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法学院

其他

我院与宁化县民政局共建签约授牌仪式顺利举行

2021年5月28日上午,由宁化县民政局、集美大学法学院和宁化县葛藤凹社会服务中心联合举办集美大学法学院与宁化县民政局共建签约授牌仪式于宁化县民政局会议室召开。集美大学法学院副书记陈开燕、社会学系副教授巨东红和孙文中老师;宁化县政府副县长兰其锋、宁化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吴晖、宁化县民政局局长张秀华及部分民政局部门代表以及葛藤凹社会服务中心社工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本次会议由宁化县民政局副局长陈丹萍主持。抓住机遇,共建社工发展新蓝图会议伊始,宁化县政府副县长兰其锋进行致辞。他代表宁化县委县人民政府对集美大学法学院专家一行莅临宁化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兰其锋副县长表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民政局采取有力措施,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发挥专业社工优势,引导专业社工深度参与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等工作。其中,葛藤凹社会服务中心作为宁化县重点扶持的社工组织和乡镇社工站承接机构,葛藤凹已成为福建省社工机构中的典型代表,工作获得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的高度肯定。最后,兰其锋副县长对此次合作提出美好展望。希望县民政局抓住此次机遇,加强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督导培训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争取在乡镇社工站试点建设中有更大突破。其后,集美大学法学院副书记陈开燕进行致辞。他首先表示很荣幸能够与宁化县民政局联合举办此次签约大会,并代表集美大学法学院对签约仪式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陈开燕副书记总结了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自设立以来在科研成果、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陈开燕副书记对宁化县在乡镇社工服务站的探索和建设,以及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陈开燕副书记提出,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办学20周年,期待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携手宁化县民政局与宁化县葛藤凹社会服务中心在红色土地上开创社会工作发展新格局。携手共建,开创社工发展新格局随后,法学院副书记陈开燕代表集美大学法学院与三明市宁化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吴晖进行集美大学法学院与宁化县民政局共建合作协议签约。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孙文中代表集美大学法学院向宁化县民政局代表张秀华局长进行集美大学社会工作专家工作站授牌。共同促进,开启社工发展新征程签约仪式后,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巨东红进行了《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推进路径》专题培训。首先,巨东红副教授以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扰为例,向大家说明为什要发展社会工作,拉近和与会者之间的距离。随后,巨东红副教授介绍了社工站建设的缘起、要求和推进。依托文件讲文件,通过解读文件,向大家讲解为什么要重点发展、建设社工站。通过解读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要求,对社工站的几种模式进行了讲解和说明,向大家展现我们要建设发展什么样的社工站。最后,向大家介绍了有关社工站建设的技巧和方法,并对宁化县社工站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期待。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立足于本次签约仪式,集美大学法学院与宁化县民政局、宁化县葛藤凹社会服务中心达成友好合作关系,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新征程。今年正值建党一百周年和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办学20周年,双方期待以此次签约仪式为契机,抓住发展机遇,通力合作,在宁化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开创乡镇社工建设的新征程,共绘社工发展的新蓝图,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END文字
2021年5月28日
其他

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签约仪式暨晋江市社会工作协会2021年集美大学校园宣讲会顺利举行

2021年5月19日下午,由集美大学社会学系、晋江市民政局和晋江市社会工作协会联合举办的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签约仪式暨晋江市社会工作协会2021年集美大学校园宣讲会于尚大楼108会议室召开。法学院党委书记黄煜、副院长姚进忠、社会学系全体教师及晋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连侨和晋江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夏晋城、秘书长黄启军等其他晋江市民政局与晋江市社会工作协会领导、机构代表出席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李静雅主持。新机遇,共绘社工发展新蓝图会议伊始,法学院副院长姚进忠进行致辞。他首先强调了本次仪式的重要意义,并对本次出席仪式的各位领导、社会工作各领域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姚进忠副院长总结了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自设立以来取得的在专业发展、科研成果方面的重要成就,诚挚感谢与我校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在座领导、各个机构以及社工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同时姚进忠副院长也充分肯定了晋江社工独具社会工作发展特色的“晋江经验”,以及在走上新的专业化发展之路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最后,姚进忠副院长预祝此次签约仪式暨校园宣讲会取得圆满成功。希望在这“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和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办学20周年的时机,以此次签约仪式为契机,双方能够在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促福建省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其后,晋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连侨进行致辞。他代表晋江市民政局对关心晋江市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在座领导和社工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张连侨副局长指出,晋江市作为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地区,着眼于制度设计,积极拓展职业空间,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职业规划和发展机遇,逐渐形成有晋江特色的、相对完善的发展制度框架。晋江社会工作普及率较高,但仍存在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等问题。最后,张连侨副局长提到,以往集美大学有部分社会学系人才进入晋江市,为晋江市社会公众专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集美大学社会学系的师资力量、科研理论、行业实践等方面进行充分肯定,并期待此次合作和以往的合作一样,能够取得圆满成功。新起点,携手合作共进新局面签约仪式上,集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姚进忠首先代表集美大学法学院,与晋江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黄启军进行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签约。随后,法学院党委书记黄煜代表集美大学法学院,为晋江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夏晋城进行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实习基地授牌。仪式的最后,晋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连侨代表晋江市社会工作协会专家委员会,为集美大学姚进忠老师和巨东红老师颁发聘书。新见解,开辟经验互谈新格局晋江市社会工作发展宣传推介会签约仪式后,首先进行晋江市社会工作发展宣传推介会。晋江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夏晋城作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晋江经验》专题报告。夏晋城会长介绍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晋江经验。晋江社会工作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试点探索期、全面推进期、规范提升期。现今晋江市社会工作行业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善,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日趋专业,但仍然存在着当地高校提供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少等问题,亟待解决。晋江市社会工作在氛围引导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夏晋城会长为在座领导、嘉宾和师生展示了“晋江经验”,描绘了晋江社会工作行业未来美好的就业前景。晋江市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主题分享会接着进行晋江市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主体分享会。中国最美社工、福建省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泉州市高层次人才、晋江市致和社工事务所党支部书记潘春珠和中国百名社工人物、福建省优秀妇联主席、泉州市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晋江市启航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黄芳分别进行讲演。她们分别从个人和宏观的角度,指出社会工作者要完善自己,并且注重专业价值。她们都对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学生能够到晋江社会工作行业就业表示期待。互动答疑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福利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2020年会在我校举行

姚进忠姚进忠立足家庭抗逆力理论,通过比较不同的残疾人家庭的抗逆力特征,提炼出残疾人家庭抗逆力的多重表征,并基于此提出了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路向。提问与交流论坛报告·
2020年12月19日
其他

集美大学法学院成功举办厦门市第二届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

厦门市第二届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为促进厦门市社会工作事业的经验总结、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深入发展,由厦门市民政局、厦门市社会工作协会、集美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厦门市第二届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于2020年11月29日在集美大学召开。集美大学党委副书记洪文建,厦门市民政局副局长李丽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关信平教授、副秘书长童敏教授,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高锡德,集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黄煜,集美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蔡苗,厦门市社会工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泽夫,厦门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魏爱棠,集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姚进忠,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全体教师,以及来自厦门市各大高校师生、各区组织民政局、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部分社会工作机构代表等近200人出席此次研讨会。∨
2020年11月29日
其他

热烈祝贺法学院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喜报!10月29日,教育部网站公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我院许翠霞副教授主持的《创业企业法律问题面面观》课程顺利入选。课程立项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2号)、《关于开展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3号)和《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的有关要求,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申报推荐,由许翠霞副教授主持的《创业企业法律问题面面观》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周振春、罗施福、程国琴、丁莲芝、冯庆福、王勤芳等老师为课程主要成员项目介绍《创业企业法律问题面面观》课程是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爱课程网联合建设的创业类慕课,主要面向社会学习者开放。本慕课立足创业者视角,以创业企业为连接点,从市场进入——运营管理——市场退出为线索,涵盖企业组织形式选择、股权结构设计、知识产权运营、投融资实务、企业税收谋划、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及企业终止等内容,普及企业的创设、运营、终止的法律及商学基础知识。内容编排突出普及性与实务性:内容普及性,让非法学专业的学员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商法学原理;资源实务性,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创业实务案例,定期邀请实务部门专家举办线下创业实务讲座,分析当前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发展,并同步录制讲座视频更新线上资源库,供学员拓展阅读。在阐述如何有效防范和应对创业法律风险的法律知识之余,系统地介绍了三创教育的基本理念,如何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待创业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实务案例的分析讨论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完成学员们法治思维的培养、法治观念的塑造。本慕课团队紧密协作,利用QQ、邮件等形式开展课程提醒、在线指导、在线讨论、在线自测系统以及增加周测试环节设计。建立教学团队和教辅团队定期研讨制度,举办线下见面课,进行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形成了导学、督学、促学、助学四位一体的慕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努力为学员们提供最好的教学服务。教师采访Q请问您为什么想要开启这个课题的研究?A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着力推进高等学校“三创”教育,推出了一项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的教改项目。当时,我有申报意向,在具体确定选题时,和丁莲芝博士等同事一起讨论。从法学专业的角度来说,创业最终都需要企业这一载体来予以呈现,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其实质都是法律风险,因此,我们认为应当立足于创业者的角度,以创业企业的设立、经营、退出为主线,将商法学原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当下我们就以此为思路撰写申报材料,获得了立项。到了2016年上半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启动了创业类慕课建设课题立项申报工作。当时,在教务处领导的鼓励下,我们课题组以省级资源共享课为基础,进一步修改完善材料参加申报,最后很幸运地在众多申报项目中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度20个立项项目之一。后来在厦门大学参加创业教育培训时,偶遇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相关科室领导,得知我们申报的项目之所以获得立项,就在于选题新颖,而且有现实意义。对我们课题组来说,这个立项则让我们找到了有效融合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个新的课程载体——慕课。Q请问您在建课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呢?A2016年国家级创业慕课获得立项之后,我们就开始着手拍摄、制作慕课。当时慕课建设,包括如何备课、如何拍摄、如何在平台上运行服务等等,对于我们课程团队来说都是新课题。我想在整个建课、运行服务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应该是慕课的团队合作。目前高校管理的整体环境还是存在一定的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一方面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中教改项目占比较低;另一方面教改成果在具体考核认定时往往只认前几位排名,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团队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慕课团队合作是确保课程能够有效运转、教学服务能够及时的重要保障。Q请问您建课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心得体会呢?A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与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必须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放包容、终身学习的状态,才能紧跟形势的发展。比如慕课教育的普及,对传统的大学教育、课堂教学就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生开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囿于传统的课堂,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知识流动没有边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高校老师如果固步自封,很快就会落在时代后面。所以我们应当有危机感,在如何育人,如何育好人的问题上要有思考、要有探索、要有实践。教师介绍许翠霞,集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天普大学访问学者,英国斯旺西大学访问学者。全国知识产权高水平师资人才;厦门法学会副会长;福建省青年法律工作者协会理事;厦门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八届厦门市集美区委员会常务委员;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自贸区法庭专家顾问团专家;厦门市知识产权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福建远大联盟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2014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先后在《比较法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安徽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及大学学报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法学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译著1部(《比较法视野下的非金钱损失赔偿》,荣获厦门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参编教材、教参多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等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同时承担1项国家级创业慕课项目《商法学原理及创新创业实务慕课研究》;主持多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曾获厦门青年五四奖章、厦门市优秀教师、厦门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注重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我院《创业企业法律问题面面观》课程入选充分展现了本课程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设计的创新性、内容与资源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特点等,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我院本课程质量的肯定和认可。往期推荐1、师说心语之法学篇
2020年11月11日
其他

喜报! | 我院教师荣获2020年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立项

喜报!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于9月27日公布的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公布,我院社会学系教师孙文中2020年申报的课题——《新生代农民工购房家庭的城市融入研究》,荣获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立项。教师简介孙文中,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在《深圳大学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村观察》、《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广东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从事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在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研究”、福建省社科项目“生命历程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研究”、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生命历程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购房型融入研究”等,前期研究的积淀,积累了对该领域具有较全面的认识、较多样的研究视角和较丰富的研究基础。项目简介2020年申报的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新生代农民工购房家庭的城市融入研究》,资助经费为20万元。家庭化迁移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重要标志。在既有的社会结构及机会结构下,城市购房成为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最大难题。新生代农民工如何根据先赋资源和自身禀赋在城市购房,实现进一步的社会融入,已成为一个促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命题。该项目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购房家庭的城市融入的考察,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购房的因素,揭示新生代农民工购房家庭的城市融入模式、机制与路径,建构家庭购房与社会融入的理论命题,从而深化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购房家庭城市融入的进度、深度、轨迹和未来趋势等问题的认知,这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城镇化的本质问题,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住房状况、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有序迁移,成为推动社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调整社会群体利益格局、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证。项目的推进能够为推进农民工家庭城镇化的深入研究作出有益的贡献,进而为国家有关部门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城市融入提供决策参考。法学院始终坚持科研内涵建设,打造院内外协同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学院教师搭建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十三五”规划期间,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年均一项国家级课题立项,人均科研产出在校内名列前茅,逐渐形成了“小而精”的积极发展态势。展望未来,在“十四五”规划中,法学院将在总结、吸纳“十三五”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把握好规划的继承衔接和创新发展,不断精进科学探索,加大科研成果产出,用专业力量为国家提供人才资源、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推动学院科研事业再上新台阶。
2020年9月28日
其他

师说心语之法学篇 | 三尺讲台之上,明辨是非法理

许翠霞,女,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天普大学访问学者(2006.11-2007.5)。现为集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集美大学知识产权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政协第八届厦门市集美区委员会常务委员;厦门法学会副会长;厦门市知识产权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14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先后在《比较法研究》、《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及大学学报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法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译著(《比较法视野下的非金钱损失赔偿》;参编《经济法概论》等教材、教参2部;主持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设立的2016创业类慕课建设课题《商法学原理及创新创业实务慕课研究》。01站稳讲台,教书育人2007年7月我自中国政法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即入职集美大学。在辞别我的博士生导师江平教授时,他教导我说“进入高校的前3-5年,首要的目标就是要站稳讲台。”所以入职伊始,我花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教学工作上。从2009年开始,我多次参加集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竞赛,分别获得课堂教学类二等奖、教学论文类优秀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奖三等奖,以及微课比赛一等奖。通过竞赛进一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我一直都认为,大学的核心功能就是育人,而课堂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来有效的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为师者必须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从上好一堂课到上好一门课,不管是课件的打磨,还是教学方式的调整,都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始终保持着不断学习、充电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将最新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国家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因此,作为老师,就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去。近年来主持的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015年主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2016年主持全国创业类慕课建设课题《商法学原理及创新创业实务慕课研究》;2017年主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涉外卓越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2018年主持福建省第一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以民法基本原则教学为例》;2019年主持的慕课《创业企业法律问题面面观》获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02毕业已久,联系依旧在担任行政工作之前,我会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导师和班主任工作上。指导学生时,保持一到两个月进行一次读书会的做法。根据大一到大四的不同学习需求,设计一些交流主题。比如,大一大二,以课外经典书目的阅读为主;到了大三大四,则侧重于社交礼仪、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引导。后来担任行政职务后,工作更加忙碌,因此在指导学生方面,主要是让高年级协助带领低年级学生。同时精力也更多地放在学生的课题指导上。我会专门抽出时间来组织和参加学生的课题汇报。在课堂教学方面,借助于雨课堂、微信群等新媒体,与授课班级的学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对于学生的提问、课题以及征文比赛的指导,我都是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此外,在任期间,我积极促成了学院国际交流项目的落地,因此近年来,学生们出国访学相关工作事宜都是我经手的,因此与学生们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入职这么多年来,我想最大的感受和收获就是,不少学生毕业多年后,还一直与我保持联系,我想这是教师这份职业的尊荣感吧。03年轻的学院,迅速的成长法学院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院,但是在短短的四五年之内,它的成长是迅速的。这几年的科研成果,一直列为本校文科的前列,2018和19年的内涵建设奖分别取得了文科第二和第一。这都很好地说明了我们法学院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对于法学院的发展前景,我是乐观且有信心的。首先,我院的法学专业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与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职业前景。其次,我们具有优质的生源,这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师资队伍日益年轻化,博士比例逐年上升,这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奠定了良好基础。最后,经过前期几年的发展,我们法学院的专业建设日益规范化,深度参与厦门地方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力。随着我院学科建设的逐步提升,相信法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法学专业入选2019年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获得这样的成就与法学的师资力量是离不开的,法学专业的教师专业能力过硬,能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能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一群“明事理、有温情、解人意”的人带着理性的光辉,携着律法的严谨用学来改变自己,用法来引导他人带领着一群又一群的人我们在法学院等你采访
2020年7月20日
其他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与学位点建设论证会顺利举行

2019年6月27日上午,集美大学法学院召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培养方案暨学位点建设专家咨询会,教育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思斌教授、委员童敏教授,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童建福,校研究生处处长刘光明及法学院党政领导参与了本次会议。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会见了专家,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既要办好专业学位教育,也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并表示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更要汇聚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童建福致欢迎辞,指出集美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办学基因彰显了办好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强调集美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迫切需要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和增强办学实力,努力冲刺双一流,希望专家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许翠霞副院长向专家们介绍了学院及社会学系的基本概况。副院长邓玮及社会学系主任姚进忠具体汇报了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学位点建设的思路。据介绍,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规划了城乡社区基层服务与治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司法社会工作三大培养方向。王思斌教授和童敏教授对于集美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给予了肯定与认可,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王思斌教授认为要将社会政策体现在招生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新时代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凸显本专业的特色,并对研究生开设课程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而童敏教授则着重强调了要将质性研究与量化教学进行更好地结合,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工作的研究生进行更多的跨专业学习,在扎实做好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实务技能的培养,鼓励研究生与实习机构多多交流。集美大学校研究生处处长刘光明进行总结发言,表示集美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正在发展,十分感谢两位专家对于集美大学研究生点建设的大力支持。本次咨询会顺利举行,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专家们的意见进一步优化了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这将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编辑丨易班工作站
2019年6月28日
其他

第六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研究论坛圆满落幕!

6月15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研究论坛在集美大学正式拉开序幕,本次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犯罪评估与防控研究中心主办,集美大学法学院承办,福建爱恩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与福建法治报共同协办,会议议程持续两天,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论坛以社区矫正传统命题为基底,结合当前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的突出问题与新时代社区矫正未来的发展进行研讨,希望在新主题的刺激下,两岸学者及实务工作者针对社区矫正理念与工作方向,进行思维上的碰撞,启发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未来的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发展。6月15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尚大楼103会议室举行,法学院副院长许翠霞主持。我校副校长谢潮添教授致欢迎辞,台北大学原校长候崇文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刘邦惠教授、协办方福建爱恩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痕、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路琦、北京工业大学张荆教授分别致辞,会上宣读了“原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郭翔教授的贺词”。第一阶段是大会主旨演讲,由北京工业大学张荆教授主持。台湾大学李茂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王平教授分别围绕“少年事件处理法2019年重点返修的期待与商榷”和“恢复性司法在中国的发展”两个主题进行演讲。第二阶段是综合议题的大会主题报告。来自台北大学的许春金教授、上海政法学院刘强教授、西南政法大学王利荣教授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主题发言,与会人员围绕发言主题进行提问、交流、互动。16日上午,与会专家分别从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理论研究、智慧评估与矫治理论与实务研究、特殊群体矫治与修复理论与实务研究三个专题进行分论坛报告。下午三时,举行了论坛闭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姜斌祥教授主持。闭幕式之后,本次论坛为了给与会学者提供更为多元的学习交流环节,还举办了“基于大数据AI的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及“智能型恢复性司法”两个工作坊,以及专题对话沙龙。随后,论坛还将组织参会者到相关社区矫正、戒毒实务机构和厦门市厦港街道南华社区回归工作坊开展实务参访活动。在本次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围绕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的对话,各抒己见、交流经验,共同探讨解决犯罪问题的最佳方式,提出以多元的方法解决刑事矛盾的新思路和理念,着眼于探寻面向未来的刑事司法模式,为推进司法文明建设,保障人权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编辑丨易班工作站
2019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