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浙江文化发展史上迎来一件大事——8月29日,之江文化中心正式面向社会开放。258亩土地上,承载了浙江文化场馆的“四大金刚”: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全国首家全面智慧化省级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全国规模最大省级文学馆——浙江文学馆。包括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这处由“四馆一中心”组成的规模空前的文化地标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江涵路300号,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今后将成为“文化浙江”的金名片,既添颜值,又增内涵。四大馆里最大看点是什么?点击图片看精美海报攻略之江文化中心究竟为何而建?又能为浙江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更集聚的文化中心从地图上看,之江文化中心的选址很有意思。众所周知,浙江之名,来自母亲河钱塘江。钱塘江因水道曲折又被称为折江、之江。之江文化中心所在的之江板块,正在钱塘江的水道弯折之处。在浙江悠远文脉之上,之江文化中心的拔地而起,也正如点睛之笔,从此成为一块巨大磁石,吸引浙江文化资源加速集聚。这是功能之需。这两个月,一票难求的文化场馆,成为了暑期亲子游的热门项目。当文化场馆越来越“火”,传统文化越来越“活”,“文物+旅游”“非遗+旅游”等综合性需求,日益成为“诗和远方”的靓丽风景。夜幕下的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曾经,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憾于体量有限,十万余件珍贵藏品只能陈放于库房内,难见天日。”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介绍,在之江新馆,浙博成为了“四大馆”中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012平方米。文物终于享有接近完美的保存条件:专门辟出的藏品技术保护专区,拥有近40间实验室、修复室、文保处理室以及专门为大型出土文物规划的前期处理室与冷冻脱水室。再看拥有123年历史的浙江图书馆,搬入之江新馆,也有了更足的底气——建设一座综合性、研究型、现代化的全省重要的信息枢纽和区域图书馆网络中心。一个集聚的文化中心,才能更好地满足百姓对于享受综合而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空间之迁。之江文化中心落户的杭州转塘地区向来被认为是秦置钱唐县城遗址最有可能的所在地之一。一条之江,孕育了钱塘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2018年6月,《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在杭州艺创小镇发布,构建“一核五极”的空间开发格局,“一核”为之江发展核,“五极”为滨江(白马湖)、奥体(湘湖)、上城、九乔、富春五大发展极。这一布局,使得浙江的文化产业走入“拥江时代”。2019年2月,之江文化中心作为之江文化产业带的重要坐标,启动开工。经过5年的发展,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已初见成效。2022年,之江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增加值达963亿元,产业规模比规划时提高221%。如今,之江文化中心的开放,将成为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是时代之聚。东京上野公园内集聚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等数十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场馆;在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由小巷、街道、公园,文化场馆所交织而成的街区,成为了“艺术看海地”……“经济发展到了今天,文化生活焕然一新。人们的物质富裕了,更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乘虎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文化消费崛起,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精神需求增加,不仅促进了文化建筑的大量涌现,也促进了多功能、多业态的复合化综合型文化综合体出现。这更是浙江20年来持之以恒践行“八八战略”,打造高水平文化强省标志性成果的生动实践。现代化的文化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之江文化中心,我们看到的既有浙江鲜明的文化特色,更有浙江悠长绵延的历史文脉。“‘山水筑境,江南韵味’是此次的建筑理念。”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建筑师曹跃进说。将城市融入自然之中,建筑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你看,那大面积的青灰色砖铺设外墙,是一眼明辨的烟雨江南;金属色高低起伏的屋顶与远山连成一片,隐喻江南群山延绵的天际线。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文化综合体,之江文化中心不是“一片楼”,而是一个宽敞的院子。四个馆分设于四边,8万平方米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移至地下,中间留出一大片绿地公园,给百姓休闲。这一江南合院设计理念源于“和合文化”。它酝酿于台州天台山,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思辨与中国智慧。步入四馆,天地更大——结合最近考古发现的《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通史展,将“一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吴越和南宋、百年红船”的浙江,乃至中国的历史高光时刻串联;宋韵、海洋文化、青瓷、书画、历史名人等主题陈列展,诉说着浙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血脉相承……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如何、为何历经万年而不衰,至今依旧璀璨。由国家级非遗项目“舟山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定制的“绿眉毛”海船,1:1还原宋代古船,参观者可踏上甲板、走进船舱“乘风破浪”;运用浙江传统营造技艺搭建的仿古戏台是展品,也是展演的舞台,浙江58个传统戏剧项目将在此连番上演……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我们感叹的是非遗文化的千姿百态、非遗匠人的技艺精湛,更感佩他们并未孤芳自赏、自我封闭,而是在活化与创新之中薪火相承、生生不息。而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和浙江文学馆,描绘的则是浙人从古至今一贯爱好读书、崇尚读书的文化脉络。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王羲之;唐宋之际的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陆游;五四时期的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夏衍、艾青……也许,在浙江文学馆邂逅了他们的故事之后,我们会更明白今天浙江图书馆为什么会人气十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将着眼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文化,便是最深厚、最基础的根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说,之江文化中心作为全省公共文化的核心平台,将承担起浙江新时代文化地标以文化人的责任,努力成为人民群众打心里亲近的精神家园,成为八方宾朋都争向前往的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更好玩的文化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既需要具备全新的设计理念和高雅的设计品位,又需要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先进的运营模式,更重要的是,与人们的需求息息相关。浙江省建工集团项目总工程师袁震拿出了一份建筑设计任务书,说:“之江文化中心提出了‘双百年’的设计要求,即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久性设计年限100年。”从这份施工方的任务书中,我们读出了之江文化中心背后的雄心——“双百年”设计要求也意味着,这座钢筋水泥铸起的文化殿堂,将担负起为未来几代人提供精神食粮的文化使命。目前,硬件已经齐备,今后,之江文化中心要如何走入百姓的心中,流量长红?场馆集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简单聚合。正如物理学的经典理论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也就越大。对之江文化中心而言,场馆的集聚,带来的将是人才、文化资源的空前引力,这里必将成为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重镇。我们需要一片更聪明的文化空间。数字手段的运用,使之江文化中心呈现出酷炫的科技感。未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不仅面向观众,还将推出中英日韩阿多语种“云上浙博”语音导览小程序,加入大量数字化展示技术辅助。如展示良渚古城遗址的复原模拟沙盘,配合AR互动,全面而又深刻;设置的越王剑LED裸眼3D屏,充分展现越国工匠在制作上的独辟蹊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数字体验展》,带来具有声光电多功能的神奇体验。还有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浙江数字非遗和文献中心、全国首个《富春山居图》常设专题人文数字陈列……之江文化中心带来了未来图书馆、未来博物馆、未来非遗馆的惊鸿一瞥。我们渴望一些更好玩的文旅业态。四维合万象生,这是之江文化中心运营理念。在四馆之外,还有一个位于地下一层的公共服务中心,融合了“空间+内容+产业”的商业场景。今后,这里将汇聚艺术家、手艺人等各类文化人,以及服务和管理人员,以艺术的笔触勾勒出“可学、可看、可娱、可品、可创”的多元场景,用更丰富、更好玩的文旅业态,吸引来自各个年龄层、各种喜好的朋友。我们期待一群更青春的文化观众。之江文化中心,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化殿堂,而是一个接地气的、能让人们放松身心并获取知识的公共文化空间。青年强,则国家强。目前,每个馆都有常态化面向青少年的展览和区域,也设置了许多活动和项目,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比如在非遗馆,可以沉浸式互动观赏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在图书馆少儿阅览区,前沿数字技术打造的《千里江山图》在20米宽的巨幅墙面上动态化展现,秀美山河触手可及……正如之江文化中心的logo,是四束渐变光线。它是文明高光,是文化微光,是科技新光,更是时代之光。在这里,看见历史,看见文明,看见生活,看见未来。愿你眼中有光,心中有光。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超全打卡攻略来了今天,备受瞩目的之江文化中心正式启用。作为浙江省内体量最大集自然、人文、艺术、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复合文化综合体,之江文化中心集结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五大文化配套设施。不过,有不少市民提出疑问,来到之江文化中心除了能饱读四大场馆丰富的精神食粮外,是否还有什么可吃可购,可供休闲打卡又不失调性的好地方呢?8月28日,潮新闻记者提前来到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探馆,带大家第一时间知晓公服中心里好吃、好玩、好逛的宝藏地。逛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