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圈

其他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多件国宝级文物亮相

今天上午,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北京增添了一个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高翔邀请10多名观众代表率先“推门”步入展厅,上百名专家学者和数百名观众紧随其后第一时间进馆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该馆地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五大专题展示五千年文明史该馆的基本陈列为“历史中国
2023年9月15日
其他

文保领域全球盛事 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开幕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北京时间5月17日下午,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ICOM-CC)第19届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以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同志在北京中心会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国际博协主席阿尔贝托·格兰迪尼先生,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前主席克里斯缇娜·斯特拉克玟女士,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主席凯特·西蒙女士以及全世界67个国家的近1500名文保专家、文物保护工作者及研究人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在线参加了开幕式活动。李群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他指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坚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逐步构筑起文物保护的有效体系。中国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驱动和支撑,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实现文物保护理论发展和技术升级;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资源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通过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专项行动,实现文物保护专有装备供给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推行“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就加强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搭建对话交流平台,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深化协同创新,以保护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二是加强人才培养,让文物保护事业代代相传,后继有人;三是推动知识传播,保持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活力,创新壮大发展格局。莫高义表示,本次大会是代表世界顶尖水平,掌握行业发展趋势的高端专业盛会,将进一步推动文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衷心希望通过举办此次盛会,交流借鉴世界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前沿技术,探索文物保护新路径,促进国际合作。阿尔贝托·格兰迪尼和克里斯缇娜·斯特拉克玟在线发表致辞。克里斯缇娜·斯特拉克玟详细介绍了本届大会的各项环节和相关内容,并向因新冠疫情遭受损失的与会者表达了关切。阿尔贝托·格兰迪尼在致辞中表示博物馆是人与文化的桥梁,新冠疫情使全球文博机构遭受了空前打击,全球博物馆应当适时做出改变,共享信息,携起手来共同面对挑战,国际博物馆协会将竭力帮助全球文博机构共渡难关。他还赞赏了本次大会筹办方的精心准备,并对相关机构表达了感谢。刘曙光表示,自1983年加入国际博协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博协以及国际博协各级组织的活动和会议。在文物保护方面,中国坚持与国外有关机构和学者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相关文物保护的理念、理论、技术或方法得以进一步提升。希望广大ICOM-CC会员通过此次大会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特点。开幕式结束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以《基于风险管理和多学科协同的中国馆藏文物保护实践与展望》为题,做大会主旨发言。他全面介绍了中国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历史沿革,指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中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借助多学科协同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手段更加系统全面。据了解,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成立于1967年,是国际博协下设32个国际专业委员会中规模最大的委员会,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交流与推广,目前有4000多名会员,主要为各国文博机构从事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和文保工作者。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被公认为是国际藏品保护技术领域科技含量最高的学术活动和技术交流平台。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打破边界:论文物保护学科的综合性”,将围绕博物馆藏品保护理念和理论,保护材料研发和选择,保护技术、设备、工具和技术应用,保护和展示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在三天的会期内,大会将在线举行开幕式、全体大会、21个专业工作组分会及闭幕式等多项活动,以全球视野多维度集中展现藏品保护各个专门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为全面回顾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馆藏文物保护成就,在本次大会召开之际,“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将于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大会组委会将展览内容拍摄为视频,在视频会议系统上进行展播,向世界全面展示我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现馆藏文物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来源:中国博物馆协会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大图来了!三星堆重大发现公布

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正在进行中,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已发掘至器物层,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
2021年3月20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民进中央:切实解决文物保护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今年两会,民进中央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切实解决文物保护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提案》,提出加强督导巡查确保中央文件落地、监督各级政府依法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文物资源密集区单设文物行政管理机构三点建议。民进中央认为,文物保护管理问题主要呈现在两方面,一是市县级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异常繁重。我国文物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对自己行政管辖范围内重点文物和其他文物的保护、管理、利用、安全等负有主体责任,市县级保护管理任务尤为艰巨。基层文物部门面临的不仅是保护对象总量大、种类多、分布广,更有保护难度问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要素动辄百十数计,整体保护问题复杂,活态保护利用新问题层出不穷;长城、运河、长征、丝绸之路等大型文化遗产跨市县、跨省乃至跨国,遗产点众多,保护要素复杂多样,区域协调更是不易。二是地方尤其是市县级文物机构队伍编制弱化。随着机构改革推进,部分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力量弱化,一些省份文物行政部门为文化和旅游厅内设机构。一些文物大省,在编制不足情况下,文物局除了文物管理职能,还需承担省直单位扶贫、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等职责。市县级文物行政机构和编制被大幅撤并整合,干部队伍严重萎缩。目前县级文物行政职能一般由文旅或广电等部门履行,缺少专门机构和专人承担工作。许多县文物管理所撤销后,行政管理职能未及时纳入相关职能部门,队伍缺失、管理缺位,许多文物处于无人管、无暇管、无力管“真空地带”,文物安全形势严峻。民进中央认为,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文物保护顶层设计,连续出台系列重要文件,但工作基础还是在区县,保护关键还在抓落实。近十年我国文物总数翻了一番,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量翻了不止一番,基层文物行政机构却不扩反缩,文物保护管理艰巨任务和基层力量严重不匹配。为解决好中央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民进中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督导巡查,确保中央文件落地。建议中央编办等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地方政府充分考虑文物保护特殊性、重要性,落实“各省级党委编办加强文物管理机构编制”等重要文件精神,保证市县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编制,优化人员构成,强化文物执法职责。二是监督各级政府依法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建议有关部门严格监督各级党委政府将文物工作纳入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明确要求各地党委政府每年专题研究文物工作,保障文物行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力量与承担的职责任务相适应。三是文物资源密集区单设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大市、大县是文化遗产富集地,更是长城、大运河、长征、丝绸之路等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区,文物质量高,代表性强,建议考虑单设文物局,与同级部门同等行政级别,在保证编制的基础上实现专人专职开展工作。
2021年3月12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王瑞霞:自上而下完善文物保护机构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文物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2020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解决机构建设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当前,事业单位新一轮改革进入关键期。如何让文物保护网络体系建设更加合理、运转更为高效?经过前几轮的改革,实践证明,这仍然是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来自文博界基层单位的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王瑞霞,连续4年来一直关注加强基层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近期,通过走访调研、函询等多种方式,王瑞霞发现目前机构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机构改革中一些地方不顾工作实际,对文物部门频繁合并,致使原有职责明确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消失或成了挂牌机构。王瑞霞强调,在机构撤并的同时,原有文物干部大量流失或不被重用,分管文物或从事文物行政工作、管理工作的人员不懂文物,没有从事文物工作的经历。这种情况在县一级尤为严重。“在县这一级,大多数田野文物管理职能放在了博物馆。县级博物馆人员本来就少,又增加了这些工作内容,致使博物馆不堪重负,疲于应付日益繁重的日常田野文物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博物馆的正常职能。”对于这一现象,王瑞霞充满焦虑。文物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第十五条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由此可知,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形式不同,自然它们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也应该不同。不可移动文物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往多设立文物管理所。而可移动文物的收藏可以放在文物管理所,但要发挥它更大的职能就要展示出来,就要设立博物馆。”王瑞霞解释说,《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的职能是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社会教育。可见,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馆是发挥文物职能的两个不同机构。很多县级地方建了博物馆,取消了文物管理所,是削弱了文物保护管理力量。机构建设是一项工作开展的基础。王瑞霞认为,当前,新一轮机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是能否做好文物工作的关键。“特别是基层,他们负责的工作与地区、省级以上文物部门有很大区别,除必要的行政工作,大量工作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来从事。头绪多,人员少,若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清,会严重影响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更谈不上文物的传承利用了。”王瑞霞强调。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及大量走访调研,结合文物工作发展较好的几个省份的机构设置经验,王瑞霞建议,国家层面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文物部门机构设置指导意见,为基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具体设置上,王瑞霞建议,分级分类设置,省级、地区级,在文物大省和文物工作繁重的地区单独设立文物局,负责所有与文物有关的行政性工作。县级,设文旅局加挂文物局的牌子,由有文物工作经验的人担任文物局长;在文物工作任务繁重的县单独设立文物局,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视工作量大小设置行政科室,负责文物行政性工作。“同时,基层机构要统一完善配置。设立文物管理所或田野文物保护中心,作为文物局管理的事业单位,负责田野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规划编制等工作。设立博物馆,作为文物局管理的事业单位,负责可移动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社会教育等工作。设立文物执法机构,作为文物局下设的行政执法机构,或者是综合执法局派出机构,负责文物巡查,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文物安全、执法等工作。”王瑞霞强调。
2021年3月11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多央娜姆: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一体化发展体系,让文物“活”起来

在故宫博物院里,一群群游客流连于红墙碧瓦之间,拍照打卡;千里之外的三星堆博物馆中,慕名而来的游客对三星堆青铜面具衍生品爱不释手……丰富而珍贵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更加系统化、体系化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全国两会上,诸多代表、委员将目光聚焦于此。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多央娜姆带来的《加快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实现文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也与之有关。“要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一体化发展体系。”3月7日,多央娜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重点提到了一个词——“活化”,比如通过文创产品这一载体,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多央娜姆让文物资源“活”起来还要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近年来,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引领“国潮”消费新时尚,《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火爆荧屏,“让文物活起来”更是赋能添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然而,多央娜姆在长期深入调研中也逐渐发现,“我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工作呈现区域不平衡发展格局”这一问题凸显。多央娜姆在提案中建议,首当其冲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顶层设计,同时要全面推进不可移动文物分类管理制度,比如加强文物、规划、园林、工商等部门协调,全面推进不可移动文物分类管理评估工作,明确各类文物在活化利用中不应改变的部分,同时鼓励各地立足本地评估结果,及时制定保护利用规划,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一体化发展。多央娜姆还建议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有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活化利用积极性。要让文物“活”起来,创新手段必不可少,全面强化科技引领作用,也是多央娜姆建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不断提高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等工作科技含量,加快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地方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建设。”在多央娜姆看来,还要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将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城乡规划“一张图”管理,规范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并全面推进文物数字化战略,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途径,更大程度实现文物资源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此外,多央娜姆还建议,要创新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将文物资源优势与旅游资源优势相结合,更高标准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国际化、时尚化的文博旅游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活化乡村旅游资源构建“人城产”文旅发展新范式3月3日,四川省成都市岷江村民宿九坊宿墅首次登上了飞猪逛吃团的直播,第一次把桂花的香气带到了镜头前,直播中网友们纷纷在弹幕里打出了两个字:真香。在过去一年,乡村旅游的“真香”现场并不仅如此。长期关注乡村旅游的机遇、变革和挑战,多央娜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另一份提案——《关于推动乡村文旅资源活化,促进行政区划被调整乡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也聚焦于此。“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挖掘、融合、转化和创新当地文化内涵,整合文旅元素,创新文旅资源活化利用路径,对于促进行政区划被调整乡镇经济高质量和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央娜姆告诉记者,要让乡村文旅资源活起来,首先要聚焦资源底数和顶层设计,挖掘行政区划被调整乡镇文旅资源利用新价值,“全面摸清区划被调整乡镇资源底数,对文旅资源进行等级评估和筛选,明确可活化利用资源的范围和开发时序,科学指导乡镇文旅资源的活化打造,着力环境优化和区域联动,形成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的景观展示地。”聚焦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多央娜姆建议要探索行政区划被调整乡镇文旅资源价值转化新路径,比如,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培育商气兴旺的跨界产业;推动文旅资源创意转化,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经济;强化空置载体的赋能活化,努力实现空置闲置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建议中,多央娜姆还提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构建行政区划被调整乡镇“人城产”文旅发展新范式。具体来说,就是要保护历史文脉和生态肌理,营造灵气充沛的“人文圈”,全面挖掘和梳理被调整乡镇的传统手工艺、乡土戏剧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编制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积极开展山体、水体、植被、田园、坡岸等村落环境的生态修复治理,再现“田成方、林成簇、水成网”大地自然格局。同时,她还建议要增强事业发展机会供给,营造才气满溢的“人才圈”,打造宜旅宜业宜居环境,营造人气汇聚的“生活圈”。让乡村旅游成为真正吸引广大游客的“诗和远方”,多央娜姆认为提质增效非常关键,为此她还建议要凝练行政区划被调整乡镇文旅品牌塑造新内涵,“推动文旅资源内涵化开发,打造更具地方风韵的品牌价值的同时,还要推动文旅资源标志性呈现,打造更具辨识度的IP生态,并推动文旅资源区域化联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品牌体系。”
2021年3月10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马萧林:增加经费 规范制度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国文物资源丰富,据统计,有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35.6万余处,且多处于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田野文物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如何保护呢?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参加全国两会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21年3月8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李修松:加强古村落保护 发展文旅融合

更多2021年两会文博相关提案议案请看实时更新报道:33+!两会文博文旅艺术提案建议大集锦(实时更新)
2021年3月7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徐丽桥: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与政策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建议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体系与政策。徐丽桥建议,一是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除了长城、长征、大运河等大型国家文化公园外,凡是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均可考虑发展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批诸如黄帝陵、炎帝陵、孔府等“小而精、精而专、专而特”的中小型国家文化公园。二是建立“全域文化,统分结合”的思维。大型国家文化公园可以追求“统一文化主题、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等,但不宜过度追求“统一经营、统一发展”等,而应因地制宜,调动各地的积极性并突出地方特色。三是明确各级政府主体的法律地位与责任。建议相关省份按照“一公园一条例”制定保护条例,结合地方实际制定配套法规规章。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形成“中央统筹、省(市)负总责、分级管理、分区(段)负责”的工作格局等。四是加强资源普查和规划。对可利用的重大历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摸底调研,建设国家文化资源库,编制重点类型和重点区域的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与建设规划等。五是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发展格局。对于国家文化资源关联空间和衍生产品,鼓励依托市场力量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旗舰文化和旅游企业,并依托企业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发展基金。
2021年3月7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吕建中:建议加快文物艺术品数字化保护利用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吕建中带来三项建议,聚焦加快推进文物艺术品数字化保护利用。吕建中表示,文化与科技是人类对于世界本体认识的不同侧面,两者同源于一个世界,又以不同的形式揭示和表达着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回望历史可以看出,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特征,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演进。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的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文物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书画到古玩器物,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珠宝,无数艺术珍品无不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芒。随着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的到来,对文物艺术品的保护利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采集文物艺术品的全息数据,构建文物艺术品大数据库,推动文物艺术品的数字展示鉴赏、数字资产交易、数字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产业化应用,借助文物艺术品讲好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据了解,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构建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创新中华文明国际传播途径,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在总结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新形势新趋势,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从内容建设、新基建、科技创新、数据要素、市场主体、产业标准等方面“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他认为,应以上述两个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政策扶持等方面协同发力,积极推进艺术品数字化保护和产业化发展。关于加快推进文物艺术品数字化保护利用,吕建中建议:(1)
2021年3月7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宋纪蓉: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治理现代化

她表示,自己工作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故宫博物院,因此十分关注社会治理现代化在该领域实施的情况。一路上,处处都能看到“雪亮工程”的成果,各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深化物联网应用,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有些市域抓集成应用,在“雪亮工程”的基础上建成汇聚社会治理资源的重要平台,厚植融合共享“智慧树”,整合了司法、人社、国土、民政、住建、信访、交通、社区等部门的资源,解决了社会治理资源分散、标准不同、功能不一等问题。全国政协常委、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委员提出如下建议:加强完善文物法治建设,形成制度体系;健全文物事业发展保障机制和多元投入体系;推进国家文物督察和文物安全机制的现代化建设;实现文物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文物保护纳入公益诉讼范围;加强考古与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科技赋能;将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重点项目;提升管理效能,全面服务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2021年3月7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卢永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期,全国政协委员卢永琇调研了天津附近乡村文化建设的案例。她发现,个人的文化情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其带头作用应得到更多鼓励;政府要制定好规划和措施,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因此,卢永琇委员认为:“要立足地方特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在每个地区都有独特性,地方政府应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各门类传统文化艺术在乡村活跃起来,帮助乡村确定能形成产业的门类,达到既传承优秀文化艺术,又带动一批人就业。卢永琇委员说:“地方政府需要制定乡村文化扶植项目,在文化产品开发、传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设立专项,通过审核的方案可以进入实践阶段,由政府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以及资金支持。”在加大乡村文化的扶持力度的同时,还需要乡村文化带头人。卢永琇认为:“在很多地区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城市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包干扶贫某一乡村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议将城市文化场馆和乡村文化站点‘结对子’,利用文化场馆的整体优势,让文化在乡村‘走进去’。”同时,要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乡村文化建设成果,可建立数字展览馆,将地区文化特色通过矩阵全景、虚拟游览等方式展出,增强观赏效果,扩大乡村知名度。更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日等进行宣传,增强人们的关注度,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2021年3月7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潘鲁生:培养乡村文创人才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接受媒体专访,就减少粮食浪费的问题提出建议。潘鲁生表示,一直以来,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母体和富集地,发挥好乡村文化的资源优势和创造性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有助于将乡村手工艺等具有生产性质和市场潜质的文化内容作为生态的、和谐的、幸福的发展范式,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从而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并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据潘鲁生介绍,中央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特别是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乡村手工艺等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明确了思路和办法。潘鲁生认为,国家这个政策出台具有重要意义。从他长期深入调研的工作经验来看,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手工艺人才培养亟待加强。由于生产生活变迁,部分乡村手工艺“因人而存”,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较少,随着具有独特技艺的骨干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的现象非常严重。此外,多数乡村手工艺人长期没有经过专业技艺培训,专业及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因此,贯彻中央部署,加强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解决好这些现已存在的具体问题。基于此,潘鲁生建议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培养,具体在乡村手工艺产业方面,可在有条件地区建立“农村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集合创意研发、培训和交流三项职能,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艺农户等开展交流协作,提升传统手工艺产业内涵。他还强调要加强手艺人培训,鼓励公益机构、慈善机构办学助教,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农村传统技艺人才,并举办主题展览,帮助产品直销;有关手艺技法传承、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展览等可纳入公益纪录片、公益宣传等视野,全面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乡村特色手工艺,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文化致富。
2021年3月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魏学峰:加强人才培养 推进文博旅游

更多2021年两会文博相关提案议案请看实时更新报道:33+!两会文博文旅艺术提案建议大集锦(实时更新)
2021年3月6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杨飞云:普及全民美育 助力推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接受媒体专访,就“普及全民美育”提出建议。杨飞云表示,当下我国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不断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然而,与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相比,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更为复杂的现状。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快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新兴文化的交融和碰撞,给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他建议,深化文化艺术机构美育职能社会化精准发展,普及全民美育,助力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健康协调发展。“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可以改善情操道德环境,推动社会人文的健康发展。”
2021年3月6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马萧林:用活考古成果 增强文化自信

更多2021年两会文博相关提案议案请看实时更新报道:两会开启!文博文旅艺术提案建议上新
2021年3月5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阮诗玮:别让文物“躺”在博物馆里“睡大觉”

王铣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做客人民网福建演播室。人民网
2021年3月5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魏学峰:“让文物活起来”,拓展文化影响力

作为从业30余年的文博工作者,我能够切实感受到“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博事业迅猛发展的态势。这五年来,全国顺利完成了1.08亿件/套可移动文物的登记普查,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增至5058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4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顺利推进,“考古工作”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这五年来,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把“线下”和“云上”有机联系在一起,拓展了博物馆的功能。一些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把大学内设博物馆转变为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更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教育的功能,346万件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向社会开放。“少儿博物馆”“流动博物馆”等一批新的推广形式层出不穷。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我国文物工作走出国门,参与考古、文物保护国际合作,通过出入境展览让国人了解世界,同时拓展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当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博事业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几年,我也不断为文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鼓与呼,先后提出了《尽快出台〈中国博物馆法〉》《加强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关于严厉打击文物盗掘及走私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两会期间,我建议文博事业要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同时要把文博改革发展整体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中。广大文博工作者应积极担负起文明的发掘者、守护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发挥文博人应尽的职责。
2021年3月5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马珺: 保护黄河文化传承 建议加强治黄工程遗迹修复保护工作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应秉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把握重点的基本原则。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建议保护黄河文化传承,加强治黄工程遗迹修复保护工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现状: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顶层设计缺位“一直以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多是在文化部门制定的文化政策框架下进行,无法统筹流域内相关部门形成保护合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战略规划、体制机制、跨区域问题都无法根本解决。”马珺表示,目前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不健全,水利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的顶层设计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保护传承缺乏专项资金支持,社会资本能否参与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领域的政策尚不明确,投融资渠道狭窄。目前,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离“统一管理,分级保护,分类实施”的原则差距很大,沿黄流域的诸多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仅停留在旅游开发层面,尚未提升到作为永久性资源系统保护层面。在对黄河文化时代精神挖掘上还存在不足问题。马珺表示,例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能融则融、宜融尽融”的文化理念还未树立,文化旅游在黄河文化传承保护中的载体和渠道作用严重缺位。建议:保护黄河文化传承
2021年3月5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杨晓阳:应尽快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接受媒体专访,就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提出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
2021年3月5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刘莉莉:希望落实非国有博物馆税费减免政策

更多2021年两会文博相关提案议案请看实时更新报道:两会开启!文博文旅艺术提案建议上新
2021年3月5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王一君: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扶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王一君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位于鲁中地区,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重点镇、全国陶瓷名镇和山东省级文明镇、省级绿化模范镇、省级工业旅游强镇等,也是山东省首批百镇建设行动示范镇和淄博市首批试点中心镇,2016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2017年被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昆仑镇自古以“烧制陶瓷”闻名,素有“当代国瓷在昆仑”美誉。依托传统优势,该镇抢抓新机遇,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文化名片,建设“当代国窑”地域品牌,推动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深扎昆仑镇的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切身投入昆仑镇建设和发展之中,努力让工艺美术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的一份建议是,希望有关部门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的扶持力度。王一君介绍,近年来,昆仑镇系统编制了陶瓷风情小镇核心区发展规划和具体项目的详细规划,将历史文化名镇的规划发展理念融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之中。目前,《陶瓷风情小镇核心区详细规划》《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发展规划》《“小火车”项目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在此基础之上,又编制推进《昆仑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全面建设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夯实基础。“但由于面临专业人才、资金等条件制约,我们在挖掘文化底蕴、推进非遗资源转换利用、发展特色旅游等方面的成效还不够突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是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他说。如何更好地激活历史名镇的资源优势和传统积淀?
2021年3月5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范迪安: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留住乡愁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大乡村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工艺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使这些遗产得以活化,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也留住乡愁。范迪安认为,中国文艺从来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灵立命的传统,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培根筑魂,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他理解这个“讲”就包括了有文艺作品讲好脱贫攻坚极为丰富和感人的故事。“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方向,积极深入走向脱贫攻坚的各个战场,在那里感受真人真事,抒发真情怀,创作了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的文艺作品,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人民群众也特别喜欢写真事,讲真话,显真情的富有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范迪安说,脱贫攻坚的精神还要进一步发扬光大,特别是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心奉献,苦干实干的光荣事迹,亿万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家园的风貌都需要用文艺作品更深入的去表现,使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也使反映这个主题的文艺作品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传世之作。范迪安表示,文韵与国韵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就有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以我所在的美术界来说,就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助力乡村文明的建设。”范迪安说,例如深入研究乡土文脉,保护好乡村的历史风貌,特别是要保护好那些非常具有珍贵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广大乡村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工艺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使这些遗产得以活化,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也留住乡愁。范迪安表示,绿水青山中的美丽乡村更是人们崇敬的地方,因此在乡村环境的建设中要加强美的设计和营造,使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也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画卷中的亮点。“在乡村振兴这个新任务面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更加脚踏实地,去努力表现乡村振兴中的各种感人的事迹,去描绘乡村振兴的新作为、新气象,讴歌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的贡献。”范迪安说。
2021年3月5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袁靖:完善考古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考古工作已经不是一个冷门,我国考古发掘资质单位也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机构为主体,高等院校为补充的人才队伍模式,拥有了一支专业化素质较高的队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考古工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队伍建设基础不稳固,考古从业人员总量少、增长慢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3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将向大会提交“关于关于完善考古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提案。袁靖提到,“考古人员少任务繁重”问题长期存在。虽然各省都有专门的考古机构,但是相对于我国广大的国土面积、丰富的地下文物,现有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捉襟见肘。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建设考古工作量大面广,“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批复考古发掘项目4260项、发掘面积341.9万平方米,其中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3133项、发掘面积253.7万平方米,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一些地区的考古人员每年300多天在野外工作,不分寒暑、疲于奔命,难以投入力量开展学术科研,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考古资料整理、研究、成果转化和宣传普及。考古人才结构不合理也是袁靖长期关注的问题。袁靖说,“我国现有的32家省级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编制仅1760
2021年3月4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民建中央:建议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打破打破“千城一面”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从民建中央获悉,民建中央将向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交《民建中央关于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培育城市消费增长点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建议全国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此提升培育城市消费增长点。上述提案称,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第一街”“步行街”等,但其先发优势已日趋弱化,有些陷入“本地人不愿来,外地人来了不如不来”的尴尬境况。此外,当前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存在总体环境亟待改善、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力度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商业业态单一且人口管理问题较多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难题?民建中央在提案中给出以下四条建议:第一、创新改造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实施片区微改造,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建设导则和控制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引入社会资本,交由中标企业负责改造、建设和运营,运营期满后交回政府。第二、传承历史文化,多维度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加大现存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旧城风貌保护力度,坚持文化保护、挖掘、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历史,鼓励地方积极引进各种非遗大师工作室,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良好环境。尊重居民意愿,合理置换居住人群,腾挪产业空间,引入文创、科技研发等新型产业,形成多种业态复合共生的状态,提升城市经济新的消费增长点。第三、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改善人居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增加邻里花园和开敞空间,增强群众幸福感;注重建筑结构加固,实现改造后的建筑结构强度与新建现代建筑一致;着重开展消防设施改造;对街巷上空杂乱的线网进行规整。同时,积极注入新内涵,打破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路径依赖,突出“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改造原则,打造原汁原味的本地特色建筑,改善街区人居环境。第四、建立高规格协调机制,扎实开展改造提升工作。引导地方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组建专业队伍,集中精干力量攻坚。理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服务中心、属地街道、城市管理和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关系,提高建设管理效率;引入专业物业服务公司,实行物业化管理,提升街区管理水平。来源:澎湃新闻
2021年3月4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农工党中央:建议在海南建设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据了解,此次大会期间,农工党中央将提交《关于建设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的提案》,建议在海南建设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提案认为,建设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是抢救妇女历史和文化、填补人类文明历史的不足和缺憾、推动性别研究走进普通民众生活的最佳选择。建设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有哪些必要性及可能性?提案对此予以阐释。必要性方面,提案认为,建设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是承载展示中国杰出女性历史文化和妇女事业进步成果的必然要求。在中华悠久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的杰出女性,像上古传说中的女娲,教子有方的孟母,耳熟能详的班昭、蔡文姬、文成公主,以及近现代史上的宋氏姐妹、何香凝、邓颖超、林巧稚等等。这些杰出女性的历史故事,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集中展现了我国妇女事业的发展进步。“博物馆的功能在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建设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其根本意义还在于寻找和发现失落的妇女历史文化。”提案称,在人类文明史上,女性处处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亟需组织一批专家真正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去发现、挽救、梳理我国独特的妇女历史文化,将其成果存放于博物馆之中,去影响人们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重新认识,促进妇女事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此外,建设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是弥补海南旅游人文要素不足,吸引全球广大女性目光,带动扩大需求,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有力之举。海南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高地,如能筹建一座高水准展示中华杰出女性的综合性博物馆,不但能吸引更多人群赴海南旅游观光,进而扩大需求、刺激消费,还能面向全球宣介中华女性的风采,加大海南国际影响力,促进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的可能性有哪些?农工党中央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妇女发展、妇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和针对性的科学论断。近年来,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妇女和性别问题研究专家,可为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的创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第二,中华杰出女性历史故事繁多,全国妇联建立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陕西师范大学建立的妇女文化博物馆已征集了不少的展品和资料,中华杰出女性博物馆的建设已有良好的藏品基础,也有相应的建设经验可以借鉴。第三,海南省已将系列博物馆建设列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因历史上欠账较多,海南省“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加强博物馆建设,目前已开始着手相关前期规划工作。第四,关于经费来源。该博物馆主体应为公益性质,周边可设计女性主题公园。除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亦可考虑将主题公园交由社会资本承建运营,解决博物馆部分建设经费。同时,还可在全球华人范围内发起民间赞助。通过“国家支持一点、省里解决一点、资本介入一点、民间赞助一点”的方式解决博物馆建设经费问题。
2021年3月4日
其他

「两会文博关注」贺云翱等5位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长江孕育了长江文化,养育了中华文明。今年全国两会,贺云翱、徐利明、董玉海、心澄、盛小云等5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提案,建议尽早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作为联名提案的发起人,一直以来,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贺云翱十分关注长江文化保护。他表示,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江流域古人类及文化遗址发现较晚等原因,一说起中华民族和文化,许多人往往只想到黄河,而忽略了长江。长江文化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有助于展现中华文化精彩、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贺云翱在贺云翱看来,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创造,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也都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资源与力量,这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所在。目前,国家已明确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2019
2021年3月4日
其他

苏伯民:让文物保护插上数字化和技术的翅膀

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一直关注的重点。在致力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保护研究,推进敦煌文物数字化的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他准备了关于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让敦煌经验惠及更多的文物古迹。在莫高窟洞窟前的广场上,苏伯民代表给记者展示了他们正在打造的虚拟现实游览模式,预计今年五六月份就可以正式上线,游客使用手机摄像头自动识别周边场景,虚拟物件就活灵活现地呈现于手机屏幕。苏伯民介绍,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内壁画塑像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中,目前已经完成了2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为了让采集拼接后的图像更保真,他们探索出了“十字骨架拼接法”“激光扫描和照片拍摄互相比对”等多种方法,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还研发了专用灯箱等拍摄设备。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与多家互联网公司在云服务、数字化产品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不断拥抱新技术,包括球幕电影、数字敦煌、云游敦煌等等,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敦煌艺术的魅力。但苏伯民代表告诉记者,随着数字化工作的进展,凝结在每张图片上的智慧结晶也越来越多,而版权保护成了他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调研走访了各地多个文物古迹的数字化保护情况后,苏伯民发现,这不仅仅是莫高窟,也是很多保护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为此,苏伯民建议,“十四五”期间,国家应加大对数字化产品的版权保护。同时,因为有着多年的文物保护修复经历,苏伯民认为,现有的文物保护修复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面临升级。比如莫高窟的254窟是一间中型石窟,目前正在围挡修复,其中就有著名的《舍身饲虎》图。由于年代久远,老虎嘴边的血迹已经无法看到,通过多光谱仪器,苏伯民和他的团队成员还原出了壁画原有的更丰富更生动的细节。全国人大代表苏伯民:像莫高窟有盐害的问题,有颜料检测技术的问题,有微生物的问题,还有整个环境变化对莫高窟影响的问题,等等,我们现在目前的研究条件和实验条件,要做这么大量的研究,我自己觉得还是显然不够的。为此,苏伯民专程与兰州大学等高校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汇总相关意见,准备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通过省部共建吸引更多科研力量加入,专门从事文物保护的基础研究,让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文物古迹。来源:央视网
2021年3月1日
其他

百余文保行业标准(PDF)可在文保圈公众号查询

服务读者2021年1月份起,读者可在文保圈公众号查询百余个现行的文物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推荐标准PDF文件。读者只需在公众号首页对话框输入相关关键词即可查看,如标准号、编号、标准中文全称、简称(部分支持)等。目前已经上线全部90余个文保行业标准(WW/T)和部分地方标准,后续将会上传更多免费的标准文本。欢迎读者查询并反馈意见。相关链接:93个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目录一文收藏241个博物馆常用国标(GB)行标(WW,WWXT)「文保圈头条」“十四五”文保标准化方向明确100个博物馆常用国家标准(GB)大全30个文物保护装备标准(T/WWXT
2021年2月1日
其他

北京中轴线基金会落地 筹集规模1亿

据介绍,中轴线基金会成立之初,率先支持上述研究项目,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内涵,发挥助力中轴线申遗保护的积极作用,展现了新时代社会组织的担当精神,践行了基金会成立的初心和使命。
2021年1月21日
其他

文保圈十大发布专题启动

文保圈发布说明:我们以“参与、沟通、记录、传播”为运营理念,内容涵盖信息发布、学术交流
2021年1月15日
其他

「文保圈头条」“十四五”文保标准化方向明确

国家文物局网站今日(2021年1月14日)发布:2020年12月份,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标委)年会在北京召开,今将会议情况和有关要求部署通报如下,供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及文博单位参阅。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议听取了文标委秘书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报告,文标委委员对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十四五”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等研提意见建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讲话中,就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水平、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三方面要求。一、认真总结“十三五”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经验过去五年,文物保护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基础逐步夯实,“标准化+”效应持续彰显。(一)标准化体系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印发《2017-2020年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提出了80项标准计划项目,勾画工作蓝图,变孤立、零星、分散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为体系性的标准制修订计划。进一步梳理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启动文物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2021-2025年)研究。二是增加有效供给。“十三五”期间,共组织编制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50项,涵盖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文物调查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专用设施等重要领域。发布《文物出境审核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规范文物出境审核工作,防止珍贵文物流失;发布《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评估规范》等行业标准,提高文物保护与利用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原有规范性文件基础上,编制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文物建筑防火设计规程》等行业标准,也即将发布实施,进一步提高核心业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文物安全风险。三是推动地方标准建设。指导北京、山西、陕西等地开展标准化工作,提升标准化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各地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优势,发布实施了近百项地方标准,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文物保护标准体系。(二)标准化管理水平有了新提升一是规范标准制修订工作。严把入口关,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淘汰率达30%,从源头上提高标准供给质量。严把审查关,细化各环节评审要求,确保标准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协调配套。编制《文物保护标准编写工作简明手册》,明确标准制修订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及相应要求,让标准起草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强化标准实施和监督。认真调研文物保护标准实施情况,掌握标准实施效果,改进标准评估工作。持续开展标准化工作培训,营造懂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氛围。开展标准集中复审,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进步的及时修订或者废止,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三)“标准化+”取得新成效一是发挥“标准化+文物保护修复”效应。围绕壁画、书画、陶瓷、丝织品、竹木漆器等可移动文物,古建筑、大遗址、石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材料、修复技术等需求,制定相应的标准。通过标准引领,促进文物保护知识和技术共享,推动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二是发挥“标准化+公共服务”效应。加快博物馆陈列展览、教育传播、智慧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等方面标准的研制,推动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发挥“标准化+科技创新”效应。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支撑,将经过检验的科研成果吸纳到文物保护标准内容中,提高标准的科技含量。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对技术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十三五”期间安排文物保护领域重大研发计划项目时,把制定标准作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考核指标。二、深入分析标准化工作尚存在的问题标准化对文物事业发展总体支撑不够。我国文物资源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不同类型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管理方法亦有很大的差别,需要制定不同标准来规范和支撑工作。文标委自2006年成立以来,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标准,但距离全面支撑事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基础标准和管理标准不足,不同类型文物标准化程度不均衡,博物馆公共服务、文物安全、文物数字化等重要领域标准体系尚不完备等问题。有个别标准编写质量不高,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不强,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标准支撑作用的发挥。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文物保护标准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有待加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够,对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指导和引领不足。文物行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化不充分,对如何调动市场主体制定标准的积极性的思考不够、办法不多。同时,文标委建设急需加强。近年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加强了对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和考核评估,制定了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明确提出了10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总体来看,文标委距离一级技术委员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文标委的日常工作局限在标准制修订上,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宣贯、复审与实施等重要工作内容还没有摆在应有位置。文标委委员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发挥。委员既是某一领域专家,也是各成员单位代表,是基层标准化工作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应该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技术专长,深入参与到标准化工作中来。文标委也要给委员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秘书处负责文标委的日常工作,责任重大,但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标委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整体标准化工作水平偏低。标准编写质量有待加强。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一些标准核心内容缺失、仅为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一些规范标准提不出具体技术要求,仅泛泛地提出原则性要求,一些标准整体框架就存在逻辑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标准化意识不强。很多参与标准起草的同志,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标准编写规则;部分标准起草人责任心不强,起草标准的过程中,没有开展广泛的调研、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技术论证;个别人员甚至存在推荐性标准质量不高没关系,可以“放着不用”的错误思想。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有待加强。由于标准制修订工作环节众多,未能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完成时限,导致标准制修订周期偏长,影响了标准实施的时效性。三、改革创新,进一步彰显标准化在支撑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标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是我国古人应用标准化方法治理国家的典型范例。西方近代科学管理把标准化作为重要的管理方法,对现代国家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还是生态,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越高,对标准化的需求就越大,标准化对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大。“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位置更加突出,新时代赋予文物工作新使命新任务,文物事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文物资源家底不断充实,文物保护范畴进一步扩大,文物工作任务持续增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与文物保护矛盾加深,文物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对标准化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文物事业发展离不开标准化支撑。“十四五”期间,文物保护标准化要向着全面标准化方向发展,向着高质量目标前行。要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全面支撑文物保护利用精准管理、文物保护能力提升、文物资源有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一)加强统筹规划,逐步完善文物保护标准体系一是抓好“十四五”标准化工作的谋篇布局。制定文物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2021-2025年),准确把握文物事业对标准化的需求,提出未来五年标准化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在编制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和“十四五”规划,要抓住这个契机,争取将文物保护标准化需求纳入国家标准化整体布局中。二是加大文物保护标准整合精简力度。适量控制新增行业标准规模,提升单项标准的覆盖面。集中开展滞后老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复审和修订,解决标准适用性、有效性不足,标准之间矛盾、交叉等问题。(二)深化标准化改革,激发标准化发展活力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进一步凸显行业标准的公益属性。在一般性产品和服务领域,探索行业标准退出机制。鼓励各地制定地方标准,突出地方特色;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鼓励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制定企业标准,成为标准“领跑者”。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三)服务发展大局,提升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要服务发展大局,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效能治理。紧紧围绕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快关键、急需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催化、引领、门槛和倍增效应。加强术语、文物分级等基础标准制定,推动解决基础类标准薄弱问题;加大对文物日常性养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博物馆库房建设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力度,修订文物登录、出入库、点交相关标准,完善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标准体系;推动《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等标准实施,加强田野考古、水下考古的调查、勘探、测绘、发掘以及专用装备等系列标准制定;推动《文物建筑防火设计规程》等标准实施,加大对文物安全标准的支持力度,加强安防设备、风险分析评估、应急管理等方面标准的研究;发布文物数字化系列标准,推进文物数据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引领智慧博物馆发展;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四)多措并举,全面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一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文物标准化工作平台。实现建议征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出版、实施、复审等全流程管理,明确各流程节点时限,细化各责任方任务。同时,强化制修订过程中的信息共享、社会监督和自查自纠,保证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二是加快标准审查,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从去年开始,国家文物局以及文标委就已多次发文督促各项目承担单位加快标准制修订进度。明年,要完成2017年以前立项标准的审查工作,以及没有通过审查项目的清理工作。2022年,要力争实现标准制修订项目零逾期。三是加强文标委工作,推动一级技术委员会建设。“十四五”期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还将对各技术委员会进行考核,并进一步提高考核指标要求。希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切实加强秘书处建设,按照一级技术委员会要求,制定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每年年会上要向各位委员汇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文标委的建设离不开各位委员的支持,也请各位委员积极推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四是完善标准化人才培训体系,加强标准化技术队伍建设。对标准起草人开展标准编写培训、对专家和委员开展立项评估、标准审查培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支既懂专业、又懂标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积极推荐申报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等奖项,调动标准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强化标杆引领。(上文完)相关链接:一文收藏241个博物馆常用国标(GB)行标(WW,WWXT)100个博物馆常用国家标准(GB)大全93个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目录30个文物保护装备标准(T/WWXT
2021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