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农研院

其他

【国科新政声】农业农村部发布375个品种登记信息和49个品种变更登记信息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61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决定对华彩3号等马铃薯、甘薯、谷子、高粱、大麦(青稞)、蚕豆、豌豆、油菜、花生、向日葵、甘蔗、甜菜、大白菜、结球甘蓝、黄瓜、番茄、辣椒、西瓜、甜瓜、苹果、柑橘、梨、葡萄、桃、茶树等25种农作物375个品种予以登记,对辰诺金谷等谷子、油菜、花生、向日葵、甜菜、辣椒等6种农作物49个品种予以变更登记。现予公告。附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1.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国科发起人】首农食品集团:以改革创新为“首” 以“农”粮安全为本!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食品企业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2017年底由原首农集团、京粮集团、二商集团三家北京大型市属企业联合重组而成。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委员时,听取了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关于种业创新情况的汇报,评价首农“是全产业链”。首农食品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五改革”解难题、破坚冰、聚合力,推动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健康美好生活的现代食品集团”企业愿景迈进。截至2021年底,首农食品集团资产总额达到1648.6亿元,年度营业收入突破1800亿元,位列中国农业企业500强第3位。以改革强链条为建设一流现代食品企业提供产业支撑首农食品集团坚定不移聚焦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奶瓶子、肉案子”,以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产业布局的进、退、整、合,推动优势资源向食品主业集中,培育了9家规模超百亿、品牌影响力强的“单打冠军”,锻造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全产业链。合而有力锻长板。“攥起拳头,才能有力出击”。针对产业散而不专、多而不强的痛点,首农食品集团聚焦主业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二级企业由76家大幅减少到29家,组建了18家专业子集团。整合过程中,牢牢秉持三项原则:对于资产性质相近、业务基本同类的企业,合并资产同类项;对于具有业务协同关系,处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合并经营同类项;对于消费群体相近、销售渠道重合的企业,合并渠道同类项,主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通过系统性重塑,原有的15家粮食企业重组为三个子集团,有效减少了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原有的3家肉类企业重组整合后成为全产业链条的专业化肉类子集团,年生猪屠宰量跃居全国前三。进而有为补短板。作为北京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首农食品集团积极组建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专业化平台,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国内外优质企业的并购力度,大力补链、稳链、强链、固链。聚焦补强关键产业,与中信农业联手收购英国樱桃谷农场有限公司100%股权,成为我国动物育种行业的第一次跨国收购,推动流失海外一个多世纪的北京鸭品种重返家园,极大丰富了我国种鸭的战略性资源储备。聚焦补强高端产业,紧扣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以玉米精深加工为方向,向大健康和大环保产业延伸,在可降解生物材料原料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一举拿下国内15%市场,有效改善进口依赖状况。集团生物科技板块成为行业领先企业。聚焦补强全球布局,围绕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产地和加工产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投资项目遍及13个国家,业务往来遍布全球50余个国家,以区域空间的拓展打开产业发展空间、稳固产业链供应链。退而有序固底板。重组以来,首农食品集团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建立常态化法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集团公司战略定位和主业范围的企业坚决退出;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功能定位的企业坚决退出;对扭亏无望长期亏损企业、效益低下高负债企业、长期不分红的参股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坚决退出。将企业压减与亏损企业治理、“两非”“两资”企业清理一体化推进,退出各类企业500余户,法人户数减少40%,甩掉“包袱”减掉“脂肪”,止住了“出血点”,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以改革优生态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提供科技支撑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种业是农业产业的“芯片”,是农业科技的制高点,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核心产业。首农食品集团自觉扛起“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职责使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重构创新格局,培育创新生态,建成覆盖种类全、产业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世界级种业,成为我国畜禽种业的“领头雁”,把农业“芯片”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托举计划”激活创新创造力。首农食品集团坚持创新支持政策“应给尽给”“能给尽给”,通过大力实施“高端科技人才托举”计划,有效激活了“第一动力”。以集团16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中心、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引入一批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实施15个专项科技行动和55个重点项目。有组织、高效率地破解科技难题,形成专利超900件,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40余项,培养了北京学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一批学科带头人。每年设立1亿元自立课题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关键领域重大项目和共性技术攻关,2021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6%。在两家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激励,留住关键人才,加快成果转化。给课题研究自主权,选拔集团首批29名首席专家、资深专家、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给予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组建科研团队、自主支配科研经费的权利,集团首席专家主持攻关的“生物培育肉”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国内领先、比肩国际的突破性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技术垄断。“协同创新”聚力种业翻身仗。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搭建多种形式的种业协同攻关平台。构建“1+N”模式,以首农为主体,汇集行业优势企业、顶尖科研机构,组建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关分子育种、种质资源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生物种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金三角”模式,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作用,与平谷区政府、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大合作建设“国家畜禽种业示范区”,助力平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中关村”,打造硬核“农业中国芯”。构建“联盟”模式,聚合行业科技力量,牵头组建“奶牛育种”“乳品健康科技”等一系列创新联盟,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带动种业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经过内外资源的协同创新,首农食品集团所属猪、牛、鸡、鸭育种企业悉数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为我国实现种源自主可控贡献力量。“揭榜挂帅”攻关卡脖子技术。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张榜求解,面向企业高质量发展、行业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第一时间列出科技项目榜单,引导有能力的创新主体承担揭榜任务,已发布揭榜挂帅项目53个。揭榜比拼,围绕生物育种、现代农业等领域攻关课题,征集代表行业较高水平、有能力组织“大兵团作战”的团队揭榜。北京首个高效设施农业项目——“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连栋智能温室攻关课题,由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揭榜。评榜问效,签署“军令状”,按年度进行“里程碑”考核,以应用效果评价任务成果,确保形成的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产品焕新”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品牌意识,明晰品牌定位,积极运用品牌管理先进理念方法,打造了一批管理科学、贡献突出、价值领先的优质品牌。启动“保护传承,创新激活”老字号品牌发展规划,从供给端改革发力优化产品结构,每年研发100余种营养健康新产品。“首农”“三元”“古船”“大红门”等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品牌价值合计超2000亿元。以改革增活力为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支撑首农食品集团按下市场化改革“加速键”,紧紧牵住“三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以刀刃向内的决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利益固化藩篱,点燃干事创业激情。能下能出“硬起来”。坚持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开辟干部轮岗交流和能上能下的多通道,全部502户企业近1400名经理层成员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五分之一的二级企业试点选聘职业经理人,真正打破干部“终身制”,优者进、能者上,劣者退、庸者下。同时,实行“红黄牌”机制,因业绩考核不达标,任期内连续两年得黄牌或得一次红牌则实施解聘。激励机制“实起来”。坚持企业薪酬与业绩直接联动挂钩,根据岗位价值、目标难度、考核结果等因素合理拉开薪酬差距,二级企业100%实现差异化薪酬,同一家二级企业副职之间最大薪酬差距可达1.6倍,真正体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实行业绩考核“摸高机制”,设立富有挑战性的经营目标和薪酬体系,要拿到更高奖励,就要挑战更高目标、创造超额价值。糖酒集团实施市场化激励后,2021年利润较2017年增长12.5倍;其子公司京糖酒业成为北京市首批十家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之一。上市公司“强起来”。对三元食品、京粮控股2家上市公司实施差异化管控,授予投融资管理等14项权力,注入奶牛养殖、休闲食品等产业链上优质资产,支持上市公司收购法国、加拿大知名乳企,2家上市公司规模效益不断提升,2021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60%。加速推进种业、酒业、调味品、肉食、生物科技板块上市工作,种业板块预计2023年实现上交所主板上市,努力实现“到“十四五”末,再增加1-2家上市公司”目标。全员绩效“动起来”。制定“能进能出、能增能减”27项改革举措。凡进必考,对标行业生产率,核定全员岗位编制,新入职员工严格考核流程,公开平等、择优录用。横向流动,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分层分类设定胜任力模型,匹配岗位“精准画像”,引导员工有序流动、人尽其才。纵向晋升,建立以管理、技术、技能为主的多序列岗位管理体系,科技人员最高职级可享受公司总经理级待遇,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全员考核,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开展全员绩效考核,打破“大锅饭”,员工市场化退出率在3.5%以上,管理人员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率在4.5%以上,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以改革强保障为助力国家战略落实落地提供服务支撑首农食品集团把深化改革根植于服务国家、服务民生的丰富实践,以改革创新之“为”巩固服务保障之“位”,勇做国家战略的践行者、转型发展的带动者、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国企。以新模式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三农”领域的主力军,首农食品集团以改革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利用自身种、养、加、销等全产业链优势,与北京市对口扶贫支援的7个省区近1600家基地、合作社、供应商“结对子”,因地制宜,双向接轨,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推动、科技驱动、渠道联动、品牌互动、就业带动”精准帮扶新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29万人增收致富,让老乡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以新业态服务“首都发展”。首农食品集团以产业形态的大调整服务于首都发展的大规划,一手抓疏解腾退,完成京西北钢材市场、中央农批等216项重点疏解任务,同时在津冀地区投资超110亿元,建设一批农业生产、食品加工新项目,确保企业疏得出去、落得下来。一手抓产业转型,推动老旧厂房变身城市创意空间、工业大院成为高精尖产业聚集地,首农上地·元中心、塞隆国际等产业园成为城市新地标、网红打卡地。以新理念服务“城市运行”。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枢纽,链接采、销两端,共享客户、渠道、物流资源,构建“控两端、带一链、三共享”新型供应链体系。营销模式变“单打独斗”为“组团出海”,整合集团13个物流园区资源搭建综合性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品类服务;物流体系变“点状布局”为“集结成网”,打造广泛覆盖城市配送末端的三级物流供应节点,助力打通首都农产品流通的“大动脉”和“微循环”。以新机制服务“保供稳价”。建立突发情况下农产品食品应急保供新机制,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紧密衔接、合理布局,打造沿北京六环1小时、沿京津冀3小时、沿环渤海6小时“三道应急保障圈”,构建“24小时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在新冠感染疫情下,沿环京省际交界处建设3个生活必需品进京中转站,做好货源组织、物资中转、物流保障各项工作,确保特殊时期首都市民“菜篮子”供得上、供得好。以改革活党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支撑首农食品集团坚决贯彻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以高水平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党建统领,做好“融合”文章。将“两个一以贯之”全面贯穿到“顶层设计+决策机制+党建实践”之中,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将党建战略与发展战略、文化战略一体设计、一体实施,全面实践党建统领、战略纲领、文化引领“三位一体”治理模式;集团各级次企业全部完成党建入章程,推动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权责清单化,明确党委会研究决定事项负面清单,集中精力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将7月份固定为集团的先进性教育月,每年结合形势任务设计开展一个实践主题,将党的领导力、先进性转化为集团改革攻坚的强大政治保障。建强组织,做好“激活”文章。牢牢把握“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以解决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梗阻”为目标,推动党组织从上到下全链条发挥作用。让组织全通达,与组织结构调整同步健全京内、京外、境外多种形态的党组织,命名表彰200个规范化党支部示范点,带动集团572个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让责任竖到边,建立集团党委、二级党委、基层支部“三线贯通”责任体系,将党建任务纳入绩效指标,层层签订个性化“责任状”,确保责任链条一个不落、一环不松。让行为有规范,创新“党员定责赋职”机制,明晰党员的岗位职责和行为考核,让每一名党员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以党员“个体战斗力”的增强提升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全员励志,做好“聚合”文章。为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首农食品集团坚持唱好“四重奏”。思想先行,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转型发展”大讨论,编制首农企业文化体系和《首农食品故事集》系列丛书,以文化人,同频共振。激励跟上,构建涵盖十类奖项的职工荣誉体系,每年召开一次先进表彰大会,让生动鲜活的身边典型,成为激励职工的标杆样板。纪律保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领导一岗双责、纪委监督责任四责联动、一体落实。紧盯“关键少数”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大监督体系,完成12轮全覆盖内部巡察,以高压态势处理一批违规违纪党员干部。暖心聚力,构建集团与企业两级帮扶体系,全面推进“为职工办实事工程”,落实五个方面、二十八件实事,服务职工“向前一步”,形成正气充盈、休戚与共的企业发展共同体。来源:企业观察报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国科科技港】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成功克隆玉米耐密抗倒关键基因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成功克隆了玉米耐密抗倒关键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国科报告厅】2022年全球肉鸡生产、贸易及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700万只家禽死亡,接近历史最高记录;日本本轮扑杀活禽数量超700万只,刷新本国禽流感流行纪录;据ECDC和欧盟食品安全局2022年11月的统计数据,此轮禽流感欧洲已扑杀近5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国科科技港】我国科学家为棉花高产找到一条可行解决途径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棉花是菌根营养型植物,即:棉花通过根系途径和菌根途径从土壤中获取矿质营养,尤其是磷营养。根系吸磷途径和菌根吸磷途径对棉花磷营养的贡献大小受土壤供磷强度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对棉花获取磷(P)相关的根系性状和菌根根系性状关注较少。近期,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冯固教授课题组和新疆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题为“Breeding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国科报告厅】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问题分析与建议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要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确立了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指明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根本遵循。我们在贯彻落实实践中,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关键问题,找准改革突破口。近期,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难点、热点和痛点”专项问卷调研,获得了来自全国12个省(市/区)18家涉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374名基层一线科技人员的有效问卷。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期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调研分析,形成此报告。近年来农业领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总体进展缓慢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中央深改委第22次会议上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近年来,全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砥砺前行,不断深化,成效明显。但是,不同行业的科技体制改革发展不平衡。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也有新的举措,取得一定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科技人员认为改革效果较好。但总体上看,与制造业、医药等行业相比,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展缓慢。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落实到位程度不高。近1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的科技改革政策,但农业领域的执行落实效率不高,87%的调研人员认为农业领域科技改革的落实到位程度不足80%。基层普遍反映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对基层意见调研重视程度不足,认为管理部门对基层意见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2023年黄河禁渔专项执法行动4月1日启动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农业农村部、公安部联合部署2023年黄河禁渔专项执法行动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安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自2023年4月1日至7月31日,在沿黄九省区同步开展2023年黄河禁渔专项执法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黄河禁渔执法监管,维护黄河禁渔秩序,切实保护黄河水生生物资源。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四部门:加快新农科建设,推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和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更好地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共提出了十四条重要意见,其中包含六条对推动智慧农业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总结如下:一、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涉农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专业的调整、优化、升级与新建,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重点领域的紧缺专业。服务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生态修复、森林康养、湿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布局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林人才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主动对接农林业创新发展新要求,实施农林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聚焦动植物生产类、林学类等本科农林优势学科专业,依托高水平农林院校,科教协同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主动对接农村、林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新要求,产教融合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一批适应性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主动对接乡村人才振兴新要求,校地联动着力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农林人才。三、提升涉农专业生源质量,探索推进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涉农专业。将生物育种纳入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将生物育种、农林智能装备相关学科专业纳入有关专项计划支持范围。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在分配本专科生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时,对以农林专业为主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四、推进学科交叉课程建设,构建数字化教育新模式深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立足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林产业发展需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专业建设一批一流核心课程,着力推进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建设,强化实践类课程建设,及时将农林科技发展前沿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打造“两性一度”农林类金课。构建数字化农林教育新模式,大力推进农林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着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综合应用笔试、非标准化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五、强化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强化农科教协同育人。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动一省一所农林高校与本省农(林)科院开展全方位合作,完善“一省一校一院”协同育人模式。瞄准农林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农林类现代产业学院。瞄准农林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创新技术,支持高水平涉农高校建设一批生物育种等领域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未来技术学院,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育人功能,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六、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国科亮视点】原创首发:探路种业经销商的营销变革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作者:马达探路种业经销商的营销变革作者:马达导读:种业市场瞬息万变,种业营销也需要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种业经销商身处市场一线,是最能把握农户需求变化的,那么其营销策略的调整与变革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从实战案例的角度出发,来谈谈种业经销商的营销变革,希望给业内读者带来启示。俗话说,“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导致进入种子行业的从业者和经销商剧增,种子营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种子营销不仅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还受到监管政策、天气、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种业经销商只有不断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下面笔者从一则案例入手,来具体谈谈。一种业经销商的营销问题C种业经销商是一家东北地区的种子经销商与零售商,始终致力于寻找和代理优质的玉米种子。近两年,该店的产品销量出现严重下滑现象,其负责人在产品定价、销售渠道等方面出现了迷茫与困惑,于是他找到笔者,希望能帮忙解惑并适当调整营销策略。笔者经过调研与分析后,发现该店存在四方面的营销问题。01产品方面(1)主推品种单一,风险程度高在历年的营销中,C种业经销商习惯性地主推一个玉米品种,把宣传时间、资金成本、人工成本都近乎全部倾注在这一个品种上,以期能够通过一个品种的成功,打响自身品牌的知名度。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营销方法一旦成功,会为经销商带来大额回报。2019年,该店就用这种方法获得了成功,主推的玉米品种受到了农民的喜爱,销售额达到了历年的巅峰。按照正常的营销思路,2019年的客户数增加,市场占有率已然提升,加之玉米行业素有跟风种植与购买的现象,2020年的客户数会更进一步,实现更高的销量。但天不遂人愿,2019年受环境、温度、雨水天气等情况的影响,该品种发生了青枯病,倒伏严重,让这一品种未能展现出正常的打粮情况,种植该品种的农民收成情况不好,未达到最初的期望值,2020年复购情况特别不乐观,让该店一下从巅峰跌入低谷。以上营销活动充分说明,主推一个品种不适用于多变的种子行业,风险程度过高。(2)经销商与农民的想法存在偏差2022年,C种业经销商开始主推一个玉米品种A,该品种为纯角质粮,米质好,棒大且粒深,负责人坚信该品种会受到市场的喜爱,于是全力进行该品种的推广。而现实的销售情况又与预估的情况相反,销量高的品种并非是品种A,而是未经多少宣传与推广的品种B。后来笔者通过市场采访与调研,找到了原因。品种A虽然产量高,但品种B相较于前者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株高更矮,抗倒性更好。可见在农民心中,挑选玉米品种的优先级已从产量转移到了抗倒性上,由于近年来受到大风天气的影响,农民更喜欢抗倒性好的产品。因此,农民的真实想法必须经过调研方能得到认证,种业经销商绝不能一意孤行。(3)店员对种子行业知识了解少由于店员大都不是农业方向科班出身,他们对种子行业了解甚少,几乎均为该店负责人亲自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对种子相关知识的掌握。但在实际的销售活动中,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店员首先应对自家售卖的种子有充分的了解,种子的优点、缺点、价格、适应的地形等;其次还应了解当地市场中销售的种子类型及特点,这样在对农民进行种子介绍时才能准确地找到农民适应种的土地,同时在农民说其他门店所售种子名称时,方能为农民介绍他们的区别与本店的优势。而目前C种业经销商的店员对本地区种子行业知识储备量过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销售情况。02价格方面C种业经销商对销售员的工资结构设置不灵活。作为一家种业经销商来讲,其对终端农民所定的零售价格并没有掌握权,导致负责人的价格利润区间就变得相对固定,销售员从门店的拿货价格减去负责人从供货商处的进价即为每袋种子的毛利润,如何让利润最大化就成了该店负责人一直思考的问题。但在历年的营销中,该店负责人为销售员设定的工资组成始终是基本工资加上销售提成,销售提成关联着销售员从门店的拿货价。销售提成设置了三个档位,每达到一个档位,提成价格都会有所增长。这种薪资的设置结构不够灵活,经年累月往复循环,销售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良好的提升。03渠道方面(1)传统渠道铺货力度不够对于销售渠道来讲,只依赖于农民自主进店进行咨询购买肯定不够,目前销售员下乡走户宣传的方式又主要针对老客户,在新客户开发这方面力度较弱,无法打开市场。田间地头开小会、试验田观摩会的方式所耗用的人力、物力成本也较大,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在减少成本的同时扩大营销渠道。(2)新型渠道缺少经验,做法不成熟2022年,C种业经销商尝试在快手平台发布种子相关视频,收效甚微。一是没有掌握自媒体的营销方法,内容无规律、不吸引人。二是没有粉丝基础,所发视频播放量过少,无法起到宣传效果。三是只有视频没有购买链接,农民无法以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购买。四是线上短视频内容无法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农民会担心视频与实物有差距,难以建立信任。04促销方面(1)促销政策不适用所有农民在C种业经销商的套餐促销方法中,以一垧地为单位搭配了相应的种子、化肥和农药,但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许多农民家里的土地都不足一垧,经常有农民对套餐内容进行砍价,如只想拿三亩地的套餐,支付三亩地相应的价格。这种情况影响了最初的定价,不被种子经销商所接受,农民也无法接受多支付的部分,最终两方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农民只能以正常的价格购买或放弃购买。(2)没有针对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促销政策在玉米种业的市场中,农民和经销商哪一方占据主动地位经常有变化。当市场中的需求大于供应时,经销商就占据主动地位,这种情况通常由于土地租金的上涨、育种制种企业研制不成功、种子生产量少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购买欲望都会大幅提升,提前预定的人数也会较多。这时,经销商的促销活动就可以少做甚至不做。反之,当市场中的需求小于供应时,农民就占据了主动地位,这通常是由于国家审定或地区审定品种增加、经销商增加等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大多会持观望的态度,货比三家。此时,经销商的促销力度应该加大,尽量销售符合农民心理预期的玉米种子。二种业经销商的营销变革策略鉴于C种业经销商出现的营销问题,笔者结合对当地农民的市场调研情况,提出如下四点营销变革策略。01产品策略(1)设置组合产品,灵活应对市场主推一个玉米品种,很容易因降雨量、土壤环境、温度等条件,影响玉米品种真正的品质,导致当年的营销失败,甚至对下一年的销售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而设置组合产品就是将两个不同的玉米品种一起主推销售,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两种产品的特性具有差异性,田间表现不同,可以降低因一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收成问题。设置组合产品策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笔者实地考察中发现,还是有很多农户会选择购买2至3种玉米品种,从经销商的角度而言,优秀的产品策略要符合客户的心理预期,满足客户需求。农民选购2至3种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规避单个品种带来的高风险。二是两个不同的品种被设置为组合产品时,可以对两个品种设置不同的比例,这种方式能够间接调节玉米种子的单位价格,让价格变得更加灵活,更符合农民的心理预期。三是能够更好的解决新老玉米品种的交替期。新审定通过的玉米品种知名度更小,推广会相对比较困难,也没有大规模的种植成果可供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为了让农民能够接受新品种,在组合销售的模式下,可以为新品种设定的比例低一点,农民熟知或已经种植过的玉米品种比例高一点,这样农民的接受度会更高。在一年的种植过程后,农民就可以看到新品种的优秀表现,为经销商节省推广成本,也为农民带来获得更高单产的新机会。(2)关注农民选种首选要素,掌握市场规律在以往的销售模式中,C种业经销商在理想和现实方面有所脱节,没有关注到农民选购种子最看重的要素,过于以自己的思维来衡量市场。经过笔者调研发现,农民选购种子最看重的要素与上一年影响种子收成的因素有直接关系。利用这一点,C种业经销商应该做好与农民的沟通,及时了解农民想购入的种子类型。此外,可以关注一些对年度天气整体情况的专业预测,提前进行相应抗性好的种子试验,争取经销权,赢得市场先机。(3)提高服务品质,增强客户信任度笔者对当地农民进行调研时发现,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下,农民最担心的问题是销售人员存在虚假宣传,在“互联网+”的营销模式下,农民最担心的问题是种子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两者在实质上都反映出农民对经销商、对销售员的信任度不足。打造从头到尾、全过程的服务,能促进农民与经销商、农民与销售员的感情,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信任度。目前,C种业经销商的服务主要有售前咨询服务、送货到家服务、技术指导服务与赔偿处理服务。在提高服务水平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销售员要对老客户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包括所购的产品、土地地形等。当农民对销售员进行技术咨询时,销售员能快速反应出其所购买的玉米种子品种、土地地形,让农民感觉到被重视,能直接提升农民对销售员的好感度,更加容易建立信任关系。二是所有店员都应该不断提高对农业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负责人可以邀请农技人员对店员进行培训,或参加供货商组织的专业培训,以便对农民提出的问题给出完善的解决方案。三是积极联系粮食收购方,争取合作关系。如此,便能从售前咨询到种子购买,从技术指导到秋收卖粮形成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解决所有的疑虑与后顾之忧,从而形成对经销商、对销售员的信任。02价格策略在上述提到的组合产品策略中,可以对玉米种子的单位价格进行灵活调整。除此之外,C种业经销商负责人应该对自身的资金情况、成本进行计算。成本包含房屋租金、员工工资、大型会议礼品、贷款利息、促销活动费用、种子进货成本等,计算出最佳的订货量,严防资金链断裂问题,为后续营销活动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员工工资的合理构成是价格策略中的重要部分,笔者考察得知农民最常购买种子的渠道为种子公司或经销商上门售卖,而销售员则是种子经销商开展种子售卖工作的主力军。目前的工资构成不利于提高销售员的主观能动性,C种业经销商应该根据市场环境,判定农民与经销商谁占据主动地位。当经销商占据主动地位时,玉米种子相对容易销售,因此不宜设置过高的提成,但仍适用三个档位的提成标准,若销售员的总客户数超过上年一定比例时,可以给予其他方面的奖励,如公费旅游等。此时处于供小于需的市场形势,是进行市场铺开的良好时机,这种薪资结构能够对销售员进行有效激励,也满足经销商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需要。当农民占据主动地位时,种业市场对经销商来讲就变得艰难,此时应该给予销售员更大的激励措施,设置相对较高的提成。此时处于供大于需的市场形势,经销商应该先保稳,争取薄利多销,避免种子存积过多,影响资金流动。03渠道策略(1)传统渠道策略C种业经销商现有的传统渠道主要为下乡入户、店内销售、试验田观摩会、田间地头开小会等,为了提高销量,甚至在很少有农民购买种子的月份都会营业。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经销商,应该利用好身边的一切资源,扩张渠道。根据该店负责人反映,绝大多数的农民会听亲戚朋友介绍来购买种子,这也非常符合东北农村的特点。C种业经销商可以筛选出多年来始终在本店进行购买的忠诚客户以及对本店满意度高的新客户,与这些客户开展合作。一方面可以邀请他们中的一部分进行玉米种子种植试验,在不同村屯的田间地头形成小规模的试验田,方便周围的邻里乡亲实地观摩,也为经销商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发动这些客户参与销售,作为推广员,推荐给亲朋好友,享受与经销商销售员一样的提成待遇。(2)新型渠道策略目前,C种业经销商正在探索线上经营模式,主要在快手平台发布玉米品种相关视频,该平台的选择与当地农民的常用娱乐软件相符合。但如何做好线上经营,有很多讲究。在线上销售的初期,首先应该积累人气,扩大宣传。C种业经销商可以在快手平台建立一个专门的账号,从测试玉米品种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四项指标开始,到春耕、夏耘、秋收,每一步都进行视频拍摄,定期更新视频作品,让农民能够全过程感受到每一个品种的真实种植情况。同时定期开设直播,在直播间设置好购买链接,方便农民下单购买。在直播的过程中要做好为农民答疑解惑的服务,包括每一个链接中的玉米品种适合种植的地形、玉米品种的特性;购买后如何发货;遇到问题如何联系店家;技术指导群如何加入等问题。除了在直播时要设置购买链接外,也应在平台设置好线上商店,让每一个刷到本店视频并产生购买意向的农民,随时购买。另外,传统营销模式下精准确定农民的需求有一定难度,而“互联网+种业”模式能够发挥出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帮助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探析目标人群的真实需求,提高营销成功率。同时,“互联网+种业”的方式能够扩大客户群体,弥补了传统营销方式只能针对本地区农民的不足,更容易开拓市场。04促销策略(1)推式策略据C种业经销商的负责人反映,在每年11月至12末的时间购买种子的农民占40%,而这部分人群通常采用的都是订购方式。本着留住老客户、提高复购率的目标,C种业经销商应该在10月末、11月初采用电话联系老客户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下一年度在售的优质种子,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另外,有六成的农民倾向于种子公司或经销商上门售卖的方式,可见面对面的销售仍是目前的主要促销手段,这就要求销售员能清晰地向农民介绍产品的特点,做好宣传工作,拉近与农民之间的信任感,完成销售目标。(2)拉式策略除了上述促销手段外,C种业经销商还可采用公共宣传这样的拉式策略吸引农民关注。一是坚持继续做好玉米种子试验田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坚守做优质种子的初心,邀请农民到试验田进行实地观摩,可以在试验田附近准备投影仪,播放从春耕到秋收的全过程视频,让农民切实感受到该品种全过程的表现。二是可以积极参加玉米种子展销会、农博会等,利用更大的平台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总之,种子行业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不同的情况产生,行业变化较快,这就要求种业经销商能根据实时市场情况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加强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最终扩大销量。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英国批准精准育种法案加速基因编辑生物育种商业化步伐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英国批准精准育种法案加速基因编辑生物育种商业化步伐2023年3月23日,英国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Defra)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科技部:面向种业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科技部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期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国科科技港】最新专利:抗白粉病小麦、水稻碱基编辑、可视化基因编辑检测、玉米雄性不育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透过专利信息跟踪农业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果——2023年第12周篇作者:莱肯生物很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或暂时无法发表研究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和高价值专利评判标准的不同、保持新颖性的需要、保密技术细节的需要等),因此公开的专利信息就是跟踪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渠道。然而,中国的专利年申请量已接近500万件,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专利资料中找寻到有价值的信息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本专栏将定期梳理最新公开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并就部分专利进行简单介绍,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今天让我们看看2023年第12周都公开了哪些农业生物技术相关的专利。2023年第12周公开的部分农业生物技术专利简介关键词:抗白粉病小麦、水稻碱基编辑、可视化基因编辑检测、玉米雄性不育1、小麦抗病苏州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202180032007X(发明人:邱金龙;李盛楠;高彩霞;王延鹏)提供了一种获得对白粉病抗性增强的小麦的方法。MLO基因突变除产生白粉病抗性外,还导致多种其他表型,例如叶片早衰、产量下降。本发明在敲除TaMLO-A1、TaMLO-B1、TaMLO-D1基因的同时增加TaTMT3表达,实现增强小麦抗病性且产量不受损失的技术效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申请的专利2022116181340(发明人:李立会;张智;周升辉;刘伟华;宋利强;张锦鹏;韩海明;杨欣明;李秀全)公开了SRRP1及其在提高植物抗病性中的应用。本实施例在四倍体冰草“Z559”中发现了三个条锈病抗性相关蛋白质SRRP1、SRRP2、SRRP3。实验结果表明,SRRP1转基因植物对小麦条锈病条中32生理小种表现高抗,说明SRRP1及其编码基因可以提高小麦的条锈病条中32生理小种的抗病性。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瓦房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请的专2022112478428(发明人:王凤涛;蔺瑞明;王培;冯晶;徐世昌;刘永春)公开了小麦抗条锈病相关蛋白TaBURP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实验证明,将本发明的抗条锈病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干涉后可以降低植物对条锈病的抗病性,可获得对条锈病抗性降低的转基因植株,以作为筛选防控植物条锈病药物的模型植物。2、调控元件天津农学院申请的专利2022108906466(发明人:曹高燚;黄晓帆;谢晓东;刘允军;王俊斌;赵娇娇)涉及up20序列在增强基因表达方面的应用及其方法。aroA20基因是已被报道的参与肠杆菌E20的莽草酸途径、编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3磷酸莽草酸合酶(EPSPS),通过转基因研究发现,该基因过表达后并没有赋予转基因植物草甘膦抗性。在肠杆菌E20的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CP012999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攻关瓶颈!中国农学会发布“36条农业农村重大科学命题”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农学会公开发布了36条农业农村重大科学命题。本次发布的科学命题,经业内权威专家从前瞻性、全局性、产业发展紧迫性、科学规范性等维度开展多轮次咨询、多视角凝练、多领域适配后产生,学科领域丰富多样,涵盖农学、植保、园艺、土化、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这些科学命题体现了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注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问题、颠覆性及关键核心技术;涵盖品种、农机、植保、防灾等关键环节。据悉,开展科学命题的凝练发布旨在为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有效性、针对性、适配性和前瞻性,引领科技创新趋势和科研攻关方向,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科技瓶颈。01粮豆产能提升和复合种植的生物学基础与生态效应基于“稳粮增豆”粮豆复合种植的科学需求,创新选育抗豆类除草剂粮作品种,研发配套关键技术和机械,组织生态适应性研究,构建高效育种和示范推广体系。02育种导向的农作物重要基因挖掘与新种质创制基于农作物种业转型升级对重要基因和新种质的需求,利用多个育种群体,在目标环境下开展多年、多点、多组学测试,构建育种大数据,在育种过程中高通量挖掘关键基因,创制和筛选优良新种质。03农作物杂优群与杂种优势形成机理解析剖析我国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群的形成和改良规律,阐明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和分子机理,建立不同作物杂种优势的预测模型,促进强优势农作物杂交种的分子设计和培育。04突破性作物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学基础大规模挖掘优异新基因并解析其遗传调控的分子网络,破解重大品种的底盘遗传基础,提升定向设计育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05氮高效利用的遗传基础与调控网络加强作物氮高效利用的遗传基础研究,培育高产和氮高效协同改良的新品种,在减少氮肥投入的情况下持续提高作物产量。06农作物数字化育种技术创新与体系创建利用智慧农业工具,开展数字育种技术创新及配套体系创建,升级打造农作物精准育种平台,加速推进我国进入智能设计育种4.0时代。07作物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与调控网络运用遗传学、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阐明作物品质复杂性状的遗传学基础,解析分子调控网络,为创制优质种源、增进全民健康奠定基础。08作物高光效的分子基础阐明主要作物中光合机器发育、调控、延寿及抗逆的分子机理,揭示植物光保护、光呼吸的新机制,破解作物光合效率与环境的互作机制,构建作物高光效的调控网络,奠定主要农作物高产育种的重要基础。09热带作物产量与品质协同调控机制以橡胶树、香蕉、木薯等重要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挖掘调控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基因,阐明产量和品质性状之间的互作调控网络,揭示复杂性状的遗传演化机制,为创制高产优质新种质奠定基础。10农业合成生物学育种技术通过对优良性状的解析制定多基因表达调控的环路设计方案,整合不同优良性状的调控网络和互作机制,完善多基因、大片段与染色体水平的基因操作等底盘技术,对优化的目标性状组合进行设计合成,最终实现设计育种的目标。11园艺作物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挖掘与种质创制挖掘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园艺作物基因,并用于创制新种质,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异品种,促进园艺产业打赢种业翻身仗、保障周年供应、实现高质量发展。12园艺作物响应设施逆境和连作障碍的分子基础聚焦克服设施逆境和连作障碍的需求,解析园艺作物响应设施逆境和连作障碍的关键基因调控网络及分子机制,奠定园艺作物品种基因改良和绿色环控技术研发的理论基础。13园艺作物嫁接愈合机制与智能控制研究接穗-砧木嫁接亲和/排斥互作机制,鉴定决定愈合及后期表型关键基因,量化嫁接愈合进程温、光、水、肥环境管理参数,筛选优良砧木品种,创建愈合期多元综合感知与控制系统。14害虫免疫系统调控及免疫抑制剂创制解析害虫免疫调控机制,开发靶向抑制害虫免疫系统的新型农药,提升杀虫效率,减少杀虫剂使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15重大作物病害新靶标发掘与绿色农药创制挖掘原创性分子靶标,创新分子设计技术,创制高效、低风险的绿色农药,加强产业化及应用推广,持续提升病害防控效能。16重大跨境迁飞性害虫群聚灾变机制与精准预警解析重大害虫跨境迁移规律及群聚成灾机制,创新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及区域性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迁飞性害虫精准预警及科学防控。17盐碱地“以种适地”生物学基础与潜力提升选育耐盐碱植物,筛选噬盐微生物,突破改良共性技术和水肥个性关键技术,创制改土新材料新装备,形成以种适生作物生物学基础与潜力提升的解决方案。18土壤碳汇与耕地质量提升探索构建不同区域高产农田土壤腐植酸组分含量与比例指标体系,利用秸秆高效转化黄、棕、黑腐植酸技术,快速增加土壤有机碳,提升耕地地力。19耕作制度精准区划与边际土地优化利用创建集食物丰产、优质和资源持续利用于一体的耕作制度区划新方法,制定耕作制度精准区划,优化边际土地利用,提升食物产能。20畜禽智能表型组与基因组育种开展大规模、智能化、高精度表型测定,结合创新基因组检测与分型技术,实现基因组精准选种选配,促进畜禽新品种培育与配套系选育。21畜禽动态营养供给精准评估与调控根据畜禽遗传背景、生长阶段、生理状态、养殖规模的不同构建其动态营养需求模型,采用AI影像评估畜禽营养状态,通过智能饲喂技术等进行精准营养与调控,提升畜禽饲料利用效率。22地方畜禽优异性状遗传基础与环境互作建立适于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抗逆表型鉴定评价方法,阐明抗逆表型形成中遗传与环境因素互作关系,促进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3节粮高繁畜禽种质资源创制和培育充分发掘调控畜禽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利用与代谢、繁殖性能相关的分子机制与关键基因,运用前沿的育种技术手段,创制节粮高繁殖性能的畜禽新品种。24动物体细胞克隆和高效繁殖技术创新应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活体采卵体外受精技术、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移植技术、单精注射技术等高效繁殖技术,加快优良个体的遗传资源利用,保护利用濒危种质资源和缩短育种进程。25重要动物疫病区域净化技术的集成创新围绕养殖到屠宰全链条,系统集成风险识别和生物安全防控技术,建立动物疫病区域净化模式,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6新发与重现动物致病与免疫机制研究新发与重现动物疫病病原感染致病、病原拮抗或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病原的抗原结构及其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为疫病防控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奠定理论基础。27水产优异种质资源全景图谱与新种质创制创新计算生物学和前沿育种技术,开展水产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绘制种质表型和基因型全景图谱,创制突破性新种质,加快填补水产种业空白。28渔业碳汇形成机制与扩增途径阐明渔业碳汇形成过程与机理,建立计量标准,创新扩增途径,推动渔业碳汇产品市场化交易实践。29水产优异种质资源多样性与演化机制解析优异水产品种形成规律,挖掘一批优异新基因资源,创制更多的优异新种质,力争在遗传多样性规律解析、多组学数据整合、重大品种形成规律分析等方面取得新突破。30动植物表型性状信息高通量精准获取与智能解译创制面向生命和生长环境信息的高精度传感器,建设人机协同的多尺度、多生境、多区域动植物数据信息采集体系,实现表型性状的高通量精准获取与智能解译,促进智慧农业发展。31土壤-机械-作物互作机制与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化表征农田作业系统土壤-机器-作物互作的力学行为和演变规律,创新多元异构互作信息的机载协同感知、实时在线监测和自适应调控技术,创立机器作业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机构,创制高性能智能农业装备,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绿色发展。32农情信息感知、智能监测与智慧决策创建高效的“天-空-地”一体化的农情信息感知系统,创新AI+大数据结合知识驱动的智能监测、智慧决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迈入可感知、可定量、可计算、可调控和可预测的智慧生产阶段。33倍性操作与快速驯化技术系统鉴定重要野生种、农家种、育成品种遗传与表型特征,挖掘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在驯化和改良以及区域适应过程中的全景组学基础与多样性产生机制,建立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以及多倍体育种的技术体系,大幅度缩短育种年限。34关键蛋白定向进化技术建立作物基因定向进化的新方法,充分挖掘重要基因新等位型,突破现有种质资源限制,与理性设计相结合,实现根据生产需求人工“定制”优异性状,实现关键蛋白在分子水平的模拟自然进化,提供关键功能位点的人工进化新方法。35多基因叠加操作技术开发针对微效多基因决定性状的多基因操作技术体系,挖掘与利用更多目标性状,克服目前单基因决定的性状发掘与利用的局限,提升其在种业创新应用中的价值。36农业干细胞育种技术建立大家畜的多能性干细胞系,通过体外配子诱导分化,体外胚胎制备与基因组筛选相结合,突破体内发育的固有时间周期,极大缩短育种的世代间隔,加速育种进程,努力克服现有育种体系存在的固有世代间隔,特别是缩短大家畜世代间隔时间。来源:光明网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国科科技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勇团队在西瓜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创制西瓜单倍体诱导系,实现西瓜体内单倍体诱导,通过进一步的加倍手段,创制了多个西瓜双单倍体株系。首次将单倍体诱导体系成功拓展至葫芦科作物,为葫芦科单倍体育种体系提供了新的路径。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国科发起人】海大集团:“好产品+深服务”赋能养户稳产增收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如何让一款好的饲料产品,发挥更大的养殖功效?海大集团给出的答案是:服务。2022年,海大集团饲料销量突破2000万吨,稳居全球前三。与此同时,在海大服务体系的支撑下,9000多名技术服务工程师长期奔走在田间塘头,为养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让海大产品的科技力转化成养户盈利的专业力。养殖业的模式和技术升级,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题中之义。在完善养殖产业链优质产品布局的基础上,通过打通农村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海大走出了一条“好产品+深服务”的产业和养户赋能之路。(海大服务工程师在栏舍服务养户)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什么用了好产品,养殖成功率却难以保证?”这是不少养户常有的困惑。在海大的技术服务工程师看来,随着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等新兴养殖技术逐步普及,养殖成功越来越取决于全流程的专业能力。选用好的饲料、种苗、动保等产品,还需要好的养殖模式将好产品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事实上,粗放式养殖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养殖业进步的瓶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广东历年来是水产养殖大省,水产品、水产种苗产量和地位都是全国顶尖,但现有养殖模式基础设施薄弱、池塘老化、水处理设施普遍缺乏等短板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全球养殖量最大的单一水产品种南美白对虾为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出的《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对虾养殖呈现大量散户和少数大型企业并存的二元化模式,依靠经验的养殖户仍占多数,大都属于粗放式生产,绝大部分养户沿用老一套养殖技术,难以实现科技创新。解决养殖模式粗放式生产的困境,海大集团给出的思路是,打通农村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全流程的养殖技术服务,带动优质苗料药的产品力叠加释放,让养户获得更加稳定的养殖成功率和更大的利润空间。早在2006年,海大集团率先在行业提出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多年来,海大集团织就一张覆盖全国的“服务网”,9000多名技术服务工程师扎根在田间塘头,数百家技术服务站遍布于全国主养区域,为百万养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水产领域,海大集团通过100多家水产养殖技术服务站,为养殖户提供水质、细菌、藻相、虫害、底泥、溶氧等多项专业检测服务,以及科学的处理方案和养殖指导。(海大服务工程师在塘头检测水质)在畜禽领域,海大集团构建了“卫星站-中心站-海大研究院”的三级服务体系,不少中心站配备有实验室诊疗资质的动物诊所,包含化验室、手术室、PCR检测仪器等。广东阳江河口镇,是远近闻名的畜禽养殖大镇。不久前,一位养户遭遇了“死鸭”难题,在他一筹莫展之际,长期服务的海大服务工程师主动找上门。服务工程师将“死鸭”标本先后送到畜禽服务站的卫星站和中心站,通过检测化验和专业评估,相继排除了环境影响因素,锁定了死鸭的病因,在第一时间为养殖户提供了改进方案,避免形成进一步的损失。“有了海大的技术服务,再配合海大的优质产品,现在的养殖效果更稳定,养起来也更轻松了。”广东中山横栏镇养户梁先生说。科学养殖模式带动产品力叠加高科技带来好产品,深服务带来稳效果。在海大服务体系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养户开始采用更加科学的养殖模式,让好苗好药好饲料的产品力叠加效应充分释放。2019年,海南文昌东郊镇的对虾养殖面临白便、偷死等问题,养殖成功率和盈利水平不理想,单个饲料、动保产品并不能完全破解养殖难题。为此,海大服务团队针对当地自然条件、养殖痛点,集合海大饲料、种苗、动保产品的优势,形成了“海大控弧壮虾模式”——综合运用涨速快、抗病力强的虾苗,营养足、促生长的虾饲料,和抑制弧菌、强化体质的动保产品。经过三年沉淀,海大服务的东郊养户普遍取得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养殖收益,养殖成功率达到8成,超出市场平均水平近一倍,一半以上养殖户出虾规格达到10-20头,一些养殖户的产量在两年里增长超过100%,亩产最高3500斤。(海大服务工程师在巡塘)近年来,海大集团在全国各地养殖区域加速推进苗料药联动,总结出一系列针对当地养殖环境和痛点的养殖模式,帮助养户稳产增收。在海大服务体系的支撑下,更具地域性的科学养殖模式,让饲料、种苗、动保的产品力优势叠加,养殖效果的提升也更加明显。动物疫病是影响养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多年前的对虾EMS病曾让很多养户心有余悸,不少虾塘收成锐减七八成。当时,海大旗下虾料生产大厂珠海容川的服务工程师,摸索出“罗虾套养模式”,通过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中套养罗氏沼虾,同时强化营养和改水,弥补白对虾产量下降的损失。近年来,珠海容川还摸索出“水底虾”综合防治思路,在珠海、江门部分地区的冬棚虾养殖中,养殖成功率由70%提高到90%。相关分析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养殖产业逐渐走向理性,消费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向好。养殖新模式的出现与推广对养殖户来讲是新的尝试和挑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产业良好、有序、健康发展。来源:广州日报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香港联交所推出农业技术等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新机制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2023年3月24日,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宣布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进一步扩大香港的上市框架。《主板上市规则》(《上市规则》)将于2023年3月31日起新增一个章节,有意根据新章节上市的公司由该日起可提交正式申请。★什么是特专科技公司?特专科技公司是主要从事(不论直接或透过其附属公司)特专科技产品的研发,以及其商业化及/或销售的公司。上市制度的背景及优势尽管在2018年引入生物科技和其他公司的上市制度后,香港市场的多元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就以下五个行业的公司上市而言,香港仍然落后于美国和中国大陆(称为特专科技行业):(a)新一代信息技术;(b)先进硬件;(c)先进材料;(d)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以及(e)新食品及农业技术。联交所相信,为特专科技公司引入上市制度,将提高香港对新经济公司的吸引力,使无法满足当前主板资格测试的特专科技公司能够在主板上市。上市制度的主要特点联交所将特专科技公司分为以下两个类别:►旗下特专科技产品已实现有意义的商业化(以其收益达到某最低门坎证明)的公司(称为“已商业化公司”)►主要从事研发以将特专科技产品商业化或仍未达到最低收益门坎的公司(称为“未商业化公司”)上市资格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咨询建议,联交所听取市场意见,在将予实施的规定中下调市值和研发开支比例门槛,而这将为更多发展历程较短、规模不大,且还在研发以将其产品及/或服务商业化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2018年以来,香港联交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许被视为创新产业公司的不同投票权发行人上市,使对公司迅速发展及成功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创办人能保有控制权;及为于合资格交易所上市的海外发行人提供新的优待第二上市渠道,使香港投资者可投资这些公司,并同时保留香港监管制度的最重要保障。而此次新增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是联交所2018上市制度大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变化。对于企业而言,主板规则放宽条件为非盈利先进技术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进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从而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对于交易所而言,对行业优质型标杆企业更具吸引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从而打造优势板块。建议科技的进步需要沉淀和积累,硬科技行业更是一条漫长和环环相扣的生态链,突破对我国技术的限制需要整个产业链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内地和香港各交易所均拥抱科技创新,通过设立单独板块、优化上市制度、丰富上市形式等方式,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上市路径。来源:安永EY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农业农村部: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交流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推动种质资源利用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在线申请和审查工作规范(试行)》将于4月1日正式实施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各有关单位:为向品种权申请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在线申请和审查服务,进一步规范全流程网上业务办理,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制定了《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在线申请和审查工作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于4月1日正式实施,请遵照执行。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美国两部门发文联合促进种子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创新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2023年3月6日,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了其名为《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促进种子和其他农业投入的公平竞争和创新》的报告,该报告是该机构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美国司法部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共同协商编写的。这份报告是对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中信农业总经理刘志勇担任隆平高科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隆平高科3月23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于今日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选举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的议案》,选举刘志勇先生担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主持董事会工作、行使董事长职权,任期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八届董事会任期届满之日止,连选可以连任。会上,刘志勇表示,隆平高科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是种业振兴行动的排头兵。中信集团是隆平高科第一大股东,作为央企,“践行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始终是中信集团的使命和担当。中信集团发挥实业和金融并举的优势,在资本、科技、管理等方面将加大对隆平高科发展的支持力度,并加快“内生+外延”增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良好产业生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市场化体制机制,为实现袁隆平院士的理想和目标持续奋斗,为国家粮食和保障重要农产品用种安全贡献重要力量。未来十年是中国种业的黄金发展期,种业政策逐步释放,生物科技持续应用,种业市场不断集中,三重利好叠加,为隆平高科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公司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力争早日进入全球种业前五,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中信隆平力量!刘志勇简历刘志勇,男,1967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农学学士。曾就职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1月起,先后任职中信大榭开发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信兴业投资宁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中信兴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现任中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来源:隆平高科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新任农业副总理刘国中: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新华社成都3月23日电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国科发起人】农发种业2022年实现净利润2.3亿元 同比增长533%

农发种业是小麦种业全国头部企业,两杂种业行业领先。公司总部及相关所属企业入选小麦、玉米、水稻和油菜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中国台湾批准一项转基因棉花用于食品原料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中国台湾批准一项转基因棉花用于食品原料2023年1月17日,中国台湾卫生福利部门批准一项转基因棉花用于食品原料。转基因棉花GHB811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近日,《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由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共同指导,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牵头编制。《报告》全面总结
2023年3月6日
其他

【国科亮视点】周忠和委员: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不能搞“拼盘打包”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分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这引起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的注意。周忠和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因为定位或者实际操纵层面上把握的偏差,出现“拆东墙,补西墙”“挂羊头,卖狗肉”等问题,这显然有悖党中央重组决策的初衷。他因此建议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定位。图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受访者供图周忠和调研发现,截至 2020 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 52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63个,占半壁江山,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大的品牌,汇聚了全国最为优势的基础研究力量,成为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人员最为熟悉的国家品牌之一。截至2018年的近10年间,100%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5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均出自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自2018年年底开始,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重组,重组后将改名为“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本意是在保持基础研究总体向好局面,强化战略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在引领未来产业技术变革上的核心战略作用,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但周忠和发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存在“为重组而重组”的现象,给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及一线管理人员带来极大的困扰。周忠和根据调研情况一口气提出四个问题:如何平衡科技前沿与国家需求?强调国家需求的同时,如何保持基础研究自身的特点?究竟是聚焦国家需求背后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还是直接面向具体的需求?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与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有关部委的700余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研发基地(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区分定位?“重组的压力之下,许多实验室不得不违心地唱高调,要么是削弱基础,要么就是搞拼盘打包、甚至打招呼。简单地将国家需求理解为科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其结果只会导致对基础研究的削弱;从长远来看,将造成基础创新能力后劲不足的问题。”周忠和说。在他看来,这绝对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初衷!周忠和因此建议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时,要明确基础研究定位。不能一味强调需求而忽视基础前沿;即使对那些有较强需求背景的实验室,也要明确应重视的是国家需求背后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此外,要适当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规模,尽可能覆盖不同学科领域尤其是现有优势学科和冷门学科,从而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起,构筑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坚强保障。同时,重要学科领域的实验室不应该片面追求独此一家,这样做并不有利于相近实验室之间保持适度的竞争。周忠和还建议,要避免不同类型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价的“一刀切”现象。不同实验室占据了创新链上游到下游的诸多环节,因学科差异,它们研究重点各有侧重,在规模、组成等方面也各有不同,评价过程应努力避免“拼盘打包”。“对实验室‘十四五’及长期目标的要求,也不能背离基础研究的属性,要充分考虑基础研究不确定性的特点。”周忠和说。来源:中国青年报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6日
其他

【国科亮视点】全国人大代表钱前:留住农耕文明遗产,推动成立全国梯田科技联盟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鼓励各地积极争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金字招牌,促进梯田保护和保护性开发。110年前,美国学者富兰克林.H.金写下《四千年农夫》,记录了中国江苏、浙东等地人们在梯田耕作的盛景。书中提到,在相对陡峭的地方,修整出平坦的梯田,种植水稻和茶叶,并在茶园里覆以稻草,既可以遏制水土流失,又能够肥田,这是中国人数千年耕作经验的总结和结晶。然而,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千年梯田,如今正面临着逐渐荒废、良田变荒野的困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在今年两会上带来了关于水稻和梯田的建议。他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成立全国梯田科技联盟,设立梯田生态系统保护性建设专项,留住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2023年3月6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企业“身份”有了大变化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我们提了很多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使得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如是指出。从“创新主体”到“科技创新主体”,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上升到新高度,正成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不可或缺的一环。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同时也是科学研究主体,在新方法提出、新领域研究、新现象解释等方面,以及这些成果如何转化成技术、产业等各个阶段,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门持续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落实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00%。——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举措。——支持鼓励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成立北交所。……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也成为了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议题。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建议,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营造企业积极创新的浓厚氛围,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全国政协委员周渝波建议,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协同创新、设立国家专项基金等为抓手,健全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联合创新机制。全国政协委员陈晓红建议,以优质企业、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创新平台为载体,全方位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姚力军建议,探索建立新型的企业创新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引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单项冠军企业。全国政协委员姜妍建议,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将“技术撮合”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手段。来源:人民网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6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国际首例没有小细刺的鲫鱼在我国诞生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解决“吃鱼卡嗓子”难题国际首例没有小细刺的鲫鱼在我省诞生肉嫩味鲜的鲫鱼,因为刺小又多而影响食用和加工,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黑龙江水产所)获得了无肌间刺(肌间刺俗称鱼刺)可遗传的鲫鱼第三代群体,创制出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鲤科鱼类基因编辑新种质。该成果终结了50多年来肌间刺是否可选育的争论,取得了我国水产育种领域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记者从黑龙江水产所获悉,自2009年起,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鲤科鱼类肌间刺选育研究,采用分子选育获得肌间刺减少20%的鲤鱼第三代,证明了通过遗传选育可减少肌间刺的理论可行性。2018年,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鉴定到bmp6基因,使斑马鱼肌间刺完全消失,且不影响斑马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无肌间刺斑马鱼突变体,并初步阐释了肌间刺发育的分子机制。2019年他们将bmp6基因应用于鲤科鱼类无肌间刺种质创制,2020年筛选到无肌间刺鲫鱼子一代,2021年获得无肌间刺鲫鱼子二代,2022年完成了无肌间刺鲫鱼规模化繁育,获得发育正常的无肌间刺鲫鱼第三代群体2万余尾,无刺比例100%,证实了无肌间刺性状可遗传,创制出国际首例无肌间刺鲤科鱼类基因编辑新种质。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在科技渔业方面,除了无肌间刺鱼类育种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省的鲟鳇、虹鳟、鲤科鱼类繁育均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小龙虾越冬、繁育养殖等试验取得突破进展,黑龙江农垦震达兴凯湖大白鱼研究所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图片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提供)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4日
其他

【国科科技港】最新专利: 水稻粒型、亚非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植酸酶玉米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透过专利信息跟踪农业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果——2023年第9周篇作者:莱肯生物很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或暂时无法发表研究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和高价值专利评判标准的不同、保持新颖性的需要、保密技术细节的需要等),因此公开的专利信息就是跟踪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渠道。然而,中国的专利年申请量已接近500万件,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专利资料中找寻到有价值的信息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本专栏将定期梳理最新公开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并就部分专利进行简单介绍,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今天让我们看看2023年第9周都公开了哪些农业生物技术相关的专利。2023年第9周公开的部分农业生物技术专利简介关键词:水稻粒型、亚非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植酸酶玉米1、大豆临沂大学申请的专利2022109207168(发明人:王树才;王伟)提供了大豆NAC转录因子基因Glyma.02G109800和Glyma.01G051300及其应用。本发明的研究发现,Glyma.02G109800和Glyma.01G051300不仅能参与调控大豆的根系发育,还能参与大豆对ABA以及逆境胁迫的响应。
2023年3月4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美国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列入黑名单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集微网消息,本周四,美国商务部将28家中国实体加入贸易黑名单,称这些公司“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被列入所谓实体清单(Entity
2023年3月4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全国肥料质量监督抽查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肥料质量监督抽查的通知》,安排部署相关工作,3月启动肥料监督抽查,9月底前完成检测,年底前向社会公开抽查结果。本次监督抽查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肥料质量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重点是有机肥料、复合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主要从天津、河北等22个省份的肥料生产企业和农资流通市场抽取产品。对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农业农村部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通报,从严从快对生产企业进行查处,督促整改落实。来源:农业农村部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4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美德科学家发现新型CRISPR基因剪刀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德国Helmholtz研究所、美国Benson
2023年3月3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全球重点发展替代蛋白产业的10国/地区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目前,全球已有上百家初创公司从事培养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该行业在2022年从融资到关键产品首创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Green
2023年3月3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六部门联合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现将《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1月9日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落实《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基于大宗农作物秸秆及剩余物等非粮生物质的生物基材料(以下统称为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把握全球生物技术革命历史机遇,以非粮生物质开发利用技术突破为基础,深化生物化工与传统化工耦合、工业与农业融合,以技术、模式创新为动力,促进生物基材料优性能、降成本、增品种、扩应用,提升生物基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规模生产、市场渗透能力,推动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加快创新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立足市场在推动成果转化、需求牵引方面优势,更好发挥政府在产业布局和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聚焦高效工业菌种和酶蛋白元件培育构建、非粮生物质转化、高效提纯浓缩等关键平台技术,开展典型技术及模式示范应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坚持系统推进,融合发展。推动生物基材料与传统化工产业体系耦合发展,与多领域强化融合赋能,提升供给质量、丰富供给种类、培育创建品牌,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坚持绿色低碳,国际合作。重视生物基材料全产业链的环境友好性,推动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碳排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鼓励优势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创新发展生态,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创新发展。高效工业菌种与酶蛋白元件不断丰富,非粮生物质利用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大规模糖化(基于非粮生物质生产五碳糖或六碳糖,下同)技术基本成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更加高效完善。——示范引领。基于非粮生物质的糖化生产线规模达到万吨(折干五碳糖或六碳糖,下同)/年,乳酸生产线规模达到十万吨级,戊二胺、聚羟基脂肪酸酯规模达到万吨级。——应用拓展。丰富基于非粮生物质的乳酸、戊二胺、聚羟基脂肪酸酯等生物基化学品及聚合物品种,稳定提高聚合物加工性能,在塑料制品、纺织纤维等领域规模化应用。——生态培育。形成5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特色鲜明、发展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建成3—5个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二、重点任务(一)突破非粮生物质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重点聚焦非粮生物质糖化、非粮生物质替代粮食发酵生产、高效提纯浓缩等关键平台技术攻关,针对不同非粮生物质原料构建工业菌种培育体系与酶蛋白元件库,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建设分布式非粮生物质处置及糖化基地,深化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和化学工艺协同创新攻关,提高生物基材料生产效率,降低综合能耗和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夯实非粮生物质替代粮食生产生物基材料的技术经济基础。专栏1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国科科技港】DNA双螺旋发现70年:从认识基因走向合成生命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诞生,引发生物学研究的重大革命,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今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过去70年间,人类逐步了解了书写“生命天书”的基本“字母”和“书写”规则,更在不断深入“阅读”其内容的基础上,开启了全新的“创作”之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指引着人类从认识基因走向合成生命,在造福人类自身的同时,也将给未来世界带来更多可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生物体与非生物体之根本差异在于,生物体能够保存和利用信息,并把自身的信息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试图阐明生物体这种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这个梦想在1953年终于得到了实现——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借此在分子水平上清晰地解释了生物体是如何保存和传递信息的。在此基础上,分子生物学诞生,现代生命科学的“帷幕”也就此正式拉开。过去70年间,人类认识到生命最根本的基石是四个“碱基字母”及其相应的“书写规则”,并由此打开“生命之书”的阅读之门,进入了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藏书都要丰富的“生命之书”殿堂。“生命之书”之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国科亮视点】​如何打造世界一流农业企业?专家这样说

关仕新2月11日至12日,由全国农业企业发展联盟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农业企业家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在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创新应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印发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规划》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加强整体布局,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增强,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应用创新全球领先,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打开新局面。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绿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加快制度规则创新,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三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四是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展数字健康,规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发展。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五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规划》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规划》指出,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一是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加快制定修订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等应用标准。提升治理水平,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理能力,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净化网络空间,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创新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二是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统筹谋划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多层面协同、多平台支撑、多主体参与的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体系,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拓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空间,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数字领域合作平台,高质量搭建数字领域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等相关国际规则构建。《规划》强调,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强对数字中国建设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用,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将数字化发展摆在本地区工作重要位置,切实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数字化发展重大问题,推动跨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抓好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的督促落实。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三是保障资金投入。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引导。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鼓励引导资本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构建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五是营造良好氛围。推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建立一批数字中国研究基地。统筹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综合集成推进改革试验。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重大活动,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国内国际系列赛事,推动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来源:新华社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国科报告厅】康绍忠院士:大力发展高水效农业,助力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战略

康绍忠: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农业用水量需增加到3875亿立方米,这无疑对水利建设,特别是农业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水利对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国科发起人】扬翔股份:荣获中国农牧业风云榜两项大奖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近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社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农牧业风云会在广州举行。通过权威机构、专家及各个层面的行业代表的综合评选,扬翔股份获评中国农牧业风云榜“年度增效降本服务商”“年度数智化服务商”称号!01打磨提升产品力和服务力通过增效来降本,扬翔持续夯实“1+6”养猪专业及智能能力建设,也通过基因、种猪、猪精、饲料、智能设备和技术服务为行业提供增效降本的有效方案。以猪精为例,2022年,除保障常温精液稳定供应外,扬翔在冷冻猪精研发与应用上取得新突破,正式研发推出安全高效的猪冷冻猪精液,进一步兑现“要精有精,说到就到”的承诺,助力猪场增效降本。此外,扬翔秀博还正式启动普惠育种合作项目,对外输出扬翔沉淀多年的科学育种体系和技术,帮助客户猪场实现一键育种,让育种简单化;一本万利,让利益最大化。2022年,扬翔秀博已与来自全国各地多个规模猪企开启普惠育种合作签约。此次获评“2022年度增效降本服务商”,是对扬翔科学服务养猪能力的高度认可。未来,扬翔还将坚定应用科学技术打磨提升从农场到餐桌智能全产业链的能力,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助力行业增效降本!02加强数智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智能养猪的先行者和践行者,过去一年,扬翔按下从农场到餐桌数字智能化发展的“快进键”。其中,在农场端,扬翔自营猪场实现猪只上线100%;FPF未来猪场智能管理平台及设备全面上线,智能软硬件设备覆盖了后备母猪、生产母猪、生长育肥猪的全生命周期。△各规模猪企老板参观FPF智能养猪体验中心在应用智能技术推动传统养猪模式升级的同时,2022年,扬翔正式开启智能化技术服务养猪业的新征程,为养猪企业提供智能化养猪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增效降本。如使用精喂仪可以实现精准营养饲喂,实现料价与营养的最优化;使用查情宝可以辅助人工更好地查情,减少空怀率,提高受孕率和产仔数等指标。智能化养殖是大势所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此次获评“2022年度数智化服务商”是对扬翔通过智能化技术服务行业提质增效的极大肯定,未来,扬翔还将继续加强数智化服务能力建设,为建设养猪强国添砖加瓦!内容来源:扬翔股份图片来源:扬翔股份,部分来源农财宝典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国科人物志】蔬菜学界巨擘的壮丽人生——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蔬菜学家方智远先生

21”等甘蓝新品种,实现了甘蓝育种技术由自交不亲和到雄性不育的重大变革;最近十年,他针对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土传病害蔓延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品质需求,结合现代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出高抗且优质的“中甘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国科新政声】国家乡村振兴局一号文件: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国乡振发〔202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乡村振兴局,有关省、直辖市协作办(对口办),局机关各司、机关党委(人事司),各直属事业单位: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2023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提供有力支撑。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做好风险预见预判预案,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一)继续落实好一个机制。即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强化政策落实。总结各地执行情况,修订完善《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指南》并正式印发实施。指导各地加强政策宣传,制作政策“明白纸”,推行“一码通”,提高政策知晓度。拓展监测渠道。在个人申报、干部走访、部门筛查预警三个渠道基础上,用好防止返贫监测和乡村振兴咨询服务平台等,及时核实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开展集中排查。第二季度在全国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及时发现和化解存在的风险。强化精准施策。对家庭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做好兜底保障;对弱劳力半劳力,创造条件探索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二)抓牢两个重点区域。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各地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加快实施补短板促发展项目。深入实施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更好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及时掌握帮扶进展情况和取得成效。聚焦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人口较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督促指导各地持续跟踪监测搬迁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产业培育力度,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搬迁人口新增住房需求等现实问题。(三)用好四支帮扶力量。抓好东西部协作,组织协作双方签订年度协作协议,围绕项目建设、劳务协作、园区共建、产业协作、干部人才交流、消费帮扶等工作细化任务和举措。组织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脱贫县开展携手促振兴行动,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指导各地深化省域内区域协作帮扶,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抓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调整优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结对关系,动员更多中央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工作。指导各地深化省内定点帮扶工作,推动帮扶单位在助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方面下更大功夫。抓好驻村帮扶,会同中央组织部指导各地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轮换工作,突出县级统筹、因村派人、科学组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培训和管理,使其把更多精力放在助推当地产业发展上。抓好社会力量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到脱贫县投资兴业、开展帮扶。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会同民政部搭建参与平台,完善参与机制,动员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打造一批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二、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把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一)培育提升产业。加大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力度,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2023年以省为单位力争达到60%,重点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指导脱贫地区强化规划引领,坚持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健全并落实好联农带农机制,对财政资金和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建立工作台账,推动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吸纳就业、资产收益等方式使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条分享更多收益。指导各地打造高质量庭院经济重点县、乡、村和户,推出一批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庭院经济发展。推动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动员东部省份、定点帮扶单位、电商平台企业等组织开展消费帮扶集中行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二)积极扩大就业。重点在“一稳、两拓、两创、两提升”上下功夫。“一稳”,即稳就业规模,对已外出务工、尚未外出务工、返乡回流脱贫人口分类细化就业帮扶措施,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每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两拓”,即拓展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让脱贫人口务工就业的领域更广、渠道更多。“两创”,即创品牌、创机制,推动脱贫地区分类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探索建立“企业+就业帮扶车间”运营机制。“两提升”,即提升就业质量、提升政策效能,让更多政策红利落到脱贫群众身上,促进脱贫群众务工收入稳中有增。(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经营管理,督促指导各地强化对确权到村的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加强脱贫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管理维护,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通过衔接资金支持脱贫地区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四)壮大县域经济。研究制定支持脱贫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推动脱贫地区与发达地区深化经济交流合作,大力发展既带动就业又促进财政增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脱贫地区培育认定一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县作用显著的帮扶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将加强产业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作为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成效考核,推动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助力脱贫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提升脱贫群众技能。摸清培训需求,指导各地对脱贫人口生产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需求进行摸底排查,宣传有关政策,建立需求清单,确保有条件、有意愿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都能接受技能培训。分类开展培训,对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对返乡回流脱贫人口,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提高再就业能力;对脱贫家庭务农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技能培训。三、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将“和”和“美”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本要求,逐步把乡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可及、人居环境优美宜人、社会治理和谐有序、精神富有文化繁盛的乡村。(一)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各地实行县域统筹,做好与县域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科学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举办全国村庄规划设计大赛。研究制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指引》和《村庄改造技术路线导则》,出台新时代推进村庄改造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和不同类型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村庄改造。指导各地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规划,协同有关部门推动基层干部和农民参与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县为单位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大向村覆盖、往户延伸力度。集中力量优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水电路和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有关方面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好衔接资金支持开展的村庄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指导推动各地科学编制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在县级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持续推进“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推进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建设。推动各地落实好《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指导各地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群众性活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管护。研究建立乡村建设辅导制度,探索培育乡村建设实训基地。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偏远脱贫地区寄递物流问题。推动落实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建立公示制度。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厕所革命聚焦“整改完善、稳进提质”,把摸排出的问题整改好,对整改结果持续跟踪问效,稳步推进中西部农村户厕改造,遴选推广适用技术产品,加强农村厕所长效管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聚焦“协同治理、分类推进”,努力在黑臭水体治理、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协同处理上实现突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聚焦“补齐短板、提升水平”,推动各地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优化治理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村容村貌提升聚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着力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健全长效保洁机制。(二)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配合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推动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意见》,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推动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和“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入推广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研究制定推进“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指导意见,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等方式,鼓励各地划分综合网格,在乡村治理中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引导地方拓展积分应用领域,创新积分载体平台,扩大积分制覆盖范围,激发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推动各地把清单制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小微权力、村级事项、公共服务等各类清单,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推广乡村治理数字化、村民说事等创新经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深化乡村治理试点示范。配合农业农村部启动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的范围和内容。开展新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对前两批示范村镇开展复核。大力选树宣传乡村治理先进典型,推广试点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乡村治理评价体系,科学客观衡量乡村治理工作。(三)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常态化宣传引导,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农村、进农户。增加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建设乡村文化人才库、文化领域专家库、典型案例数据库;开展首届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作品征集比赛;开展“一县一品”特色文化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举办文化论坛和授牌仪式。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配合中央农办等部门深入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配合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征集工作;配合中央文明办开展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四、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撑保障用好政策效果评估成果,进一步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供给,为推动工作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保障。(一)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衔接资金和项目管理。配合财政部修订《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建立衔接资金使用指导目录,建立“正面清单+负面清单”,探索建立“以奖代补”、“以效定补”等激励机制,鼓励实行发展类的补贴,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继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区域倾斜支持力度。完善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本级管理费,加大规划可研力度。完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做好项目资产确权移交,做好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衔接。指导各地用足用好金融资源。抓住国家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机遇,加大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工作力度。扩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一般农户“富民贷”规模。落实好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的协议,推进协议落实清单化、项目化。指导各地规范执行土地政策。落实好《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用好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等土地政策。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对扶贫项目中占用耕地的产业类房屋,分类施策、妥善处置。开展前瞻性政策研究。谋划过渡期后具体制度安排,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研究过渡期后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考核评估。组织实施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工作,用好考核评估成果,推动各地进一步加强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持续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二)强化人才支撑。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实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行动,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指导各地发挥好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产业顾问组在促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方面的帮扶作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向脱贫地区倾斜,育好用好乡土人才。(三)强化宣传引导。制定《国家乡村振兴局2023年宣传工作要点》,指导各地把握宣传节奏,规范宣传口径,加强正面宣传,营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建立国家乡村振兴局新闻发布制度,按季、半年、全年例行发布相关信息,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联合中央宣传部等部门拍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配合有关部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组织媒体深入基层开展“二十大精神在乡村”、“走进老区看振兴”等主题采访活动,联合相关媒体合办栏目、开设网络频道,常态化宣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成就成效、新风新貌。开展乡村振兴好新闻评选活动,激发媒体记者宣传乡村振兴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成立全球减贫与发展伙伴联盟,用好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平台和载体,持续讲好中国减贫与乡村振兴故事,支持日常管理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实施国际减贫与发展援助项目,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四)抓好机构队伍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工作。坚持不懈抓好机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环境。组织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抓落实”活动。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大培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和水平。国家乡村振兴局2023年2月6日原标题: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注:封面图片来源网络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国科发起人】刘汉元:成为追光者 领航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记者:朱珠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国科快资讯】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宣布一项基因编辑大豆符合豁免标准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宣布一项基因编辑大豆符合豁免标准2023年1月6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APHIS)宣布一项基因编辑大豆符合豁免标准。该基因编辑大豆具有耐PPO除草剂的特性。APHIS评估后认为,与非管制的同类产品相比,该产品不太可能造成更高的植物病虫害风险。因此,APHIS对其解除管制,但仍受到环保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管。原文出自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来源:中国农业转基因管理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国科科技港】我国科学家绘制首个家鸡基因组完整图谱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记者:张国圣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国科亮视点】种业事关大国农业基本盘,5位院士这样说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近日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国科科技港】最新专利:新质源胞质不育恢复基因、玉米螟味觉受体蛋白、小麦最大根长标记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透过专利信息跟踪农业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果——2023年第6&7周篇作者:莱肯生物很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或暂时无法发表研究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和高价值专利评判标准的不同、保持新颖性的需要、保密技术细节的需要等),因此公开的专利信息就是跟踪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渠道。然而,中国的专利年申请量已接近500万件,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专利资料中找寻到有价值的信息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本专栏将定期梳理最新公开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并就部分专利进行简单介绍,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今天让我们看看2023年第6周和第7周都公开了哪些农业生物技术相关的专利。2023年第6&7周公开的部分农业生物技术专利简介关键词:新质源胞质不育恢复基因、玉米螟味觉受体蛋白、小麦最大根长标记1、水稻河南农业大学申请的专利2021108088453(发明人:杜长青;王珂;赵全志)涉及水稻OsRGE3基因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本发明通过构建CRISPR/Cas9‑OsRGE3敲除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获得OsRGE3敲除突变体;并经过试验证明,OsRGE3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Cas9‑N1和Cas9‑N2的根长较野生型Nipponbare显著变长(P<0.01),表明降低OsRGE3基因的表达可显著促进水稻萌发期幼根的伸长,进而提高植物的耐旱性。此外,水稻根长增长有助于植株增强养分吸收,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本发明中的OsRGE3基因为水稻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优异基因资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国科报告厅】人类为什么选择谷类为主要农作物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人类为什么选择谷类为主要农作物从人类文明起源的角度看,粮食作物特别是其中的谷类作物起了最重要作用,谷类作物地位尤其明显,例如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大麦和小麦,起源于中国的水稻和小米,起源于中美洲的玉米,都是当地早期文明起源的食物基础,后来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农作物种类。主要农业作物地位的疑惑在农业起源和作物驯化时期,与豆类、薯类、木本作物等其他作物相比,谷类作物并不占优势,有诸如籽粒较小,采集麻烦,花费同样时间,获取量小,原始状态下口感不如豆类、薯类,需要每年投入大量劳作等方面的缺点。直观地看,人类似乎有更高性价比的选择,可以选择那些投入劳动少、更高效的作物,例如选择多年生的木本的板栗,一次种植可以数十年收获,而且投入的管理劳动较少。但在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地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把谷物作为主要作物,是为什么?营养成分不是主要依据人们常把谷物的营养构成当作他们成为主要作物地位的依据,这并不全面。这是因为:一,在完成驯化前,原生植物籽粒并不发达,如小米的原生植物狗尾巴草,与豆类、薯类以及板栗等相比,谷类作物在营养方面并不占优势;二,早期人类采集和渔猎得到的食物种类较多,并不特别依赖某种食物的营养;三,人类有通过加热(熟食)、晾晒(如薯干)、发酵(如酱)、熏制(熏肉)、生芽(如豆芽)(后世甚至有化学加工如豆腐)等多种方式加工食物,具有部分改变食物营养结构的能力;四,人类机体与食物之间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和协调能力,可以形成适应食物营养构成的生理机制,例如因纽特人即使在食物构成单一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维持正常和健康的身体机能。所以,营养是人类选择谷物的重要依据,但不是主要依据。谷类作物适应农业起源时期的人群条件人类选择了谷类为主要作物,原因如下:在选择作物种类的阶段,人类还处于采集渔猎为主四处流动的时期。谷类作物的一些特点,适合作尚未完全定居者的种植对象。谷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容易采集且携带方便谷类是草本植物,高度较小,人们可以轻松实现徒手采集。谷物颗粒较小,聚集时颗粒之间的空隙也小,可以方便地用囊袋、陶罐等多种器具携带。相比之下,获取薯类块茎就需要破土,获取树生果实则需要攀树,薯类、树生果实单颗体积较大,在包装、运输时也不方便。在人类不定居的情况下,单纯不容易携带一项,就足以使大部分薯类、树生果实失去最早农作物的候选资格。二、含水量低谷类作物的种子水分含量小,稍加晾晒,就会干燥,成为水分极少的粮食。与薯类相比,在同样体积下,谷物所包含的水分最少,营养量最多。也就是说同样条件下,谷物的有效部分最大。三、更容易保存因为水分含量少,易干燥,非常适合长期储藏。在早期,人类生产的重要的目的是为缺乏食物来源的冬季储备食物,谷物的这一特点正好满足了人类的需要。薯类、蔬菜、水果的含水量都大于谷类,但要储藏需要特殊环境,如果干化,则程序比较麻烦,而且性状变化较大,远不如谷物方便。四、播种方便在谷类作物条件下,粮食本身即是种子,可以直接用于种植;只要对土地稍加整理,就可以把种子置于土中,实现种植。薯类在发展出育苗技术之前,种植时要用整个块茎作种子,需要特殊储藏;薯类作物则对土壤条件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业生产初期,需要埋种块茎种植,过于坚硬的土地不仅无法播种,而且影响薯类的生长。五、产出比高在原始农业阶段,谷类种植的产出比较高,一粒种子收获本身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新种子,产出比;用来考察种子本身,则是低用种量,当遇到灾害时,这意味着较少的损失。其他作物种子本身较大,产出比低,用种量高,整体性价比不如谷类作物。六、食用方便且方法多样谷类可有多种食用方法,生食、熟食、粒食、面食、烤食、煮食……几乎都可以。其他作物在食用上,则不如谷类方便和多样化。谷类作物的后续优势谷物的以上优点,使人类在流动生活或半定居方式下,也可以方便地随身携带,遇到合适的地方,很容易完成种植。尤其是适合补充冬季食物,所以成为人类早期种植作物的优先选择物种。随着种植常规化,谷物的其他优点也日益表现出来:一、绝对劳动强度小谷物生产投入的劳动总量很大,但因为劳动时长较长,所以,总体上平均劳动强度较小,即使在耕种和收获季节,也不用超强度劳动。谷物生产的大部分环节,即使妇女、老人也可以胜任。所以,即使有青壮男性不能参与的情况下,也可以基本维持正常生产,提高了谷物生产的搞风险率。也意味着可以节省出部分劳动力投入到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等需要体力较高,为农业提供技术和提升效率的工作中去,开发了农业生产体系的潜力。而其他作物,如板栗、核桃,需要爬树采摘,很多人不能胜任。二、一年生草本优势谷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需要每年重复种植,虽然投入劳动较多,但也因此带来以下优势:1、收获周期短每年至少一熟,可以当年投入,当年收获。收获频率是衡量作物的重要指标。而木本多年生作物,大多在种植多年以后才有产出。2、延续性灾害小种植谷类能大致保证每年都有收获,即使当年发生灾害致命作物死亡,第二年依然可以正常生产。但如果是木本作物,大多需要多年才能有收获。一旦遭遇毁坏,再次种植需要多年以后才能收获。3、收获量较为平稳谷类作物一个生长期不到一年,每年都有差不多的产出。木本多年生作物受生较长的生长周期影响,只有在旺盛时段产量较高,在生长的初期和衰老的后期则产量较低,产量波动大。三、食用方便和多样化可以通过前期碾、磨等预加工,制成成便于烹饪的形式,节省用于烹饪的时间;可以多样化制作,适应人类的多样化需求。四、多用途谷类植物的茎、根还可以以用作燃料和饲料。五、驯化的因素谷类作物的驯化优势是一项常被忽略的因素,但却有着巨大的意义。谷类作物大多植株较小,又适宜密植,所以在相同的面积内,谷类作物的植株数量要大得多。越多的单体植株数量,代表越大的基因变异概率。而密植更是提升了基因交换的可能,这使得谷类更容易发生变异,更大概率驯化出适合农业种植的种类。小米、玉米等原始植株与驯化植株的巨大变化,说明谷类作物的驯化潜力是巨大的。从总体上而言,豆类与谷类有很大的相似性,但豆类种类和数量远不如谷类多,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相对更高,植株数量也远少于谷类,所以在驯化速度和产量上不如谷类。所以,人类在农业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没有普遍选择豆类作为主要作物。以谷类为主要作物是人类的综合性选择从适合食用、储藏等自身性状和宜于驯化、种植、收获等人工可干预度两个方面看,谷类作物是最符合技术程度较低的早期农业生产需要的,所以人们最初选择了种植谷类作物。而在后续的过程里,谷物在驯化中表现出的优势以及人类围绕谷物生产和食用形成的知识体系,甚至长期食用谷物形成的人体消化和吸收机制,以及口感适应和饮食文化构建,又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对谷物的途径依赖,最终造就了谷物的主要作物地位。谷类作物成为人类的主要农作物,是人类在早期历史背景、植物自身特性、农业生产条件、对应的知识体系以及饮食文化适应度等多种因素下,做出的综合性选择。我们端起饭碗的时候,碗里盛的不仅有米饭或面食,而且有历史的必然和偶然。来源:秉中贞史注:封面图片来源网络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3年2月18日
其他

【国科发起人】海大集团:科研创新托起广州首个千亿营收农企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用了(海大的)饲料,鱼吃食更好、长势更快,有信心今年的产量比去年提高两到三成。”一位海鸥岛的养殖户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高质量的配方设计与营养实验,成为海大集团饲料产品高质量效果表达的源头保障。而产品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海大集团强劲的科研实力支撑。科技创新是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具备强劲科研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更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事实上,作为根植广州、致力创新的海大集团,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预计突破千亿元,有望成为广州培育出的首个营收千亿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海大集团持续深化饲料主业的科研投入,以稳定高效的饲料产品帮助养殖户养殖成功、增产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养殖户:有信心今年的产量比去年提高两到三成随着春节假期结束以及气温逐渐回暖,位于海鸥岛的海大集团水产研究总部内,加州鲈、生鱼等淡水鱼的营养实验和模式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车间里的养殖水族箱中,加州鲈“鱼宝宝”们沉在底部,技术人员正开展例行的巡查,查看“鱼宝宝”长势及吃食情况。一款针对加州鲈鱼苗的苗料(苗期饲料)在此开展营养实验。“我们这里一年要开展500多项实验,每项实验的周期是56天。实验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要详细记录鱼的长势情况,并将实验数据反馈给科研团队,供他们及时开展分析与研究。”海大研究院广州海鸥岛基地技术人员介绍道。饲料是养殖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养殖户养殖成败、增产增收起到了关键作用。而饲料配方是饲料产品的核心技术,一款饲料新产品投放市场前是否达到配方要求、目标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吸收程度如何等,都需要经过实验的反复研究与验证。为了给“鱼宝宝”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实验数据的稳定可靠,海大集团专门引入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沉淀、净化、消毒等措施,养殖用水可长期保持清澈并实现“内循环”,而且还具有水质在线监测、自动投喂料等功能。“项目投资额超过了千万元,但创造了绿色环保、现代智能的实验环境。”
2023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