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九三

其他

社员风采:肩负使命,救死扶伤;疫情之下,心有责任——杨文进

杨文进,男,1978年,医学博士,九三学社浦东新区委员会川沙支社社员,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者仁心,从医多年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甘之如饴,无怨无悔,以勤劳务实的技术专研赢得了同行的信任,以无私爱心的奉献精神换来了病人的信赖。自本次疫情反弹以来,他勇挑重担,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战斗,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一、不忘初心、勤勉踏实作为一名医师,他始终致力于将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2006年自第二军医大学硕士毕业后就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彼时神经外科刚刚单独建科,在担任住院医生期间,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无尽的工作中,积极参与值夜班、出急诊、上手术、管病人等,这些就是当时他生活的全部。十几年如一日,始终不知疲倦,忘我的学习工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通过踏实勤劳的学习他不仅迅速掌握了神经外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逐渐能在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中的颅脑损伤方面独当一面,救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症颅脑外伤濒死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同事及患者的一致好评和认可,连续多年获得医院“先进个人”及“优秀医师”的荣誉称号,体现了九三医疗人的执着和勤奋。图:杨文进医师在介入手术过程中二、疫情反弹,闻令而动,全心抗疫2022年的春天,上海疫情卷土重来,来势汹汹。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一名九三医疗人,他闻令而动,逆行前行,不畏艰险,日夜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九三人的初心和使命。就在此次疫情肆虐之际,上海多家各大医院先后停诊,给急危重症的患者收治带来很多不便。一名来自北蔡的颅内出血的患者送入医院,经过快速而全面的检查后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需要进行紧急手术,但传来的消息是其配偶和子女均为核酸检测阳性,患者成为密切接触病例。为了不影响患者的救治,他和治疗团队身着“大白”成功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他又护送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床旁守候观察直到患者麻醉苏醒方才放心离开。图:身着大白积极参与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他勇担使命,深入上海疫情最严重的北蔡和三林地区,连续多日担任核酸采样工作,身穿大白,为了减少穿脱防护服次数,甚至不敢喝水,一心只为尽早完成核酸采样,减少群众等待和聚集的时间。图:杨文进医师在抗疫一线进行核酸采样在医院号召支援方舱医院的建设中,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他主动请缨积极报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整个疫情期间,他舍小家顾大家,以院为家,不是在奔赴核酸采样的路上,就是在诊疗急重症患者的路上......展现了一名九三人的责任和担当。图:杨文进医师多次积极参与抗疫途中三、学无止境、不懈追求九三人从来都是坚持追求进步和卓越。对他来说,技术没有止境,追求永不停歇。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急危重症病种,其于具有发病急、临床症状重、抢救有效时间窗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他肩负使命,曾先后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及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国内外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在仁济医院进修阶段他如饥似渴忘我的学习新技术,病房、导管室是他的主要工作区域,厚重的铅服常常一穿就是几个小时,在进修期间参与了多达200台手术。图:杨文进医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留影通过一系列系统学习和潜心专研,他较为系统掌握了神经介入的医疗技术。2015年伴随5项国际临床研究结果的发布,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医院及科室领导的支持下,他紧密把握专业发展的动态,大力开展急性大血管闭塞介入取栓治疗。每台手术他都尽可能全面评估手术风险,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把握手术细节。由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院内担任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保障救治任务,他先后救治了包括丹麦、加拿大在内的很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良好的疗效赢得了病人家属的信赖,不断提升着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介入取栓的影响力,为建设高级卒中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图:杨文进医师先后救治了多名在机场急性发病的国际友人在介入取栓治疗基础上,又相继开展了动脉瘤介入栓塞、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等技术,降低了周边患者因医院缺少技术条件而转院救治的风险,有效抓住了脑血管病治疗的黄金时间,为患者搭建了挽救生命的绿色通道,很多重危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治疗,促成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介入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全新的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心已初具规模。图:杨文进医师受邀电视台做报告(左);取得成就被浦东电视台报道(右)四、潜心专研,砥砺前行为进一步提升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他重返母校海军军医大学攻读脑血管病博士学位,师从全国著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专家刘建民教授,系统性的学习血管内治疗技术。2018年1月起,作为核心实验室的成员全程参与了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动脉治疗的疗效评估:一个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DIRECT-MT)”,该项研究成果于2020年5月7日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ew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九三学社浦东新区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5月22日下午,九三学社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泽龙出席会议并讲话。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姬兆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峰,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毓敏,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吕雪城出席会议。★★钱锋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九三学社浦东区委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过去五年,九三学社浦东区委始终秉承“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团结带领全体社员,切实履职尽责,充分发挥优势,奋力干事创业,为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为推动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对新一届九三学社区委提三点希望:一要“重”学习“深”落实,在广泛凝聚共识中强化思想引领;二要“善”谋划“多”作为,在积极参政履职中彰显特色优势;三要“壮”队伍“强”能力,在强化自身建设中凸显责任担当。★★李泽龙代表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五年来,九三学社浦东区委着力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紧紧围绕浦东改革开放大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政治共识更加巩固,履职尽责更富成效,服务社会更显担当。他对新一届九三学社区委提出三点希望:一要传承九三精神,深化政治交接,夯实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二要增强使命担当,聚焦发展大局,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三要坚守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开创参政党自身建设新局面。大会听取并审议了九三学社五届区委主委唐石青同志代表九三学社浦东新区第五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民盟浦东区委主委严伟代表浦东新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向大会致贺词。大会选举产生了九三学社浦东新区第六届委员会,王学良、朱云、朱鹏程、江泉、何大军、宋烨、李家玲、李晓华、李擎昊、封晓骏、胡春红、耿梓轩、顾建军、高晓燕、崔光永、黄海华、舒廷飞、韩宁、熊伍军、潘良文等20位同志当选区委委员。在随后召开的六届一次会议上,何大军当选主任委员,江泉、封晓骏、黄海华、朱云、高晓燕当选副主任委员,任命李家玲为秘书长。大会宣读了给离任同志的致敬信,感谢唐石青等6位离任同志为浦东九三作出的贡献。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九三学社浦东新区第五次代表大会决议。大会号召,全体社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秉持“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传统,肩负起参政党的使命与担当,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浦东未来发展的新方位、新定位、新路径,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而努力奋斗。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中共浦东新区统战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浦东新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领导及九三学社社员代表等近150人参加大会。长按二维码关注浦东九三
2021年5月22日
其他

社员风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大军

何大军,男,1968年4月,博士。现任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市委委员,九三学社浦东新区副主委。曾荣获九三学社中央授予的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社会服务先进个人和组织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等荣誉。01自强不息,求知之路奋争先何大军分别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图像压缩、视频编解码和多媒体安全等领域有比较深的造诣,发表了二十余篇国际论文,两部专著。上世纪90年代初,
2021年4月3日
其他

社员风采:深耕躬行,荷露尖角——高晓燕

高晓燕,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委员、分管组织工作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医疗卫生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数字化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研出版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生物医药转化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伦理专委会常委/科管学组副组长,上海市法学会生命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第二届医卫青联委员、浦东新区第七、第八届青联委员。主持承担市、区级科研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核心论著20余篇,SCI论著5篇,成果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曾荣获浦东新区卫生系统科教兴医优秀个人组织奖、“十大医务新星”、“创二代”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第三期培训班奉献之星、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学实先进个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社会服务先进个人、浦东新区建言献策突出贡献奖、2020年浦东新区抗疫先进个人等荣誉。一、多岗位历练,磨心志促真知高晓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毕业后,从一名烧伤整形科住院医师做起,踏实勤勉、求知若渴,参与救治过99.5%的特大面积烧伤和多起多发重度电击伤处置,多年的急危重症救治经历使她养成遇事沉着、处乱不惊的素养。后她转任医院科研管理岗位,来自临床,更能理解临床科研的痛点难点,通过苦干加巧干,她在2-3年较短时间内就使所在医院各项科研指标赶上同等级医院十余年的前进步伐,课题立项和科研经费年均增长50%以上,取得多个零的突破。由于表现突出,高晓燕被选拔至浦东新区科经委参与新区面上科技创新组织工作,其间多次参加国家重大专项等课题调研,出色完成张江科学城展示厅布展、浦东产业地图策划制作和“未来公园”人工智能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的分工任务,同时积极策划配合完成多场新闻发布会和重大会议宣传报道工作。繁忙吃重的多岗位经历,既巩固了专业所学,也练就了刻苦作风;既拓宽了思维视野,也历练了组织协调能力,一步步养成了纵深广博的整体思维格局。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完张江科学城展示厅后,对张江发展以“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为核心的硬科技产业予以充分肯定,并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以"上海张江活力四射"对张江科学城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充分体现党中央对张江科学城科技创新突破和改革探索发展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半年后,科学城支社应时而生。2013-2017,5年获8项市局级科技奖项
2021年3月17日
其他

社员风采:承国家之志,铸时代新星,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科学家——王学良

王学良,男,1969年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导航卫星系统副总师、二代导航地面试验验证系统副总师、北斗专项质量可靠性专家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能源学会成员,为九三学社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委员。2017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1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立志航天,矢志不渝2000年8月,王学良博士毕业于中国光学的摇篮-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与机械研究所,在博士学习期间与工作的过程中,深受中科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文化的熏陶,学习到了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在内心深处埋下了投身科研的种子。于2000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师从中国多光谱遥感泰斗薛永祺院士,进行轻小型多光谱遥感器的工程研发,从系统设计、方案的确定与优化,系统调试与程序编写、调试,到遥感器的试验、研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参与了多种航天型号任务的整个研制过程。在博士后出站后,他毅然决然的投身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的工作期间,针对航天领域智能化、高可靠的卫星电源需求,担任电源系统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组建了电源系统实验室,致力于先进电源系统的研发。通过短短两年的努力,攻克了航天电源系统的智能化、小型化等众多关键技术,解决了锂离子蓄电池航天应用的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于技术试验卫星(02)星、神州7号伴星等卫星型号,开创了航天领域国内锂离子蓄电池应用先河。2003年9月,王学良入职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当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为避免在将来可能的战争中受制于人,中国迫切需要建设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和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导航系统。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顺应国家的重大需求,开展导航卫星系统的研究。虽然在当时连续成功发射了创新系列、神七伴星等多颗微小卫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在导航卫星系统方面的研究基础始终比较薄弱,更没有高轨长寿命应用型卫星的研制经验。于是在中心领导的支持下,主持组建了导航卫星研究室,任研究室副主任,并在北斗卫星研制队伍任总师助理,主持导航卫星的总体工作,先后开展了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的论证工作及多项导航卫星总体关键技术攻关,为导航试验卫星首发星的发射成功和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15年3月30日,“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拉开了新一代导航卫星建设序幕。至目前为止,卫星已在轨稳定运行5年,圆满完成了预期任务,对全球导航系统信号体制、星间链路等核心关键技术进行了充分的验证,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建设提供了支持。二、千锤百炼,百炼成钢对于全球系统导航卫星而言,需要12年全寿命周期内连续不中断的播发高质量的导航信号,导航信号的连续性、完好性及可用性,是衡量一个导航卫星系统最为关键的核心指标。为了达到卫星导航信号的连续性的指标,带领可靠性团队开展了卫星系统可靠性设计优化与验证、卫星关键单机及部组件可靠性试验分析与验证、星载软件可靠性分析验证以及卫星产品批产可靠性保证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项目均对卫星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带领的团队提出的行之有效的典型新研、国产化单机产品验证方案,特别是创新性提出了大功率无源产品的寿命验证方法,完成了国产化关键产品寿命与可靠性验证,其中关键器部件的寿命验证总时间达4万小时,提升了型号质量基础能力,为工程奠定了质量工作的坚实基础。通过组网卫星工程阶段的可靠性专项的工作,使中科院卫星系统具备了一流的系统研发基础条件能力,使可靠性指标体系更加优化和完善,自主研发能力得到大幅跃升,大幅度的提升了卫星的连续稳定运行能力。三、自主可控,勇于创新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作为中国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系统,为了彻底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境地,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的元器件要实现100%国产化。全球系统导航卫星的工程研制中,根据卫星电子学的需求,创新性提出了国产龙芯CPU+国产Flash的综合电子系统架构,解决了导航卫星高性能计算机CPU和程序存储器PROM依靠进口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并通过卫星软件的在轨重构,实现了卫星功能的在轨赋能,并依靠软件重构技术可以对卫星的软件缺陷进行更改,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卫星软件缺陷无法更正的弊端,并形成了导航卫星特有的重构设计、重构管理及执行规范,加强了故障处理策略,确保软件重构过程万无一失。同时带动了FPGA、DC/DC、微波等核心器件全部国产化,促进了从材料、器件、部组件、单机到系统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核心器部件自主可控,彻底的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四、充份验证,万无一失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体制,如何在导航卫星系统建成之前,验证全球导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在全球系统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在工程总体的支持下,组建了导航卫星地面试验验证系统,用于模拟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卫星星座。在试验验证系统的建设中,创新性的提出了三类卫星模拟器的架构形式,兼顾验证系统与工程组网星的状态一致性、架构灵活、验证的有效性。完成了一类卫星模拟器2套、二类卫星模拟器3套、三类卫星模拟器1套。通过对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的详细分析,结合工程的试验验证任务需求,提炼了验证系统的仿真要素,确定了验证系统的仿真约束条件和系统工作模式,实现了验证系统方的真实性、灵活性、有效性等方面的优化和统一,为北斗三号系统的体制验证工作提供了条件,参与完成了工程的各项体制验证、大系统接口验证及关键技术攻关成果验证,并为大大系统间的信号和信息流的运行、故障诊断、软件升级提供了试验验证手段,构建并验证了北斗三号系统全规模试验验证环境下的信号信息流仿真验证,为真实系统在轨运行管理积累了经验,为导航卫星系统的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和全球系统的地面仿真与验证提供了技术基础,有利支撑了北斗三号系统的建设工作。五、结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科院卫星系统,在2018年~2020年短短两年的时间,成功发射了多颗全球导航卫星,做到发发成功,颗颗稳定运行,为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向全世界提高高精度导航定位、授时服务,极大地推动了北斗系统建设步伐,提升了系统技术水平,有力支撑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设,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贡献了中国科学院的力量。对于祖国伟大的航天事业而言,王学良承国家之志、面对祖国的需要,他不求回报,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及力量,这是每个爱国、具有情怀的科学家的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坚定的使命!编辑:曹
2021年2月19日
其他

社员风采:扎根基层无怨悔,躬耕杏林济苍生—韩宁

韩宁,男,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创伤外科副主任医师,博士,骨科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东方支社社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SICOT中国学会上海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创伤分会青年委员、手术与细胞治疗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兼任九三学社浦东区委副秘书长。主持上海市科委课题1项,区级课题3项。以第一(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核心期刊论文8篇。曾荣获2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表彰、浦东新区职工科技创新英才奖、浦东新区科委三等奖、全国中青年骨科医师手术标准化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奖。01进社区、走乡村,让爱充满人间韩宁一直以社会服务为己任,在社中央和社市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党派自身优势开展工作。自2016年起多次组织带领社内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开展进社区、医疗下乡、咨询和义诊服务。2017年起,韩宁每年组织并作为专家参加九三学社浦东区委“重阳节爱老敬老义诊”品牌项目。2017年9月29日为庆祝九三学社创建72周年,韩宁随九三学社东方医院支社12名社员专家赴吉安义诊,共接诊近200位患者,完成5台手术,并与社吉安市委座谈,奠定长期合作基础。2018年,韩宁随同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阎凌云部长,参与“九三学社院士专家科普行活动”,前往贵州威宁开展带教、咨询、义诊活动,获得好评。自2018年起,韩宁作为九三学社浦东区委副秘书长主要负责开展“同心家门口、同行筑家园活动”共建合作工作,开展“有形、有声、有色”的送科技、送医疗等社会服务活动,将社会服务工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18年6月14日韩宁赴陆家嘴街道三航居委开展“同心家门口、同行筑家园活动”。2019年,韩宁协调九三学社浦东区委结对康桥镇和祝桥镇,继续将智囊服务和和社会服务资源进行输送,夯实家门口服务机制,推动乡村振兴。02协调指挥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2019年8月19日至2020年8月31日,韩宁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应急办公室借调工作,参与处置多起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在湖北恩施持刀伤害学生事件、浙江温岭油罐车爆炸事故、福建泉州酒店坍塌事故、贵州安顺大巴车坠湖事故、云南省昭通5.0级地震和西藏那曲6.6级地震等多起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过程中,该同志及时指导地方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并协调调派国家专家提供支援,展现出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2020年3月7日,福建省泉州市发生一疫情隔离观察酒店楼体坍塌事故,造成70余人被困。本人在事发12小时内从广州和福州调派18名国家级专家赶赴泉州进行紧急医学救援;指导当地调派821名医护人员全力开展伤员救治,迅速开展伤员转运和医疗救治等工作;并指导当地做好救援人员疫情防控和伤员心理援助,最终实现救援人员零感染、开展伤员紧急手术19台次、治愈伤员49名。2020年9月,为推进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韩宁协调交通运输部海上搜救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应急办公室、上海海事局、上海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应急办公室和上海市东方医院开展2020年海上紧急医疗救援专项演练。03抗击新冠疫情,开展分区分级精准防控2019年春节假期中,韩宁每日前往上海市东方医院筹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参与指挥备战工作,包括移动医院和帐篷医院的搭建、远程指挥系统的完善等。2020年2月4日,上海市东方医院筹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前往武汉开展紧急医学救援,成功搭建帐篷医院、进驻武汉方舱开展救治。韩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抗疫总指挥部内,担任新冠肺炎疫情分析和形势研判材料编写组组长。在连续的3个多月里,放弃全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每日4点开始研判分析全国各省市0时上报数据,带领组员夜以继日地收集、整理、汇总各条线上报的疫情数据,精益求精,国家卫健委的那几盏办公室凌晨亮灯每日见证者他的抗疫日夜。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韩宁带领团队每日及时、准确地完成百余期疫情分析和形势研判材料,直报国务院和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及时掌握疫情形势、分区分级开展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韩宁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提出的《优化关键应急医疗物资和应急卫生人才储备体制》关键建言为全国政协综合收录,将九三学社的声音传达到国家抗疫总指挥部。同期,韩宁没有忘记身处一线抗疫的兄弟姐妹们,积极联系有意愿捐献的相关机构,向上海市东方医院捐赠20000个医用口罩,为急诊一线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提供了一份保障,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2021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