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 今日大暑!“热浪”来袭怎么防?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网、中新网、经济参考报
今日“大暑”,中央气象台昨天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未来三天,南方高温范围将继续扩大,江南、华南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39℃。这将是今年以来南方最大范围的高温天气过程。
△7月21日,上海,一大早上海中心气象台就发布高温预警。
高温黄色预警 局部地区可达39~40℃
从昨天开始,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将进入高温少雨的热浪期,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高温范围将逐渐扩展,强度增强。中央气象台今天0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今天白天,江南、华南、江淮、江汉、四川盆地中东部、黄淮西部和南部、陕西南部等地有35~38℃的高温天气,其中,浙江、上海、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福建北部、重庆、湖北西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40℃。
南方今年最大范围高温天气 最高体感温度40℃以上
中央气象台预计,这将是今年以来南方最大范围的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可能会超过10天。同时,由于南风暖湿气流输送比较强,空气湿度大,体感会更闷热,白天多数时间体感温度会达到40℃以上。
上海高温橙色预警信可能出现“四连发”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上海,昨天身陷“烧烤模式”,再度刷新今夏高温纪录。21日8时40分,上海中心气象台一早便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上海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超过38℃。这也是继20日发出的第二个高温橙色预警。
据上海气象局数据显示,截至21日14时许,上海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在38℃上下,其中徐家汇站和宝山站的最高气温都已升至39.1℃。而个别自动站点,如:南浦大桥等地的最高气温跃上40℃,而路面温度甚至可以超过50、60℃。
据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未来两天,最高气温同样在37℃附近。这意味着上海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很有可能出现“四连发”。
△7月21日,上海,一大早上海中心气象台就发布高温预警。
今天“大暑” 注意防暑降温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今年“大暑”的交节时刻为7月22日17时30分。这也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当中最为炎热的一个时段,气象部门提醒人们注意做好防暑降温措施,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外出。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此时节,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晴朗时,经常骄阳似火,酷热难耐;阴雨时,则闷得让人难受。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等谚语。
为了预防中暑,专家提示,公众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及时补水,规律睡眠,合理膳食。在保证每日蛋、奶、肉的同时,注意烹调方法,多选择蒸、煮、炖、焖等方法。
如果发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应立即选择通风处休息,在额头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也可以适当地喝些淡盐开水、绿豆汤、西瓜汁或酸梅汤,也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NEWS MORE
大暑节气古代文人雅士如何度夏?
古时“大暑”饮食讲究清淡养生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由腐草变成;到了第二候,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节气至第三候,则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使得暑湿减弱,天气向立秋过渡。
固然大暑天气最为炎热,但各种水果、蔬菜也开始纷纷收获、大量上市。古人很讲究养生,一般会充分利用这些食材,将饮食做得既简单又有营养。专家表示,到了这个节气,过去还讲究早晨起床喝一点淡盐水,补充出汗对盐分的消耗。
古人消夏有妙招:赏荷消夏 暑月游船
正是由于大暑前后天气炎热,人们发明了种种消夏避暑的方式。民俗专家介绍,古有伏日颁冰的仪式,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史料记载,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
赏荷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消暑内容。北京什刹海的荷花一向有名,旧时每至六月,便聚集了大量赏荷人群。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则泛舟其上,南京的莫愁湖等地亦是盛夏赏荷妙处。
暑月游船也是旧时民俗之一。过去,南京人在大暑前后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
网传“三伏天”喝冷饮致寒气入骨 专家:适量即可
从7月17日进入“初伏”开始,“三伏天不能喝冷饮,喝冷饮会寒气入侵”的说法在朋友圈广为流传。传言还称:“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要坚持在伏天喝热水,这样会把体内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对此,专家表示,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酷热天气条件下,适量摄入冷饮降低体温未尝不可,但不宜过量。
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血液病专家唐中源说:“三伏天不得和冷饮的说法,在现代医学看来并没有什么依据,炎热天气下适当摄取冷饮,有助于身体降温。”
广西中医学院专家朱少廷从中医角度进行了剖析:“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确实是一年中冬病夏治的重要时节。但一些中医经典名著中都没有提到三伏天不能喝冷饮。“至于说连续喝热水,就能把体内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完全是一种荒诞的说法。”
猜你喜欢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侯振海
编辑/江永韬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