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之日,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馆举行。北京为世界献上了一场晶莹梦幻的开幕盛典。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开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大幕,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二十四节气透露着中国人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朴素智慧,传达出冬去春来、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哲学。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倒计时最后一秒留给立春,留给今天,昭示着“今夜,世界属于中国!”。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盘桓鸟巢,每个创意背后的理念都让人拍案叫绝;从冰立方逐渐破碎,到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被雕刻成型,每笔雕刻都代表着打破隔阂、互相理解;从普通的中国人手手相传国旗,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与冰雪五环交相辉映,每种情怀都能感同身受。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采用了中国各地经典传统门窗图案。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的朋友们相聚北京,也希望全世界的朋友们可以打开窗口,看看中国的大好河山。除了精彩的中国式浪漫开幕仪式,20首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式的背景音乐也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印象中相对单调而漫长的运动员入场式,在北京冬奥会上却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入场式选取了人类共通的音乐语言—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哪怕不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也或多或少在某种场合里听到过,甚至在潜意识里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一起欣赏一下“我都听过,但叫不上名字”的世界经典吧!中国代表团入场时,熟悉的《歌唱祖国》响起。《歌唱祖国》是由王莘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期间作曲、填词创作的歌曲。这首歌结构严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将新中国诞生的壮丽画卷勾画得淋漓尽致。这首明快雄壮的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素有“第二国歌”之誉。上图为中国代表团入场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同名歌剧的序曲,选曲了终曲的段落。这部作品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宛如一首交响诗。这段终曲是由小号独奏引导,铜管奏完序奏后,中段主要由木管演奏,体现了斗争的艰辛。回到进行曲后,跃入全曲的最高潮,最后在兴奋与快乐之情的尾奏上结束。全曲描绘了阿尔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环境和瑞士革命志士的愤慨激昂。上图为意大利代表团入场这部作品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代表作。《威仪堂堂进行曲》总共包括埃尔加在1901至1903年间陆续完成的五首短小的进行曲,其中的第一首最为著名。不仅被爱德华七世用作《加冕颂歌》,在英国几乎与国歌一样神圣地被誉为“英国第二国歌”。美国代表团出场时采用了这一作品,在美国,经常被用作各种毕业和开学典礼的背景音乐。上图为美国代表队入场这部作品是典型的柴可夫斯基后期作品,选自舞剧《胡桃夹子》第二幕,音乐用长笛代替芦笛,以长笛三重奏的形式展开主题,节奏轻快而带有诙谐的色彩,主题愉快活泼,宛若一首清新宜人的田园晨曲,这是一首著名的体现长笛特色的音乐。上图为俄罗斯代表团入场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胡桃夹子》可以说是最有童趣、最有亲和力的一部,许多分曲都深受听众的喜爱。这段音乐轻快活泼的旋律生动描绘了孩子们吹着小喇叭,昂首挺胸的神态,同时也表现了孩子们活泼敏捷的特色。在冬奥会开幕式的所有分曲中,只有这部《胡桃夹子》特别选择了《芦笛舞曲》与《进行曲》两个片段,足见柴可夫斯基这位作曲家在中国以及世界爱乐者心目中受到喜爱的程度。上图为加拿大代表团入场巴赫笔下创作有不少知名的古组曲——即用多个颇具特色的舞曲连缀而成的器乐组曲。巴赫的第三D大调管弦乐组曲创作于18世纪上半叶,继法国序曲开篇乐章之后,用一个“咏叹调”作为第二乐章。这首《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的《吉格舞曲》有着气宇轩昂的气势,在铜管乐器的主导下营造出满满的仪式感。上图为法国代表团入场威尔第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歌剧常常选用具有史诗色彩的故事作为蓝本。《凯旋进行曲》选自歌剧《阿伊达》,这部歌剧的诞生,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印记。上图为希腊代表团入场春之声圆舞曲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作于1883年。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此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后来作者又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新年了,怎么会少了斯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旋律呢?上图为西班牙代表团入场雅典的废墟(德语: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