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文化十分 央视新闻 2021-01-26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联合《文化十分》栏目共同推出特别策划《国画之美》。愿您因此感知美,欣赏美,传递美。

今天介绍的画作是恽寿平的《瓯香馆写生图



近距离感受《瓯香馆写生图》之美妙↓↓

讲解 |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  李凯





         一洗时习  独开生面             




天津博物馆珍藏的这套《瓯香馆写生图》共十幅,是清代早期著名画家恽寿平的代表作。画家描绘了不同时节的花果,有桃花、碧海珊瑚、牡丹、枇杷、卷丹花、菊花、梅花等,从春到冬,一应俱全。



从绘画技法上来说,恽寿平画花卉,是典型的“没骨法”。没骨(mò gǔ),“没”,即隐没;“骨”,指的是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简单地理解就是不勾画轮廓,直接用墨色或颜色作画。


一笔落起即成叶片,一笔落起即成花瓣,花卉枝叶的正反、阴阳、转侧都在这一笔之间。与双钩廓填的工笔相比,用笔程序虽然简单,但需十分精准流畅,笔墨来不得半点停滞顿挫,难度极高。


工笔画求逼真,写意画求意趣,没骨花比纯粹的水墨更真实,又比层层渲染的工笔花卉用笔更为随意洒脱,不被细枝末节所羁绊,尽情表现了花卉的韵味。正如恽寿平自己所说:“甚似则近俗,不似则离,惟能通笔外之意,随笔点染,生动有韵”。




弃山水  择花卉



清初画坛六大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前五人都以擅长山水著称,唯独恽寿平以花卉称绝。


恽寿平本来也喜好画山水,据说有一次他看到好友王翚(huī)的山水画,认为王翚的山水画已经独步天下了,自己又“耻为天下第二手”,于是弃山水而以画花卉为主。



谁知另辟蹊径,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没骨花卉,也为沉寂多年的花鸟画开拓出一条新道路,丰富了中国花卉画的表现形式。传统双钩廓填的工笔画法渊源有自,写意画法经过沈周、唐寅、陈淳、徐渭等人推动也日益精进,恽寿平所处时代的画家们多沿用成法,缺乏新意。


恽寿平谦逊地说自己取法于北宋名家徐崇嗣,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受到前辈画家的启发、注重观察自然、自己再反复思考研究创新而来,即“酌论古今、参之造化、以为损益”。


《瓯香馆写生图》上的题字


没骨花卉在当时的影响就已经极大,王时敏称颂 “真别开生面,令人眼目一新”。随后,“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恽寿平,名南田,字寿平、正叔),“常州画派”因此诞生。后人评论,“写生一派,有起衰之功”


其实,恽寿平在山水画上的造诣也相当高,并不输给好友王翚,即使后来以花卉为主也并没有完全放弃画山水。并且他在诗歌、书法上都超越了王翚,人称 “诗书画三绝”。因此王翚画画,经常请恽寿平题跋。


恽寿平《五清图》



没骨花  有骨人



恽寿平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在他的花卉中,我们看到的是纯粹的文人高洁的品格,没有一点烟火气,这与他曲折离奇的人生遭遇密不可分。


出生在明代崇祯年间的恽寿平,祖父辈多是有节操的名士,或弃官归隐,或明亡后遁入空门,这位世家子弟从小就受到士大夫精神熏陶。


清军入关后,恽寿平父亲恽日初带着全家加入了抗清队伍。失败后,父兄失散,恽寿平被俘,却因绘画技艺出色成为闽浙总督陈锦的养子。恽寿平在陈家度过了五个春秋,机缘巧合之下在灵隐寺见到了亲生父亲,于是果断摆脱了总督义子的身份,离开了俗人向往的荣华富贵、高官名利,在灵隐寺出家。父子相认后,一起在寺里写诗作画,画家的心境也愈加淡泊。


恽寿平《灵岩山图》(局部)


大约顺治九年(1652年),20岁的恽寿平随父亲回到故乡常州,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不趋权贵,终生过着简单的田园生活。他将自己的住处取名为“瓯香馆”,在这里折花写生,卖画为生。


为了画作好卖,花卉当然不能寒凉,但他不是唯利是图的庸工俗匠,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品格。


他用笔秀逸,但绝不纤弱,即使细如发丝的叶筋草梢,都坚韧有骨。他画雪中月季,题“雪中月季,冰鳞玉柯,危干凝碧,真岁寒之丽宾、绝尘之畸客”;他画竹子,题“可怜劲节无人赏,只有秋空碧月知”。


他擅长设色,但并不富丽,在秀丽雅洁的色彩中透露着淡淡的凄凉哀惋。


恽寿平《清风图》


从他的山水画上,我们能更直接地读懂画家的心境:寂静、幽冷、旷淡;思故国、感身世,归隐田园而遗世独立、离尘绝俗。


过云楼顾文彬曾经在恽寿平一套《山水花卉图》封面上题:“南田是谪仙人,书诗画俱绝伦,不食人间烟火”。


恽寿平《古木垂萝图》



化私为公


《瓯香馆写生图》目前收藏在天津博物馆,而这套文物背后还有一段荡气回肠的往事。


1981年3月8日,天津市举办了一场授奖大会,主角是两位老人:张叔诚和周叔弢。 从70年代末,张叔诚先生先后三次将自己所藏文物捐赠给天津博物馆,总数达480件(套),其中就有这套《瓯香馆写生图》。


1981年的授奖大会现场


《瓯香馆写生图》上张叔诚先生收藏印

“通州张文孚珍藏”


张叔诚先生年轻时潜心画论,书画收藏几乎件件都是精品,除了《瓯香馆写生图》,还有范宽《雪景寒林图》、边鲁《起居平安图》等。张叔诚先生把一生的心血和积蓄都花费在收藏上,而今悉数捐出,化私为公。有人称赞,有人唏嘘。


张叔诚先生在会上有一段发言:


"


我看过去的大收藏家,很少有人能够将文物保存两代。例如清初的大收藏家安麓村,他所收藏的字画精品,在他死后即全部散失,这是私人收藏家的惨痛教训。为了让文物永远保存好,为了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老祖宗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我决心把自己所藏的文物捐献给国家,这些文物在文物、艺术部门的精心保护下,不但可以永远流传,还可以有计划地不断展出,供给广大人民群众研究、参观和欣赏,这是藏在任何私人手中所不能比拟的。

"


那个年代的藏家,很多已经抛弃了“秘不示人”“子孙永保用”的观念,在经历了动荡的历史后,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更多人看见,在于文化精神不息的传承。


今天,我们在欣赏美丽的花卉、品味画家的品格时,还要感谢那些曾经在纷繁乱世中给予它们保护的有缘人。





恽寿平的画,

如百合雅致淡然,

没有半点铿锵声与火气。

于不动声色中,

笔笔染着骨子里的傲气,

却并不喧哗。



《百合花开》

作者/ 林清玄(节选)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处数千尺高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起初,百合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却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根本不是花苞,而是长了一个疙瘩....”


恽寿平《花鸟图册八开》  


偶尔有飞过的蜂蝶鸟雀,他们也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地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啊!”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嘲笑下,百合努力地生长着。终于有一天,它开花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出的泪滴。


恽寿平《花鸟图册八开》


它那透着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了断崖上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几十年后,人们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地赶来欣赏百合开花。孩子们跪下来,快乐的嗅着百合花的芬芳;情侣们手拉着手,许下“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丽,感动得直落泪。

那里,被称为“百合谷”。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图/《瓯香馆写生图》由天津博物馆供图

其余图片来自于网络




《图画之美》系列往期回顾,点击赏画:










点击「写留言」

分享感悟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唐怡 陈杰 主编/张天宇 石岩 马戎戎

策划/王元 李程  撰文/李程  
编辑/关欣 潘婷 视频编辑/曾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