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

其他

TMS研究速递—TMS-EEG在重度抑郁症中的研究

自从1985年,Barker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之后,经颅磁刺激技术凭借其安全无创的技术优势,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经颅磁刺激技术不仅在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配合其他技术在临床疾病诊疗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随着磁兼容的脑电电极和放大器的技术进步,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TMS-EEG)技术得到快速发展。TMS技术与EEG联合使用,一方面可以实时测量刺激部位的和刺激效果传导,例如可以探究癫痫病理生理学机制、致痫灶定位和预后判断,以及皮质、丘脑环路和皮质之间联系改变等;同时还能根据脑电反应调整TMS治疗参数,达到评估与治疗相结合的目的,为未来实现靶向治疗和精准治疗奠定基础。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精神疾病之一,和大多数的精神疾病一样,病因不明确,临床上没有特异性的生理学标志物对其进行诊断和评估。已有研究显示,MDD患者本身存在着亚属扣带回皮层(SGC)过度活跃的情况,并且背外侧前额叶的活动情况也会影响SGC的活跃程度,意味着DLPFC-SGC连接对于理解MDD患者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最新的JAMA子刊中就有一项运用TMS-EEG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研究者利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筛选出121位MDD患者,测量rTMS治疗前后SGC的超活性,并使用显著电流密度(SCD)量化SGC超活性,显著电流散射(SCS)计算左DLPFC和SGC的有效连接。两种测量方法都是在rTMS治疗前后的TMS诱发电位标准峰潜伏期计算的,以此对实验组和安慰剂组的MMD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将招募的121名MDD患者随机分配到3个治疗组中:单侧rTMS刺激(n=
2019年7月3日
其他

诊断性经颅磁研究进展浅谈

经颅磁刺激利用瞬变的脉冲磁场穿过颅骨,改变大脑皮质神经膜电位,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影响脑组织代谢和神经活动。该项技术最早于1985年的Barker等发表于Lancet。经颅磁刺激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神经调节技术,不仅拥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而且操作简便,在安全指南指导下使用安全性极高。经颅磁刺激技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中经颅磁刺激刺激大脑特定部位之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能够产生“虚拟病变”的效果[1],同时,因其安全、无创和无痛的特点,使其成为评价皮质脊髓通路和皮质延髓通路功能整合的常规电生理检查方法。近年来,经颅磁刺激不仅用于大脑皮质,而且用于几乎所有传统电刺激部位,如脑干、神经根和周围神经。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刺激模式和靶肌肉状态,或者与电刺激、脑电图(EEG)、肌电图(EMG)和fMRI检查相结合,极大地拓展其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与预后判断等领域的应用[2]。本文主要简述经颅磁刺激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常规经颅磁刺激方案经颅磁刺激模式可以分为单脉冲经颅磁刺激(spTMS)、成对脉冲经颅磁刺激(ppTM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三种类型。重复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临床治疗,而单脉冲和双脉冲应用于诊断检查较多。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多用于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包括运动阈值(MT)、波幅和潜伏期、皮质安静期(CS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和运动诱发电位募集曲线等,为疾病相关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和皮质脊髓束输出改变提供重要证据。成对刺激可以用于皮质内抑制和皮质内易化的评价,包括1个条件刺激(CS)和1个测试刺激(TS)。不同的检测指标,条件刺激和测试刺激强度和刺激间隔也不尽一致。通过比较予或不予条件刺激时测试刺激引起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或阈值的差异,检测皮质内或皮质问抑制或易化现象。成对关联刺激引起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改变代表峰值时问相关可塑性形成,刺激间隔的差异可以导致突触长时程增强(LTP)或长时程抑制(LTD),与记忆和学习相关长时程突触可塑性改变相似。2经颅磁刺激与其他检测技术联合应用此外经颅磁刺激还可以与脑电图、fMRI、PET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等联合应用,研究不同脑区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CracCO等[3]率先开展经颅磁刺激与脑电图的联合应用,并成功记录到刺激对侧大脑半球的脑电改变。运动诱发电位局限于运动皮质,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通过予局部皮质磁刺激,可以观察到周围皮质脑电改变,从而探索神经功能随时间的动态改变和内在层次结构,阐明皮质可塑性相关重要问题。例如,癫痫病理生理学机制、致痫灶定位和预后判断;皮质、丘脑环路和皮质之间联系改变等[4]。Fabio等[5]人通过对健康人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TMS-EEG技术对比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TMS刺激后大脑产生的γ波振荡明显少于健康人。同时高密度的EEG还记录了产生的脑波在大脑内部的传播状况,正常人经TMS刺激Cz点后产生的γ波,会很快的传播到其他脑区,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波却没有继续传播,大多局限在所刺激的区域,表明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额叶内丘脑回路存在功能损伤。因此,TMS-EEG技术在临床中可用于疾病鉴别诊断,疗效评估以及精准干预、靶向治疗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开展更多研究。然而,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在临床广泛应用还需克服诸多技术难题:首先,是脑电图记录伪迹,磁刺激线圈瞬问产生的强大电磁放电使脑电图放大器饱和,影响脑电信号的采集;其次,变化的磁场在电极中产生较大的电流回路,损坏标准的脑电图电极并灼伤皮肤。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已明显提高其信噪比(SNR)
2019年4月24日
其他

iTBS vs cTBS哪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更好

背景介绍:模式化的重复刺激模式是2008年国际TMS研讨会提出的专业术语。模式化rTMS是常规rTMS刺激模式的改进,以前是以频率固定单脉冲,刺激时间固定和刺激间歇固定的重复模式进行刺激。改进后的模式把以前的单脉冲提升为多脉冲、爆发式脉冲,增加了丛内频率、丛内脉冲数、丛间频率等参数。其中TBS是改进后常用的刺激模式,特征是每丛3个脉冲,丛内频率50Hz,丛间频率5Hz。持续(continuous)重复频率5Hz的TBS称为cTBS,间歇性(intermittent)的TBS称为iTBS。目的:TBS被证实能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对难治性抑郁症有潜在的疗效。但依然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研究,不同类型的TBS,如iTBS和cTBS在抗抑郁的功效上有何差异。被试:60例,21-70岁,DSM-IV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至少对两种常用的抗抑郁药不耐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至少超过18分。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史,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滥用患者,人格障碍患者,以及有过中风、癫痫、脑外伤等神经疾病,大脑有植入物或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孕妇等都被排除。方法:依据Maudsley分期法评分将被试分为轻度(评分≤7)、中度(8D,
2017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