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陕西

其他

光谱之外,冰山以下

1973年,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冰山模型”理论,将个体的技能、知识划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而将自我认知、品质等行为动机划为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这个模型往往用于强调那些不可见的、难于定量的部分才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本质。而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比如红外热像技术,冰山模型则近乎精确的描述了从技术到应用、从军用到民用、从技术壁垒到突破封锁的种种行业现状。冰山之下不可窥看的部分,神秘而真实的掌控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图片来自pixabay.com在陕西发展光子产业的“追光计划”正一项项落地的大好时机,界面陕西来到西安高新区,拜访了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总经理刘伟博士,听他讲述那些冰山以下的故事。▲创始人兼总经理刘伟博士光谱之外“二战后尤其是近些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什么选择在夜间发动战争?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武器装备具有夜视功能,对他们来说黑夜和白天是一样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后进兵许三多进入钢七连后格格不入,只有班长史今对他关怀备至。在某次防红外演习中,许三多关心没吃早饭的班长,偷偷将刚出锅的热鸡蛋揣在怀里,然后随战友一同躲进防侦查工事中,结果整个连队都因为这两枚热鸡蛋而暴露了位置,演习失败。▲英国天文学家Sir
2021年8月5日
其他

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无人机“跃迁”已完成

在量子物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量子跃迁”,是指电子从原子的一个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轨道上的过程。关于这个“跳跃”的细节,科学家的描述精准而传神:“这一过程是不连续的,并不存在电子处于两个轨道之间的状态。”无人机市场给很多“圈外人士”的感受大抵如此:从2016年左右的个人航拍设备、大型灯光秀表演设备,到如今应用在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物流、安防等领域的工业级无人机,不过四五年时间,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迅速扩大。对于局外人来说,在消费级和工业级这两个轨道之间,仿佛并不存在一个中间态,突然有一天,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就发生在了身边——物流、安防、巡检的无人机已然穿梭在城市之中。疫情加速了自动化,也加速了工业级无人机的崛起,那么事情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界面陕西带着问题来到了西安高新区的一家硬科技企业——因诺科技。它以消费级无人机进入行业,经历了市场的起落和转型,最终凭借工业级无人机的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站稳脚跟。作为亲历者,因诺科技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呼卫军,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无人机“跃迁”的主视角。▲因诺科技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呼卫军壮士解腕“换了40%的人,有些部门整个裁掉,再重新补充人员,能想象吗?我们其实是在去往一个新的行业。”作为一个背靠西北工业大学的研发团队,因诺科技的起点很高,从2015年企业初创到2016年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爆火大量热钱涌入,因诺科技凭借手中掌握的核心算法,发展一直很顺利。不得不说,专攻技术研发然后卖授权拿专利费的盈利模式,对于初创公司来说非常友好。在“负重”能力有限的发育期,几乎没有成本的“算法”生意是稳赚不亏的。但问题也潜伏在其中:算法授权给产品商,按套计费。也就是说,在C端体量足够的情况下,核心算法自然有市场,但如果产品商不能有效出货,相应的专利费就无法拿到。这种“寄人篱下”的运营模式对市场和产品商的依赖过重,无法长久。常规的发展路线是积蓄力量,自己来做产品,但因为供应链和渠道的原因,身处当时的西安,越过产品商自己做C端产品并不是聪明的选择。一种骑虎难下的行业态势,将因诺科技困在了技术高地,左右为难。▲摄于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底,当因诺科技的决策层敏锐地察觉到市场过热,大量厂商涌进无人机行业,而消费端根本吞不下这样的体量时,他们果断做出了决定:转型。在2016年底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高校研究所出身,又地处西安高新区这样一个以高新技术见长的区域,因诺科技迅速决定入局工业级无人机——以一种少量高溢价的特种、定制模式,来合理利用自身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在行业中的特殊地位。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的技术重点完全不同,也就是说,研发团队需要换血式的大调整,如果不是在西安,高新技术的人员补给很难如此顺利。最终,在换掉40%的员工之后,因诺科技进入了新的项目周期,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行业。技术开路“市场成熟了吗?我觉得差不多了。因为在深圳这个无人机满天飞的科技型城市,我们也可以拿到单子。”2017年初,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动荡,从明星产品Lily的跳票,到零度智控的大裁员,“马太效应”终于降临在了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上空。而“壮士解腕”已有半年的因诺科技,正是在这半年里开发出了新的技术,拿到了新的订单,平稳度过了行业大洗牌的危机,遥遥看去,轻舟已过万重山。到如今,在近几年的平稳发展中,因诺科技已经具备了明显的行业优势。从采集端、机器人端到后端的数据处理平台,他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设备和软件在内的完整产品,飞行器设备相当于眼睛,后端的软件相当于大脑,从监测问题到信息响应,再到处理问题,这样的应用场景从军用到民用都是有市场的。▲摄于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同时,经历过2017年无人机行业动荡的因诺科技在很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先行者的特质:提前入局就更清楚行业痛点,对其适合的商业模式更加了解,能够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很明显,在这一轮的马太效应中,因诺科技站到了上风口。一个新兴市场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对于这个问题,投资者和创业者自有其判断标准——导入期的产品高溢价,成长期的市场壁垒增加,成熟期的行业标准建立,和衰退期的市场增长率下降等等。但对于深耕技术的从业者来说,成熟的市场只有一个标准:认技术。这其实也是行业标准开始建立的表现,市场对技术的认可度高于一切。而因诺科技在技术上的领先,让创始人呼卫军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出一些“凡尔赛”发言,比如“我们能在无人机研发及应用非常成熟的地区拿到订单”。广阔天地“传统行业砸资源就能出头,但新兴行业靠的是人。做技术的人,做管理的人,以及做梦的人。”很多类似无人机这样的新兴行业,要做出成绩都靠过硬的技术。无论大厦盖到多少层,人才都是地基。因诺科技最初选择落户西安高新区,一方面是信赖其招商规范、政策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在这里可以占据人才高地。如今企业的发展也证明当初确实做出了初创条件下最好的选择。有人才就有技术,有技术就有很多“玩法”。尤其是工业级无人机在研究领域上本来就集合了飞设、导航、控制、图像的识别和感知、机械、机电一体化等等专业……从机器人、人工智能到大数据,最前沿的技术都在这里了,只要有想法,一些玩票性质的产品抽点空就能做出来。采访间隙,呼卫军看到我们手中小巧轻便的稳定器,随口说道:“我们也做过这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在界面陕西的追问下,呼卫军解释道:“这种产品在技术上有互通性,主要难点在品牌运营。我们也合作了这样一款产品,官方渠道在抖音发售,去年一年卖了50K台,算是拔了心里的草。”▲摄于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他说的那把草,就是因诺科技创立之初想要做消费级产品的愿望。在整个行业从动荡到稳定,从混乱到规范的过程中,因诺科技早已经找准方向,从曾经的如履薄冰到现在的游刃有余。现在,因诺科技已在新疆、内蒙、甘肃、西南区域、陕北部署五大飞服基地,今年还将增设东北、华北两大服务基地,客户更是遍布五湖四海,广阔天地就在眼前。而将视线从因诺科技缓缓拉高,去看向更宏观的市场,我们会发现,一个前途无限的新兴行业,正在走向自己鼎盛时期。文
2021年8月4日
其他

西安的摩天大楼真的太多吗?还是太少?

前段时间西安古墓又上热搜了。新闻挂在热搜上,大部分外地人看了会觉得又新奇又好笑,甚至还有点种草,想去西安玩玩。但西安人看了,多半都是哭笑不得。为啥?来看一组数据:去年一整年,陕西累计完成考古勘探约1180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3956座、古遗址10.58万平方米。这平均每天发现10座古墓的架势,哪里是机场扩建才会“偶遇”,分明是城建中动辄“遭遇”。挖出古币、陶俑、石雕、盗洞、甚至墓葬和墓葬群,哪怕没有考古价值也多少会影响工期,而存在考古价值的就更加会影响到整个工程。地铁,居民楼,城中村改造……它们无形中影响着西安人的城市生活。西安人常说,西安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他们说这话时,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神色中除了抱怨,显然还有一种矜傲。因为这些“历史包袱”正是西安本身。城建与古墓的遭遇战只是这种“甜蜜负担”的冰山一角,城市规划中还有更多的“显性因子”——曲江池、大雁塔、大明宫、未央宫、城墙……占地面积大,不能移动,不能下穿,就连绕行都要小心翼翼,地处发展已趋饱和的城市中心,既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又是西安的“名片”,人车流量大,要兼顾保护、开发和发展……不得不说,这些难题集合在一起,世界范围内都很少有城市能够直接提供参考答案,但城市的问题究其根本往往只有一个:资源不够。摩天世界不仅是西安,放眼全世界都是如此:地面不够用,地下不好用,那就往天上去。越是城市中心的位置,建筑物就越高。摩天大楼就这样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在好莱坞大片中被各种灾难一次又一次毁掉的地标建筑们,就这样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最前线,被展示、标注、然后摧毁。不过人们修建摩天大楼,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开拓更多的空间,或者为了彰显权利和财富。杰弗里·韦斯特所著的《规模》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自然界中简单而普遍的规律:哺乳动物体重每增加一倍,心率降低25%。它揭示出规模和能量消耗不是简单的比例缩放关系。而由这一点延伸,得出的数据和结论是惊人的:一座拥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与两个各自拥有500万人口的城市相比,需要的基础设施数量要少15%,这是材料和能源的巨大节约。再继续延伸就得到了城市发展的规模法则:城市的人口总数与其他变量之间存在着1.15次幂的关系(其他变量包含GDP、居民收入、研发投入等等)。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原来的GDP是一个亿,人口再增加一倍之后,GDP并不是简单的增加一倍,而是1亿的1.15次方,16亿。人口规模的增加,会给城市各方面带来的效益是指数级增长。摩天大楼对城市更大的贡献,其实是提供了一个最集约的方案,使得人口可以大规模的聚集,进而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带动城市的发展。所以,哪怕摩天大楼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挑战,它依旧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必然产物,因为它能够带来的规模效应远不止一栋建筑物这么简单。“摩天热”和“限高令”将目光放回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比起人口稠密、最先把摩天楼盖得仿佛电路板一样的曼哈顿,中国的摩天大楼虽然起步晚,但借由人口优势,凭着数量和高度,已然迅速制霸榜单。世界最高的10个项目中,有6个项目来自中国。据统计,2020年一整年中,中国竣工的摩天大楼(200米以上)项目数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共56个。▲世界最高项目排名▲2020年全球竣工建筑数量、高度。以上数据来自CTBUH但断层数据的背后并不是高歌猛进,摩天大楼作为一种城市现代化的解决方案,并非所向披靡。它的造价往往是天文数字,且对资金的回流不利,连曼哈顿的摩天大楼空置率都一度高得离谱,甚至还有很多盖了一半就修改设计降低高度甚至直接烂尾搁置的例子。比如“烂尾地标”天津117大厦——结构高度达596.5米,比上海中心还高10米,在过去的13年里,它经历了所有危机:停工、复工、资金不足、转让,至今没有下文。还有成都熊猫大厦从677米骤降到488米,南京江北第一高楼也从600米削减到498米,更有长沙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无限期搁置……这些项目在高度上的执念并不难理解,从东方明珠到上海中心大厦,外滩对岸的天际线已然成为一条“金线”,这个由摩天大楼群构成的组合地标象征着太多东西,一种有一条就是:浦东新区成为了世界范围内都难以复刻的神话。地标性建筑的噱头不仅会引来众人关注,也会带来GDP增长——地标性建筑能够成为城市“名片”,带动外来投资,以及实力企业的进驻,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就像硬币的两面,建造摩天大楼风险与收益并存,而且这里的风险和收益往往都以十亿、百亿为单位。这种情况下,要如何确保项目不盲目,不冒进,不会成为下一个天津117呢?去年4月,国家正式出台了摩天楼“限高令”,叫停新建500米有上高层建筑,特别要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很多人由此猜测,中国的摩天楼热潮是否会被泼上凉水。但事实上,再回过头去看一看前文的数据,不难发现大家虽然对那些地标级的超高项目更为熟知,对5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如数家珍,而出现问题的摩天大楼也无一例外都在500米以上。可是计算2020年竣工的56个项目,其平均高度落点在252.1m,这个数字更加代表了大部分超高项目的身高,一个规划合理、投资与效能更加匹配的身高,和“限高令”上规定“严格限制”的红线高度250米几乎重合。从这一层来看,“限高令”其实并非“限摩令”、“限楼令”,它更像是某种保护,而不是一刀切的禁止。毕竟比起广场、公园和高档住宅,摩天大楼云集的CBD更加代表着一个城市的中心。对西安来说,同样如此。西安的超高项目“限高令”到底对西安有什么影响,从以下一前一后两个项目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第一个是限高令发布前已经动工的国际丝路中心大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绿地501”,位于高新区的西邻沣东新城,预计2024年完成建设。这个项目从立项起,就因为“高效率”而被广泛关注。自从去年6月底启用了中建八局一公司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更是进入了快速建设阶段。目前进度喜人,核心筒钢柱已经突破120米。在上月刚刚发布的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十四五”的重点任务有这样两条: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丝路科创中心;2.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国际丝路中心大厦即将落成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上,集合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关注,还拥有绿地集团的全球平台和资源优势。去年9月,绿地集团与华为、阿里、信德、平安、德恒、国际医学、汽车集团、新荣记、711等全球知名企业达成入驻中国国际丝路中心意向。去年10月,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正式与国际地产顾问“五大行”签署合作协议。“五大行”将为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端管理顾问服务……虽然受到限高令的影响,将原本的结构高度从501降到了498,但可以预见的是,国际丝路中心大厦不仅会成为大西安新中心的地标建筑,更会作为大西安城市创新引领轴的重要板块以点带面,大放异彩。第二个是限高令之后,2020年11月签约完成的曲江新区重点建设项目——西安文化CBD国际商业中心,设计高度280米。虽然超过了250米的“严格限制”线,但规划合理,并不算冒进,比起之前规划的“世贸701”和“华润666”,脚踏实地了很多。而且西安目前有好几个在建的项目,都跟西安文化CBD高度相仿:曲江东门户地标——238米的曲江文创中心(双子塔),高新区CBD板块核心地段——214.4米的泰信大厦,西安中轴线上明珠——270米的荣民金融中心,全运会赛事指挥和新闻媒体中心——262米的陕西国际体育之窗,沣东新城大商贸板块——246米保利国际广场……这些项目都在300米以下,并不以“最高”为噱头,但在地段和用途上已然可以看出其巨大的潜力,非常值得期待。每年,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都会出版一份研究报告,对上一年度竣工的所有200米及以上建筑进行分析。横向对比全球各大城市在2019和2020年两年的数据,排名靠前的城市中不乏有很多我们国家发展势头较好的城市,但其中都没有西安的身影。▲2019年▲2020年而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西安迈进GDP万亿俱乐部,在地区生产总值破万的城市中,更是以5.2%的实际增速名列第一。以这样的增速来看,西安的摩天大楼并不算多,横向对比其他城市,再考虑到西安特殊历史造就的特殊环境,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更多高度合理、规划合理的摩天大楼耸立在西安的蓝天下。
2021年8月3日
其他

西部创新港,“港”在哪里?

西部科技创新港是什么?如果两年前问出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可能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新校区”,就好像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圣塔克拉拉谷,只是旧金山的一个县城。虽然从设计之初,西部科技创新港就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并且项目动工以来,在它影响力的辐射下,周边区域在规划上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但迈入2021年以后,它高频高质的曝光还是让人惊讶:1月7日咸阳市市长卫华一行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洽谈合作;1月9日榆林市市长李春临与该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及部分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洽谈合作;1月12日铜川市市长李志远赴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考察;3月1日上午安康市市长赵俊民一行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考察调研、洽谈深化合作并召开校地合作对接座谈会;3月1日下午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带领有关市直部门、区县负责人,赴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学习考察;一个学校的新校区,怎么就吸引了咸阳、铜川、榆林、安康、延安等地的一把手纷纷来到这里参观考察洽谈合作?各地市密集拜访西安交大、西咸新区,这到底彰示了什么?01西部“硅谷”?某平台上关于西部科技创新港讨论度最高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图片来源:某平台截图问题发布于2019年底,点进去翻看,几个高赞回复的论述起于宿舍条件、止于学校发展,对区域影响一笔带过。而此时站在2021年初,这几个保守的回答已经不足以介绍创新港,这片日新月异的神奇土地已经准备好了新的答案,只等一个合适的问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对大西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革命的兴起,大学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越来越深度地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硅谷。上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作为一所边缘高校,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副校长特曼教授提出将学校的1000英亩土地租赁给高科技公司建立工业园。在工业园内,大学可以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研发项目,使教学、研究和应用一体化,快速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个提案,就是硅谷神话的开端。之后,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硅谷逐渐成为美国微电子工业和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的集散地。而被公认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和深圳,也拥有着类似的“硅谷模式”: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环抱”的中关村,上世纪80年代就拥有了国内第一家IT公司。深圳更是在近十年里,通过独立建设、引进国内外名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布局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大学,其中不少是著名的科研教育机构,比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等。与之对应,深圳的高科技公司总部群就更加如雷贯耳: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这也是创新港曾被充满期待的称为“西部硅谷”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和科研资源上拥有先天优势,结合企业研发中心,能够将相关产业聚集在一起,成果就地转化。不仅可以在招商引资上占据高位优势,还可以在高校人才的留存和引流上起到作用。但“硅谷模式”也并不是无往不利,“硅谷之父”特曼校长在硅谷成功之后,曾经试图在美国东部克隆一个,结果失败了。后来又移师美国中部的德州,同样失败了。所以,如何让一个好的模型和规划真正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人事、环境和政策,以轴心力量带动辐射周边产业,还有艰难的路要走。02从“谷”到“港”创新港的词眼在“港”。虽说“硅谷”不是真的谷,但它用森严的专利保护制度、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制造出了一种“圈地称王”的江湖氛围,用这样的方式,保护了创新技术在自由进入市场后不会被资本洪流冲散。这也是硅谷得以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创新港也同样表现出了一种“港口”的特质——充满流动性的集结点和枢纽处。“之所以叫科技创新港,而不叫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区、科技创新园,这里头是有说法的,不是简单的名词问题。”西安交大的王树国校长曾经做出解释:“港是什么意思,是有出有进,就是船进来了,货出去了。交大科技创新港就是人才进来了,知识出去了,不断地有进有出。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和社会互通,敞开的大学,是融入社会的。”观察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布局,分为核心区和产业区。▲西部科技创新港核心区功能分布图核心区约5000亩,其中教育科研板块约2100亩,在工、理、医、社科四大方向建立了8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100多个科研基地。▲蓝色部分为科教版块转孵化板块包含了联合实验室,中介服务,中试厂房,企业办公楼等功能,跟科教板块结合得比较紧密。▲桃红色区域为转孵化板块众所周知,西安交大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新材料、信息技术、能源动力、高端装备制造等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平,而创新港如此布局,作为一个空间载体,能够将学校和企业直接联系在一起,对这些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非常友好,能够更加方便的促进创意和市场的交流、技术和产品的交流、科研和应用的交流,甚至是创业者和投资者的交流。港口的意义就在于此,“引进来”与“走出去”,这一来一去,正是某种被微观具现的川流不息。03“港口”的风对于一个港口来说,风向很重要。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手握“创新港”这样一张王牌,要怎么巧妙组合,看准时机,打出王炸效果,也很重要。今年1月底发布的省十四五规划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被多次提及。主要包含了三个方向的内容。第一是要打造西部创新高地。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牵引,以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突破,推动企业创新、人才创业、政府创优,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密切对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让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第二是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入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港“双链深度融合示范区”。高起点、高水平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港,布局建设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设立创新港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吸引各类创投风投机构集聚,建立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中心,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经纪人才,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条,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策洼地和创新高地。第三,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统筹全省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以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西安、宝鸡、汉中等创新型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科技创新城(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巩固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总结下来其实是一套“组合拳”——用高校资源和政策优势推动创新,用科技和制度的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用区位优势将转化成果与产业发展密切对接,将全省的资源优化布局,以点带面,使影响力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再回过头看文章开篇提到的几个城市,不难发现它们都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有需要,或者说有可为。咸阳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需要创新优势,榆林的能源化工产业前景广阔,但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考验,铜川作为强资源型城市,在产业提升转型上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7年前,西部科技创新港还只是一个遥远的设想,没有人知道它能不能既是远离城市喧嚣的科研圣地,又能够融入社会,作一柄解决问题的重剑,真正的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让学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整个区域发展提供动力。如今它一步一步落地,在期待中稳步发展:横跨渭河、连接创新港与咸阳高新区的大桥去年就被放入咸阳高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桥梁桩基施工已经全面开展。一个已趋成熟的成果转化基地即将随着大桥的建成,被纳入创新港10分钟车程辐射圈。华为与创新港联合成立的“超算技术研究中心暨存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也在前几天签约,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面向“十四五”技术攻关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加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校地合作的意向名单越拉越长,意向合作的高校和企业也越来越多……相信在未来,西部科技创新港会像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一样,作为超越期待的示范区,带领更多的科技创新体系,走出新的道路。
2021年8月2日
其他

突进“无人区”

“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上面这段话来自工信部部长苗圩,2015年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他在民间一片热切地“向服务业转型”的口号声中,讲出真话,泼下冷水,引起一片哗然。六年过去,经历了2018年的“中兴事件”和2019年的“华为事件”,人们早已清醒: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受阻甚至能够影响国家安全。“卡脖子技术”这个形象的词汇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科技自立自强的相关话题中01“卡脖子”只是第一座大山事实上,如果说深入研究和探索被国外垄断的“卡脖子技术”,是一种向“无人区”的孤身突进,那么最终得到了研究成果,也不过是刚刚翻过了第一座大山。一项技术的理论验证,仅仅是成果产业化的第一步,如何量产?如何品控?如何让目标用户准确地得到产品信息?如何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令投资者保持信心?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存在一套只需要照做就可以通关的创业攻略,所以才屡屡可见各种创业失败的新闻。2020年10月底,来自西咸新区的六环传动(西安)科技有限公司凭借6R-E系列减速器项目成功登录“创世技”颠覆性创新潜力榜。所谓6R-E系列减速器,其实就是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在此之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都是日本产的RV减速器,国产RV减速器的质量不好,精度不够,而且容易磨损,影响使用寿命,只有中低端的工业机器人可以使用。这种情况下,日企出售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给我国企业的价格往往会高一倍还多,有时甚至要等上半年才能拿货,完全是受制于人的状态。而六环传动的这个项目,则是以更高的标准和更好的质量,冲破了日本RV减速器的技术封锁,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解决了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卡脖子问题”。▲图片来源:截自六环传动官网可是技术问题解决了,并不代表“生意”上的问题也解决了。只有真正挺过了枯燥漫长的中试,前途未卜的资金投入和危机四伏的国际市场竞争,一项技术才算真正走向成熟,能够“上岸”的企业凤毛麟角。六环传动在这片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技术“无人区”里能走多远?它是否有魄力,将这块“无人区”走成华人可以平等踏入的通途?点开六环传动的官网,公司简介里清晰而直观的写道:“目前公司已拥有批量制造新型减速器和专用制造设备的生产能力。可实现产品的精确设计、精密制造、精密测量、以及完整实验测试,从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行星减速器解决方案。”这说明六环传动已经越过了前面的三座大山,获得了参加国际市场竞争的入场券,这个由年过六旬的王俊岭教授主导研发的项目,已经凭借技术水平的突出,隐约显出行业领头羊的轮廓。02守护“星星之火”很少有人会去持续关注“彩票中奖”的讯息,但人们会认真分析“投资成功”的案例。因为前者不可复制,而后者往往有迹可循。如六环传动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上实现了创新,在产业发展瓶颈上实现了突破,当然要归功于其自身的“创新基因”,但是在立项后的七年研发、近三千万投资、五六代产品迭代的过程中,它得到了什么样“后备力量”的支持?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因为像六环传动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手里有着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产品或者模式,在成果转化时找不到合适的接驳平台。甚至还有很多团队,干脆就是大学生创业,站在技术的最前沿,掌握着最好的科研资源,却无法最终将其转化为产品。在六环传动的发展中,有这样一笔记录:“与西安交大共同建立实验基地,形成在机械领域的高端产、学、研平台。”据查,六环传动与西安交大共同建立的这个实验基地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西部云谷,作为轻资产高新技术型企业,入驻后得到了西部云谷的大力支持。在西部云谷这个入驻企业已有500多家的硬科技小镇里,已经形成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加速、行政办公、IDC
2021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