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其他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优秀国际学子On the Way!——十年,十人,十个丝路故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在十年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国际学子。此次,我们邀请了十位代表性学生,通过这十位优秀国际学子讲述自身故事的视频,我们将为呈现一幅计算机学院在“一带一路”工作上的精彩画卷。从计算机学院走出的这十位国际学生代表表示,他们在学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经历都是如此记忆犹新,是他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到来代表着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融合,也展现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智慧。这些故事彰显了计算机学院在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成就,体现出学院的人文交流与相互理解。这十位优秀国际学子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更在实践中践行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十年之路漫漫,“一带一路”倡议仍将持续展开。祝愿这些学子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追逐梦想,与我们携手并进,以才智和勇气,为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与丝路国家的合作贡献更大的力量。文案:李解、邵心歌责编:张亚男审稿:郭斌审核:李春科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周果清:做有温度的教师 开发有温度的程序

温度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智慧,从2003年留校担任学生辅导员,2007年转到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担任专职教师,从教20年来,周果清始终秉持做一名有温度的老师,开发有温度的程序,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传承,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在庆祝第39个教师节的座谈会上,周果清谈及他在西工大求学期间,翟正军老师始终坚持刮好胡子、穿干净的衣服给他们上课,一次翟老师出差,为了不耽误上课,连夜开车从汉中赶回。他始终记得翟老师说,对教师而言,任何时候,教书育人都是老师的第一要务,耽误不得,马虎不得。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像蒋立源老师那样有仁爱之心,像王庆老师那样严谨治学,像翟正军老师那样敬业?从2003年留校起周果清就告诉自己要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像自己的老师那样成为能传递正能量,有温度人。实践,做有温度的教学2007年,周果清从辅导员岗转到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担任专职教师,负责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工作,他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立德树人”,用做科研的方法做教学。针对传统程序课程存在的痛点问题,提出课赛融合的“学、探、练、创”四位一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了课前MOOC学语法、课堂探究讲思维,课后编程练能力、竞赛实践求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同时,提出“四维双轨两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引导学生将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同时,通过科研式教学改革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目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2018年被评为西北工业大学“最满意教师”。2023年评为西北工业大学“十育人”先进个人;还获得西北工业大学教学创新竞赛特等奖。专业,开发有温度的程序2017年,微信小程序在国内兴起,相对于传统的web网站和移动APP具有明显优势。周果清敏锐把握到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2018年,他就在学校大学生程序设计创新基地开始探索,同年举办面向全省教师的“微信小程序教学研讨会”。2019年,举办面向全省的学生“微信小程序校园实训营”。他指导的学生在2019、2020年连续获得全国一等奖(西北高校唯一)。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周果清新开“移动应用开发(U10G13055.01)”课程,正式面向全校开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打造有温度的移动应用作品,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团队协助等能力。为使党史学习入脑入心,周果清指导学生与新华社共同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小程序“我要去延安”,上线当日推文浏览量即达到130万人次。为解决西工大学生乘车难问题,他指导学生开发“西工大班车”小程序,无偿服务学生3年,“西工大班车”注册用户32771人,排队16万余次,为学生节约排队时间约560万分钟。疫情期间,为帮助学生实现网上虚拟实验,还开发了“虚拟物理实验”小程序;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发“志愿者园地”小程序;开发“云端支部”小程序助力,方便支部成员线上学习,助力其所在支部成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基于课程作品,获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级奖励10余项,“互联网+”省级铜奖1项,指导国家级大创3项。校级双创团队1个。获新工科建设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3项,3门校级示范课,2项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这是每一名教师的“大课题”。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开发有温度、能服务师生社会的程序,周果清用他的一言一行让我们看到有温度的教育,培育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文案:张亚男审稿:李春科审核:李春科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李战怀:老师就要带领和鼓励学生勇攀高峰

好老师应该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战怀从教三十多年,如今桃李满天下,他严谨的学风、专业的素养,以及富有魅力的教育艺术,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学生磨练筋骨、成就绝技。在学生眼中,李老师不单是实验室里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的理科教授,更是生活中幽默可亲、有说有笑的朋友,讨论会上平易近人、平等相待的同伴。“神鞭”,换一手也是绝活李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练就一手‘绝活’。”“我向我的学生都推荐过一部老电影——《神鞭》”,李战怀比喻到,“主角的绝活原本是‘辫子功’,他日复一日地努力,终于练就了削铁如泥,指哪打哪的‘辫子神功’,但随着清朝灭亡,他失去了自己的辫子,被迫弃辫从枪。神奇的是,当他开始使用手枪后,很快又练就了一手百发百中的新绝活。”借用电影《神鞭》,李老师阐释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道理:第一,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掌握新时代的新“武器”。第二,无论是辫子功还是神枪功,本质都是相通的,只要一个人具有超强的素质,无论做什么都会出成绩,不必拘泥于一隅,换一手也是绝活。这些朴素的感悟,来源于李老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数据技术的学习与研究,我个人始终认为: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来说,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主要还是应用基础研究,需求(现在以及未来)是推动计算技术进步的第一推动力,任何研究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对象、目的以及未来的应用价值,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要在文献堆里找问题,一定要深入实际,了解真实场景存在的问题并开展研究,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我们研究的是意义的问题,无论最终取得什么的结果,都是有价值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从90年代初开始,在承担国家预研、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同时,集中承担了多个航空工业骨干企业的863CIMS示范工程的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863CIMS重点工程的数据库总体设计以及试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制等实际系统的研制与开发等,这些年来,一直与国际国内的大型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系统软件的研发。此外,计算机领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环境与需求都在不断变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一定会被时代淘汰。我一辈子都在向新事物学习。”
其他

谢磊:专业领航,实践育人

谈起对谢磊教授的第一印象,学生们的评价是“时刻都在工作”,他经常深夜还在给学生反馈论文修改意见,但第二天一早又能看到他组织召开学术讨论会的身影。有时一天连续十几个会议,永远都感觉他精神饱满,激情飞扬,“不知疲倦,永葆专业激情”是学生们描述谢磊时首先想到的标签。用高效驱动自我
其他

樊晓桠: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个良心活

春风化雨传文明,润物无声育新人。樊晓桠老师从教三十多年,曾担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和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在他眼里,教育无小事,高等教育尤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工大的学子们应发扬“三实一新”的优良作风,构建“终身学习”的能力,始终“做好自己”,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将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为国家崛起的信念,是我们深深的烙印“按照党中央部署和西部国家建设需求,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学院和哈军工空军系等三脉汇聚古城西安,造就了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学科群为特色的西北工业大学。”谈起西北工业大学的诞生、沿袭、变迁与发展,樊老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时光无语,前行有痕。“脉源三支”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也为一代代西工大学子打上了深深烙印。樊老师表示,西工大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学校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运而生,始终树立为国家崛起的坚定信念。一代代有为青年在感应时代脉搏、投身时代洪流中勇毅前行,在国家工业、科技等领域奉献自己的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带来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大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樊老师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大国重器研制、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西工大学子“三实一新”(即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樊老师极度认同和践行。他表示:“我们培养的学生都不会夸夸其谈,而是踏踏实实搞学问、干事情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将‘实’落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再进行理论学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能力。我想,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宗旨所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计算机学院2020级博士生崔楷说:“樊老师是我很尊敬的导师,他是我们科研的引路人。由于缺乏经验,小论文是教研室各位博士比较头疼的事情。为了让我们更快的进步,樊老师坚持每周组织一次学术交流,期间每位博士都要按周轮流分享一篇读过的论文,然后大家相互讨论学习。”这样的场合,樊老师从未缺席,也从不迟到,他每次都会非常认真聆听报告,迅速且精准地把握论文要点,为学生们详细分析论文作者的科研思路,帮助他们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到论文创新点的来龙去脉,“樊老师会对汇报人看论文的方法、PPT制作和讲解做点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樊老师的科研态度不仅让我们在学术成绩上进步飞快,也让我们懂得了科研人应有的品质。”从学习到生活,温暖无处不在细节决定成败,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樊老师多年坚持重视每一处细节。“在这3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发现,教育绝无小事。在老师眼中的小事,对部分学生而言,或许就是一件大事。一个细节甚至可能会影响某个孩子的一生。”樊老师感慨道:“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个良心活!”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如细水长流,润物无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万千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要拥有“匠心”,心怀大善、大爱,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因此,不局限于课堂,樊老师时刻留心学生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我印象中,樊老师一直都很和蔼。他非常尊重学生的意愿,对我选定的研究方向非常支持。有一段时间教研室的工作非常繁忙,博士生组会只能安排在晚上进行,我不住校,从长安校区赶回主城多有不便,樊老师发现这个情况后,每次开车都会把我‘捎’回去。”樊老师对学生生活细微处的关心,让计算机学院2019级博士生冯凯杰倍感亲切。同样,崔楷也对樊老师给予的关怀念念不忘。他说:“有段时间我肠胃不好,经常生病,每次向樊老师请病假,他都会仔细了解病情、安抚情绪,并叮嘱我加强锻炼。老师总对我们说,读博一定得兼顾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是搞科研的前提,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就医。尽管科研道路辛苦,但教研室一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做好自己,静待花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据传源于尧舜,当帝位禅让之时,所托付的也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谆谆嘱托、代代相传的既是圣人治天下的大法,也是个人修心的要诀。这“十六字心传”也是樊老师想送给广大学子的殷殷寄语。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后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他希望学生们无论何时何地始终记住“做好自己”。海明威曾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通往梦想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或许我们会迷失方向,但是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樊老师鼓励学生,奋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功不会一夜来临,努力也不会立刻见效。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必争一时的绚丽芬芳。有的人二十多岁就芬芳满园,有的人却需经历生活的艰辛磨练;有的人年少有为,有的人大器晚成。要相信自己,做好自己,静等花开。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断努力,突破自我,也未尝不是一种收获。【樊晓桠简介】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曾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委员。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文案:计算机学院责编:张亚男
其他

谷建华:望更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协同推进

“只要是对人才培养有益、对提高学生能力有益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坚持不懈地去做。只要国家对人才有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渴求,就是我们持续教育教学改革源源不断的动力。”谷建华老师讲授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已有三十余年,期间他潜心于教育教学,积极投身于陕西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及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科研教学相结合,负责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力图为国家输送经世致用的实干型人才、为高校培养“三实一新”的实学型学生。没有试卷也没有考试的试点班2005年,谷建华前往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在那里他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与科研风格。在他看来,外教师授课内容更宏观,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考核内容也更多偏向于展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科研方面,国内科研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主,国外科研更是个人兴趣的体现。通过此次访学经历,谷建华对国内高校教育改革有了些许想法。回国后,他协同其他同事将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使其详略得当,让教学重点讲述更细节,部分则点到为止以发挥学生自学能力。“我现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分为纸质版与电子版两类,纸质作业更基础且必须交,电子作业则是开放式作业,需查阅大量资料,以电子版的形式提交到老师的特定邮箱。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又能使老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此外,他还在实验设计上做出较大改动,把实验设计成递进式的三个层次:一是体验性实验,通过编程序等方法来真实体验原理;二是验证性实验,将算法等原理以编程序来实现,重点感知从理论到实践所需细节;三是创新性实验,以学生在课内课外遇到的问题为主,与老师讨论获得实验研究方向后再加以实践。对此,学院开设了“操作系统课程实践”课程,后又成立操作系统试点班。操作系统试点班开始于2015年,由通过申请审核的历届本科生组成,其本质就是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改革的缩影。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没有试卷也没有考试,只有一次次动手实践与一个从零开始着手的操作系统内核。学生好学是坚持教育改革的动力回忆起教学改革的初期,谷建华颇有感慨,他坦言这条路起初并不好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困难接踵而至。首先,传统教学方式跟改革教学方式之间存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来自学生的不理解,二是给现有教学管理带来的困扰。“试点班的考核内容需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由于考核内容相对较难,导致试点班学生成绩会低于普通班的学生,他们会有挫折感,会打击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会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没有考试如何确定分数等,都不符合教学管理要求。”其次,教师需要比以往更加全身心投入。改革意味着压力输入,也意味着精力输出,对生活的影响随之而来。“因为我和学生白天都要上课,到了晚上我们才能在线上深入讨论问题,时常聊到凌晨。学生如此好学,老师更不能推脱,学生的求知欲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第三,教育教学改革到底如何改。“事实上,这个问题仍没有明确的答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即便教师想出了看似不错的办法,但从学生角度来说未必有效。为此,我每年都改动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往届学生的反馈来不断调整。”改革势必会带来冲击,好在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面对全国教育改革新形势,通过不断磨合,各方面都慢慢逐渐理解变革带来的意义,多方协作的改革之路上开出了绚烂之花。从操作系统的第一条指令开始编写“我的试点班起初只有八个学生,但今年就有近四十个学生。我时常给他们讲一个事例:有一位试点班学生参加某一流高校的研究生面试,很顺利地就通过了。后来那位学生跟我提及此事时说,面试时他讲述的试点班的培养模式以及试点班的经历对他顺利录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见,试点班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认可。”通过谷建华的粗略统计,试点班学生本科毕业后基本全部保研或出国深造,就业去向也相较普通班学生更显优势。谈及教育改革的未来计划,谷建华坚持要将试点班制度继续下去,他希望继续沿着这条路让自己的学生创造出一套面向教学的操作系统,同时用以研促学、以教促赛等方式,让更多的课程实现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希望更多的教师在这条路上一起协同推进。他表示,在教育改革中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德树人、以身作则;再者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过去的师者强调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应当转变为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具有红色基因的拔尖创新人才;第三,教师是问题的指导者、分析者,对学生要授之于渔,传授的是方法论而非解决方案。“一诗一画”培养学子人文情怀三十余载春华秋实,毕业于西工大、执教于西工大的谷建华对工大学子的形象很有感触,学习风气好、动手能力强、“三实一新”的作风都是西工大学子不可多得的优点。“比如,有几个学生从下课就一直跟着我探讨问题,直到我要上校车才肯离去;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一人完成两人的工作量,操作方法也别出心裁。更难能可贵的是奉献精神,我本届试点班的助教是上届试点班的学生,他听说需要助教就主动要求来帮我做新试点班的辅导工作。”结合学生们的特点,谷建华平时也会从不同角度去培养学生,不拘泥于学习,愈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一是专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系统的设计能力、实现能力、开发能力等;二是系统化思维,引导学生学会遇到问题,先系统分析再多角度解决;三是团队协作,组织学生加强团队合作,学会表达与沟通;四是人文素养,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文体活动,构建人文情怀。值得一提的是,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谷建华热衷于在每节课前用PPT展示“一诗一画”,通过中国传统诗歌传递中华文化和情愫深意,并借此来开导、激励学生。“我觉得这种上课方式很有趣,记忆最深刻的是谷老师赏析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其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一句充满无穷力量,其所传达的勇担重任、建功报国的志向让我想用在自己今后的科研态度中去。”刘明轩表示。谷建华老师在广西融水扶贫作为曾经的试点班学生,刘明轩本科毕业后继续跟随谷建华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谈及为何选择谷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刘明轩认真回答道:“谷老师是非常有情怀的人,听他的课不是学会技术而是学会生活。同时他也是一个特别实干细致的老师,不仅会逐字修改学生的文章,甚至仔细检查学生所做程序背后的代码。”而最让刘明轩感动的,是在自己本科毕业的关键时期遇到了远赴云南红河县支教一年的机会,当他把自己想要参加公益活动的想法告诉谷老师时,获得了其的大力支持。“谷老师不仅向我传授了自己从业的心得体会,还给我买了一些办公用品。今年七月我再次去支教时,他甚至以我们科研中心的名义捐去两台适合中学生教学的机器人,他真的非常支持且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如果可以,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一名教师,像谷老师一样带领他们做些实事。”作为一名老教师,谷老师强调对自己来说核心只有一点,即以学生为本、点燃他们的梦想。他笑称,当自己每次站上讲台看着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便不由自己精神焕发,甚至形成了一种职业习惯。“面对教育事业,脚踏实地去做就行,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比什么都重要!”【谷建华简介】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陕西省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云计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与分布资源管理技术、云计算技术、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化软件技术等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到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陕西省教学名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获奖者。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操作系统”、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主持陕西省教学团队。发表教学论文7篇。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出版译著2部。文案:计算机学院责编:张亚男
其他

夏勇:我不愿意用“好学生”和“差学生”来区别学生

2013年的最后一天,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的夏勇到西工大报到。在学生眼里,他从来不是个严厉的老师,“被学生怼是常事”“有时更像一个大师兄”。成功举办“第八届医学图像计算青年研讨会”(2021年)2018级博士生贾灏哲这样说:“大四刚开学,我打算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由于上过夏老师的课,便尝试写了一封邮件‘探路’。其实发邮件时我内心十分忐忑,不知道老师是否能在百忙中看到这封邮件,也不知道老师是否会同意?但让我万分惊讶的是,过了短短几分钟夏老师就亲自打来电话,言语平易近人,简单确认了我的想法便诚恳表示欢迎我加入他的团队,并鼓励我尽早来实验室熟悉环境。这是我和夏老师的第一次直接、正式的接触,他的修为涵养和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我就坚定了跟随夏老师学习的信念,一直到今天,始终如一。”不同阶段不同方法
其他

杜承烈:看着学生一步步成才,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

“搞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工作以来,杜承烈的寒暑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经常为了攻坚克难连续奋战。作为老师,他希望以身作则,把吃苦耐劳、爱国奉献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当老师很幸福,很满意当初的选择。”从1994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杜承烈已在西工大任教28年。在他看来,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工作,喜欢才能够去投入,擅长才能做得更好。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们个个成才,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学海无涯
其他

翟正军:教学要认真 研究要较真

“学生私下都说我很严厉,尤其是研究生,觉得我不苟言笑。但是他们跟我讨论技术问题时是可以拍桌子吵架的,因为技术要较真,有争论才能有进步。”翟正军,现任西工大计算机测控与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系统测控仿真与信息存储技术学科方向带头人,一位学生上学时会惧怕、离开校园后会格外感谢的“严厉”老师。身为教师,第一职责是把教学搞好“老师的第一职责就是把教学搞好,然后再去搞研究。把教学当副业是不合适的。”从教34年来,翟正军每年都会带三门课——本科生一门、硕士研究生一门、博士研究生一门。在他看来,从本科到博士,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本科阶段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涉及方方面面能力的提升,包括综合素质、学习、社交、组织、协调能力等。本科教学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硕士研究生阶段则主要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到了博士阶段主要培养创新能力。“学以致用很关键。”他在教学中,最主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注重知识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中的关联以及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要让学生们明确知道,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而“学”的第一步,是上课高质量听讲。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翟正军上课时会在讲台来回地走,不断走动、不断板书、不断强调,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并时常扫视全场,观察学生眼神、表情,判断他们是否听懂,进而根据接受情况来调节上课节奏,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因为疫情开展的线上教学,在翟正军看来缺少了现场互动、监督,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为此,他延续线下教学时提前15分钟到教室的习惯,课前提前进入线上会议室统计人数,同时加大提问力度,用随时、随机提问的紧张感提高学生们听课的注意力。为了不负教师职责,翟正军严格要求学生,更严格要求自己。他的研究领域特殊,需要经常出差、协调和会议比较多。但如果第二天有课,前一天的会他一定会推掉,实在推不掉的,哪怕连夜坐飞机,也会在结束后第一时间赶回学校。记得多年前有一次,有个差非常重要必须参加,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上课,他曾连夜搭乘十个小时大巴翻越秦岭一路直奔教室,“这种事我觉得作为老师都会这么做的,毕竟教学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成为“码农”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搞好教学。身在西工大这种研究型大学,完成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的同时,教师们要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做好科研工作。“我做的科研项目和型号任务有关,这就要求不能出任何差错。我会把在科研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思路、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将来在遇到问题时,能有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能力。”他始终给学生强调,要以计算机为基础、软硬件相结合、面向应用、侧重系统,“不管他们将来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系统的思维能力是一定要培养起来的,急功近利做事情,时间长了会出现很多问题。”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破五唯”。说到“唯论文”,翟正军很是感慨,做工程本身是很费劲的,论文也不容易发表,所以有好多学生不愿意选择这条道路。为避免这种考评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翟正军在人才培养方面,格外注重全方面发展,着力锻炼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他认为,选择计算机专业,就要把计算机本体搞透,硬件上能设计逻辑、设计芯片,软件上能做到系统软件底层的调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出来不能仅仅成为‘码农’,给自己的定位不能太低。要站到系统的角度,解决系统性问题。要沉住气深入进去,不能人云亦云、浮于表面,不能空对空,不能知识面太窄,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老一辈的“大先生”到新一代的“引路人”受康继昌先生、赵荣椿先生、戴冠中先生等老一辈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翟正军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将“留校任教”设定进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于1988年正式入职。有关传承的故事,总不经意在很细微的地方柔润打动人心。西工大现在有很多本校毕业的年轻老师,翟正军给不少人上过课,其中有位已经留校的副教授,在聊天中告诉翟正军一个“秘密”:“翟老师您知道吗,您当年给我们讲您冒雨长途返校上课,正是这个故事触动我,让我觉得当老师很伟大,后来才选择了留校。”2013级的叶昕,在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其他高校,但仍一直和翟正军团队合作,“选择留下,最大的原因是翟老师。”在叶昕眼里,工作中的翟正军是一个非常严谨认真的人,面对大部分基础水平各有差异的研究生,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方位辅导;研究工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加班,连续通宵翟老师也都和学生一起坚守一线。工作之外的翟正军又是个十分随和温和的人,对学生非常照顾,关心他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博成家有小孩的,他还会经常关心孩子成长情况,跟学生分享教育心得。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会和翟正军继续保持联络,在科研实践或者创业过程遇见技术问题会向他请教,逢年过节也会打来电话问候。他欣慰表示:“我一直觉得他们都挺优秀的,也在各自岗位都做出了比较好的成绩。我带过的学生,都挺好。”翟正军时刻叮嘱学生,遇到困难,可以集思广益、请教专家,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得把功夫“下到位”。他相信厚积薄发的能量,鼓励学生们“沉下去”,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十年磨一剑”,在一个行业数十年兢兢业业不断钻研、慢慢积累,去精准领悟这个行业的需求和技术奥秘,必定能成为该行业的行家。文案:计算机学院责编:张亚男
其他

潘炜: 党建促业务 实干写担当

计算机学院网络与机器人系统系党支部于2022年获批西北工业大学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部书记潘炜积极创新,以思想引领工作,以党建促进业务,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支部党员服务院系中心工作,使支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同时,他带领所在支部、院系,投身机器人、电子商务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党建引领
其他

郗润平:学生心中的明月

“讲课通俗易懂,待人宽容仁厚。”这是学生对计算机学院教师郗润平的评价。“我要对得起我的每一个学生,让我的学生在实验室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与提升。”参加工作至今,郗润平老师承担计算机专业基础工作已有十九个年头。他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高度的责任心感动着每位学生,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合适不过了。拍摄于杨凌农业科创中心,左一为郗润平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海涛同学回忆道:“我因为生病休学一年,返校后状态一直不太好,科研也十分吃力,时常跟不上实验室的项目进度,这使得我非常的焦虑压抑。虽然郗老师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很繁忙,但细心温暖的老师还是发现了我的异常,事无巨细地关注、了解我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记得那天,我与郗老师聊了好久,从人生经历到生活哲学,让我受益匪浅。经过这次谈话,我内心的抑郁焦躁一步步在消散,感觉自己仿佛又充满了力量,终于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苦难。随后的日子,老师也经常找我聊天,不断地关心我的身体情况以及需要什么帮助。我记得很清楚,那段时间有好几次身体不舒服,但是由于学校去医院实在是不方便,我就强忍不适,不想去医院。郗老师知道这件事情后立马开车带我去医院做检查。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下,我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郗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了极致的温暖,正是这种人性的力量,才使我重新拾起希望和信心。如果要做一个比喻,比起太阳,我觉得郗老师更像是月亮,低调却又充满温柔与力量。”迎难而上,身先士卒。在科学实践研究中,郗润平老师不畏艰难,对于每一个项目都亲力亲为,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竭尽全力,矢志不渝。在生态环境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的学科交叉项目——基于多域多维监测的秦岭生物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的研究过程中,郗润平老师亲自带领学生深入秦岭,进行实地考察、数据采样与监测。“2021年12月份,跟随郗老师前往秦岭皇冠生态样地环境考察,主要完成传感器、摄像头安装,以及设备参数、网络信号等的调试。进山之前,导师叮嘱我们穿登山鞋,棉衣,带水等,以免途中天气突然降温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在爬山途中,因为秦岭的地势险峻,导师担心学生因体力或其他因素掉队,默默选择在队伍的最后一员位置,保护大家的安全。在考察的时候,老师严格把控了每一个环节,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们钦佩。于学业上有谆谆教导,于生活中有殷殷嘱托,我们也将不负所望,实现自身价值,不忘初心,不忘老师教诲。”2021级硕士生杨雪说道。从业至今郗润平老师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某重大专项、航天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及横向课题等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SCI等索引10余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做好项目的基础上,郗老师还进行了许多项目攻关,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各一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十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五项。此外,郗润平老师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利用组会的总结环节安排学生学习党的相关文件,提高实验室同学的党性修养,提升整个实验室的凝聚力,引导实验室的同学们要以强国为己任,树立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教师就是要敬业爱生”,郗老师真正做到了将其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郗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深耕近二十年,心系学生,恪尽职守,就像黑夜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学生们前进的道路。在郗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教师身上不平凡的光芒!“从教一天,敬业一天,奉献一天,育人一天,既然他们成为了我的学生,我就要对他们负责,既要对得起他们的选择,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郗老师如此说道。文案:李
其他

王党辉:做好学生的“锻造师”

“学校是个大熔炉,我们教师就是学生的锻造师,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成长,跟学生做朋友,让他们能够成为国家的好钢!”这朴实的话语是王党辉老师对学生的一份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王党辉老师多年来一直承担计算机学院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他负责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课程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计算机硬件相关理论,王老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每年结课后都会组织教学团队总结教学经验,深入讨论教学方法,将好的做法保留下来,将不满意的内容更新换代。在教学中,王老师持续关注计算机硬件领域的前沿科技,还一直坚持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他深知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一定不是枯燥乏味的。他始终坚定不渝地探索如何深入浅出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与相关知识点进行类比,从初学者的角度与学生探讨知识点,尽可能使学生轻松理解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带领学生分组归纳梳理,教学生如何将书由厚变薄,提高学生的知识量和理解力。外校教师在听完王老师的课后表示:王老师对相关内容烂熟于心,知识运用娴熟,讲解CPU控制模型时,详细介绍了Verilog实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具体进行CPU设计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介绍中断时,概念清楚,并结合流水线讲解了中断时机、精确中断、同步中断、异步中断等系列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可屏蔽中断和不可屏蔽中断的概念,党辉老师将这一概念比喻成孩子在家玩游戏是否要给没带钥匙的老爸开门,学生们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瞬间掌握了这一概念,直呼,王老师的课太接地气儿了!看了N遍也没懂的概念,王老师一说,瞬间就明白了。王老师还承担了“计算机科学拔尖基地”的教学工作。拔尖班学生自学能力强,学习投入度高,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他采用了“问题导入+启发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经常在节假日提问,王老师均能及时回复,春节期间也不例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升。图为王党辉老师为学生通过网络答疑的截图(2021年2月13日为农历正月初二)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陶行知老师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王老师在课程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持续开展课程思政。他用计算机领域的女科学家故事鼓励学生,以计算机学院创始人康继昌先生的事迹鼓舞学生,用贸易战中美国的打压激励学生。他一直在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将西工大人、西工大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爱校情节。​图为学生的朋友圈在王党辉老师的感召带领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高效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还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大赛”。作为指导教师的王老师在暑假这个提交参赛作品的关键时刻,冒着酷暑往返于新老校区,指导参赛同学进行方案设计、代码调试、性能优化等,五年来,他指导的参赛队伍获得团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4项,学生设计的CPU性能和工作主频多次位列全国第一,并在本科生层面首次设计成功四发射CPU,获得组委会高度评价。清华大学刘卫东教授说:“西工大队通过在关键路径上一点点细抠进行系统性能调优,特色明显。他们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自己能力的极致挖掘,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我们期待在所有参赛选手身上看到的宝贵品质,是系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小鹏教授评价参赛队伍时说:“清华大学、西工大、北航:框架清晰、模块划分合理、代码风格良好,译码、冲突检测、旁路等设计有章法。”中科龙芯技术有限公司汪文祥研究员说:“150MHz的工作主频,在设计程度如此复杂的条件下,已经接近于组委会提供的硬件平台的性能极限,没想到西工大的选手竟然能做到如此地步。”(注:本次大赛仅有西工大的两支参赛队的工作主频超过150MHz)图为线上颁奖仪式—一等奖及以上获奖名单线上颁奖仪式——二等奖获奖名单王党辉说:“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眼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给人以极大影响。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这些都离不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传道授业、践行师德。从我踏上三尺讲台起,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的一言一行都要对得起教师这个职业。”从教22年,王党辉始终坚持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继承与发展陶行知思想,赓续百年育人薪火,致力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大先生”,用心用情做好学生的“锻造师”。文案:韩茹责编:张亚男审稿:李春科审核:李春科
其他

魏英: 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这是我在慕课上听的第一节课。虽然教材不一样,但是老师讲得很好,特别有耐心。5星好评!马上要学数据结构了,希望老师可以出更多的课。”“这是我看过的C++课程里最丰富的,基本知识点都覆盖到了,还可以听,比看厚厚的教材爽多了!”……在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魏英主讲的慕课课程《C++程序设计》里,不断有学生点赞留言。教学:与时俱进
其他

姚远:一路深情陪伴的“好兄长”

有这样一群人,始终将陪伴作为最深情的告白,在人生关键期,时刻陪伴着同学们,点燃梦想,玉汝于成,引导他们勇担使命,争做国之栋梁,计算机学院的姚远老师便是其中一员。做好琐事,于细微处见真情2018年9月起,姚远老师开始担任计算机学院2017级本科生辅导员。他立志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没有经验的姚远从零学起,从不缺席任何一次学校或学院组织的辅导员培训,同时他利用空闲时间抓紧自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高校班级管理体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资助育人与人文关怀”等专题讲座。不到半年的时间,姚远的辅导员工作便开展的有声有色了,主题大班会、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课题小练手等活动的一项项推动,将学生培养融入到了日常的点点滴滴中。面对“四难”学生,姚远老师也有自己的“笨办法”,那就是耐心和用情,多谈心、多陪伴,手机24小时不关机,经常到了深夜还在和学生或家长联系,出现任何紧急情况,第一时间一定赶到现场。虽然很辛苦,但是他常说自己觉得很值,每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后,每当看到学生进步时,每当听到学生家长感激时,这点点滴滴就慢慢汇聚成了幸福的海洋。疫情考验,平凡处显本色新冠疫情以来,姚远老师按照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学生处的统一工作部署,自2020年1月23日即从春节假期转入紧张忙碌的“抗疫模式”,利用微信、QQ、电话等方式对计算机学院2017级本科230余名学生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全面排查,摸排学生及其家人健康状况、掌握学生假期返家的活动轨迹,全面上报统计数据,严谨细致做好疫情日报。对于假期留校的同学更是格外关注,每天保持联系,掌握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情况。孙泽沛同学因为搬到老校区过程中未带保暖衣物,姚远还亲自带着他从老校区赶到新校区拿取衣物。为了不影响研究生正常毕业,学校决定采用视频会议方式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作为答辩秘书姚远老师积极与学院研究生办沟通,了解网络视频答辩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组织答辩委员会、答辩学生进行多次网络测试,确保答辩能正常进行。2020年3月1日,在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后,姚远老师所在课题组10名硕士研究生在网上进行了视频答辩,成为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第一个进行视频答辩的课题组。视频答辩从早上7:30开始一直进行到19:00,中间仅休息一个小时。经过了论文汇报、回答问题、决议讨论和评审打分等环节后,最终10名同学均顺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在答辩期间,姚远老师按要求对每位学生的答辩过程进行截屏、录音,以及评审问题的记录等,并将视频答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注意事项制作成文档,为后续答辩的课题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2020年5月底的返校过程中,姚远老师继续坚守在学校抗疫志愿者的工作岗位上,通过网络大班会形式给同学们讲解学校的返校政策,认真统计返校学生情况。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能返校的同学进行细致的情况了解,并与家长及时沟通情况。特别针对湖北籍学生,建立了单独的返校微信群,给他们说明返校后的隔离政策等。在了解到有两名湖北籍学生5月29日到达西安时已经是凌晨,还自掏腰包,为他们预定了酒店。返校后,因为隔离的原因,一些湖北籍学生无法正常参加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在与学生处沟通后,姚远老师亲自前往隔离酒店进行监考,保证湖北籍学生也能顺利参加考试而无需申请缓考。冲锋在前,科研攻关显身手在科研工作中,姚远老师也是一丝不苟,秉持着西工大“三实一新”校风,带领学生在科研一线开展技术攻关。从2019年10月起,姚远老师所在团队承担了某某重点课题,负责计算机的研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从接手课题的第一天起,姚远老师就紧锣密鼓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从系统设计、板卡选型、结构优化到软件开发,每一个环节都亲历其中,每周进行周例会了解任务进展情况,并与学生深入讨论设计方案和实现细节。任务机设计完成后,需要长期在外场进行飞行试验,反复测试系统的稳定性,排查和复现问题,并在现场及时解决。特别是有时为了赶上飞行空域的窗口期,常常需要连续奋战联调联试。一次外场试验中,姚远老师带领团队3名研究生连续通宵奋战3个夜晚,硬是赶在飞行试验前一天将软件存在的问题修复,保障飞行试验顺利进行。在外场的其他事务中,姚远老师也始终冲锋在前,搭帐篷、抬油机、推飞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正是这种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精神感染和鼓舞着学生,团队的研究生不仅在外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了专业素养,而且还磨炼了意志,激发了学生为国贡献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经过2年多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任务。入职4年来,姚远老师秉持“同心砥砺,陪伴学生成长”的理念,激励自己潜心做好铸魂育人工作,助力同学们成长成才,引领他们追逐人生的梦想。新时代追梦路上,计算机学院还有一群像姚远一样勤勉敬业、默默奉献的老师们,他们深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践行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案:王柱
其他

张静:能为师生服务是件很幸福的事

张静2010年起便在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教学办公室任职,从事一线教务工作12年,从乐于处处请教的
其他

汪芳:用心做好“叶的事业”

汪老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数十年如一日,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文案:计算机学院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党支部责编:张亚男审稿:李春科审核:李春科
其他

刘君瑞:要对得起每个信任我的学生

“讲课生动有趣,待人宽容真诚。”这是学生对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教师刘君瑞的评价。“我要对得起每个信任我的学生,不能让学生后悔学了我的课。”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刘君瑞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有19个年头。她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高度的责任心感动着每位学生。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刘磊亲切地喊君瑞老师“刘妈”,提起刘老师刘磊总有说不完的话。“每次遇到生活上的问题的时候,刘老师总是能给我最实用最靠谱的建议和方法。读研后,我时常会感到焦虑和压力,有时候大半夜睡不着给刘老师打电话,即便刘老师第二天早八点还要上课,依然会陪我聊天,听我吐槽。在学业上‘刘妈’对我要求很严格,像对自己孩子一样,上研以后她就告诉我说不被导师push的最佳方法就是去push自己的导师,不断督促我认真科研,多发论文,多push我的导师。上研这段时间我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金奖,还取得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些都离不开‘刘妈’的鼓励和支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钻研教材,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刘君瑞还不断创新,依托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开展融合能力培养、知行并进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下,高效实现了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为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刘君瑞特别注重课程学习的过程督导。她通过课程的QQ群、MOOC公告等方式,合理安排并督促学生完成课程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实践等环节,保证学生学习不掉队。她的慕课《程序设计》还被学习强国平台选用,获在线师生一致好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会通过QQ群来进行答疑,有时难免出现答疑不及时或文字描述不清楚的情况。考虑再三,她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程序设计课程300个训练题的解析视频,时长约2000分钟。通过剖析、讲解关键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训练任务。这些视频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疑问的效率,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不要刻意去给学生讲大道理,可以让他们从一些事例、一些做法中去感悟,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在日常教学中,刘君瑞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可谓润物细无声。在讲循环时,她给学生举例“小蜗爬上金字塔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在讲开发环境时,她会让大家尽量选择开放源代码的Codeblocks,强调不要使用盗版软件,提高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的副主任,刘君瑞鼓励和推动系里的老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她合理统筹,每学期科学安排教学任务,带领基础教学部全体教师完成了全校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获得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会不断完善自我,扎扎实实工作。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刘君瑞说道。文案:魏英责编:张亚男审稿:李春科审核:於志文
其他

立德树人,师道长存 ——忆恩师康继昌先生

2013年10月,当我来到了友谊校区毅字楼四楼“微系统设计实验室”这间教研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映入眼帘。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我便加入了康继昌老师的科研团队,开展有关基于布尔逻辑的基因测序研究。后来,我慢慢知道,康老师称得上学校里“最牛”导师了。但康老师为人非常低调,无论是“机载计算机”,还是“计算机系主任”,这些种种过往,我都只能从其他的老师、学长那里才听得到,而老师他却一笑了之。曾经的一天,我陪着康老师接受陕西电视台的采访,在被问到人生的理想时。他曾说:“哪一天见马克思我不知道。但是,只要可能就继续搞科研,遇到困难就是创新的好机会。”所以,无论严寒酷暑,康老师每天都会在教研室中坐着看书。这种精神也鞭策着每一位学生不断努力。张曦与康老师的合影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康老师对科研过程与论文撰写要求极高。每当学生们做实验时,他总会默默坐在旁边,反复推敲其中步骤。无论多久,只要结果未出,他决不会提前离开;每当学生们撰写论文时,他总会一字一句的不辞辛劳去反复修改,从逻辑到语序,从内容到排版,直到全文文理通畅。电脑中论文修改稿件截图但是,伴着康老师近85岁高龄,他经常会忘记一些事情。有时,当打开我提交的论文时,他会重复修改同一个部分内容;有时,他也经常兴致勃勃地和大家讲起2-3年前的科研进展。出于善意,我们也会说:“康老师,这些您都讲过了”。他听到后一言不发,略显失落。最后,大家提议,不要去“纠正”老师的反复讲述。每当老师谈起相关问题,大家都围坐一起,静静地听着,就这样陪着康老师做科研、写论文。2014年年底,是我硕士研究生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我不但要做好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同时还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就业应聘。每天辗转全市各地,要参加10场以上的招聘会和面试,让我疲惫不堪。终于,我生病了。教研室中,我每天都在不停地咳嗽,但我并没有向老师说明。也许是经常听见我大声咳嗽,一天中午,在我吃完午饭回到教研室后,突然发现桌上多了一瓶药,仔细一问才得知,那是老师专程去药店给我买的药,而且叮嘱大家最近多多照顾我。感动万分的我发了这样的朋友圈。“一瓶药”的朋友圈于我而言,老师的教诲至深。硕士期间,我的论文得以发表在核心期刊,同时毕业论文也顺利通过答辩。在康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学术论文见刊毕业临行前的最后一个下午,我陪着老师一直坐在教研室里。他没有说话,而是一直盯着电脑屏幕里的邮件箱。原来是他远在海外的学生发给他的新年问候。然而,当他想回复学生邮件时,却始终组织不出语言。当晚,在老师85岁大寿前,我将教研室大家准备的藏头诗书法送给了他。他开心地笑了。康老师85岁大寿,学生们赠送的“藏头诗”从康老师那里,我学习到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严谨做事的方式、谦逊儒雅的做人。而这些都是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西北工业大学2015届硕士研究生张曦于2022年7月文案:张曦责编:张亚男审稿:李春科审核:於志文
其他

林奕:以生为本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怎样践行“以学生为根、育人为本”?计算机学院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14年的林奕副教授说,“不论学生经济困难还是身有残疾,不论是好学的学生还是‘不听话’的学生,成长成才、顺利毕业的路上,决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林奕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遇到林老师,是我人生的幸运!自幼患病、不能独立行走的周丽婷,是林老师招收的2018级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的那一刻,周丽婷喜极而泣,“如果没有林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不敢想象我能顺利完成学业。遇见林老师,遇见你们,遇见西工大,我真的很幸运!”周丽婷同学在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后与其父亲、导师及答辩委员会成员留影论文撰写伊始,鉴于不能久坐等身体疾病原因,如何指导和帮助周丽婷完成毕业设计,自然就成为林老师的工作重点。除了安排教研室其他同学为周丽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外,林老师还经常亲自帮她查找资料和修改论文,时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林奕指导学生的事迹被央视财经频道报道不仅周丽婷,2019年春节前,来自宝鸡的王同学终于通过了毕设答辩,“林老师,要不是您,我两年前就放弃了,我原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只能拿肄业证了”。因为延期毕业,王同学的就业相对困难,很长一段时间,情绪一直很低落。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林老师又帮助他树立信心、寻找就业渠道,直到这名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和我妈又吵架了”,一位来自广西的同学在妈妈闹矛盾后,给林老师发来消息。没几分钟,学生家长也给林老师打来电话。一边安抚学生、一边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林老师不厌其烦地充当家长和学生的调解员。心贴心、手联手,走进学生们的心中,分享学生们的快乐,聆听学生们的烦恼,一起面对,一起解决,是林老师每天的日常工作。针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同学,林奕老师从校园生活、家庭关系、学业帮助等多个角度提供帮助;对失去学业希望在游戏中迷失自我的同学,促膝谈心,从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细节进行调整;对找工作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同学,一起分析原因、打气鼓劲并帮助联系;对家庭遇到变故的同学,及时发现、沟通和重点帮助;对需要心理疏导的同学及家长,进行细致入微的反复沟通交流和疏解;对学业遇到暂时困难的同学,针对具体课程遇到的具体问题,联系其他师生一起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不仅仅周丽婷、王同学……,凡是林老师带过的学生无不感慨:遇到林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西安长安,西工大和林老师给了我第二个家刚到西安读研,陌生的环境、艰深难懂的中文,不同的肤色、不一样的文化,来自巴基斯坦的Rabbia百感交集,惴惴不安。而面对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女孩,实验室的中国同学也不知道要如何相处。为了让学生们尽快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林老师尝试了很多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林老师和实验室的同学聊起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并用英文介绍了从管仲开始的中国商业发展史。不久,大家就迅速熟悉起来。Rabbia不仅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闲暇时还会和教研室的兄弟姐妹一起愉快地玩耍。“原来和老外交流这么有意思”,和Rabbia成了无话不谈的跨国闺蜜的陈同学在朋友圈这样写道。2020年后,因疫情原因,Rabbia无法回国和家人团聚。林老师特别为Rabbia准备了英文版唐诗、论语、漫画老子、中英对照常用汉字图解。他还组织实验室的师生一起去感受大自然、体验西安的中华美食。领略着秦岭山水,感受着舌尖上的中国,Rabbia爱上了长安,早已把教研室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跨年夜当被问及是否想家的时候,Rabbia说:“虽然只身他乡,因为林老师,因为这群可爱的兄弟姐妹,我从未觉得孤单,也深深爱上了西安这个城市。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就是我的家。”“学习很苦,师从林老师却很甜。能成为西工大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感到非常幸福!”来自非洲的Abebe
其他

王海军:学院“看门人” 师生“贴心人”

“王师,给315换桶水。”“王师,麻烦开下203的门。”“王师,我们10点的会,报告厅的话筒都好着吧?”……王师,无疑是学院里点击率最高的人。提起“王师”,恐怕计算机学院的师生没有人不认识他,他就是学院的“看门人”——王海军。每天清晨,当你第一步跨进学院的大门,收到的可能就是来自王师的问候。无论是学期内还是假期,如果你有什么大事小情,接待你的第一个人很可能还是他。365天值守在学院的“看门人”以院为家,几乎全年驻扎在计算机学院是王海军的日常状态。每一间办公室、每一个实验室、每层的会议室、以至于学院天台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细心关照的对象。学院的师生只要在楼里喊声“王师”便能看到他朴实真挚的笑脸。每天睡前,他都会仔仔细细把楼里所有的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走廊排查一遍,哪一层的灯没有关、哪个实验室的设备没断电、电子屏是否熄灭,哪些房间有24小时需要运行的设施需要特别巡护、哪一扇门窗没有关可能有安全隐患,只要是学院楼里的事,王师熟稔于心。谁忘了带钥匙进不了门,喊王师;谁需要预定会议室,找王师;“有王师在,我们心里踏实。”这几乎是每个计算机人的心声,“一年365天,王师都把咱的家守的好好的。”把师生当亲人的“贴心人”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因为学业压力出现心理问题,整夜睡不着觉,出于对学生安全考虑,学院和保卫处把学生从宿舍安置到学院楼单独看护。王海军白天要负责学院的日常工作,晚上几乎也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晚上,他给学生煮宵夜,陪着学生聊天,即便学生躺下休息了,他也不敢睡,只和衣眯会儿,生怕这名学生有什么闪失。离开学生的房间都会反复叮嘱:娃,有啥事你就喊我,我都在!直到这名学生安全到家他的心才彻底放下来。学院老师搬办公室,王海军忙前忙后帮忙搬家;党务办公室全是女同志,每月收发期刊、学习材料的活他都主动包揽;帮助师生浇花、热饭,取快递……对于这种杂事他总是乐此不疲。2018级一名学生答辩临时要修改材料却赶不及去打印店,王海军发现这事主动骑上自己的自行车跑去帮学生彩打了答辩材料,解了学生的燃眉之急。对于大家的感谢,他也总是说:你们就像我家人一样,能给你们搭把手,我高兴。把平凡做到极致的“普通人”开会前打扫好会议室,把每个水壶都灌好开水;稔知学院所有会议室的话筒、显示器如何使用;熟悉每位老师在哪个办公室,能告知学生去哪个办公室办理相关业务……从学院搬进新区大楼没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从1980年到学院工作,王海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疫情期间,学院师生不能到学院楼办公、日常科研,王海军就成了师生的快递专员、联络员,帮忙拿电脑、送文件,为了保证大家的工作,他和爱人还自学了远程登录,让师生在家、宿舍就能共享办公楼的电脑数据。年终表彰,师生们把王海军推上颁奖台,他却摆摆手,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们兢兢业业育人,他们才应该被表扬,我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儿,我上去不合适。”可正是这么个“普通人”让计算机人能安心回家,踏实工作,潜心科研,扎扎实实学习知识。学院党委书记李春科说:“在学院这个大家庭里,岗位不分贵贱,每个人都是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因为有了像王海军一样把学院当成家,把师生当成亲人,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的计算机人,学院这个大家庭才能蒸蒸日上,不断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文案:张亚男责编:张亚男审稿:李春科审核:於志文
其他

尚学群:做一个善于挖掘的好老师

作为教师,她躬耕课堂,三尺讲台循循善诱,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讲好每一堂课,深得学子们的喜爱。作为导师,她沐浴桃李,十余载教龄似春风化雨,科研中,她是温润儒雅的恩师;生活上,她是推心置腹的朋友。作为学者,她潜心科研,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各类科研成果不断出新。以身立教,桃李芬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常年坚持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尚学群教授对教学工作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和实时更新,不仅重视课堂基础理论的教育,还能将其动态的和前沿问题进行有机结合。每次上课,以基础理论知识内容为核心,往前能有条不紊地将相关历史技术的发展变革娓娓道来,向后能结合各期刊会议对当前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信手拈来,不仅极大地启发学生思维,更能使得课堂妙趣横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计算机学院负责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她心系本科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积极参与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工作,主动探索更有效、更完善的教育模式。通过主持教材建设工作研讨会等方式,积极推动课程群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了争创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的目标。厚德博学,潜心引导“思则睿,睿作圣。”在科研上,尚学群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尚学群教授也经常邀请领域专家为学生们做学术分享,让学生接触领域专业顶尖人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除了每周的组会,尚学群教授非常鼓励学生们主动找她讨论学术中遇到的疑惑和问题。有时,针对所研究问题的一个特定内容,她会和学生不厌其烦地讨论其具体细节,让学生们明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重要性,激发学生在科研中做到融会贯通。每次的讨论,她总是毫无保留地向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经常会推荐给学生一些国内外最新的、有意义的研究进展,鼓励学生思考并学习。她用自己温和的话语,认真的态度,为学生们构造了良好的讨论氛围,不仅让学生保持了自信的学习态度,更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博士研究生刘杰回忆道,进入实验室后,对于他这样的科研新手来说,对许多基础的概念都缺乏了解,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对问题进行研究。尚老师在了解之后,和他进行了几次深入浅出的科研讨论,从最基础的研究点出发,循循善诱,逐步带领学生了解了整个研究方向,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新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尚老师并不是一味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而是鼓励我自主搜集相关研究、分门别类地整理并最终汇总成研究综述。”刘杰表示,在一次次搜集-整理-汇报的循环中,逐步形成了他学术上的正向反馈,从而顺利叩开了学术研究的大门。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在生活中,尚学群教授则更像家人、朋友。总会在发觉学生状态不好的时候,以既得体又恰当的方式,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所以她的学生们也会把她当知心好友,当遇到情绪、生活困境之时,会主动与她交谈,听取她的看法和建议。拓新固本,成果丰硕数据为先,多元发展。尚学群教授深耕数据挖掘领域多年,带领多位青年教师和五十多位研究生,基本形成生物信息数据挖掘、教育大数据挖掘、金融大数据挖掘三个大方向。她结合自身多年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经验,帮助各位青年教师规划研究方向,为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认真把关,亲历亲为指导各研究方向工作的顺利展开,并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在尚学群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青年教师已独自承担省部级课题,高年级博士已具备优秀科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生物信息数据挖掘是团队主要方向,尚学群教授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背景,探索生信多模态数据的模型方法,已经取得不少成就,在该领域多个顶刊发文,团队更是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生信青年教师和博士。教育大数据挖掘是团队的新方向,尚学群结合自身数据挖掘多年的研究积累,并在工信部大数据实验室支持下,提出的新研究方向。该方向的老师和学生兢兢业业,共克时艰,解决教育数据挖掘领域多个难题,并在多个教育权威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金融数据挖掘是团队的生力军,由青年教师和多名博士组成。该方向结合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图神经网络等先进方法,挖掘金融数据潜在信息,旨在及时发现金融犯罪并成预警信息,有效降低金融系统的违规违法操作。尚学群教授一直致力于寻求多领域的数据挖掘合作,为推动多领域大数据发展尽绵薄之力。也正是因为在尚学群教授的带领下,教研室在生物信息学、教育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的方向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尚学群教授本人也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人才。尚学群教授,虽是严师,更为佳朋。她追求真理,用优良的作风引导学生严谨的对待科学;她和蔼可亲,学术交流让人如沐春风。她总是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对待事业,并以身作则,从做人到科研,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标杆。她指明了方向,带领学生走在光明的大道上,同时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研之余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为学生步入社会、报效祖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尚学群简介】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2005年获得德国博士学位,同年11月作为西工大引进人才回国工作。2009-201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计算机系Zaki
其他

史豪斌: 敢闯会干,培养双创英才

“创新才有未来,年轻人不要怕,一定要敢闯敢拼!”这是西工大计算机学院史豪斌教授与学生讨论时常说的话。倾心用情,以“新”教学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算法不断更新换代,迭代周期变短,不少学生对学习各类新模型和新算法时有抱怨,史老师笑着说,“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背,而是要用这些知识去深化我们的思考、思维和运用”。因此他一直探索智能机器人、计算机、人工智能综合交叉下的教学模式融合实践创新,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多项,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轮式移动机器人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实际应用于轮式移动机器人中,在实践中夯实所学知识,让学生们受益良多。作为一名教师,史老师始终强调身传大于言教。做好学生培养,要以德立德、以才育才,立德树人,因材施教。作为西北工业大学竞技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足球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等的负责老师,他不断探索交叉性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将智能机器人研究成果及其最新前沿引入实践教学,建立起智能时代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学习志趣,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每年基地招新时,总有新生问史老师,我们机器人基地拿过多少个冠亚军?史老师都笑着说“确实记不清了,几十个冠军是有吧”。更记不清多少次,带领学生参加国际级比赛和国家级比赛时通宵达旦、全力准备,面对学生们的紧张和怯意,他总是笑着鼓励,“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也是成功”。因材施教,为国育才李学思是史老师带过的2014级研究生。初入学时就崭露头角、小有建树,于是史老师重点培养,精心指导,鼓励他积极挑战国内外机器人重要顶尖大赛,并送他至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深造。在史老师的引导下,李学思深钻机器人领域敢闯敢干,于2015年主持研发了浩劫机器人,斩获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多项冠军,打败韩国GP机器人,得到蔡鹤皋院士的肯定和赞赏。“于学业上有谆谆教导,于生活中有殷殷嘱托。”依托史老师亦师亦友的支持,李学思一路高歌猛进,荣获工信部创新特等奖学金(当年仅有7人获得)。硕士毕业后,李学思投身国家航天事业,先后担任某火箭系统设计师,某型号副主任设计师,获航天一院科学技术奖、技术改进奖等奖项10余项,国家/国防专利10余项,国际QC金奖等,被光明日报评为“新时代航天青年”。如今,他又回来找到史老师,选择在职攻读博士继续深造,聚焦核心关键技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我国国防领域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份力量。点燃梦想,全面发展李静晨是史老师的硕博连读生。初入学时,史老师对他的评价是“非常聪明,但缺少目标”。对科研工作缺少全面认识,对研究生生涯没有规划。于是,史老师利用谈心谈话、课题组例会及专题研讨会,引导他走进科研、激发兴趣、长远规划。研二时,李静晨内心的目标已完成了由“深造充实自己”到“成为国家战略人才”的转变,并决心继续读博,强国有我。硕博士期间,李静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
其他

梁韵基:用心用情 做离学生最近的人

2021年12月23日零时,西安“封城”,疫情之下的十三朝古都被迫按下暂停键。在这个特殊时期,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2019级辅导员梁韵基辞别妻女,回到校园守护他最牵挂的学生,保障他们的生活、稳定他们的情绪。学生:有梁导在,心里很踏实近一个月时间,梁韵基与学生志愿者们同吃同住,鏖战疫情。从人员调度、餐食搬运、物资配发到核酸检测、心理疏导、突发状况应对,他尽心尽力全天候“照顾”着云天苑F座的1300余名学生。据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那段日子,志愿者们会轮班休息,梁老师却日日到岗,跟同学们一起干活。从餐盒装车、搬运到送往各个楼层,梁老师都全力参与。每天发餐结束后,他总催促志愿者‘赶快去吃饭’,自己却时常顾不得吃上一口。”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细心的梁韵基摸索出人对人、点对点的精准防疫模式,并发动全年级60余名班委落实。精细化分工、全覆盖管理,保证学生们都能按时就位参加核酸检测,严格按要求完成防疫信息填报。到了夜里,他会守在云天苑F座宿舍门口,坐在一张小方凳上,抱着电脑一边值夜,一边办公。跨年的时候梁韵基依然值守在云天苑,当云跨年晚会连线到他那张憔悴的脸、嗓哑的声音,很多师生不禁泪目。同学们都说:“有梁导在,心里很踏实,我们愿意积极配合,同心协力共渡难关。”非常时期,他是能让学生安心的“主心骨”;日常工作中,他是学生们的贴心人。学生说,梁导虽是严师,更是“慈父”,总会在你遇到难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暖到你。寒暑假期间,梁韵基用自己的工资为4名偏远地区困难家庭的学生购买往返车票,帮助他们解决回家难的问题。对那些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他在支部组织党员开展“1+1”帮扶活动,努力形成互帮互助氛围,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梁韵基常说,辅导员是高校里离学生最近的人,学生的事就是最大的事儿,只有关照指导好这些学生,才对得起辅导员这一岗位。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作为2019级学生党支部书记,梁韵基组织支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活动,带领青年学生党员开展时代楷模、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学习会。累计发布党史学习音视频材料80余篇,获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项目”1项,获批“一院一品”学生思政精品项目1项,支部获批“三创三力”党支部。他本人也获得了学院“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制作的“红星照耀——延安精神”微党课获校级二等奖。针对每位同学的不同情况,梁韵基经常和他们倾心沟通,随时关注其学习成绩及身心发展。除了陆续开展职业教育、理想教育外,还通过定期谈心、走访宿舍、线上家访,及时了解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营造健康温馨的“家院”氛围。梁韵基:再难,我也要把这级学生带到毕业梁韵基有一本工作笔记,记录着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个人成长等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点滴细节落在纸上,也刻在了他心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类培养模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他指导学生制定学期学习目标和班集体学习目标,利用管理目标调动学习积极性;他建立申请审核制的晚自习管理办法,并被写入《计算机学院本科生评价实施细则》;他发挥专长开发晚自习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学生晚自习情况进行精细管理和智能分析;他组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学业规划、发展目标相关进展进行持续跟进,形成了目标导向性的分类培养方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令他分管的年级成绩有了显著提升,其中年级GPA中位数达到3.52,累计15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年级无挂科班级达到3个。同时,他也非常注重本科生科研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凭借“未来AI大师”国际夏令营锻炼学生全球胜任力;带领本科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2019级本科生在CCF
其他

康慕宁:三尺讲坛绽芳华,矢志不渝育英才

何为良师?何为家国情怀?计算机学院院长於志文在一次会议中和与会师生谈起这样一幕:1999年,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第二天,恰好有康老师的编译原理课,康老师走进课堂,神情凝重,他含泪在黑板上写下了周总理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一刻全班同学无不动容。时隔二十多年,回忆起当年那一幕,96级的同学们仍记忆犹新。“这是我在大学里上过的最好的思政课,虽然只有一句话,却成了我青春奋斗的动力。”於志文动情地说。於院长提到的这位康老师就是计算机学院任教38年的康慕宁老师。康慕宁教授深深热爱着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发光发热。主讲过多门计算机核心专业课《编译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组合数学》,还作为学校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代表队的主管教练,培养训练了一大批程序设计与算法研究方面的人才。潜心教学多年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退休后,依然担任学校教务处的校督导,引导青年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守好三尺讲台”;此外,他还坚持每年参加学院在河南的招生宣传工作。原任计算机学院办公室主任的张宇玫回忆道:“康老师德高望重,深受大家的爱戴和尊敬。不仅教学是一把好手,他还喜好书法,热爱传统文化,经常为学校制做灯谜、编写对联,为师生们留下许多温暖而珍贵的记忆。”康慕宁教授学识渊博,教学水平精湛。他作为第二作者参与编写的《编译原理》教材,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他的学生李宁副教授回忆说:“康老师讲的课程我们都特别喜欢听,严谨又不失风趣,课堂气氛活跃,他总是把晦涩难懂的计算机学科知识以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讲出来,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多其他学院的学生也常来听他的课。”康教授平时最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生活和职涯规划也给予细心关照和指导。凡是康老师的学生,无不骄傲:“康老师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康老师的孩子是我们的幸运。”康老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爱子女,这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康老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爱是尊重、理解,更是一名教师对祖国未来的期望。在科研方面,康教授传承康继昌等老一辈计算机人“计算报国”的优良家风,扎根西北、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团结课题组机智攻关,在信息存储、系统软件开发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退休后,康老师依然坚持给研究生上组合数学的大课。此外他还担任了学校教学督导,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每次听完青年教师的课,康老师都主动与他们交谈,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教学中的不足,传授他们教学方法和经验,使大批青年老师受益匪浅。康老师师从张遵濂教授,他说在他的学习工作中已故的胡正国、蒋立源等老师对其教学科研都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自己也要尽己所能,把计算机学院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让青年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康老师常说自己是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因为生活的磨砺更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只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不辱使命。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想起,康老师热泪盈眶,“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康慕宁简介】康慕宁,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73年3月高中毕业下乡到陕西临潼县油槐公社(现名油槐乡),1977年2月到陕西省水文总站当水文测工,1978年2月(1977级)到西北大学数学系考入计算机专业本科,1982年2月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学院)研究生,导师张遵濂教授,1984年7月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9月到德国作访问学者,1991年10月回国继续任教,至2015年7月退休。他曾担任过学院工会主席、校督导职务,获得“三育人先进个人”、“最受欢迎老师”等荣誉称号。撰稿:呼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