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为大观

其他

居家隔离近三个月,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必要生活物资

本文首发于百家号。一我的《非必要的,才是生活的意义》发表后,获得很多人的赞同,尤其是身处上海的朋友。但也有很多外地朋友持不同意见,比如我有位同学说:“没有任何一方——不论其在防疫政策上持什么立场——否认‘非必要,才是生活的意义’这个命题。”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说这篇文章是泛泛而谈,我们没有人否认聚会和旅游对于生活的意义,但是在疫情传播严峻的当下,则是另当别论。换句话说,在非常时期还是要有非常手段,唯有此才能切断病毒的传播,尽快恢复生产生活。不得不说,这种想法很有代表性,也正因为如此,各地政府才会在疫情防控时期采取特殊手段,“非必要不购买”几乎是过去两个月上海所有小区劝退团购和冻结快递的第一法宝。但是在历经两个月之后,我们有必要反思:真的能确定必要和非必要吗?二对很多人来说,必要和非必要几乎是泾渭分明。何为必要?就是那些肉蛋奶蔬菜等维持生活必需的物资;除此之外的其他物资,即便是食物,也是属于非必要生活物资。但是这个划分,听起来容易,但真的实施起来也不简单。肉蛋奶是属于必要的生活物资,那海鲜算不算?在我们家,我太太来自海边,从小到大几乎每天都要鱼虾蟹,一天不吃心里就不踏实。在她看来,海鲜毫无疑问是必要物资,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海鲜就不是必要生活物资。至少在很多小区居委会发的通知中,我没看到把海鲜列为是必要物资,而是视为“改善型物资”,甚至有小区明令禁止团购海鲜和水产品。即便是肉蛋奶,也还有推敲的必要。这里的肉是指猪肉还是其他肉?猪肉的品类也有很多,现在上海但凡像样的菜市场,都不会只有一个猪肉铺,而是有好多家肉铺相互竞争,而且猪肉的品类也分好多种:什么前腿肉、后腿肉、五花肉、小排、大排……很明显,肉的价格也大不相同。不同收入不同偏好的人,都能在市场中都可以找到自己中意的猪肉,即便这个市场找不到,总能在线上找到,总之,“总有一款适合你”。但是在静默时期,这一切都变了。甚至更进一步,非必要不购买的核心并不在于是区分必要与否,而是要大规模减少商品的流通规模。全体居民足不出户,盒马叮咚山姆等线上门店一扫而光;“非必要不团购”,而且团购产品还要经居委备案(审批),进入名单的品类也是屈指可数。政府物资虽然也时不时在发放,但绝大多数的市民是不可能靠政府物资来度过这漫长的两个月。于是一个非常荒谬的现象出现了:原本商品琳琅满目甚至过剩的市场,一下子成了短缺;背后却是很多食物堆在仓库无人问津甚至农作物在田间地头腐烂。4月初的上海,居民的怨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食物的不确定所致。很多小区甚至还上演了一些匪夷所思的闹剧:水果和卫生巾都视为是“非必要生活物资”。尽管我在3月19日第一次隔离开始就预料到这波疫情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而且物资储备也较为充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4月的头几天还经历过没有牛奶和鲜肉的日子。或许是意识到了严格的“非必要不团购”的弊病,我们小区的居委和物业从4月中旬开始放松了对团购的备案,不再对我们小区属于管理的比较松散,尽管居委和物业也一直在强调“非必要不团购”,但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能力给业主们想要的生活后,就对各种团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我所知,这种小区并不在少数。三食物的问题其实不难解决,难就难在不是食物的物资。上海各区的商务委从4月开始就公布一批保供企业目录,然后随时不断更新,这个名单涵盖了各区正在营运的连锁超市、各大电商平台、药店、加油站等居民急需的机构。从名单看,这些机构涵盖了吃喝拉撒的方方面面,能保证基本生活无虞。但问题在于,生活不只是吃喝拉撒,还有工作。尽管居民隔离在家,但是很多工作上的事务并不会因此按下暂停键,很多重要性不亚于生活物资的工作必需物资并不在这个名单里。我太太在5月份就遇到了一件闹心事,她笔记本的电源适配器坏了。适配器坏了,就没法给电脑充电,电脑就无法工作;而电脑不工作就意味着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毕竟居家办公的前提就是电脑和网络。尽管我家有几台电脑,但是却没有一台电脑能让她使用,因为基于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等因素考虑,他们公司只允许使用公司配备的电脑——这也是很多公司的规定,非公司配备电脑无法接收相关信息。怎么办?我打了电脑厂家的维修热线,非常抱歉,因为疫情防控,该品牌不提供更换电源适配器的服务;而网上也没有尚在营业的电脑配件公司。这在平时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解决的问题,在静默期间的上海找不到一家能解决问题的的厂商。在上海的保供企业目录中,我找不到一家类似的公司,而各大卖场也找不到有相关的电源适配器可供出售。最终我是怎么解决?在业主群。我在业主群发出求助,同一楼的邻居恰好有同款电脑,就把他的适配器借给我们。然后我的同事在朋友圈看到我的求助消息后,发了个闪送把家里闲置的适配器借给我。感谢我的邻居和我的同事,我太太因此避免了没有电源适配器而耽误工作的窘境。幸好我太太只是电源适配器发生问题,如果是电脑出现故障,那就真的没有办法了。事实上,不只是工作用得着的电脑属于非必要物资,就是生活所需要的电器也是非必要物资。如果那几天你家的电器恰好坏了,那就是倒了大霉。此前我在头条问答中看到一个提问,“疫情隔离,冰箱坏了,怎么保存食物啊?”四最近这两年,“非必要不……”这个句式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少有人会怀疑这个口号的正当性。根据我近三个月的居家隔离经验,非必要物资的范围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说在短期内只有食物是属于必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必要物资清单就会变得很长——几乎所有的一切物资都成了必要物资,以至于规定何为“必要物资”都显得非常荒谬。5月份的上海,各小区里最紧俏的物资是打印机、打印纸和墨盒,因为居家上网校,以往学校发放的练习卷都需要在家打印,随之带来的是打印纸和墨盒需求的猛增。而随着季节更替,孩子们的衣服也成了必要物资,因为过了一个冬天和春天,去年的夏装与孩子们今天的身材实在是太不匹配了。但是你也应该可以想象到,婴儿奶粉和纸尿裤会成为必要物资,但童装是不大可能进入必要物资的清单,而童装店也很难进入保供企业名录。更为重要的是,经历了2个多月的居家隔离,很多个人和公司的现金流都出现问题,个人需要工作来养家糊口,公司需要开门营业来避免现金流枯竭而倒闭。众所周知,稳定的现金流是现代社会能持续发展的前提。但不幸的是,工作恰恰是非必要。
2022年6月18日
其他

非必要,才是生活的意义

本文首发于百家号,原文题为《静默两个月之后,上海的非必要生活终于回来了》。5月31日下午四点,在解封前夕的上海,李哥、琛哥和我在锦延路的张家浜河畔星巴克门外相聚,李哥带了两瓶沃伦丁黑啤和一袋连城红衣花生。之所以自带酒水和小菜,是因为这一带的餐饮门店都未开始堂食,甚至绝大多数门店都还没营业。毕竟解封时间从6月1日开始,不,按照官方的说,上海从未封禁,也就不存在解封。严格来说,这是复工复产。这是一场迟来的“非必要约会”。3月16日,我们几个就在微信群里有一场樱花之约,在樱花盛开的3月份,在樱花路的街心小公园,来瓶小酒共赏樱花谈风月谈理想谈人生。那时上海还未全城静默。我看了看上海卫健委的统计数据:“3月15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97例。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例,新增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1例。治愈出院33例,解除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例”。尽管阳性病例数增长已经持续了十来天,甚至这样的数字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很是触目惊心,但是上海市民却并不担忧,也从未考虑过会“封城”。确实,在过去两年多时间,上海作为国内精准防控的典范,尽量减少防控对生活的影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确信,我们几个说,我们来一场樱花之约。其实,樱花之约最早始于2019年的某个时候,因为东航开通了上海和日本的诸多航班,我们一群人就突发奇想,能不能今后每年的4、5月份都到日本看樱花?说干就干,我们订了2020年4月29日至5月2日到鹿儿岛的机票。争取一年一个城市,从九州开始到北海道,看完日本四个岛屿的樱花……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因为2020年的新冠疫情,鹿儿岛的行程被取消,樱花之约也就无从谈起。2021年照样无法境外游,而且在这一年还形成了“非必要不出境”的规矩:2021年8月4日,国家移民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宣布“对非必要、非紧急处置事由暂不签发普通护照等出入境证件”。日本一时半会是去不了了,甚至在可见的将来都去不了。那我们就看国内的樱花吧?事实上,这几年国内也形成了赏樱风潮,甚至还有专门的赏樱地图。2022年,南京林业大学樱花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了《中国樱前线2022》,该报告预测樱花花势及“国内樱花赏花带”图表。《中国樱前线2022》《中国樱前线2022》显示,“樱花花期变化特征与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像去年云南大理的樱花开得最早,2021年12月1日进入最佳观赏期;而开得最晚的要属哈尔滨,预计将于4月23日进入最佳观赏期,可以开到5月份。”我第一次知道,中国樱花的时间跨度居然可以达到6个月,也是让我对960万平方公里、南北约5500公里的幅员辽阔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但是随着奥秘克戎的到来,国内各大城市的疫情防控也在逐渐收紧,而上海日渐增多的患者也让我们未雨绸缪:到其他城市看樱花估计也不可行了,要不咱就近在樱花路上赏樱?一言为定,我们花木镇的几个好友在微信群里约好了,我看了看时间是3月16日。那时候我还信誓旦旦:“我至少在接下来的21天都可以。”为什么我如此自信?原因是我所在的办公室被征用为隔离酒店,时间至少持续21天。在接下来的21天我都是居家办公,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樱花路聚会。后来的事情超出了我们几个的想象,也远超所有上海人、甚至全世界的想象。3月19日,我所在的小区开始隔离,刚开始是说2天,但后来就是无休止的2+2+2……再后来就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了,全城按下暂停键。我没法走出小区,那几个朋友自然也不能例外。接下来樱花盛开的日子,我们都是在小区里的樱花树下做核酸,看樱花盛开看落英缤纷。至于樱花路之约,早就成了不切实际的奢望,很多时候是我们在群里发几张樱花照片了事。而且,在这非常时期,约会成了一种“非必要”的活动,除了吃喝拉撒睡和外出就医求药等极少数活动外,其他的任何事都是不必要且不被允许。再后来。随着阳性病例逐渐回落,复工复产复商又成了自上而下压倒一切的重任。尽管官方宣布的时间点从6月1日开始,但是在5月31日这一天,我们几个所在的小区出门好像都不需要出门证,直接出门即可。呷着啤酒,吃着花生米,看着张家浜河里的游艇,再看看锦延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一切恍如隔世。我忍不住说了句:“我们的非必要生活回来了。”是的,从生存角度而言,看樱花是非必要的,喝啤酒也是非必要的,甚至喝酒还是一种有害的要予以禁止的行为。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做这些“非必要”的活动?原因就是我们是人,除了吃喝拉撒睡外,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聚会之所以需要,是因为可以分享信息和感情;酒精之所以会成为很多人的爱好,是因为微醺不仅有器官满足还有精神愉悦;樱花之所以需要,是因为它能给我们超越肉体意义的思考。而我们今天所处的锦延路附近,是浦东的文化中心,聚集着各种各样的非必要活动场所: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一系列非必要活动场所。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必要的活动,恰恰构成了今天我们人类生活的本质:人类文明就是由这些非必要活动所积累而成。上海之所以受我们喜欢,就是有着比其他城市更多的非必要活动和建筑,如果没有这些非必要生活,那就泯然众人矣。我们仨——李哥、琛哥和我,分别来自四川、江西和浙江,我们来到上海并非仅仅是为了讨一口饭吃,更是因为这里的各种非必要生活,而这些非必要生活构成了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区别。也正是如此,当我在微博上发出“非必要才是生活的本质”的感慨时,引发了好多人的赞同,一位名为
2022年6月1日
其他

个人信息保护的本质是一种资源再分配

本文首发于FT中文网一在中国商界,迄今还在流传着当年台湾首富王永庆卖大米的励志故事。当别人家的米店都是坐等用户上门买大米,王永庆就是送米上门。据说他还有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用户家的相关信息: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他根据这个小本子中记录的情况来测算哪位用户家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王永庆的服务按需送大米,同时在送大米时也挺讲究:送米并非送到就算,他还会帮用户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之所以想到王永庆用小本本记录用户信息拓展客户的行为,是因为最近有媒体报道有些App在“窃听”用户信息从而推送相关服务的新闻,从社交媒体的反馈来看,公众似乎都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毫不意外,各涉事公司也都否定“窃听”的指控,认为自己的产品“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这些公司之所以会做如此回应,是因为《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为什么王永庆通过“小本本”掌握用户信息来为用户服务的行为至今得到赞赏,而App“窃听”用户信息的行为就不可接受?按照常理推,王永庆那个卖大米小本本上记录的内容,大概率也是他自己根据用户的言行中分析得来,不可能是他和用户一对一访谈得来,更不可能是和用户之间还签订一个像现在App普遍存在的“用户协议”。为什么王永庆卖大米的行为就受到赞赏,而App获悉用户信息(假如有)的举动会受到公众的一致差评?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在个人隐私、商业利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平衡?二
2019年5月9日
其他

汽车行业的护城河到底有多深?

),但对电动车还是想吐一下槽。首先是怎么能确定这个技术路线是对的,类似于日本早年的模拟高清制式、等离子电视等当时看来主流、后来尸骨无存的产业案例不要太多;其次是即便方向赌对了,现在容得下多少家?
2018年6月4日
其他

中美经贸谈判为什么这么难(中)——​财富是怎么生长的?

基于以吏为师的古老传统,只要官僚系统们选择了什么攻略,公立大学、官方智库、普通国民就会自动形成相适应的主流观念了。这又能怨谁呢?别人可没有把这些经验教训都密封保存起来,生怕你们学会了搞懂了。
2018年5月7日
其他

中美经贸谈判为什么这么难?(上)——以美日谈判为鉴

美国成为全球投资者的乐园,一流企业优选去美国投资或者上市,各国精英富豪优选移民去美国,形成了资本+人才+富豪的巨大顺差,那必然对应着二三流商品领域的巨大逆差。这种新玩法的诀窍,不知下代人能不能搞懂。
2018年5月7日
其他

中美贸易谈判:美国究竟想要什么?

八国联军打完之后,我们对美国人最重要的一个指控,是它提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这么一条政策,但很少人能想到这条政策的英文是什么,其实就是“最惠国待遇”MFN(most-favored-nation
2018年5月4日
其他

美国凭什么成为创新策源地?

创新如何涌现?——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比文丨学经济家本文由群友聊天补充整理。群友: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就是政府砸出来的,严格说是在战争威胁下,美国政府用现在至少上千亿美元的巨资砸出来的,这个是计算机发展史上说的。中国自主芯片是几个套利的小商贩,美国早年是集全国之力。难的是从0到1,空中花园的塔基;市场完成的是1到100,空中花园的繁荣。我:搞反了。在1930年代,IBM就投入了100万美元成立研发中心,先后造出了机械式的、电子式的计算机了。当时北京协和医院还进了一台穿孔机,可不全是政府和军方买单。这种看法在微博普遍存在没有民间这种创新,军方会灵机一动,想到用很多电子管可以比机械式的运转更快?不是的。实际上军方头疼于弹道计算或者核武研发等自己的目标,宾州大学机电实验室的几个家伙构想出ENIAC计算机,最后去游说正在头疼的军方出钱买单。总造价不到50万美元。堆了大量的电子管。而廉价、精巧、可靠的电子管又是怎么进化来的?想想1920年代,美国就有600家收音机生产商在市场上厮杀(摩托罗拉还是后起之秀),你就懂了。对计算机而言,0到1时,没政府多少事儿;ENIAC是相当于3-5的时候;卖给了军方一台,想当于6。没有军方这张订单,一样会出现6。而且ENIAC启用的次年,晶体管就发明了,几年后贝尔实验室造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那才是时代突破,紧接着是集成电路。再往后如同那篇很火的文里一样,每一个“此路不通”的指示牌下,都是累累的失败者。X86干死了无数牛X哄哄的系统,INTEL和微软也经常几十亿美元打水漂。流传的认知偏差实在太多,挨个吐槽纠正会累死。从文革的认知废墟上爬起来不久,如果没有一两本优秀的外版书打底,依靠三国演义套路的大众读物,或者重磅干货大棋解密的网文(一惊一乍的节奏,很像出租司机习惯听的评书),难免以为驱动世界的力量是那种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式的—早晚会在现实世界中撞的满眼金星。顺手推荐《他们创造了美国
2018年4月26日
其他

学经济家:中美经贸谈判为什么这么难?——以美日谈判为例

美国成为全球投资者的乐园,一流企业优选去美国投资或者上市,各国精英富豪优选移民去美国,形成了资本+人才+富豪的巨大顺差,那必然对应着二三流商品领域的巨大逆差。这种新玩法的诀窍,不知下代人能不能搞懂。
2018年3月27日
其他

绝大多数高铁新城,注定荒芜

如果你有乘坐高铁的经历,那就一定会对高铁火车站有深刻印象。高铁火车站大都占地面积极大且气势恢宏,除了极少数几个城市外,一般都是处在城市郊区。
2017年9月24日
其他

我是翟欣欣接触过的男人(猎物)之一

2、邻家妹妹般清纯高挑的形象,高知家庭警察亲戚,以及网友说的清纯美丽中带点土的气质。对真正追求婚姻有一定成绩的北漂男是很有杀伤力的。相比打扮花枝招展妖媚的女性绝对会放下防备心并真心以待。
2017年9月14日
其他

警察检查你的手机,如果发生在美国

California)以一致同意通过的判决结果。这一结果意味着,以后警察必须获得法院许可才能够翻看被逮捕者的手机——从而弥补了宪法第四修正案的一个潜在巨大漏洞,而第四修正案旨在反对非法搜身和拘捕。
2017年7月23日
其他

借贷宝的裸条从哪里来?

当广大吃瓜群众看到“裸条”、“借贷宝”和“女大学生”等关键词时,自然而然的认为是女大学生通过裸条在借贷宝上借到钱。而那个一门心思想让熟人借贷更加体面的借贷宝,怎么会想到线下会有这么多的门道?
2016年12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网约车也要装GPS? 装个P!

回到网约车《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上来,更为可行的办法是,将司机使用的手机视为是GPS装置,而不是重新再花2000元购置设备,而这也与政府提倡的“放权简政”、减轻企业负担的目标相一致。
2016年11月29日
其他

网约车新政实施 出行安全已成最大输家

“杜女士,女,49岁,河南人,在嘉善摆地摊,有两个孩子,女儿今年刚刚成家,儿子目前正在读大学,兄弟姐妹住在嘉善。为了多赚点钱,她把新买的黑色斯柯达轿车登记为某平台网约车,开车人就是她本人。”
2016年11月26日
其他

深圳到底有多少人?

第一,居民用电量,2010年上海用电168.95亿千瓦时,深圳用电76.65亿千瓦时,深圳是上海的45%。到2014年上海用电173.89亿千瓦时,深圳用电120.37亿千瓦时,深圳是上海的69%。
2016年11月15日
其他

50年前,尼克松拯救了美国丨美国宪法不承诺保障个人的社会和经济权利

年代学的解释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十八世纪晚期,社会和经济权利并未出现在制宪者的视野中。这个观点当然正确,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表述,年代学的解释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宪法的含义随着时代而变化发展。
2016年11月13日
其他

网约车监管平台的罪与罚

自北京、上海等城市于10月8日公布网约车实施细则以来,媒体对网约车的讨论大都集中在驾驶员的户籍和车辆的牌照和轴距等问题上。毫无疑问,这些讨论对网约车的健康发展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非常重要。
2016年11月12日
其他

治霾是伪问题,治穷才是真问题

铁卷丹书)。其实随便问问周边人,如果中国的汽车比美国多许多,和美国全球争购石油,会怎样?90%会回答,美国会围堵中国,不许中国强大,甚至开战。这就是主流思维,不愧文革(义和团)结束40年。
2016年11月7日
其他

谁为天价网约车监管平台负责

我不知道监管平台是否真能为平台企业提供服务。但是一个可以确认的信息是,监管平台的成本不菲,而这部分成本是要由所有的纳税人来埋单——包括那些从不使用网约车的人、甚至包括那些出租车司机。
2016年10月31日
其他

该如何"鼓励和规范"私人小客车合乘?

由此可见,鼓励私人小汽车合乘的发展并且将非法运营车辆排除在外最核心的手段就是价格杠杆,而不是类似于拼车次数等其他标准。通观《征求意见稿》全文,主要定位于区分非法营运,而不是鼓励私人小汽车合乘。
2016年10月24日
其他

网约车新政正在制造新的“城市病”

所有的这一切直到网约车出现才得以改变。只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App,你就可以获得出行服务,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在App上对司机的服务进行点评,从而约束司机的行为。
2016年10月22日
其他

是时候停止对私家车的歧视了

当公交车和地铁每年能花到超过200亿元的补贴,而私家车群体每年至少缴纳200亿元的税费时,你还真的好意思说是“私家车抢占城市道路资源”?事实上,说私家车是现代城市的发动机都毫不为过。你群群友@大辉
2016年10月16日
其他

美国联邦法院对Uber的判决,对我们(或者中国)有什么启示?

TNC),不过其内涵和外延倒是大同小异,加州是这样规定的,所谓的TNC指的是通过在线App或平台连接私家车主和乘客以提供有偿预约交通服务的组织,而不管该组织的形式是公司、合伙或者个人独资等其他形式。
2016年10月13日
其他

网约车不应该是高价

熟悉杭州出租车市场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在2006年的发生的“大奔出逃事件”,用媒体报道的话来说就是:7辆“奔的”齐刷刷驶出杭州收费站,消失在夜色中。一路狂奔,直达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2016年10月12日
其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汽车合乘?

“大意了,嘀嗒的顺风车太方便,两个人从杭州到上海点对点只要170元,快到家时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原来早上我是自己开车从家到的虹桥火车站。”
2016年10月11日
其他

以市场手段解决“城市病”

以城市交通为例。随着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在各大城市渐次出现。如何解决交通拥堵?从各城市的办法来看,数量控制是常用手段,无论是尾号限行、限制外地车牌进入城市还是限制本地机动车数量。
2016年9月30日
其他

是谁让“京沪永远涨”为什么变得深入人心?

“京沪永远涨”刚刚传播时,笑话的人还挺多:这世界上还有永远涨的资产?当年东京一地的房地产价值就能买下整个美国,最后还不是地产价格狂跌?在很多人看来,这根本就只是要给顺口溜而已,并当不得真。
2016年9月25日
其他

以伦敦为鉴:为什么控制城市规模会失败?

万英镑。尽管更多的人离开了伦敦中心城区,但是由于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留在市中心,因此很多人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在通勤上。
2016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