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校友会

其他

纪念赵宝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22-2022)

编者按赵宝煦先生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1922年11月18日,赵先生出生于一个贫苦的读书人家庭,自幼随父读书识字,10岁入小学插班读书,凭着勤奋刻苦取得优秀成绩。1943年,赵先生进入西南联大化工系就读。一年后转入政治学系,师从张奚若、钱端升等老一辈著名政治学家。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复校,赵先生回到北大政治系继续学业,1948年毕业并留在政治系任教。改革开放后,赵先生为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参与了中国政治学会、国家政治学科和北京大学政治学系的重建,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政治学博士,主编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部政治学原理教材。赵先生始终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人民的幸福、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经师人师,是为政治学人典范。值此赵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们重发他于2000年发表的《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一文的节选,以示纪念。摘要
其他

政府管理学院举办“数字治理”方向师生座谈会

9月30日中午,政府管理学院在廖凯原楼134会议室举办了“数字治理”方向师生见面会,院长燕继荣教授、副院长黄璜教授、副院长严洁副教授、曾渝助理教授、刘伦助理教授、张洪谋助理教授、罗祎楠助理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会议由学院分管本科教育教学的副院长严洁主持。本次见面会的目的在于通过老师们的介绍,加深同学们对“数字治理”方向的了解,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了解同学们的需求,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数字治理”方向的课程。见面会伊始,由院长燕继荣教授介绍建设“数字治理”方向的初衷。燕院长指出,随着时代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在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这种趋势体现在政府管理手段和政策制定过程的技术化,这就衍生出对于“数字治理”的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数字治理”方向要将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做科学化的研究和技术化的管理,响应时代的需求,这在中国是一个实验性的新方向,更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燕院长也向同学们介绍了“数字治理”方向的就业前景。无论是依托应用型的管理手段进入政府部门,还是在数字平台企业参与为政府服务的项目,亦或是继续深造,走向学术化的道路等,学院都会鼎力支持同学们的学习,助力同学们的发展。燕老师还强调,“数字治理”方向的人才培养,就是希望大家既要了解政府管理,又要了解新兴技术,同学们要克服困难,消除顾虑,努力学习。随后,副院长黄璜教授介绍了“数字治理”方向的特色。黄老师讲到,“数字治理”方向的课程设置涵括了信息技术科学学院、信息管理系等多个院系的特色课程,“数字治理”方向的特色在于依托这些专业的技术手段,建立公共管理方向的技术性人才。这就要求同学们首先要建立一种思维,在数字时代开拓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其次要积累一定的知识,这有助于同学们形成跨学科的竞争力,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第三要掌握一点技术,无论是编程技术还是数据的可视化,都应该充分学习和提高,掌握与抽象世界对话的本领;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在“数字治理”方向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同学们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黄老师最后总结道:无论如何,同学们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要惧怕困难,坚信事在人为。副院长严洁副教授则是介绍了”数字治理“方向的导师组建设,收集了同学们对于导师组的期待和建议,学院将在十月份建立由8位教师组成的“数字治理”方向导师组,从一年级开始陪伴同学们的学习和成长。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就高等数学及计算机概论的课程学习、选课情况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会老师纷纷进行经验分享。张洪谋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数字化”在城市治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刘伦老师用自己的求学经历为同学们鼓舞信心,引导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新知识,扩大获取信息的渠道;曾渝老师希望同学们跳出“舒适圈”,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罗祎楠老师作为2022级本科生班主任,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许和祝福,罗老师认为“数字治理”方向更为特殊的是,它是一种崭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尝试。师生见面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政观•记事】《北大政治学评论》举办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纪念的系列活动之一,2021年6月24日下午两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大政治学评论》编辑部主办召开“政党研究:历史、理论与现实”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以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推出《北大政治学评论》“建党百年特别专辑”,从而发挥北京大学作为国内政治学研究重镇的引领作用,推动《北大政治学评论》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大政治学评论》编辑部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编辑部费海汀助理教授和曾渝助理教授共同主持。会议伊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北大政治学评论》主编燕继荣教授作主旨发言。燕继荣指出,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中国经历了从王朝国家到现代国家的转型。不同于国外现代国家建构的道路,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军、以党建国的道路。要解读中国的现代化,就需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的各种党派、各种力量、各种团体凝聚在一起,将自己的政治主张转变为国家意志,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召开本次研讨会,正是为了让各位专家学者从专业研究的不同角度,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历史经验。同时,本次研讨会的交流文章也将组成“建党百年特别专辑”,从而巩固《北大政治学评论》这一政治学研究的期刊阵地,推动评论的跨越式发展。随后,与会专家基于不同专业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贡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金安平以“从政党活动经费的筹措看政党的组织动员力———以省港大罢工为例”为题作了专题发言。政党在开展政党活动、完成政党目标的过程中,经费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而政党经费的筹措是政党组织动员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共早期以领导工人运动为目标。通过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既打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也提高了党的政治威望与工人的政治觉悟。1925年发生的省港大罢工持续了16个月,前后有超过20万工人参与,此次罢工考验着中共的组织能力与动员能力,需要大量的经费。中共从各个渠道进行筹款,包括各省党委发动募捐、海外华侨捐款、争取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通过国共合作获取广东国民政府的帮助等渠道。此时中共全国才400多名党员,却能组织持续16个月、超过20万人次参与的罢工活动,足见其在幼年时就具有惊人的组织动员能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关系的考察——以黄炎培为例”为题作了专题发言。黄炎培是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关系的民主人士,也是民盟的重要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时期,黄炎培与中共的关系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中共也在此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统一战线政策。1947年以后,随着国共矛盾日益尖锐以及中共统一战线的感召,黄炎培及其所在的民盟继续保持中间派的余地越来越小,随后逐渐转变了原有的政治立场与不切实际的幻想,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者到新民主主义者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田改伟以“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为题作了专题发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的领导地位与领导制度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法律规定来实现的,而是在历史中不断形成的。中共的领导是全面的,涵盖了阶级的领导、对革命的领导、对政权的领导方方面面,也有包括组织制度、报告制度、新闻出版制度、监督制度在内的党的本身领导体制。在领导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中共摸索出制定总路线、给予被领导阶级利益、民主集中制、统一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区分领导与代替等主要领导方法,形成了阶级领导是根本、全面领导是关键、集权的同时强调民主、领导地位是争取来的、注重领导的理论基础、努力克服山头主义等不正之风、及时把党的领导制度化等领导特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张长东以“政党组织、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变迁”为题作了专题发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40年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中国奇迹”,经济增长的背后伴随着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变化。建国后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如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的改革创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从计划到市场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背后的推动力都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组织,提供了国家能力的制度基础,使得政府具有比较强的协调能力与长远的问责能力,能够约束各级领导干部,保证制定好的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进而激励、塑造着经济行为者的反应,并提供了良好的公共产品,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马啸以“科层激励结构与党的作风建设: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类型与逻辑”为题作了专题发言。中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开展了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学术界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的成因探索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归咎于党员干部个人理想信念的缺乏,但对于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因素探索还相对不足。对于任何大型组织而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是必然存在的。影响官员行为的组织激励因素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考核指标的清晰化程度,二是激励方向。在这两个维度的作用下,会产生“不执行”、“表演式执行”、“过度执行”和积极执行四种类型的官员行为。如果上级组织制定的考核指标清晰化程度较低,激励方向是负面的,下级官员就很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行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杨一作了题为“以理论和实践保障人民安全:中国共产党与应急管理建设1949-2021”的专题发言。在中国应急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49年至2003年,以单灾种应对为目标的应急实践初期;第二时期是非典发生的2003年至2012年,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建设时期;第三时期是2012年至今,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的应急优化时期。在这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出了两大态势:一是不断创新的思想引导,二是不断深入的实践统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费海汀作了题为“后苏联空间政党竞争中的精英选择:以中东欧为例”的专题发言。在苏联解体后,整个后苏联空间里政党的生命周期与竞争行动受到了政治精英选择的影响。在中东欧民主化的过程中,可能有两种渠道导致了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一是选举民主的完善,二是虽然没有建立成功的选举民主,但是几个政党之间、政党内部的政治精英之间不存在一个明显强势的一方,也可能导致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此外,在走向民主的过程中,存在体制内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体制外的激进派和温和派四种力量的交织与博弈。改革并不一定需要体制内的改革派和体制外的温和派都占据优势:在两方力量不占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对现有体制进行挑战的现象。可见,在政党竞争的过程中,政治精英的个体选择会制约并影响着政党的行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曾渝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百年演变:政治螺旋视角的分析”的专题发言。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政治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矛盾分析法,分析到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的政治理念。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的政治理念会影响政府对群众利益的回应,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最后,《北大政治学评论》编辑部倪宇洁老师就“建党百年专辑”议题构想及推进计划进行了阐述。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编辑部组织此次学术研讨会,正是为了坚定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与价值取向,提升自身内容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努力建成具有一流水平与学科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会后编辑部会与出版社、各位与会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与对接,争取推动本次特别专辑早日顺利完工。本次研讨会在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北大政治学评论》(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