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学堂

其他

王宝仓 ‖ 清代道光年间文安知县刘宝楠传略

清代在文安县任职的知县共有116人,其中不乏在历史上留下各种成就的佼佼者,道光年间的文安知县刘宝楠便是其中一个,他以经典的儒学学术著作和勤奋担当的吏治事迹被收录《清史稿》,永远载入了史册。刘宝楠,字楚桢,号念楼,又号秋槎。近代学者、诗文家,江苏宝应人,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咸丰五年(1855),享年六十五岁。其父刘履恂是位举人,做过国子监典簿的小官,著有《秋槎札记》。刘宝楠五岁时,父亲赴京应试,因病卒于异乡,六岁那年,祖母、仲兄,伯兄相继去世,家世由此衰落。刘宝楠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性,通艺文,有贤德,勉励幼小的儿子说:“吾日旰不得食,不以为饥;岁暮不得衣,不以为寒,汝曹勤读书,我虽苦不怨。”督促宝楠课习所学,不使稍懈。童蒙之时母亲殷切教养之情深深地烙在刘宝楠的心头,他有感门户之衰,身处逆境,攻苦力学。据载:时因家贫,膏油不继,惟灶上置一灯,读书数十过,迨釜辕而油已竭矣。他常常向其兄刘宝树请益,后从叔父刘台拱受学。刘台拱是位与段玉裁、王念孙齐名的大学问家,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使刘宝楠学业大进,为日后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宝楠年青时曾在扬州、仪征教书,主讲广陵书院,与刘文淇、梅植之、汪喜孙等人交往甚密,是“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支伟成在其《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中誉刘台拱、刘宝楠、刘恭冕为“宝应刘氏三世”。刘宝楠为学,初治《毛诗》与郑玄之《礼》学,他在为学的过程中,则受到刘台拱的影响甚深,刘台拱治经范围甚广,并且精研考据,不轻易虚言臆说,他解经专主训诂,主张汉学。在刘台拱的影响下,刘宝楠对於考证极为专精,尤其在对于礼乐制度的娴熟程度,更是得力于刘台拱的影响。刘宝楠的治学范围也很广泛,对金石、舆地、百家等,皆有所涉猎。道光八年秋,刘宝楠尚为诸生(学子的初级功名生员的统称,俗称秀才),曾经和刘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陈立等人相约重新注解经典,而刘宝楠则分配到《论语》一书。当时的学者想新注经典,必定是因为旧注不符合他们的学术理念,刘宝楠注解《论语正义》,也是因为不满邢昺、皇侃的注疏。因此,他仿焦循《孟子正义》的体例,先作长编,搜罗汉儒的旧说,兼取自宋以来说经之长义,荟萃而折衷之,命名为《论语正义》。刘宝楠开始注解《论语正义》时,年仅38岁。他“屏弃他务,专精致思”,整整奋斗了后半生,花费了27年的心血,终得数十巨册“长编”,并经过“荟萃折衷”,全书大部分定稿。由于晚年历官畿辅,政务繁琐,精力不济以至中道不克,乃命其子续成事业。其子刘恭冕,字叔俛,光绪五年举人。幼习毛诗,晚年治公羊春秋,发明“新周”之义,继承其父遗志,著有《论语正义补》《何休论语注训述》,使《论语正义》得到更加完善。从汉代起,历代学者莫不研读《论语》,注释、考证《论语》的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刘宝楠著《论语正义》借鉴了前人上千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清人的注释考证;注重文字训诂,史实考订和阐发经义,还对汉魏古注作了详细的疏解。博采众长,甄别是非,钩沉索隐,熔古铸今,穷年累月,孜孜以求,刘宝楠竭毕生之力,终使《论语正义》成为同时代人以及后生学子所敬慕的不朽著作。根据《清史列传》记载,刘宝楠在〈八佾〉、〈乡党〉两章中,叙及礼乐制度的考证极为详确,也由于他在考证上取得了极佳的成绩,使得此书在清代新注经典中,被视为一本出色的著作。除了考证之外,刘宝楠在疏解书中关于仁、性、天、道等义理思想时,也反映出乾、嘉时期义理之学的特色。刘宝楠在儒学经典研究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生活道路上却命运多舛,科考屡试不第。其早年丧父,在嘉庆十六年二十一岁时,娶妻汪氏,婚后未逾一月妻亡,十多天后母亲又离开了人世。(后续妻王氏,年谱未载何年娶入,宝楠五个子女皆由王氏所生。)连续的打击虽使他有些心灰意冷,但强烈的学者天性和母亲的教诲使刘宝楠很快从哀毁罔极中重新振作起来,更加刻苦的钻研学问,撰写著作。并经过多达十一次乡试后,于道光十五年四十五岁时中举江南乡试第四十名。在道光二十年赴京师应礼部考试,会试中式第八十六名,殿试二甲第四十六名,得赐进士出身,以品阶任职,授为直隶文安县知县,于道光二十一年四月赴任,时年已五十一岁。到任文安县后,据台湾出版的《刘楚桢先生年谱》中记载:四月,赴文安任。甫莅任,即出示修清河隄(同堤)、格淀隄,以禦水。记其行状:文安地形洼下,隄堰久不修,伏秋水涨,辄至溃溢,府君履勘相度,先事隄防,督率民役,昼夜罔懈,在任三年,皆获有秋。在他著的《文安隄工录》自序中道:文安地称洼下,隄堰久不修,伏秋水涨,辄为民害。道光二十一年,予视县事,周履隄防,询知民疾苦。爰检旧册,依例举办,而旗民恒怙势不出佽助,相为观望,予执法不少阿,功卒以济。乃集前后诸卷,汇为六秩,箧而藏之。自予去任,复为推卸,历控大府,但知旗情苦累,不复能据案正之,洪水泛滥,岁苦灾祲,呜呼,可慨也夫。刘宝楠在其《文安堤工录》前的自序,道出了文安水患频仍,而旗民又仗势不予配合,只能亲自“督率民役,功卒以济”,治理水患。据《文安堤工录》所载:其上任初年六月,旗民屯目杜国栋、千总杜百龄,抗不修堤,于是刘宝楠据案提讯,严斥限修,才完成了修堤任务。接着,临县大城的子牙河固献处决堤,他冒雨赶赴大城,与当地民众一同维护才保住了堤埝。他在《文安堤工录》中记下了心得:大城固献等堤是大城子牙河堤段,文安称之为南堤,因其在大城范围内,文安人向来不帮助修护。但南堤溃决,水淹的是文安洼,如果文安人帮助修护南堤,其关系与维护北堤(大清河)一样。这也是他对于治水,眼界开阔,顾全大局的一个创举。他在任文安的第二年,从农历的二月开始就安排堤工事宜,为了预防旗民抗修,“预详南路刑钱司,出示严禁”。就是从行政和财政各方面,制定修堤的奖惩规定。当年六月,西邻雄县大清河段的史各庄(时属雄县)大堤浸水。由于处于文安洼上游,决堤必然危害文安,于是他连夜带领民夫往堵,才化险为夷。七月十五日,大城固献等堤浸水,他又星夜带领民夫会同抢筑堤堰而有惊无险。《堤工录》载:十二月,屯旗武生杜堂、汉军天文生常士喜、闲散金廷华、捐职卫千总刘杲,挟修堤之嫌,招抢堤工兵车、军需、草束、修学四事,赴提府控告,转咨顺天府,发南路厅审办”。就是旗民凭借修堤中的四件事,拼凑了罪状,到北京告了刘宝楠的状。道光二十三年,即其在任文安的第三个年头,仍从二月开始就出示修堤,旗民仍抗拒修堤。在这期间,刘宝楠在文安修复了一个春雨堂,他在《春雨堂铭序》中说:文安县西,有堂将圮,予新之。于时小旱,堂成而雨,遂锡(赐)斯名”。此堂今已踪迹皆无,所地无考。是年修筑胜芳堤堰,至冬乃成。刘宝楠在《胜芳堰铭序》中道:文安县城东北七十里,曰胜芳(时属文安),旧有民堰,东界大城辛章(时属大城),西逾崔庄接霸州高桥,延袤二十余里,良田千顷,在河水下游,以堰为障。伏秋水涨,集夫舁(yu)土,事出仓促,每至溃溢,辄没民田。道光三十二年春,予行县到堰,旧址仅存。主簿王君,述士民言,请兴筑。余报可,村邑响应,各酬义钱,立表鸠工,克日蕆(chan,完成)事,役兴农隙,劳而不费,而工增固焉。记述了这年利用春冬农闲,官督民办修筑胜芳提防的过程。道光二十四年,是其在文安任的第四个年头,仍在二月就出示修堤,旗民不修如前。六月大城固献等堤堰又出险情,刘宝楠也再赴大城,会同抢护。十月,旗民杜堂告状案结,刘宝楠被参去任。在其年谱行状(即履历)中描述:因文安堤工费用旧例是旗三民七,刘宝楠捐了俸禄作为修堤费,而旗民拒不出资,致使所摊派堤段溃决。刘宝楠按照惯例进行惩处,不留一点私情,致使旗民屯目杜堂搜罗差徭中的一些事,越级告状,刘宝楠因此被参卸任。文安民众闻之,相聚数千人,要去京城申诉,请求留任,后经刘宝楠劝阻才没有去。“及案定,获昭雪。”意思是:等案子确定的时候,事实真相会审理清楚的。从他在文安卸任后,第二年就上任宝坻知县看,此案并未给刘宝楠定罪罢官。据《清史稿》列传记载:宝楠在官十六年,衣冠朴素如诸生时。勤於听讼,官文安日,审结积案千四百馀事,鸡初鸣,坐堂皇,两造具备,当时研鞫。事无钜细,均如其意结案,悖者照例治罪。其行状中载:先生宰文安时,以计擒获巨盗刘麻子,绰号水晶都督。在文安的三年中,除了年年修筑堤堰,还审结了积案一千四百余件,日结一案有余,其中包括刘麻子那样的重大案件,其吏治作风可谓兢兢业业了。道光二十五年,刘宝楠五十五岁时由文安离任回到京师,继而寻署直隶宝坻县知县,年内又改署直隶固安县知县。《畿辅通志》记载刘宝楠于道光二十五年署宝坻一年,这一年又署固安一年,至于何时赴任,何时离任均无详载,看似重叠。在《元氏县志》中记载:刘宝楠在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后从固安转任元氏知县,因此在宝坻的任期未满一年,而在固安是两个年头的各几个月。在他任元氏县时,遇到大旱,县境西北发生蝗害,旧时的蝗灾与水旱灾害同属于难以抗拒的重大农事灾害,致严重时致使民不聊生。刘宝楠亲自祷于蜡祠(祭祀农神的祠堂),并且购置捕虫之器,大量的蝗虫相争投于阬井,或是直接死于农作物上,蝗害于是平息,当年获得大丰收。这虽较具传奇色彩,确是见于官修史志记载,从中也能见到人们对他的口碑。他从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就任元氏县,到道光的最后一个纪年三十年,在元氏任内进入咸丰元年,时年六十一岁。咸丰二年正月,刘宝楠调署直隶三河知县。在任三河知县时,东省有兵过境,依照往例,县民必须提供兵车。刘宝楠认为此举扰民,且兵众多,更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因此,他主张雇车以应差事,百姓得以不受其扰。咸丰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在三河任。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秋,刘宝楠因足疾卧床不起,在九月二十四日子时,病逝于其三河官邸,享年六十五岁。他在病逝的七天前,已知生命将为时不久,就为自己撰写了墓志铭,墓志首曰:君讳宝楠,字楚桢,世为宝应儒家……之后略述了父母、妻室、自身和子女基本情况。这种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表现出他儒、释、道兼备的品质造化境界。刘宝楠一生勤奋,做事专注,为官忠于职守,最终以六十五岁死于任上。他不但在吏治上有所作为,在学术上更是成就斐然,是一个真正的儒家学者。他的著作除了著名的《论语正义》外,还有《释谷》四卷,对豆、麦、麻三种农作物多有补正程瑶田的《九谷考》之说;《汉石例》六卷,对于碑志体例考证的十分详尽;《宝应图经》六卷、《胜朝殉扬录》三卷、《文安堤工录》六卷、《愈愚录》六卷、《念楼集》八卷、《外集》二卷。另有《清芬集》《刘宝楠诗文》等稿本。在清代多灾多难的文安洼里,留下了刘宝楠深深的足迹,文安人也会深深的铭记他。他的生平事迹或简要概括,或阶段具体的分别记载于《清史稿》《畿辅通志》《刘楚桢年谱》《文安县志》《元氏县志》《三河县志》等多种史志书籍,是清代浩瀚宦海中一个平凡而典范的人物。阅读链接王宝仓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王宝仓 ‖ 文安县名新考

文安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书·地理志》记载:“渤海郡,高帝置,属幽州,县二十六……文安……”其一。这是目前所知,史料文字出现最早的文安字样。可这个名字是如何而来的?由于史料中尚未找到确切根据,因此,对于县名出处,长期以来,诸说不一。1983年出版的《文安县地名资料汇编》,首次提出了文安是在汉高祖置县时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的寓意而得名。之后的《文安县志》《河北政区沿革表》《河北省地名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等,均沿用了这个说法。这个说法的根据所在,有待考证。从县内出土的汉代以前至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存看出,文安境内在置县以前就有人类定居生活,从多地大量出土的五铢及半两钱币看出,局部地区人口稠密,文明发达。因此置县以前应该有自己的地域名称。即使没有,从这个目前普遍应用的释名来看“崇尚文礼”还算贴切,而“治国安邦”一词,当时的汉代还没有这种提法与运用。再者,把这么一个代表统治职能的词语,用于一个县名,似乎寓意过重。中国历史上的大理国,尊崇中国文化的日本天皇,都用“文安”做过帝王年号,这是统治者取文以定国武以安邦的寓意。通过综合分析,“崇尚文礼,治国安邦”的释义既缺乏史料依据,也无实际根据。又有一说是以”文安潭”得名。明代《郡县释名》中记载:“文安县,汉旧县,唐废丰利移文安县于其城。以文安潭名……”明本《文安县志》载:“文安潭,在城北十五里急流口”。清《日下旧闻考》中有“文安,潭名,潭在县北一十五里”的记载。这里所说的县城,不是汉代置县时的文安县城,而是唐省丰利入文安时,从今大柳河的治所移至丰利县治所的县城。即今日文安县城。依此看来,如果文安潭之名产生在文安置县以前,那以文安潭命名县名,也是有根据的。那文安潭又是由何而来的呢?据民国《今县释名》记载:“文安潭即急流口之文潭。文安,汉置,战国赵之武平在县(此指大柳河故城)北,文安与武平相对为名,盖亦古地名也”。其中所说“武平”即现在胜芳镇,旧有武平桥,古有武平亭,胜芳原属文安,1949年析出。清康熙本《文安县志·古迹·武平亭》载:《括地志》云,‘武平亭今名渭城,在瀛洲文安县北七十二里,今胜芳在邑七十里,浊漳、滹沱汇流于此,疑即武平”。《史记·赵世家》载:“惠王二十一(前278年)年徙漳水武平西,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清《日下旧闻考》载:“今胜芳在县东北七十里,会同(大清)、滹沱、漳水汇流于此,即武平地也”。从这些记载看,文安潭之名早在置县前就与武平相对产生了。文安潭是如何得名的,目前尚无找到史料记载,按各种记载中,文安地处古黄河泛区,饱受水患之苦,是有据可寻的。《尚书·禹贡》记载:大禹“覃怀底绩,至于衡漳”,意即在覃怀治水成功后,又去了漳水横溢的泛区去治理。不论大禹是否来过这里,但深受水害折磨的文安漳水泛区,特别是被大水冲成湖潭的文安潭周边居民,一定受到了治水精神的鼓舞与教化,甚至得到了治水成果的安慰。《尚书·禹贡》载“大禹名文”,得其疏导,为文所安。虽然牵强,但和苏洵未到文安而受其影响而名苏家桥一样,是一种精神寄托。《尚书·尧典》云:“钦明文思安安”。钦明文思,是尧帝的四德,其中包括文德,有了这四德照临,一切都会自然变得美好、安宁了。文,在古代并非只代表文字或礼仪,而是文化、文明、文采、道德、智慧以及美善的统称。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易》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礼记》注说:“文犹美也,善也”。。看来文是一个至善至美的代表,当时用“文”来冠以地名,求得“以文为安”,算是合理成章了。再一说是据1989年《霸县地名资料选编》中援引《河北古代历史编年表》中的资料:燕王哙七年(前314年)齐宣王乘燕国宫廷内乱之机,一举攻破燕国,文安一带沦为齐国属地,后燕昭王发奋兴燕,于燕昭王二十八年兴兵收复了被齐占领的失地,当时的胜芳名堤头村,为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燕昭王命把堤头村改为“武平”,把急流口一带被漳水决口冲击的大水潭,命名“文安”。当然,这个说法还需查证确凿的历史资料。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证明,不管是文安人自己起的地域名称,还是某个帝王命名的行政区名,文安这个象征美好的名字,是当地人民表达对文明美好的一种精神向往,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以期达到“文明以止,安家乐业”的愿望,故取名文安。
2021年8月13日
其他

王晓建 ‖ 昭梿——王爷出身的历史学家

清代的王爷,大多是些一无所能的酒囊饭袋。但也有少数的例外,如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昭梿,就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历史学家。
2020年11月12日
其他

“博士大跃进”的危机与思考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7年12月17日
其他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我另外也感到一个困难:我究竟对谁说“读书方法”呢?我现在姑且假定我的读书是有志于研究中国文史之学的青年朋友,和四十年前的我差不多,即正想走上独立治学的路,但是还没有完全决定选择哪一种专门。
201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