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人事人才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学院概述2009年,合肥工业大学按照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有关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要求和标准,专门成立软件学院。学院积极探索新型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按照3+1培养模式,建有40余家固定实习基地,通过4个月以上的校内校外实训和1年的企业实习,夯实工程素养,弥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培养鸿沟。同时,发挥合肥工业大学在信息学科领域自身、交叉和融合的优势,加强和国内外大学合作,聘请校内外、国内外著名大学教授和著名IT公司的软件专家授课。历届软件工程本科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就业单位包括思科、腾讯、中国移动、科大讯飞等。师资队伍和学科建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软件工程学科现有教职员工百余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95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硕士生导师近百人。需求学科(专业)方向学术型人才: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数据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学术潜力,有志于提升相关学科学术水平和层次。双师型人才: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数据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软件工程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工程背景,有志于提升学院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科建设。拟引进人才层次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学院概况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科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其诞生起就具有鲜明的工业经济特色。1993年开始招收贸易经济本科专业。1993-1996年,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等本科专业相继招生。1998-2006年,相继获批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8年获批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经济学院成立于2011年,坐落于美丽的翡翠湖畔。学院依托工科大学背景,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人”的院训,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卓越品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坚守“经工结合、经管渗透”的人才培养特色,努力建成区域内引领经济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到2030年,把经济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学科及专业设置学院目前设有应用经济和理论经济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包含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以及世界经济等二级硕士学位点。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以及金融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金融工程专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根据中国管理科学院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评价》显示,经济学科首次进入B+行列,为全国院校前15%左右。科研基地学院拥有现代化教学办公场所5000平米,建有国际教育中心(IEC)、实验教学中心、金融专硕(MF)教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4个教辅中心,建有安徽省单体最大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以及国际贸易实训室与经济综合实验室,购置了各类常用、特色金融和经济数据库。目前在校人数1980人,其中本科生1751人,外国留学生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历史沿革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无线电工程系,1996年由原计算机与信息系、计算中心和微机所组成学院,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同一实体。20世纪80年代微机所系所机构设置学院下设4系9研究所2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系(宣城校区);多媒体计算研究所、情感计算与系统结构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分布智能与物联网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创新创业中心、实验中心。师资队伍及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8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95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139人。学院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安徽省杰青3人,安徽省教学名师4人,安徽省教坛新秀4人。学院还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等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力量。学院现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三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七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学院现有七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在校学生4600余人。2020年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最新数据,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从2019年的273名提升到211名,提升62名。2020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学院概况学院前身应用物理系始建于1980年,1999年与数学系合并为理学院,2007年恢复应用物理系建制,2009年学校将应用物理系、微电子设计研究所(电气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室(计算机学院)合并组建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2012年成立微电子学院,2015年获批筹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学院具有集成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有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目前学院各类在读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14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授20人、副教授5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50人。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5人。科研平台及方向学院现有教育部集成电路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应用物理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安徽省ME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大学物理实验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校院共管的3D打印与激光再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学院概况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始于1978年,经过近40载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和重要基地之一。学院现设有五个系部: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统计系、大学数学教学部、工程数学教学部。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学院概况创建精密仪器本科专业以来,学院历经工大一系、精密仪器系、仪器仪表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学院发展历程学院现有教师101人、管理与实验室人员15人,其中各类高层次人才11人,教授23人,96%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超过6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与访学经历。本学科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校最早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之一,目前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仪器)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为B+,全国排名第八,为我校三个全国排名进入前十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方向平台建设学科拥有现代成像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现代测试技术与精密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测量理论与精密仪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学院现有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20余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军工等领域,60多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与突出贡献者。科研发展学院科研工作聚焦仪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及仪器系统研发,支撑高端装备制造发展,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培养行业骨干创新人才,促进制造产业升级转型。在全国仪器学科领域形成了以现代精度理论为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方向。学院近三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2800多万元。目前有仪器精度理论与装备、微纳测量技术及系统、机器视觉与检测技术、光学传感与光电子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及系统、现代显示技术与系统等研究方向。国际合作交流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以“111计划”为平台,近年来与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并聘请了一批国际知名的专家作为我院的顾问教授及客座教授。自2002年开始连续主办了七届国际机械工程精密测量学术会议,每届会议吸引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境外)学者与国内学者深入交流,有力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需求学科(专业)方向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欢迎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力学、应用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学科方向的优秀人才加盟学院发展,以下研究方向优先: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学院概况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安徽省最早和最大的化工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化学两个学科入选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具有材料化学工程、材料学、生物质化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领域工程博士等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艺、应用化学是安徽省级重点学科。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及能源化学工程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分别为2000余人和440人。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建院60余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化学、化工和材料等领域各类人才1.4万余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9人等大批杰出学者、专家和企业家,为国家教育事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师资与平台学院现设有五系二中心:化工工艺系、高分子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能源化工系、化工技术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其中能源化工系位于宣城校区。学院汇聚了一支以俞书宏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师资队伍,全院现有专任教师123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余人。全院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35人、副教授53人、高级实验师4人,97%具有博士学位,组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整体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能满足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学院建有“先进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可控化学与材料化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学院概况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始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设立汽车、内燃机专业的大学之一,栉风沐雨近七十载,培养了大批行业杰出人才,被誉为“汽车界的黄埔军校”。2016年新组建的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再出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不懈奋斗!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于2018年7月由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原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合并整合成立。学院于2019年10月整体搬迁至翡翠湖校区办学,现有学院科技楼、实验楼、生物楼三栋楼宇,总办学面积16000余平方米。学院现下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质量与安全系、食品生物技术系、药物科学与工程系、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四系一中心),在宣城校区设食品科学系,另设相关管理与服务机构。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和能源动力工程博士授权领域、“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制药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与医药”“药学”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药学6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2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同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院在宣城校区延伸办学开设相关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79人,其中本科生1305人、硕士生481人、博士生93人。学科平台优良。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食品科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依托学院建设的“农业科学”学科2019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为全校上榜6个学科之一。学院现有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肉品微生物控制及利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代谢及营养调控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十余个。学院建有公共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SPF动物房、实习实训基地、植物房等教学科研设施。按照“学院引导、首席组建、个人自愿”的原则,通过科研方向凝练、平台分类建设、优化资源,组建以国家级人才牵头的高水平学科科研团队。主要有:畜产品加工与健康、粮油加工与贮藏、食品安全与监控、重大疾病代谢与营养调控、绿色制药与特医食品、果蔬采后与品质等科研团队。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0余人,包括教授(研究员)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8人。专任教师127人,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黄山学者15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加强学院相关工作。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纵向项目130余项、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重大项目160余项,合同经费过亿元;其中,牵头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学院年均发表学术论文46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超过200篇。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获奖7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0余项,主编教材11部。需求学科(专业)方向肉制品、农产品、水产品、粮油加工及贮藏、食品机械、食品安全、生物工程、微生物学、细胞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3D打印、药学、制药工程等相关方向。拟引进的人才层次“斛兵学者”、“黄山学者”、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特任教授/研究员、特任副教授/副研究员、青年教师、师资博士后、博士后。尤其欢迎符合条件的教授/研究员量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报名应聘。此外,同等条件下,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青年博士及博士后等优先。学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的条件教授/研究员量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除享受学校提供的相关待遇以外(具体扫二维码可见),学院将提供独立的教授/研究员工作室,并根据人才研究方向打造学术团队。招聘岗位详细岗位介绍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应聘材料1.应聘者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学习、研究、工作经历;目前从事的工作领域和主要业绩等)。2.学历、学位证书和职称证明等材料的扫描件。3.反映本人工作业绩的材料,包括近五年来代表性论著目录、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证书和授权发明专利证书等材料的扫描件。联系方式联系人:李沛军通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丹霞路485号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电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学院概况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0年,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教研部等6个教研部(系);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国情研究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软科学与STS研究所、社会民生工程研究所等8个院属研究所。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7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60人,在读博士生19人。历史沿革合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具有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荣传统,1950年代之初即专门设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后历经社会科学系、人文经济学院建制,于2010年在安徽率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学校将人文、经济专业从中剥离,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1974年招收政治理论班学员,1985年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93年获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2001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省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5年入选安徽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2016年入选安徽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评“B+”,2018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形成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学科设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7个二级学科。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立足于工科教育资源优势,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融入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四维”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研科研基地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研究部和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思政课教学网络资源中心、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研基地8个,名师工作室9个。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服务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室。知名专家及团队学院汇聚了一支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思政课专任教师65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梯队50人,正高18人,副高23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9%。拥有全国高校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教学能手,全国优秀教师,“百家讲坛”讲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和教育部思政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3人,提名人物1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能手、新秀等称号16人。先后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择优支持团队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个,安徽省思政课教学团队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均设有学科建设团队。学院聘请了3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全国顶级专家担任顾问教授和学院顾问,指导学院规划发展、团队建设、思政课改革创新、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业已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根据各类人才的专业基础和特长组织其加入以知名带头人为首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学科梯队,为青年人才制定个性化人才成长规划路线、提供咨询和帮助、争取各类资源(场所、平台、项目、咨询专家等)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学院概况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1977年设立英语专业,1985年成立外语系,2008年正式成立外国语学院。学科设置及专业介绍学院现有合肥校区的“一系三部”,即外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以及宣城校区英语系,另建有7个与翻译、语言、文学、跨文化等相关的学术研究中心。设有一个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翻译硕士”(笔译)专业学位硕士点。现开设两个本科招生专业,即英语专业以及全国理工类高校中唯一开设的印度尼西亚语专业。2008年,我院英语专业被教育部教学评估认定为优秀本科专业。文理兼通的英语专业。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指引下,借助合肥工业大学理工科优势学科背景,英语专业着力打造“科技人文”专业特色,重视培养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科技素养,并与语言文化传统学科深度结合,一方面用科技方法研究人文思想,另一方面用人文视角反思科技发展,与时俱进,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生态与科幻等新元素融入新时代外语人才的教育中,提升人才培养的辨识度,增强学生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为人才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专业自首届招生开始,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既精通英语、熟知英美文化,又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迄今已为社会培养毕业生近两千名。他们业已成为活跃在英语教学、研究、文化、翻译、外事、商务、国际贸易等众多行业的骨干和精英,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填补空白的印度尼西亚语专业。2019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为满足社会对印度尼西亚语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助力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外国语学院印度尼西亚语专业获准开始招生,填补了全国理工类院校以及安徽省印度尼西亚语人才培养的空白。该专业基于中印尼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立足长三角经济圈,致力于培养服务我国经贸、文化、外交等事业的印度尼西亚语专业人才。我院与印尼哈桑努丁大学文化学院举行“空中国际会议”师资队伍总体情况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50余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7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近40%,他们均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突出的科研成果;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拥有名校博士学位,学历层次高,开拓进取心强,朝气蓬勃。近年来,我院教师在各类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成功申请省部级以上项目数十项,其中包括数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及重点项目。教师们学术精湛,各有所长,搭配合理,开设的课程类型丰富多样,确保了学生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的多渠道、多样化。学院长期聘请美英等国多名外籍文教专家参与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文化体验和语言习得。硬件方面,学院建设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学生活动空间,为多元化教学需求提供了保障。合作办学为了培养面向世界的语言文化人才,外国语学院积极开拓国际合作,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签署了英语专业“2+2”联合培养协议,推荐优秀学生出国攻读学士学位;与印尼哈桑努丁大学建设了合作关系,拟定期互派交换生。学院每年有多名学生参加学校交换生项目,赴韩国、台湾等境外知名大学交换学习。此外,学院还设有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安徽省唯一的UKVI雅思(IELTS)考点,为安徽省及周边省份考生提供了便利。需求学科(专业)方向语言学、翻译学、文学、文化学等学科,不囿于分支学科及具体研究方向,同等条件下,TESOL/EFL、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测试、汉英语言对比、现代汉语、英汉比较文学、翻译史与翻译理论、国别研究与跨文化等研究方向,以及国内外前沿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及研究方向优先。拟引进的人才层次“斛兵学者”、“黄山学者”、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特任教授/研究员、特任副教授/副研究员、青年教师。尤其欢迎符合条件的教授/研究员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报名应聘。学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的条件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1945年的土木科,是合肥工业大学1945年建校之初最早三个专业之一,已有75年办学历史。目前在校师生规模最大,拥有土木工程、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能源动力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学科在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76-100位,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13位;2019年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行列,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45位。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法国里尔大学、加拿大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建立了联系。学院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本学科领域科研创新能力强和能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并自觉服务于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学界杰出校友如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首席教授叶建乔,法国巴黎第六大学一级教授赵涵,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首席教授孙伟,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袁宏永、国家优青王法承、教授时旭东,中科院力学所国家杰青戴兰宏,同济大学教授顾祥林、倪丙杰、林峰,武汉大学教授徐礼华等;政界杰出校友如唐承沛、蔡其华、李和平等。学院有土木工程、力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学科: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国家综合教改示范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力学学科: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力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水利工程学科:拥有水资源工程与结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学科: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测绘工程是安徽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学院现有教职工215人,其中顾问教授(院士)2人、国家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德国洪堡基金2人、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基金3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人;安徽省教学团队2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安徽省杰青3人;黄山学者及青年学者特聘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41人、副教授75人。学院先后引进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外籍教授。学院重视青年教师培养,设立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帮助青年教师积极融入科研团队,对青年教师提供平台支撑;加大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等资源投入;安排教学名师和资深教师“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在各类讲课比赛中取得佳绩;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提升科研水平。学院建成一批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与鲜明特色的科研基地。国家级平台: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平台:先进钢结构技术与产业化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监测工程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氢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利用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工程力学安徽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立足于,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方向: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重大基础设施智能运维与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与资源利用等。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领域:重点发展固废物资源再利用、绿色建材与清洁高效能源、高腐蚀环境结构与材料耐久性、智能建造与重大装备、装配式技术与BIM信息化、智慧城市与韧性防灾等重大基础设施智能运维与安全保障领域:重点发展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安全监测与保障、混凝土岩石类材料静-动-热态力学行为与损伤、超大跨径桥梁建造与安全运维、地下空间开发与岩土灾害治理、复杂结构力学等研究。水环境治理与资源利用领域:重点发展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与生物安全控制、水安全诊断评价与调控应用、氢能源利用与安全、港口基础设施与海洋工程、高端测绘与3S技术等。重大基础设施智能运维与安全保障氢能源利用与安全需求的学科(专业)方向学科方向:土木工程、力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重点需求方向:绿色建材,智能建造与装配式技术,工程管理与BIM技术,工程信息化技术,新能源利用与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与运维,地下空间开发与岩土灾害治理,水处理与水资源综合利用,高端测绘技术,复杂结构力学,港口与海洋,先进实验技术等拟引进的人才层次“斛兵学者”、“黄山学者”、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师资博士后、博士后等招聘岗位详细岗位介绍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应聘材料(1)应聘者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学习、研究、工作经历;目前从事的工作领域和主要业绩等;(2)学历、学位证书和职称证明等材料的扫描件;(3)反映本人工作业绩的材料,包括近五年来代表性论著目录、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证书和授权发明专利证书等材料的扫描件;联系方式联系人:于竞宇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于1945年,与学校发展风雨同舟,并肩前行,走过了75个春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位居全国前20-30%。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等调研我院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学院建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与重要支撑作用的科研基地,涵盖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安徽省首批数字化精密铸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复合材料、数字化材料成形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点,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博士学位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和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航天新材料新技术为“双一流”建设的学科方向;金属材料工程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为国家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512人,本科生1300余人。先后培养了贾成炳、潘复生、李健、蒋成保、姜勇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职称、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人,博士生导师2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5人,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黄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黄山青年学者6人。学院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先后聘请近20名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任我院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近五年来,学院主持和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ITER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军委装发部“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项目,海军“十三五”预研项目等,到校科研经费超过1.2亿元。发表SCI论文8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通过不断努力,学院科学研究逐步实现“顶天立地”,不仅基础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而且多项研究成果以专利出售和技术入股等不同方式实现了产业化和应用。2017年5月,稀土六硼化镧单晶新材料应用到国家航天重点重大工程中,研制和批量提供了六硼化镧单晶材料,成功应用于实践十七号卫星的磁聚焦霍尔推力器上,在国际上首次完成在轨验证,受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表扬,并向我校发来感谢信。2020年2月17日,以我校为第一单位,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Nature.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01学院概况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始建于1946年,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和重要基地之一。全院教职工161人,专职教师121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76人;聘任了周孝信院士、陈维江院士、汤广福院士、李建刚院士等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现有在读本科生283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48人。在教学方面,学院设有“四系二中心”: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工与电子技术系、电气与自动化系(宣城校区)、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其他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师资招聘启事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始建于1945年,是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学科之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及“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所属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主要支撑学科之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位居全国前20%。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环保装备及工程)、6个学术型硕士授权点以及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建成了一批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与鲜明特色的科研基地,包括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先进机构与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绿色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等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业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机械工程(宣城校区)6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博士生182人、全日制硕士生857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67人、本科生3808人。机械工程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办学声誉和水平,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绿色设计与制造学院现有教职工182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1人、“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霍英东基金2人。学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条件建设、科研平台、资源投入、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青年人才引导性支持:组织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知名专家团队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争取各类资源;制定个性化人才成长规划路线,安排同专业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进行一对一引导,以最短的时间帮助青年教师适应“教学科研并重”的工作模式;鼓励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开展“机械大讲堂”和“青年机械学者沙龙”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学院科研与学术氛围,促进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提升青年学者的科研水平。基础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过程智能化随着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