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发布《金融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研究报告》
10月21日下午,2021金融街年会成方金融科技论坛金融科技守正创新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北京市副市长殷勇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发布了多项金融科技守正创新成果,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发布了《金融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研究报告》。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金融科技发展正在加速重构金融业务新版图。网络数字化时代,数字身份作为网络安全的基石,既是物理世界主体在网络世界的映射,也是各主体在网络世界活动的基础。为此,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依托区块链专业委员会,联合金融机构、区块链领域权威科技公司及高等院校等共同开展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形成《报告》。《报告》包含8个章节,重点研究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到典型案例、应用场景等,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在金融领域当前发展及应用现状。与传统中心化身份不同,分布式数字身份主张利用分布式基础设施让用户身份不再使用中心化数字身份服务提供商模式,而提供了一种协议层数字身份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保障分布式身份网络中金融交易记录难以被篡改,易于追溯和审计;去中心化密钥管理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分散信任风险,不再依赖任何中心化身份服务提供商;可验证凭证技术为用户主张身份信息和金融数据资源提供安全保障,具备防篡改和隐私保护特性;安全数据存储技术基于隐私保护机制更好保护个人隐私,并使得凭证数据具有可移植性;点对点通信协议使分布式数字身份网络用户基于对规则和目标的共识进行消息传递,为用户自主管理身份信息提供技术保障。分布式数字身份主要应用于不同应用中的身份识别和互认互通,有助于实现分布式业务协同中的数据确权和资产确权。在诸如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开放银行、共享经济等需要身份查询、交叉验证的金融场景下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价值凸显。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商业银行、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等众多主体,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信用资质等问题较难获得银行授信,需要借助核心企业资质建立企业信用传导机制。分布式数字身份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匿名凭证流转,降低企业获取信用授信的时间和成本。随着普惠金融政策的持续推广,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服务质量等不断提高,但仍存在部分客群受困于“金融门槛”的情况。利用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可以有效打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使用户无须多次办理银行卡、提交注册信息等操作。同时,通过分布式数字身份建立信用传导机制,使用户享受贷款申请、审批、发放等一站式金融服务。尽管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成为赋能金融业务场景新动能,但仍需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推进。一是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目前国际组织在分布式数字身份方面已推出相关标准协议,但国内针对金融行业的标准规范仍有缺位。同时各类身份服务之间对于互联互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需进一步扩充和发展相关标准并推动其应用和覆盖范围。二是技术体系实现尚需逐步推进。例如,在身份验证实现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验证工具;从隐私保护的理论基础到落地实践还面临性能和容量提升的瓶颈;分布式数字身份所依赖的分布式基础设施改造仍有较大工作。三是金融业务场景待验证推广。尽管目前分布式数字身份在供应链金融、保险理赔、普惠金融等场景中已有落地案例,但总体仍处于探索阶段,仍需不断宣传和普及相关概念,进一步加深技术与金融场景的深度融合,在应用与实践中不断落实和推广。随着《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实施,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将越来越成为金融行业的迫切需求。分布式数字身份将更好地帮助用户掌控身份自主权,帮助机构进行KYC,帮助监管部门提高效能,促进跨部门、跨地域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合作,切实释放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社会价值。《报告》由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组织,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牵头,中钞杭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腾讯云、华为、联动优势、浦发银行、上海票据交易所、趣链科技、微众银行、蚂蚁科技集团、工银科技、兴业数金、中兴通讯、百度、杭州云象、江苏通付盾、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等金融机构、区块链领域权威科技公司及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自成立以来,秉持金融科技守正创新理念,充分联合和发挥各会员单位力量,围绕标准编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开展相关工作。后续,联盟将继续坚持以推动产业有序、良性、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支撑政府,服务行业,聚焦金融科技守正创新发展,持续发挥联盟力量,贡献联盟智慧。本文来源: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资讯!
2021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