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神思

其他

AD:中年女性坚持DASH饮食,晚年认知下降风险降低!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普遍的痴呆形式,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很多患者会经历一个“特殊”的阶段:主观认知抱怨(SCC),这是一种患者自报告的日常生活认知功能障碍,此阶段内,患者能感受到记忆力减退,但神经心理学测试的表现尚未显示认知障碍[1,2]。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柳叶刀》子刊:帕金森病诊断重大突破!迄今最大规模人体研究显示,α-Syn SAA诊断敏感性为87.7%,特异性达96.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目前,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典型的运动障碍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出现在疾病中后期,对于存在早期非特异性症状,如睡眠障碍或嗅觉丧失的人群,通常很难得到诊断,这也使得早期PD的误诊率非常高。
2023年5月8日
其他

《自然·免疫学》:科学家首次发现,长期压力会导致肠道乳酸菌减少,促进肠道免疫细胞进入大脑诱发抑郁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期压力可以诱导外周和脑内炎症反应的发生,进而导致行为学改变与精神障碍(如抑郁和焦虑)[1-2]。这些炎症性变化包括:肠道菌群、外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改变[3]。此外,我们也知道肠道免疫系统可以通过肠脑轴来调控神经系统[4],那么,长期压力是否也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免疫系统来促进病理性神经行为学的发生呢?近日,来自霍普金斯大学的Atsushi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MN:阿尔茨海默病候选药物BACE1抑制剂为何败走?科学家找到了它促进认知衰退的机制!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阿尔茨海默病(AD)是导致痴呆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AD已经成为近在眼前的危机。经典理论认为Aβ沉积是AD的病理原因之一,因此针对性地开发了多款药物。β分泌酶BACE1是将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转变为Aβ的催化酶之一,抑制BACE1的活性能够减少Aβ蛋白的产生。已有多款BACE1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BACE1的活性,并减少大脑以及脑脊液中的Aβ蛋白,但是由于存在包括非进展性认知衰退在内的副作用[1-3],多数药物止步于2/3期临床试验。目前还不清楚为何BACE1抑制剂会引起患者认知衰退。近期,由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的Stefan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柳叶刀》子刊:丈夫休陪产假,妻子产后抑郁风险增加?!男人们,该好好反思了

https://wbl.worldbank.org/en/data/exploretopics/wbl_hc?msclkid=623cfc16aeda1ecaefc4f4871b56765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携带APOE4基因的老年人,每天多吃5克膳食纤维与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病风险降低30%有关

对于膳食纤维摄入与认知功能中观察到的阴性结果,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其样本量过小所致,并建议今后在大型的队列研究中进一步验证膳食纤维摄入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
2023年3月3日
其他

《大脑》:脑源性tau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科学家建立从血液中测量脑源性tau的分析方法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2018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提出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AT(N)研究框架,着重强调了AD的生物学定义,其中A、T、N分别代表了AD三个核心病理变化,A为淀粉样蛋白,T为tau蛋白,N为神经退行性变化[1]。最初A(+/-)、T(+/-)、N(+/-)通常由脑脊液检查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进行量化。但是由于脑脊液检查的有创性及PET的价格高昂等因素,AT(N)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既往研究显示,血液淀粉样蛋白和血液磷酸化tau蛋白(p-tau)可以分别实现对A(+/-)和T(+/-)的量化,且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2,3]。但目前血液神经纤维丝轻链蛋白(NfL)和血液总tau蛋白(t-tau)作为量化N(+/-)的血液生物标志物还存在一定局限性[2,3]。近期,来自哥德堡大学的Thomas
2023年1月20日
其他

JAMA子刊:阿尔茨海默病诊疗A/T/N框架中的p-tau,需要被重视了!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近年来,磷酸化tau(p-tau)逐渐成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脊液或血液中的可溶性p-tau与AD的典型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例如,最近的一些观察性研究表明,p-tau的浓度与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密切相关[1]。还有研究发现,可溶性p-tau浓度上升与Aβ聚集同时发生,均比大脑tau异常的时间早几年[2]。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可溶性p-tau与大脑中Aβ沉积或tau神经纤维缠结中的哪个关系更密切。近日,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Pedro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生物精神病学》:首次直接证实抑郁症患者存在5-HT释放障碍!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但抑郁症患者的管理却是临床中的一个大问题,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对抗抑郁药有反应,而高达70%的患者未能实现完全缓解[1,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刷新认知!Tau蛋白竟会保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经元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的神经原纤维缠结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两大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因此神经元内过多的tau蛋白一直被认为是AD的危险因素[1]。然而,近期由法国里尔大学的Marie-Christine
2023年1月4日
其他

攻克新生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中国科学家厥功至伟丨奇点深度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致死性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SMA曾夺走了无数婴儿的生命,即使存活的患者也须终生接受生活护理,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据最新估算,我国现存患者约2-3万,并以每年2000例的速度新增。2016年12月,美国FDA批准了第一款治疗SMA的特效药Nusinersen,为全球的SMA患者带来曙光。该药于2019年进入中国,中文名诺西那生钠,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天价药。幸运的是,2021年12月它被纳入医保,实质性地造福了中国的SMA患儿。临床上,SMA可以根据发病时间和严重程度被分为I-IV四种类型:I型是严重型,患者不能坐立,出生后6个月前发病,若无药物治疗将在2岁前因呼吸衰竭死亡;II型是中间型,发病时间为出生后6至18个月,患者能够坐下,但不能独立行走,伴随严重的并发症;III型属温和型,发病较晚,病人能实现独立行走;IV型也被称为成年型,于成年时发病,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遗憾的是,流行病统计学调查显示,SMA病例中I型患者占大部分[1]。▲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宣武医院团队找到外周血AD特异性代谢标志物!

有效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让我们期待关于此研究更多的可靠证据,以及未来更广泛的实际应用吧。参考文献:
2022年9月11日
其他

《细胞研究》:苏州大学团队破解抑郁症损害免疫系统之谜!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在追求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精神的健康。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性疾病也走入了大家的视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于成年人,并且能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精神性疾病。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们生活焦虑,精神萎靡,并且伴随着机体免疫力下降。据统计,大约有15%的重度抑郁患者最终因不能忍受这种状态而选择自杀[1-2]。抑郁症患者经常会伴随着很多身体疾病,但是目前很少有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报道[3]。近日,来自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医学研究院郑慧教授课题组和神经科学研究所徐兴顺教授课题组合作回答了为什么抑郁患者更容易被病毒感染。相关研究已发表在Cell
2022年9月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自然·衰老》:中国科学家找到能降低中国女性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基因突变!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病(AD)可以说是研究人员的“心腹大患”,实在是太难搞了!毕竟目前,我们连AD的病理生理机制都还没怎么搞清楚。不过,AD相关的风险基因倒是已经发现不少了,其中有40多个都与小胶质细胞功能有关,最为出名的当属APOE-ε4,它也是已知的散发型AD最强的风险因素[1]。
2022年8月8日
其他

为什么每天一半的时间你都在走神? | Dr.Why

全体奇点糕呕心沥血呕心沥血呕心沥血打造的重磅音频课程《医学趋势50讲》终于上线了。我们一口气帮你同步了全球医学前沿领域最重磅的进展。只需500分钟,让你彻底搞懂最重磅的医学前沿进展。
2020年3月20日
其他

瑞德西韦和磷酸氯喹究竟是如何抗病毒的丨万物科学说明书

先来说说这个人民的希望(Remdecivir)瑞德西韦
2020年2月5日
其他

近20年三次肆虐人间的冠状病毒究竟是何方神圣?丨Dr.Why

目前,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人类本能地对未知感到恐惧。再加上有关“非典”的惨痛教训让人们记忆犹新,所以,焦虑、恐慌、谣言、指责、甩锅、口水仗……难免发生。
2020年1月31日
其他

人类以「毒」染发史丨Dr.Why

虽说是灰姑娘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但是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丢了水晶鞋是小事,如果误吃了毒苹果,可就要一命呜呼了。漂亮又持久的永久性染发剂虽然不至于一次致死,但是与之相关的一些健康问题,却不由得我们不重视。
2019年8月9日
其他

人类为什么喜欢亲吻?丨Dr.Why

没错,每次激烈的亲吻都会造成双方的唾液交换,与此同时,口腔内的微生物也会发生交换。平均舌头打架10秒钟,交换细菌8000万个[12]。所以,亲亲对维护口腔健康做出点贡献,也就很好理解了是吧?[13]
2019年8月6日
其他

不衰之柳:百年“神药”阿司匹林 | Dr.why

与之前科学家不同的是,霍夫曼将注意力放在了水杨酸的苯酚上,他发现通过对苯酚进行乙酰化产生的化合物(乙酰水杨酸)能够降低之前水杨酸的副作用,终于几次试验之后,霍夫曼获得了更纯净、更稳定的乙酰水杨酸。
2018年5月25日
其他

从毒草到神药,二甲双胍的世纪沉浮 | Dr. Why医学志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二甲双胍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异生、促进外周葡萄糖利用来发挥降糖效应的[23]。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来改善血糖平衡[24]。
2018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