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智慧保

其他

京津冀“旧十年”与“新十年”:康养强化协同,保险如何发力?

千年前共冠“燕赵”之名,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走过十年。“推动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强化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政策协同。比如像北京的养老问题,就可以在北京周边地区解决。”2月27日,国新办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谈“下一个十年要做些什么”时说道。实际上,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康养协同发展东风越来越劲。京津冀已“解锁”异地就医,养老领域人才交流互通不断加深,许多康养社区拔地而起,保险系等资本在地方鼓励下纷纷入局。去年9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发布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政策方案,提出打造养老服务区域协同先行区、示范区。这背后也离不开需求驱动。目前京津冀三地的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人均收入的提高、现代化都市圈的勃勃生机也带来更多样化的康养需求。在东风之下,京津冀下一步协同发展的故事在康养领域将开启怎样的新篇?01三地康养协同东风正劲治理生态、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构建交通一体化网络……这些都是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京津冀康养产业建设也按下快进键,去年尤为突出。2023年4月,京津冀“解锁”异地就医,京津冀统筹参保人员,持社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这是不少老人跨城养老最关心的事情;6月,北京养老服务网和同名微信小程序上线试运行,其中,北京养老服务网特别设置了“京津冀养老”板块,展示数十家津冀优质养老机构及养老项目;9月,京津冀提出打造养老服务区域协同先行区、示范区,三地建立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99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直接结算。”在2月2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郭兰峰分享了最新数据。有政策和基础设施的“硬支撑”,人才“软实力”同样重要,而目前合格的康养服务人员稀缺,是行业发展的一大挑战。在此方面,京津冀三地不断加深养老领域人才交流互通。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和河北省廊坊市于2022年建立了人才合作交流机制,累计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000余名;2023年,三地又联合举办了首次养老服务人才线上培训班,重点围绕养老行业发展趋势、政策解读、安全管理等内容,对1.1万余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展开系统培训,壮大人才底盘。只有监管的力量还不够。例如,为更好地吸引京冀籍老人到津养老,天津鼓励、吸引有实力的养老企业走跨区域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聚力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02项目持续添新保险身影频现政策东风之下,“京津冀康养圈”项目持续添新,且医养结合项目凸显,例如保定宝石花东方医院医养中心、沙河市第二医院老年养护中心、中国康养恒颐汇燕山院等,都是被广泛报道的案例。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冬残奥会之后,张家口冬奥村也实现转身,核心的业态布局中就包括旅居康养。在许多项目背后,保险身影频现。例如2022年,国寿通过出资设立国寿大养老基金,加速整合集团内部康养资源,其位于天津的国寿嘉园·乐境,就是国寿旗下首个医养结合型的康养项目,项目为国寿和天津市政府联手打造的重点示范工程;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颐享社区,是新华保险投资的首个大型综合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以康养、乐活为主题,融合长住养老、旅居度假、短期康养等功能;较早建设的泰康之家燕园,其第三期项目已于2023年9月正式开业。许多机构都表达过对京津冀康养圈的重视。新华保险曾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以及成渝、武汉等区域重点城市继续探索布局养老健康项目,建立具有新华特色的康养生态体系;并将积极探索与第三方机构、地产公司合作等方式开展轻资产布局,适时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等多元化老年服务生态建设。国寿“十四五”时期也瞄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其他区域城市,目标是形成养老床位3万张,达成“东西南北中”的战略布局。康养生态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经营复杂等特点,进入这一赛道很考验机构的资金实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专业经营管理能力,而保险机构进入康养领域有其优势。在1月由A智慧保举办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上,泰康之家经营办公室助理总经理于赛男谈到,保险是一个长期耐心资本,能够给予需要长期经营、具有社会公益属性的养老服务行业更多支撑;同时,保险客户本质上就是未来的养老客户,对保险客户需求的挖掘、教育和互动,也是险资养老机构的独特优势。03需求缺口仍大如何“强供给+优生态”京津冀康养协同发展仍是下一个十年的重点工作之一。郭兰峰回答“下一个十年要做些什么”时谈了五方面,其一就是不断增强区域内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北京、天津和河北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强化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政策协同。不过当前康养的供需缺口依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天津、河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19.63%、21.66%、19.85%,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组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区域养老机构数量达2822个,供给养老床位40.9万张,养老床位缺口28.9万张。与此同时,十年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超6.9%,现代化都市圈的勃勃生机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带来更多样化的康养需求。如何进一步增加康养供给并优化生态,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和重视。在今年初的地方两会上,京津冀辖内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康养产业发展目标,例如秦皇岛市提出力争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打造中国康养名城;承德市的发力方向是温泉康养,计划引进北京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等高端医疗资源,新建改造一批高端温泉酒店和乡村民宿,每个县市区实施1—2个健康养老项目,每年吸引5万—10万北京人到承德康养养老。从商业机构的角度看,由于康养产业链条很长,涉及到买地、建社区、买医院、招医生、招护理等诸多环节,很难“一肩挑”,因此合作十分重要。仍以保险为例,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杨帆曾在去年10月A智慧保主办的“洞见未来
2月27日 下午 9:00
其他

从新春长假的巴厘岛ICU,谈境外旅游险“热”与“冷”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一愿望在疫情之后,尤其是春节期间,变得更加强烈。2024年新春,旅游市场一片繁荣景象。连续八天的假期,多地签署互免签证协定,让过年旅游成为这个春节亮丽的风景线。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八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另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出境游约360万人次。开开心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是每一个人的愿望。然而,熙熙攘攘之间,一些意外的发生也给旅行留下了不少缺憾。近期,一些发生在出境旅游过程中的事故引起关注,高昂的医疗费用让人心头一紧。作为转嫁风险的重要手段,境外旅游险已成为人们出游的必备工具。PART01境外旅游医疗费用不菲驻外领馆提醒备好保险2月20日,一篇《巴厘岛的ICU,住满了中国游客》的文章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在文章中,记者描述了叶某一家人计划在印尼巴厘岛过年,但一位家属却遭遇意外事故住进ICU,治疗费用竟高达40多万元人民币。从文章看,叶某的家属是被摩托车撞骨折致深度昏迷,从而被送进巴厘岛当地国际医院。值得一提的是,在叶某家属所住医院的ICU内,几乎“全是中国人”,所遇到的出险情况不一而足。据悉,为了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到访,东南亚一些国家相继推出了免签政策。例如,自2023年12月1日起,马来西亚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30天内免签证;今年1月28日,中泰两国签署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协定于3月1日正式生效;2月9日,中国又与新加坡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正式生效。正因为互免签证、支付便利化及国际航班密增,中国出入境旅游掀起了一波小高峰,尤其是一些东南亚国家,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2月15日,中国驻印尼登巴萨总领馆发布公告称,春节期间,印尼巴厘岛和科莫多国家公园发生涉中国游客交通及溺水事故。为此,总领馆提醒计划来巴厘岛、科莫多国家公园的中国游客,巴厘岛国际医疗费用较为昂贵,请在出行前备好相应保险,以防万一。PART02境外旅游事故频发保险理赔大幅增加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也变得很常见。车祸、溺水、摔伤、骨折……高频次的意外发生,让出行者心有余悸。尤其是境外旅游,意外事故发生频率更是不断攀升。据《中国居民出境旅游风险报告》显示,2012年以后,我国境外旅游事故发生频率逐年提高,每年约增长2—3个百分点,2018年、2019年事故发生频率在以每年2.5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来自国际SOS救援中心的数据表明,每10万名出境旅游者中,就有6.5人会遇到人身意外或需转运回国的情况。面对这一现实,出行之前买一份保险,成为出游者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而保险的存在,在必要时刻也成为境外游的“救命稻草”。例如,2021年年底,京东安联曾在印尼对被保险人进行紧急救援行动。当时被保险人在印尼差旅期间发生交通意外,受伤后送往当地医院抢救,昏迷指数GCS
2月26日 下午 10:18
其他

友邦老将“空降”:郑少玮能否让华泰人寿由本土化到国际化?

对于华泰保险集团而言,近两年迎来发展历程中的大蜕变。随着逐步归于“安达系”,上至集团董事长时隔26年首次变更,下至各子公司纷纷人事调整,都在悄然生变。2月26日,有消息显示,华泰保险集团旗下寿险子公司迎来人事变动,友邦人寿江苏分公司原总经理郑少玮将赴华泰人寿出任总经理一职。如这一人事变动获监管批准,郑少玮也将成为华泰人寿第五任总经理。其实,谈及华泰人寿总经理一职,自2022年7月刘占国辞职后,这一职位就处于空缺状态,如今已有一年半时间。期间,虽然关于谁将接棒有过相关传言,但仍未最后落定。如今,再一次传出新总经理人选,引发市场对这家险企的关注。如郑少玮到位,他将如何带领华泰人寿继续前行?在寿险转型的大潮流中,华泰人寿的转型方向将走向何方?01“老将”
2月26日 下午 10:18
其他

国寿集团开年招募博士后,培育九大前沿领域保险人才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人才也是我国人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金融业三驾马车之一的保险领域的人才发展也必然对行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已步入深水区。建立更加专业化的科研体系愈来愈受到各家机构的重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便成为探索方向之一。截至目前,已有国寿、人保、平安、太保、阳光、中再保、中信保、安诚保险等险企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此类工作站有助于实现我国科技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亦是大型险企催生发展新动力、探索发展新引擎的重要孵化池。其经常凭借与国内顶尖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的模式,通过培养高端人才为机构的发展探寻新路径。『A智慧保』注意到,2月21日,中国人寿招聘官微发布一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公告,公告显示,为培养和引进优秀研究人才,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中国人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与国内著名高校、研究院所的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向社会公开招收和培养2024年博士后研究人员。总体来看,有六大接收条件及九大课题研究方向。其中招收条件如下:⁕
2月24日 下午 2:18
其他

泛华的筹码:董事长让位,战投入局!如何演绎“中国版LPL”?

华德集团将通过注入资产的方式帮助泛华实现智能化发展,并通过帮助泛华在新加坡、越南、欧洲、美国及中国香港成立办事处实现国际化扩张。⁕
2月23日 下午 5:24
其他

瑞众人寿首任总裁赵松来退位,谁接棒?

从获批筹建到获批开业,再到正式揭牌亮相,这家肩负特殊使命的寿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备受行业关注。而今,在“破”与“立”之间,这家寿险新晋“巨无霸”仍然在调整中不断前行,其中就包括人事调整。2月18日,瑞众人寿发布关于总裁变动的公告称,因达到退休年龄,赵松来不再担任瑞众人寿总裁。此次人事变动,也成为瑞众人寿成立以来的首次高管调整。随着赵松来的离职,谁将接棒这一重要职位,将成为一大关注点。而且,从瑞众人寿当下的领导班子看,仍处在补充完善阶段,其董事长赵立军在今年将迎来61岁。未来,这家寿险公司将迎来怎样的管理格局?下一步将如何落地新战略规划?仍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保险“老将”已退休谈及这位瑞众人寿首位总裁,虽然关于他的工作履历信息并不多,但从公开资料看,赵松来已在保险业打拼了40年左右,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保险“老将”。资料显示,1984年,赵松来就已经加入保险行业,并且一直在中国人寿任职,他先后担任过中国人寿天津市大港区支公司副经理、总经理,天津市分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2006年8月,赵松来开始担任中国人寿天津市分公司总经理一职。之后,他又进到中国人寿总部担任业务总监,同时兼任天津市分公司总经理、北京市分公司总经理。2019年6月,赵松来被任命为国寿集团保险职业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从以上信息看,赵松来具有丰富的保险从业经历。而且在担任中国人寿天津市分公司总经理期间,赵松来曾带领中国人寿天津市分公司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2010年,中国人寿天津市分公司实现总保费36.45亿元,同比增长24.2%,市场份额在当地达到24.92%;新单期交保费达7.08亿元,同比增长34.64%,开创了天津市分公司历史发展的最好局面。正因表现出色,赵松来被委以重任。2020年7月,华夏人寿被接管,中国人寿成为接管华夏人寿的重要一方,而赵松来也成为华夏人寿托管组的核心成员。2023年7月,华夏人寿结束被接管状态,此后,该公司也迎来了新的领导班子,其中赵松来成为华夏人寿的总经理。后来,随着瑞众人寿成立,赵松来担起首任总裁一职也顺理成章。如今,伴随瑞众人寿逐步走上发展正轨,保险“老将”赵松来却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赵松来离职后,谁将接棒,成为行业的一大关注点。人事调整或持续其实,除赵松来外,瑞众人寿当前的领导班子中还有多位人员是来自国寿体系。例如,董事长赵立军、副总经理李英建、总精算师田今朝、监事李路。值得一提的是,瑞众人寿董事长赵立军也是一名“老国寿人”,生于1963年7月,如今也将近61岁。资料显示,赵立军,1987年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会计学系工业会计与财务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看其工作履历,赵立军在中国人保、中国人寿都有过任职。在中国人保时,赵立军先后任职过老人保时期的计划财务部干部,香港中国再保险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主任、副经理,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副经理、经理等职务。离开人保后,赵立军加入中国人寿,历任中国人寿(股份)财务部总经理助理、总经理,山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人寿(股份)法律与合规部总经理,数据中心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总经理,国寿集团财务总监兼职务部总经理,中国人寿(股份)副总裁等职务。2019年,赵立军调任至国寿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担任总裁一职。2020年7月,华夏人寿被接管,而国寿健康正是华夏人寿的接管公司。后来,赵立军成为华夏人寿托管组组长,随着接管工作的结束,赵立军也有了新的身份,即瑞众人寿董事长。不过,从年龄来看,已超60岁的赵立军是否会有职位变动,也是一大关注点。就目前瑞众人寿公开的信息看,其董监高人员还处于完善阶段,而这些人员配置,或也会受到股东的影响。发展势头依旧强劲公开资料显示,瑞众人寿的股东分别为九州启航(北京)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出资金额分别为339亿元、226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60%、40%。其中,九州启航(北京)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是由12家机构出资,包括国寿寿险、太保寿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在内的11家国资系寿险公司,以及深圳市深基启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保险公司的董事一般是由股东方派出,如此情况下,瑞众人寿的董事又将如何组成?再回到瑞众人寿自身,从华夏人寿到瑞众人寿,从业务层面看,二者并无两样。而且,基于华夏人寿曾经不错的业绩,瑞众人寿在承接华夏人寿的资产与负债后,其基础并不差。从2023年7月成立以来,瑞众人寿已在保险市场行进半年多时间。据『A智慧保』获得的数据显示,2023年,瑞众人寿的业绩再上一个台阶。数据显示,瑞众人寿总保费达到2691亿元,同比增长6%,排在市场第三位。其中,新单保费达1544亿元,同比增长9%;续期保费为1146亿元,同比增长3%。此外,2023年,瑞众人寿新单标保达260亿元,同比增长33%,长险新单期交为340亿元,同比增长28%。从增长势头看,瑞众人寿表现依旧强劲。2024年干七件大事2024年是瑞众人寿成立后的首个完整经营年度,也是新战略规划正式落地实施元年。面对未来,这家新晋寿险“巨无霸”,又将祭出怎样的打法?在1月19日瑞众人寿召开的2024年工作会议上,瑞众人寿相关人员表示,要把握好“稳”和“进”、“立”和“破”的关系,统筹平衡好规模与效益、资产与负债、发展与安全。下阶段,要以中长期发展战略及2023—2025年发展规划落地为牵引和抓手,坚持内外兼修、一体推动高质量转型落地见效。2024年,瑞众人寿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体要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即:⁕
2月22日 下午 8:20
其他

赴港投保飙涨27倍:全面通关助攻,储蓄险助燃!热情能否持续?

距离2023年2月6日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已满一周年。全面通关的恢复,除了带动两地居民旅游消费外,也助燃了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热情。2月20日,据相关媒体报道,香港保监局预告的2023年保险业数据显示,内地访客投保的个人人寿保险新造保费约达590亿元(港元,下同),同比大涨超27倍。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热情重燃,除了受全面通关政策恢复的影响,以及三年疫情压制的需求反弹外,也与香港储蓄险预期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优势不无关系。有供职香港险企的保险代理人告诉『A智慧保』,目前香港保险头部公司的中期储蓄险产品利率大约在4%—5%,长期在7%左右。中小型公司的储蓄险产品收益还会更高一点。那么,落眼2024年,在通关常态化以及前期投保需求释放后,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热情还会延续吗?PART01同比飙升逾27倍全面通关促需求升温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后,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动态一直颇受市场关注。2月20日,据相关媒体报道,2023年全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个人人寿保险新造保单保费约达590亿元,相较2022年约21亿元的保费收入,同比飙升逾27倍,超越了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且仅次于2016年727亿元的记录高峰。其实,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回温,早在全面通关恢复不久后就已显现。据香港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恢复至96亿元,同比增长2686.4%,相当于个人业务总额的20.5%。另据香港保监局公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险业数据,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前三季度相关保费已达到468亿元,或占个人业务总额的32%。“新造保单保费强劲增长主要是过去几年累积的需求得到释放。”对于不俗的保费增速,香港保险业监管局行政总监张云正如是解释称。张云正进一步指出,过去几年,防疫措施令香港与内地通关受到限制,2021年内地访客个人人寿保险新造保单保费下跌至仅有7亿元,2022年也只有21亿元,去年恢复通关,内地访客来港投保显著反弹。这一说法有迹可循。据香港入境事务处披露数据,2023年内地访客入境人次约2676万,较2022年上升70倍。香港旅游发展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访港旅客初步数字为3400万人次;全年以内地旅客占比最高,达到近八成。显然,“去香港旅游的同时买上一份港式保单”成为不少内地居民的选择。此外,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回温也助力香港保险公司业绩增长。友邦保险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友邦保险香港业务的新业务价值较2022年第三季再次增长。虽然本地业务相对上一年的强劲基数稍有回落,但中国内地旅客的销售持续强劲增长,约占友邦保险香港业务第三季新业务价值的一半,与2023年上半年的水平相近。PART02高息环境下储蓄险成投保“最爱”与前几年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偏爱保障型产品不同的是,这一波赴港投保热潮中,储蓄险担当“C位”。张云正指出,过去内地访客投保产品中,保障型保险占到60%,储蓄型保险占40%,去年则相反,储蓄型及保障型分别占比60%及40%。2023年前三季香港保险业数据显示,内地访客购买的保单中约97%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即非一笔支付),终身寿险、危疾及医疗保险分别占到已发出保单份额的54%、35%和4%。在张云正看来,这种情况可以理解,因为中美利率背驰,以及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至7.3水平,增加了内地访客来港购买美元保单的诱因。中信建投相关研报也指出,香港地区分红储蓄险产品具有适配性高、收益率高、功能性强等优势,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收益率方面,香港地区分红储蓄险产品的中长期预期收益率可达年化6%左右水平,且近年分红实现率均接近100%。不仅如此,2023年为了增强产品吸引力,不少香港险企还面向内地客户推出优惠活动。譬如,此前某保险公司的终身寿险产品,推出了多元货币计划并进行限时优惠,活动宣传称,以3年供款年期缴付保费,可享受高达11%的保费回赠;以5年供款年期缴付保费,可享受高达23%的保费回赠及每年4%的保证特惠利率。香港宏利保险的某保障计划显示,提前缴付高达2年保费将享有每年6%的保证利息。上述就职于香港险企的代理人也告诉『A智慧保』,2023年内地储蓄型保险预定利率的下调,也促使消费者为追求更高收益而投保香港保单。除了港式储蓄险备受青睐外,保费融资业务也广受关注。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内地客户的新造业务中约25%涉及保费融资。近年保费融资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备受青睐,其主要是指客户从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用于保单购买,同时该保单被视作抵押品。当保单回报高于贷款利息的成本时,客户除了享有保险的保障外,还可以赚取息差。不过,在香港金融市场高息环境下,保费融资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香港保监局长期业务部主管吕愈国近期发布的文章就指出,保费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在过往低息环境下,投保人希望透过保费融资赚取保险产品与贷款当中的息差,借助杠杆效应加大保单回报,然而此举会同时加大风险及可能损失。现时利率高企,保费融资的偿债成本随之上升,加之市面上以融资方式购买的多为分红保险产品,该类保单收益受到保险公司投资表现影响,并非保证且回本期较长,令保费融资的风险骤增。“市场走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的投保人可能认为目前利率已经见顶并将逐步回调,正考虑使用保费融资;亦有投保人可能担心高息仍将持续或保单回报不及预期,打算终止现有保单。保监局借此机会,再次提醒投保人,使用保费融资,投保前后均应充分考虑,作出明智决策。”吕愈国建议道。另有数据显示,香港整体新造保费中,保费融资业务占比已由2022年的43%,下跌至2023年的21%,2023年第四季度更跌至多年来单季最低水平的9%,反映出投保人在高息环境下对保费融资态度审慎。2023年保费融资活动已明显放缓。张云正指出,最重要是要让客户清晰知道保费融资的情况,该局有在探讨如何能向内地访客提供适当资讯。PART03新单保费回落市场需求仍可观过去一年,全面通关的恢复、客户需求的释放,以及两地市场利率差异的存在,推动了香港保险市场内地访客新单保费大增,但通关常态化下,投保热情能否持续,市场需求是否稳定?同样受到业界关注,也牵动着内地市场的敏感神经。张云正提及,虽然2023年首两季度内地访客来港投保大幅飙升,但去年第三季及第四季按季已出现回落,第三季的新造保单保费按季下跌逾32%,第四季继续向下,只是降幅比第三季小,相信是期内人民币回升所致。不过,展望2024年内地访客来港投保的情况,他指出仍有自然需求,只是难以估计能否达到去年590亿元的规模,若中美利率及汇率走势在目前水平无大幅波动,达到400亿元至500亿元并非难事。“自我感觉现在内地来港投保的需求还是挺大的,我春节都没休息,我们工作群里天天都有大单。毕竟香港的重疾险、储蓄险都是有优势的,尤其是内地储蓄险预定利率调低,加上房地产不景气等情况,仍将吸引内地居民配置港式保单。”前述保险代理人坦言。除了保险保障、资产配置需求外,对于赴港投保的内地居民来说,保单管理、续保及索赔服务也尤为关键,担心“钱出去容易回来难”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值得期待的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政策下,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也在加速互联互通。2020年4月,央行、原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共提到保险30次,包括完善保险业务跨境收支管理和服务;扩大保险业开放,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外资控股的人身险公司;研究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框架下支持香港、澳门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等。对于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的建设进程,2023年12月,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在南沙和前海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的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日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对全国政协委员王思东的提案答复中也透露,正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前期,金融监管总局已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实地调研,多次征求并听取相关意见,研究形成工作方案。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争取保险服务中心早日落地,为合法持有港澳人身险保单的大湾区内地居民提供售后服务。信达证券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分析称,随着大湾区保险业“互联互通”的进一步发展,香港保险售后服务中心有望加速落地,从而有望进一步提升内地居民赴香港购买保险的体验感,更好地解决理赔后顾之忧,同时有望为香港保险业带来更多增量。综上来看,尽管内地访客新单保费出现季度回落,但在香港保险产品优势仍存,粤港澳大湾区保险市场加强互联互通的背景下,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需求或将有望进一步释放。那么,如此一来,是否会对内地市场未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压力?一周回顾#结算利率“3时代”,又逢最大降息!万能险还“香”吗?#速描非上市财险:超六成公司盈利!谁突围,谁归队,谁掉队?#大咖深度对话:如何打造“保险+风险减量+科技”新体系?#龙腾虎跃迎新春,“108将”拜年啦②:龙行龘龘,前程朤朤!(视频)#龙腾虎跃迎新春,“108将”拜年啦①:龙行龘龘,前程朤朤!#龙年保险如何锚定高质量?倾听“108将”信心与志向!(视频)#
2月21日 下午 7:42
其他

结算利率“3时代”,又逢最大降息!万能险还“香”吗?

又降息了!2月20日,龙年新春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关系着万千房贷用户月供的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环比下调25个基点,创2019年LPR改革以来最大降幅。LPR是贷款利率的“锚”,与存款利率也互为影响。事实上,本次LPR降息已在市场预期内,去年12月存款利率再次下调、今年2月5日降准落地,都为本次LPR下行释放了空间。再向前看,存贷款利率“降息潮”至少已持续一年多时间。保险产品利率与其步调一致。除了去年行业聚焦的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从3.5%下调至3%外,另一备受关注的险种——万能险的保证利率上限也下调至2%。此外,在监管指导下,近期万能险的结算利率也在整体下调,其背后既有监管推动,也有机构为了降低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而自主进行的调降,降息势头之劲,在今年“开门红”期间也没停下。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568款万能险产品2024年1月年结算利率全面降至4%及以下,其中仅两家公司的9款产品年结算利率达到4%。和利率一样“坐滑梯”的还有万能险的规模。多年前,万能险曾有过一波利率高峰、发行高潮时期,扮演了不少险企举牌的“弹药库”角色,近年在监管规范和市场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逐渐退出“C位”,保费规模整体下降。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利率走低、投资风险偏好下降、市场需求等影响,2023年万能险保费规模又有小幅回升。市场利率长期下行走势下,万能险未来吸引力几何?利率和规模还会再降吗?对险企又有怎样的影响?开门红也不“卷”了结算利率进入“3时代”与往年常见的开门红光景不同,今年不少银行理财存款和保险产品都不“卷”了,不仅不加息,还有许多产品顺势“降息”。万能险就是其一。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568款万能险产品2024年1月年结算利率全面降至4%及以下。其中仅财信吉祥人寿和珠江人寿两家公司共9款产品的年结算利率为4%;年结算利率在3%-3.95%间的产品最多,有469款,占比超过82%;90款产品年结算利率低于3%,占比15.8%,最低一款产品的年结算利率仅0.36%。这与一个月前相比调整明显。Wind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份,纳入统计的703款万能险产品中,彼时有多达93款产品的年结算利率达到4%及以上,占比超过一成。年结算利率居前的主要有渤海人寿、长生人寿、百年人寿、陆家嘴国泰人寿等保险公司旗下的万能险产品。如今万能险结算利率全面进入“3时代”,与监管指导“定价”不无关系。今年1月,多家险企接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从1月起,万能险结算年化利率不超过4%。同时,保险机构自身也有调节负债成本的需求。仅2023年,监管就祭出两次降准、两次降息,利率下行牵动着商品价格和资产配置。东海证券证券分析师陶圣禹表示,万能险结算利率压降,结合前期预定利率下调,都是制度上缓解利差损风险。根据调研反馈,
2月20日 下午 7:25
其他

速描非上市财险:超六成公司盈利!谁突围,谁归队,谁掉队?

2月19日,龙年首个交易日,A股行情接棒兔年收尾阶段的连涨势头,三大指数全线上扬,截至收盘,沪指涨1.56%,深成指涨0.93%,创业板指涨1.13%。从A股五家上市险企表现看,年初至今整体飘红,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新华保险涨幅分别达到10.72%、9.28%、6.2%、6.03%、0.19%。2023年上市险企较好的保费增速,无疑为其股价表现带来了支撑。非上市保险公司这一边,2023年最后一期偿付能力报告也在兔年尾声陆续披露。截至2月8日,在89家财险公司中,有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披露了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也不乏看点:如大家财险时隔七年重新“归队”,交出成绩单;国寿财险年度保险业务收入首破千亿,进入了千亿级保费梯队;浙商财险、北部湾财险等6家公司得益于成本率下降或投资收益提升而扭亏。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有50家公司盈利,25家公司亏损,其中保费收入超百亿的“大户”华安财险也在列;此外,从风险管理水平看,仍有超10家公司“掉队”,最新一期风险综合评级为C或D,抑或连续多个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缺席;还有的公司因股权变更、管理体制调整被下调评级;去年承保或投资端承压的公司也不在少数,主因包括受暴雨影响支出大额赔款或踩雷地产债券等。在业务层面,车险仍位居财险业第一大业务,且2023年各家车险保费规模随市场复苏普遍增长。年中车险“二次综改”落地,车均保费出现些许波动,好在多道市场秩序规范令下乱象渐少,年度车均保费与上一年相比整体浮动不大;农险和短期健康险面对的政策分别是鼓励和趋严,从少数披露数据的公司情况看,农险保费规模多呈增长态势,健康险规模涨跌不一。012/3公司盈利6家扭亏投资收益和承保成本率是影响险企利润的两大重要因素,2023年财险公司在这两端都不轻松。一方面是低利率市场环境、权益市场震荡、地产复苏不及预期等带来的投资收益承压;另一方面是暴雨灾害、车险赔付率上升等带来的综合成本率走高。综合行业数据和『A智慧保』的不完全统计,已披露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75家财险公司中,超半数公司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47家公司综合成本率超过100%,意味着承保业务方面亏损,其中13家公司的综合成本率更是超过120%;投资收益率方面,37家公司同比下降,有至少6家公司年度投资收益率为负。这都直接拖累了利润表现。据媒体统计,按照可比口径,已披露数据的财险公司2023年总净利润为50.64亿元,较上年减少约26亿元,降幅超过30%。25家财险公司2023年净亏损,在相关险企的偿付能力报告中也阐述了部分原因。例如亏损最大的华安财险,2023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4.4亿元,同比增长4.84%,但亏损11.66亿元,2023年综合成本率为106.45%,同比上升4.58个百分点,投资收益率为-2.57%。据其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重大投资损失”显示,控股子公司华安资产踩雷碧桂园债券,截至年末已计提减值金额2.03亿元,剩余账面价值2.25亿元。又如2023年亏了4.53亿元的燕赵财险,年度综合成本率超130%,在四季度时综合成本率更高达157.82%。公司在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流动性风险”中提到,本季度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回溯不利偏差率为-73.65%,超过-30%的监管标准,主要因暴雨灾害发生,公司承保业务支出大额赔款。另外50家财险公司盈利,占比2/3。位居盈利规模首位的仍是国寿财险,2023年实现净利润13.86亿元,年度“保险业务收入首破千亿元”也是一大亮点,具体保费规模达1063.72亿元。盈利规模位列二三的分别是鼎和财险、英大财险,这两家同为“电力系”财险公司,分别背靠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凭借着股东优势,综合成本率低于其他保险公司,2023年累计综合成本率分别为83.77%、91.37%;投资收益率也不俗,分别为4.04%、3.09%。得益于成本率下降或投资收益提升,2023年有6家财险公司实现扭亏,包括浙商财险、北部湾财险、富德财险等。例如北部湾财险2023年综合成本率降至100%以下,为99.65%,净利润由2022年的亏损9989万元转为2023年盈利4581万元,公司称还将积极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加强承保管控力度,压缩各项费用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浙商财险2023年综合成本率从2022年的108.48%下降到104.52%,投资收益率从0.35%上升到3.56%,带动净利润从亏损2.4亿元转为盈利1250.66万元。02大家财险“归队”仍有超10家公司“掉队”非上市财险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另一个看点,是大家财险时隔七年重新“归队”。报告显示,2023年,大家财险保险业务收入为85.03亿元,净利润为-3.45亿元。亏损背后的拖累项也包括综合成本率,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其综合成本率为105.04%,投资收益率为0.31%。大家财险表示,2023年第四季度,财险业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受疫情放开、自然灾害频繁、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财险公司特别是中小险企面临较大的经营盈利压力。这也是当下众多中小财险公司发展的写照。『A智慧保』注意到,大家财险的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有小幅逆升,公司2023年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B,三季度评级结果为BB。与之相反的是,多家公司风险评级被下调,也以中小财险公司为主。如长江财险2023年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B,而上一期为BB级。长江财险在偿付能力报告中称,评级被降的主因包括股权变更、管理体制调整大量引入市场化人员,对人员稳定性有影响;整体保费基数较小,导致亿元保费投诉量、亿元保费案件败诉率、亿元保费处罚量较高;受大额资金集中投出影响,投资活动净现金流较大等。鑫安汽车保险公司的评级在最近两个季度从BBB降为BB,公司2023年亏损1.46亿元,年度累计综合成本率同比从86.66%增至124.87%,2023年四季度单季度的综合成本率更高达157.98%。鑫安汽车同样受到管理层变化的影响,公司在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谈到,受原董事长退休等人员变动影响,公司战略风险领域得分低于70分。此外,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回溯不利偏差率相对较大,主要由于支付原保险合同赔付款项超出预期。此外,有超过10家财险公司仍“掉队”,包括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或D级的公司,以及连续多个季度报告缺席的公司。其中,华安财险、渤海财险、都邦财险、珠峰财险、新疆前海联合财险、安华农险、富德财险最新风险评级为C,安心财险最新一期风险评级为D,另有包括天安财险等在内的公司已连续多个季度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整体来看,有的公司近年经营管理已亮红灯,拖累他们偿付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高额赔付、人员流动和漫长的股权纷争等。例如评级为D的安心财险,由于偿付能力充足率为负值,已被责令暂停接受车险新业务,作为战略险种的短期健康险业务也无法经营,公司业务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加上往期业务退保情形,2023年四季度末累计保费收入-4.3万元,保费收入面临严峻挑战。公司增资工作仍在进行中,如未能如期恢复偿付能力充足率,业务停滞状态将延续。评级为C的都邦财险,在报告中披露的主要风险情况包括可资本化风险,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低于150%,内源性资本占比处于较低水平;公司治理结果不佳,导致操作风险评分较低;盈亏情况、保费增速、已发生已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发展偏差率、立案注销率等指标在行业排名中处于较低水平。03车险收入普增年度车均保费波动不大从险种看,车险仍高居财险业第一大业务,且2023年各家车险保费规模随市场复苏普遍增长,不过车险出险率上升,尤其势头强劲的新能源车险高赔付、高出险率问题也始终相伴,这是不少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高企的推手之一。在偿付能力报告中,也有一些公司谈到对策。如车险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超半壁江山的鑫安汽车表示,已采取或拟采取的改善措施包括报告期内组织开展新能源理赔技巧与定损实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通过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现场观察与实践操作,提升参训人员新能源理赔专业能力。围绕车险的另一话题,是2023年年中车险“二次综改”落地,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扩大,三季度时近六成险企的车均保费较二季度有所下降。2023年车险市场回暖,但手续费乱象有所抬头,而后监管部门下发《关于规范车险市场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的通知》等多道文件,12月头部保险机构还发起了一份行业自律公约,从2023年车均保费看,与上一年相比整体浮动不大。据『A智慧保』对财险公司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不完全统计,2023年车均保费最高的为6300元,最低的不到900元,多数险企截至2023年末的车均保费低于2000元。同比变化上,多数险企2023年车均保费与2022年相比,变化幅度不超过300元,有的变化幅度甚至只有个位数。其他险种方面,农险和短期健康险2023年“露脸”频次也较高,收到的政策分别是鼓励和趋严的。前者已是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常客”,今年更是6次被提及,鼓励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完善巨灾保险制度;而短期健康险则在去年迎来了新一轮监管风暴,产品开发设计、销售及第三方渠道管理等都受到规范。在偿付能力报告中,多数公司未披露车险以外险种的签单保费规模,而是以“非车险的第一大险种”“非车险的第二大险种”等名称代替。从少数公司披露的农险和健康险保费规模数据看,农险保费规模多呈增长态势。例如国寿财险2022年农险保费规模94.1亿元,2023年增至116.37亿元;燕赵财险2022年非车险的前五大险种中“中央政策性玉米种植完全成本保险”签单规模3747万元,2023年非车险前五大险种中“河北省中央财政玉米种植完全成本保险”签单规模为4747万元。健康险规模涨跌不一,如海峡金桥2022年健康险保费规模达1.05亿元,位列非车险险种第一,2023年规模降至4509万元,险种排位也跌至第五;都邦财险审计前数据显示,2022年健康险保费规模8291万元,2023年则升为1.42亿元。落眼2024年,财险公司依然面临着降本增效、投资趋难等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双碳”战略等国家政策释放的机遇下,短期健康险、农险以及新能源车险等仍有长期增长潜力,同时随着财险公司逐步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能力,从注重事后理赔到加强事前防范,行业的理赔成本也有不小的压缩空间。一周回顾#大咖深度对话:如何打造“保险+风险减量+科技”新体系?#龙腾虎跃迎新春,“108将”拜年啦②:龙行龘龘,前程朤朤!(视频)#龙腾虎跃迎新春,“108将”拜年啦①:龙行龘龘,前程朤朤!#龙年保险如何锚定高质量?倾听“108将”信心与志向!(视频)#速描非上市寿险:2023年投资收益率普涨,为啥净利反亏140亿?#“保险+健康管理”赛道如何发力?这家外资险企主动出击!#
2月19日 下午 7:33
其他

大咖深度对话:如何打造“保险+风险减量+科技”新体系?

律回春渐,岁序更新。转眼间,春节长假已经过去,我们迎来了龙年首个工作日。本期我们就回顾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保险鼎峰108将盛典的精彩瞬间,聚焦“风险减量”新命题,论道“保险+风险减量+科技”新体系。近年来,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愈加重视,提升防灾降损能力已经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2月17日,应急管理部官网发布的文章披露,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接警出动达7.9万起,出动了消防救援人员86.2万人次,营救被困群众3771人,在各地设立前置执勤点6862个。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出动8690余人次,为1160余家企业提供了风险防范与安全技术服务。截至2月17日19时,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的灾害事故,较大事故起数同比下降75%。如上不难看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常态化、精细化。事实上,近年来以风险管理见长的保险业,也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2023年初,原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从风险减量服务的服务基础、服务内容、服务领域、服务形式、组织保障、依法合规等多个维度,为保险公司深耕风险减量服务提供了权威参考和指引。由此,风险减量也随之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关键词。那么,在保险业高质量转型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好风险减量服务,并推动自身企业实现降本增效?1月18日,A智慧保与新时代保险研究院联手打造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保险鼎峰108将盛典在北京成功举办。在此次论坛“高质量转型
2月18日 下午 6:34
其他

龙腾虎跃迎新春,“108将”拜年啦②:龙行龘龘,前程朤朤!(视频)

从新年监管会议到首次产品通报,评被表扬的、被批评的
2月10日 下午 12:02
其他

龙腾虎跃迎新春,“108将”拜年啦①:龙行龘龘,前程朤朤!

新年监管通报14险企:压实产品管理,强化总精算师终身问责制
2月9日 下午 12:04
其他

龙年保险如何锚定高质量?倾听“108将”信心与志向!(视频)

瑞兔辞旧去,龙腾新年来。站在甲辰龙年的新起点,回望不平凡的2023年,保险业走过了爬坡过坎、跌宕起伏的一年。这一年保险业既经历着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车险“二次综改”、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等压力,亦面临着权益市场波动、长期低利率环境带来的资产端挑战。可以说,在堪称复苏之年的2023年,保险业的高质量转型压力有增无减、不确定因素扰动加剧。即便前路艰难险峻,保险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心未变。2023年,在国家与监管政策的强力引导下,行业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可以看到,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举旗定向,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指引;新一轮机构改革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揭牌运行,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微观层面,为推动保险业加速转型变革,摒弃粗放式经营模式,2023年监管力推人身险业严格落实“报行合一”,倒逼行业回归有序竞争赛道;强化车险费用管理,遏制手续费无序竞争乱象;规范“开门红”营销,要求险企不得大幅提前预收保费,防止出现承保空档,引发合同纠纷,滋生经营风险。在防风险、促转型的基调下,2023年保险业整体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2023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12万亿元,同比增长9.14%;原保险赔付支出达到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1.94%,服务国计民生力度进一步加大。挥别2023,展望已经到来的2024年。保险业该如何继续锚定高质量,拾级而上、革旧立新?作为保险业的“中坚力量”,在日前召开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上,“中国保险鼎峰108将”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是如何找准目标、确立方向的?作为保险市场一线的指挥官,他们又将如何在总公司战略指引下,谋突破、抓重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让我们一同感受“108将”2024新年flag!一周回顾#速描非上市寿险:2023年投资收益率普涨,为啥净利反亏140亿?#“保险+健康管理”赛道如何发力?这家外资险企主动出击!#从“野蛮人”到“压舱石”,透过险资举牌银行股看投资风格之变#北大方正人寿时隔近12年换将!韩光受命,如何讲好新故事?#周评
2月8日 下午 2:00
其他

速描非上市寿险:2023年投资收益率普涨,为啥净利反亏140亿?

近期,随着2023年保险业经营数据及保险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陆续披露,市场关注度颇高的非上市寿险公司经营成绩单也随之揭晓。从负债端看,大部分寿险公司在保险消费复苏、增额寿热销等综合影响下,保费收入实现正增长。相较负债端的企稳复苏,险企投资端表现可以总结为“出乎意料”:投资收益率实现普涨,但不少险企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数据显示,在可统计的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有35家险企2023年度净亏损。缘何在权益市场羸弱行情下,非上市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还算“过得去”?既然投资收益率相对可观、保费普增,为何非上市寿险公司净利润过半出现亏损?综合投资收益率普涨债券配比创十年新高2023年,疫情之后的重启之年。面对较为复杂的经济形势,资本市场亦是风云变幻。随着险企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出炉,非上市寿险公司2023年的投资收益率也浮出水面。据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61家非上市寿险公司披露该年度投资收益率。数据显示,纳入统计的非上市寿险公司2023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85%,且仅有恒安标准养老一家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即-1.19%。『A智慧保』还注意到,2023年还有7家非上市寿险公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超过6%,分别是泰康人寿6.68%、中英人寿6.42%、大都会人寿6.34%、工银安盛6.22%、中意人寿6.16%、复星保德信6.16%、陆家嘴国泰6.02%。客观来看,2023年权益市场环境对险资配置并不友好。2023年全年沪深300指数下跌11.38%;创业板指跌幅达19.41%。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不少基金、股票以及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为负,险资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实现普涨已属颇为不易。2023年权益市场羸弱,而非上市寿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总体差强人意,对此,有专业人士分析指出,一方面或源于不少险企减少权益仓位,加大债券配比,以此兑现较好投资收益有关。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2023年保险业经营情况也显示,从大类资产配置看,险资债券投资占比再次升高,2023年,债券投资占比由上一年末的40.93%,上升4.48个百分点至45.41%,债券配置余额约12.57万亿元,为十年新高。另一方面,或源于险企将持有的到期投资的债券,改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市值入账,继而损益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导致综合投资收益提升。事实上,即便2023年非上市寿险公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尚可,但业内对于险资配置压力日趋加大已深有体会。有保险资管界人士就直言,从近三年非上市寿险公司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看,约超过七成人身险公司三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不及5%,寿险公司内含价值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已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防范利差损风险,2023年监管大力引导行业降低资产负债成本,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3.5%降至3%,分红型产品和万能型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分别下调至2.5%和2%。2024年开年不久,市场再度传出2024年1月起,各险企万能险结算利率不得超过4%;6月开始不得超过3.8%,部分规模较大以及风险处置机构需压降至不超过3.5%。不过,在利率下行趋势下,增配债券很难提升绝对收益,为此近年来险资也在强化多元资产配置。『A智慧保』也关注到,2023年以来,寿险公司频频出手“抄底”一线城市优质不动产。从已进入实际出资阶段项目来看,2023年,以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为代表的头部寿险公司,主要将资金投向北京、上海重要地段的存量不动产项目。净利表现与投资收益背道而驰过半险企亏损从非上市寿险公司具体的经营表现上看,2023年在利率下行、资本市场低迷、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叠加3.5%预定利率的传统寿险产品停售的刺激,寿险公司2023年保费实现快速增长。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为5124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
2月7日 下午 5:25
其他

“保险+健康管理”赛道如何发力?这家外资险企主动出击!

随着中国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速,近年来,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布局节奏及创新步伐显著加快,当中就包括从合资变身为外资独资的汇丰人寿。根据汇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2月6日 下午 5:01
其他

从“野蛮人”到“压舱石”,透过险资举牌银行股看投资风格之变

现在说到险资,人们会评价它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压舱石”,而在八年前,它一度因部分机构激进的举牌行为被视为“野蛮人”。2015年,这是险资入市20多年历史中绕不开的一年。保险大鳄在这一年大举“出征”资本市场,次年恒大系也杀入举牌大军。风格激进、手法凶猛,令那时许多A股企业“闻险色变”。银行股是这些资本族系钟爱的一个板块,譬如2015年开年前后的两个月内,某险企连续12次增持民生银行。而自2015年底人保财险举牌华夏银行至今年初长城人寿举牌无锡银行的八年间,险资在A股和H股举牌银行股总计才9次,且不少持股比例是刚刚过5%的举牌线。虽然银行股并不是险资“扫货”的唯一对象,这八年间险资也曾密集增持其他板块,不过从增持策略、资金来源等角度看,险资投资风格都明显转稳,举牌目的从“赚快钱”转为“细水长流”。PART01举牌风格转稳多属财务投资、战略投资今年初,“险资时隔八年再度举牌A股银行股”是行业的话题之一,其不仅有险资权益配置思路的投射,也是八年来险资投资风格之变的一个注脚。最新举牌来自长城人寿。该公司于2022年跻身无锡银行前十大股东,而后数次增持,持股比例在今年初超过5%,触发举牌;举牌几天后,长城人寿又通过可转债转股方式对无锡银行进一步增持,持股比例升至6.36%,股东名次升至第三。这个投资周期可以称得上“有耐心”,整体风格延续了近年险资举牌银行股的稳健。『A智慧保』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官网梳理发现,在2015年底人保财险举牌华夏银行之后的这八年间,险资举牌银行股共9次,偏爱H股居多,包括国寿举牌农行H股、百年人寿举牌浙商银行H股、太平人寿举牌工行H股等;时间线上,2020年较为活跃,有6次举牌发生;举牌主体方面,国寿和太平人寿两家国资背景的头部险企,共贡献了7次举牌。另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保险公司重仓的银行股流动股中,信泰人寿、新华人寿分别增持了北京银行和邮储银行。从持股比例看,除了国寿增持农行H股曾触及二度举牌线10%外,另外多笔举牌几乎都是刚过5%的举牌线。还有被举牌银行的相关负责人提到,在港股市场持股比例超过5%,并非该行总股本的5%,意味着放到总股本中占比更低。而对于增持和举牌目的,多家险企在业绩会等不同场合表达过,有一定财务或战略投资考虑。这些都和2015年前后给险资“招了一波黑”的部分机构激进举牌行为形成对比。在多年前的那轮举牌浪潮中,多个资本族系手法凶猛,多是先采取短线操作,高抛低吸赚差价,然后争夺控制权,被市场称为“野蛮人”“坏小子”。时任监管部门高层直指,少数公司进入保险业后,将保险作为低成本的融资工具,以高风险方式做大业务规模,实现资产迅速膨胀,完全偏离了保险保障的主业,变成人皆侧目的“暴发户”“野蛮人”。从2016年底开始,监管陆续出台了多份政策引导保险回归保障本源,那些激进的机构或被停止在A股投资股票、或被叫停相关业务,而后被接管,时至今日多家已更名,退出历史舞台。PART02万能险不再唱“主角”自有资金等成新“弹药库”在那一轮野蛮举牌潮中,动辄数十甚至数百亿元的“弹药”,除了来自股东增资等渠道,相当一部分来自万能险。彼时市场上主流的万能险,多是在“规模至上”理念下设计推出的五年期以下中短期产品,激进的险企依靠高现金价值、高结算利率的万能险迅速扩大保费规模,并在对上市公司举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万能险产品不该“背锅”,原监管部门高管也曾为它“正名”,其设计主要是为了发挥特有的投资和灵活领取等产品功能。问题出在使用它的机构身上,即那些激进险企在“一股独大”或“家族控制”的股权结构下,催生出“资产驱动负债”的投资经营模式,万能险是该模式下的一个工具。自2016年开始,万能险受到严监管,险资举牌明显减少。万能险自身也在蜕变,公开资料显示,到2019年,在售万能险几乎是五年期以上产品占主导,且不少是与期交年金类产品搭配,单纯短期理财型的万能险已非常少见。今年1月起,万能险利率的“天花板”进一步降低到4%以下,『A智慧保』翻阅多家险企财报看到,各家万能险规模近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基本已退出年度销售前列。与此同期,险资增持或举牌的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保险责任准备金、自有资金、募集资金等成为新的“弹药库”。例如长城人寿今年1月买入无锡银行A股股票的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账户,太平人寿、百年人寿此前在H股分别增持工行、浙商银行等股票时,资金主要来源是保险责任准备金。更进一步来看,在2016年部分险企举牌公告中,保险责任准备金还包括万能账户,但近年险企公告的口径中,保险责任准备金基本来自传统保险账户及分红保险账户,或是只有分红账户。从公告披露的数据看,举牌险企的“弹药”储备都十分充足,最多的“账户余额”(可运用资金余额)超4000亿元,账户期限在4—6年甚至更长。业内分析认为,负债端资金特性的改变也会传导至投资端,从而进行更稳健的投资。PART03瞄准高股息标的长期稳健投资作用加大除增持节奏、举牌策略和资金来源之外,险资举牌的驱动力及逻辑方面也有一些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出手时点、标的选择的底层逻辑。例如2015年之所以出现一波险资举牌潮,与当年夏天的股灾不无关系,股市一泻而下,在激进险企野蛮搅局前,入市的险资一度获得“白衣骑士”的美称;2020年疫情暴发,包括银行在内多个顺周期板块业绩下跌,叠加利率下行和资产质量压力上升,银行板块市净率仅为0.4—0.5倍左右,且2019年H股市盈率已明显偏低,因此2020年也出现了一波险资举牌小高潮。当前股市仍处于一波调整期,被视为又一个较佳的进场窗口期。另一个不变的底层逻辑是寻找高分红、高成长性、高ROE(净资产收益率)等特征的上市公司,这类资产通常被视为具有防御或固收类属性。仍以银行股为例,在2020年增持农行H股时,国寿相关负责人曾透露,确定了举牌的一系列标准,包括成长性、价值、股息等,根据标准筛选出符合长期持有的龙头股票来进行配置。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的近三年平均股息率居前行业,银行业以超过5%的股息率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煤炭业。此外,和险资一样,社保基金、养老金产品等长线资金近年进场的主要赛道中也包括新能源、医疗健康等板块。业内人士分析称,原因之一是这些领域的积极催化剂事件比较多,且技术创新为相关行业带来新一轮研发和投资的成长周期,关键节点突破后带来的长期影响更值得投资者去关注。变化之处就是从“赚快钱”转为“细水长流”,险资更重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这一方面是受到监管引导,在2016年整顿激进投资后,险资在实体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中的作用被重新认识,政策暖风重现,推动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投资力度、鼓励支持新兴板块,监管部门同时强调险资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从险企自身角度,也少不了投资收益的驱动,尤其在投资收益率承压及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背景下,许多险企近年持续加大权益资产配置规模,既增加了对资本市场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通过持股结构变化均衡市场风险的结构和偏好,助力股市估值修复,也优化了自身收益来源,在市场非理性波动时把握配置机会,实现长期超额收益。一周回顾#北大方正人寿时隔近12年换将!韩光受命,如何讲好新故事?#周评
2月6日 下午 5:01
其他

北大方正人寿时隔近12年换将!韩光受命,如何讲好新故事?

股权几经转让,公司两度更名,偿付能力亮起红灯,经营业绩陷入困境,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老牌寿险公司,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尤其是近年来受北大方正集团重组影响,北大方正人寿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而今,踏上新征程的北大方正人寿,仍然在变化中前行。2月5日,北大方正人寿发布公告称,经董事会批准,自即日起,李平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任命韩光担任公司临时负责人。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人事调整成为北大方正人寿第二次更名以来的首次换将,随着李平的退出,这位执掌北大方正人寿11年半的保险“老将”将结束对北大方正人寿的掌管,北大方正人寿或将面临经营转向。从中资到合资平安“老将”韩光受命资料显示,韩光,1968年10月出生,河海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学士毕业。自毕业后,韩光就加入保险业,从基层做起,一步步走到管理岗,至今,韩光从业超27年。1996年10月,韩光加入平安人寿,历任平安人寿江苏分公司营销部员工/经理助理、平安人寿江苏分公司培训部经理助理、平安人寿江苏分公司无锡支公司经理、平安集团董事长办公室员工等职务。2004年,韩光调至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担任总经理,当时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营业部考核不达标、营业组织结构也存在困扰,这样的情况下,韩光临危受命,扛起了带领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奋力前行的重任。在韩光的带领下,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迎来“新生”,有数据显示,2007年,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青岛地区)总保费收入为13.9亿元,居青岛寿险市场第一;个险营销员人力达4085人,居青岛市场第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韩光还被平安集团授予三级平安勋章。带领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取得不错成绩后,韩光又被调至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担任总经理。在韩光的带领下,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重塑队伍,推动队伍销售理念转型;深化保障型产品销售理念;大力推动科技发展等。有资料显示,2019年秋,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提前68天达成2019年个险NBEV,成为平安人寿全系统内第一家达成的二级机构,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还提前达成2019年全年业务挑战计划。2020年,平安人寿领导班子发生大调整,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韩光拟进入平安人寿班子,2023年2月,原银保监会批准了韩光担任平安人寿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此次,韩光再次迎来职场变化,从平安人寿到北大方正人寿,从中资到合资,于韩光而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近12年后李平卸任曾力推“保险+医疗”发展韩光的到来,接替的正是与其同龄的李平。据悉,1968年12月出生的李平,比韩光小两个月。从其工作履历看,他曾供职于平安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原华夏人寿等险企,也是一名保险“老将”。资料显示,早在1994年,李平就进入了人寿保险行业,先是在平安人寿工作,历任平安人寿深圳公司业务员、业务主管和沙头角支公司经理、江门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平安人寿健康保险部助理总经理、平安人寿乌鲁木齐分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等职务。2004年,李平从平安人寿转到中美大都会人寿担任总经理助理职务;2007年,他又去了原华夏人寿担任副总经理一职,直到2012年9月,李平正式出任北大方正人寿总经理。从2012年9月到现在,李平担任北大方正人寿总经理已11年半的时间,这也成为李平过往履历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段经历。作为一名深耕寿险领域的保险“老将”,李平对于行业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保险公司需要从过去传统保险服务延伸到养老、医疗两个产业链上下游,从而提供更多附加值服务。同时,借助于信息和科技手段,不断提升营销员队伍的销售服务能力,以此保证客户财富安全、身体健康等主张得以实现。或许基于这些理念,李平也在持续推动北大方正人寿“保险+医疗”的发展。2019年,北大方正人寿还曾推出“方正FIT”健康互动平台,通过提供六大类20项健康管理服务以及丰富的健康活动,满足客户“大病找名医,小病求方便”的核心需求。如今,随着此次人事调整,李平的职业生涯又将发生改变。从股权变更到人事调整平安人寿新布局为何北大方正人寿要在此时更换总经理,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谋划,这或是当下行业最好奇的。其实,追本溯源,北大方正人寿此次换人或与此前的股权变更紧密关联。据悉,2023年2月17日,原银保监会同意北大方正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紧接着2023年2月23日,北大方正人寿发布变更股东公告,北大方正集团将所持有的北大方正人寿51%的股权转让给新方正控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后,北大方正集团正式退出北大方正人寿的股东名单,取而代之的则是刚成立不久的新方正控股。这次股权变更,也成为北大方正人寿发展历程中的第三次股权变更,之前的两次分别发生在2010年与2012年,且伴随着名字改变。具体来看,2010年,纽约人寿选择与海尔分道扬镳,将所持50%股权分别转让给海尔以及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海尔纽约人寿改名为海尔人寿;2012年,北大方正集团受让海尔持有的海尔人寿51%股权,海尔的持股比例降至19.76%,明治持股比例不变,海尔人寿的控股股东从海尔变为北大方正集团,海尔人寿的名字也变为北大方正人寿。2023年2月24日北大方正人寿新三年开局:新旧方正交接股权,借势平安“康养”落地!再回到新方正控股,其背后的大股东正是平安人寿。2022年1月,原银保监会批准平安人寿运用自有资金482.18亿元投资新方正集团,投资完成后持股比例约66.51%。2022年12月22日平安入主“新方正”:做强金融“现在时”,拥抱医疗“未来时”?基于这样的关系,平安人寿间接成为北大方正人寿的实际控股股东。这样来看,选择韩光担任北大方正人寿临时负责人不难理解。增资落地偿付能力减压经营仍存挑战自归于平安旗下,北大方正人寿也在不断向着平安靠近,且在多个方面正发生着改变。在2023年的新年致辞中,李平曾这样表示:“作为平安集团的一分子,融入平安文化,借助平安赋能,充分利用平安管理经验、创新科技能力、‘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等丰富资源,帮助公司、队伍更好地发展,帮助业务伙伴更轻松地展业。”在中国平安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总经理谢永林也就北大方正重整一事进行了相关回应。谢永林称,北大方正的整个资产交割进程非常顺利,整个重整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板块,按照充分融入、深度赋能和加快处置来进行。谢永林还透露平安人寿对北大方正人寿深度赋能,从产品、服务到人才、管理、IT等方面全面赋能。另外,北大方正人寿公司LOGO也已焕然一新,由“生命绿”和“活力橙”组成的全新色彩,恰好与“平安橙”相呼应。就新LOGO的意义,北大方正人寿解释,这诠释着北大方正人寿“焕彩人生每一刻”的品牌主题,坚持将客户利益、员工利益和股东利益共同化成同心圆的理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及企盼。值得一提的是,在股东变更后,北大方正人寿也迎来了增资。2023年9月,北大方正人寿发布增资公告称,拟增资17亿元,公司注册资本金由28.8亿元增加至45.8亿元,从目前看,这项增资在2023年第四季度已获得监管批准。伴随增资到位,北大方正人寿偿付能力紧张状态也得到了缓解。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8.0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2.64%。不过,就当下看,北大方正人寿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经营层面,据其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3年北大方正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48.59亿元,净利润为-14.29亿元;2022年,其净利润为-8.09亿元。这些均是新的接班者需要面对的现实。对于未来,北大方正人寿绘就了“三年倍增”的发展目标,即至2025年将在规模上逐步实现百亿保费、百万客户的业务倍增目标,在价值上实现新业务内含价值翻倍,做到业绩好、专业强、品质优和素质高的合资公司典范。如今,在新人的带领下,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仍然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李平是扎根已近12年的平安老人,而韩光是关键时刻派任来的平安老人。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公司现状,北大方正人寿势必做出调整和变动,调人力、调结构。不管李平下一步去向如何,这或许都是在为下一步北大方正人寿的“变”打伏笔。一周回顾#周评
2月5日 下午 9:10
其他

周评 | 从新年监管会议到首次产品通报,评被表扬的、被批评的

三大AMC划归中投,旗下保险故事如何续写?复盘前世今生!
2月4日 下午 8:10
其他

新年监管通报14险企:压实产品管理,强化总精算师终身问责制

2023年的人身险,在破与立之间,朝着更深层次的转型持续推进。这一年,代理人渠道继续开拓精英路线,银保渠道仍然持续发力;这一年,传统寿险预定利率接连换挡,从3.5%到3%,目前仍在下探;这一年,“报行合一”持续强化,银保渠道打响“第一枪”。也是这一年,在各种监管政策下,人身险产品出现转变,如部分增额终身寿险停售、银保产品“回炉”再上架、短期健康险产品迎来摸底排查等。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改变中,人身险产品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强化“报行合一”的背景之下,不少产品仍未达标。2月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监管司发布《关于2023年度人身保险产品情况的通报》(简称《通报》),在表扬9家保险公司的同时,批评了14家保险公司在部分人身险产品经营方面做得不到位,例如,产品设计不符合“报行合一”基本原则、产品管理不到位、精算假设不审慎等。监管要求此次被批评的公司要在2月26日前将整改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并上报。国家战略指引高质量发展9家险企受表扬养老、健康、长期护理、乡村振兴、普惠金融,这些关乎社会民生的领域,均是国家重视且鼓励企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作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近年来,保险紧跟国家战略,在服务社会民生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在《通报》中,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监管司表扬了9家人身险公司,包括泰康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健康、中国人寿、农银人寿、平安人寿、中邮人寿、新华人寿、人保寿险。在丰富养老险、健康险供给方面,泰康人寿积极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将专属商业养老险等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太保寿险则是推出重疾一体化风险解决方案,从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人保健康开发新款长期护理保险,丰富了消费者护理保障选择。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中国人寿开发“乡村振兴”系列产品,为符合有关乡村振兴政策条件的人员提供身故、高残、医疗费用补偿和综合意外伤害保障;农银人寿开发“三农”专属产品,覆盖多种自然灾害和交通工具意外保障,降低客户返贫风险;人保健康通过开发专属护理险,助力解决特困人群无人照护的难题。在普惠保险方面,中国人寿为一些新业态从业者开发了价格实惠、投保便捷的系列产品;平安人寿则针对新市民提供“医疗费用支付+就医服务”一体化的医疗险产品,提供全流程的医疗保障和住院服务;中邮人寿从老年人、儿童、高血压患者等特殊慢性病人群入手,开发15款普惠保险产品,优化投保理赔流程。除此之外,中国人寿针对中老年人开发防癌疾病保险,支持免体检投保,解决中老年人投保难问题,同时,中国人寿还开发了少儿医疗险组合产品,并提供甲流、肺炎等特定疾病门诊医疗费用保障;新华人寿主要针对未成年人提供30年期健康专属保障;人保寿险则是面向心智障碍家庭患者开发专属产品。产品设计管理存问题14家险企被批评回望2023年的人身险,在“破与立”之间不断探路,尤其是在制度层面,随着各种监管文件的下发,人身险市场也迎来了转变。在这其中,“报行合一”当属2023年最火热,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存在。从2023年8月,监管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到2023年10月《关于银保产品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再到2024年1月1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折射出对银保渠道“报行合一”规范的坚定决心。在新旧制度转换之际,必然会有一些险企出现“不适应”。在此次《通报》中,监管也指出了部分险企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设计不符合“报行合一”基本原则、产品管理不到位、精算假设不审慎、对产品智能检核系统相关工作要求重视不够等。具体来看,产品设计不符合“报行合一”基本原则方面,个别险企产品设计违背精算原理,实际费用超过预定附加费用率,有的则是产品定价费用假设与利润测试费用等不一致等,其中,中英人寿、信泰人寿、平安人寿就在这些方面出现问题。产品管理方面,监管指出一些险企存在管理不到位问题,例如,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尤其是监管多次列明的问题,仍有险企“上榜”,如平安健康、信美人寿、中意人寿、瑞华健康、横琴人寿、友邦人寿六家险企。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监管司称,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公司合规经营意识欠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精算假设方面,部分险企对精算技术的科学应用重视不够,对精算人员履职独立性保障不足,发生率表使用以及费用率设定存在问题。爱心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国宝人寿、太平人寿、瑞华健康、国联人寿六家险企报送的部分产品就因此被通报。此外,监管还指出部分险企未按照产品智能检核系统要求规范报备产品并准确填写系统相关信息。其中,德华安顾人寿报送的多款产品条款要素表和精算报告信息表填写内容与备案材料不一致,导致多次重复报送。还有一些险企停售产品未及时在系统中变更报送。压实产品设计管理流程强化总精算师终身问责制无规矩不成方圆。正如监管所说,“科学高质量的产品报备是‘报行合一’工作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各家险企应持续加强和改进产品管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对此,监管从产品管理、精算管理、产品开发设计、内部考核等方面提出要求。产品管理方面,监管表示未来将持续强化对总精算师的终身问责机制,同时,各险企要切实提升合规经营意识,履行产品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产品报备工作的审核把关,杜绝出现低级错误。精算人员要深入学习并时刻遵守精算师职业准则,总精算师要履职尽责,持续提升专业性、独立性、职业道德,把好产品开发设计关。精算管理方面,各公司要高度重视对保险精算技术的科学应用,持续加强对产品开发设计底层逻辑的研究,以利差、费差、死差管控为抓手,持续增强产品设计的审慎性。同时,各险企还要加强对精算假设全周期持续管理,确保各环节精算假设的合理性、准确性、公平客观。产品开发设计方面,规范产品报备,严禁以形式上的合规掩饰实质上的违规。各险企要做好产品回溯工作,通过停售或重新报备等管控精算假设偏差或调整产品精算假设。投资收益率假设要参照以往投资收益情况,建立有效约束机制,探索建立与预定利率的联动传导机制。另外,各险企要规范使用生命表、重疾表等,严禁人为随意调节,避免产生重大偏差。监管提醒,同一款产品在不同渠道销售的,不得采用不同的利率测试费用假设。此外,监管提醒各险企抓好通报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建立健全内部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产品通报情况作为各级产品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监管司称,下一步将持续严监管产品,进一步强化人身险产品智能检核系统的功能作用,加大产品核查力度,规范产品报备工作,全面推进“报行合一”。一周回顾#华贵人寿既引进又社招:8大部门联手分支,涉及15类专才!#渠道重塑,价值突围!这家银邮系险企如何打造银保“新范式”?#2023车险保费增、赚钱难!利润缘何收窄,险企如何突围?#新华保险高管流动“图谱”:空降、升迁、内生、外输!#时隔七年,大家财险及养老交成绩单:偿付能力达标,经营待改善#“科技+保险”再碰撞!保险业的科技图谱如何绘?#
2月4日 下午 8:10
其他

华贵人寿既引进又社招:8大部门联手分支,涉及15类专才!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互联网保险理赔创新服务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互联网保险的保费收入规模将比2022年增长近6倍,或将超过2.85万亿元,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并完成理赔的金额将接近1万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保险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作为一家拥抱金融科技的寿险公司,华贵人寿基于互联网基因于2017年在贵州成立。作为新生代险企之一,华贵人寿在成立之初并没有像其他险企一样走传统“大而全”的经营路线,而是定位于“做一家产品与服务领先的互联网平台型保险公司”。需要指出的是,华贵人寿并未强求搭建线下队伍,而是与市场上所有的优质渠道、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在产品层面,目前也以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类产品为主打,走出了一条特色经营之路。在华贵人寿即将迈入第8个经营年度之际,该公司迎来了第二任董事长。2023年11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发布行政许可批复,核准刘刚担任华贵人寿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对于这一人事调整,或早在茅台集团重回华贵人寿第一大股东之位时就已注定。2023年4月,原贵州银保监局批准华贵人寿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加至20亿元。增资完成后,华贵人寿第一、二、三大股东均发生变化。其中,茅台集团由第二大股东重回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由20%增至33.33%;此前第一大股东贵州金控持股比例由21%降至10.5%,退居第三大股东;新进股东黔晟国资持股比例为19.17%,为新晋第二大股东;嘉鑫辉煌与华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5%,并列第四大股东。在此后的2023年7月,华贵人寿召开了2023年计划工作会议,刘刚以华贵人寿党委书记的身份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其指出希望华贵加快推进业务转型,不断提升盈利能力、投资能力、销售能力、风控能力、资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能力建设,回归保险保障本源,走好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刘刚的讲话中不难看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日后一项重要工作。『A智慧保』注意到,在2024年1月29日,华贵人寿连发了“2024年第一次社会招聘”及“2024年第一批人才引进”两则公告,其中人才引进涉及总公司投资部、总公司精算与产品部,社招涉及总公司信息技术部、总公司团队业务部、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公司合规管理部、总公司稽核审计部、总公司网络新业务部,以及部分分公司部门,招聘的岗位有估值核算岗(兼投资清算岗)、信用评估岗、产品开发岗、负债评估岗等15个关键岗位。下面共同关注相关岗位的具体需求。欲了解更多保险招聘信息请扫描『A智慧保』“招才进保”官方微信二维码一周回顾#渠道重塑,价值突围!这家银邮系险企如何打造银保“新范式”?#2023车险保费增、赚钱难!利润缘何收窄,险企如何突围?#新华保险高管流动“图谱”:空降、升迁、内生、外输!#时隔七年,大家财险及养老交成绩单:偿付能力达标,经营待改善#“科技+保险”再碰撞!保险业的科技图谱如何绘?#三大AMC划归中投,旗下保险故事如何续写?复盘前世今生!#
2月3日 下午 7:56
其他

渠道重塑,价值突围!这家银邮系险企如何打造银保“新范式”?

2023年对于中国寿险业来说,是复杂且多变的一年,这一年险企负债端既经历了消费复苏后,新单保费强劲增长的高光时刻,亦面临着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全渠道“报行合一”等从严监管政策带来的挑战。资产端方面,无论是长期低利率的走势,还是权益市场的波动,都让险资的配置难度有增无减。然而,面对急流险滩、转型压力,行业却不乏逆势而上、攻坚破局者,作为银邮系寿险排头兵,近年来,中邮保险加速推进市场化改革,引战增资、渠道转型、资管“落子”、数字化布局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接连落地。受益于转型改革释放的新动能,2023年中邮保险在新业务价值、优化负债成本、多元渠道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从改革效果上看,中邮保险的价值创造能力显著提升,内生增长潜力持续释放。那么,中邮保险的改革创新究竟做对了什么?又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01转型成效初显价值创造超预期2023年,重回寿险主舞台的银保渠道经历了深度调整。一方面,在监管引导行业降低资产负债成本的大背景下,人身险新产品的预定利率普遍下调,使得银保渠道不得不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另一方面,为规范银保渠道健康发展,监管力推“报行合一”新规严格实施,这也打破了银保渠道依赖高手续费竞争的惯性,生态格局面临重塑。转型调整下,在银保渠道积淀颇深的邮银系险企如何直面挑战,应势而为?在压力重重的2023年又交上了怎样一份答卷,牵动着市场的目光。『A智慧保』注意到,以争当一流险企为中长期发展愿景的中邮保险,业务发展在2023年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性成绩。根据中邮保险召开的2024年工作会议披露,截至2023年末,中邮保险总资产4820亿元,较年初增长8%,行业排名第八位;2023年营业收入和保费收入首次同时迈上千亿平台。此外,中邮保险的业务结构显著优化,目前已构建出由以趸交为主到以期交为主、由短期期交向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发展的新格局。如果说不断优化的业务结构,是中邮保险为高质量发展播下的“种子”,那么业务价值的逆势高速增长便是其收获的丰硕果实。据中邮保险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中邮保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6%,达到82.7亿元,保持行业排名第五。从负债成本上看,在保险业强化算账经营、精细化管理的大趋势下,中邮保险亦主动作为,2023年该公司新单负债成本率为3.91%,同比压降了18个BP,降至4%以下;保单未来盈余205亿元,边际余额400亿元,较上年年初增加了117亿元,充分体现出中邮保险经营发展内生增长向好的势头。调结构、增价值、降成本,显然2023年中邮保险整体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多维突破的成绩单,这也间接说明中邮保险的市场化改革成效初显,为其高质量发展孕育了新动能。“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市场化改革实现了新突破,核心竞争力进阶了新水平。”在2024年工作会议上,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爱力如是评价过去一年中邮保险所取得的经营成绩。02渠道重塑、多点破局探索银保“新范式”相比于中邮保险在价值创造上的较佳成绩,或许市场更为关心的是,在落地实践上,中邮保险做对了什么,有哪些可供行业借鉴之处?从渠道经营上看,不得不提的是,中邮保险近两年强力推动的以邮银为主体、“一主多辅”的渠道策略。逐一剖析来看,无需赘言的是,邮银一直是中邮保险的主力渠道。本着“让长板更长”的发展规律,中邮保险在邮银渠道上选择精耕、细耕。具体而言,该公司一方面全面加强主渠道赋能,立足专业化,重点打造了专职讲师、兼职讲师以及保险规划师“三支队伍”。据介绍,目前中邮保险专职讲师达到504人,兼职讲师达到2450人,保险规划师达到2927人;另一方面,中邮保险同步优化邮银渠道的产品供给并提供“保险+服务”,以提升主渠道复杂业务的营销能力。如场景化服务平台“健康驿站”启动建设并已投入使用74个。从经营成效上看,2023年中邮保险的邮银主渠道业务规模和价值均创下历史新高,期交新单保费389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五年交及以上终身寿险保费占比87%,同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的确,当前银保渠道正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单纯靠手续费和价格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银保渠道亟需在拉动规模的基础上贡献价值。并且,“报行合一”新规实施后,银行与保险也将走向深度融合。这就要求险企强化内部变革,提升银保渠道销售的专业性、产品供给的价值性,而中邮保险已然看到了这一点,并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新银保”模式。除了精耕主力邮银渠道外,如前文所述,中邮保险还在试图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打造新的渠道增长极,即通过发力银保外拓、团险、中介等,使外部渠道多点破局。事实证明,这样的战略布局颇具前瞻性。数据显示,2023年中邮保险银保外拓、团险、中介渠道共计实现新单保费54亿元,一年时间新渠道新单保费占比就超过10%。其中,银保外拓合作的全国性银行扩展到4家,新单保费达到37.5亿元;团险保费突破了10亿元,同比增长84%,团险事业部改革提前两年实现了盈利;中介渠道合作达15家,实现保费5.6亿元;新型个险进入市场化验证阶段。发力“一主多辅”多元渠道的同时,中邮保险还看到了当今客户对康养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此该公司在2023年启动康养业务,建设“保险+服务”生态,与通用健康、通用康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康养业务破局,并成功推出“YOU健康”服务子品牌。这些探索实践不仅预示着中邮保险将加速进军健康服务领域,也是其发展“保险+服务”赋能体系,撬动业务深度转型的重要措施。俨然,对于如何蹚出一条适合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中邮保险有着清晰的认知,如“一主多辅”的多元渠道经营策略,体现着拉长板、补短板的思路,而布局康养则折射出其践行国家战略、迎合市场需求的大局观、大视野。03锻造数字化强引擎全面赋能经营治理保险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离不开数字化、科技手段的有效赋能,近几年各大险企也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保险业务各个环节深度融合,以求实现降本增效、改善用户体验。在行业主体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中邮保险也主动作为,力求进入数字化创新的第一梯队。2022年是中邮保险“新一代”数字化建设的科技元年,彼时,该公司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全面数字化”的科技战略愿景,明确了以“两年内进入行业先进行列”为发展目标,全面启动企业级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新一代”数字化平台。观测中邮保险数字化转型的思路不难发现,其强化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恰是顺应了监管政策的导向。2022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从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增强数据管理能力、提高数据应用能力、加强数据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提升数据治理与应用能力;要加强自身科技能力的建设,加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弹性供给,提高科技架构支撑能力,推动科技管理敏捷转型等。从数字化转型进展与成效上看,一年多来,中邮保险按照“服务流程线上化、业务处理自动化、应用场景智能化、专业运营集中化”的目标蓝图,建设了渠道、营销、客户、运营、管理和技术六大平台,全面提升了数字化能力。总体而言,中邮保险数字化转型已达成第一阶段目标。实现了客户触点全覆盖、业务运营数据化、业财数据一体化,强化了前沿数字技术和数据的应用。此外,其数字化能力也受到市场认可,斩获“第五届中国保险科技创新合作大会最佳大数据智能风控应用奖”荣誉。那么,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在业务端的赋能效果几何?举例来看,2023年中邮保险联合邮储银行开展了数智化转型营销活动,以数智化手段赋能保险“线上+线下”生态场景为契机,打造出全生命周期保障支撑、全流程客户旅程优化、全方位矩阵覆盖营销的“三全”服务新模式。基于一系列科技应用的有效落地,中邮保险与邮储银行主渠道的融合更加深入、高效,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力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最终助推了期交业务的发展,体现了数字化手段对保险业务质量与价值的赋能效应。当然,数字化转型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周期、持续投入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知,中邮保险表示后续一方面将以数字化驱动业务发展,用数字化转型推动经营治理全面变革;另一方面,以数字化提升管理效能,推进企业管理全流程数字化贯通。同时,加快自主研发队伍和自主可控能力建设,打造高效的研发运维一体化体系。04深化改革创新锚定一流险企战略蓝图险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内外部环境的深刻把握。当今世界正面临大变局,社会政治经济较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变量显著增多,但形式愈是变幻莫测,就愈要求险企增强战略定力,以主动破局的姿态,探索新机遇。基于此,中邮保险特别提出了“打造一流险企”的中长期发展愿景,并以此为锚点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近期,在该公司召开的2024年工作会议上,刘爱力就强调,希望中邮保险更加坚定打造一流险企的战略自信与战略自觉,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对于要打造怎样的一流险企和怎么打造一流险企,中邮保险也有着深入的思考,继2022年初步提出打造一流险企的“七个基本要求”之后,2023年初中邮保险正式明确了“七项标准”和“六个全面”战略路径,经过实践和探索,中邮保险于2023年中进一步提出了党建、创新、专业、科技、文化“五大引领”,全面启动打造“最值得信赖的一流保险公司”。中邮保险党委书记、董事长韩广岳在2024年工作会议上指出,“七项标准”“六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是打造一流险企的总纲,必须一以贯之地融入到发展、建设、管理各方面各环节;“五大引领”则是通往一流险企之路上的关键抓手,在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也必须一以贯之。的确,从中邮保险提出的“五大引领”来看,可谓硬实力、软实力兼顾。这“五大引领”分别是:聚焦党建引领,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政治保障;聚焦创新引领,持续优化体制机制;聚焦专业引领,全面提升市场化、专业化能力;聚焦科技引领,持续增强发展的最大动能;聚焦文化引领,潜心打造核心软实力。那么,锚定中长期战略愿景之后,落眼2024年,中邮保险将如何乘势而上,转型攻坚?针对当前中邮保险的发展阶段,韩广岳坦言,当前中邮保险已经全面进入了加快打造一流险企的关键新阶段,要统筹做优“立当前和利长远、重经营和强管理、锻长板和补短板、强总部和优省分、防风险和谋发展”五个方面的结合,着力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全面性。2024年要做强“五大引领”,做优五个结合,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显然,作为银邮系险企龙头,中邮保险正在以打造“一流险企”为契机,奔赴高质量发展之路。其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打造“一主多辅”的渠道格局、布局康养生态以及深化数字化转型等,便是中邮保险攻坚突破、行稳致远的重要抓手。一周回顾#2023车险保费增、赚钱难!利润缘何收窄,险企如何突围?#新华保险高管流动“图谱”:空降、升迁、内生、外输!#时隔七年,大家财险及养老交成绩单:偿付能力达标,经营待改善#“科技+保险”再碰撞!保险业的科技图谱如何绘?#三大AMC划归中投,旗下保险故事如何续写?复盘前世今生!#玖亓周评
2月2日 下午 6:38
其他

2023车险保费增、赚钱难!利润缘何收窄,险企如何突围?

一直以来,车险都是财险业的基本盘,是大部分财险公司经营的压舱石。2023年,在出行复苏、大灾肆虐、费用竞争抬头、二次综改来临的综合影响下,车险市场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各家险企经营境况几何,备受市场关注。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2023年财产险公司经营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机动车辆险业务同比增长5.64%,小幅超过全年GDP增速。这反映出,2023年车险业务依然保持着稳健增长的态势。然而,尽管车险保费增速向好,但2023年险企想要实现承保盈利却并不容易。据『A智慧保』获取的行业交流数据,2023年车险行业实现承保利润90.35亿元,较上一年降幅达到近六成。全部经营车险的64家行业主体中,仅有16家实现了承保盈利。从竞争格局来看,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局面未变,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利润都向行业巨头高度集中,财险“老三家”贡献了近七成的市场业务份额,以及超出整个行业的承保利润。这折射出中小险企经营车险业务的空间进一步收窄。不过,夹缝中也不乏突围者,部分财险机构凭借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布局新能源车险业务,推动车险保费实现较快增长。强者恒强格局未改夹缝中不乏突围者随着近日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保险业经营数据,2023年车险市场经营情况大致揭晓。数据显示,2023年财产险公司经营的机动车辆保险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8673亿元,较上一年增加463亿元,同比增长5.64%。作为财险业的基本盘,车险市场保费实现平稳增长令人欣慰。“今年以来国家层面推动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指引频出,新车销售趋势总体向好,带动车险业务稳健增长。”对于车险保费增速稳健的原因,有行业内部人士分析称。据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2023年12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35.3万辆,同比增长8.5%,环比增长13.1%;2023年,国内乘用车累计零售量为2169.9万辆,同比增长5.6%。若将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不难发现,车险市场强者恒强的格局并未改变。据行业交流数据,财险“老三家”,即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产险2023年合计实现车险保费收入6029亿元,占据全市场近七成的份额。保费增速上,财险“老三家”亦表现平稳,人保财险和太保产险的车险保费增速均超过5%,平安财险车险保费增速更是超6%。值得关注的是,在车险市场竞争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仍有一些中小主体在夹缝中实现突围,2023年车险保费增速可观。如两家互联网财险公司泰康在线和众安财险,其车险业务保费增速分别为35.29%和29.55%。此外,两家拥有互联网股东背景的险企车险业务亦表现不俗。如腾讯入股的三星财险2023年车险保费增速达到25.08%;滴滴出行入股的现代财险,2023年车险保费增速达到49.63%。还有部分拥有车企股东背景的险企也在默默发力。如广汽集团控股的众诚保险,2023年车险保费增速为31.79%;吉利控股集团入股的合众财险,车险保费增速也达到30.91%。对于部分中小险企车险业务逆势突围的原因,有专业人士指出,一方面或源于这些险企加速发力新能源车险业务,借此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也与部分财险公司加强数字化、科技能力,在细分业务上形成错位竞争优势有关。费用竞争叠加赔付增长车险承保利润大降尽管2023年车险保费规模保持稳健增长,但却不得不面对承保利润同比大降的现实。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3
2月1日 下午 8:03
其他

新华保险高管流动“图谱”:空降、升迁、内生、外输!

在不断变化的保险市场上,流动最为频繁的就是人才。有的人要走,有的人要来。近期,保险业高管调整仍在密集进行中。其中,新华保险便在其中之列,且新华保险现任及历任的密集调整更引人关注。2023年,于新华保险而言,或是不平凡的一年。“掌门人”两度更换,总经理、部分副总随之调整。2024年,新华保险的人事调整依然在进行中。1月25日,新华保险公布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决议公告,其中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公司总裁助理、执行委员会委员的议案》。《议案》显示,董事会同意聘任刘琛、刘智勇、董松芳三人为公司总裁助理、执行委员会委员。『A智慧保』注意到,除内部人事调整外,从新华保险走出的管理人员近期也陆续履新。例如,新华保险原董事长刘浩凌被任命为中投公司党委副书记,新华保险原董事长徐志斌出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华保险原副总裁李源去年也成为中汇人寿总经理。刘浩凌或任中投总裁1月20日,据中投公司消息,中央组织部有关干部局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中投公司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决定:刘浩凌任中投公司党委副书记。按照惯例,刘浩凌或将出任中投公司总裁一职。刘浩凌,1971年出生,也是中投公司党委成员中唯一的“70后”,具有基金、证券、投资、保险等多个金融领域从业经历。资料显示,2002年1月,刘浩凌参与湘财合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筹建;2003
1月31日 下午 8:05
其他

时隔七年,大家财险及养老交成绩单:偿付能力达标,经营待改善

从安邦到“大家”,“破”而后生后,这家带着特殊使命而生的保险集团,既在消化历史包袱,又在不断创新发展。期间,偿付能力报告一直“秘而不宣”,现在开始逐渐步入正轨。1月30日,大家财险与大家养老披露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报告显示,两家险企偿付能力均达标,其中,大家财险的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48.49%,2023年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结果为BB;大家养老的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415.8%、428.98%,2023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BBB。这是两家险企时隔近七年时间的第一次偿付能力披露,上一次披露还是在2017年的第一季度。随着两份偿付能力报告的出炉,两家险企的偿付能力披露豁免期算是正式结束,其经营状况开始在市场上正式公示。01时隔七年再披露,成绩如何?关于经营状况的相关报告“迟到”近七年时间,在这期间,大家财险、大家养老到底发展得如何,或许是大家最好奇的。据大家财险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2023年,其保险业务收入为85.03亿元,净利润为-3.45亿元。亏损的背后,是大家财险居高不下的综合成本率。据悉,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其综合成本率超过100%,达到105.04%,其中,综合费用率为42.76%,综合赔付率为62.29%。其他经营指标方面,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末,大家财险净资产收益率为-12.11%,总资产收益率为-2.5%,投资收益率为0.31%,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63%。业务方面,2023年,大家财险车险签单保费为61.78亿元,非车险前五大险种的签单保费为10.5亿元。艰难,或许是众多中小财险公司发展的真实写照,大家财险也不例外。大家财险表示,2023年第四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但依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困难与挑战。财险业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受疫情放开、自然灾害频繁、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财险公司特别是中小险企面临较大的经营盈利压力。再看大家养老,2023年,其保险业务收入为19.49亿元,净利润为-1.6亿元。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末,其净资产收益率为-4.5%,总资产收益率为-2.26%,投资收益率为1%,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03%。此外,从大家养老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看,2023年第四季度受安邦产品影响大家养老综合退保率达47.9%,较上一季度提升了9.34个百分点。大家养老表示,已回归保障未出现流动性风险,公司未来将积极推进稳健经营,积极推动新产品的销售,同时做好客户沟通维护工作。02业务调整在持续,寿险如何?既然回归了正常的信息披露节奏,那么,大家财险、大家养老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经营状况,都将限期公之于众,成为消费者选择投保的一大评判依据。这也倒逼险企加速转型,参与市场竞争。据悉,自大家财险成立以来,便定下了“三年打基础,五年达转型,十年见成效”的转型路径。基于这一方向,在业务层面,大家财险努力调整业务结构。例如,扎实推进做精做优车险、做大做强非车险业务,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具体来看,车险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提升车险经营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效;非车险加强农险、责任险和财产信用保险业务的拓展,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治理等国家战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同时,大家财险还积极推进客户经营能力提升,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探索风险减量管理的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当下火热的领域之一,伴随而来的新能源车险也迎来发展机遇期,引得诸多财险公司驻足,大家财险也不例外。据了解,2022年是大家财险开展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的破局之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达成近1.2亿元,为12万新能源车主提供了用车过程风险保障服务。除此之外,大家财险也在努力提升科技能力,更好地赋能保险业务发展。例如,大家财险搭伙保险App以创新科技升级保险服务体验,助力搭伙用户展业拓客,将数字时代的科技体验和搭伙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相融合,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团队精细化管理,为平台用户的事业转型带来更多可能性。另外,作为国内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大家养老在积极探索数智金融背景下的养老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产业深度融合,以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战略突破口,加快开发能够满足各类客户在不同年龄、收入及养老规划状态下的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并持续丰富服务场景和品类,助力各类人群及家庭亲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和老有所乐的品质生活。面对未来,随着大家保险养老版图的扩展,大家养老的优势或将进一步得以体现。下一步,大家人寿的偿付能力报告披露也将提上日程,成绩单如何也备受期待。03多家险企也异常,都有谁?两家险企偿付能力信息披露“重启”,意味着监管给予的豁免期正式结束,两家险企的经营状况也要从“隐秘”走向公开。众所周知,大家保险及旗下子公司的成立,肩负着风险处置的重要使命。2019年7月,原银保监会宣布,批准成立“大家保险集团”,而大家保险集团的到来,正是为了全面接管安邦保险集团的业务。依据当时信息看,大家保险集团成立后,依法受让安邦人寿、安邦养老、安邦资管股权,设立大家财险,受让安邦财险的部分保险业务、资产和负债,安邦集团将不再开展新的保险业务,安邦集团和安邦财险也将依法予以清算注销。带着特殊使命而来,监管给予了大家保险集团及其子公司一定期限的偿付能力披露豁免期,在此期间,大家保险集团及其子公司可以不用按期披露偿付能力情况。不过,随着豁免期的结束,大家保险集团及其子公司,也需要与其他险企一样,按照监管标准定期公布自己的经营情况。值得一提的是,除大家保险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获得这一“特权”外,当下保险业还有部分险企因仍在偿付能力豁免期或风险处置过程中,偿付能力报告定期发布仍缺席,例如和谐健康、天安财险等。另外,从目前来看,一些险企的信息披露呈现异常状态,如前海人寿、上海人寿、中融人寿、珠江人寿、昆仑健康、君康人寿等。一周回顾#“科技+保险”再碰撞!保险业的科技图谱如何绘?#三大AMC划归中投,旗下保险故事如何续写?复盘前世今生!#玖亓周评
1月31日 下午 8:05
其他

“科技+保险”再碰撞!保险业的科技图谱如何绘?

科技与保险深度交融后究竟能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月2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明确了科技保险的具体内涵和科技保险业务报送的有关要求。这对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推动保险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指引。从《通知》来看,科技保险是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等科技活动以及科技活动主体,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2023年全球刮起人工智能(AI)风,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谈。保险业运用AI发展业务的热情高昂,多家保险公司发布了在AIGC、大模型方面的新的应用探索。监管层面此次对于科技保险内涵的明确,率先为科技保险的发展吹来一股“春风”。保险资金作为一种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与前期需要高投入、盈利缓慢的科技公司之间有天然的契合度。与此同时,科技可以帮助险企处理足够复杂的业务,提高决策效率。方向明晰,保险业掀“科技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首度发文明确科技保险的内涵,科技保险业务也将纳入监管统计。根据《通知》,科技保险业务统计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为科技活动风险提供保障的保险业务,二是为科技活动主体提供保障的保险业务。《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需同时报送全国数据和省级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数据。数据按月进行统计报送,每月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报送截至上个月末的科技保险业务当年累计数据。自2024年2月起,开始试报送,试报送阶段仅报送《科技保险业务统计表》中的全国数据。自2024年8月起,正式报送全国和省级区域数据。『A智慧保』观察到,随着保险业转型升级进入改革“深水区”,不少险企将科技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如中国太保提出加速推进“大数据”战略,三大战略相互联动;中国人寿提出全面打造“科技国寿”战略;中国人保提出构建“保险+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泰康保险提出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1月30日 下午 6:04
其他

三大AMC划归中投,旗下保险故事如何续写?复盘前世今生!

继中国华融更名谢幕后,另外三家资产管理公司(AMC)也将迎来新变局。据新华财经1月28日报道,中国信达、中国长城和东方资产三家AMC将于近期划至中投公司。
1月29日 下午 9:05
其他

玖亓周评 | 股市涨起来,保险好起来

开年险资三次“举牌”,25亿“弹药”齐发!“加仓”正当时?
1月28日 下午 9:24
其他

中邮资管28个岗位招才纳贤,涵盖部门总经理等中坚力量!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三定”方案落地后,日前,新设机构之一的资管机构监管司首次在国家金融管理总局发布专栏文章,明确按照“融合、优化、转型、安全”的总体思路,推动信托公司、理财公司、保险资管公司监管有机融合,在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的同时,开展差异化竞争。纵观改革开放40多年,伴随着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和居民财富的不断累积,中国的资管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形成了信托公司、理财公司、保险资管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多角色同台竞争的“大资管”格局,不仅有效拓宽了居民财富的增长渠道,也为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作为“大资管”领域的重要一员,保险资管公司的发展备受关注。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正式结束和行业制度规范的日益完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独立的市场化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立。一,保险资管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在管理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实践中形成了强大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长久期大规模资金管理能力和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且投资风格稳健审慎、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二,保险资管还可以与其他资管机构寻求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竞争合作中提升自身差异化发展水平。2023年10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关于中邮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中邮资管是我国获批开业的第34家保险资管公司,也是自2022年7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正式发布后,首家获批成立的保险资管机构。据悉,中邮资管注册资本为5亿元,公司由中邮人寿出资,出资比例为100%。对于中邮资管的获批,中国邮政集团表示,资管板块“落子”,是中邮保险继引战增资、强化多元化业务渠道后,在深度转型期的又一重大动作。对于刚成立不久的保险资管公司,人才梯队的搭建可谓重中之中。『A智慧保』注意到,1月24日,中邮保险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中邮资管社会招聘消息。此次社招共涉及中邮资管所属固定收益投资部、权益投资部、创新投资部、金融市场部、战略研究部、风险合规部、信用评估部、交易管理部、运营管理部、信息科技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建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纪委办公室、财务会计部等14个部门,共计招聘28个岗位,其中不乏部门总经理及负责人等中坚岗位。欲了解更多保险招聘信息请扫描『A智慧保』“招才进保”官方微信二维码一周回顾#银保倡议:精算、管理、费用、回溯、佣金均“报行合一”!#降准官宣、A股沸腾!保险股趁势飘红,“昙花一现”还是坚挺持续?#长安汽车借力“中介”挺进保险赛道!新能源车险再迎搅局者?#新能源车险新规:剑指投保难续保难,明令“可为”与“不可为”#三峡人寿变局:股东“老五”退位!重庆高速进场,国资再加码!#开年险资三次“举牌”,25亿“弹药”齐发!“加仓”正当时?#
1月27日 下午 6:25
其他

银保倡议:精算、管理、费用、回溯、佣金均“报行合一”!

近半年来频繁上榜的保险热搜词中,“报行合一”必占一席之位。尤其是对于银保渠道的“报行合一”,监管更是三令五申。2023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2023年10月份发布《关于银保产品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2024年1月1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又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频繁、密集的文件背后,是监管推行“报行合一”的决心,而银保渠道作为监管打响人身险“报行合一”的“第一枪”,势必要开好头。1月26日,『A智慧保』获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业内下发了《关于促进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倡议》(简称《倡议》),从精算约束及管理、费用管理及回溯、佣金支付等具体方面对银保渠道的“报行合一”再次细化。PART01强化精算,契入内控环节在1月19日下发的《通知》中,监管就提到要形成同管共治合力,发挥自律组织和基础设施作用,其中就包括保险行业协会将牵头引导行业自觉落实“报行合一”。此次《倡议》的下发,也正是落实《通知》的要求,并依据《通知》给出的方向,更细化到经营的每个层面。具体来看,《倡议》要求各人身险会员单位加强精算约束,科学设计银行代理保险产品。公司可以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全面分析产品的客户利益、理赔给付、佣金、业务及管理费、公司盈余和资本需求的关系。再者,公司可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发展水平、经验数据和管理能力等,充分考虑保障期限、交费周期和退保率假设等因素,科学确定预定附加费用率水平和期限结构等。事实上,一款保险产品的产生,从锁定目标群体,到开始测算,包括对收益的假设、费用的假设、退保的假设等,再到定价等,每一步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而在这一过程中,精算则是核心所在。不过,近年来,随着保险竞争的加剧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出现了一些违背精算原理、打破公平竞争的不良现象,其中“价格战”就是一个典型的存在。这样的乱象下,市场变得混乱,消费者合法权益也受到一定损害,保险公司也走得很艰难。为此,要落实好“报行合一”,对精算的约束与管理势在必行。《倡议》倡导各会员单位以精算技术为支持,审慎确定产品定价假设。同时,银行代理保险产品开发和管理要严格遵循相关监管规定,产品定价费用假设与利润测试费用以及其他相关假设应保持内在逻辑一致性。《倡议》还建议将精算技术充分运用到内部控制相关环节,建立约束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基于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设定产品定价使用的预定附加费用率。PART02考核费用,加强费用回溯分析“费用高企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是虚假费用、虚假投保、虚假退保等问题的根源,更是滋生‘代理黑产’的土壤,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曾如是表示。谈及保险业顽固性问题,“五虚问题”则是绕不开的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与保险业激烈竞争下的拼费用不无关系。近些年,受竞争压力的影响,一些保险公司费用管理较为粗放,导致实际费用超出产品报备时的水平,从而“报行不一”。就以银保渠道为例,有媒体称部分区域和产品的手续费高达50%。如此一来,保险公司销售费用成本上升且积累了费差损风险,加之资产端承压,保险公司饱尝“超额”负债之苦。基于此,监管一直在强化费用管控理念,从多方面要求险企“算好账”。例如,在2023年8月份监管下发的《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险企应审慎合理地确定费用假设,结合实际,根据发展水平、盈利状况、管理能力等细化完善费用结构;鼓励探索佣金费用的递延支付,通过与业务品质挂钩,实现销售激励的长期可持续性。在1月19日监管下发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银行代理渠道销售的产品在备案时,应在精算报告中明确列示各交费期附加费用率和附加费用率结构等。如今,《倡议》延续此前监管的规定,要求会员险企加强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银行代理保险产品费用结构。如在产品备案时的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和费用结构,费用结构不明显偏离公司的实际费用情况。这里说的费用结构,原则上包含向银行支付的佣金、银保专员的薪酬激励、培训及客户服务费、分摊的固定费用等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费用结构不通过挤压客户服务等费用的方式,增加与业务经营无关的可用费用。同时,《倡议》倡导会员险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强费用真实性管理,如建立严格的费用管理办法,明确各类费用科目列支的具体要求;建立完整的费用分摊机制,不以不合理费用分摊方式调整费用结构;不通过虚增银行代理业务收入、账外支付、虚构中介业务、虚假费用列支等方式套取费用。此外,《倡议》建议会员险企加强运用实际经营结果对费用假设的回溯分析,对费用波动合理性进行综合判断,如发现实际费用水平或费用结构不合理的,及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停售相关产品。而且,险企不应该在回溯分析时弄虚作假,对回溯发现的问题不虚假整改,杜绝整改不到位、长期不整改情形。PART03佣金倡导“四不”,不得跨产品调节在费用管理中,佣金支付是重要的一方面。这不仅影响销售人员的销售积极性,还可能关系到险企与银行之间的合作问题。因此,《倡议》倡导会员险企严格做好银行代理渠道的佣金支付管理。从操作来看,在产品报备时,划定好银行代理渠道佣金上限;佣金入账时,凭证内附相应专项发票及佣金计算说明等决策程序证明材料。同时,《倡议》对会员险企提出了“四不”:⁕
1月26日 下午 10:55
其他

长安汽车借力“中介”挺进保险赛道!新能源车险再迎搅局者?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在价格战、口水战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旧势不可挡。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预测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的汽车总销量将达到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1150万辆,同比增长20%。但最内卷的当下,也在孕育最大的机遇。新能源汽车的火热,刺激着新能源车险的快速发展。正如茶道燕梳创始人兼CEO、原天平车险总裁、久隆保险原总经理谢跃,在由A智慧保与新时代保险研究院联手举办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保险鼎峰108将盛典”上所说,新能源车险是车险的终级之战。或许正是看好新能源车险的广阔发展前景,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传统险企等“玩家们”纷纷下场,开启新一轮的竞争赛,其中就包括长安汽车。2023年12月底,北京中兵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简称“中兵保险经纪”)发生股东变更,由兵器装备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南方兵器装备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从汽车市场到车险市场,这家传统车企又将谋划怎样的发展之路?拿下经纪牌照“借道”加码保险市场中兵保险经纪,成立于2010年10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实,这家保险经纪公司在发生股权变更之前,就与长安汽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料显示,中兵保险经纪原股东是兵器装备集团财务和南方兵器装备产业,两者分别出资990万元、10万元,对应持股比例为99%和1%。其中,兵器装备集团财务是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所属30家成员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又是长安汽车的实际控制人。也就是说,长安汽车与中兵保险经纪此前为“兄弟公司”,如今随着股权变更,中兵保险经纪归于长安汽车旗下,也使得长安汽车离保险更近一步。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长安汽车虽有涉及一些保险业务,但实际来看,其在保险领域的动作并不多。2019年6月,长安汽车曾推出自动泊车使用责任险。据介绍,消费者在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长安汽车APA自动泊车系统的前提下,由于自动泊车系统质量问题发生事故,消费者可拨打长安汽车客服电话报案。如长安汽车判定为系统原因导致事故产生,将由保险公司进行相应赔偿,最高赔付金额为55万元。如今,借道拿下保险中介牌照的长安汽车,则可以进一步融入到保险销售乃至相关的保险服务之中,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构建产业新生态打造“金融+科技”新模式车企入局保险,在当下已不是新鲜事。尤其是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主机厂挤入保险赛道,抢占新能源车险市场。于长安汽车而言,收入中兵保险经纪,或也是如此。众所周知,中国乃至世界汽车产业都处于新能源蓬勃发展期,当下汽车行业的内卷,是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的你追我赶、优胜劣汰,对消费者而言,则是更极致的体验。作为老牌传统车企,长安汽车也在发力新能源汽车,并用智能化的技术更好地赋能新能源汽车。例如,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并与华为共同支持该公司的未来发展。长安汽车还与宁德时代携手成立“时代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等。有着华为与宁德时代的助力,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走得更快。据了解,当下长安汽车布局了长安启源、深蓝汽车、阿维塔三大新能源智能化品牌,形成了多重技术路线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新发展格局。在1月16日举行的2024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长安汽车宣布今年将推出多达8款新能源车型,全年力争销售新能源车型75万辆,以加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步伐。新能源汽车业务壮大的同时,消费者对新能源车险的需求也在提高。而收入一块保险中介牌照,或是长安汽车加快布局产业新生态的重要一环。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长安汽车发力金融圈的主力,长安汽车金融正在加大金融科技对新能源汽车的资源配置。此前,长安汽车金融成功将数字化工具和客户贷款购车业务全流程各环节进行融合,构建了“金融+科技”的智慧运营模式,实现了线上全覆盖、线下可选择的运营场景,提高了运营效率,升级了客户体验。如今,保险的加入,将丰富这一运营模式。车企“闯关”迎挑战保险经纪或成突破口新能源车险市场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玩家”盯上这块大蛋糕。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新能源车险的生意并不是那么好做。首先,从经营者来看,新能源车险市场除了闯入的车企之外,深耕保险的财险公司或许才是真正的“东道主”。中国人保副总裁于泽曾表示,新能源车企加入到保险行业对保险业的影响有限,原因包括车险是管理型的险种;保险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如销售队伍定价能力上,并不是有企业和销售渠道就可以;险企在精算和定价方面保持领先优势;车险对承保和理赔服务网点要求很高,庞大的网点服务体系对进入到车险行业的车企而言挑战很大。其次,从业务层面看,车企以中介形式参与保险经营,主要解决渠道问题,这种情况下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做好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服务和对接。但如果车企是以控股保险公司形式参与,则需要完全融入到保险这个行业,不仅要接受监管审查,而且在产品开发与报备、偿付能力、经营行为等方面也要遵照保险监管制度来执行,挑战并不小。例如,1月24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险监管司就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就要求财险公司对于新能源车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而且,当下新能源车险还面临保费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高的“三高”问题,在此情况下,想要在新能源车险业务上实现承保盈利,目前还有比较大的难度。如此情况下,车企又该如何“闯关”新能源车险市场?安永认为,新能源车险经纪将是汽车行业和保险行业强强联合、携手转型的一个突破口,其本身具备与新能源车险的衔接能力,更是为各大新能源车企进入这个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也将会是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一个新的盈利和增量模式,也会成为汽车金融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力与盈利方向。如果想在新能源车险经纪的经营业务中脱颖而出,安永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顶层设计,包含新能源车险经纪的经营战略和业务模式。其次,是五大核心能力建设,包括客户渠道端、售后服务端、财务精算侧、组织运营体系建设,以及保险公司侧的协作能力建设。最后,需要聚焦数据战略和科技赋能,这也是新能源车险经纪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包括从上至下的整体的数字化规划,实现车险数据应用价值的规划实践、数据治理及隐私,以及高效的开业平台。一周回顾#新能源车险新规:剑指投保难续保难,明令“可为”与“不可为”#三峡人寿变局:股东“老五”退位!重庆高速进场,国资再加码!#开年险资三次“举牌”,25亿“弹药”齐发!“加仓”正当时?#“70后”
1月25日 下午 8:05
其他

降准官宣、A股沸腾!保险股趁势飘红,“昙花一现”还是坚挺持续?

继1月24日,A股保险股迎来集体飘红后,1月25日,在大盘整体上扬的带动下,保险板块再“报喜”。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收盘,上证指数上涨3.03%报收2906点,深证成指上涨2%,创业板指涨1.45%。板块方面,电信、地产、消费者服务、保险板块涨幅居前。其中,A股保险股中,中国太保领涨,当日涨幅达8.17%。此外,中国人寿、新华保险涨幅均超5%,分别达6.46%和5.87%。A股保险股连续两日集体飘红,无疑给了市场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毕竟过去的2023年,保险股整体走势低迷,保险指数(882117.WI)全年下跌了9%。对于沪指放量大涨的原因,有机构人士指出,这与前一日央行官宣降准的利好消息不无关系,降准将释放大量流动性,成为支撑当前阶段市场行情的重要因素。落眼保险板块,当前保险股估值较低,修复空间大、安全性较高也成为很多业内人士的共识。放眼后市,保险股的坚挺走势能否持续,2024年上市险企股价能否企稳回暖,备受市场关注。01一改低迷走势A股保险股集体上扬
1月25日 下午 8:05
其他

三峡人寿变局:股东“老五”退位!重庆高速进场,国资再加码!

继2023年12月29日增资成功后,重庆国资在借股权变更之时对三峡人寿再度加码。1月24日,三峡人寿发布变更股东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称,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迪马工业”)拟将所持有的三峡人寿9.76%的股权转让给重庆高速公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重庆高速公路投控”)。此次转让1.5亿股股份,出资金额为1.5亿元。如转让成功,迪马工业将退出三峡人寿股东名单,重庆高速公路投控进场,成为三峡人寿第五大股东。值得一提的是,从三峡人寿当前的股权结构看,迪马工业是三峡人寿社会法人股中唯一一家股权未被质押或被冻结的企业。随着此次股权变更,重庆高速公路投控的加入,将使得重庆国资对三峡人寿的掌控进一步提升。01迪玛工业退场对于三峡人寿此次的股权转让,其实是在行业意料之外。毕竟,不久前,三峡人寿刚刚完成增资事宜,面对未来发展,可以说三峡人寿有了比较充足的资本支持。但如此情况下,迪马工业为何要退出?或许,这与迪玛工业或迪玛股份有关。据悉,作为三峡人寿的初始股东之一,迪马工业是迪马股份旗下子公司,拥有防弹车、集成车、机场地面设备、应急医疗专用车、智能机器人、数智产品六大产品线,产品涵盖金融押运、公安消防、应急管理、电力民航、武警人防、医疗卫生、石油化工、食品检测、农业植保等领域,专业从事特种车辆和设备研发等。从直观来看,三峡人寿的业务似乎与迪马工业的关联度并不大,这对于曾将三峡人寿看作是“补充主业重要手段”的迪马工业而言,吸引力或大打折扣。再者,从迪马股份看,近年来不景气的业绩或也是重要因素。数据显示,2022年,迪马股份营业收入227.89亿元,同比增长11.37%,其中房地产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88.59%;资产规模为703.71亿元,同比减少18.05%;净资产为124.41亿元,同比下降28.53%。净利润方面,迪马股份近年来的利润水平较差。2021—2022年,迪马股份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54亿元、-34.97亿元,业绩严重下滑。2023年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为0.45亿元,同比下降76.46%。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迪马股份及下属子公司新增到期未完成展期的债务1.65亿元,主要包含银行、信托贷款;公司到期未兑付的商业承兑汇票余额共计5.25亿元。此外,截至2023年6月30日,迪马股份资产负债率为80.84%,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5.99%,已超过红线。如此情况下,迪玛工业要退出三峡人寿或许就不难理解。02国有股占比或超七成迪玛工业的退出,让重庆国资进一步强化对三峡人寿的管控。据了解,重庆高速公路投控是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而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是重庆国资委全资控股。随着重庆高速公路投控加入三峡人寿,三峡人寿国有股占比超过70%。其中,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持股占比均为30.49%。另外,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与江苏华西同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占比均为13.01%,重庆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持股占比3.24%,这三家股东所持有的股权均被冻结中。作为重庆第一家保险法人机构、唯一一家总部位于重庆的中资寿险法人机构,三峡人寿在重庆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如此,重庆国资对于这家寿险公司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23年12月份,三峡人寿进行增资,引入了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两家重庆地区国有企业。且对于这次增资,重庆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表示,推动三峡人寿增资重组,是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市属国企服务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新作为。对于这次增资,『A智慧保』也曾进行分析:2023年12月13日重庆国资强力加码!三峡人寿增资在即,偿付能力将获解渴?这次增资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峡人寿偿付能力方面的压力,在发展方面也给予了三峡人寿更多的底气。如果此次股权变更完成,重庆高速公路投控的加入,再一次增加了三峡人寿的国资色彩。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期间,重庆高速公路投控确定了构建“12345”的战略思路:“一个核心定位”,即高速集团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两大发展宗旨”,即服务主业、产融结合;“三大产业结构”,即投资业务、基金业务、保理业务;“发挥四大作用”,即高速集团利润中心、投放中心、交易中心、服务中心;“实施五项行动”,即党建引领行动、人才强企行动、管理提升行动、文化聚力行动、安全稳定行动。重庆高速公路投控入股三峡人寿后,或进一步促进产融结合。03未来做大特色业务对于未来发展,早在三峡人寿增资时,重庆市国资委就已给出方向,即:尽快实现三峡人寿业务的常态化运营,做大业务规模,培育地方国有控股法人寿险机构和优质国有寿险品牌;突出人寿保险特色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精耕细做主业,创新拓展特色寿险,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需求,构建普通寿险和特色业务并进体系,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同时,三峡人寿也表明态度,未来,公司将根据市政府总体规划布局,充分满足人民对健康养老的多样化需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定不移走专业经营、创新引领的发展之道;将致力于打造专业型创新型的保险服务机构,用专业服务保障人民的健康养老生活,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寿险品牌,助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更好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发展需要。面对地方的寄托,行业的期待,三峡人寿又将走出怎样的发展之路,引市场关注。一周回顾#开年险资三次“举牌”,25亿“弹药”齐发!“加仓”正当时?#“70后”
1月24日 下午 9:51
其他

新能源车险新规:剑指投保难续保难,明令“可为”与“不可为”

论当前高景气的行业,新能源汽车必定占据一席。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比亚迪、理想、宁德时代、华为、小米等老牌车企和跨界大咖“神仙打架”、竞相角逐的赛道,更具有“给中国制造增添新亮色”的象征意议。新能源车险也很热闹,但这里要把“热闹”这个词一分为二,既有“热度”,又令人“闹心”。“热闹”表现为新能源车险保费高增速、财险机构激烈竞争、业务增量“扛大梁”等,而“闹心”的则是几乎未间断的“三高”(保费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高)问题,同时困扰着消费者和险企。尽管近年行业有不少解题尝试,如推出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不断提升科学定损能力、险企与车企跨界合作等,但“车主喊贵,险企喊亏”“要么拒保要么提高保费”等现象仍然存在。『A智慧保』1月24日从业内获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险监管司近日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剑指投保难、续保难等苗头性问题。《通知》共提出五点要求,包括明确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险企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限制承保措施等。显然,《通知》是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划定了行业“不可为”的一些事项,同时也提出和鼓励一些“可为”做法,包括提升行业能力、完善定价机制等,这也是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道。PART01对“一刀切”统统说“No”新规明确“不可为”从政策持续加码、销量屡创新高、企业巨头“神仙打架”,到被写入新年贺词,新能源汽车近年高光时刻不断,新能源车险规模也在以超快速度增长。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车险保费约650亿元,2023年上半年已超过400亿元,全年可能突破千亿元,未来几年还将保持高增速,到2030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也并非不可能。但就像人的体重快速增长容易出现“三高”,新能源车险规模在迅速扩大过程中也伴随了一个“三高”问题:保费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高。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险车均保费4020元,而传统车险商业险车均保费平均为2355元,两者之间有1.7倍的差距。近期有关新能源车险投保难、续保难的话题再度升温,有不少车主遭遇“被拒保”和“多交保费”二选一的尴尬,还有车主因车型、车龄等遭遇“一刀切”,投保或续保不畅通。对此,《通知》剑指投保难续保难等苗头性问题,要求各财险公司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为新能源车提供保险服务,服务绿色经济发展。《通知》明确了几点“不可为”。一是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例如,各财险公司不得拒绝或拖延承保交强险,不得在签订交强险合同时要求投保人签订商业保险合同或者提出其他附加条件。大型财险公司要发挥行业头雁作用,积极承保新能源车商业保险,确保实现愿保尽保。二是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通知》指出,各财险公司要对系统内新能源车险承保政策和考核指标开展全面排查,调整对新能源车险设置的不合理考核目标。除了险企自查,《通知》还要求强化市场监管,从快从严查处。PART02维修成本、运营占比高险企赔付率之困显然,新规划定上述“不可为”的事项,是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整体也延续了此前监管基调。例如去年8月,在车险“一次综改”满三周年、“二次综改”开展数月之际,金融监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的通知》中就明确,要做好车险费用监测,及时预警,加强新能源车险业务费用管控。但投保续保问题仍不时冒头,根本原因还在于出险率、赔付率居高不下,这是许多险企头疼的问题。一组2023年行业交流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险的有效报案率为35.1%(其中家用车31.4%、营业客车55.5%),而车险整体有效报案率只有20.1%,二者相差1.75倍,与前文中二者车均保费之差相近。另一组业内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险的整体赔付率超过100%,甚至有财险公司新能源车险满期赔付率超过130%,意味着亏损经营。进一步来看,新能源车险出险率、赔付率高的诱因又与维修成本高、运营车占比高等有关。在维修成本方面,不少业内人士曾分析,新能源汽车的一体化压铸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且车身预装各类传感装置;加上新能源车车型更新换代快,一些车型销量偏少,导致零配件难以量产,这些都推高了维修成本。此外,在1月18日由A智慧保与新时代保险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上,茶道燕梳创始人兼CEO、原天平车险总裁、久隆保险原总经理谢跃谈到,新能源汽车因其运行成本远低于传统燃油车,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从事如网约车的营运业务,导致保险公司面临更高的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运营用途占比较高”的问题也曾被其他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提及,因为一些新能源汽车并未完全按照实际使用性质进行投保,例如从事网约车运营却未按运营车辆投保,所以公司就要通过一些手段去甄别判断,在此过程中双方就可能会产生对使用性质认定、价格等方面的分歧。尤其商业车险投保是个市场化行为,客户与险企双向选择,但当前市场机构主体在科技减损、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运用程度不同,风险把握能力有高有低,定价也不统一,就出现了“部分险企愿意保,但车主接受不了价格”这样难调剂的情况。谢跃还提到,定损员对新能源车知识欠缺、新能源车道德风险加剧等因素,这些都容易造成财险公司赔付率高,从而导致部分险企经营困难。PART03“可为”空间大加强数据技术互通、完善定价机制想解决眼下面临的问题,财险行业还有很多“可为”的地方,也势必要有所为。本次《通知》即提出和鼓励一些“可为”的做法,明确各监管局财险处、各财险公司应加强对新能源车险经营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提升行业能力、完善定价机制、加强部委协同等方面提出下一步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相关意见建议于1月26日前报送。实际上,为去“三高”标签,财险行业此前已积极探索破解之道。例如去年上半年,中保协就新能源汽车“心脏部位”动力蓄电池查勘检测问题发布征求意见稿,剑指维修成本高、自燃自爆安全事故频出的痛点,填补保险业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评估的空白;又如一些保险公司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用户体验,或是“牵手”车企和第三方机构,推进数据跨行业互联互通,从而支持险企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和风险管理服务,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降本增效。谢跃认为,财险业可从五个方面更好地应对新能源车险业务存在的挑战。一是行业协会要成立新能源车险专业委员会,聚焦新能源车险;二是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要迅速迭代、费率上升空间要打开;三是行业抱团,要求电池、整车生产厂商对新科技成果应用后,同步进行可维修、可回收技术开发;四是中保研要对新能源车零整比,配件、维修价格高密度持续发声;五是监管要重视新能源车险问题,争取相关部门给予财税支持。如他建议中提到的,监管引导同样重要。去年车险二次综改落地,燃油车保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扩大,财险公司在车险定价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彼时就有业内人士提出,燃油车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扩大给了新能源车险希望。不少业内人士还谈到,按里程、安全驾驶等因素增减保费,可促使新能源车险价格进一步分化。业界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保险公司积累数据更多更完备,及汽车维修市场进一步规范等外部利好因素,新能源车险成本、出险率有望稳定下降。
1月24日 下午 9:51
其他

“70后” 林朝晖跨界“空降”!国寿集团银行版图再加码?

2023年,保险巨头先后进行人事调整。新的一年里,人事布局仍在进行中。1月22日,有消息称,中国人寿集团召开干部会议,宣布林朝晖出任集团党委委员,按照惯例,在履行系列程序后,林朝晖或将出任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一职。时隔一天,这一任职落地。『A智慧保』注意到,中国人寿集团官网已更新林朝晖的信息,正式出任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委员。随着林朝晖的到来,中国人寿集团再次新增一名银行背景高管,且从年龄看,林朝晖成为当下中国人寿集团领导层中最年轻的一员。从银行跨界保险“70后”
1月23日 下午 9:21
其他

开年险资三次“举牌”,25亿“弹药”齐发!“加仓”正当时?

紫金保险举牌华光环能、长城人寿举牌无锡银行后再增持、民生人寿拟受让网商银行10.96%股权……2024开年不到一个月,险资已多次出手,斥资总额超过25亿元,频率和金额都较过去三年明显加大。尤其前两笔举牌A股上市公司,在市场处于历史底部的当下,更被视为“逆向布局”,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这是监管引导的方向。继去年调低风险因子、拉长部分险资权益投资考核周期后,今年开年,政策继续为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铺路”:先是(1月12日)证监会发布会再提支持险资开展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后有(1月22日)国常会重申稳资本市场,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险资加大中长线布局,也是自身投资困境下的选择。去年险资投资收益率普遍承压,险企或调整投资策略,或研究自身长周期考核指标,还有公司联合出资设立基金管理人公司,都是为权益类投资、中长线布局蓄力。目前险资权益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在监管政策、市场环境和自身策略的几重加持下,业界普遍认为,险资“加仓”窗口期已经开启,今年将加码权益投资。PART01首月三家出手“时隔八年破冰”“溢价增持”叠加2024年第一个月还没过完,险资“举牌”的消息已开始刷屏。“第一枪”来自紫金保险。紫金保险1月4日公告称,公司通过协议转让买入华光环能股票,占后者A股股本的5.0012%,触发举牌。1月12日,长城人寿打响“第二枪”,称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1月9日期间在二级市场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无锡银行,持股比例达到5%,同样触发举牌;几天后,长城人寿又通过可转债转股方式对无锡银行进行了增持,持股比例上升至6.36%,股东名次上升至第三。“第三枪”来自民生人寿,该公司1月19日宣布,公司将受让万向三农集团持有的网商银行7.2亿股股份,交易完成后对网商银行的持股比例约为10.96%。从交易数额看,民生人寿该笔交易金额为21.96亿元,紫金保险举牌华光环能斥资3.94亿元,以交易期间无锡银行股价和可转债转股价粗略计算,长城人寿增持及转股花费的资金也至少超过5000万元,且可转债转股为溢价增持。三家发出的“弹药”总计超过25亿元。虽然网商银行不是上市公司,民生人寿本次交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举牌”,但如果交易顺利完成,这将是网商银行2015年成立以来首次引入新股东,险资拿下这个席位,成为市场的焦点之一。另外两笔举牌也有不少看点。例如,长城人寿举牌无锡银行,是险资时隔八年后再次举牌A股银行,上一例还是人保财险举牌华夏银行。在这八年期间,险资曾有过叱咤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但2021、2022年进入低迷期,举牌次数分别仅有1次、5次,里面包括H股举牌。2023年险资举牌有所回暖,合计次数达9次,其中长城人寿、阳光人寿都贡献了不止一笔交易,且有多笔交易金额在千万元级别,并未过亿。因此,从出手频率、涉及公司主体数和交易数额方面,险资今年开年的动作都引起市场关注。PART02高成长性赛道受青睐新能源、银行成“心头好”多年前险资叱咤资本市场时,与之如影随形的名字是房地产,不过从近年险资“扫货”的板块看,环保、新能源、大基建、银行等成为他们的心头好。今年被“举牌”的三家,华光环能、无锡银行、网商银行,就分别来自新能源和银行板块。在去年被举牌的机构名单中,万达信息、首程控股、光大环境、浙江交科、中原高速、天图投资等,也多涉及大基建、新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笔举牌之前都少不了酝酿期,例如华光环能该笔股权变动自2022年8月就开始推动;长城人寿触及5%举牌线之前,增持无锡银行的动作已持续一年左右。增持动作能够连贯、出资方没有中途“下车”,都反映了对投资标的的看好。不只是险资,社保基金、养老金产品等长线资金近年进场的主要赛道中也包括新能源、医疗健康等板块。业内人士分析称,原因之一是这些领域的积极催化剂事件比较多,且技术创新为相关行业带来新一轮研发和投资的成长周期,关键节点突破后带来的长期影响更值得投资者去关注。另一方面,部分优质板块正处于价值洼地,是一个较佳的进场窗口期,与长线资金周期也相对匹配。例如银行股股息率长期在各行业中处于较领先地位,现金分红比例也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但当前银行股估值仅为0.5倍PB左右,处于历史低位,许多行业研究员认为,目前是投资银行股的好时机。“当前银行板块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主要原因包括政策面利好持续落地;政策加码有望扭转经济预期,利好银行基本面修复;美联储加息临近尾声、我国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银行股仓位低且防御性高,获得资金增配可期;息差压力和风险扰动在估值中已有体现等。”信达证券团队表示。当然,被投资标的本身有更多闪光点,也与增持方有更高适配度。例如被持续增持的无锡银行,是国内第二家登陆A股的农商行,营收、净利润连年增长,资产质量较好,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不良率为0.78%,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无锡银行股权较分散,第一大股东无锡太湖新城资管持股比例只有9.08%,意味着拿到5%以上股权,就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加上无锡银行股本较小,市值适中,对于举牌者而言,没有太大资本压力,面临的风险也较小。华光环能这笔投资已为紫金保险带去一定收益。“紫金保险与华光环能携手是一场双赢的合作,是双方优化资产配置的重要举措。”紫金保险相关负责人称,对华光环能来说,股权结构优化将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同时嫁接了新资源,成长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对紫金保险来说,按照去年11月左右的价格,已取得了三成收益,既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主动优化了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结构。PART03多重利好加持险资“加仓”正当时?在市场处于历史底部的当下,险资的几笔“开年之举”被视为“逆向布局”,对投资者信心提振起到一定作用,无锡银行、华光环能的股价都在获举牌后向上走了一波。险资“加仓”是监管引导的方向。1月22日,国常会重申稳资本市场,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此前证监会在1月12日召开的发布会上也再提支持险资开展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作为首期试点机构,拟共同出资500亿元,聚焦投资二级市场优质上市公司,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落地阶段。”证监会机构司副司长林晓征透露。时间再向前推移,去年下半年,监管部门为以险资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不断创造条件,包括调低风险因子、拉长部分险资权益投资考核周期等。险资加大中长线布局,也是自身投资收益率承压下的选择。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许多险企去年投资收益率下滑,去年三季度险资年化综合收益率为3.28%,与部分高收益产品利率已形成倒挂,即险企要亏本经营产品。在“政策底”越发明显的背景下,许多险企也积极为权益类投资蓄力。或是主动调整投资策略,加大OCI股票、TPL股票组合配置比例结构的调整优化,或是着手调整自身业绩考核周期,研究三年滚动投资收益率、五年滚动投资收益率等考核指标。目前险资权益投资仍有很大空间。根据监管数据,截至2023年11月末,险资运用余额为27.3万亿元,其中配置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约为3.37万亿元,占险资运用总额的12.3%,距离监管部门规定的45%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还有很大空间。险企在当下时点也普遍对权益投资抱有较强信心。根据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24年度和2024年第一季度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投资信心指数调查情况”显示,险资权益投资信心指数已连续两个季度上升,行业机构对今年和今年一季度权益投资情况较为乐观,分别为61.01和61.14,均高于50中位值。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1月23日 下午 9:21
其他

大咖深度对话“保险+康养”热门赛道,多维解析机遇与难点!

1月18日,由A智慧保与新时代保险研究院联手打造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保险鼎峰108将盛典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激发中坚力量
1月22日 下午 7:17
其他

周评 | 借“鼎峰50人论坛”看转型与监管,来定义保险业的2024

建金融强国,度保险时势!这场保险业盛会即将深度解码!#万能险结算利率“天花板”再降!谁家超标,曾经“大户”今如何?#
1月21日 下午 10:01
其他

榜单 | 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榜”揭晓!

2023年,保险业在深度变革中爬坡过坎经济复苏并非坦途内外环境复杂交织这一年,人身保险从高歌猛进到骤然降温这一年,财产保险面临大灾肆虐,赔付承压这一年,保险资产端更是经历利率下行、股市波动的双重挑战这一年,保险市场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洪流中这一年,仍有一批优秀的行业主体,逆势而上,攻坚破局成为高质量转型下的探索者、引领者他们坚守保障本源,以服务实体经济、增进民生福祉为己任他们洞察客户需求,面向空白地带创新产品、升级服务他们服务大健康、大养老,寻求新机遇,探索新模式、积淀新动能他们坚持价值创造,加速渠道转型、提升队伍质态他们勇担责任使命,在社会治理、公益事业上主动作为站在2024年的新起点,我们有必要复盘将聚光灯对准这些恪守初心、创新求变的优秀机构透过他们的力量,培育保险的根与魂,点亮行业的精气神1月18日,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榜”正式揭晓。保障品质卓越产品慧择·达尔文8号系列重疾险服务品质突出企业创信保险销售科技创新卓越企业腾讯微保科技创新卓越企业车车科技科技创新卓越企业力码科技科技创新卓越企业元保鼎峰保险中介公司大童保险服务鼎峰保险中介公司京东保险经纪服务乡村振兴卓越案例阳光财险ESG实践卓越案例中国太保产险“1421”绿色保险创新实践体系风险减量卓越企业中国平安财产保险风险减量卓越企业华泰财险价值转型卓越企业中国人寿财险公司价值转型卓越企业瑞众保险价值转型卓越企业华贵人寿财富管理卓越产品泰康人寿·幸福有约财富管理卓越产品人保寿险·臻盈一生终身寿险财富管理卓越产品富德生命人寿富德生命传世金尊终身寿险(A款)康养品质卓越企业国华人寿康养品质卓越企业太医管家服务品质突出企业太平人寿服务品质突出企业阳光人寿保障品质卓越产品友邦人寿友邦“友如意”重大疾病保险系列保障品质卓越产品众安保险·尊享e生2023版保障品质卓越产品众惠相互惠孕保·孕妈及新生儿保险品牌建设卓越企业爱心人寿品牌建设卓越企业中邮保险品牌建设卓越企业招商信诺人寿鼎峰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鼎峰保险公司平安人寿品牌建设卓越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品牌建设卓越集团中国人寿集团鼎峰保险集团泰康保险集团一周回顾#优化资产配置、化解财富焦虑,从保险“破圈”开始!#重塑银保“全链条”:“报行合一”,监管为问责排序!#转型期,保险业如何夯实信心、积蓄力量?这场行业盛会给出答案!#预热
1月20日 下午 8:45
其他

重塑银保“全链条”:“报行合一”,监管为问责排序!

半年内,监管下发第三道规范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的通知。1月1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向各保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从保险公司设计和备案产品、健全内控机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统筹开展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面,对银保业务进行全链条规范。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行业对“报行合一”的理解和执行仍存在一定偏差,比如落实“报行合一”是总公司还是分支机构的职责、附加费用率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回溯分析怎样开展等,这些在最新《通知》中都得到进一步细化。业界认为,监管部门持续力推“报行合一”,目的在于推动银保业务负债成本下降,给保险公司更多让利于民的空间,这有利于推动行业长期稳健发展,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PART01半年三发通知持续倒逼银保“报行合一”继去年8月和10月两度发文后,1月1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再度向各保险公司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相关要求。所谓“报行合一”,即要求保险公司报送给监管部门审批或备案的佣金水平与实际保持一致,将一切费用摆到纸面上。延续前期监管思路,《通知》再次强调并整合了银保业务相关要求,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设计和备案产品、健全内控机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统筹开展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其中,在设计产品这一源头,《通知》明确,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发展水平、经验数据和管理能力,充分考虑保单周期、交费周期和退保率假设等因素,科学确定纯风险保费和附加费用率的水平;在健全内控机制建设方面,《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规范佣金支付,向银行代理渠道支付的佣金不可超过列示的佣金率上限,同时不得直接或间接以出单费、信息费等名义向银行代理渠道支付佣金以外任何费用。本轮监管出手规范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的背景之一,是过去一年多里银行代销保险热度回温,但无序竞争的火苗随之重燃。据报道,部分区域和产品的手续费甚至高达50%,保险公司销售费用成本上升且积累了费差损风险,让资产端承压的保险公司同时饱尝“超额”负债之苦。“费用高企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是虚假费用、虚假投保、虚假退保等问题的根源,更是滋生‘代理黑产’的土壤,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曾如是总结道。去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约束银行保险渠道佣金,而后多数险企暂停银保渠道系统,整改后才陆续重新上架产品。目前,保险公司与相关银行按照“报行合一”要求已完成“总对总”层面的重新签约。据监管部门初步估算,银保渠道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约30%左右。银保渠道的“报行合一”只是开始,未来,个人代理人和经代渠道也将全面实施“报行合一”。可以看出,严把产品关、执行“报行合一”已成为监管管控行业乱象,同时也是压低负债成本的最有力抓手之一。PART02首提“总分”职责各级机构协同配合不过,行业对“报行合一”的理解和执行仍存在一定偏差,其中就包括落实“报行合一”是总公司还是分支机构的职责。有保险公司人士曾称,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公司认为这是总公司的责任,分支机构支付费用时便随意突破备案佣金率上限;有的公司认为这是分支机构的责任,总公司便对分支机构的违规行为放任自流。在本次《通知》中,首次明确划分了保险总公司和分支机构的职责。《通知》提出,保险总公司应建立健全银行代理渠道的业务、财务、内控及预算考核机制,确保下属分支机构有效落实“报行合一”要求。分支机构应按总公司要求严格落实“报行合一”工作。这是健全内控机制建设的一部分。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分析称,落实“报行合一”,保险公司的内控与合规管理体系要发挥作用,各层级各单位应协同配合。具体而言,公司董事会承担合规经营的最终责任,管理层和总部要承担制定、指导和监督的管理责任;分支机构作为执行单位,承担的是风控合规第一道防线的责任,一旦出现违规,监管处罚会影响到公司整体,因此各级组织都要承担相应责任。在此前一天(1月18日),由A智慧保与新时代保险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保险鼎峰108将盛典”上,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在主题演讲中谈到保险机构经营的底层逻辑时表示,随着全新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近距离监管、贴身监管已成为常态,保险机构经营的底层逻辑随之被更新,当中的逻辑就是保险基本规则和监管规则,这些规则涉及产品销售、渠道管理等方方面面,一旦触犯会有很多不良后果,其中就包括误导销售,危及消费者利益。因此,机构经营必须坚守合规底层逻辑。他还谈到了分支机构的重要性。徐敬惠表示,分支机构经营是公司发展的主要抓手,且机构经营的质与量决定了公司整体发展水平。过去总公司往往把增设分支机构作为发展增量的主要抓手,不太重视存量管理,更缺乏对机构经营逻辑的基本理解,分支机构的表现主要取决于一把手的强弱,而这个逻辑已不再成立,未来要靠制度体系去运作。PART03银保规范抓细节佣金率应列明上限此外,对于附加费用率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回溯分析怎样开展等曾经仍有模糊地带的问题,本次《通知》也予以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附加费率决定着一款产品的总费用水平,过去一些保险公司在定价时附加费用率极低,事实支付给相关渠道的费用或者支付给代理人的费用却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价格虚假,破坏市场秩序。《通知》指出,要列明附加费率的期限和结构。“银行代理渠道销售的产品在备案时,应在精算报告中明确列示各交费期附加费用率和附加费用率结构。附加费用率即可用的总费用水平,包含向银行支付的佣金率、银保专员的薪酬激励、培训及客户服务费及分摊的固定费用等,其中佣金率应列明上限。”《通知》称。一位险企总精算师表示,按照此要求,保险公司向银行支付佣金之后,才有空间支付业务人员薪酬和培训费用等其他经营成本,保证一款产品不会出现亏损。回溯分析是纠偏的重要一步,此前在2020年,原银保监会发布的普通型人身保险精算规定中,即要求人身险公司应定期回溯其产品费用制定的精算假设,确保其合理。本次《通知》在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方面,再次强调要加强回溯分析,提出保险公司应根据实际经营结果,定期对费用假设开展回溯分析,发现实际费用率高于精算假设或者费用结构不合理,应及时对费用水平或费用结构进行调整,确保持续满足“报行合一”要求,必要时应先行停售相关产品;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将“报行合一”执行情况纳入内部审计项目,加大对各部门、各级分支机构专项审计,强化银保业务财经纪律监督。除了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外部监督同样重要。《通知》要求,要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的内容包括: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监管局应重点关注总公司的内控制度建设情况,科学设定数据指标等;各监管局应加强对险企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测,对业务增速、费用水平等存在异常的,及时预警并进行早期干预。现场检查包括:鼓励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发现问题线索,并结合非现场监测数据科学精准立案。检查重点关注佣金水平超支、费用不真实、渠道套利、账外支付等问题。必要时向银行延伸检查,发现账外暗中收取、输送利益等商业贿赂行为的,及时按程序向公安司法、纪检监察机关进行移交。业内人士表示,加大“报行合一”监管力度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既能促进险企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促进行业加强创新和改革;又能避免不正当竞争和违规操作,推动保险公司提高服务质量,让消费者直接受益。一周回顾#转型期,保险业如何夯实信心、积蓄力量?这场行业盛会给出答案!#预热
1月19日 下午 9:14
其他

优化资产配置、化解财富焦虑,从保险“破圈”开始!

在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时代,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需求正在转向,每一个人都想把稳稳的幸福攥在手里。如何让家庭资产保值增值,让现金流在人生的全生命周期变为一池活水?环顾各类金融产品,保险在抵御不确定性风险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特别是在财富规划、资产配置方面,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储备型保险正在“破圈”,进入越来越多居民家庭的视野。从行业维度看,各大险企也在积极发力,纷纷从产品设计维度创新探索,以求满足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的多元需要。01化解焦虑从优化资产配置开始当前,世界正在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居民资产配置的风险偏好正在发生转变。《2023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显示,投资者的理财收益预期更多倾向于“保值-不亏就好”,风险偏好整体下降。在资产增持减持的意愿调查中,人们对于稳健型产品的意愿逐渐增强,存款、债券类的配置意愿仍在增加。从目前大多数家庭的资产配置结构来看,很多还处于“亚健康”状态。这背后主要问题集中在:风险投资账户过多、不动产占比过大,而家庭短期消费生活账户、固收账户、保险杠杆账户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杠杆账户过低,这也导致家庭抗风险能力较弱、资产流动性较低。不可否认的是,普通人一生中工作的时间以及赚钱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但对财富需求的维度却很多,所以,居民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不容忽视。改变,需要从合理的资产配置开始,增加长期保险配置、优化资产结构势在必行。02安全稳健攥住超长的幸福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险是家庭资产安全的基石。因为保险产品凭借着刚性兑付的优势能够提供更长周期、更具确定性的保障,为家庭资产保驾护航。从资产配置角度看,当前储备型保险产品中,普通型增额终身寿险和分红险占据着主导地位,且二者各有所长。其中,普通型增额终身寿险的确定性高,同时还具有长期、安全、稳健和风险保障、财富传承等多重属性。『A智慧保』注意到,近期太平人寿推出的“太平国强一号终身寿险”,就有着人身风险保障与家庭财富规划兼顾的优势,且投保门槛较低,拥有攻守兼备、灵活便捷的特质。具体来看:终身成长顾名思义,“太平国强一号终身寿险”可以提供终身的保险保障,在被保险人身故或全残时可以获得保险金赔偿,充分发挥了保险保障的本质特性。而且,这是一款会随着时间
1月19日 下午 9:14
其他

转型期,保险业如何夯实信心、积蓄力量?这场行业盛会给出答案!

“告别粗放式,迈向高质量”,近年来,保险业在这样的共识下,开启了一场深度转型。然而,转型换挡的背后,挑战与压力也随之而来。刚刚过去的2023年,保险业就经历了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全渠道“报行合一”、开门红不得大幅提前预收保费等愈发趋严的监管政策,加之资本市场波动,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行业资产负债两端迎来双重挑战。爬坡过坎关键期,保险业该如何夯实信心、积蓄力量,从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强国等宏观大势出发,把握行业变革的趋势与机遇?实战层面,保险机构又该如何探寻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新模式?1月18日,A智慧保与新时代保险研究院联手打造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保险鼎峰108将盛典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激发中坚力量
1月18日 下午 11:50
其他

预热 | 建金融强国,度保险时势!这场保险业盛会即将深度解码!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度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并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保险业如何更好地把握建设金融强国的时与势,加速推动高质量转型,成为新时期下的新课题。为深度解读顶层设计与保险业转型发展动能,由A智慧保与新时代保险研究院联手打造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暨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108将盛典,将于2024年1月18日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激发中坚力量
1月17日 下午 8:12
其他

万能险结算利率“天花板”再降!谁家超标,曾经“大户”今如何?

继银行存款理财和普通型、分红型寿险产品之后,“降息”的风吹到了万能险身上。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家险企接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从今年1月起,万能险结算年化利率不超过4%,到今年6月应进一步压降,或将视情况分为3.8%和3.5%两个上限档位。这是继2020年万能险结算利率告别5%时代后,又一次下调“天花板”,可在险资配置承压背景下给险企更多喘息的空间,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从近年监管指导连贯看下来,规范险企产品设计和营销、引导长期投资之意也十分明确,同时引导行业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强化质量管理。事实上,曾一度风光无限、扮演险资举牌“弹药库”角色的万能险,近年在监管规范和市场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已逐渐回归理性。眼下谁的利率还“超标”?曾经的万能险“大户”现今如何,又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PART01万能险利率继续“坐滑梯”谁还在高位?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降息潮”席卷银行保险业:银行存款利率三连降、3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降至2%以内,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从3.5%切换至3%。进入2024年,即便在“开门红”时期,降息步伐仍未停止,中小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保险这一边则是万能险利率“坐滑梯”,将告别4%时代。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保险公司接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从今年1月起,万能险结算年化利率不超过4%,到今年6月应进一步压降,或将视情况分为3.8%和3.5%两个上限档位。万能险结算利率降至4%以下有迹可循。去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时提出,保险公司演示万能型保险产品保单利益时,取消“高中低”三档利率演示,保留最低保证利益演示和万能结息利益演示两档演示产品未来的利益给付,演示利率分别不得高于最低保证利率和4%,自同年6月30日起实施。将时间进一步拉长来看,万能险结算利率下降趋势已延续6、7年。在2017年发行高峰期,万能险年化结算利率一度高达8%,到2020年前,不少万能险结算利率仍达5%以上。2020年8月,原银保监会人身险部约谈12家人身险公司总经理及总精算师,要求下调结算利率超过5%的万能险产品。在没有窗口指导“定价”的情况下,受市场利率下行带动,不少险企也自主地调降了万能险结算利率。『A智慧保』查询多家公司官网万能险月度结算及历史价格看到,不少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近年持续下降,2023年降幅尤其突出,部分产品结算利率甚至从“4.5%+”降至2.5%上下,降幅超过2%。从行业平均降幅看,据“13精”数据测算,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市场上1871款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平均值为3.52%,相比2022年年底下降了31个基点。其中,大型险企的平均结算利率为3.8%,中小型险企的平均结算利率为3.47%。不过,每年岁末都是营销旺季,为了冲刺“开门红”,许多银行保险机构会提高产品利率,尤其短期产品利率,既能“吸金”又不改降息长期趋势。部分中小银行的动作尤为明显,保险公司逆势加息的不多,但产品利率保持在高位的仍有。据“13精”的统计数据,2023年12月纳入统计的922款产品中,有85款产品的结算利率超过4%,占比约一成,这些产品来自长生人寿、汇丰人寿、安联人寿、友邦人寿、国泰人寿等10余家公司。『A智慧保』翻阅各家公司官网最新公告发现,多数公司于每月月初公布产品上月收益,去年12月结算率最高的是富德生命人寿的富德生命如意宝A款终身寿险(万能型)产品,当月结算年化利率为4.8%,该公司有超过10款万能险产品上月结算年化利率不低于4%,国泰人寿上月结算利率不低于4%的万能险产业也超过10款。此外,利率始止日为今年1月1日-1月31日的万能险产品中,还有超过4%利率的,如汇丰人寿的汇丰汇增利B款终身寿险(万能型),月结算年化利率为4.5%。PART02曾经的“大户”现今如何?多家机构现金流连年承压万能险在几年前利率高峰、发行高峰时期,一度是行业话题中心,彼时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是“举牌”。根据券商统计,以生命系、宝能系、恒大系等资本族系为代表,在高峰期举牌上市公司的规模超过2000亿元,而万能险扮演了险资举牌“弹药库”的角色,这是此后监管升级的一大主要原因。对一些中小险企来说,万能险保费能快速提升规模,如2015年开业的上海人寿,不到一年规模保费就超过百亿,其中约七成由万能险贡献。像上海人寿这样的昔日万能险“大户”并不鲜见,综合监管和行业多方统计,2016年、2017年前后,万能险保费占公司规模保费比超50%的险企不下20家,最高的业务占比超过90%,瑞泰人寿、珠江人寿、英大人寿、中华人寿等都是万能险“大户”榜单上的常客。还有如原华夏人寿这样万能险规模曾超千亿的险企,也在“大户”之列。但在“偿二代”要求下,包括万能险在内的高现金价值产品资本占用比高于传统产品,在狂热发行万能险的同时,许多公司的偿付能力就已预警,之后随着监管升级、发行放缓、退保增加等,不少公司连续多年承受现金流压力。以瑞泰人寿为例,『A智慧保』翻阅其多年财报看到,2017年四季度时,公司整体净现金流出现资金缺口,主要就是因为“万能账户预期到期资产和利息收入现金流入不足以弥补万能账户退保现金流出及偿还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直到2020年,万能险退保业务造成的现金流压力才同比呈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外从“保户储金及投资款”的增长来看,多家险企在财报中称,万能险收到的规模保费不确认为保费收入,作为负债在“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中列示。瑞泰人寿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在2017年至2021年连续下降,规模从62.68亿元降至16.28亿元,2022年重回正增长,为21.49亿元。承受现金流压力的不止瑞泰人寿一家。例如据“13精”统计,2021年,69家公司万能险产品现金流支出收入比加权均值为42.4%,最大值高达1224%,比值超100%的有9家公司,表明这9家公司的万能险产品现金流“入不敷出”。万能险退保趋势近年仍在持续。值得一提的是,从2022年起,险企每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增加了退保额前三和退保率前三的数据。『A智慧保』从多家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看到,有公司单季度退保额总和接近百亿,多以理财类的万能险、分红险、两全险为主。至2023年三季度,万能险仍占据一些公司退保额前三或退保率前三中的一到两席。更有一些险企没能独自“善终”。叠加股权违规、产品管理存漏洞等问题,上海人寿多年偿付能力不达标,2021年至今已连续三年未披露财报,2022年8月太保寿险以业务指导组身份进驻,帮助上海人寿化险;另一家昔日万能险“大户”原华夏人寿,也因偿付能力不足在2020年被接管,目前“变身”为瑞众人寿。PART03“利差损”何解?监管“减负”,险企也需提升能力“巅峰期”的万能险,被一些保险公司设计成高收益、返钱快的纯理财产品并大力推广,虽其不能与险企风险成因直接画等号,但无疑曾是许多险企保费快速“进账”、营造虚假繁荣的工具。对此,比指导“定价”更早的,是万能险专项检查和叫停快速返还类产品。2016年,原保监会对9家公司开展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监管函,责令公司进行整改;2017年,原保监会发文叫停短期、快速返还类的产品。这些举动均在引导保险业转型并优化业务结构,让万能险回归保险保障属性、发挥资金保值增值功能。万能险收入增速自2016年以来已逐步放缓,在许多险企的业务结构中占比也逐年下降。『A智慧保』翻阅了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瑞泰人寿等万能险规模大或曾经业务占比高的公司2022、2023年半年报,因各家口径不同,经粗略计算,万能险收入占比多不超过20%,有的甚至只有不到1%。对于本次“降息”,业界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是进一步降低险企负债端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加大,此前降低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就是应对利差损问题打出的“组合拳”之一。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杨峻上个月在第十四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上谈到,对险资而言,通常固收票息和一定的久期策略,基本上能覆盖负债成本。但现在处于低增长、低通胀、宽货币的宏观环境下,加上短期可能有一定的利率反弹,影响了险资传统配置策略的有效性。“低利率环境给保险资产配置带来极大压力。目前我国传统险平均资产久期约7年、负债久期约16年,久期缺口较大,放大了利差损,多数中小寿险公司面临经营亏损压力。”他表示。叠加权益市场波动,上市险企投资业绩也普遍承压。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均没有超过3%,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为3.7%。另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2023年三季度,险资年化综合收益率为3.28%。而与前述三季度末市场上1871款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平均值3.52%相比,险资投资收益低于万能险结算利率,也意味着从平均值来说,一些公司要“亏本”经营万能险产品。因此,对万能险结算利率适当下调,符合市场变动的总体趋势,虽然短期内部分险企尤其是部分中小险企的产品吸引力可能会有所削弱,但长期来看有利于引导行业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强化质量管理,提升保险公司精算、定价和风控能力。从境外经验看,短期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也是成熟保险市场必经的磨砺。“没有魔法,没有诀窍。”有精算师曾指出,美日等国的公司在低利率环境下生存了较长时间,市场利率下行初期,利差缩小难免感觉阵痛,这也倒逼保险公司进行更精细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点击图片可查看活动详情一周回顾#2024破与立:当行业发展闯入"无人区",国寿如何走好下一步?#周评
1月16日 下午 10:02
其他

2024破与立:当行业发展闯入"无人区",国寿如何走好下一步?

回望刚刚走过的2023年,金融业转型之心未变,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改,爬坡过坎也仍在继续。只不过,这一年走得格外艰难,当外部大环境发生改变,当监管政策逐步落地,当改革阵痛不断袭来,当行业发展闯入“无人区”......面对内外叠加的压力,“扛下来”是首要课题,“发展下去”则是重要课题。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2023年,面对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金融行业并未惧怕和踟蹰,而是在探索中勇敢前行,在迷雾中寻找方向。当然,行业中自有佼佼者,作为金融保险业“老大哥”,国寿集团2023年经营成绩单亮眼,高质量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各业务板块业绩实现稳中有进。公开数据显示,国寿集团旗下寿险公司总保费站上历史新高,财险公司保费跨上千亿平台,资产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近5.4万亿元,养老险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1.7万亿元,国寿投资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广发银行总资产迈上3.5万亿元台阶。而就在1月15日,国寿集团召开2024年度工作会议,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出席讲话。会议总结了2023年工作,分析内外部形势,也部署了2024年重点任务。作为国有大型金融集团,中国人寿是如何交出这一亮眼成绩单的?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探索?面对崭新的2024,国寿集团又将如何出发?有哪些新的考量和路径?行业也期待这一金融保险业“老大哥”走出一条可借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共同拨开迷雾见月明。01行业面临多重压力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金融行业的2023,“压力”最合适不过了。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金融行业如何防风险、顶住压力前行?面对利率下调、资本市场表现承压的现实,金融行业如何危中觅机?面对金融监管格局调整、底层逻辑重塑,金融行业如何适应?以上每一个问题,都是必选题,也都是大难题。对于发展中的行业主体来说,这并非是其面临的全部挑战。当粗放型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背景时,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刻不容缓,面临着外部多重压力的行业,也正在经历自身转型带来的阵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句话说来容易,但真正躬身入局后才会发现有多难。也正因此,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去看待行业主体交出的2023经营成绩单。而作为金融保险业“老大哥”,国寿集团的经营答卷如何,对行业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金融保险集团,国寿集团的发展思路和路径一定意义上也引领着行业发展。2024年度工作会议上,国寿集团用这么一段话总结了去年的经营:2023年,中国人寿按照“一增一优六加强”工作思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主题教育成效突出,中央巡视整改扎实推进,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保险保障金额、服务实体经济存量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世界一流金融保险集团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从数据侧来看的话,在压力巨大、挑战重重的2023年,国寿集团业绩确实不俗。论综合实力,2023年中国人寿再次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位列第54位,较2003年首次入选时跃升250名,品牌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度持续扩大。此外,中国共有142家公司上榜,大公司数量继续位居各国之首,而中国人寿位于上榜中国企业前20位。论集团旗下业务发展情况,各业务板块则各有突破:在人身险监管趋严、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去年,国寿集团旗下寿险公司顶住压力,总保费站上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3年寿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415亿元,同比增长4.3%,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等指标保持领先。集团旗下财险公司同样取得高质量发展,保费收入突破千亿,增速领先行业平均,2023年赔付金额约670亿元,前11月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260万亿元。此外,集团旗下资产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近5.4万亿元,养老险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1.7万亿元,国寿投资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广发银行总资产迈上3.5万亿元台阶,对公一般贷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亮眼数据的背后,其实是国寿集团战略部署得到有效推进的结果,也是其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取得高质量发展成效的证明。外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行业多重压力带来的挑战,都未影响其发展的步伐,取得这样的成绩值得业界点赞。02转型改革不停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对于行业来说,转型改革早已成为共识,寻求高质量发展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执行与突破。从监管侧来说,仅保险业就政策频出,在费用侧严格控制经营成本,全渠道实行“报行合一”;在负债端,人身险预定利率将下调至3%,防范利差损风险;从行业主体来看,转型体现在方方面面,创新优化产品供给、数字化转型推进、加快营销体系改革等。对于国寿集团来说,转型早已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其重要课题。『A智慧保』试图从其转型动作,来看其2023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其一,营销体系改革全面加快。尤其在寿险领域,加快营销体系改革步伐成为转型重点,集团旗下寿险公司明确了两大重点改革方向即“现有队伍专业升级”“新型营销模式布局”,两大保障策略支撑“建设‘产品+服务’生态”“科技精准赋能”,加快推进向专业化、职业化、综合化“三化”队伍转型升级。据了解,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营销体系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个险渠道总保费达到4484亿元,总人力66万人。个险新单保费中十年期及以上保费占比达52%,队伍人均产能提升29%。其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据悉,在探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国人寿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坚守“一个集团、一个国寿”“一个客户、一个国寿”理念,在集团层面打造App端、微信端融合交互的轻量级聚合平台——国寿联盟,整合成员单位7个App、99个微信触点,形成线上触点矩阵,用户登录国寿联盟即可直接跳转至其他中国人寿App,实现用户登录互通,享受“一套账号、通行国寿”的便捷。此外,中国人寿不断采取智能技术手段助力理赔服务。2023年,集团旗下寿险公司整体理赔服务时效0.38天,同比提速12%;财险公司通过“一路行”空中智赔小程序、“云端赔”,实现数字化理赔一站式服务,方便用户快速高效、随时随地理赔,目前家庭自用车客户线上化率超86%,非车险线上化率达91%。其三,协同发展不断深入。国寿集团在业务板块协同发展上不断深入,积极发挥保险、投资、银行三个板块的协同优势。以发力养老金融为例,集团旗下保险、投资、银行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逐步完善产品服务体系,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规模行业领先,实现多个首批。其中,集团旗下寿险公司作为首批参与试点机构,积极创新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模式与路径,丰富产品供给,推动个人养老金业务实现全渠道经营,目前已累计出单超10万件;广发银行持续强化“养老选国寿、开户在广发”品牌形象,个人养老金账户正式及预约开户累计近200万户;养老险公司作为商业养老金业务首批试点机构,实现商业养老金行业首发,先后打通主流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保险中介、商业银行渠道,目前存量规模约80亿元,有效账户数34万户。当然,国寿集团的转型改革措施不仅于此,内部的绩效管理体系改革、资本管理体系改进等等都在持续推进,而种种转型改革措施的大力推行,为国寿集团的高质量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范例。03央企担当如何服务实体、国家战略?作为金融央企,履行社会责任已经融入到国寿集团的基因里。近些年来,国寿集团持续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彰显金融央企担当。在去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国寿集团积极贯彻实施,在多方面实现突破。据有关数据,国寿大病保险已覆盖3.6亿城乡居民,年赔款超250亿元,承办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超3500万人,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开局领先,养老社区服务建设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投资余额975亿元,快速应对京津冀洪水、甘肃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累计赔付超11亿元,有力支持灾后重建。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头雁作用持续彰显,全年境内新增风险保额近800万亿元,投资实体经济存量规模超4.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760亿元、投资余额3345亿元,绿色投资余额超4800亿元,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投资余额2200多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惠及13万户小微企业。国寿集团成员单位广发银行,不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截至2023年12月末,广发银行对公一般贷款规模突破万亿元,其中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对公一般贷款增量占全行增量的88.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战略新兴产业贷款、绿色信贷分别较年初增长52%、51%和64%。国寿投资公司作为中国人寿旗下专业类投资平台,聚焦“双碳”战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充分运用金融资源和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截至2023年11月末,公司累计投资服务国家战略相关项目222个,规模超5800亿元;公司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规模超3600亿元,新增投资服务实体经济占比近100%。国家有需要的地方、社会有需要的地方、人民有需要的地方,就有国寿的身影,可以说,国寿集团用行动、用实干践行了央企担当。04新征程、新挑战国寿集团下一步如何走?成绩皆属于过去,新的挑战已经到来。2024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对于金融行业仍然是危与机同在,作为金融保险业“老大哥”,今年的战略方向是什么?发展路径是什么?值得业内关注。国寿集团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锚定“五个突出、八个一流”目标,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会议还强调,中国人寿要统筹把握好稳和进、立和破、规模和效益、资产和负债、发展和安全,作为贯穿始终的经营管理逻辑,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高质量发展。稳和进、立和破、规模和效益、资产和负债、发展和安全......其实,这不只是国寿面临的问题,也是全行业面临的问题,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关系,值得细细探索。关于各业务板块今年的重点工作,国寿集团这样归纳:保险板块要加快转型升级,强化资负联动,在市场领先地位、经营效益上实现双提升;投资板块要在投资能力和投资收益上持续双提升;银行板块要依托集团资源和协同发展优势,深耕湾区,突出特色经营,不断提升价值创造和风险防控能力;其他板块要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为主责主业做优做强、集团整体价值提升贡献力量。此外,年度工作会议还强调,中国人寿全系统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紧扣“实”字,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1月15日 下午 8:01
其他

周评 | 惠民保的“繁花”隐喻:不比谁赚得多,而比谁活得长

玖亓周评|从“开门红”到“长红”,险企的“哈尔滨答卷”
1月14日 下午 5:01
其他

大家财险“总分”联动招人:反欺诈管理等12类虚位以待!

瑞再研究院发布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财产险市场保费增长率有望达到8%(名义增长率)以上。分业务板块具体来看,车险保费预计全年增长约6%,车险综合改革的影响明显淡化,市场表现总体平稳,为整体财产险市场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消费者车辆置换需求的释放,也为车险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撑。非车险业务延续高增长态势,责任险、农险等险种亦表现稳健。2023年前10个月,责任险累计保费增速达10%以上,保险机构在拓宽承保范围、增强服务能力方面积极探索。此外,农业保险延续自2008年以来的高增长趋势,2023年前10个月累计保费增速达19%。在政府推动农险扩面增效的背景下,预计未来两年有望延续两位数增长。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特色蔬菜、水果等也被纳入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据悉,大家财险持续推动农险从“灾后补偿”,向“灾中减损”“灾前预防”转型,不断延伸保障范围,最大限度实现灾害的预防与减损,实现灾害全过程的风险减量管理。另一方面,该公司不断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三农”业务的投入力度,将科技视为推动农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持续扩大新技术运用的覆盖面,提升农险科技服务能力。2023年10月9日,央视曾报道,大家财险聚焦农业保险领域,在辽宁丹东东港市推出了特色草莓险业务。相关人士介绍,东港市瑞祥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次为草莓购买保险时,该合作社对农业保险的效果是半信半疑的,结果那一年遇到极端天气,草莓苗死了4万多株,大家财险及时理赔了4万余元,该合作社利用保险赔付款重新购买新苗及时补种,最终获得丰收。2023年以来,当地投保草莓险的面积已合计超过400亩地。在特色业务稳健推进的同时,2023年,大家财险也迎来了新的掌门人,6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批复,核准梁鑫杰大家财险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进入2024年后,大家财险开启招兵买马的动作,为新一年的发展蓄势。『A智慧保』翻阅大家保险集团官网时注意到,自今年1月1日以来,大家财险及其下属广东分公司累计发布12个岗位需求,其中不乏反欺诈管理岗、商务拓展室经理、消保部副经理等核心岗位。欲了解更多保险招聘信息请扫描『A智慧保』“招才进保”官方微信二维码为感谢业界同仁多年来对A智慧保的支持与陪伴,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免费开放20席参会名额,欢迎行业伙伴积极参与。请扫码报名!点击图片可查看活动详情一周回顾#四代“经验生命表”测试反馈倒计时:人身险调价多大,机遇在哪?#中意财险失去中石油“靠山”,如何独自面对?战略转向见端倪!#瑞泰人寿20周年:换将开局,业务何以突围?#涉及3亿人!“惠民保”求变引激辩:个险VS团险?长险VS短险?#华农财险18岁“成人礼”:总裁补位!“百亿目标”如何兑现?#玖亓周评|从“开门红”到“长红”,险企的“哈尔滨答卷”#
1月13日 下午 7:16
其他

四代“经验生命表”测试反馈倒计时:人身险调价多大,机遇在哪?

还有10天,关于人身保险业第四套经验生命表的反馈意见就要“提交”,这次调整对市场影响究竟有多大,备受关注。近日,中国精算师协会向人身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下发了《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3)(征求意见稿)》(简称,第四版生命表意见稿),要求各公司于1月22日“下班前”将测试结果和反馈意见发送。这意味着,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三版生命表将要退出历史舞台。“十年磨一剑”,作为人身保险业的基石,生命表即将迭代至第四版。从征求意见稿来看,第四版生命表在保留第三版生命表非养老一表、二表、养老类业务表的基础上,新增大湾区部分以及单一生命体男女表。第四版生命表披露的数据还显示,人均预期寿命正逐步提高、死亡率不断下降。业内人士根据意见稿分析称,第四版生命表会对部分保险产品的定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以身故保障为主的定期寿险和定额终身寿险价格或下降,年金类产品则会因死亡率的下降,价格或上涨。但是,保险产品的定价还会受到预定利率、预定费用率等因素影响,不同险企对于保险产品的定价也会有所差异。第四版生命表迭代在即紧跟预期寿命增长步伐回溯生命表的迭代历程,基于保险公司分别在1990年至1993年、2000年至2003年、2010年至2013年期间的理赔数据,人身险业先后制定了三版生命表,分别为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生命表,又称作“死亡表”或者“死亡率表”,它反映了同一个时期出生的一批人从出生后到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的统计。生命表是人身保险业的基石和核心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精算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广泛用于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现金价值计算等各个方面。有熟悉保险精算的专业人士介绍道,生命表的更迭主要源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医疗水平的进步,人的预期寿命也在逐步增加,由此生命表会每十年左右进行一次更迭。如今,随着上述意见稿的发布,预示着第四版生命表呼之欲出。那么,第四版生命表相较第三版有哪些变化?『A智慧保』注意到,第四版生命表共涵括7张表,在保留第三版的非养老金业务一表、二表、养老类业务表外,还新增了非养老类业务一表男女表(大湾区专属参考)、非养老类业务二表男女表(大湾区专属参考)、养老类业务表男女表(大湾区专属参考)、单一生命体表男女表。上述专业人士分析称,非养老金业务一表和二表分别对应着非养老金业务的保障类业务和储蓄类业务。从适用产品范围来看,非养老类业务一表适用产品范围为健康险、死亡风险高的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非养老类业务二表适用产品范围为死亡风险低的定期寿险及终身寿险、无定期返还的两全保险、有定期返还且生存责任低的两全保险和长寿风险低的年金险;养老类业务表适用范围为有定期返还且生存责任高的两全保险、长寿风险高的年金险。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第四版生命表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死亡发生率的下降。以养老类业务表为例,新版生命表的死亡发生率降幅很大,平均在20%左右。刚出生男性、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为84.46岁和90.08岁,比旧版男性女性的预期寿命(82.63岁和87.63岁)提高了大约两岁。事实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也指出,到2025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展望203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新生命表动态调整保险产品会否涨价?提及第四版生命表对市场的影响,对于保险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无疑是会否因此涨价?这就需要从保险产品定价逻辑上剖析。通常而言,保险公司在给保险产品定价时,会参考行业发布的相应指标或标准。一般来说,影响保险产品的定价因素有三个:预定利率、预定发生率和预定费用率。预定利率是指给到消费者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如目前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为3%;预定费用率指预估的如经营成本、佣金等费用;而预定发生率即保险事故发生的预期概率。而保险公司在确定预定发生率时,就会参考行业发布的指标数据,生命表就是参考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如果险企将第四版生命表作为参考,相关保险产品是会涨价还是降价?进一步看,生命表测算的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年金险产品等。其中,定期寿险就是在保险合同约定的期间内,如果被保人死亡或全残,那么保险公司按照约定的保额给付保险金;终身寿险分为定额终身寿险和增额终身寿险。增额终身寿险和定额终身寿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保额的变化上,定额终身寿险的保额是不会变化的,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额前期要比定额终身寿险低,后期会按一定比例递增。从保费价格来说,对于以身故保障为主的定期寿险和定额终身寿险而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死亡率降低,保费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对于增额终身寿险来说,其主要用来实现强制储蓄、保值升值,身故保障略低,死亡率对保费影响较小,其保费主要受预定利率和预定费用率影响。年金险是指投保人定期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的保费,从约定时间开始,再从保险公司领钱的理财保险。随着死亡率降低,保险公司需要给付更多的生存金,于是保费就有可能增加。『A智慧保』还观察到,近年来,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不再保本,叠加资本市场波动之下,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险已成为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热门选项。死亡发生率低于“全国版”大湾区专属寿险有红利不得不说的是,新版生命表意见稿还有一点颇为引人注目,即与第三版生命表相比,新增了3张大湾区专属经验生命表。大湾区专属经验生命表基于出单且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常驻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保单和理赔数据编制。根据第四版生命表意见稿披露的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死亡发生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大概只有全国版本的80%,这也意味着其保险产品价格也会区别于普通生命表定价的产品。从政策面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保险蓝图早已着手布局。《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就提到,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保险法人机构,支持保险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资产管理、营运、研发、后援服务、数据信息等总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和支持保险产品创新,切实服务保障民生,2020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身保险产品有关工作的通知》。在费率厘定上,《通知》规定,跨境医疗险产品主要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医疗健康和商业保险经验数据定价,保额上限可适度提高与港澳接轨。在上述《通知》下发后,彼时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横琴人寿等险企就陆续创新推出粤港澳大湾区专属的重疾险、医疗险产品,可扩展至广东全省,港澳人士亦可投保。有机构人士分析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看,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导向凸显。未来,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身险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险企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更多针对大湾区百姓的专属保险产品。综上总体来说,虽然生命表广泛用于人身险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现金价值计算等方面,但监管目前只要求险企在计提责任准备金时,评估死亡率应采用生命表所提供的数据;在厘定保费时,参考生命表所提供的数据作为确定预定死亡率的依据。加之保险产品的定价受多重因素影响,由此生命表迭代更新对保险产品定价的影响有限。并且,第四版生命表对不同类型产品、不同公司的影响也会有一定差异。不过,可以期待的是,新版生命表新增的大湾区部分,打开了保险业战略布局大湾区市场的想象力,这也将进一步激发险企开发创新产品的动力。为感谢业界同仁多年来对A智慧保的支持与陪伴,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免费开放20席参会名额,欢迎行业伙伴积极参与。请扫码报名!点击图片可查看活动详情一周回顾#中意财险失去中石油“靠山”,如何独自面对?战略转向见端倪!#瑞泰人寿20周年:换将开局,业务何以突围?#涉及3亿人!“惠民保”求变引激辩:个险VS团险?长险VS短险?#华农财险18岁“成人礼”:总裁补位!“百亿目标”如何兑现?#玖亓周评|从“开门红”到“长红”,险企的“哈尔滨答卷”#中原农险增资又招人,农业风险管理要职等你来!#
1月12日 下午 8:34
其他

中意财险失去中石油“靠山”,如何独自面对?战略转向见端倪!

牵手17年,终将还是要分手。2024年1月10日,意大利保险巨头忠利集团宣布签署协议,以近9900万欧元(约7.7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中意财险51%的股权,持股比例达到100%,这笔交易仍需得到监管机构批准。中资退出,外资挺进,中意财险的身份也将随之改变,在失去国企背景的同时,由一家合资险企转变为一家纯外资险企。其实,对于中意财险的这次股权变更,行业并不意外。2023年11月份,中油资本就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所持有的中意财险51%的股权,转让底价为7.74亿元。而此次外资股东的接盘,也令这一股权变更有了着落。随着股权转让事宜的推进,中意财险将步入新的发展征程。带着全新的身份,中意财险将迎来怎样的变化,下一步的战略规划如何吸引了行业关注。17年,从牵手到分手对于收购中意财险股权一事,忠利方面表示,此次收购是一项长期战略投资,目的是在中国发展集团完全拥有和控制的产险业务,在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扩大份额。其实,这一决策与外资不断加码中国保险市场的趋势不谋而合。众所周知,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保险也在紧跟这一步伐,努力与国际市场接轨,尤其是近年来,多家国际保险巨头通过参股、收购、设立保险机构等多种方式,扩大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布局,例如安达、安顾、安联等。此次忠利集团接盘中意财险,也属于这一类型。此次股权变更后,不仅中意财险的身份将发生改变,从中外合资转为外资独资,而且也意味着忠利集团与中石油长达近17年的“婚姻”结束。据悉,2007年4月,中石油旗下中油财务与忠利集团合资组建了中意财险,双方各持股50%,中意财险也成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财产保险公司。随后,中意财险也进行了两次股权变更,不过,背后依旧是中石油的左右腾挪。据悉,2008年年底,中油财务将所持有的中意财险50%的股权转让给中石油集团,中石油集团亲自下场执掌中意财险。2009年4月,忠利保险又向中石油集团转让其持有的中意财险1%股权。至此,中石油集团持有中意财险51%的股权,实现了对中意财险的控股。2017年初,为了整合金融业务,中油资本的前身“石油济柴”完成资产重组,随后中石油集团便将持有的金融资产一一划转至中油资本旗下,其中就包括中意财险。至今,中油资本成为中意财险股东也已7年时间。若此次股权转让成功,中油资本将完全退出中意财险股东名单。从香饽饽到鸡肋在此次股权转让的背后,人们很好奇,中石油体系为何转变这么快,如此决绝。作为一家国资企业,中油资本旗下的金融牌照算是比较齐的,拥有银行、信托、金融租赁、保险等相关牌照。中油资本还曾表示,要充分发挥金融牌照较为齐全的优势,由“单兵作战”变为“集团作战”,凭借“聚变效应”最大化发挥各自优势,深化产融结合、融融协同,为客户提供理财、投融资、保险、公私联动等一揽子综合性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因此,从回归主业方面考虑中油资本退出中意财险,似乎说不通。更何况,中油资本旗下不仅有中意财险一家保险公司,它的保险业务板块中还包括经营中石油集团自保业务的专属保险公司及经营寿险业务的中意人寿。其中,中意人寿也是由中石油集团和忠利保险合资组建的中型保险公司。那么,为何在这些险企中,中石油偏偏“抛弃”了中意财险,或许这也与中意财险自身的经营有关。具体来看,2007—2022年,其保费收入分别为0.01亿元、0.3亿元、1.3亿元、2.6亿元、2.4亿元、2.6亿元、2.3亿元、3亿元、3.7亿元、5.1亿元、6亿元、7.6亿元、8.7亿元、9.4亿元、10.6亿元、11.9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中意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为12.4亿元。净利润方面,2007—2022年,其净利润分别为-0.005亿元、-0.5亿元、-0.003亿元、-1.4亿元、-1.55亿元、0.13亿元、0.12亿元、0.03亿元、0.02亿元、-0.3亿元、-1.01亿元、-0.22亿元、0.06亿元、0.1亿元、0.1亿元、0.28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中意财险净利润为0.2亿元。作为国内首家合资财险公司,中意财险虽然已进入盈利期,但从发展速度来看,并不快。相反,再看中油资本旗下的另外两家险企,发展势头则比较强劲。例如,2022年,中石油专属财险保险业务收入虽然只有10.6亿元,较2021年出现了下降,但净利润方面则实现了4.49亿元的盈利,较2021年有了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中石油专属财险从2014年开始就进入了持续盈利期。中意人寿的发展也比较亮眼,2022年,中意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为198.47亿元,净利润为11.72亿元。对比之下,中意财险的吸引力或大打折扣,似乎变为了一个鸡肋。失去了靠山,需要独自面对中油资本退出后,对中意财险有何影响,未来,中意财险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亦是行业所关心的。首先,从股东层面看,中油资本的退出将使得中意财险失去国资股东背景,而且在业务层面,也少了中石油这个“依靠”。不可否认,从中意财险过往的业务看,中石油的支持力度并不小。有数据显示,2018—2021年期间,中意财险与中石油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发生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2.42亿元、2.77亿元、2.77亿元、2.41亿元。另有媒体报道称,在中石油专属财险成立之前,中石油集团及旗下子公司贡献的保险业务收入一度占中意财险整体业务比重的七成左右。再者,中资股东退出后,中意财险转身为外资独资后,中意财险的董事会将迎来变化。就目前来看,中意财险董事长严九来自中石油体系。资料显示,严九,自2022年9月出任中意财险董事长,2023年3月开始担任中意资管董事。严九在中石油集团拥有逾30年的工作经历,曾任昆仑银行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副行长,冀东油田总会计师、党委委员等职务。除此之外,中意财险董事何涛也是来自中石油一方。据悉,他曾担任中油资本总经理助理兼风险合规部总经理、发展研究部总经理,中石油财务资产部资产处副处长、财务资产部资金处副处长、资金部投融资处副处长等职务。如果股权转让成功,中意财险将面临更名,以及战略的重新调整。战略定位从“4321”到高阶发展其实,在依附于股东之外,中意财险也在谋求一些改变,例如,除股东业务外,中意财险还大力发展车险、责任险、商业健康险等。据悉,中意财险还于2023年下半年定下了“4321”发展战略,即“4”是四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发挥中石油股东和自身在油气领域的专业优势,发展石油能源产业链;二是专注绿色保险,抓好细分赛道;三是依托外方股东全球网络资源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业务;四是围绕核心客群,做好数字化个人业务,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服务。如果股权转让成功,重点发展方向将需要随之作出调整。“3”是三方面能力需提升,一是总公司和分公司协同的能力;二是开拓市场的能力;三是精益管理的能力。“2”是两个短板,一是人才;二是风险管理。“1”则是保持奋斗精神。中意财险总经理袁颖晖曾表示,中意财险正有赖于“4321”发展战略的支撑,逐步成为一个差异化、特色化、数字化特征明显的精品财产保险公司。此外,中意财险也在加快数字化转型,聚焦于产品、渠道、客户,通过线上化、平台化、智能化,实现产融深度融合,构建“产品+科技+金融”场景生态。在2023年12月28日中意财险数智化成果发布会上,袁颖晖透露,中意财险在“传统业务”和“大个险”双模战略指引下,以客户为中心,深耕个险业务、能源产业链业务、国际业务和绿色保险业务四大重点领域。对于未来,中意财险也有自己的打算。在中意财险2023年核心干部领导力提升培训暨半年工作会议上,袁颖晖对2024—2026年提出了高阶发展战略目标,即:在新机构、新产品、新销售渠道、新销售模式方面实现增长;充分借鉴忠利经验,全面提升两核技术水平,“双对标”——国内行业先进、忠利集团内部先进;以数字化为依托,改变现有的低效率分散运营模式,实现物理、虚拟混合集中运营降本增效,提升客户体验;个人业务端到端全数字化体验,商险业务初步做到数字化运作,初步实现基于大数据收集、分析为核心的产品设计、定价、销售、服务、经营;人才方面,关键岗位均具备1—2名继承人的板凳深度;充分利用双方股东的资源,尤其是忠利集团的保险技术资源,培养、提升高潜质人才;初步形成90—80—70的人才梯队,重点岗位做到队伍年轻化、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素质双对标——国内行业先进、忠利集团内部先进。为感谢业界同仁多年来对A智慧保的支持与陪伴,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免费开放20席参会名额,欢迎行业伙伴积极参与。请扫码报名!点击图片可查看活动详情一周回顾#瑞泰人寿20周年:换将开局,业务何以突围?#涉及3亿人!“惠民保”求变引激辩:个险VS团险?长险VS短险?#华农财险18岁“成人礼”:总裁补位!“百亿目标”如何兑现?#玖亓周评|从“开门红”到“长红”,险企的“哈尔滨答卷”#中原农险增资又招人,农业风险管理要职等你来!#盘点2023⑦金融消保“新元年”:扎紧保险制度篱笆,惩戒宣教并行!#
1月11日 下午 7:56
其他

瑞泰人寿20周年:换将开局,业务何以突围?

从成立之初“专注于投连险”,到发力于万能险,再到转型至保障型产品,这家不断寻求业务模式转型的合资寿险公司,以别样的开局迎来建司20周年。2024年1月4日,瑞泰人寿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第5届董事会第58次会议决议,自2024年1月1日起,陶耀辉任瑞泰人寿临时负责人,ABDULLAH
1月10日 下午 6:27
其他

涉及3亿人!“惠民保”求变引激辩:个险VS团险?长险VS短险?

时隔近三个月,监管部门就行业“现象级”产品惠民保的规范发展再度下发征求意见稿。『A智慧保』获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近日就《关于平稳有序开展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通称即“惠民保”,运行八年有余,近四年呈爆发式增长,目前已吸引近3亿人次参保。与前一版意见稿相比,最新版意见稿总体思路不变,不过上一次发文主体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和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本次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上一次接收主体是各地政府办公厅,本次是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协会。意见稿表述也有多处调整,涉及功能定位、统筹规划、规范运营等方面。其中,发端于团险的惠民保“能否以团险形式出单”,是前版意见稿两大关注点之一。彼时的表述为“定制医疗保险应当设计为个人保险产品”,未提及团险形式,而新版改为“定制医疗保险应当设计为个人和不以购买保险为目的组成团体购买的保险产品”,且重点查处的问题中删除了“以团单形式开展业务”,意味着倾向于放开团险产品,同时新增了“鼓励用人单位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为员工购买定制医疗保险”的表述。前版意见稿的另一大关注点是长期性导向,提出“鼓励设计为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这一表述在新版意见稿中没有变化。业界分析称,惠民保设计成长期险可提升其持续性,参保人能获得长期稳定保障,有助于提升惠民保参保率。不过承保公司面临的风险或增加,且目前承保占比高但没有长期健康险经营资质的财险公司会被迫出局,进而对全市场产生影响。PART01稳中求变惠民保仨月两次纳谏作为一种普惠性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最早于2015年在深圳推出,2020年在全国铺开,凭借政府背书及产品“带病可保”“保费较低”“特药理赔”等特点快速掀起热潮。据复旦大学上个月发布的《2023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以下简称《图谱》)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推出284款惠民保产品,总参保人数达3亿人次。不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惠民保近年也出现新增产品数量回落、投保期延长、逆选择风险上升、一城多保等问题。根据《图谱》,2020—2023年(截至11月15日),新增惠民保产品数量分别为97款、83款、72款、27款,呈逐年回落。另外,由于各个地区运营差异大,284款惠民保产品中,已有超四分之一停止运营。在投保期方面,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发布的《惠民保的内涵、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虽然总参保人数稳定,但每年有20%—30%的人退出,这需要共保体付出更多成本获取新客来弥补脱退人群,直接导致了2022年多地延长了投保期。『A智慧保』注意到,2023年部分地区也延长了投保期,理论上2023年推广2024年惠民保,投保期应截止到2023年底,不过部分地区宣布投保期延长到今年1月底,保障依然从今年1月1日生效。据多方统计,2022年超七成的惠民保项目参保率不足10%,这对遵从“大数法则”(即参保人数足够多才能更好分散风险)的保险产品来说,其可持续性无疑受到挑战,加上惠民保“低门槛、高保障”的特性,一些患病风险偏高的群体投保意愿更高,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逆选择风险。在此背景下,为推进惠民保平稳有序发展,去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和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向地方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一版征求意见稿,从功能定位、统筹规划、支持举措等方面加大对惠民保的支持力度,提出探索开放部分医保数据、可适当进行责任分级或费率分组等。该版意见稿在去年12月大范围流出,引发广泛讨论。时隔近三个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再发意见稿。据『A智慧保』获悉,在最新版意见稿内容中,接收主体是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协会,文件落款时间为1月8日,各单位需在1月12日前反馈意见。内容仍分为明确功能定位、注重统筹规划、强化规范运营、完善支持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六大部分,再次强调“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指导”和自愿投保原则,提出惠民保应“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其他商业医疗保险有序衔接”“基于当地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等相关数据,科学确定保险责任和费率水平”等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在两版意见稿发布期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发文谈“推进财险业高质量发展”时,也鼓励“稳步推进城市定制型短期健康险发展,提升产品普及率和渗透度。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这也体现了监管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总思路。PART02团险VS个险鼓励企业用税收礼包“下单”总体思路不变,一些表述细节有所调整。在前版意见稿中,由于对惠民保的设计定位只提了“个人保险产品”,且金融监管总局及各派出机构应重点查处的问题中包括“以团单形式开展业务”,这是彼时两大争议点之一。业界普遍认为,惠民保不能以团险形式出单,会有损市场整体发展。原因在于,此前为了降低保费,团险出单是惠民保常见出单形式。此类团险非企业类团险,其先设置一个类似单位作为独立投保人,大家投保到该单位,然后以个险名义出单。业内人士分析称,以团险参保能减少道德风险,尤其在个人参保率下降的背景下,团险形式有利于基金的长期稳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机制。在新版意见稿中,惠民保的定位改为“应当设计为个人和不以购买保险为目的组成团体购买的保险产品”,且重点查处的问题中删除了“以团单形式开展业务”的表述,释放出放开团险产品的信号。同时,新版意见稿还新增了“鼓励用人单位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为员工购买定制医疗保险”的表述。公开资料显示,湖南、山东、江西、河北等地近年都发送过惠民保税收优惠“大礼包”,如湖南省鼓励单位为全体职工购买惠民型商业健康保险作为补充医疗保险,依据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政策准予扣除;山东省提出,企业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为职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在统筹规范方面,“一城一策”基调没变,不过表述也有调整。由“原则上以城市(地区)为单位开展定制医疗保险项目,每个城市(地区)的项目数量控制在一个为宜;总人口较少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可以全辖区为单位开展。”调整为“定制医疗保险项目一般以城市(地区)为单位开展,有条件的省
1月9日 下午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