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豌豆

其他

豫章路上的蝴蝶飞到我窗前——悼念红珍

【雪中莲】虽然早有预期,但是看到消息的时候,还是震惊。连日来,我都处在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里,什么都干不下去,也不知道为什么。看群,有很多朋友都去南昌看望红珍。最远的是一枚和大灰狼,跨越重洋,不远万里。斗鱼从南昌回来之后,号召大家为红珍唱歌祈福。老稻去南昌的当天,我刚刚把《雪中莲》听熟。正在我的小屋里录像:弹吉他、吹口琴,手忙脚乱。“你能在医院多待一会儿吗?我录了首歌,等一下上传,你帮我放给红珍听。”我看见他发了与红珍的合影,心里有点着急了。那时候我正在电脑上做最后的处理。“不急,我可以一直在这待着。”老稻说。这首《雪中莲》其实以前做篆刻小视频的时候,用口琴吹过一个片段。当时做完了还发给红珍,撺掇她学。红珍欣然答应,后来就在她的主页上看到了。好听至极。我当时说,这首歌就好像是在写你一样。她没说什么,但以她的性格,我估计她肯定认为:对,没错,我就是这么棒。这个印象源于此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叫做《红珍:我不在乎的,伤不了我》(好可惜,原文链接已经找不到了)。她看完了之后,回了我一篇,里边有句话:“我有那么好吗?我有!”我很喜欢红珍的这种自我欣赏的人生态度。我记得我哥当年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考了个全班第一,年级前三。老师还特意在班上高调表扬了他。为这个事,他还写了个作文,大概意思就是:人生得意须尽欢。遇到好事,得了第一,就要开心地笑,放肆地笑,毫不掩饰地笑。说完还不忘挤兑一下同班那几个学霸:每次得了第一都不好意思高兴,眉头皱得紧紧的,生怕让别人看出得意来。“嘛呀?何必呢?高兴一下又能怎样?”老稻和红珍能这么熟,想来也是性格都差不多,所谓“英雄惜英雄”。我是两年前认识红珍,并且开始关注她。那时候,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看她的朋友圈。红珍从来不吝惜自己的文字。早期写的东西还放在公众号里,后来大段大段的就那么发在朋友圈上。想来也是因为编辑公众号太繁琐。好在一枚把文字编辑工作承担下来,只要红珍发圈,过不了几个小时,就会在园地的公众号上看到,编辑得十分用心,清晰。【看开】我爸前些日子也不是看了什么书,语重心长地跟我分享。说人生在世,看事、看人,有这么几个阶段:看到,看见,看清,看懂,看透,看开。我不知道前几个阶段,红珍是怎么度过的。等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看开了。作为一个癌症患者,能够将自己罹患绝症的事看开,我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红珍从不避讳谈论自己的病,也从不避讳谈论死亡,尤其是自己的死亡。每当我问起她的病情,每一次她都详详细细地列出来,自己的各种数值、指标。为了帮助我快速理解这些数值,她会很贴心地告诉我,多少是正常的,她从原来的多少降到了多少,简单说,可以松一口气了。这么大段的文字,想来每一个问候她的人,都会得到这种详细的解释。用个很不恰当的比喻,《阿凡达》里有句翻来覆去说的台词:“I
5月31日 下午 1:06
其他

《失明症漫记》深度解读

如果你喜欢《1984》,就一定要读《失明症漫记》。这是【老稻读书会】第21期以下是我的讲稿:【简介】一场突如其来的“白色眼疾”,让所有人都失明了。感染者和家属被集中关押。这之中有一个女人没有失明,默默地帮助大家料理生活,并且小心翼翼地保守这个秘密。除了将感染者集中关押之外,还让媒体请专家来安抚大家的情绪……后来这些人也都失明了……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一本书《失明症漫记》。接下来进入正题,说说这本书的内容(以下含有三分之二的剧透,并且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讲述):停在路口的一辆车的司机突然失明。围观群众里有个好心人,说我开着你的车把你送回家吧。这段写得挺有意思。好心人一路安慰第一个失明者。好不容易找到家之后,把他扶上楼。进了家门俩人又寒暄了几句。我看到这就突然意识到,这个好心人不会趁火打劫吧?结果作者马上把它提出来。盲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了,赶紧礼貌地把好心人劝走。怕他偷家里的东西。等盲人的妻子回来之后,想要送他去医院,结果发现车丢了。于是那个好心人在这个故事里就被命名为“偷车贼”。说到这儿,有句题外话。我不知道这应该算作者的高明之处,还是在藏拙:这个故事里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人名。所有人都用这种指代法。比如在路口瞎了的人,就叫第一个失明者,送他回家那位就叫偷车贼,以及后来的医生和医生的妻子等等等等。第二天,第一个失明者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一个眼科诊所。注意啊各位,主角出场了。眼科医生仔仔细细检查了两遍,眼睛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患者的症状不是眼前一片漆黑,而是无边无际的白色。后来这个病被官方称之为“白色眼疾”。医生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之后,翻看各种医学资料,但是在翻阅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被传染了,眼前除了一片白,什么都看不见了。紧接着,昨天在诊所里的所有人都被传染了:戴眼罩的老者、斜眼的小男孩、戴墨镜的女孩。眼科医生想到的一件事,就是上报这起罕见的医学事件,并且广而告之,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引起重视。但是给好几个相关部门打了电话,态度和结果都是一样的,要么认为医生在耸人听闻,要么就是踢皮球和稀泥,说这事不归我们管。无奈之下,他把这事告诉了一位德高望重、学术上有发言权的眼科专家,由这位专家上报给上级机构。这可是一个葡萄牙作家写的,而且发表时间是1995年。我当时看到这儿汗都下来了。紧接着就进入到我们最熟悉的环节:官府得到消息,也确实发现了这个病扩散的势头。怎么办呢?挨家挨户把所有感染者,和感染者的家属全都找出来。送到哪去呢?找了一个废弃的精神病院,武装押送,武装看护。已经感染上的人,住在一排屋子里,感染者家属,也就是密切接触者,被关在对面的一排房子里。中间隔着一个天井当院。每天大喇叭广播,一日三餐送到天井当院。衣服自己洗,垃圾要自己焚烧,如果死了人,大伙自己埋。一旦越过警戒线,格杀勿论。没有志愿者充当导盲员,不提供任何医疗救助和生活上的服务——因为这个病的传染性太强了。第一批被抓进来的都有谁呢?第一个失明者、眼科诊所里当天所有的患者,当然了,还有眼科医生本人,还有这个故事的绝对女主角——眼科医生的妻子,唯一没有失明的人。这就是科幻小说的特点。同时也是这个故事唯一的一个梗:所有人都失明了,只有一个人还能看见。就这一个梗推着剧情发展,勾着我们继续往下看。所以我说这是故事绝对的女主角,一个女神一样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医生的妻子没有失明被当成一个秘密,一直没有让其他人知道。一开始只有四个人,大家还是惊慌失措,震惊之余都在为如何在这里生存发愁。但是第二批失明者来了之后,矛盾出现了。因为那个偷车贼进来了。看到这,我本以为,第一个失明者会指责偷车贼,没想到反了。偷车贼对第一个失明者骂骂咧咧,抱怨他把病传染给自己,俩人还打了一架。当这里的人数增加到六、七十人的时候,出现了混乱的场面。因为精神被崩得太紧,又毫无希望可言。一些人试图冲出去,结果被看押者击毙。尸体就暴露在天井。都是盲人,谁也没办法准确地找到厕所,于是这个精神病院里的情景可想而知:臭气熏天,怨声载道,饥饿、肮脏、暴力、抑郁,弥漫在整个隔离点之中。但是当人数到达二百人以上的时候,这里出现了自发的秩序。这真的是神来之笔!很多人提议,讲讲故事,或者听听音乐,或者读一读《圣经》,让大家平静下来。这个时间点是什么呢?“白色眼疾”爆发后的一周。我理解,人类的文明和秩序出现,是要有一个人口基数的。在这个小说里,这个基数就是200人以上。一个人患病被关起来,感到的是恐慌,六七十人被关在一起,仍然是一个个的个体,会出现矛盾,甚至暴力。但是当人数达到200的时候,大家似乎就没那么慌了。我理解这就是一个从众心理。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了,我还慌什么?这里边干什么的都有,大家各司其职,开始想想怎么继续生存下去。新人的到来也带来了外边的消息。媒体召开各种研讨会,组织各种专家座谈。研究各种预防的方法、感染途径,以及复明的可能性。口吻一致,都是十分乐观,并且预测疫情很快就会结束。但最终被现实打脸。座谈中有几个专家当场失明,导致这种闹剧因眼疾而终。外边的做法分为三段式:第一阶段:也就是“白色眼疾”爆发之初,将失明者和密接者拉走,集中隔离;第二阶段:眼看控制不住了,主张居家,不要外出;第三阶段:大规模启用废弃的厂房、无人的庙宇、体育馆、仓库作为集中隔离点。公共交通部门都干什么了呢?一开始是把司机失明导致车祸的事件,说成是人为的事故。安抚大家不要恐慌,对社会上的传言一一辟谣……各位,看到这儿眼熟吗?1995年到现在小30年了。这是30年前,一个葡萄牙作家的预言。他把最坏的情况全都展现给我们看了。刚才说,人数超过二百之后,出现了文明和秩序。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短暂。紧接着,在人数上了三百之后,什么出现了知道吗?政权和阶级。怎么出现的呢?新来的一伙人里边,有几个是先天的盲人,对看不见的世界已经相当熟悉。而且最重要的,他们有一把手枪。这就是政权。原来定时定量,每人一份的免费食物,现在必须得用钱买了。这几个强盗把每个宿舍值钱的东西全都搜刮了一遍,但是食物却比原来给的少了。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就在所有人的财物都被抢走之后,这帮人传出话来,说要女人。换句话说,以前是用财物换吃的,现在呢,得用女人去换。这时候几个宿舍里的男人们,尤其是丈夫们面临着一个两难抉择:要么保住尊严,大家都饿死;要么让自己的女人去服“Yin役”。但是这间宿舍里,真正意义上的夫妻只有两对,一是医生夫妇,再有就是第一个失明者夫妇。小说在这里有好长一段的讨论,我觉得特别精彩:大部分男人其实内心都是同意让女人们去服役的。但是女人们说了句什么呢?如果他们需要男人呢?你们会去吗?厉害吧?到此,所有人的人性全都暴露出来了。“心甘情愿忍受的耻辱,是双重的耻辱。”——原文后来发生了一个什么事儿呢,反正我是想不出这种情节来。争论归争论,女人们不能眼瞅着大家都饿死,而且如果不去,自己也会饿死。但是想要在被强迫之前,再次享受一下自愿的愉悦感。于是这个宿舍里的男女们呈现出了一个自由组合的状态。最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就在妻子眼睁睁地注视之下,之前一直以圣人被看待的医生,悄悄爬到整个宿舍最漂亮的女孩床上去了。我们的女神,医生的妻子什么都没说,就在旁边看完了全场。所以为什么我前边说这是一个女神啊,女圣人。教科书上老说,作者得钻到每个人物的心里去,明白他/她是怎么想的。但是这个时候,我真的没想明白这个“女神”是怎么想的。作者后来也没交待。然而在大家自愿组合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提出和医生的妻子发生关系,足见她“女神”的光芒有多耀眼。转过天来,这些女人排着队去歹徒们的宿舍服役。其中为首的,就是医生的妻子。在服役过程中,女神其实看到首领后腰上那把手枪了,内心戏演了一万遍也没敢真的抢过手枪,将对方击毙。我认为这一点还是挺合理的。女神归女神,毕竟不是女战士。没有经过任何这方面的训练,而且,这可是杀人啊,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以及力气的。这三样在她第一次服役的时候都没有。但是,几天后的第二次,女神就动手了。在手里藏了把剪子,因为她是唯一能看见的人,瞅准对方的要害一刀刺进去,还转了个圈儿。可想而知现场的混乱程度。女神拉着其他的几个女伴往回跑。后来是个什么结果呢?匪首死了,二把手拿到了手枪,艰难上位,成了新的头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女神回到自己的宿舍之后发生了什么呢?大家得知老头领死了之后,有一种声音,说:应该把凶手找出来,给新的头领送去,以继续换取食物。各位,这种论调儿不陌生吧?但是在小说里,这种论调后来也没兴起什么风浪,不知道是道德战胜了饥饿,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最后大伙一致决定,组织一次全体的进攻,推翻这个临时“正拳”。进攻一共进行好几次,都以失败告终。死了好多人。最后这个临时“正拳”是怎么被推翻的呢?不是得定期去服役么。其中有一个女人不堪其辱,忍无可忍。从随身的行李里翻出一个打火机。点燃了床单,扔进新首领的宿舍。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所有的歹徒都被烧死了,而且连整个精神病院都被点燃了。火光之中大家往外逃,发现值守的警卫全都不见了。因为没听见来自头顶的枪声。被蜂拥而出的人踩踏,和被大火吞噬的死者,不计其数。但是,幸存者在医生妻子的带领下,成功地逃出来了。按说作为小说,写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这在戏曲的术语里叫做“小收煞”。也就是说,大部分问题,大部分情节都已经讲完了。但是故事还缺一个强有力的结尾不是吗?所谓“虎头、猪肚、豹尾。”结尾我就不讲了,一来是,结尾和我想说的主题关系不大;二来,也是为想看看这本书的朋友们留点儿念想儿。我留了大概100页的内容没有讲。*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些需要补充的:这本《失明症漫记》,虽然是用一个医学灾难作为外壳,但是实际上推动情节的,是人伦,是哲学和政治学。我觉得,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把一次重大的医学灾难,做了一个推演。灾难之初,大家还处于惊恐当中,客客气气,相互试探着;随后出现了矛盾,矛盾升级为暴力;然后出现了短暂的文明;紧接着,文明就被阶级给取代了。小说里那把枪是个关键元素。谁握着它,谁就说了算,即便这个握着手枪的是个盲人。这给我感觉是,任何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也是唯一的过程。但是小说里还设置了一个比手枪更厉害的“武器”:一双眼睛。我认为,这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的讯息:一双眼睛,不仅可以看到,并且记录持枪者的种种恶行,还能以它为武器,最终战胜对方。附录:《失明症漫记》作者:若泽·萨拉马戈(葡萄牙)首次出版是在1995年;2014年第一次被国内引进;2022年再版。↓相关推荐↓应鸣而尊,迫默则辱向死而生:在灰暗的日子里相互取暖↑原创不易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应鸣而尊,迫默则辱

在此之前,我真的没想到,作为中国人,还能活出这种硬度。这几年,我觉得自己活得像一只羊。被圈起来,稍微发出一点声音之后,就会被训斥。就连和其他羊交流都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后果就不堪设想。然后呢?只能抱胳膊根儿忍着。那种憋屈,那种屈辱深入骨髓,又无计可施。直到前些日子,一次聚会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而且这一课,从进会场之前就开始了:餐馆楼下的停车场拥挤不堪,我们在门口排队就排了半个小时。眼见停车无望,就想退出来找别的地方。但是前后都是车,动转不开。这时候在我后边有位大哥下来了,问我是不是要转出去,随后帮我跟后边的几辆车协调,大家都往后退,让我能倒出去。等我把车转过来之后,让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为了能让我顺利掉头,这位大哥把路边的一辆电动车抬起来,很费劲地搬到不碍事的地方。当时某人跟我说,这大哥绝对不是个简单的人物。结果等进入聚会一看,大哥也是与会者之一。因为很多人互相都没见过,都是神交已久。有人就提议,每个人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从事哪个行业,都有什么样的经历。头几位老先生说完之后,我的嘴就一直张着,不亚于当年第一次看到《变形金刚》真人版时的惊讶程度。“我们已经接触到这么高级的人了吗?”“是,我也惊了。”老稻后来跟我说。听介绍,这些都是我们国家顶级的知识分子,有学识、有眼界、有态度,并且都十分清醒(恕个罪,在这儿就不提老先生们的姓名了)。他们干的事,每一件拿出来都能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最让我惊讶的,就是老先生们经历了那么惨痛的遭遇,尝遍了人性的恶之后,还能对他人抱有极大的希望,仍然愿意以一己之力去改变现状,改变人们的认知,努力去叫醒那些沉睡的人。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智慧和韧劲的。原来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这样的。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在一个shi窟窿里浸淫了多年,突然有一天,被拉上来,洗干净,然后被告知,你其实完全可以不吃shi,可以去种点粮食,不但可以自食其力,还可以让身边的人都不再吃shi。后来自由发言,我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共性,有句话用来形容他们最为贴切:杀不死你的,会让你变强。他们之中,有教师,有医生,有编辑,有出租车司机……还有一位姐姐,曾经被医生判了死刑,却凭着顽强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与癌症斗争了许多年(这是这群人里我最喜欢的一位)。谈起往事,谈起自己的遭遇,大家脸上都是轻松的笑容。这让我觉得,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胜利者。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聚会之前,朋友曾找我刻一枚印,斟酌再三,最后决定,印文为:“应鸣而尊,迫默则辱”八个字。我本来设计的是那种很细腻、唯美的元朱文,但是怎么想怎么不对。这八个字就应该是大刀阔斧的单刀白文。思前想后,最终还是跟随自己的理解,采用了后者:应鸣而尊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向死而生:在灰暗的日子里相互取暖

我真的没想到会有播出事故。就在前不久,家中的一位老人去世。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难过。我开始想很多关于死亡的问题,后来我发现我想不通。本来想去找老稻单独聊聊,后来一想,老稻的道行也就那么回事,就跟他说,咱们做一次直播吧,聊聊死亡。老稻说好哇!老稻是那种甭管你说什么,他都会说“好哇!”的人。我估计我要是说:咱们开直播聊聊屎怎么样?他肯定会说:“好哇!你能吃多少?”我还以为只有我们两个人对谈,结果他拉来了七八个人,还为此建了个群。在开播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的感想。这让我觉得,自己写那一页半的提纲简直不值一提。就在开播的当天下午,我接到消息,我远在东北的大伯父去世了。我当时就觉得被人迎头敲了一棍。“那咱们还播吗?”“播!”老稻说,“MD,我就不该起这个倒霉名字。”真正开播之前,我们都努力装出一副谈笑风生的样子来。调整音量,试琴声,试人声。好可惜,我练了两天的一首口琴曲没办法在直播里吹,音频质量太差,根本听不清。只能剪去后边的口琴部分,弹琴唱一首歌。《别哭,我最爱的人》这是我千挑万选,最适合这个主题的歌。歌词是作者少年时期企图自杀时写的一封遗书。后来经过家人劝阻,放弃了轻生的念头,遗书留下来,变成了这首“神曲”。南野君翻唱我说,我想用这首歌,来悼念一下这个冬天去世的人们。随后就开始了我今天的讲述:【对死亡的最深感触】小时候,我觉得我永远都不会死,或者说,死亡这件事离我太远。甚至后来在看了很多灾祸的新闻,也还是觉得这件事离我很远。直到我大学毕业数年之后,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去世了。我当时浑身的毛儿都炸起来了。上学的时候我们俩关系相当好,老在一块儿喝酒。后来毕业之后因为工作关系,还合作过。人特别好,从来没见过他发脾气。死因是什么呢?脑溢血。我这哥们儿是一个录音师,工作状态基本上是24小时随时待命。平时就睡在录音棚里,活儿来了爬起来就干。因为工作压力大,就拿喝酒当解压的方式。时间长了,身体就越来越差。去世的时候才32岁。葬礼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去了,还有他在台里的同事。念悼词的还是个挺有名气的主持人。他母亲很年轻,更年轻的是他老婆,看上去像是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我当时看着她们俩,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最好的哥们儿去世了,我不知道该对他的母亲和妻子说什么。回来之后,有好长时间我都缓不过来。同学再见面,都互相提醒,要注意身体,不要拼命工作,工作是做不完的,命是自己的。但说归说,大家还是照样熬夜干活儿,照样喝大酒。熬夜是为了挣一份工资,喝大酒是为了排遣工作中的不愉快。如此往复,恶性循环。这事过去三个月之后,我开始频繁做梦。每个梦里都是我这个去世的同学,我们在一块看片儿,聊电影,聊工作,聊女人,还相约一起去食堂打饭。还是那张笑脸。每个梦里,他都在对我笑。我有个朋友说,你给他烧点儿纸吧,没准就不做梦了。可我想梦见他,还想再跟他聊聊呢。后来我真的买了些纸钱,五百亿一张的,好几捆。烧的时候也念叨:“没事儿可以到我梦里,咱们再聊聊。”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梦见过我这个同学。以上,是我在直播的时候说的一个小故事。只占我发言内容的五分之一。下边就需要把时间让给其他朋友了。然而从这个时刻开始,这次直播才刚刚进入正题。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讲述自己的遭遇。每一个故事,都是挤进眼睛的一滴柠檬水。这期间,我数次关掉视频,偷偷落泪,不,是泪奔。由于涉及到了很多的个人隐私,整个直播中,老稻没有录音。在这里,我也不能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但是经过讲述者的同意,摘抄几段:讲述者一:很感谢南野提议了这样一个向死而生的话题,让我在逆流成河的悲伤里黯然心碎,独自流泪的时候,看到大家。我看到遭遇巨大病痛时那明亮的生命传递出来的生的喜悦。看到有人像我一样也在苦苦追寻生活的意义,看到有人超脱生死,淡然面对生活的态度。生活中太多的悲伤,有一点点快乐就够了。对于这件事,我一直心怀愧疚。南野说“那不是你的错。所有人都不认为那是你的错。”**说“你那时候还是个孩子,那不是你的错。”他们的安慰仿佛让我卸下背负多年的重担。讲述者二:我们说再多,也只能是从别人的死来思考我们的生。一切都有天意,既然我们还活着,既然我们不愿相信自己所爱的人离开的事实,那就请相信,凡是你所爱过的,必定希望你过的好,必定不愿意让你为他的离开而有罪恶感。所以,我也可以把对故人的歉疚说成是一种不敬。为何不相信他去了极乐世界?去了永生的天国?讲述者三: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死亡,反倒不会恐惧。因为它是每个人生命的终点。死亡并不沉重。沉重的,是生活本身。日光之下无新事。理解了这点,就能坦然接受生命中的寻常与无常。当我们在心里不把死亡太当回事,就能自由活着:真正理解,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我有时候觉得,上帝让我生病,是为了让我更清醒地面对生死。是一种馈赠。第一次,我还没升华到位,又再给我一次。虽然看起来“严重”,又给了我一线生机。让我震惊的是,这些看上去漂漂亮亮的俊男美女,背后居然有如此境遇。没有人敢打断他们的讲述。我当时感觉,就像是一个满身盔甲的武士,将自己的甲胄全部卸下,颤巍巍地剥开层层纱布,将伤疤刚刚长好一点点的嫩肉给我们看。然而,就在直播过半的时候,也就是几位朋友讲完自己的故事之后,某人突然泣不成声。瞬间整个直播陷入停滞。当时我脑子里过的,是一遍遍的让人痛不欲生的场景,我看到的,我经历的……无法自拔。我心想,完了,直播翻车。我想去找屏幕上的开麦按钮,无奈眼前一片花。这时候,有位美女朋友冷静开麦,她说了什么我现在完全记不得了,只记得安抚了前面几位讲述者,表示同情,表示理解……这才算是救了场。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迟了一会儿,打开视频和声音,对着手机仍然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完全不知道说什么。后来,还有几位大哥,也稍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我就觉得,这些人都好渊博啊!怎么会有人读过那么多的书?而且还能把书中的内容记得那么清楚。这还不说,他们还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说法。他们说的,包括对我最初将的事情的解读,都让人感觉特别温暖。有一部电影,可以放到我最喜欢的100部电影之中,叫做《充气娃娃之恋》。其中有一个情节我特别喜欢:一个有自杀倾向的男人周围坐了一圈大妈,她们有的在织毛衣,有的在品茶。男人问你们为什么不说话。那些大妈说:“这是我们村子的传统,有人遇到不幸,我们就这么围着他坐着。”电影《充气娃娃之恋》这和今天的感觉非常相似。但是后来的发言者,不仅仅是围在遭遇不幸的人周围,而是纷纷讲出自己相似的经历。最重要的是,他们小心翼翼地分享着,自己是怎么走出来的,怎么想明白的。这真的让人感觉很温暖,温暖得我都想落泪。后来,我是真的想把气氛再次挑起来,聊些高兴的话题。虽然将死亡作为这一次的主题,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些积极的东西。比如这三年来:在不能走出家门的日子里,我自学了篆刻,并且把它变成了暂时谋生的手段;重新开始弹吉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吼两嗓子;最近刚刚开始学习半音阶口琴,让我能在吹一首曲子的时候全神贯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练字;我认为,目前除了保护好自己的健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把心情搞好,一定要让一天之中高兴的时间比不高兴的时间长。这三年,我们接触了太多的负面消息,负面情绪。如果听任它们肆虐,那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变得特别糟糕。我非常感激这些群,让我认识了好多好多的朋友。大家相互温暖,互诉衷肠。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个异类。所以我想说,向死而生,我理解的意思是:死不需要勇气,活着才需要。以前有位长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在此分享给大家,作为结束语:“活着就是效益。”附注:“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哲学理念。他在书中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海德格尔正是用这种“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来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是“内涵性”,就是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看淡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精神上的诱惑。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隔离日记02:咫尺天涯

中间有一个穿白衬衫的,我以前见过,是JWH的。拆我们家葡萄架的时候就是他跟我交涉的。我当时求了他半天,能不能保留一根柱子,好让葡萄藤有地方爬,柱子不算WJ呀。
2021年8月2日
其他

还在发愁送什么礼物吗?看这里

先说我自己吧,为什么要刻印。送女朋友缘起是要送给女朋友一个礼物(当时女友现在妻)。太贵的买不起,便宜的又没劲。最主要是表达心意,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后选来选去就想到了印章。世界上没有两块一模一样的石头,也没有两枚一模一样的印章。雕刻的过程就不细说了,基本上是每一刀都照着手指头去的。效果还不错。而且最值得自豪的是,像什么5.20啊,情人节呀,生日啊,别人都送花送巧克力送蛋糕,我送的是一方印章(而且每年都是),创意独特,还表达了心意。最主要,这让对方在朋友圈嘚瑟起来显得十分高级脱俗。当年送女朋友的拙作但风险是,这会让那些得到鲜花巧克力的姑娘们看见之后,摔了花扔了巧克力,骂自己男朋友没创意,而这些男朋友都会抱怨你搞坏了行情。送小朋友到目前为止,找我刻印的大部分都是给孩子的。小朋友上书画班,老师要求有一枚印章才行。或者是,小朋友过生日,需要一份独特的生日礼物。送给小朋友的生日礼物要知道,小孩子的攀比心要比成年人厉害得多。光是“你有我没有”就够孩子哭一鼻子的,更甭说,“你的比我好”了。尤其印章这种东西,不是消耗品,孩儿们一用就是一整个学期,甚至好几年。要是老看见一枚难看得要死的印章,估计写字画画都提不起兴趣来。这时候要是找街边、网店的行活儿师傅,就不合适了。必须一对一的定制。根据孩子的姓名,喜好,写字习惯和绘画风格来设计。最大的好处是,拿着这么一枚定制的印章,你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给TA听。藏书印对于读书人来说,尤其有藏书爱好的朋友,一枚藏书印是必不可少的。一来是告诉他人,这书是我的;二来呢,见印即知,这本书我看过了。想象一下每次在扉页上盖下藏书印的那份满足感和自豪感吧。相对于名章来说,藏书印的风格和内容就宽泛得多,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可以规规矩矩的刻上:某某某藏书,或者像皇帝一样,某某某精鉴玺;悠然公精鉴玺在风格上也不仅限于文字,可以在周边刻上花纹,尽显精美。润壤或者,把你喜欢的词句刻成闲章:兴酣落笔摇五岳如果你想要个人风格鲜明一点,可以是一方肖形印:你的生肖,你的星座,或者是一尊佛像。生肖牛总之,藏书印没有一定之规,内容风格完全不限,只要你想得出来,我就能刻得出来。肖形印如果你喜欢小楷,碰巧又以抄经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那么,佛像的肖形印就是最佳选择。以《心经》为例,引首章一枚佛造像,提醒自己认真写字。佛像在“沐手敬书”之后,加盖一枚双手合十的小佛像,与引首章遥相呼应,为整篇作品提色。一遍心经抄下来,加盖两枚小小的印章,看上去就不再是练字的习作,更像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打瞌睡的小和尚有人说我只练钢笔字,能不能用印?当然可以了。但是硬笔书法笔画纤细,如果在末尾盖一方大印会喧宾夺主。这时候需要一枚非常小的印章,面积以不超过你写的字的大小为宜。比如说这方复刻版的宋徽宗双龙小印就十分适合,印章长宽不到一厘米。双龙小印名章我到现在都坚持认为,书画名章一定要是朱文的。什么叫朱文?朱就是红,简单说,字的部分是红色的。赵兵之印相反,白文印章字的部分是白色的。鸿禧名章用朱文的好处是,首先清晰明了,让人知道你是谁。其次,为下面加盖的闲章或肖形印留有余地。闲章大都是白文,如果上边就是一方大红色的白文,下边一方细朱文,就会显得头重脚轻。这是好多名家都会犯的错误。风格上,以细朱文为佳。这可不是因为我擅长细朱文才这么说的。首先,你的作品是什么风格?行书?草书?国画山水花鸟?以上所列都是画幅比较大,风格上比较豪放的。字画风格就豪放,印章再豪放,就有点喧宾夺主。在落款处盖上一方细朱文名章,能够让人在欣赏你的豪放之余,还能看到你细腻的一面。何乐不为呢?当然了,你说我不喜欢太唯美的,我就喜欢豪横的,粗狂的,你来得了么?没问题呀:雁渡寒潭总之,印章风格千变万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唯一。点击定制私属印章相关推荐:你为什么需要私人定制的印章↓点赞
2021年6月4日
其他

你为什么需要私人定制的印章

最好用我的石头。几年来我收藏了不少章料,对每种石头的性状有个大概的了解。我会根据每个朋友的具体情况(如名字笔画,适合风格等等)来选择最合适的章料。
202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