技术和安全问题有待解决,距离进一步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医疗行业之外,各行各业都少不了有人想要“以公徇私”借机与人比心,在疲惫中寻求片刻的温馨。而他们的下场则往往是惨遭打手。自双人比心这个手势诞生以来,就引发过不少误会。对许多人而言,想要与人默契地摆拍一张比心合影并不是一件易事。有时候倒也不好说是不是误会人与人之间比心的默契有时候还比不上小动物。不仅是比心的手势,一旦离开了语言,人类的肢体沟通在大部分场合下都显得有些低效,总能带来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这些误会有时候可谓是行为层面的“童言无忌”。将计就计的误解能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还有些时候,则难免让人怀疑对方是个诡计多端的零。不过,随着“患者试图与牙医比心”的视频走红网络,国内外都有不少诊所摆拍了类似的视频,以此来展示自家诊所亲切温馨的一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以往的那些情绪安抚措施一样,让患者在术前术后和自己心仪的医护人员比个心或许真的会成为诊所们的新项目。但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大家最好还是别这么做。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日本人卸不掉360,急得找中国网友求助

天下苦“难卸载软件”久矣。对于电脑用户而言,卸载软件这件事,已经早已不复当面那般单纯。尽管你只是单纯地想和某些软件说再见,却不得不经历一些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找到图上的“继续卸载”但对于熟知中文的我们而言,只要用心辨别和多加训练,还是能成功辨别出一些陷阱,实现卸载自由。可对外国人来说,事情就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就在不久前,一位日本网友一不留神装上了360安全浏览器。不懂中文的他,面对复杂的卸载流程乱了阵脚,不得不在推特上向中国网友进行求助。在多方协助下,360才被成功的移除。这背后的故事,可能还真沾点暖心……这一看起来有些滑稽的事情,就发生在推特上:一位名为なか的日本网友,因为想在4399上面玩一款小游戏,所以下载了360浏览器。4399会推荐用户下载360浏览器。在体验过游戏之后,网友なか便想将这款软件删除——按一般软件的流程来说,点击“卸载”便可完成这一目的。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语言不通,用户们多半也能凭直觉猜出哪个是正确按钮。但当なか点击卸载之后,等待他的却是极为错综复杂的页面。图源weibo@里神楽对“难卸载软件”毫无处理经验的这位日本网友,很快在多次尝试之后败下阵来。于是把页面截图发到推特上求助。一些热心的中国网友马上就出来为他指点了迷津:得到中国网友的回复之后,なか按照提示操作。但接下来又是下一重难关:对不懂中文的人来说,靠第一直觉很容易点错。网友也很快给出了答案:只不过对于なか来说这事还没完……好在这最后一步已经不再有太多陷阱。在得到中国网友的进一步解答之后,なか很快放下心来,彻底摆脱了360浏览器。这场跨国的卸载作战,这才就此完结。而日本网友なか携手中国网友智斗“难卸载软件”的这一幕,也被大伙传回了国内,成为了一个社交媒体上的乐子。它之所以能变成为人称道的乐子,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中国网民早就对类似的“防卸载”手段见怪不怪,养成了熟练的应对记忆,可一旦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换位思考,就能再次体会到其中的离谱之处。向网友再三确认点哪个按钮的なか事实如此。虽然日本网友なか咋一看是个误入卸载陷阱的倒霉蛋,但实际上人家是倒霉蛋中的幸运儿。有不少外国人,恐怕现在电脑里还躺着个“难卸载”软件没能得到处理……在这些好似狗皮膏药的软件中,一马当先的便是各类“安全卫士”“电脑管家”。在YouTube上,光是“360安全卫士的彻底卸载教程”就一抓一大把。这些教程大多针对的是英文版360安全卫士。虽然已经没有了语言障碍,但“彻底卸载”仍然是个难题,一些up主便整理了一些通过手动操作来彻底将其移出的攻略。也因此获得了来自五湖四海、使用不同语种的感谢:而相较之下,在各种机缘巧合中安装了原汁原味中文360安全卫士的外国人就更加无助。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压根找不到卸载按钮在何处,只得哀嚎着在网络上发帖求助。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卸载难题,网络上也有多国语言的卸载教程。教程基本都是保姆级的:每次该点击哪个按钮,都被详细的注明。不清楚内情的人猛一看,还会以为是什么解密游戏的教程。由于国内的互联网企业,都较为追求好看的用户留存数据,所以复杂的卸载套路几乎人手一套。也是因此,在国外的论坛上常常能看到关于各大国产软件的卸载求助。不清楚国内互联网软件规则的外国人们,总会因为某种原因(例如看视频、找资源)而下载了中文软件,但随后又陷入了永无止境的卸载循环。在他们的直觉意识中,点最亮的那个按钮总不会出错。但在一部分国产软件中,这个按钮往往会是“修复”或“取消”。即使是国内的互联网用户,面对这些陷阱也会一不留神就上了套。更别提读不懂中文的老外:也是因此,在国外论坛的中文讨论区,时常能见到对软件界面的翻译求助。不少热心的中国网友也为他们做出了解答。当然,话虽如此,造成这种场面的,也不全是这些软件的无赖套路。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汉字由于复杂程度高,对于不了解者来说过于难以辨别,且很难用翻译器等手段进行处理。比如中文验证码,就难倒一众外国网友。虽说有人想出了用“手写”来破解的方法,但也完成的磕磕绊绊。此前就有一个流氓软件利用过这一点:一个名为yeadesktop的广告​软件曾通过捆绑等方式入侵了大量用户的电脑。好消息是,这个软件允许用户对其进行卸载。坏消息是,卸载需要输入中文验证码。也是因此,“乐逗边蛀”这四个汉字一度成为大量外国网友的噩梦之词。总的来说,对于外国网友而言,想要混进国内互联网,要克服的困难的确还有不少。而对于咱们自己来说​,其实也称不上容易……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AV女优们的账号,正在从推特上消失

就在几天前,新闻披露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花费30亿美元收购了推特9.2%的股份,持股比例远超推特创始人,成为该公司最大的外部股东,并被任命为董事会的一员。发推狂魔马斯克曾多次抱怨自己遭遇推特的删帖和限流,双方恩怨由来已久。就在一周前,这位世界首富还在怒斥当下推特的管理方式严重妨害了用户们的言论自由,暗示自己要做个新的社交媒体。事实上此时的马斯克已经在大肆收购推特的外部股票只是谁也没想到他说的新平台就是把推特给买下来改个新的。这样“龙王归位”的爽文展开很快炒热了气氛,推特股价在当天暴涨了27%。无数人期待着马斯克将给推特的发展前路带来怎样的影响,至少按他此前的表态,理应会推动推特成为一个用户更不受约束的网站。然而此时此刻,众多日本AV女星的体验却截然相反——一觉醒来,她们发现自己的推特账号被无端冻结了。今年23岁的miru是一名日本AV女优,她曾在被视作“里界奥斯卡”的FANZA大赏上获得最佳新人奖,在行业里算是小有成就。但点开她的推特首页,乍看起来就和普通的网红美少女没什么两样。分享的内容大多是是自己的生活琐事,夹杂着美食与萌宠的照片,转发一些最新电影动画的资讯……当然,也少不了各种风格的自拍,或清纯或性感。她时常转发一些粉丝见面会的返图,大多走的是可爱风如果不是简介里的自我介绍以及时不时转发自己的作品信息,miru的推特账号其实很难让人想到她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成人片女优。从2018年出道伊始,这个推特账号就伴随她一路走来,是她与粉丝沟通、展示成人影片之外自我的主要平台,发布的推文大多能有上千点赞,她也时常在评论里与人互动。不出意外的话,她的粉丝数很快就能突破50万。但这一切都在4月6日凌晨戛然而止——miru收到推特官方邮件说她的账号因严重违规而被冻结,她自己无法登陆,别人也看不到她账号页面的任何信息。甚至连她单纯用来分享美妆穿搭小物件的小号也收到波及被一并冻结。只剩一片苍白miru气愤地在ins上抱怨了这件事,但除此以外也无可奈何,甚至连究竟是违反了什么规则而被封禁也无从得知。很快,miru被发现并非唯一的受害者——大量日本AV女优的账号遭遇冻结,上到Julia、樱空桃这样同样粉丝几十万的知名女星,下至不过几百粉的业界新人,千百条图文在一夜之间归于虚空。有男优对业界熟人的账户进行了筛查统计,就列出了一份长达50人的冻结名单,而这些还只是业内较为知名的一二线女优,冷门的演员或小号更是无法统计。名单中也有一些是此前就被冻结了的账号关心和了解此事的人们开始将其称为“春之封号节”(春の垢BAN祭),但谁也不知道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能看着女优们的账号一个接一个消失,唯一线索是被冻结的账号集中在几个事务所的旗下女优身上。“事务所”指的是女优们所签约的经纪公司,负责女优的发掘、培训、包装、商务接洽等工作。而这一次遭遇封号的女优大多出身于T-POWERS、C-more、Bambi这几家知名事务所,甚至有事务所连官方账号也被冻结。T-POWERS首页主推的女优们推特账号就在这次的封号祭中几乎全灭这几家事务所都很快发公告表示已经注意到事态发展,正全力与推特沟通,相信能恢复旗下女优们的账号。miru也在ins上说收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和安慰,心情已经好了很多,她还乐观地表示,虽然老账号真不能恢复的话很可怕,但自己还是会坚持在推特用新账号和大家交流的,大不了就是花一年时间重新增加50万粉丝嘛。但事情并没有就此迎来转折。起初,大伙儿推测这一状况来自于同行的攻击或是无聊人士的恶作剧,只要走常规的申诉渠道就能恢复大家的账号。然而一天时间过去,不仅那些已经被冻结的女优账号没能恢复,还不断有其他人的账号陷入封禁,更多事务所被卷入其中,受害者名单越来越长……而推特方面对事务所及女优们的回应也是强硬而模糊,账号恢复重重受阻。事态发展越来越像是推特官方有意冻结了这些女优们的账号,且拒绝给出任何具体理由。一时间人心惶惶,一些账号尚在的女优忍不住发文说:“好可怕,下一个消失的会是我吗?”有着40多万粉丝的渡边まお刚发推说完“很害怕被封禁所以最近先老实点”就惨遭冻结不少女优开始删除自己推特里暴露度较高的照片,就连自己当天发售的影碟也不敢再直接宣传,有些人甚至把自己账号内容转为了仅粉丝可见,只求自保。毕竟大家第一时间能想到的,不外乎是推特又开始打击平台内的成人内容了。早在2020年初,推特就发布了一系列针对敏感内容的政策,比如不允许用户的封面、头像和直播包含成人色情内容,并要求用户在发布相关推文时添加“敏感信息标注”(其他用户不登录或是未成年就无法看见这些信息)。这些规则对于此前推特上自由传播色情内容的风气无疑产生了影响,但总的来说还算是比较宽松,对于那些正规女优理应更是影响甚微——毕竟她们本来就不依靠推特来直接提供成人内容,除了引导关注者去其他网站购买她们的作品以外,账号内发布的大多是些正常内容。可事实上,即便行业内有一套颇为完善的规避策略——比如较为露骨的图片和宣传内容就由事务所的专门账号发布,女优个人账号仅做转发,也不会参与敏感话题的讨论,可依然时不时就有账号被冻结或限流,申诉无门,只能自行揣测是不是做了什么过火的事。但像这次一样大规模的集体封禁还是头一回,也显然不可能是女优们的个人行为所导致。此时正值马斯克成为推特董事的消息传开,自然免不了有人将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马斯克是个知名的“二次元”,而多年来日本的成人动画内容越发式微,便有人揶揄说这是马斯克迁怒于真人AV。马斯克曾在推特上唐突地发出《偶像大师》系列中角色的照片,因此被认作是“二次元”另一方面,由于马斯克也是币圈的风云人物,油管上许多炒币视频都会拿他用作封面吸引点击。而或许是由于受众重合度高,这些视频又时常成为一些日本AV网站的贴片广告——结果就导致马斯克的形象总是伴随着各种露骨的AV标题出现在成人影片的位置,这似乎也能成为他打击报复的动机。马斯克桑,エロ!而在这一次的风波中,只有日本的AV女演员遭遇了大规模封禁,那些欧美的色情明星却都安然无恙,即便她们发布的内容要露骨得多……这也被解读为马斯克只看欧美系,不喜日本AV。当然,也有人指出此刻马斯克才刚刚当上推特的大股东,已然发生的大规模封号理应不是他的手笔,现在正应该去向他求助,让他来搭救被剥夺了自由的女优们。但段子再多,也不能对身陷账号冻结的女优们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她们写推文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期望得到转发和关注,争取平台方的正面回应,但是应者寥寥。毕竟那些有影响力的同行此时也是泥菩萨过江,不敢参与任何与平台有对抗性质的活动也是人之常情;而普通人似乎更没什么理由来为AV女优的言论自由奔走号呼。在相关评论区里,留言表示鼎力支持的多是些使用人名和真人头像、看起来五六十岁的大叔,倒是多少展现了些真性情。只是这些支持远不足以形成声势引起平台的重视和正面回应。即便曾经有着6位数的粉丝,遭遇封号的女优们还是陷入了“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困境,能像miru一样坦荡认命,火速创建新账号“重头再来”的更是少数。而miru的新账号也走上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路线:她将账号主题设定为“现役AV女优向你介绍优秀影片”,发布的图片都成了性感勾人的硬照,显然是想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关注,好让自己账号重回此前的热闹景象。新账号的风格转变从封面图的变化也可见一斑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女优们的遭遇报以同情。在消息传开之后,就有人说自己从不关心这些AV女郎的社交账号,谁要看她们穿衣服的样子;至于账号没了就没了,大不了再注册个,反正也就是引流发广告的号。还有人表示这次大规模的封号很可能是因为这些账号其实是由事务所统一管理,使用同IP甚至同设备登陆,违反了推特的相关安全规定。这些号表面上说着可爱的发言跟粉丝亲切互动,背后其实都是秃顶大叔在运营,被封了正好,让粉丝们就此正视下残酷的现实。但事实上,这次遭遇封禁的账号即便不说都像miru那样精心运营,大多也称得上是内容充实,个人风格浓厚,就算是由事务所代为发布,这些内容也少不了女优本人参与筹备。在推特之外,不少人也在ins、tiktok、youtube等平台经营着账号,内容还走的差异化路线,并非简单的复制黏贴、一稿多投。比如miru的油管账号就还有她的游戏录像就和演艺界其他行业一样,社交媒体的运营早已成为AV女优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且事实也证明,SNS玩得好就是能对影片销量带来直接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深田咏美,地下偶像出身的她不仅能在社交媒体上卖弄性感,还能大方地谈论自己的工作、讲述整容经历、说黄段子甚至搞一些土嗨整活,有很强的造梗能力。深田咏美经常和粉丝进行一些惹人发笑的互动,还曾以“大喜利AV女优”的名号出圈这些都为深田咏美带来了很高的话题性与知名度,不仅影片销量总是位列前茅,她本人也更像是一名立体多面的“网红”,“AV女优”仅仅是她的身份标签之一。她让更多人意识到,只要遵守相应平台的规范,成人片演员也能在互联网上阳光地展示自我。更别说近来还有人反其道而行。在TikTok上有近400万粉丝的头部级网红うんぱい就在今年选择了下海拍片,三小时长的影片有如一部大型Vlog,仅有十来分钟遮遮掩掩的“正戏”,遭到诸多差评,却还是一举拿下了当月的销量冠军。她在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更是不降反升。うんぱい也在tiktok上和深田咏美进行了“前辈与后辈”的联动因此,当下的事务所都会鼓励旗下的女优积极运营自己的社交账号。毕竟这不仅能带来更好的拍片机会,也能让女优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出卖肉体,多少起到些心理建设的作用。对于女优自身而言,也能为将来“上岸”留条路。C-MORE事务所在介绍旗下女优时就会附带她们各个社交网站的链接,官网本身只留下简单的介绍另一方面,由于严峻的盗版问题,也迫使女优们需要提供一些增值的情绪价值,让观众们更愿意掏钱来支持她们的劳动成果。毕竟就算是AV观众,也有不少人会看重肉体以外的要素,甚至不乏真心实意的粉丝,关心着这些曾在深夜里带给自己慰藉的人们。2018年隐退的女优铃木心春曾在她的推特发了一篇博文,说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都很糟糕,但她还是一一回复了之前的粉丝留言,感谢大家的鼓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却在留下最后一张照片后就此杳无音讯。铃木心春说这张照片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宅女,衣服上的印花人物则出自《Lovelive!》,一部关于偶像的动画几年过去,这条推文的评论区依然时不时就有人来留言,尤其是去年传出疑似铃木心春的女性卧轨自杀的消息,更引来了不少人询问状况。他们用不同语言关心着铃木新春的近况,表达对她的喜爱,也有人说自己是看了她主演的AV来关注,但看了她的推特后觉得她的灵魂比肉体更吸引人。即便是AV女优和观众之间,也可能产生情欲之外的情感联系。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女优们大多以更真诚的姿态来运营自己的社交媒体,并且看重和珍视着自己的账号。但这些努力在这一次的封号面前都显得有些一文不值。尽管发布的内容要更加露骨,但那些有着百万粉大号的AV女优目前都还幸免于难,在平台上直球贩卖色情内容的各种福利姬也依旧泛滥,反倒是平时老实本分的正规中小女优们遭遇了如今的封号潮,难免让她们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对待。miru的新号在“破罐破摔”改走直白的荐片路线后成果喜人,仅一天就重新获得了近五千粉丝,看起来重返50万粉也指日可待。但也有人关切地留言,担心她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又会被推特盯上导致新号也被冻结。然而比起再度封号,先到来的是miru自己的意冷心灰。一天过去,她在凌晨发推说自己终究还是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不想再继续用推特了。电视剧《全裸监督》改编自日本传奇AV监督村西透的故事,影片的第一季讲述了主角如何与知名女优黑木香一起以“性解放”之名颠覆了80年代的日本AV行业,村西赚得盆满钵满,黑木香成为大众明星……这几乎是一部以AV为主题的励志剧,也被诟病为洗白和美化这一行业。然而在影片的第二季,故事来到了后半段。随着泡沫经济破灭,村西原本那套光彩亮丽的说辞也不再奏效,影片销量下滑,新人女优始终难以破圈成名,公司入不敷出。村西也由此露出了本性,开始利用药物和暴力控制演员及其他员工,压榨他们的肉体与精神,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利益。其中就包括私下出卖女优们的无码影片,这在日本甚至是违法行为,依赖于黑道代劳不论是光鲜还是黑暗的一面,作为外界人士,我们都很难去探究影片究竟反映了几成现实,但其中所包含的逻辑还是有着一定共性——如果女优们连正常使用社交平台的权利都难以得到保障,无法借此获取应得的收益,那么她们现实中的生存状况只会更加阴暗窘迫。每个人对于色情行业都会有着自己的看法,也少不了有人会对从事其中的人们另眼相看。但至少在遭遇无端封号的时候,这些女孩所感受到的无奈与郁闷和普通人不会有什么两样。
2022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