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透过丽娃河畔群贤堂的小窗,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群英先贤们深邃旨远的思想,感受到前辈们在三尺讲台上的神采飞扬。九十六年的尘沙风霜,掩盖不了大夏一路走来的风华荣光。今天,在大夏大学成立96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属于每一位大夏人的节日里,我们溯归寻初,回顾大夏艰险荣耀之历史,重拾当年崇高之理想。1924年的6月1日,一群师生怀揣着“光大华夏”的理想,在上海建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大夏大学”,正如校歌所唱“大夏大夏,革命先锋,使命何崇隆;唤起民众,复兴民族,禹域之洪钟。”大夏大学成立伊始即以救亡启蒙为己任,谱写了数不尽的浪漫与辉煌。从国民革命中流血牺牲的学生到“九一八事变”后冒雨请愿、誓死抗日的众人,再到1947年“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行伍,大夏师生始终为着心中理想奋不顾身。“愿我同仁自强不息,乾健以为神;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进步永无穷。”大夏大学在爱国救亡的同时不忘启蒙之重任,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学术泰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英杰。大夏大学有着一批学养深厚的师资队伍,教育家如王伯群、欧元怀、王毓祥,戏剧家田汉,社会学家吴泽霖,历史学家吴泽、陈旭麓,地理学家王成组,古典文学家程俊英等等,可谓泰斗云集。在社会文化领域,大夏学子深受“三苦”精神熏陶,秉承着“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耕耘出了不凡的收获。有被誉为“东方安徒生”的大夏毕业生陈伯吹先生,《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作者任溶溶译作的《木偶奇遇记》,成为很多人童年的回忆,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中国话剧与电影的泰斗级导演陈鲤庭先生都是大夏大学的杰出校友。他们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都与大夏大学的辛勤栽培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