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疫情之后,光伏产业将迎接200GW时代
一如既往,我先把本文的核心要点罗列出来,然后我们再逐步阐述1、技术方面:过去两年是光伏技术进步最为迅速的时期(没有之一),一块72版型组件的主流功率由2018年的325瓦提升至现在的450瓦,并且在180mm大硅片的普及下有望在明年迎接组件550瓦的时代,迅猛的技术进步带来的LCOE成本的下滑,并支撑疫情之后的光伏产业迎接200GW时代。2、供求方面:根据我从制造端了解的情况,纵使疫情肆虐,组件制造端也丝毫没有放慢扩张的步伐,其背后的原因是组件技术正处于5BB整片向MBB半片切换的关键时期,预期到2021年上半年全行业就会完成切换,组件环节正在迅猛扩张但其他环节并没有,其结果是以硅料、玻璃为代表的产能周期很长的产业环节,将会在疫情之后迎来最紧缺的时期,其紧缺程度将不会弱于2017年,尤其考虑到单晶硅片100%普及下硅料的被动去产能,我们将会毫无疑问再度迎接“硅料”的超级紧缺。硅料供应的保障方面企业家们要早做思考(隆基、中环、晶科、晶澳)3、价格方面:疫情加速了价格的下滑,一鼓作气把组件价格杀到了1.4~1.6元的区间,疫情之后猛烈的需求反弹将会对产业链诸多环节产品价格有长期支撑,展望2021甚至2022年,组件价格都仍将保持在这一区间内波动,就是说,现在疫情带动下砸出的组件价格底部可能是未来两年都难以击穿的底价。专业从事电站开发的朋友们要尤其注意这一点,电站开发者过于激进的电价报价可能会使得自己陷于不利境地(晶科、阿特斯)正文开始:一、2018~2020,光伏产业毁灭式创新的两年再过十几天,便是2018年531政策两周年的日子,让我们把记忆回拨到两年前的531政策前的产业,彼时光伏产业硅料以海外和中国东部区高电价低品质老产能为主,硅片环节以多晶硅片为主,硅片掺杂以掺硼为主,硅片尺寸以156.75mm为主、电池片技术以BSF技术为主、组件封装以5BB整片为主,一块72版型的大组件出货功率主流档位在320瓦~325瓦之间。让我们离开回忆,把目光注视到当下的光伏产业,就会惊奇的发现光伏产业在短短的两年期间几乎在所有产业环节发生了彻底的颠覆性的变化,当前的光伏产业硅料主要集中于西部低电价地区、几乎均是全新产能、高品质硅料占比普遍突破80%甚至90%;硅片环节以单晶硅片为主,硅片掺杂以掺镓为主,硅片尺寸以158.75mm和166mm为主,并且很快会迎接全面的18x的尺寸、电池片技术以Perc+se激光技术为主、组件封装以9BB半片为主,一块166mm、72版型的大组件出货功率主流档位在440瓦~450瓦之间,并且在18x全新硅片尺寸助推下很快普遍达到530~550瓦。可能很多朋友对于2018~2020两年时间组件功率从325瓦进步到450瓦并且可能再用1年时间提升至550瓦无感,但我要告诉您2012~2018整整六年时间,多晶72版型组件才从300瓦勉强进步到325瓦。在多晶技术还在统治这个产业的历史时期,一块组件功率每年提升5瓦已算是使出吃奶的力气,而现在一块组件一年功率提升达不到30瓦都没法去参与竞争,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见人,新产能来不及折旧便已被淘汰、新知识来不及去学习便已过时,这就是对光伏产业过去两年最好的注解。回顾总结一下,过去两年技术之所以进步如此迅速是因为产业技术路线由多晶硅片切换到单晶硅片过程中在产业方方面面引爆技术革新浪潮,如果我流落荒岛两年并有幸得救回来再度关注产业,那么这两年行业的变化足以使我像一个白痴,为了能让大家也感同身受,我准备花一些篇幅再详细的阐述过去的两年间产业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变化,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只有深刻理解过去两年产业内的变化,才能理解疫情之后产业猛烈的需求何来!1、硅料:硅料产业环节过去两年的变化主要是国内产能替代国外产能(REC、Hemlock已经退出,Wacker、OCI正在退出)、国内产能中西部低电价地区、低人力成本地区产能替代东部高电价地区、高人力成本产能。在2017年下半年的硅料出乎意料的涨价刺激下,仅仅半年时间,全行业就抛出了总计40万吨的扩产计划,这些产能在2019年集中投入运行,使得成本曲线大幅向右移动,主流制造厂商的成本为3、4、5,即30元的现金成本、40元的包含折旧的生产成本、50元的包含三项费用的管理成本。在产能翻倍增加的同时行业需求依旧维持在50万吨/年,其结果便是产品价格从2017年年底的165元下滑到现在的56元,56元售价剔除增值税以后为49.55元,对于成本最领先的厂商可能还有一定毛利润,但不足以覆盖三项费用,就是说现在硅料正在陷入全行业亏损中。但不管怎么说,硅料为光伏行业的平价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过去两年硅料价格的下滑为疫情之后的需求大爆发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在产业格局方面,短短两年期间,硅料产业消失了十几家竞争对手,参与竞争的企业从2018年初的20余家迅速缩减到现在的5大一小,行业快速向头部集中,寡头格局初现。(两年间,硅料产业值得关注的企业名单减少了三分之二)2、硅片:产业中,硅片技术由多晶向单晶的切换是对产业影响最为深远,提效最为显著的一次变化,而这场技术变革就是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间才完成深度普及,两年前的2018年531前,毛估估单晶硅片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5%左右,而现在市场占有率几近100%,价格方面两年前一张156.75单晶硅片售价要达到5.6元,而现在虽然隆基股份的单晶硅片价格还2.68元的位置,但其实二线厂商的实际成交价格普遍介于2.3~2.5元间,这意味着隆基股份的硅片价格近期还得再降,因为其价格高于行业,就意味着行业的库存在往隆基身上累积,在今年7月份前,单晶硅片价格下滑至2.3元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在硅片尺寸方面,过去两年也是变化最为迅速的阶段,从市场的156.75mm到晶科的158.75mm、到隆基的166mm、到中环的210mm,最终再到市场的180mm(五月份,晶澳、晶科、隆基分别举办三场发布会,均发布基于180mm尺寸硅片的组件,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硅片尺寸在行业过去的两年中,硅片尺寸就经历了一次由统一变得混乱,再到相对统一)。大硅片带来的大组件能带来通量价值、饺皮效应、个数相关成本摊低等效应,在为提升电池效率的情况下依然能带来LCOE成本的降低,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对大硅片的产业价值进行了一轮疯狂挖掘。但是,硅片并不会一直大下去,大硅片所创造的价值也有边际效应,早先的一篇文章我分析过,这个边界就在18x这一尺寸上,再大就没有更多的意义了。和硅料一样,从多晶到单晶的这一轮切换过程中,单晶硅片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在多晶硅片占主流的过去,全行业大大小小、能生产多晶硅片的企业多达130余家,而现在隆基、中环、晶科、晶澳四家企业占据单晶硅片产业85%以上的市场份额。3、电池:Perc电池技术由来已久,相关专利多已过期,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产业化的普及直到单晶硅片的崛起,Perc与多晶硅片并非不可结合,但提升效果欠佳,Perc+多晶硅片效率值提升0.8%,而Perc+单晶硅片效率提升达到了1.5%,再叠加SE激光技术后提升幅度更是能接近2%,可以说Perc电池片技术与单晶硅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单晶硅片渐成主流的趋势才引发了Perc大规模替代BSF电池技术的浪潮,反过来,也正是Perc电池技术成为主流才进一步拉大单晶硅片与多晶硅片的价值差,单晶造就了Perc,Perc成就了单晶。在没有Perc的2016~2017年,市场上对单多晶硅片能接受的最大价格差一般不超过0.8元,而在Perc占据主流的当下,单晶硅片比多晶硅片卖贵1.5元都还合理,Perc的放量进一步放大了单晶硅片的内在价值。对于Perc电池技术与单多晶硅片结合的效果差异我曾用“老太太赛跑”的例子做比喻解释:老太太和年轻人参加100米赛跑比赛,年轻人冲过终点的时候老太太才挪了10米,差距90米,以输告终,老太太不服气,要求加长赛程,把比赛距离拉长到1000米,最终结果是:年轻人冲过1000米终点的时候,老太太才跑了100米,差距拉大到了900米。这些年一系列新的电池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就如同赛程越来越长,最初由硅片体质不佳所引发的效率差异自然也就被不断放大。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过去两年电池和硅片的技术变化:是电池越来越复杂对硅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硅片品质越来越好使得新电池技术应用的效益放大,即使没有隆基股份的推动,也会有B公司、或者C公司去推动单晶硅片成为市场主流(当然时间点上会再迟一些),这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来设备精进的必然。5月份,四大硅片厂中的三家:隆基、晶科、晶澳都将站队180mm的硅片尺寸,而且由于这三家公司均为主流组件厂商,
202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