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航天

科技

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实施近月制动

3月25日0时46分,鹊桥二号中继星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约440公里处开始实施近月制动,约19分钟后,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将通过调整环月轨道高度和倾角,进入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按计划开展与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的对通测试。据介绍,近月制动是月球卫星飞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轨道控制。卫星必须在靠近月球时实施“刹车”制动,将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实现绕月飞行。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同步搭载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也于同日1时43分,完成近月制动,进入其环月轨道,后续按计划实施双星分离。推荐阅读文字|李仪编辑|张未
3月25日 下午 4:31
其他

成功!

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鹊桥二号中继星作为探月四期后续工程的“关键一环”,将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信。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飞行24分钟后,星箭分离,将鹊桥二号中继星直接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42万公里的预定地月转移轨道,中继星太阳翼和中继通信天线相继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续,鹊桥二号将在地面测控支持下,经过中途修正、近月制动,进入捕获轨道;随后经轨道控制后进入调相轨道,最后进入24小时周期的环月使命轨道,成为继“鹊桥”中继星之后世界第二颗在地球轨道以外的专用中继星,为嫦娥六号月球采样任务提供支持,并接力“鹊桥”中继星为嫦娥四号提供中继通信服务。由于月球始终有一面背对地球,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挡,无法直接实现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而探月工程四期的任务开展着陆探测以及采样地点主要位于月球南极和月球背面地区,因此需要功能更广、性能更强的中继星,架设起月球对地新的“中继通信站”,解决月球背面探测器与地球间的通信和数传问题。据此,科研人员对鹊桥二号中继星进行了艰辛攻关,以期为正在运行的嫦娥四号和即将开展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及后续国内外月球探测任务等提供中继通信服务。鹊桥二号中继星与2018年发射的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相比,技术创新更多、技术状态更多、功能更强、接口更为复杂、研制难度更高、任务时间跨度更大。此外,鹊桥二号携带了多台科学载荷,将开展科学探测。长征八号遥三火箭采用芯级捆绑两枚液体助推器的两级半构型,全箭总长50.3米。此次任务是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次执行探月轨道发射任务。研制团队根据多窗口多弹道、低空高速飞行剖面等任务需求,对火箭进行了设计改进和优化,扩展了任务适应性,提高了可靠性。此次还搭载发射了天都一号、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12次发射。探月工程四期2021年12月,探月工程四期批准实施,由嫦娥四号、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4次任务组成。嫦娥四号已于2018年12月发射,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探测;嫦娥六号将于2024年上半年择机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等任务。推荐阅读文字|蔡金曼
3月20日 上午 9:07
其他

“中国航天日”海报征集AIGC创作平台通道开启啦!

注意啦!“中国航天日”海报征集人工智能AIGC创作平台通道开启啦前几天我们发布了2024年中国航天日海报征集令!通道开启→2024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征集开始啦!今年为了让更多热爱航天富有创意的朋友们参与海报征集活动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在2024年中国航天日海报征集活动中新增人工智能AIGC作品创作参与通道!本次活动与腾讯混元大模型合作3月11日起,制作通道正式开始欢迎大家通过AI创作航天日相关AI海报作品并投稿📣如何参与01点击下方卡片通过“腾讯混元”微信小程序使用(在对话框中,或在灵感发现栏目提问)02电脑端通过如下网址进入https://hunyuan.tencent.com/📣海报生成指南输入提示词当你在输入框输入画面提示词,混元就会立即生成图片,长按即可保存,如果不满意,可以选择刷新(红圈位置),重新生成。📣文生图提示词万能公式画面主体+画面背景+景别/光影/视角/美术风格……画面主体:一切你想要生成的画面元素画面背景:可以描绘画面所在的环境(宇宙、月球表面、天空、云层……)景别:特写(指人体肩部以上)、近景(指人体胸部以上)、中景(指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部分环境)、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光影:暖光、冷光、顶光、轮廓光、逆光、强光、霓虹灯……视角:鸟瞰、仰视、俯视、第一人称视角……美术风格:赛博朋克、日漫、宫崎骏、梵高、摄影风格、现实主义、3D渲染……PS:在腾讯混元上方“灵感”处可以一键解锁多种美术风格,直接输入提示词即可生成对应风格的图片!其他Tips:1.详细描述对想要的画面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需要多一些限定,风格、细节、光影、视角之类,并建议多次调整提示词,比如:“一个宇航员穿着银白色的宇航服在月球上行走,背景是星光璀璨的宇宙和地球,镜头是全景,科幻风格”2.画一张vs生成一张如果需要真实感的照片,请使用“生成一张xx的照片”,并加上“真实感”或“摄影风”等描述,如果使用“画一幅xx画”,会被识别成偏卡通风格的图画。3.尽量用简洁的语句描述4.选择单一主体或者简单构图会更有助于混元生成精准的图片5.打开脑洞说不定会有意料之外的效果如果你有对于宇宙的无限幻想,欢迎用腾讯混元实现。整体三体风格,画面上是一个荒芜的星球,星球的表面布满了废土,天空中悬浮着密密麻麻的行星,未来科技感十足黏土手办风格,一个宇航员正在太空漫步,背景是璀璨的星空和浮动的地球,镜头是全身未来主义,太空站,穿着机器人套装的人类独自在太空中,照片级真实,辛烷渲染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类角色,穿着先进的太空探索服,探索未知的行星,插画风格黏土手办风格,一只白色的小兔子穿着宇航服在宇宙中探索,背景是星光璀璨的宇宙,镜头是全身6.多次尝试取得最佳效果AI大模型每次生成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生成结果未达到100%可控生成,比如同时输入多个实体,可能不会都生成出来。颜色和数量可能未必匹配。同样的prompt提示词未必每次生成的回答或图片都一样,建议多次尝试。📣详细使用说明链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详细使用说明你有一份航天日邀请函请查收各位设计达人、创意大神们还在等什么赶紧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用AI作画笔共绘星汉灿烂的航天梦推荐阅读编辑|刘彦排版|李嘉欣
3月11日 下午 5:31
其他

两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计划明后年首飞

3月,春风送暖,生机盎然。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2024年全国两会盛大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族各界的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今年两会上有哪些航天声音?一起来看看吧!两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分别计划明后年首飞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新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透露,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加速研制直径4米级、5米级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分别计划于2025年和2026年首飞。“这几年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关键技术都在一一攻破,目前整体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容易说,相比传统的一次性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增加了四大类关键技术。一是火箭返回时要让它落得准;二是火箭着陆回收时要接得稳;三是为了满足重复使用要求,怎么让火箭用不坏;四是当火箭需要局部维修保养时,怎样才能修得快。据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去年已完成了垂直起降悬停试验,取得了可复用火箭关键技术突破。加快适应商业航天市场的产品开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院士表示,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加快适应商业航天市场的产品开发,突破高性价比商业卫星关键技术,推出通信、导航、遥感及综合性商业卫星产品;重点开发商业市场急需的高性价比固体火箭发动机、YF-102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YF-209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等。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加大定标场网、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等大型试验设施设备开放共享力度,参与商业发射场建设,建立涵盖商业发射测控网、商业发射场、发射服务、回收与重复利用、在轨支持等任务的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模式。推荐阅读编辑|王舒颖
3月5日 下午 5:38
其他

通道开启→2024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征集开始啦!

法律责任并取消其参评资格。为避免版权纠纷,参赛AI作品应通过官方指定平台创作,非官方指定平台AI海报作品不纳入评选范围,入围AI创作作品需提交生成关键词等相关信息,以供后台核对创作信息。(二)参评作品
3月4日 下午 2:30
其他

嫦娥六号,平安抵达!

2024年1月8日、9日,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探测器产品分别搭乘安-124和运-20飞机,抵达海南美兰国际机场,随后通过公路运输方式运送至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后续按计划进行发射前各项测试准备工作。嫦娥六号任务将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实施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同时开展着陆区科学探测和国际合作。目前,发射场设施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嫦娥六号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实施发射。推荐阅读文字|牛大力
1月10日 上午 10:05
其他

祝贺!正式投入使用

12月29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出席仪式。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出席仪式并共同签署了卫星投入使用证书,卫星运行相关单位签署卫星长期运行管理协议。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科研卫星,由A、B两颗卫星组成。2023年两颗卫星完成在轨测试,卫星状态良好,性能满足卫星工程研制总要求及应用系统需求,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卫星以双星绕飞模式拍摄了全国多云多雨区以及部分国际多云多雨区,以双星跟飞模式拍摄了国内典型形变区,制作了各类图件372幅,生成了全国正射影像、部分多云多雨区的数字表面模型、典型形变区的形变场产品以及各类应急和林草监测产品,包括舟曲泥石流、陕西安康地区滑坡、北京等地土地利用分类、云南等地数字表面模型、四川泸定地震、内蒙古矿难、海南省森林/非森林分布等。部分多云多雨区的数字表面模型▼全国正射影像▼典型形变区的形变场产品▼典型形变区的形变场产品▼各类应急监测产品▼各类应急监测产品▼林草监测产品▼卫星投入使用后,将紧密围绕地质、国土、减灾、测绘、地震、林草等行业开展服务,可提供地质行业高分辨率业务化形变监测服务,面向国土行业地表分类和地物识别进行业务化拓展,面向测绘进行数字正射影像业务化拓展,服务于国家重大灾害应急响应、国家重大地震灾害、林草森林资源监测等,逐步拓展国外数据应用推广,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荐阅读文字|张未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首次完成!

最近,我们的航天员又双叒叕出舱了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首次开展了天和核心舱太阳翼修复试验等既定任务一起来回顾一下为什么要进行舱外维修作业?当前,空间碎片日益增多,长期运行的航天器受到空间微小颗粒撞击的情况在所难免。前期检查发现,空间站太阳翼曾多次受到空间微小颗粒的撞击,造成轻微的损伤。因此,根据计划,需要安排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试验性维修。“空间站维修”是个什么活?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董能力介绍,维修也分两类:一种是设计好的维修,一种是非设计状态的维修。这次是“非设计状态”的维修,前面几次出舱的主基调就是装、查,12月21日这次出舱活动我们叫做“试验性维修”。维修,它其实呈现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所谓的不确定性就是维修的对象以及维修的程序等,需要根据具体的对象去设计、去验证、去操作。但是这个维修又是我们空间站保持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掌握维修的能力。在轨维修充满挑战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此次出舱任务,重点开展核心舱太阳翼的巡检维修,并对核心舱太阳翼阵面的外貌细节情况进行观察和拍照记录。由于此次作业点位位于核心舱舱体和太阳翼之间,给航天员的操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董能力说:这次作业的一个太阳翼,具有一定的柔性,也很薄,它是有一定的空间限制的,人到位之后要完成这个操作,大概有20-30个动作,所以说非常细,也非常紧凑,因为他要在阴影区操作,所以我们每一个动作要确认到位,不能找错位置。第二步就是各个动作要一致、要连贯,不能出现差错。第三个就是我们是不是作业到位了。这些都是这一次活动跟其它出舱活动的区别。神舟十七号开展的首次舱外试验性维修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空间站舱外活动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续保障空间站的安全可靠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荐阅读编辑|刘彦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中国首颗高精度地磁场探测卫星投入使用

11月28日,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首颗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正式投入使用仪式在澳门举行。作为我国地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该卫星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高我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该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开辟了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是推动双方实质性科技合作,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树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良好范例,对于加快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澳门在国内与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郑新聪、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出席投入使用仪式,共同见证签署“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投入使用证书、长期运行管理协议。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出席投入使用仪式。“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A星搭载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能量电子谱仪、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高精度地球磁场测量任务;B星搭载中能粒子探测器、太阳X射线探测器、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太阳X射线和地球内辐射带能量粒子探测任务。A星和B星联合对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粒子的时空分布结构开展观测。在轨测试期间,“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在轨运行稳定,功能、性能正常,完成了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测试项目。卫星各载荷的科学数据经过自校自评,并与其他卫星数据和国际通用模型比对,验证了各载荷的功能和性能。11月,卫星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工作,具备投入使用条件。“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鼓励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未来将通过相关数据政策,深化澳门与内地、国际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澳门自身独特的区位与制度优势。该项目还将持续推动航天科学研究与澳门青少年航天知识科普工作。国家航天局负责卫星工程组织管理,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工作,卫星系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西北工业大学抓总研制,科学载荷由澳门科技大学负责提供,地面接收站和科学数据应用中心由西北工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分别负责,西北工业大学为地面系统总体单位,科学应用系统由澳门科技大学、内地有关单位共同开展。推荐阅读文字|王豪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新一代!发射成功

11月16日11时5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基础级和远征一号S上面级组成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海洋三号01星。该卫星指标达到国际水色遥感卫星先进水平,可满足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主体业务需求,并能够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智慧海洋工程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卫星配置了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中分辨率可编程成像光谱仪、海岸带成像仪等载荷,可提高我国海洋水色观测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拓展探测谱段,实现全球海洋水色观测快速覆盖,提升我国海洋遥感卫星应用水平,与海洋一号C/D卫星在轨组网运行,促进我国海洋水色遥感业务持续发展。相比上一代海洋一号卫星,海洋三号01星在海洋水色产品种类、产品质量、探测能力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卫星设计寿命8年,可对全球大洋水体开展高精度、多谱段、长时间序列观测,满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和气象等行业的应用,助力海洋环境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97次发射。推荐阅读文字|张未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重大突破!

到火星上栖居是人类的梦想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制氧人类已经在火星发现了水但火星大气的含氧量很低电解火星上的水析出氧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就需要催化剂来“提效降耗”低温、低气压、高辐射的火星环境对人类登陆后就地取材研制催化剂很不利而从地球上运过去,成本太高昂“机器化学家”小来与科研人员“讨论”实验方案。新华社记者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由陆地、气象、海洋卫星组成的对地观测体系全面形成,我国遥感卫星数量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根据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发布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在轨工作294颗,其中商业遥感卫星在轨工作189颗,占比超过六成。2022年我国新增商业遥感卫星为2021年的3.3倍、2020年的6.4倍,商业遥感卫星成为我国民用遥感卫星的主体。我国遥感卫星形成由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陆地探测四号01卫星工作示意图▲风云卫星观测系统示意图▲高分三号卫星示意图大会期间发布《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当前北斗终端应用规模达数千万量级,每天有数千万用户数、亿次量级使用北斗定位导航。在智能手机外,9个省份北斗终端应用超百万台套,最多的江苏省超185万台套;4个行业领域应用超百万台套,最多的交通运输行业近820万台套;北斗产品在全球半数以上国家和地区应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来看看《报告》还有哪些信息吧推荐阅读编辑|刘彦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3次飞行。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工作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推荐阅读编辑|万珂
2023年10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确认了!有新成员

白俄罗斯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2023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主席团主席古萨科夫共同签署《中国国家航天局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的联合声明》,标志着白俄罗斯正式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根据该联合声明,双方将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和运营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包括空间技术应用、新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科研人员与专家的教育培训等。中白两国航天合作历史悠久,中方曾为白俄研制并发射“白星一号”通信卫星、提供科教小卫星搭载发射服务。该联合声明的签署标志着中白航天合作从通信、遥感领域扩展到月球与深空探测,将成为中白航天合作的新起点,是中白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体现。推荐阅读编辑|刘彦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一整个大丰收

演奏着最动人的丰收赞歌你的家乡丰收了吗?赶紧在下方留言下次一起去你家看看!推荐阅读编辑|万珂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怎么寻找外星生命?

#外星生命探索最近有两条关于外星人的新闻接踵而至,一条,是两年前就被扒过皮的人骨和羊驼枕骨胡乱拼凑而成的“外星人遗体”,不值一驳;另一条,是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气发现疑似生命产物,被报道为“发现外星人!”,这就要认真聊聊了。旅行者号携带的“地球之声”金唱片人类孤独吗?如果看基数,算概率,茫茫宇宙不该只有我们自己。人类已经通过无人航天器,向太空中发放了好几张地球名片,也曾向遥远的星团发射过精心编码过的二进制图像。这些举动或许很幼稚,风险巨大。那么,我们只看不说,静静观察宇宙,能否找到外星生命呢?在这里,我们设定外星生命不太离谱,它们是物质构成的实体,需要能量才能生存,并且不能无限适应环境。所以,我们把发现外星生命的最佳机会放到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从那里开始搜寻。寻找系外行星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5500颗系外行星。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有好几种,其中径向运动法和凌星光变法是斩获最多的两大主力,也能拿到较多的行星资料。行星绕转恒星,恒星也会摆动径向运动法径向运动法就是侦测恒星朝向或远离地球的周期运动。如果恒星身边有行星绕转的话,这个系统就会像链球运动员似的,行星链球在外面画大圈,恒星运动员在里面画小圈。地球观察者站在侧面,就会看到画圈的恒星和我们时远时近,这就叫径向运动。由于多普勒效应,径向运动会表现在恒星光谱上,当它远离我们时,恒星会略微变红,靠近时则会稍稍变蓝。我们检测到周期性的红蓝变化,就能知道这颗恒星身边有颗行星,通过红蓝变化的周期和幅度,可以计算行星和恒星的距离,以及行星的质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系外行星的轨道面通常不会刚好和地球侧向对齐,因此我们观测到的只是恒星朝着我们这个方向摆动的分量,求得的行星质量实际上是质量的下限。凌星光变法凌星光变法就是行星围绕恒星运动时,如果正好能走到恒星和地球之间,那么它对恒星的局部遮挡(凌),就会使恒星亮度降低一点点。这种亮度变化如果周期性出现,我们就有把握说这是一颗行星,结合径向运动法,疗效更佳。通过亮度变化的幅度,可以知晓行星尺寸。恒星星光会穿过行星大气,我们观测光谱,还能知道行星的大气构成,这对于判断是否有外星生命非常重要,我们一会儿会讲到。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行星轨道必须和地球对齐,几率相当小,但是由于基数庞大,所以还是能找到许多。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K2-18b,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找到的。2012年金星凌日·作者拍摄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还有微引力透镜法(通过相对论的引力透镜效应探测光路偏折)和直接影像法(直接拍摄恒星身边的行星)等等,这些方法有的不易重复验证,有的要求行星够大够热,但这样就对生命不太友好,并且因为太年轻,也来不及孕育生命,所以这里就不介绍了。筛选合适的恒星生命能否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恒星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对恒星做一下筛选,如果恒星状态不佳,那么即使在它这里发现行星,也不用考虑外星生命的可能性了。恒星的状态可以由赫罗图来表示,这个图的横轴是恒星表面温度,纵轴是恒星的发光能力。赫罗图在图中,我们可以放心地排除右上角的红巨星或红超巨星,因为这类恒星已经垂垂老矣,红色就是它们虚弱浮肿的壳层。它们身边的行星,即使曾经拥有过生命,也被恒星陡然膨胀几百倍的壳层烧焦甚至吞噬了。这类恒星的知名典型有参宿四、心宿二、毕宿五。接下来,还可以排除左上方这些蓝白色的超巨星。这类恒星看似朝气蓬勃,却因为质量太大,核心的氢聚变效率太高,注定英年早逝,活不过一两千万年就会爆掉,而它们的行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还没有冷却到足够宜居呢,更谈不上生命的演化。它们中间的著名代表有参宿二、参宿七、天津四。左下角的白矮星也可以直接忽略,因为这些早已是恒星的遗体了。所以,对外星生命的搜寻范围可以缩小到从赫罗图中央到右下角这条从白到红的星带中。这条星带中的恒星,叫做主序星。我们的太阳,就是主序星中的一颗黄矮星。我们要谈到的K2-18这颗恒星,则是一颗红矮星,它离我们大约124光年,质量相当于半个太阳。分析外星生命的可能性使用系外行星的观测数据,我们就可以对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做一些推测。比方说一颗红矮星身边的行星,红矮星的产能效率很低,寿命悠长,所以行星不用太担心主星毁灭的问题。但它必须离主星很近,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问题是,它贴得太近的话,就容易被恒星潮汐锁定,也就是始终保持一面对着恒星,就像我们的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一样。这颗行星会成为阴阳脸,阴面严寒封冻,阳面酷热难当,如果行星没有强劲的大气循环,生命就只能在阴阳交界线附近找到机会。K2-18b距离主星只有0.15个日地距离,我们怀疑它就是这种情况。如果行星质量太低,离恒星又太近,就很难留住大气层。宇宙射线长驱直入,对生活在地表的生命会带来严酷的挑战。这里的生命只能转入地下,依靠行星热能或化学能生存,在地下也有机会找到用于物质交换的液态溶剂。如果行星质量较大,表面重力较高,那么它对个头矮小、骨骼坚韧、肌肉发达的生物会更加友好,身体大一点,就只能生活在流体里。K2-18b的质量是地球的8.6倍,并且很可能更像海王星,没有坚实的地面,我们以人类的经验揣度,感觉这里即使演化出智慧生命,它们的科研工作也会举步维艰,鸟类这样的生物也许不会存在,摆脱重力探索太空就更困难了。在这种星球上,投枪、子弹飞不了太远,战争上限可能是手持型冷兵器的部落械斗。使用凌星光变法探测到的行星,是最有机会直接发现外星生命的。恒星星光穿过行星大气时,各种成分的大气分子会吸收掉各自的特定波长。通过分析光谱,我们可以判断出行星的大气成分。假如发现一些物质,通过非生化反应无法合成或稳定存在,那就是外星生命的强烈证据了。韦布空间望远镜探测到的K2-18b的大气构成,DMS即二甲基硫比如我们的主角K2-18b,韦布空间望远镜在它的光谱中发现了二甲基硫(DMS),这种物质不在已知的星际物质列表中,而在地球上,我们知道它可以由浮游生物合成,所以科学家对此十分兴奋,这些物质背后的含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挖掘。能不能说“在K2-18b发现外星人”呢?恐怕还为时尚早。早多少呢?按照地球的经验,浮游生物和智慧生物还差着十几亿年,至少,单从二甲基硫上,还看不出工业化的迹象。一切只是求知外星生命话题,只是对人类探索未知的一部分。在5500多颗系外行星的搜寻工作中,科学家实际上并未刻意回避“一看就不合适”的那些恒星。人类感兴趣的是:这世界还有多少可能性,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我们巡视遥远恒星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近在咫尺的太阳系内的邻居们。比如火星,对它的认识,从发现水合矿物,到发现液态水遗留的波纹,再到发现现存液态水的证据,对它的每次脚踏实地的探访,都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天问一号已经大获成功,2024年中国还有其他航天任务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近日择机发射!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19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推荐阅读编辑|王舒颖排版|李嘉欣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这十年之变,卫星拍得清清楚楚!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迄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打造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为共建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幅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我们选取了10个项目通过卫星视角一起感受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累累硕果中老铁路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随着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从老挝首都万象到中老边境车程由2天缩短至3小时,到昆明可朝发夕至。←左右滑动,查看对比→雅万高铁雅万高铁是中印尼两国高度关注的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2023年10月,雅万高铁正式启用,作为印尼乃至东南亚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通车后,雅加达与万隆两城间旅行时间由之前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左右滑动,查看对比→科伦坡港口城科伦坡港口城被称为中国和斯里兰卡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典范。科伦坡港口城计划通过填海造地方式在科伦坡旁建造一座新城,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南亚地区集金融、旅游、物流、IT等为一体的高端城市综合体。←左右滑动,查看对比→中马友谊大桥由中马两国元首命名的“中马友谊大桥”,是中国和马尔代夫两国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领域的标志性项目,也是马尔代夫历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桥。←左右滑动,查看对比→中马友谊大桥于2018年8月正式开通,全长2千米的大桥将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和旁边的机场岛连接起来,当地百姓和赴马游客可通过大桥5分钟内往返于两岛之间。中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两国元首关心之下,逐渐成为对接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的示范项目。←左右滑动,查看对比→截至2023年6月,中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共吸引145家企业入驻,实际投资额超17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超38亿美元,缴纳税费超2亿美元,直接解决就业超5000人,带动就业约5万人。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塞内加尔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西非国家。竞技摔跤是塞内加尔的国粹。这座象征中塞友谊的地标性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万名观众,是非洲首座现代化摔跤场。←左右滑动,查看对比→比雷埃夫斯港2019年11月,正在希腊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专程来到位于雅典西南约10公里的比雷埃夫斯港,考察中希共建“一带一路”的这一龙头示范项目,同港口员工亲切交谈,倾听他们对“一带一路”的心声。←左右滑动,查看对比→自2010年中国企业正式参与运营,比雷埃夫斯港交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如今,比雷埃夫斯港年货物吞吐量增至500万标箱以上,跃升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地中海领先集装箱大港。中白工业园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东部郊区的中白工业园是中白两国元首亲自推动、两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被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左右滑动,查看对比→中白工业园是白俄罗斯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实质性开发以来,工业园开发建设快速推进。目前,中白工业园已吸引超过110家企业入驻,意向投资额超过13亿美元。“基塞”水电站“基塞”水电站项目是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缩影,利用圣克鲁斯河水发电,是阿根廷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梦想。水电站建成后,年均发电量预计可达49.5亿千瓦时,可满足150万户阿根廷家庭日常用电,甚至可向邻国出口。←左右滑动,查看对比→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是中国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实施的惠民工程。布图卡学园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3部分,自2018年11月启用以来,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获得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和民众一致好评。←左右滑动,查看对比→十年来,这条承载文明记忆、寄托未来梦想的希望之路,书写下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正与各方走出一条通往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推荐阅读编辑|王舒颖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嫦娥八号来了!

10月2日,在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IAC)期间,国家航天局发布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机遇公告。嫦娥八号探测器作为探月工程四期的重要任务,嫦娥八号计划于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将开展月球多物理场、区域地质剖面探测与研究,月基对地观测与研究,月球原位样品分析及资源就位利用、月表环境小型封闭陆生生态系统实验与研究,将与嫦娥七号等共同组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中国探月工程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面向国际社会开放嫦娥八号国际合作机遇,欢迎各国与国际组织加入,开展任务级、系统级、单机级合作,共同实现更多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将优先考虑具备开展器间交互、联合探测的任务级合作,具备月面基本操作能力的月面机器人,以及其他互补性的科学载荷和科学创新性强的合作项目。➥嫦娥八号着陆器开放200kg载荷资源,独立模块质量不超过100kg,用于开展系统级和单机级合作项目。➥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项目意向书申报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31日,计划在2024年4月完成初步遴选,9月完成最终遴选,确认合作项目。国家航天局官网将发布相关说明。推荐阅读编辑|刘彦
2023年10月2日
其他

这个团队,获奖!

10月1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办的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IAC)期间,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舒马赫等科学家为中国嫦娥五号团队颁发了“劳伦斯团队奖”。嫦娥五号总设计师胡浩等作为团队代表出席颁奖仪式,并宣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即将面向国际开放申请,欢迎各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嫦娥五号是我国首个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是当时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一举突破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跳跃式再入返回等关键技术,经过环环相扣的飞行过程,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成为世界单次采样量最大的无人月球采样任务。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为后续的无人月球科研站、载人登月等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航天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2023年10月2日
其他

嫦娥六号!2024年前后出发!

报!我国月球探测最新消息来啦嫦娥六号2024即将启程它会开展哪些工作呢?快来一睹为快!目前,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工作,计划于2024年前后实施发射。1.前往新的着陆区域——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嫦娥六号任务开展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10次月球采样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月球背面整体相对月球正面更为古老,且存在月球三大地体之一的艾特肯盆地,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嫦娥六号任务预选着陆区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以期发现并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增进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为顺利完成月球背面航天器与地球之间的通信,我国新研制鹊桥二号中继通信卫星,计划2024年上半年发射。2.搭载国际合作的载荷,与各国共同探索为增进国际合作,嫦娥六号任务搭载了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的负离子探测仪、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镜、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个国家的载荷和卫星项目。3.月球科研站推进中,欢迎各国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希望更多国际伙伴加入,共同拓展人类认知疆域,为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已经开始期待2024年的到来了!关注“中国的航天”等我们带来更多嫦娥六号的新消息!推荐阅读编辑|刘彦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大丰收!强迫症治愈+1+1+1+1+1

丰收啦🌾🌾🌾金秋九月祖国大地色彩斑斓沃野田畴生机盎然最近摄影大师吉林一号又双叒叕整活了这次让我们跟随它的脚步来到祖国东北部的上空一起领略吉林大地的丰收景色顺便体验治愈强迫症的一天初级版吉林市永吉县家庭农场大地为画布作物为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的“丰收画”承载着人民对丰收的美好期盼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稻香公园水稻绘就了稻田画以高空视角展示了“合十贡米”进阶版四平市梨树县百万亩试验田成就高标准农田践行“梨树模式”东丰县横道村东丰县横道村有水稻面积300多亩如今,这里稻浪滚滚,静待丰收终极版松原市前郭灌区国营红光农场田地里绘出的天安门广场等风光展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喜悦白城大安海坨乡互助村盐碱地治理比武场白色的盐碱滩“变”出黑色的庄稼土种出绿色的丰产田稻花香里说丰年正值全国丰收季太空视角下的祖国大地一片丰收盛景你的家乡丰收了吗?你还想看哪里的丰收田地?赶快给我们留言吧!推荐阅读编辑|刘彦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倒计时2天!

最近你的社交媒体首页一定被它刷屏了!杭州亚运会(倒计时2天版)就连网友们都说:以为杭州亚运会都比一阵了结果竟然还没开幕杭州亚运会是继1990年北京亚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后中国第三次举办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杭州一座融合了历史文化与现代风貌的城市今天,跟随高分卫星的脚步提前来杭州探探路!杭州黄龙体育中心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总用地面积15公顷,总建筑面积103338平方米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羲和二号”论证中!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羲和二号”日地L5太阳探测工程论证。研究太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太阳是人类目前唯一可实现高时空分辨率观测的恒星,与人类活动和地球安全息息相关,观测和研究太阳爆发及其影响,不仅是重大的前沿科学课题,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并已取得首批探测成果。在“羲和号”卫星成功发射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重点推动实施“羲和二号”日地L5太阳探测工程。“羲和二号”发射后,可深入探索太阳活动区磁场的起源和演化、揭示太阳爆发的三维结构和物理机制、研究太阳爆发的传播规律和对地响应,还可为实现空间天气及时预警及准确预报,提供关键数据和技术基础。“羲和二号”争取于2026年左右发射至日地L5点“羲和二号”日地L5太阳探测工程由多个单位联合提出。据专家介绍,根据论证方案,“羲和二号”将争取于2026年左右发射至日地L5点,对太阳进行立体探测。日地L5点,即日地第五拉格朗日点,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中国未来太阳空间探测计划效果图截至目前,日地L5点尚为国际探测空白。在该区域探测科学意义重大、工程可行性较好、投入产出比高。结合近地观测,可实现太阳活动现象的三维重构,为揭示太阳爆发的物理机制提供关键信息;能够提前4-5天观测到即将面向地球的太阳活动,实时追踪面向地球的太阳爆发,给空间天气预报带来革命性突破。推荐阅读编辑|张未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看这里!音乐节粉丝福利第二弹!

“中国的航天”喊你来抽奖啦!经过上次留言活动小编真实地感受到了大家对本次航天音乐节的热爱🥳🥳🥳因为有部分小伙伴上次没能参与抽奖也为了再次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门票抽奖活动再次来袭!本次我们会随机抽取3位粉丝朋友每人送出2张9月30日“宇宙岛音乐节”门票邀请屏幕前的你和小伙伴一起去看音乐节!🤩🤩🤩点击下方小程序参与抽奖新朋友关注“中国的航天”后会自动收到参与链接老朋友在后台发送关键词【抽奖】参与活动活动⏰下周二(9月19日)上午10点准时开奖记得关注“中国的航天”,或许中奖的就是你还可以把活动分享给你的朋友动动小手指,每个人都有机会快来参与抽奖吧😎推荐阅读编辑|王舒颖
2023年9月15日
其他

风暴“丹尼尔”

9月4日开始,受热带气旋影响,位于南美洲的巴西遭遇了强风和强降水灾害。据悉,9月1日至5日,巴西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达250至300毫米。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风云气象卫星监测灾害天气发展,及时制作发布《全球卫星遥感监测服务专报》。风云瞰全球—巴西暴雨019月5日,通过风云三号D星真彩色影像图与静止卫星全球红外增强图监测显示,受温带气旋影响,巴西南部对流云系仍在发展,降水过程逐渐向巴西中部蔓延,红外亮温低于-50℃,降水还会持续。9月5日风云三号D星真彩色影像图图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9月5日16:00(北京时)静止卫星全球红外增强图图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9月6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CHARTER机制,主动向巴西气象部门提供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并持续关注暴雨及其影响,为当地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气象监测支撑。9月6日8:00(北京时)静止卫星全球红外增强图图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针对风暴“丹尼尔”和巴西暴雨影响,国家气象中心持续关注相关天气发展,利用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提前三天发布了9月10日利比亚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到暴雨预报。当地时间9月10日,风暴“丹尼尔”袭击利比亚东部,引发严重洪水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悉,在利比亚东部洪水灾害中的遇难者人数达5300人。飓风“丹尼尔”在利比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图源:联合国风云瞰全球—风暴“丹尼尔”02当地时间9月10日,风暴“丹尼尔”在利比亚东北部达到峰值,导致通信中断、输电塔倒塌、树木被毁。图源:央视财经9月13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CHARTER机制向利比亚提供风云卫星数据,并持续关注洪涝灾害及其影响,为利比亚防灾减灾提供应急保障服务支持。风云三号D星真彩色影像图与风云三号E星海面风速产品显示,风暴“丹尼尔”于9月10日开始影响利比亚,其东北部海面风速超过15米/秒。9月10日风云三号D星真彩色合成图图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9月10日风云三号E星海面风速产品图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9月11日风云二号H星红外增强图显示,风暴“丹尼尔”东移速度较快,红外亮温最低达-50℃,显示对流发展旺盛。风云二号H星红外增强图图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推荐阅读编辑|吴珊
2023年9月14日
其他

圆满成功!长六送试验二十五号卫星入轨

6月20日11时18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搭载试验二十五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长七就位,择机发射!

今天上午,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上午8时许,搭载着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箭船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驶出总装测试厂房,向发射区前进。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绿色无污染的中型运载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助推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自2016年首飞以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已执行五次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成功率100%。推荐阅读来源
2023年5月7日
其他

官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4月24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天问一号任务获取的包括影像图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历时8个月,实施了284轨次遥感成像,对火星表面实现了全球覆盖。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14757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将中国标识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国家航天局发布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

2022年11月21日,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发布暨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揭牌仪式在海南海口举办。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构建国家级、综合性遥感资源共享与应用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遥感卫星数据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带动我国遥感综合应用能力迈上新台阶。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海南省常务副省长沈丹阳、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忠阳出席发布仪式并讲话,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张洪文、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立新、电子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吕卫平、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见证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签约。张克俭、沈丹阳、于新文、张忠阳等领导为“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数据与应用中心(中国)”“海南卫星数据与应用研究中心”揭牌。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主持仪式,并宣布“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张克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建设航天强国重要部署。以实现“中国遥感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中国航天,生日快乐!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一年后的10月8日我国首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它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同时也是整个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中国航天,从此扬帆起航!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6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几代航天人的接力奋斗下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大向强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升空我们有了自己的人造卫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嫦娥奔月由神话成为现实▲嫦娥一号飞行轨道图▲嫦娥一号120m分辨率全月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战线始终牢记党中央、习主席关怀激励深入贯彻航天强国战略踔厉奋发、勇于追梦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浩瀚太空闪耀着问鼎苍穹的追梦足迹回响着复兴圆梦的时代强音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及月面巡视勘察2019年玉兔二号随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这只小兔子至今仍在月球上努力工作▲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像2020年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正式开通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之后顺利着陆火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我国行星探测重要一步祝融号火星车展开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从月球挖回了月壤▲月球样品显微镜照片按照计划今年中国载人航天还将迎来“三步走”战略的阶段性终点建成中国空间站仰望星空东方红一号仍在绕地球飞行中国空间站正等待梦天的到来今天是中国航天66岁生日我们一起感谢那些为之奋斗的人我们一起期待接力前行的新时代中国航天人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写下更灿烂的篇章!推荐阅读来源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中国天眼,重大发现!

“中国天眼”探测到快速射电暴密近环境的动态演化我国科学家日前利用“中国天眼”FAST对一例位于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暴开展了深度观测,首次探测到距离快速射电暴中心仅1个天文单位(即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的周边环境的磁场变化,向着揭示快速射电暴中心引擎机制迈出重要一步。该研究由“中国天眼”FAST快速射电暴优先和重大项目科学研究团队完成,相关成果9月2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快速射电暴和宿主星系艺术想象图(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快速射电暴是宇宙中一种偶发的射电爆发现象,在几毫秒时间内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当前全球一年总发电量的几百亿倍。快速射电暴自2007年首次被确定存在以来,迅速成为天文学研究热点之一,迄今已经发现了几百例,但其物理起源、周围环境、中心机制等,至今尚不明晰,也缺乏对其核心区物理参数的直接观测资料。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对位于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暴FRB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与阿联酋拉希德航天中心主任艾尔马里签署探月合作协议

9月16日,吴艳华率团访问阿联酋拉希德航天中心,与艾尔马里主任举行会谈,就中阿航天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并签署关于嫦娥七号任务搭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张益明出席上述活动。推荐阅读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

9月9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前夕,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董保同在发布活动上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的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这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也是核与航天跨行业、跨专业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发布会现场“嫦娥石”是一种磷酸盐矿物,呈柱状晶体,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创新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在十四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经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分类及命名委员会(CNMNC)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月球样品庐山真面目▲月球样本显微镜照片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国家航天局已完成四批152份共计53625.7毫克的月球样品发放,有33家科研单位的98位申请人通过申请。第五批月球样品正完成评审,后续按程序发放。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中核集团等多个单位获批承担月球样品研究工作,国外科学家、留学生也参加了联合研究。目前已在岩浆分异、太空风化、氦﹣3气体以及生物能转化等方面取得最新成果,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探寻月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实现“零能耗”的地外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嫦娥石和共生矿物扫描电镜照片▲嫦娥石结构国家航天局与国家原子能机构作为我国航天及核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协同高效、和平发展、合作共享”的原则,秉承和平利用太空、和平利用核能的理念,继续致力于航天技术与核技术的融合共进,在深空探测和核技术应用方面不断探索科学前沿,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成果涌现和国际合作上作出新的贡献。推荐阅读编辑
2022年9月9日
其他

迅速成长!中国空间站植物生长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随着问天实验舱上行的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据中科院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样品的生长状态良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实验单元安装至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从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气和纯净水,成为空间生命科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今天,带你解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植物生长实验,探索微重力条件下高等植物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高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并于7月29日启动实验。蔡旭哲打开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目前已成功启动了拟南芥和水稻的种子萌发,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叶子,高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杆水稻也有5-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微重力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本次空间实验样品拟南芥和水稻是两种模式植物。拟南芥代表双子叶、长日、十字花科植物,很多蔬菜,比如青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而水稻代表单子叶、短日、禾本科植物,很多粮食类作物,比如小麦、玉米等属于禾本科。本项目主要研究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和水稻的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空间站内水稻生长状态良好“开花”是植物结出新一代种子的前提。农作物的种子既是粮食,也是繁殖下一代的载体。随着载人深空探测的发展深入,要想真正解决人类长期空间探索的粮食保障问题,不可能单纯依靠从地球上携带粮食来满足航天员长期的空间生活和工作需求,必须要解决在空间生产粮食这一难题。由于地球生命不可能在严酷的太空环境条件下无保护地生存,未来的太空作物生产必须要在完全封闭的人造环境中进行,种植空间和能源供给都十分稀缺。因此,太空种植的农作物必须具备高产优质、高生产效率和低能源消耗的要求。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的生长发育情况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研究本次实验的目标是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研究,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来实现在较小的封闭空间中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同时通过航天员在轨采集样品,冷冻保存返回分析,鉴定空间微重力调控植物开花的关键枢纽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验证,为下一步构建适应空间微重力环境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提供分子元件。“太空水稻”微重力怎样影响开花?微重力影响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是什么?能否利用微重力环境作用来控制植物的开花?这是本次项目聚焦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围绕这三个关键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微重力在植物开花过程中的作用,获取微重力调控开花的分子基础与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进一步解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长日和短日植物开花基因表达的调控网络及二者在植物对空间环境适应性中的作用机理。“太空拟南芥”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进一步解析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分子基础,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拟南芥和水稻两种模式植物在空间环境中开花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网络的变化,解析空间微重力对于长日和短日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为空间粮食作物生产提供指导早期人们的空间植物培养实验主要目标是如何在空间环境中养活植物,使其能够萌发、生长、开花和产生种子,当这些目标实现后,目前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对植物幼苗阶段的研究扩展至种子生产研究。但是,目前只有油菜、小麦和豌豆少数几种作物在空间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同时,在空间条件下,植物开花时间延迟、开花数目少、种子结实率低和种子质量下降等问题仍然没有克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控制植物发育的关键环节开花的调控机理,为改进空间植物培养技术和探索更多的适应空间生命保障要求的粮食作物生产提供指导。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空间植物培养技术会结出累累硕果,推动中国载人航天迈向更远的深空。推荐阅读来源丨中国载人航天编辑丨刘彦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世界摄影日丨来看太空“摄影师”的作品!

2022年8月19日是世界摄影日,是全世界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节日。你们知道吗?我国在太空中也有不少“摄影师”,持续为我们回传着来自太空的摄影作品。先来展示它的两幅作品,是不是很美?01海南永暑岛摄影师:高分二号卫星02云南玉龙雪山摄影师:高分二号卫星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欣赏一下,我国著名“太空摄影师”——高分系列卫星的作品。高分卫星带你遥瞰国家公园近年我国加快推进建立自然保护地新体系,从西部高原到东南丘陵,从东北雪原到海岛雨林,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怎样的奇观?高分卫星带你一探究竟。▲武夷山国家公园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解惑丨为啥航天员多为三人一组?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一号”在苏联拜克努尔发射中心起航。加加林首次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壮举。时间来到2022年,距离人类第一次突破大气层来到宇宙空间已经过去了61年,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尖端的技术推动着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自神舟八号以来,这11年中,“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实施10次飞行任务。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句芒”就位丨我国首颗“探碳”卫星成功发射

▲“句芒号”点火起飞(郑逃逃
2022年8月4日
其他

火箭垂直转运也要“看天吃饭”?

近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顺利转运至发射区。在沉浸式体验气势恢宏的转运现场时,大家是否了解天气会对火箭转运带来哪些影响?01强对流天气影响转运进程天气因素是火箭垂直转运的重要制约条件。一般来说,影响火箭垂直转运的气象因素主要有雷电、强降水和大风。雷电火箭转运必须是在没有雷电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火箭箭体出于对强度的要求,往往采用金属材质构成。这样的导体非常容易成为雷电的“攻击”对象,从而直接对火箭和箭上电子设备性能造成影响,导致这些精密的仪器设备工作异常甚至损坏,因而雷电在发射场周围是“禁止访问”的对象。天问一号发射前夕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雷电天气文昌航天发射场地处沿海地带,暴雨频繁,平均每年雷电天数高达百余天。为解决雷电防护问题,发射塔架采用了设立四座避雷塔和横拉避雷线组成的立体网式防雷电系统,雷击防护效率达到98.6%,形成了既能防直接雷也能防地面雷的立体防护效果。强降水转运还必须避开强降雨天气。火箭在转运时并不是密闭的,部分接口裸露在空气中,如果出现强降水导致雨水进入箭体内部,可能造成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短路损坏。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转运时正遇上阴雨天气浅层大风浅层大风也是影响火箭转运的因素。为了保障火箭转运途中的安全,一般规定距离地面100米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不能超过20米每秒。若超过一定的阈值,就有可能威胁火箭的垂直稳定性,箭体的震动容易使箭体重心偏移、发生形变或对箭内器件造成损伤。在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三勇士”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因自身重量优势,可承受的浅层风相较前两者更大一些。02文昌发射场气象监测有方文昌航天发射场在建设之初就考虑了垂直转运和在发射塔架停留对气象环境的保障需求。针对海南的特殊气候条件,采用了新“三垂一远”测发模式,减少火箭在发射区的操作,缩短暴露在室外不良气象环境下的时间和机会。同时,大力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准度,重点加强雷电监测、降水探测和监测以及浅层风探测能力建设,具备了应对复杂天气变化的硬实力。在雷电监测方面发射场在海南和广东联合地方气象局布设了多个闪电探测点,形成了覆盖发射场区周边的密集雷电监测网。在降水探测方面建设了一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和一部X波段雷达,可探测场区周边250公里范围内降水云团的演变,发射场区及周边也建有多个自动气象站,能够实时监测场区及周边降水情况。在浅层风探测方面建设了浅层风测量塔,在发射塔架的避雷塔搭建浅层风探测设备,能够有效探测发射场内100米高度的风向风速。在垂直转运过程中,转运轨道旁设有便携式激光雷达,用于探测周边浅层风的变化,场区内安装有微波辐射计等设备,可实时监测场区上空水汽条件和大气稳定度情况,这些探测设备和监测网对保障火箭垂直转运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延伸阅读哪些天气因素会影响火箭发射?一火箭发射很怕天气“捣乱”一般来说,火箭发射需要“温和”的气象指标,包括温度适宜、风速合适、地面到高空不能有强的风切变,不能有雷电、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等等。例如在文昌卫星发射场,火箭发射的最大气象考验是“三高三强”,即高温、高湿、高盐,强台风、强雷暴、强降水。择在汛期,频繁出现的雷电、短时大风的预报是气象服务保障的重点,也是难点;非汛期很少有雷暴、强降水天气,那么风就成为关键的气象因素。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宇宙中有新发现!

“雾绕双星”:宇宙中发现两个罕见的恒星系统由清华大学天文系祝伟教授牵头的国际团队近日宣布在宇宙中发现两个罕见的恒星系统。该系统均是由两颗互相绕行的中央恒星组成,被气体和尘埃盘包围,且该盘与中央恒星的轨道成一定角度,呈现出“雾绕双星”的奇幻效果。这两个被命名为Bernhard-1和Bernhard-2的新天体发现的论文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科研团队制作的双星系统效果图原行星盘是在新形成的恒星外围绕的浓密气体。据了解,由于双星及其原行星盘是从同一个巨大的旋转星云中凝聚而成,因此该盘通常与恒星的轨道位于同一平面上,就像太阳系中大多数行星和卫星的轨道位于同一平面上一样。但宇宙中仍存在一类罕见的双星系统,即环绕双星的原行星盘与恒星的轨道平面成一定角度。祝伟介绍,由于这种倾斜,原行星盘会像陀螺一样摆动,这种运动称为“进动”。当“进动”发生时,原行星盘就会在地球和恒星之间移动,每隔数十年就会绕双星一周,导致双星整体的亮度发生规律性变化。此外,由于原行星盘的遮挡效应,双星的总亮度还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产生一种独特的光变曲线。Bernhard-1和Bernhard-2这两个新发现的天体便是这一类的罕见双星系统。科研团队观测发现,Bernhard-1每192天里有112天处于变暗的状态,而Bernhard-2每62天里有20天处于变暗的状态。从地球上看,这些变暗的状态表明,每个双星中的一颗恒星正在圆盘后面移动。当恒星重新出现时,系统的亮度就恢复正常。祝伟说,这两个双星系统距离地球3000光年至1万光年,拥有20厘米或20厘米以上口径望远镜的爱好者可以看到它们亮度变化的过程,但遗憾的是,现有望远镜还无法区分双星和原行星盘。“发现这种稀有而奇特的系统对于我们了解行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祝伟表示,由于原行星盘是行星的发源地,该双星系统的出现将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研究不共面结构天体与其产生的行星系统问题,“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此类稀有天体的发现。”推荐阅读来源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天链二号03星成功发射!

2022年7月13日00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二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是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主要用于为飞船等载人航天器、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天链二号03星入轨并完成测试后,将与天链二号01星、02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可具备满足中低轨道航天器全球覆盖的能力,并提供24小时无间断通信。中继卫星主要是服务于航天器的卫星,通俗地讲,就像是“卫星的卫星”。中国“天链”中继卫星最主要的任务是为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例如天地通话、太空授课、交会对接、出舱活动等重要任务的通信就是以“天链”中继卫星为主来完成的。天链二号03星的成功研制,验证了天链二号卫星具备快速研制的能力,为后续多星快速在轨组网提供了支撑,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天基测控与传输网络建设的步伐。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26次发射。推荐阅读来源
2022年7月13日
其他

炎炎夏日,快和航天员一起挥洒汗水吧!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自6月5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已经在轨工作生活20多天在最新发布的Vlog里航天员在轨锻炼的场景引发无数网友点赞其中航天员刘洋还上演了一段太空“自由泳”戳视频一起欣赏她的优美泳姿吧!推荐阅读编辑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我国成功发射天行一号试验卫星

2022年6月22日10时0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行一号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等试验。快舟一号甲火箭是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具有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需求少、发射成本低等特点。此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第15次飞行。推荐阅读来源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揭秘“时间魔盒”原子钟

时间是什么?或许有人会低头看看手表,说出当下的时刻。是的,时钟会告诉我们时间,它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确定时间起点之后,用世纪、年、月、日、时、分、秒来记录时刻值,就好像一把尺子。当人类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便开始利用周期性现象对时间进行追踪。远古时期,人类通过草木枯荣判定季节,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来判断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人们探索出了通过滴水来计时的水钟,流沙计时的沙漏等。二战后,美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原子钟,但这个钟需要一个房间的设备,复杂度过高,实用性不强,但代表了人类一个历史性的跨越。1967年,秒长的定义溯源到了原子上。此后,各种原子钟相继问世,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实用性也越来越高,能够满足多种场景的应用需求。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祝贺!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四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推荐阅读来源
2022年6月5日
其他

38万公里外的端午祝福,你收到了吗?

悠悠艾草香绵绵情意长今天我们迎来传统佳节五月初五端阳节远在38万公里外的嫦娥、玉兔也划着龙舟为地球的小伙伴送来端午祝福祝福大家端午安康推荐阅读漫画
2022年6月3日
其他

出发!向着第100个100%!

✦✦✦5月26日上午9时许,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远望3号船缓缓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奔赴任务海域执行海上测控任务,正式开启全新航程。远望3号船奔赴任务海域远望3号船出发本航次是远望3号船今年首次出航。年初以来,远望3号船便投入到了此次任务的准备当中,对船载测控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测试,多次开展任务针对性实操演练,为夺取任务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远望3号船员解开缆绳“本次出航,我们面临着航行时间长、任务密度高、节奏转换快、测量海域气象多变等情况。”远望3号船船长史开说,“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扎实有效的开展任务重点难点及风险隐患分析、设备动态性能全面检修测试,不断提升参试设备水平和参试人员能力,为任务成功做好万全准备。”远望3号驾驶室作为1995年便投入使用的远望3号船,本次出航将迎来船史第100次海上测控任务。这也是远望号船队历史上,第一艘执行百次任务的船只。远望3号驾驶室船员向同事告别远望3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二代航天测控船,主要担负对火箭高中低轨卫星和飞船及空间站等目标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二十多年来60余次出海远航,圆满完成以神舟、嫦娥、北斗为代表的90余次海上测控任务,测控成功率达百分之百。推荐阅读文字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祝融号:最近有点冷,我想“猫冬”

北半球正值夏日北京的小伙伴们也已经开启了清凉模式而火星上的祝融号最近表示有点冷想“猫冬”一起和小编了解一下祝融号近期的最新动态吧↓↓天问一号任务团队通过环绕器获取的中分辨率图像,发现“祝融号”火星车巡视区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沙尘暴过程。科学家对2022年3月16日和4月30日的“祝融号”巡视区120m分辨率图像(分别见图1和图2)中的典型地貌(特别是撞击坑边缘)进行对比,结合近期火星车遥测信息反映的太阳翼发电电流的变化,可以判断当地正在经历强烈的沙尘天气。图1:2022年3月16日祝融号巡视区中分辨率图像图2:2022年4月30日祝融号巡视区中分辨率图像目前,火星车巡视区进入冬季,天气白天最高气温降至零下20℃以下,夜间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00℃,到7月中旬火星冬至前后,气温还会进一步下降。为应对沙尘天气导致的太阳翼发电能力降低及冬季极低的环境温度,按照设计方案和飞控策略,火星车5月18日转入休眠模式。预计今年12月前后,“祝融号”巡视区将进入初春季节,环境条件好转后,将恢复正常工作。环绕器正在实施对火星全球覆盖的遥感探测,当前成像区域主要集中在火星南半球高纬度地区。任务团队将尽可能利用环绕器继续监视当地的天气情况。小编有话说超期服役是我国航天器的优良传统,也是大国重器世界领先的重要体现。祝融号火星车的既定任务去年八月就已经完成了,如今已经超期服役9个月,是原定寿命的4倍。如果12月份能开机接着跑(大概率能实现),真的可以说是深空探测着陆器里的超级顶流了。“大概率”的自信来自于哪?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最后小编也祝福我们的祝融号“猫冬”顺利早日复工推荐阅读来源
2022年5月20日
其他

他们把青春挥洒在为祖国“运火箭”的路上

远望号测量船/火箭运输船是中国航天远洋测控以及火箭运输船队的总名称,中国拥有7艘远洋测控船,2艘火箭运输船,分别命名为远望一号至远望七号,火箭运输船为远望21号、远望22号。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远望21号上一支年轻队伍为祖国“运火箭”的日常。时钟已经指向深夜23点,停靠在天津港码头的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依旧灯火通明。作为我国首型专用火箭运输船,该船从母港北上,就意味着一项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拉开了序幕!火箭运输船的船员们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安安全全地将火箭集装箱吊装上船,并细致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虽然已经深夜,但大副郭志龙却不能休息。目前已经有集装箱上船,他需要带领船员们进行重点要害部位巡查。为了保障火箭绝对安全,船员们绷紧了每一根弦。说话间,郭志龙已经戴好了安全帽准备出发。今晚他需要巡视船舱货舱以及检查甲板缆绳安全。一路巡检,爬高下低,年仅30岁的郭志龙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沉稳老练。当问到船员们是否都像他一样不苟言笑时,郭志龙尴尬地笑了一下说道:“其实不是我们不苟言笑,而是运输任务事关重大。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巡检,看似无关紧要,但却十分关键,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马虎。我们要为船舶安全、火箭安全、人员安全守牢底线。”跟随郭志龙巡检完毕,已经是一个小时之后了。集装箱上船后,这样的巡检每天夜间间隔两小时进行一次,船员们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换来了运输任务的绝对安全。火箭运输船自首次任务开始,就创造保持着运输吊装百分之百安全的纪录,而这份纪录的取得就始于船员们的严谨细致。凌晨两点,伴随着巨大的噪声,远望21号船轮机员何鹏程来到了机舱。今晚何鹏程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发电机的运行情况。发电机就好比是船舶的心脏,火箭货舱环境保障的电力供应以及全船生活用电全靠两台发电机供电。嘈杂的环境下,两个人面对面说话都难以听清,常人两三分钟就会出现耳鸣等症状,但以何鹏程为代表的远望轮机人却时刻守护在远望的“最底层”。或许是夜间值班有些疲惫,何鹏程的脸色微微有些蜡黄,当被问到能否适应高强度的运输任务时,何鹏程坚定地回答道:“可以”。在很多年轻船员看来,虽然出航要面对作息时间改变、信号全无、海面风浪颠簸等考验,但“水手”生来就要面对大海,乐观的心态让大家适应了海上生活。并且船员们认为,能够和国之重器“同船共渡”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无论吃多少苦都是值得的。近年来,我国航天发射次数不断创造新高,远望号船队也迎来了任务密集期。面对高强度的任务,船员们除了专业技术要过硬外,身体素质更要过硬。相应的,为了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圆满,运输船队更是将培养青年船员作为了重要课题进行研究。船队负责人王胜英说:“船队不断加大对青年船员的培养力度,主动给他们提供平台,压担子。像郭志龙、何鹏程这样的青年船员已经成为了火箭运输船队的中坚力量。”目前运输船队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8岁。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累计圆满完成了十余次重大任务。晚风徐徐,火箭安然地静卧在火箭运输船的船舱内,等待着船队鸣笛起航!2022年,运输船编队还将执行多次海上运输任务,让我们期待更多的青年船员,在自己的工作舞台上展现风采!推荐阅读来源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天问落火周年纪 | 逐梦星辰大海,我们永不止步!

一年前的今天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红色火星第一次留下了中国印迹200秒高能回顾天问一号飞抵火星全过程今天通过一张长图我们共同解锁这一年中国人逐梦火星的独家记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祝融”探火虽然只是我国太空探索的“一小步”,但却开辟了宇宙探索的更高阵地,更是为人类遨游宇宙、探索星际注入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关于中国行星探测的未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在前不久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天问二号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预计2025年发射,进行小行星取样返回;预计2028年天问三号将进行火星取样返回;天问四号将探测木星系。”逐梦星辰大海新征程中国航天将永不止步期待!推荐阅读策划
2022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