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核威胁正在进入三体时代
距离核武器第一次被用于实战已经整整77年了,“在历经大半个世纪之后,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从1945年笼罩在这座城市上空的蘑菇云当中学到了什么?……人类正在玩弄一把上了膛的枪。”8月6日在广岛参加纪念仪式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如是说。与叠遇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60年代初相比,现在大家的核焦虑减轻了很多。我的父辈、祖辈,以及那个年代的美国人,都在自己家附近挖过防空洞。现在这些地方有的成了“人防商场”兼“避暑胜地”,有的则成了旅游景点。但事实是:我们在未来极有可能度过一段比美苏对抗更加惊心动魄的核武时代。在今后的十余年内,世界上的核大国很可能会从冷战时代以来的两强对峙,变成美国、俄国和中国三峰耸立。与此同时,反弹道导弹条约、中导条约等等冷战时代美苏管控核武危机的“基石”早已陆续崩解。今年年初,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发表声明:核战争“打不得”。这似乎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安全,但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再看,这更像是“五大流氓”在预见世道崩坏时先商量好一个底线。众所周知,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战略核平衡建立在“相互确保毁灭”(MAD)的基础之上。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疯狂”(Mad),美苏签订了一系列后来被称为“冷和平”基石的协定。就像两个运动的球体总能形成某种平衡一样,在明白难有最终胜利者的情况下,与唯一的对手达成某种战略平衡是相对容易的事情。如果将这场“地球毁灭游戏”的玩家增加到三人,会出现什么情况?有可能,它们之间的力量平衡会像三体运动一样永远无法形成稳定态。首先,这会增加任意两个核大国签订双边核裁军协定的难度。道理很明显,在第三方具有毁灭性打击能力的情况下,双边协议的意义大幅下降,一国难以通过它获得安全,反而还可能被捆住手脚。必须强调一下,这里说的双边适用于任意两国,因为在“一击致命”和“核捆绑”可能性存在的情况下,核超级大国之间不可能有真正“背靠背”的同盟。其次,由于需要跨越数倍于双边协议的“信任鸿沟”,事实上使得达成三边协议变得更加不可能。如果借用以冷战逻辑为底色的小说《三体》里的概念,三边协商会增加“猜疑链”的分支。因为任何核力量的首要目的都是威慑,而威慑是一个基于实力的心理问题。比如,中国研制出了新型的核武器载具,则不仅要思考美国会怎么研判(如果达成协议,中方是否可能在这方面自我限制),还要同时思考俄国会如何研判,以及俄国会如何分析美国对此事的研判。只要三方“猜疑链”的任何一个分支上无法实现信任(哪怕是有限信任,即“信任,但要核验”),即无法构建三边协议。在理论模型里,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解释了为什么两个理性的人在无法沟通的情形下,会陷入到对双方都不利的“纳什均衡”之中。如果我们稍微调整一下这个思维实验的前提(使其更贴近现实),假设囚犯之间有较深的了解并且具备有限的沟通渠道,会如何?那么两名囚徒通过合作共同保持沉默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然后,如果还有第三名入狱的同伙时,又会怎样?这时候,每一名囚犯都保持沉默的可能性显然会降低,因为风险都大大增加了,另外两个同伙中只要有一人选择背叛“集体安全”,自己就将受重罚。你信得过张三,信得过李四吗?换句话说,出现新“纳什均衡”可能性又增大了。再次,同样与信任稀薄有关:误判的可能性会成倍增加。美苏冷战时代,对双方而言核战争的对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确定的,美苏相互间对彼此的行动习惯相对熟悉。饶是如此,据BBC的介绍,“自核武出现以来,人类至少22次曾与核大战擦肩而过。”其中包括古巴导弹危机期间(1962年10月25日晚),一头黑熊摸进了美国沃尔克空军基地,直接导致一名过度紧张的值守人员在慌乱之间触发了“末日警报”——只是因为反应够快的军官将卡车开上跑道,才阻止了装载弹的轰炸机起飞。而现在则增加了新的排列组合,出现了更多可能导致冲突的理由和事态。人类还从来没有建立过核危机的三方沟通机制。如前所述,多边互信是最大的难关。在危机时刻,甚至主动沟通的尝试也会暴露己方的一部分想法,影响己方的威慑强度。各国已针对这一新形势进行了思考。比如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
2022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