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
其他
新片预告丨纪录片《大三国——守望与发现(蜀汉)》上线播出
为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作用,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支持下,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哔哩哔哩(简称“B站”)等单位共同策划了大型纪录片《大三国——守望与发现》,第一季《蜀汉》篇将于8月8日在B站上线播出。本系列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实地探访多处三国文化遗存地,以三国时期的军事人物为样本,以史实为脉络,以传说为线索,打破历史时空隔阂,兼顾知识与趣味,用现代年轻人的视角、喜闻乐见的创新方式讲述他们的“三国”故事。即将上线的《蜀汉》篇共6集,每集讲述一个蜀汉历史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和刘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再现人物故事,还原历史细节,向公众呈现一场鲜活生动的三国文化之旅。编校:雪晓楠审核:耿
其他
各地积极推进“四普”第二阶段工作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以来,辽宁、江苏、河南等地学习会议精神,梳理工作进展,总结工作经验,有序推进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各项工作。辽宁日前,辽宁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沈阳市召开。会议书面传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听取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关于全省第四次文物普查第一阶段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丹东市、铁岭市汇报本部门、本市普查及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会议强调,要狠抓贯彻落实,践行应保尽保,全力做好第二阶段各项工作。要压实工作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本行政区域文物保护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文物普查工作进展,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推动本地区普查工作圆满完成。要强化质量管控,营造浓厚氛围,严肃督查问责。各地要抓紧落实普查经费、安排好实地普查时间、采购实地调查设备等,切实推动实地调查尽快开展。据悉,辽宁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已顺利转段,各地正在积极落实第二阶段工作任务。各市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派专业人员,高效构建普查队伍,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在实地调查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省100个县级普查单元已组建普查队142支,普查队员908名,实地调查工作有序开展;45个县级普查单元正式启动实地调查,已复核“三普”不可移动文物925处、登记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99处。野外调查江苏7月3日,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关于全省第四次文物普查第一阶段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南京市、连云港市分别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贯彻落实全国“四普”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部署要求,紧扣实地调查这一中心环节和关键步骤,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对江苏地域不可移动文物应查尽查、应保尽保,把好进度关、质量关、安全关,确保实地调查如期全域全覆盖,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严谨,确保安全防线牢固可靠。要建强工作保障机制,强化过程执纪监督,不断压实工作责任,强化部门协同,加强宣传引导,汇聚强大合力,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会议要求,实地调查是文物普查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步骤,必须做到组织谋划到位,科学安排普查进度,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普查结果精准过硬;做到现场调查到位,深入开展拉网式寻访调查,实现应查尽查、应登尽登;做到保护管理到位,跟进完善日常保护措施,切实巩固普查成果;做到责任落实到位,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为实地调查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河南近期,河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通报总结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阶段工作,听取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郑州市、许昌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汇报普查工作进展情况,部署安排第二阶段工作。会议指出,“四普”工作启动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精心组织推进,第一阶段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实现良好开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扛稳政治责任,健全工作机制,集中专业力量,用好先进技术,加强资金保障,高质量推进普查各项工作,确保普查结果全面客观反映河南省文物资源基本状况。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主体责任,推动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四普”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调度,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协同联动,确保普查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会议要求,当前普查工作已进入实地调查阶段,要深刻认识普查工作重大意义,落细落实举措,践行应保尽保,加大调查发现力度,摸清全省文物资源家底。要严格质量管理,明确质量标准,完善监管机制,细致做好文物信息采集和上传,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可靠。要加强文物整体保护,严格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的要求,及时将调查新发现文物纳入保护名录,强化日常检查巡查,严肃惩治法人违法,切实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要压实领导责任,健全推进机制,强化普查保障,广泛宣传发动,高质高效完成普查工作第二阶段重点任务。(辽文
其他
《策展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圆满举办
❤❤❤❤6月21日,由中国文物报社和成都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策展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及成都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60余位杂志编委代表、国内博物馆领域的有关专家、青年策展人及作者代表共同出席本次活动。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故事·展览表达”为主题展开,着重呈现多元视角下的创新性策展研究与未来展望,深入挖掘我国博物馆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锋展览形式,希望能够帮助博物馆从业者进一步了解展览行业的现状和潮流趋势,开阔展览策划的视野。开幕式阶段,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表示,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产出的最重要的文化产品,策展人则是陈列展览重要创作者。随着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还是一批致力于博物馆传播事业的年轻人,转型或进入展览策划中来,为博物馆展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本次学术研讨会立足《策展研究》特刊,以期构筑策展专业高地,激励策展工作深耕,为全国文博工作者以及展览策划、设计、研究的各方,搭建有效的对话交流平台。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谈到四川博物馆行业发展的近况,强调了展览作为博物馆业务的核心,要进行多元化、多视角的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策展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地推出适应公众参观、体验、学习要求和习惯偏好的展览,真正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左右滑动查看图片本次研讨会邀请杂志编委代表及国内博物馆领域的专家围绕“中国故事·展览表达”进行了主题分享。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庞雅妮以《中华文明探源成果的博物馆展示与传播一一以“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为例》为题,分享了该馆筹划“早期中国”系列展览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创新性手段,从实例中探讨策展团队如何从展览文本构建出发,实现考古成果在博物馆的展示与活化。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杨玲做了《风尚与变革——中国故事的博物馆表达》的发言,从“陈列展览具有多维度价值”“中国故事的新时期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自己实践所得的许多思考,为博物馆表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陈同乐在《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分享中,着重强调了中小博物馆的策展情况及发展潜力,围绕博物馆语境中的“人”,提出“博物馆是创造力孕育之地,我们可以不是看展的过客,而是故事里的人”的观点,强调“以人为本”的办展理念。左右滑动查看图片上海大学现代展陈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云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李黎分享了《馆有界·展无界——塑造研究型展览新矩阵》,强调在城市文化资源创新表达的展陈体系中思考策展定位、表达方式、观展和传播模式的创新。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做了《从“又见大唐”到“和合中国”》主题报告,通过辽博展览的工作实践,讲述精品展览打造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叙事方式的活化,以及叙事体系的构建。成都博物馆副馆长黄晓枫在以《展览策划“破”与“立”的断想》为题的分享中,从展览内容到展陈空间的“破”、从展览实践到文化理论的“立”,阐释如何突破常规文化逻辑的视角转化,突破单一思维,采用新的映照与表达,激发出文明讲述与文化传播的新浪潮。左右滑动查看图片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青年策展人及作者代表交流分享策展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前沿案例等。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在《“共建人文湾区”视角下的展览体系建构》中以粤博为例,讲述了如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方式,有效增强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文旅事业深度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陈列信息部副研究馆员于晖就《展览评论:从展览到展览史》展开,介绍了展览评论的价值,强调展览评论不仅要从展览史中汲取素材,也应当成为展览史书写的一部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黄玉洁发表了《遗址博物馆的展览叙事与表达——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的演讲,她提出,“对于博物馆来说,我们展示空间始终是有限的,但是对于文化展示来说却是无界的,我们把金沙文化展示也延伸到遗址空间,探索全新的表达。”成都博物馆策划研究部副主任刘秋佚分享了《成都博物馆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临展实践》的报告,对成都博物馆“辉煌成都”系列临展中的“列备五都”“映世菩提”“秦蜀之路”三大展览进行了策展分析,提取其中对文物活化利用方式的特性与共性,总结了在临展中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让每一件藏品都能发挥出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左右滑动查看图片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在《从学术语言到展览语言的转译》中强调,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作为一种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既需要学术研究和学术材料作为支撑,也需要将观点和材料转化为观众易于接受的展览语言,让其看得懂、记得住。南京市博物总馆研究馆员徐佩佩发表了《从物到情境》的发言,将展览表达与博物馆发展历程重叠映照,从“物与记忆”“物的组合”“与自然的联系”“展览生命力”等角度,阐述如何更好地创造情境式的展示,以帮助观众获得更佳的观展体验。南京博物院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张乐围绕《看不见的设计——博物馆展陈形式思考》,提出应以科学研究为主,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做出新颖、美观、舒适、安全且节约的展览设计。成都博物馆陈列设计部主任黄彦怡以《博物馆展陈照明设计中对“人”的关照》为题,指出灯光作为展陈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其设计中,既要以文物保护为首位,又应最大程度以人为本。左右滑动查看图片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处处长焦丽丹、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耀申、四川省文物局二级巡视员李蓓、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学文、成都博物馆馆长任舸等。据悉,成都博物馆将积极组建学术交流平台,以《策展研究》为先锋号角,推出更多学术研究成果,注重推动学术研究体系化发展。编校:雪晓楠审核:耿
其他
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结果揭晓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等主办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展示工程等10个案例获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巡展等20个案例获评优秀案例。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受到各地高度关注,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5个案例申报参评,项目类型涵盖保护修缮、管理利用、展示传播、调查研究、社会教育、融合发展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各领域。获评的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充分展现了各地革命文物工作创新实践的优秀成果,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此次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带动提升革命文物工作水平,也将有助于扩大革命文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其他
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问题探析
1956年4月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国二文习字第6号),强调指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遍调查工作,在已知不可移动文物和普查新发现文物基础上,由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并择其重要者报请国务院批准,置于国家保护之列,自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一普”)的序幕。本文拟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围绕起止时间、成果统计、经验总结、性质辨析四个方面,对“一普”关键问题作简要探析,为深化当代中国文物普查史研究抛砖引玉。
其他
商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新进展
5月3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通报四项商代考古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商代都城遗址,也有方国城邑遗址,既有商王朝核心区研究新进展,也有周边区域考古学文化新发现,对深刻研究阐释商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安阳洹北商城“郭城”考古新发现中晚商时期聚落功能的演变河南洹北商城遗址城壕东南拐角的发掘洹北商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为商代中期的都城遗址。自1999年发现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部门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已发现宫城、一号和二号宫殿建筑基址以及多处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作坊等重要遗迹。2022年至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重点对洹北商城“郭城”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新认识。“此次工作局部解剖发掘了洹北商城东、西‘郭城’,基本确认‘郭城’是由城壕构成,以往推断的夯土城墙基槽实际为壕沟。东、西城壕宽度在9米至13米之间,目前已知最大深度为6.57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介绍。部分城壕的坡岸专门夯土加固,城壕内部发现反复淤积和清淤的痕迹。东城壕上勘探发现两处明显收窄、变浅之处,初步推测应是出入洹北商城的通道。通道宽约21.5米,外侧发现夯土窄墙及立柱,推断可能存在横跨城壕的桥梁设施。在“郭城”东南拐角处,发现一条殷墟时期的大型祭祀沟,长达19.36米,沟内堆叠了3层人骨及动物骨骼,初步清理出完整的人骨3具,以及肢解的牛骨、猪骨、马骨、鸟骨等,经动物考古学家辨认至少分属17个动物个体。考古勘探还发现不同时期的道路遗迹穿过城壕,为探讨洹北商城内外部交通路网提供了重要线索。洹北商城遗址“郭城”考古新发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于城市形态的认识,发掘者认为“郭城”应为城壕而不是城墙。城壕上发现的通道以及不同时期的道路遗迹,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洹北商城城市布局。“殷墟时期的大型祭祀沟叠压在城壕之上,表明晚商时期该区域功能已发生变化,是中晚商时期聚落功能演变的生动例证。”有关专家表示。河北商代遗址考古发现填补了太行山东麓商周考古的空白河北西木佛遗址车马坑河北南部为商代王畿重地,中北部为商王朝重要战略地带。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开展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武安赵窑遗址为一处中商时期聚落,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发现墓葬、道路、环壕、陶窑、石砌水道和成排分布的房址等遗迹。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魏曙光介绍,其中房屋(编号VF5)发现室内热力循环结构,可能为火炕的较早形态。居址中出土卜甲、原始青瓷片、仿铜陶器、骨雕凤鸟纹笄等一批高等级器物,墓葬主要有腰坑、殉狗、俯身葬等商式墓葬的特点。在铜器与陶器上发现“↑”形符号,推测赵窑遗址可能为商代“矢族”的中心聚落。栾城周家庄遗址为一处晚商时期墓地,发现17座墓葬,其中2座为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葬可分为西、中、东三组,普遍有殉狗,少量殉人,大型墓葬居中,小型墓葬分居两侧,形成以大墓为中心的布局。灵寿西木佛遗址为一处晚商至西周时期聚落,发现20余座墓葬、殉牲坑和水井等遗迹,进一步完善了太行山东麓冀中地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编年体系,还原了商代社会生活图景。涞水张家洼遗址为一处商周之际的中型聚落,发现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出土各类器物300余件,显示了周人取代商王朝建立政权之后,该地区土著人群与新迁来的周人、殷遗民共存的态势,也是西周燕国建立之初地缘政治格局的反映。专家认为,赵窑遗址中晚商时期多层次的聚落布局、西木佛遗址商周之际的车马坑、周家庄遗址商代“甲”字形大墓、张家洼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体现了从商代早期流行居葬合一制度至商晚期独立墓葬区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太行山东麓商周考古的空白,是复原商王朝政治治理和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陕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高等级贵族墓葬陕西寨沟遗址绿松石铜鸟饰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是一处商代晚期李家崖文化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以寨沟遗址为中心,开展了系列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在寨沟遗址及周边约300万平方米区域内的11个山峁上,分别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大型墓葬、小型墓地、铸铜遗存等多种类型的功能区,它们以大型夯土建筑所在的寨塬盖地点为中心,分列不同山峁,功能上彼此互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战伟介绍,其中,共发现9处商代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包括7座“甲”字形墓葬,均为南北向分布,是陕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当属于方国一级的墓葬。后刘家塔长梁墓地共发现4座商代墓葬,南北向排列布局。M1为“甲”字形墓,位于墓地最北边,M2、M3、M4均为竖穴土坑墓,依次向南分布。墓葬出土各类随葬品200余件,考古发掘出土了完整的铜车马器组合、燕形镶绿松石铜带扣、嵌绿松石兽面纹骨柶、云形金耳饰,以及铜镞、铜斧、海贝、玉器、鳄鱼骨板等各类随葬品。甲骨文记载商代晚期在商王朝的北部和西部存在七十余个方国,它们与中原的殷墟遥遥相望,共同组成了商王朝政治版图。晋陕高原地区是商代方国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寨沟遗址的发现揭示了陕北地区一处商代晚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和区域政治的中心。“科学的考古发掘填补了这一区域田野考古材料的空白,对于研究殷墟时期商代政治版图和政治地理结构,商文化核心区域与北部边缘地带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表示。北京丰台新宫遗址一处重要的大坨头文化遗址北京新宫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正射影像新宫遗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一处夏商时期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至2022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新宫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重要发现。“遗址的主体内涵为大坨头文化聚落遗址,碳十四测年显示年代为公元前1500至公元前1300年,此外还发现一些晚商至西周时期的遗存。”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韩鸿业介绍。大坨头文化聚落由内、外两重环壕围合,外环壕直径142至155米,宽8至12米,围合面积约1.7万平方米。内环壕直径70至72米,宽约18米,围合面积约0.4万平方米。在内环壕内、内外环壕之间均发现有灰坑、窖穴、房址等遗迹。环壕聚落外东南方向发现27座竖穴土坑墓葬,布局规律,墓葬方向一致,部分墓葬还出土了靴形足彩陶尊等彩绘陶器、玉玦、绿松石项链、红玛瑙串珠、扣针形带翼喇叭口金耳环等随葬品,显示了墓主较高的地位等级。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新宫遗址人群的食性以粟为主,肉食水平略高于二里头遗址人群,并且不同等级墓葬的墓主人之间饮食结构差异不大。该墓地的发现,对于研究大坨头文化的时空范围、人群与族属、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实物资料。专家认为,新宫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大坨头文化遗址,也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之一,新宫遗址大坨头文化遗存显示了中原地区、欧亚草原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生动再现了青铜时代燕山南北与北方草原地带文化和人群交流交融的历史。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关于我们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邮编:100007总机:(010)84078838传真:(010)84079560热线:(010)84078773邮箱:
2023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