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陕西

其他

首次发现,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实物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孙战伟殷商王朝的西北边疆分布有大大小小近70个方国,历史文献中对这些方国的记载多只言片语、零散不清,使得后人在窥探他们的面貌时犹如隔纱望月,看不真切。20世纪40年代以来,晋陕高原地区陆续发现大量商代青铜器;8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清涧李家崖、辛庄、绥德薛家渠、柳林高红等商代遗址考古工作先后开展,慢慢揭开这一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2022年6月,为进一步深化黄土丘陵地区商代晚期的聚落与社会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重启陕北商代考古工作,围绕寨沟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01发现黄土丘陵地区规模最大的商代中心聚落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心,是一处以寨塬盖大型夯土建筑群为核心,以外围山峁密集分布的大型墓地、小型墓地、铸铜遗址、平民生活区等不同功能遗存为外围的商代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规模巨大、遗存丰富、要素齐全,凸显出商代北方黄土梁峁地带方国中心聚落遗址“多峁一体”的分布特征。遗址核心区位于一处两沟交汇处的独立塬峁——寨塬盖上。塬顶经过人工修平、整体夯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造有一组由下沉式中心院落和四周廊房组成的“回”字形建筑群,建筑合围区域面积约6000平方米,已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中心院落东西长43、南北宽18、最深1.8米,其四周向外依次是夯土建筑台基和四周回廊。建筑群西侧的斜坡门道保存较好,现存长度16.7、宽4.5米,残高2.9-4.95米,门道南北两壁各等距设置9根壁柱,地面还有倒塌木柱残存,底为斜坡向外,铺设木板尤为罕见。塬顶最外侧为一圈夯土包边墙,现存墙体最高达16米,其内可见分布规律的紝木洞。建筑遗址内出土大量李家崖文化陶片及部分石器、骨器、卜骨等遗物,西门道填土内还发现有集中填埋的破碎石磬、石斧、石钺、石铲等残片,部分可基本拼对完整。寨沟遗址聚落结构示意图寨塬盖夯土建筑遗址寨塬盖核心区远眺寨塬盖西门道寨塬盖以东约500米的鱼塔梁地点,在一段夯土护坡墙基槽中发掘出土30余块陶范残块,可辩纹饰有云雷纹、联珠纹等,器形有簋、觚、觯,陶范纹饰繁缛、精美,殷墟风格突出,显示出当地已具备发达的铸造技术和能力,为探讨当地青铜器来源提供了关键材料。鱼塔梁地点另发现商代小型墓葬33座,墓葬打破夯土基槽,均为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数墓葬口略大于底,墓向不一,以东西向为主,葬具均为木质单棺、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多为西向。出土有陶、铜等随葬品19件(组),完整的陶、铜器组合墓葬,为研究器物功用、组合、年代和丧葬习俗等问题提供了最新材料。鱼塔梁地点出土陶范鱼塔梁墓地出土蛇首匕鱼塔梁墓地出土项饰后刘家塔大型贵族墓地位于寨塬盖以东约2.5公里处的长梁山顶部,共有4座墓葬依山梁走势南北向逐一排列。其中一条墓道的大型“甲”字形墓1座,总长39米、深12米;中型竖穴土坑墓3座。后刘家塔墓地是黄土丘陵地区首次科学发掘的大型商代墓地,出各类随葬品200余件。后刘家塔贵族墓地M1正射影像后刘家塔墓地出土铜八角形车衡饰后刘家塔墓地出土玉鹦鹉饰后刘家塔墓地出土雕花骨柶02首次发现殷商文化圈以外数量最多的甲字形大墓另于寨沟遗址以南的瓦窑沟塬,调查勘探发现类似后刘家塔M1的“甲”字形大墓9座,分布在南北绵延2000米,东西宽150-200米范围内。墓葬带墓道总长为25~70米、开口面积200~2500㎡、深度10米以上,多数墓葬开口面积已经超过安阳西北冈王陵区的大墓。2023年对M3、M8两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M3全长60、宽24.5、深17米;M8全长62、宽25、深19米。两座墓葬均为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墓葬口大底小,墓壁收分甚大,东西两壁有大量不规则的生土台,墓道均为南向。两座墓亦均发现葬车。M3葬车3列共12辆,多盗扰破坏严重;M8葬车1列共8辆,多较为完整,一些精美的车器构件亦原位保存,计有衡末饰、銮铃、车軎、辀首饰、踵饰、舆輢端饰等。瓦窑沟墓地远眺瓦窑沟M8墓室葬车瓦窑沟M8车軎瓦窑沟墓地出土雕花象牙柄瓦窑沟墓地出土雕花象牙器瓦窑沟墓地出土铜钺03首次发现年代最早的双辕车瓦窑沟M3编号12的车子,形制最为奇特,在目前商周考古发现中属仅见。为平行的双直辕,前端横置一弓形轭,后连接椭圆形车舆,单轴贯穿两轮。辕通长4米,轮距约1.8米。车体木构末端多见青铜器饰件,辕、軨等部位髹漆,制作精美,装饰讲究。据形制结构特征观察,当为首次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实物,其应该就是文献和金文中记载的牛车或大车。瓦窑沟墓地双辕车(侧面)寨沟遗址是近年来商代方国考古的重大突破,为几十年来黄土丘陵地区不断出土的铜器群找到了明确的考古背景。出土的大量青铜车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龟甲与殷墟高等级贵族墓葬物质文化相同,金耳环、蛇首匕、陶器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黄土丘陵地区与商王朝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对周边地区的强烈影响。寨沟遗址及附近区域的考古发现揭示出商代晚期陕北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对探讨陕北地区商代方国政治地理结构、了解殷墟时期中原与边陲地区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发掘工作照来源
3月15日 下午 4:20
其他

公告

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23年度开放课题申报公告为进一步促进馆藏壁画科技保护和材料科学研究发展,加强馆藏壁画科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实施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联合攻关的创新机制,发挥科技资源和共享平台优势,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北工业大学)面向全国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正式发布开放课题。现公告如下:1、课题研究方向:(1)馆藏壁画保护修复材料劣化机理及性能评价体系研究;(2)馆藏壁画保护修复新型材料研发及应用研究。2、开放课题采取“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的原则,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在校研究生申请,优先资助申请人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北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合作申报的课题。3、课题申请人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专业技术及以上职称。其他人员和在校学生需两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4、每项课题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揭秘青铜器上的斑斓“外衣”

经常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朋友们可能会注意到,杨家村窖藏出土的27件青铜器不仅历史价值高、“颜值”高,器身上的颜色更是五彩斑斓,有金黄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各种颜色。青铜器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颜色呢?我们都知道,青铜器是铜、铅、锡的合金,由于铜的含量最高,所以在古代这些青铜器是金黄色的,这也是它的原本“肤色”,古人也因此称之为“吉金”或“金”。数千年之后,这些青铜器在土里经久埋藏,它的金属成分与土壤、水、空气、微生物等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会生成各种颜色的锈蚀物,宛如给青铜器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蓝绿相间的逨盘外壁青铜器“外衣”颜色多种多样,青绿色是最常见的锈色。一般来说,铜如果产生氧化反应会生成碱式碳酸铜,就形成了绿锈;如果埋藏环境水分充足,会有硫化铜的生成,会形成蓝锈;如果青铜器中锡的含量比较高,且集中在表面,就会反应生成氧化亚锡,形成黑锈;如果在碱性的环境中,又会生成氧化亚铜,形成红锈……(红锈显微图)(绿锈显微图)(蓝锈显微图)杨家村窖藏出土青铜器最为显著的颜色是金黄色,作为青铜器的原本“肤色”,这也更好的反映出杨家村窖藏稳定的窖藏环境。从当年的窖藏发现记录来看,窖内铜器叠放整齐存放有序,窖内并无填土,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在相对密闭的窖藏空间中,环境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氧气的含量都比较低,这种状況下,青铜器的锈蚀生成较为缓慢。此外,由于逨鼎有足部作为支撑,这也大大减少了器物与窖土的接触面,杨家村窖藏出土青铜器便是在这些有利的环境因素下保存了最真实的面貌,也让今天的我们有幸看到了西周青铜器的本色。(金光闪耀的逨鼎局部)一些朋友可能发现了杨家村窖藏出土的逨鼎底部是黑色的,这些黑色其实并不是青铜器锈蚀,而是古人使用过的烟炱痕迹。鼎是古代的祭祀器物,也是一种炊器,一般多用于烹煮肉食,这些黑色烟炱痕迹,证实鼎功用的同时,也不禁让我们遥想西周时期人们的饮食生活和祭祀场景。被绿锈覆盖的单五父壶逨盉器盖内的绿锈另外,在杨家村窖藏出土的单叔鬲、单五父壶、天盂、逨盉的器身上,我们看到的锈色翠绿如滴,在逨盘外壁纹饰中我们还看到相互交融的绿绣与孔雀蓝锈。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些锈蚀“外衣”遮挡了青铜器的原本“肤色”,但这些色彩鲜艳的翠绿色及蓝色锈蚀一般生长在青铜器的外表层,性质较致密稳定,即便是覆盖在器物的纹饰和铭文上,也只是薄薄一层,并不影响器物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此外,这些致密稳定的锈蚀并未侵入青铜器基体,不仅不会对青铜器造成损害,还可以隔绝出土后器物与空气、水等物质的直接接触,对青铜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文物保护中,文物修复专家也都不会清理这些稳定无害的锈蚀,会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因素,以达到文物长久保护的目的。单叔鬲腹内壁的绿锈天盂腹外壁上的绿锈来源
2023年8月29日
其他

陕西考古博物馆启用门票预约新平台

喜爱参观博物馆的小伙伴们注意啦,考古陕西微信公众号“搬家”了,要想预约陕西考古博物馆门票及查询相关信息的小伙伴们可别迷路哟~各位游客朋友们:又是一年春风花草香,陕西考古博物馆感谢广大游客朋友们的支持与关注,也感受到了游客朋友们对我馆的热情与期许。感恩陪伴,同时为了提供更加全面的数字化博物馆公众服务功能,我们要“搬家”啦!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给大家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参观体验,从2023年4月7日起,博物馆将开始使用全新公众号平台【陕西考古博物馆】,博物馆门票预约、教育活动以及博物馆展陈等相关资讯均会在新平台发布。未来我们将持续为您呈上精彩内容,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陕西考古博物馆2023年4月6日陕西考古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陕西考古博物馆外景(来源:新华社)陕西考古博物馆开放时间及取票时间如下,小编随文附上预约门票详细步骤~预约须知一、开放时间场馆开放时间:09:00-17:00,16:20停止检票入馆人工取票时间:09:00-12:00;13:00-16:00每周三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二、票务信息1.观众需提前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门票当日当次有效。2.
2023年4月6日
其他

新突破!太平遗址被证实为夏时期大型中心性聚邑遗址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编辑
2022年11月12日
其他

秦陵“百戏”添新造型,修复后现奇特“仰卧俑”

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外首次公布刚刚修复完成的“仰卧俑”,这尊造型奇特的秦俑出土于K9901秦陵百戏俑坑的“28号俑”。修复完成的28号俑,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在于,不同于坑中其他较为常见的站姿或坐姿的陶俑,28号俑呈现出仰卧的姿态,可以暂时将其称为“仰卧俑”。独特的造型、舒展的身姿,被网友戏称“瑜伽俑”。上图来自网络28号俑出土于秦始皇陵K9901百戏俑陪葬坑中部,发掘时残破非常严重,由72块残片、12片残渣组成,其头部及双手缺失。28号俑的保护修复历时9个多月,修复完成后俑身通长154厘米、重101.4公斤。28号俑的修复与展示极具挑战性。由于28号俑腹部和背部内壁的裂隙较大,为了保证陶俑修复及展示的安全性,在内壁用纱布加环氧树脂胶粘剂进行加固处理。考虑到后期的可操作性,28号俑目前上半身与下半身暂未粘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腰部弧度较大,并且是一处较明显的受力点,如粘接后在以后的搬运、移动过程中,稍有震动、晃动,很有可能会导致腰部损坏,所以为防止不安全因素发生,暂不考虑粘接此处。另外百戏俑被严重扰动,28号俑的俑头、双手暂时无法确定,考虑如果后期拼对出该俑的俑头及双手,腰部粘接会对28号俑后期的修复工作造成影响,形成二次破坏,因此腰部暂不粘接。同时,经过反复设计和调整,修复人员为其特别定制了展示支架,以便更好地展现出28号俑的独特姿态。此外,修复人员在28号俑的保护修复中还发现了一些独特的制作印记,包括有腹部表面彩绘之上有一处三连指手指纹的痕迹、双臂发现有明显的夹纻痕迹以及在膝盖处有二次覆泥痕迹。这些都为后期研究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线索。修复后的28号陶俑呈现独特的仰卧姿态,为了更好地认知这件陶俑,保护修复人员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全方位模拟其形态特点,因为百戏俑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杂技活动,此次秦陵博物院特别邀请陕西省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一同对28号俑的姿态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并在此次遗产日活动上进行了真人模拟展示,力求再现秦时代宫廷百戏娱乐的场景,展现出中华文化的艺术之美和发展传承。杂技表演K9901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重要陪葬坑之一,自1999年考古发掘至今已修复陶俑25件。文字
2022年6月11日
其他

禚振西:耀州窑的守望者

各界导报相关链接中共铜川市委关于开展向禚振西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坚守初心,与耀州窑相伴60载首位获得英国“希尔”金奖的中国女考古学家(原创投稿new49209152@qq.com)
2021年11月23日
其他

新发现丨陕西塔儿坡战国秦墓新发现金饰品 见证中西文化交流

2021年8月至9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塔儿坡村棚改项目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建设用地内发现的6座古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秦墓3座,西汉墓葬1座,东汉墓葬2座。出土文物89件(组)。其中秦墓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该墓地位于秦咸阳城遗址以西,该区域历年来发现过大量秦墓,可以确定是秦咸阳城的墓葬区。1995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塔儿坡村发掘了381座秦墓,在塔儿坡村周边先后发掘了任家咀、关中监狱、西耳村、坡刘村、文科路等战国和秦代墓地,累计发掘秦墓800余座。此次发掘的3座秦墓位于秦咸阳城遗址墓葬区的西侧边缘位置。秦墓编号M1、M4、M5形制均为竖穴土圹墓,口大底小,有二层台,墓室长壁二层台上均开有一个壁龛。以M5为例,墓葬方向74°。开口长6.3、宽3.9、底边长4.86、宽2.6、深4.2米。距墓圹开口2.3米处有生土二层台一周,二层台宽0.34-0.46米。M5墓葬形制墓室南壁西部开有壁龛,平顶微弧,平面呈长方形,进深1.72、宽1.3、直壁高0.9、顶高1.28米。M5壁龛墓室早期被盗扰,葬具葬式不详,出土器物有铜蟾蜍1件、铜甑1件、铜茧形壶1件、金饰9枚、贝饰11枚(残)、蚌壳1件。壁龛未扰动,出土陶缶5件、陶罐4件。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判断这3座秦墓的时代应在战国晚期到秦统一时期。西汉墓葬M3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道砖室墓。墓道长3.0、宽1.0、深2.6米;墓室长4.0、宽2.0米,直壁高1.66、券顶高2.1米。因被盗扰,葬具葬式不详。出土器物有绿釉陶罐、绿釉陶仓、陶甑、陶釜、铜带钩、铜镜、车马器、弩机、铜钱、玉塞等30件(组)。东汉墓M2、M6均为斜坡墓道砖室墓。M2方向274°,由墓道、墓室、南北侧室组成。墓道长10、宽1.0、深6.4米;墓室长4.8、宽2.28、高1.9米;南侧室长3.4、宽1.5米,直壁残高1.44米;北侧室长4.36、宽1.5米,直壁残高1.0米。因早期被盗扰,葬具及葬式不详,出土器物有陶仓、陶灯、铜钱等12件(组)。秦墓M5出土了一组小型金饰品,9枚,为纯金制作,在以往的秦墓中发现较少。这组金饰按形制和纹饰可分为四类。M5出土金饰件第一类1枚,直径1.1、高0.4厘米。呈半球状,中空,背面有扣,顶部有一圆圈纹,内圈饰一圈金丝条,外圈饰绳索纹金丝条。腹部分布有4个水滴纹,内圈饰一圈金丝条,外圈饰绳索纹金丝条。水滴纹间等距离分布有四组金珠组成的纹饰,每组纹饰用四个金珠焊接在一起。底部边缘有两圈金丝组成的绳索纹。第二类3枚,直径0.9、高0.4厘米。形制同于第一类,装饰也基本相同,但腹部素面无装饰。第三类3枚,直径0.6、高0.4厘米。呈盖弓帽状,纹饰更趋简化,仅顶部纹饰同于以上两类。第四类2枚,直径0.6、高0.4厘米。呈盖弓帽状,素面。M5第一类金饰细部纹饰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金银器出现于商代中期,主要作为铜器、漆木器等物件的附属装饰,以金箔片为主。西周时期,金腰带饰最具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使手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金银器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了明显增加,这一时期的金银器主要以装饰品为主。秦代金银器目前发现的虽然不多,但文献记载当时黄金的使用量还是相当大的。《史记·秦本纪》有“秦始皇葬骊山,以黄金为凫雁”的记载。秦墓金器主要出土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墓和宝鸡益门秦墓,秦始皇陵也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黄金制品,如铜车马上就有6公斤的金质饰品。咸阳虽为秦国都城,在其周边墓葬中却较少发现金器,如塔儿坡秦墓只出土了少量包金和鎏金铜带钩,未见纯金制品。本次发掘出土的金器,是秦墓金器的一次重要发现。张天恩先生认为先秦时期我国黄金制品可以分为两大区域:一是中原地区的金器类型,以金质器皿为主;二是北方草原民族的金器类型,以装饰品为主。M5内发现的小型金饰出土于墓室内,因墓葬被盗,原初位置已不清楚,但从其大小和背面有扣来分析,应该为衣服上装饰可能性较大。金饰表面有多处焊接的绳索纹和金珠,绳索纹在草原文化金银带扣的边框上经常出现,焊接金珠的工艺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战国中晚期开始流行于我国西北游牧民族地区,西汉时焊珠工艺在中原地区出现。因此无论是从用途还是工艺上来看,这一组小型金饰都具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秦国黄金制造业比较发达,秦墓中出土黄金制品的数量和种类都比较丰富,工艺水平也十分发达。考古发现的金丝与焊珠细工制品,最初多见于中国北方,尤其是包括内蒙古、冀北、陕北和新疆在内的北方草原地带,西汉时传入中原地区,两汉时期工艺日臻成熟。此次在发现的绳索纹焊珠金饰说明了战国晚期秦人就接触到了这类金丝与焊珠细工工艺,而随着秦汉的大一统,这种来源于西方的黄金加工工艺也普及至全国。海贝作为货币使用可追溯到龙山时代(如石峁遗址),商代被广泛使用。最早使用的是完整的海贝,后来磨贝(磨去顶壳的海贝)代替了全贝充当货币使用了很久。有学者认为海贝背面磨孔与商业交易的便利性有关,磨孔的贝币可以串联起来便于携带和计数。战国时期各种金属铸造货币的盛行使得海贝的货币属性大大降低,许多磨贝被用作装饰品,但磨贝作为货币并未完全停止使用。M5出土了11枚贝饰(M5:6),长5.4、宽6.3、厚1.5厘米,背面均有磨孔应是兼有货币与装饰品的功能。M5出土贝饰茧形壶是秦文化典型器物的代表,在以往发掘的秦墓中比较常见,基本都为陶质,铜质的茧形壶发现的比较少,在甘肃马家塬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茧形壶。M5:4青铜茧形壶,较为少见,器形较小,长4.6、宽3.2、高4厘米,应是专用于随葬的明器。同时出土的青铜甑,直径3.8、通高3.3厘米,应是与青铜茧形壶配套的明器。M5出土铜茧形壶M5出土铜甑M5出土一件造型生动制作精美的青铜蟾蜍,长5.3、宽6.4、高2.5厘米,器身中空,应该是作为装饰品镶嵌在其他物品上的。值得注意的是该件青铜蟾蜍背部有一微凸的圆形图案。蟾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意象,蟾蜍纹早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时期就普遍出现在彩陶题材中,青铜时代也出现在器物纹饰上,汉代开始转移到帛画、墓葬壁画、画像石等载体上,出现了大量在圆环中刻画蟾蜍以象征月轮的图像,这些图像表明了蟾蜍与月亮的密切关系,实际上,蟾蜍在汉代已确定是月亮的象征,为“月精”。从新石器时代以来,蟾蜍与鸟分别代表月亮和太阳,也代表阴阳相辅相成相互转化,这样的宇宙观和阴阳观念始终蕴含在中国早期文化中而不曾中断。M5的这件青铜蟾蜍背部的圆形是否代表月亮值得考虑和重视。M5出土青铜蟾蜍陶缶也是秦墓中随葬的典型器物,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值得注意的是,任家咀墓地242座墓葬共出土陶缶10件,塔儿坡墓地381座墓葬共出土陶缶4件。此次发掘的3座秦墓共出土了16件陶缶,其中M1发现6件,M4有5件,M5有5件,与周边秦墓相比,数量相差很大。出土这么多陶缶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另外,M4出土的陶缶肩部有戳印陶文,为“咸亭隐□灶器”,陶文对于了解战国和秦代的市与亭、里这些行政制度,以及手工业的生产、管理状况等,都具有重要价值。M5出土陶缶M4陶缶戳印陶文“咸亭隐□灶器”此次发掘的3座秦墓较为重要,其中M5出土的金饰品、明器青铜茧形壶、青铜蟾蜍都较为少见。特别是金饰品虽然器形较小,但制作精美,工艺精湛,其制作方法所反映的考古学意义较为重要。首先,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金丝和焊珠工艺在甘肃马家塬战国戎人墓地中就有发现,西汉时期这种工艺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金器上,东汉时向南传播到长江珠江流域。此次金丝焊珠金饰的出土,说明战国时秦人可能已经熟练掌握了这类金器细工制品的制作技术。其次,焊珠工艺起源于西亚,后经中亚草原传至我国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秦墓中出土这类金器说明秦人很早就与中亚、西亚有间接或者直接的往来关系,这对于探索“前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及传播路径具有实证意义,秦墓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也深层次地反映了秦人不保守的开放式思维,而秦文化中“拿来主义”的实用思想和包容风气也为秦人统一六国开创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政权奠定了基础。文字
2021年11月23日
其他

坚守初心,与耀州窑相伴60载

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先进事迹坚守初心,与耀州窑相伴60载
2021年10月12日
其他

中共铜川市委关于开展向禚振西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先后挖掘珍贵文物200多万件,让烧造出“精比琢玉耀州瓷”、位列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的耀州“十里窑场”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首次发掘出多座唐三彩作坊和窑炉,将国内外考古界和陶瓷研究界的目光聚焦到铜川。
2021年10月12日
其他

《文博》2021年第3期

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辉县市赵庄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了一批汉至清代墓葬。其中西晋墓4
其他

《西安碑林史》(修订版)出版

2018年12月,西安碑林博物馆路远研究员编著的《西安碑林史》(修订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路远先生在1998年出版的《西安碑林史》基础上,花费20年时间修订完成。
2019年2月19日
其他

首位获得英国“希尔”金奖的中国女考古学家

针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要盲目信奉“大家”观点,要有怀疑精神;对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年轻人,也不要轻易否定他,认真听完他说的证据。遇到“孤证不为证”的问题,让时间去验证。在陶瓷上,
2017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