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海天酱油“双标”事件告一段落,但“科技与狠活”仍是话题中心。近日,随着人们对添加剂的讨论愈发激烈,味精也被重提。因为有人发现,曾被斥“全是添加剂”、“不健康”的一款味精产品,配料表居然只有小麦。曾经,味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调料之一。然而,自打“味精致癌”这个说法流传后,似乎就很少在超市见到它的身影了,成为了时代的眼泪。但事实上,这么多年,味精一直在背黑锅。中国是“味精大国”味精在中国有多火?上世纪80年代,咱们的食物种类还比较匮乏,又看重食物的鲜美,因此,味精一诞生,就成了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饭菜出锅前,只要加入几粒味精,食物就变得鲜美,价格还便宜。味精生产高速发展,1992年,中国成为世界味精生产的第一大国。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生产的味精出口比例超过20%。△图源:壹图网生产得多,吃得也多。即便是现在,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味精消费国,消费量约占全球总量的70%。说到这里,相信有人会纳闷,我家、邻居家、大舅家、二舅家从来没买过味精,怎么味精消费还这么多?虽说如此,但你会吃外卖、下馆子、吃方便面呀,饭店里的菜难免会加味精提鲜。味精的主场不在家庭,而是在餐饮业。只要你不是顿顿自己做,“反味精”就是空话。就连当初风靡一时的鸡精,主要原料也是味精。味精被传致癌后,人们对鲜味的需求仍在,于是,鸡精横空出世。人们认为鸡精更健康,大概是因为鸡精的名字里有一个“鸡”字。加上很多鸡精的外包装上,都画着一只喜庆的大肥鸡,更让人觉得,这是从鸡中提取的精华,更天然、健康。但事实上,鸡精就是升级版的味精。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能提鲜,全靠它。而鸡精提鲜的“秘密武器”,不是别的,还是谷氨酸钠。也就是说,鸡精的主料其实就是味精。味精致癌背后,是美国人对中餐的歧视说起来,味精还是从日本传进来的。1908年的一天,日本帝国大学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喝着妻子做的海带黄瓜汤,顿觉异常鲜美。他询问汤的做法,妻子告诉他,只放了海带和黄瓜,没有添加别的东西。池田菊苗纳闷,海带和黄瓜都是很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他猜想,可能是海带里面有什么奥妙。于是,他开始做实验,提炼海带的成分。半年后,发现了“谷氨酸钠”这种物质,并将其命名为“味之素”,大规模生产,推出市场,很快风靡整个日本。后来,“味之素”传入中国,改名叫“味精”,深深俘获了人们的味蕾。还有东南亚,目前,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三国占据了我国41%的味精出口份额。然而,味精传到美国时,却遭遇了一场大污蔑。1968年,美籍华裔医生郭浩民曾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称,其吃中餐后15分钟,出现了脖子、双臂、后背麻木等症状。他们将文章内提及到的症状称之为“中式餐馆综合症”(这取名方式真是一脉相承,美国在新冠疫情上也是这样污蔑中国的),认为是中餐的味精作怪。这篇文章也因此引发了大量美国人对味精以及中餐馆的歧视。而“味精致癌”说的流传,主要是源于一个说法:谷氨酸钠加热至120℃以上,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会致癌。很多人开始拒绝味精,而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很多中餐馆不得不在门口张贴“NO-MSG(谷氨酸钠)”的标志。然而真相是,这是来自于两个美国年轻医生的恶作剧。他们打赌,谁能最先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身为整形外科医生的Steel自知很难在专业领域发表论文打败朋友,于是,他自称是“华裔医生郭浩民”,寄出了那封恶作剧性质的信,赢得了赌约。所谓的“中式餐馆综合症”,其实是对中餐的一种歧视和偏见。一些美国本地食品其实也会添加了味精,但他们也照样吃,也没有人说吃了身体不舒服。1958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将谷氨酸钠列为“一般认为安全”的成分。同一类别的还有辣椒、糖、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