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报道 | 第十八届国际陀思妥耶夫斯基协会研讨会
第十八届国际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会研讨会于2023年8月24日至8月27日在日本名古屋市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举行。8月24日,来自世界各国(俄罗斯、美国、英国、中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巴西等)的约八十多名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专家、学者、博士等齐聚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名古屋站校区),参加会议开幕式。国际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会(以下简称“国际陀学”)主席卡罗尔·阿波罗尼奥教授,名古屋外国语大学校长及日本陀氏研究专家龟山郁夫教授,京都大学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中村唯史教授,俄罗斯陀氏研究专家伊戈尔·沃尔金教授和弗拉基米尔·扎哈罗夫教授,意大利维罗纳大学陀氏研究专家斯特凡诺·阿洛埃教授和中国浙江大学周启超教授,北美陀协主席凯特·霍兰德副教授,副主席凯瑟琳·鲍尔斯副教授和北美陀协理事会成员罗宾·福尔·米勒教授都莅临该会议。当日下午,国际陀学主席卡罗尔·阿波罗尼奥教授致第十八届国际陀学研讨会开幕词,龟山郁夫教授和中村唯史教授分别致欢迎辞。圆桌会议8月24日下午,第一场圆桌会议为“北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卡罗尔·阿波罗尼奥、凯特·霍兰德、凯瑟琳·鲍尔斯和罗宾·福尔·米勒对北美陀氏研究综述进行报告。其中,罗宾教授提及在美国及全球的流行病和不稳定的形势下读者通过陀氏的作品又获得新的力量,并追忆已逝的三位北美重要的陀氏研究者罗伯特.L.贝尔纳普(2014),黛博拉.A.马丁森(2021)和罗伯特·路易斯·杰克逊(2022)。从这场会议看,英美学者最初的研究主要介绍陀氏的生平和作品介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英美的陀氏传记书写的集大成者为约瑟夫·弗兰克,他花费二十五年左右写成五卷本陀氏评传),并且强调陀氏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即后来从精神分析角度阐述陀氏的作品。另外一个主要研究角度是从叙事学层面对陀氏的作品进行解读。这两方面是英美陀氏研究的基础。此外,英美也从主题学、伦理学、文化研究、宗教、哲学等方面对陀氏的创作展开研究。近几年来,凯特和凯瑟琳两位副教授正进行一项数字陀氏的研究,它是基于俄罗斯社科院主持的三十三卷陀氏全集中的五部长篇小说和两个中篇小说(《双重人格》和《地下室手记》)使用计算软件的文本分析项目。她们利用TEI编码、机器阅读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式解决陀氏小说的深层结构问题,涉及言语、人物、空间、时间性、情感和虚构性等内容。在整场会议中,英美学者侧重研究作为艺术家的陀氏,细读文本等方面内容。第二场圆桌会议在8月27日举行,由龟山郁夫教授主持,邀请了三位日本作家平野启一郎、中村文则、绵矢莉莎发表关于他们阅读陀氏作品的演讲,氛围十分热烈。全体会议除了圆桌会议外,大会还设置了两场全体会议。第一场于8月26日上午举行。组委会安排浙江大学周启超教授在第一场全体会议上作主旨报告,他的报告题目是《当代中国译者与学者对的解读》。周启超教授在报告中梳理了北京人文版,上海译文版,南京译林版与石家庄教育版(即陈燊先生主编的中文22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收入的译本)不同年代的译者对《群魔》的不同解读,分析了在俄文系与中文系执教,在世界文学教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视域中从事陀学的不同类型的陀学论著的基本观点与解读路径,论述了当代中国学者对《群魔》从“政治小说”——“政治小说+宗教探索”——“政治小说+反恐怖小说”——“悲剧小说”——“多声部小说”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阐释进程。这个报告在本次研讨会上受到国际陀学界的普遍关注,已有好几个国家的陀学专家在会后表达了要刊发该文的意向。多伦多大学凯特·霍兰德副教授讲述了《中的现实主义时间的危机》。凯特老师运用叙事学理论阐述在《群魔》中的中心事件的时间问题,例如事件发生的时间长度,何时发生,其他事件在当下的发生情况等。她试图通过时间的变化来论证俄国现代性的多样化,《群魔》打破了传统小说形式,一方面是小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的毁灭,另一方面是传统情节和人物的时间经历的失败。从两位老师的报告中,在座的研究者们熟悉了中国学者对《群魔》的研究情况,也认识到英美学者对陀氏作品进行研究时细致的文本阅读。在提问环节中,学者们就小说《群魔》中的情节、人物和事件进行讨论。北二外张变革老师指出叙事学是阅读小说文本的基础,把该理论转化为阅读实践,读透小说字里行间细微的和容易被忽略的内容,以此可以更细致地谈论该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事件等问题。第二场于8月27日上午举行,日本学者望月哲男教授和俄罗斯学者康斯坦丁·巴尔什特教授分别作了《道歉与宽恕的形式:阿库里卡和娜斯塔霞·菲利波芙娜》和《论陀氏原手稿确定日期和出版的新方法》的演讲。分会场概况大会还设置了分会场,主要包含“《群魔》在其时代及150年后”,“陀氏与音乐/电影/戏剧”,“陀氏和‘灾难’的想象”,“亚洲的陀氏接受及他对亚洲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和“与陀氏相关的主题”等五大板块。与小说《群魔》相关的报告主要谈及的内容有,从《群魔》中追溯陀氏笔下的革命者们的西伯利亚起源;小说人物基里洛夫从社会道德沦丧、自我中心和利他主义追寻过程展现了自我的毁灭;斯塔夫罗金的忏悔中关于玛特廖莎从无助到反抗的解读;《群魔》中的阅读与书写行动;《群魔》的圣经暗指;作为基督对照的斯捷潘·维尔霍汶斯基;论季洪的驱魔和陀氏失败的静修等。在“陀氏与音乐/电影/戏剧”会场中,日本学者讲述了日本漫画家对《罪与罚》的改编,漫画改编会削弱一些思想观念,但它会聚焦两点,一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思想和成为超人的挣扎,一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娅的爱情故事;此外,二十一世纪的漫画改编逐步还原原著内容,同时会涉及与日本社会相关的社会议题。另外有学者论及俄国戏剧家康斯坦丁·博戈莫洛夫对《群魔》的现代改编;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认为对陀氏作品的电影改编相当有难度,许多导演通过削弱陀氏作品中复杂的复调特色把其作品搬上荧幕,并以伊万·佩列夫改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作了阐释。在“陀氏与‘灾难’想象”中,莫妮卡·普戈利亚讲述陀氏在小说《群魔》中的希加廖夫理论,认为该理论需要人们反思。町田幸大(Mach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