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实验室

其他

成功捕捉喷流周期性进动 M87黑洞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9月27日,《自然》(Nature)杂志发布由45个机构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分析2000年至2022年期间的观测数据,发现M87星系中心黑洞喷流呈现周期性摆动,摆动周期约为11年,振幅约为10度。这一现象符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关于“如果黑洞处于旋转状态,会导致参考系拖曳效应”的预测。这项研究成果为M87黑洞自旋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观测证据(图1)。之江实验室博士后崔玉竹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点击末尾阅读原文查看论文)图1.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ichael Somekh全职加盟之江实验室

近日,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的生物物理和光科学研究组IBIOS共同创始人,Michael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在之江实验室开幕

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5月30日,之江实验室举办“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览。此次展览是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一,实验室党员同志和科技工作者们观看图文史料、听取现场讲解,深刻感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兴国、强国伟大事业的感人故事。实验室党委副书记赵新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赵新龙表示,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涵的科学家精神,是党领导科学事业在长期科技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标定了中国科学家的价值坐标,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赵新龙希望全体之江人要从这次的展览内容中感受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如何践行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将“小我”融入“大我”,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更多之江力量。撰稿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深学细悟笃行 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在之江见实效

主题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之江实验室如何让主题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张清单、四个工作组、六方面主要问题、十个调研重点……自主题教育启动以来,之江实验室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认真谋划、精心部署、统筹推进,将一体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各项工作和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相结合,努力做到主题教育有计划、有步骤、有氛围、见成效。01凝心铸魂强党性强化理论武装,把稳思想之舵。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之江实验室党委始终将“学思想”摆在首位,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努力将学习思想转化为锤炼党性、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之江实验室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主题教育相关部署,第一时间召开党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主题教育动员大会部署要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基础研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学习省委易炼红书记到之江实验室看望青年科研工作者代表及开展主题教育课题蹲点调研的讲话精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实验室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邀请省委党校副校长陈立旭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辅导报告。“科研人员要转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形象,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无论是项目组织协调还是任务执行,都需要科研人员提高政治站位,从整体大局出发,扮演好科研大兵团作战中自己的角色。”通过专题辅导,实验室科研骨干对自身的使命职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多形式、全覆盖,主题教育正在之江实验室扎实开展、深入推进。党支部主题党日赴嘉兴南湖开展学习,青年博士团循迹溯源赴滩坑坝址学思想……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实验室党员干部,民主党派青年骨干以及非党员科研人员通过现场学、体验学,在学习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青春心向党,建功正当时”,主题教育“微团课”比赛将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青年科研人员,激励奋发之志;“扎实抓好主题教育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博士后孟雷欣:小步快跑,渐入佳境

编者按2019年,之江实验室破格获批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经过4年多的发展,截至2023年4月,已累计招收博士后375人,在站280人。“博士后阶段是最具创新能力的阶段,是实验室的科研生力军,是决定未来实力的重要力量。”在前不久的博士后“突出贡献奖”表彰活动上,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对博士后体系建设发展予以了充分肯定。在博士后“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之中,有人潜心基础研究取得突出成果,有人夙兴夜寐投入项目协同攻关,有人在科研之余积极服务博士后队伍建设。今天起,我们将推出系列人物故事,向大家展示之江博士后的优秀成果和多样风采。博士后孟雷欣:小步快跑,渐入佳境获评之江实验室博士后“突出贡献奖”的时候,孟雷欣正在准备他的出站报告。回想在类人感知研究中心做研究的三年,孟雷欣觉得自己成长飞快。转变研究方向,博士后第一年摄取的知识甚至比他在博士阶段学到的还要多;走通不同技术路线,主导研制出国内首套内窥镜多芯光纤形状感知系统;在协同攻关中勇挑大梁,向更新的领域发起挑战……这个奖不只是对孟雷欣三年付出与成长划上的圆满句点,更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启。转换赛道,重新出发加入之江前,孟雷欣在高校做研究工作,对“漂亮”指标的追求让他渐渐陷入瓶颈。“我以前是做新材料、新器件的,研究的重点在于提高器件的单项性能,致力于获得一些吸引人的亮点指标。虽说这些指标对于发论文很重要,但距离真正落地,做出能应用的产品,还相隔甚远。”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现在天天和光纤打交道的孟雷欣,在加入之江前并没有见过光纤。“我以前虽然做传感器,但不是做光学的。第一次见到光纤是在加入之江并承接内窥位姿感知科研任务后,在浙工大一位老师的实验室里,他当时还给我展示了光纤是怎么折断的,怎么样把光纤外层剥掉、怎么去熔接它。”孟雷欣笑道。像一块海绵一样,孟雷欣密集吸收着新的技术领域知识,博士后第一年摄取的知识甚至比他在博士阶段学到的还要多。“之江不像学校,这里有很多不同背景的人,大家的交流非常频繁,能学到很多我自身领域之外的知识。像我现在在做的薄膜晶体管传感就是项目组一位研究专家带我入的门,我非常感谢他。”孟雷欣说。他珍视这次重新出发的机会,全力投入。过去一年,孟雷欣几乎没有在晚上9点前离开过实验室,两个项目同时推进让他抽不开身。这样的投入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博士后在站期间,他主导研制出国内首套内窥镜多芯光纤形状感知系统,误差灵敏度关键指标国际领先;研制轮廓增强型智能视觉传感器,相关技术得到领域内专家高度认可;在Advanced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李劲松的两次“从0到1”

1984年大学毕业,1988年赴日留学,2005年回国,2018年加入之江实验室,国内外辗转,李劲松在医学信息学领域耕耘近40年。从追赶国外,到弯道超车,李劲松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诠释了对科研的热爱。0126岁拿到人生第一个“科技进步奖”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信息化浪潮在国内兴起,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始部分取代人工,具备财务管理等功能的单机应用在一些大医院落地。1984年,李劲松大学毕业,适逢安徽省立医院想要提升医疗和信息化水平。浙大生物与医学仪器专业毕业的李劲松是彼时不可多得的人才,筹备CT室、搭建医疗信息系统,刚入职,他就被委以重任。“我当时的工资是51块,医院给我们批了十万经费,让我们去买计算机。”安徽省立医院的党委书记眼光前瞻,如此充裕的经费,足可见院领导对于信息化的支持和期待。拿着这笔“巨款”,李劲松与几位小伙伴跑到上海买回六台微型计算机。“那时候的信息化系统基本上都是单机应用,一台计算机只能干一件事情。”李劲松回忆道,“我们用这六台计算机搭建了一个局域网系统,不仅具备财务管理、医疗设备管理、办公室管理、药品管理、病床管理等功能,计算机之间还可以相互读取传输数据!”这样一套系统在当时的安徽省立医院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能够及时知晓药品状态,动态掌握每日入院病人数量。李劲松和同事们凭借这套系统,获得了1988年的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尽管当时帮医院提升了运营效率,但支撑系统的硬件放在国际上对比仍然相形见绌。“我们用的是微机,国外的一些医院已经开始用上内存更大、速度更快的大型机了。”于是,刚刚小有成就的李劲松决定出国,长长见识。在日留学、工作的18年间,李劲松完整地经历了计算机设备的大升级、电子病历的大规模推广、远程医疗等技术的发展应用。2005年一回国,他便开始专注于电子病历系统以及远程医疗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相继开展了“国际临床数据交换”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杨文珍:用智能“点亮”世界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具备常人应有的视力水平,无法用眼睛记录人生美妙的瞬间,难以阅读徜徉浩瀚的书海。对他们而言,这个精彩的世界这么近,又那么远。相关统计显示,我国视障人士人数达到1700多万。如何用技术的力量帮助视障人士实现无障碍阅读?这是之江实验室类人感知研究中心研究专家杨文珍一直在攻关的难题。日前,浙江省政府决定授予75人“2022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杨文珍获此殊荣。在他的科研履历中,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盲文智能感知设备,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条。杨文珍(右一)一排排金属触点随着屏幕上文字的变换上下浮动,清脆的朗读声同步从扬声器里传出,一台小型打字机模样的设备就是杨文珍团队研发的智能盲文教学机。“传统的纸质盲文书籍价格是同样内容普通读物的数倍以上,并且制作工序复杂、出版周期长、信息承载量少、易磨损不耐用。”杨文珍表示,其团队研发的盲文智能感知设备包括盲文阅读机、盲文教学机及盲文英语机等,涵盖盲人学习、阅读、公共服务等三大核心应用场景。目前这些设备已服务于全国100多家特教学校、公共图书馆、辅具适配中心等单位和个人,令数万盲人直接受益。盲文智能感知设备“有了这台机器,我们视障人士‘读书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视障人士陆林松去年参加了之江实验室“有温度的科技”主题展览,现场体验了杨文珍的盲文教学机,并顺利阅读了文章《西湖十景》。据杨文珍介绍,基于之江实验室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研基础,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视觉、听觉和触觉同步刺激的数字化盲文学习方法和多感知信息匹配AI算法,能够同步输出文字、声音和盲文点位等相同内容的信息,大幅提高视障人士的盲文学习效率。视障人士体验盲文教学机“我们还全球首创了密集点阵电磁驱动毫牛级精准触觉再现技术,以及国内领先的盲文数字资源AI实时生成技术等核心技术。我们将这些智能技术集成到设备里,并长期跟踪视障人士的实际需求,不断迭代优化盲文智能感知设备,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杨文珍说,“为了研发这些技术,我与很多视障人士都成为了朋友。”杨文珍的科研追求不止于单点技术、单项设备的突破。“我希望能够赋予机器人/数字人真正类人的触觉能力,实现更高的智能水平。我们正在研究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就与柔性界面的触觉智能感知相关。”杨文珍解释说,当前机器人已经具备了强力握持物体的能力,但仍难以较好地感知物体表面粗糙度、柔软度和温度等信息。“设想一下让机器人取咖啡的场景,我们希望机器人能感受到这杯咖啡是冷咖啡还是热咖啡,用纸杯装的还是马克杯装的,是大杯还是超大杯。”杨文珍说,“当机器人具备了这些感知物体的触觉能力,结合视觉、听觉和自主决策能力,高级智能机器人的时代就离我们不远了。”杨文珍指导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研究“我们往往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解决百分之一的难题,把可能性变成最终的确定性。”杨文珍及其团队成员始终在探索科学前沿、服务社会大众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前进。未来,他们将以触觉感知研究为主线,为多维融合感知和智慧社会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创新支撑。撰稿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之江实验室博士后廖雨恒:科研不必循规蹈矩

和廖雨恒见面之前,他收拾了一下自己的工位。但随着聊天的深入,整洁的桌面逐渐“杂乱”。3D打印的模型零件、自己制作的Miniscope、各种支架台……像展示心爱的玩具一样,廖雨恒从抽屉里搬出一箱又一箱的光学器件,逐一讲解它们的用途。物理学博士的双重身份在杜克大学读博的时候,廖雨恒也拥有一整面墙的各种光学器件。“就像站在一整墙的乐高前面,想着我今天要搭的系统需要什么部件,就把这些东西拿起来,在一个光学台上搭出来。关上灯,看到激光巧妙地穿过我设计的路线,然后显示出被测量物质的某种光学特性。这很酷。”很酷,是廖雨恒选择物理学研究的原因。高中备战物理竞赛、本科进入西安交大物理实验班、博士就读于杜克大学物理系,物理是廖雨恒生活的轴心。“第一感觉是很酷,但继续深入下去就会发现,物理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廖雨恒说道。在电影星际穿越里,男主角库珀去了离卡冈图雅黑洞更近的米勒星球,在那里度过的一分钟,相当于地球上的七年。“在宇宙尺度下,离一个大质量物体越近,时间流速就越慢。这是相对论告诉我们的事情。”驾驶一艘宇宙飞船来到视界线的边缘,朝哪个方向跑能够减缓被黑洞吞噬的时间?“从计算上来看,任何动作都会加速时间的流逝,所以你能做的只有静静地等待进入黑洞。”图片来源网络讲起相对论时,廖雨恒可以滔滔不绝。他觉得,学物理让自己有了理解世界万物运作规律的能力,在仰望星空之时,可以让想象力飘到黑洞的边界。在物理轴心之外,廖雨恒有着另一重很酷的身份——贝斯手。从高中到博士,摇滚乐队都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博时期,廖雨恒经历过很长时间的人生低谷,内心在“卷”和“不卷”之间反复拉扯。乐队是他对抗低潮的武器,和小伙伴们在车库排练的时候,可以暂时忘记周遭的压力。科研之余,廖雨恒和小伙伴一起在杜克校园里演出,演唱中国独立摇滚乐队的作品,也和来自韩国的rapper合作,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科研不必循规蹈矩如果问摇滚乐队和物理学研究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廖雨恒也答不上来什么具体的关联,只是隐约觉得,摇滚精神影响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摇滚让我觉得,做事情可以不必那么循规蹈矩,包括做科研也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好玩,我就很愿意去做。”读博期间,廖雨恒用他一整面墙的光学器件搭建了一套泵浦显微系统,将它用在了艺术品检测之中。“对于站在画作前欣赏的人来说,他眼见的这幅画作的颜色,可能并不是它的本色。”廖雨恒说道,“比如说梵高有一幅画作,人们发现它现在呈现出来的蓝、橘的色调其实并不是它原本的颜色。还有像兵马俑,现在大家看到的可能都是土黄色,但原本它可能并不是这样的颜色,因为剧烈的氧化才变成这样。”“如果用传统检测的方法,可能需要从画作上切下很小的一块进行成分分析。但用我们的显微系统扫描一下,大概就能知道这幅画有几层。”用这套泵浦显微系统,廖雨恒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博物馆合作,帮他们揭开了名画的“真实面貌”。回国加入之江之后,廖雨恒继续在光学领域钻研,开始独立搭建自己的Miniscope系统。“Miniscope基本上是国外在做,这个设备很贵。如果我们自己能做出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软件系统也可以按自己需求设计。”廖雨恒拿起办公桌上一个Miniscope说道。这个约两立方厘米大小的设备能够在自由活动的动物身上进行高精度的实时荧光成像,是研究神经细胞活动的有力工具。它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研究老鼠大脑神经活动和行为的关系。比如,当老鼠接收到特定刺激时,大脑中神经信号开始活跃,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会升高,通过提前注入的钙离子探针,Miniscope系统能够显示出钙离子浓度升高区域的荧光强度变化,进而实时追踪老鼠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目前市面上大多数Miniscope是单通道的,也就是一次只能观察到一种颜色变化,我在做的是双通道,现在已经完成光学仿真。”廖雨恒说道,假如老鼠同时接收到两种不同的刺激,双通道系统能够同时监测大脑不同神经细胞的响应。更进一步的,廖雨恒希望将现有的平面成像变成立体,实现实时三维重构。“有难度,也很有趣。实验室鼓励自由探索,这让我非常享受科研的过程。我期待成果落地转化的那一刻,因为只有用起来了才算真正找到了科研的乐趣。”廖雨恒说道。理查德·费曼是廖雨恒最喜欢的物理学家之一。除了是一位有趣的物理学家,他还是艺术家、邦戈鼓手和密码破译专家,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爱好,在费曼身上完美融合。对廖雨恒来说,玩摇滚是快乐的,做物理研究的时候同样快乐。对了,廖雨恒工位旁边还有一个滑板,天气好的时候他会滑着滑板去食堂吃饭。END撰稿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医疗护理、毒气监测、可穿戴设备都有它,这座“金矿”有待采掘!

这一设备操作便利,被试者只需向设备吹气,在气体通过检测单元时,丙酮敏感材料会特异性地与其中的丙酮发生反应,并改变颜色,引起传感器中的光信号变化,最终转化为电信号将丙酮含量数据输出。
2021年3月11日
其他

科技创新,标准先行——省质监局主动对接,共商“五个一”战略合作,助力之江实验室发展

实验室袁继新副主任在座谈会上指出,提高“科技创新、标准先行”的意识对于实验室而言意义重大,标准化工作以后要持续推进。目前可以先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分步开展工作,之后再一步步有序推进。
2017年12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您好!我们是之江实验室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7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