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SELAS创实丨“茶•宴•壶”:紫砂之都的非遗“记译”
非遗记译——紫砂之都2024年7月6日—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24年致远计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西方语系“茶•宴•壶”——江浙地区茶文化调研与国际传播非遗团队赴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和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龙窑烧制技艺。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访谈及对非遗技艺的亲身体验,实践队充分了解了这几项活态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并将发挥自身“多语种+”优势,助力非遗的记、译、传,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国际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家传吴春艳老师出生于制壶世家,她与丈夫周挺一同开办了一间工作室,一人制壶制杯、一人设计雕刻。吴老师从小耳濡目染,与爷爷一起交流学习,慢慢爱上了这门手艺。谈及在紫砂一厂,吴老师说道:“传承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技艺背后守住的匠人精神。”两位手艺人的女儿还在上大学,她觉得父母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热爱深深地感动并影响了她,不论将来是否从事紫砂行业,她都会发扬这种匠人精神。吴春艳向团队介绍作品心传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一间工作室里,几乎坐满了正在学习制作紫砂壶的年轻人。从一位学员处得知,他们大多未来也准备从事这项行业。有的是家族事业,有的是外地慕名前来凭借兴趣学习的。像这样的培训工作室,在宜兴还有许多。一代代匠人在丁蜀镇用心传承紫砂陶制作技艺,他们并没有因时代的节奏加快而放弃传统技艺,而是在洪流中稳守初心。卢伟强紫砂工作室团队成员与工作室学员交流业精紫砂陶刻手艺人曹建伟老师向团队介绍了很多自己的获奖作品,同时展示了娴熟的陶刻刀法。他表示,“陶刻工作,要细心、要谨慎。”“做陶刻时,指甲稍微划到一下,作品就不能用了。”他认为,陶刻的内容要与器具相协调,手艺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及传统文化的底蕴,他自己也希望能够在陶刻上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坚持下去。曹建伟展示陶刻技艺彷徨前墅龙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宜兴现存传统柴烧陶瓷器唯一的龙窑。在与第29代窑烧技艺传承人吴永兵老师对话中,吴老师通过实物介绍了传统柴烧技艺的独特之处。谈到当下,一句“我今年六十多了,是最年轻的传人”道出了对这项非遗技艺传承的深深担忧。前墅龙窑窑火渐熄,器具上的痕迹述说着当年匠人们在龙窑挥洒汗水的日子。吴永兵与团队成员交流前墅龙窑内部前路为进一步调研紫砂文化的当代发展情况,团队成员探访了宜兴蜀山古南街,这里有制壶大家的故居,手艺人的工作室,也有陈列现代紫砂文创的店铺。紫砂茶宠、紫砂茶杯、紫砂锅……经典与流行元素在紫砂文创中融合,形式多样,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通过与自媒体直播带货的手艺人交流,团队了解到紫砂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创新与市场情况。如今紫砂制品已经与时俱进地开辟了电商新渠道,相信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古南街紫砂茶宠文创团队成员走访古南街互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非遗实践队中还有一名外国友人:来自西方语系的巴西籍外教Victó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